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龙眼白星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龙眼白星病为害成叶,初于叶面生出针头大小,圆形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叶面病斑呈圆形,灰白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有明显褐色边缘,其上生数个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叶背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明显,有时病斑周围有黄晕。

病原与发生规律

Phyllostictasp.称对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是初侵染和辗转传播的主要来源,借风雨传播,萌发后侵入为害成叶或老叶。

自春季至初冬均能发病,而以夏、秋雨季发病最盛,严重时常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树势。凡是栽培管理粗放,荫蔽潮湿,排水不良,害虫多,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注意果园清洁卫生,清除枯枝落叶并烧毁,以减少菌源。

3、发病严重的果园或老树,可于发病期连续喷药12次,每次间隔期为1015天。

可用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编辑推荐

扁豆白星病的病害防治要点


扁豆白星病为扁豆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夏、秋露地栽培发病较重,通常株发病率高达60%~80%,严重时常造成叶片提早坏死干枯,明显影响扁豆生产。

危害症状

此病主要侵染叶片。叶片染病,初现紫红色小斑点,后发展成淡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后期病斑灰白色,周围常具暗紫色边缘,病斑表面产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大斑,终致叶片坏死干枯。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菜豆叶点霉PhyllostictaphaseolinaSacc.侵染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随病残体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至寄主作物形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田间发病最适气温24~30℃,相对湿度85%以上,多雨、多露的天气该病容易发生流行。

防治要点

①精选无病种子,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②茬口轮作:重病地块实行与非豆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

③加强管理:生长期适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④药剂防治: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茶白星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又称点星病。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嫩茎及叶柄,以嫩叶为主。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一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问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病原PhyllostictatheaefoliaHara称茶叶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32?8032?80(um),暗褐色,顶端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单胞无色,大小3?52?3(um)。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后,长出白色菌丝,后变为黑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实体。菌丝生长温限2?25℃,适温为18?25℃,高于28℃则生长停止。光照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翌春茶树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染幼嫩茎叶,经1?3天潜育,开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6?24℃,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气温高于25℃则不利其发病。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发病,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高山茶园或缺肥贫瘠茶园、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1)分批采茶、及时采茶可减少该病侵染,减轻发病。(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复混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3)于3月底-4月上旬春茶初展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茶圆赤星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新茶园或高山茶区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梢等部位。叶片染病主要见于早春色叶或第一叶上,病部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灰白色中间凹陷的圆形病斑,大小0.8?3.5mm,边缘具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中央红褐色,后期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菌丝块,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层,别于白星病。叶柄、嫩梢染病产生类似的症状。 病原Cercosporatheae(Cav.)Breda称茶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部的灰黑色霉状小点是病菌的菌丝块。分生孢子梗丛生在表皮下的菌丝块上,孢子梗大小29?433?4(um),每丛有十多根,单胞无色,直或顶端略弯曲,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鞭状,由基部向上渐细且弯曲,无色或灰色,具分隔4?6个,大小42?1062.5?3.5(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块在茶树上病叶及落叶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嫩叶、成叶、幼茎,经几天潜育,产生新病斑后,又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情不断扩大,该病亦属高温低温型病害。相对湿度高于80%,气温20℃易发病。每年4月下旬一5月上旬发病重,秋雨时节也常常发生,尤其是平原低洼、潮湿的茶园及高山多雾的茶区易发病。茶园管理粗放、肥料不足、采摘过度,造成茶树衰弱的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龙井茶、毛蟹、黄叶早等抗病;白毛茶、云台山大叶种、凤凰水仙易感病。

防治方法(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2)选栽抗病品种,逐渐淘汰感病品种。(3)及时摘除病叶,以减少初侵染源。(4)早春或秋季初发病时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5)非采摘茶园也可喷洒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辣椒疮痂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辣椒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落叶病,是辣椒重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时,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影响产量。

(1)主要症状

其典型症状是病部隆起疮痂状的小黑点,引起落叶。幼苗子叶初生水浸状银白色小斑点,后变为暗色凹陷的病斑,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落叶,导致死亡。成株叶片染病,呈水浸状黄绿色小斑点,后呈不规则形,病部边缘暗绿色稍隆起,呈疮痴状。

受害重的叶片边缘和叶尖变黄,最后干枯脱落。茎部病斑呈不规则形条斑或斑块,后木栓化隆起,纵裂成疮痂状。果被害,开始有黑色隆起的小黑点,后扩大为长圆形或圆形的黑色疮痂斑。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脓溢出。

(2)发病规律

此病由辣檄斑点黄单孢细菌侵染引起。病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初侵染源。该菌与寄主叶片接触后,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致使表皮组织增厚成疮痂状,病痂上溢出的菌脓借雨水反溅或昆虫传播蔓延。

此病易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尤其是大风大雨后暴晴易诱发病害的严重发生与流行。病菌发育适温为27-30℃,如果长期高温高湿,叶片上的病斑不形成疮痂而迅速扩展为叶缘桔焦或叶片上形成很多小斑点,从而引起叶片大量脱落。在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缺肥生长差的地块,发病也较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如湘研3号、6号、11号、12号、19号、新皖椒1号、洛椒4号等品种比较抗病。

②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入55℃热水中浸种10分钟,之后移人常温水中浸种催芽后播种或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③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

李树疮痂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李树疮痂病主要为害果实,亦为害枝梢和叶片。对李树危害较大,现将李树疮痂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至果实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发病严重时,病斑密集,聚合连片,随着果实的膨大,果实龟裂。新梢和枝条被害后,呈现长圆形、浅褐色病斑,继后变为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

2、病原

Cladosporiumcarpophilunm为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短,簇生,不分支或偶有一次分支,暗褐色,有分隔,稍弯曲。分生孢子单生或呈短链状,单胞,偶有双孢,圆柱形至纺锤形或棍棒形,有些孢子稍弯曲,近无色或浅橄榄色,孢痕明显。

3、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在我国南方桃区,5~6月发病最盛;北方桃园,果实一般在6月份开始发病,7~8月发病率最高。果同低湿,排水不良,枝条郁密等均能加重病害的发生。

4、防治方法

(1)秋末冬初结合修剪,认真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僵果、残桩,集中烧毁或深埋。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

(2)早春发芽前将流胶部位病组织刮除,然后涂抹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喷石硫合剂加80%的五氯酚钠200~3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铲除病原菌。

(3)生长期于4月中旬至7月上旬,每隔20天用刀纵、横划病部,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笔蘸药液涂于病部。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50倍液、1.5%多抗霉素水剂100倍液处理。

玄参斑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玄参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功能滋阴降火、解毒、利胭。现将玄参斑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36mm,紫褐色,边缘色泽略浅,斑上生有少量黑色小点。

2、病原

PHyl10stictascrophulariaeSacc.称玄参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散生,近球形,突破表皮,器壁浅褐色,膜质,大小80一107m。分生孢子近椭圆形,单胞无色,两端较圆,大小572.53(m)。此外Phyl10stictascrophularineaSacc.称玄参小叶点霉,也可引起该病。但叶斑较小,大小13mm,圆形或多角形,中间灰白色,边缘紫色,上生许多小黑点。

3、发病规律

两种叶点霉菌均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落叶上越冬。此外病株根芽也可能带菌。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传播。79月玄参生长中后期雨多或田间湿度大易发病。

4、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实行23年轮作。

(2)选用无病种芽,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消毒l0分钟。

(3)发病初期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1:1:160倍式波尔多液。

南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南瓜病毒病由多种病毒引发,症状表现复杂,但很容易与其他真菌、细菌类病害区分开。现将南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病原

CMV(黄瓜花叶病毒)、WMV(西瓜花叶病毒)、TRSV、ZYMV

2、症状

该病多表现出花叶特征,发病初期叶片上大叶脉之间的叶肉变为淡绿色或黄绿色,随病情发展,花叶症状趋于严重。有时茎及叶柄也出现褪绿斑块,还可能表现为叶片黄化。果实发病时,多表现为皱缩,或在果面出现斑驳花斑。

3、发病规律

病毒在菜田中的多种寄土上越冬,种子也能带毒。借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露地栽培的南瓜一般从6月初开始发病,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什利于病害流行。

4、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将种子放在10%的磷酸二钠溶液中浸种2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再播种。有条件时,也可将干燥的种子置于70℃恒温箱内,进行干热处理72小时,可杀火种子上所带的病毒。

②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及时追肥、浇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绑蔓、摘瓜时要先健后病,分批作业。接触过病株的工具,要用肥皂水洗净。清除田间杂水,消火毒源,切断传播途径。

③防治蚜虫:从苗期开始喷药防蚜,可喷20%灭扫利乳汕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汕3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等药剂,重点喷展开的大叶片的背面和嫩叶等蚜虫隐蔽处。物理防蚜,覆盖银灰色避蚜纱网或挂银灰色尼龙薄膜条避蚜,或进行黄板诱蚜(在棚室内悬挂黄色木板或纸板,其上涂抹机油,吸引蚜虫并将其黏住)。露地栽培时,6月底至7月初进入雨季后,蚜虫就不会再造成严重危害了。

菠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菠菜病毒病,又叫花叶病。近年来有所发展,局部地区危害比较严重。现将菠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

菠菜病毒病表现被害植株心叶萎缩或呈花叶状,老叶提早枯死脱落,植株卷缩成球形。受黄瓜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表现为叶形细小、畸形,节间缩短,呈丛生状,新叶黄化;被芜菁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叶片形成不规则、浓淡相间的大花斑;叶缘向上卷;感染甜菜花叶病毒的植株,叶脉透明,新叶变黄,产生斑驳和向下卷曲。

二、发病规律

病原体在越冬菠菜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田间传病主要靠蚜虫。秋季干旱年份,根茬菠菜和保护地菠菜发病较重。早春温暖,春菠菜发病重。早播地、窝风地、靠近萝卜和黄瓜地的菠菜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在保护地挂银灰色布条,可起到避蚜作用。

2、综合防治。

一是栽培措施:选择通风良好,远离萝卜、黄瓜的地块种植菠菜;遇到春旱和秋旱,应多浇水,可减轻发病;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二是清洁田园:在冬季和早春应将田间、地边及垄沟的杂草清除干净,并彻底清除病株,并将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三是药剂防治:及时用药剂防治蚜虫,特别是在菠菜苗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的菌毒清水剂300倍液、抗毒剂1号300倍液,增强免疫力。

荔枝酸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荔枝酸腐病在荔枝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现将其方展发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荔枝酸腐病为害症状:

此病多为害成熟果实,一般常在蒂端开始发病,病部初呈褐色,后渐变暗褐色,病部逐渐扩大,最后导致全果变褐腐烂。果肉腐烂酸臭,流出酸水,外壳呈暗褐色硬化。其上生白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

2、荔枝酸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荔枝酸腐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弱的病原菌。落到荔枝果实上的分生孢子吸水萌发后只能由伤口侵入到果内,所以,成熟的果实被荔枝蝽象、果蛀蒂虫等害虫为害或受到机械损伤的果实容易感染此病。

病菌侵入到果内吸取养分,同时分泌酶分解熟果的薄壁组织,致使果肉败坏,不堪食用。

荔枝酸腐病菌可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在贮藏运输过程中,通过病果与健果接触进行传染。

3、荔枝酸腐病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①在采收、运输时,尽量避免损伤果实和果蒂;②采收后,果实用抑霉唑+2,4-D浸果。

化学防治:喷药防治荔枝蝽象和果蛀蒂虫。在清明前后蝽象交尾期喷射80%敌百虫800~1000倍液。

黑麦麦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黑麦麦角病主要为害花器。先产生黄色蜜露状粘液,以后缵壳内花部膨大,形成紫黑色、长角形菌核,称麦角。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症状

一麦穗上只有几个小穗受害,长出1个至几个麦角,与之相邻小花常不孕。麦角因寄主麦类的不同而大小不一。黑麦麦角直径0.5cm,长约13cm。麦角是名贵中药材,麦角有毒,种子中混有5%麦角即不能食用,也不可作饲料用。

2、病原

病原为Clavicepspurpurea(Fr.)Tul.称麦角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较硬,紫黑色,内部白色。子囊壳生于菌核萌发长出的子座头内,子座头近球形。子囊壳淡紫色,瓶形,有孔口。子囊无色,筒形,大小12303(m),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丝状,大小5076m。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大小0.73.5m。麦角菌存在不同专化型。有的既能侵染黑麦、又可侵染大麦、小麦等,有的只能侵染黑麦,但不侵染大麦。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落入土中越冬。翌年春天萌发出土生成红色子座和子座柄,内生子囊,形成子囊孢子。麦类作物开花时,子囊孢子借风雨、混虫传播至小花上侵害,约经7天产生蜜露状粘液。粘液内有大量分生孢子,可借昆虫、雨点溅洒等传播,15天左右形成菌核,子房变成麦角。菌核成熟后落入土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麦类作物花期长、外颖开张大,发病较重。花期多雨、潮湿条件对发病有利。春季土壤湿润,对菌核萌发有利。麦类作物易发生麦角病顺序为:黑麦小黑麦大麦硬粒小麦普通小麦燕麦。

4、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麦角)的种子。如果麦种中混有菌核,可用20%30%盐水汰选。

(2)深翻麦地,使菌核不能萌发。

(3)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清除麦田内外野生寄主。

大蒜紫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大蒜紫斑病是大蒜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现将大蒜紫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症状

大田生长期间危害叶和苔,贮藏期间危害鳞茎。苗期就可开始发病,但生长后期危害较重。田间发病都从叶尖或花梗中部开始,几天后蔓延至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多具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藏期间的鳞茎颈部变为深黄色或红褐色软腐状。

传播途径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葱链格孢菌Alternariaporri(Elliott)Cif.侵染引起,可侵染大葱、洋葱、大蒜等。南方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葱类植物上辗转危害。

北方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在寄主植株体内或随病残体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病菌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1~4天。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需要高湿度,孢子萌发和侵入需有水滴存在。

发病条件

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0~27℃,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蒜紫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4~6月;秋季9~10月。大蒜紫斑病感病生育期在生长后期。

连作、长势差、缺肥、沙质土壤、管理粗放等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梅雨期降雨量大、降水次数多及秋季多雨、重露天气多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实行轮作:与非葱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②选用无病种子:种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时,捞出洗净后播种。鳞茎可用40~45℃温水浸1.5小时消毒。

③选用抗病品种:选择较抗病的品种,如紫皮洋葱较抗病,白皮品种较感病。

④加强培育管理:清沟排水,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多施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治虫,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间集中销毁。

⑤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

⑥适时收获、低温贮藏:尤其是洋葱,应掌握在葱头顶部成熟时收获,收后适当凉晒至鳞茎外部干燥后入窖,窖温控制在0℃左右,相对湿度65%以下。

燕麦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燕麦红叶病是燕麦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植株染病后一般上部叶片先表现病症。叶部受害后,先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呈现紫红色或红色,逐渐向下扩展成红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病叶变厚、变硬。后期叶片桔红色,叶鞘紫色,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病株表现十分明显。近年该病间歇性地流行,有的年份造成很大损失。

2、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只能经麦蚜传染。传毒蚜虫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麦长管蚜(Sitobionavs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maidis)等。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蚜虫获毒后10天内传毒率高,10天后下降,20天后仅有少数个体还能传毒。病毒由蚜虫传到燕麦植株后,经过一段时间潜育即发病。

4、病原介绍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可侵染燕麦、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

5、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改善栽培条件,加强管理。

(3)播种前种子用75%甲拌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浸种,用药量为1kg对水100kg喷拌燕麦种子1000kg,晾干后播种,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防蚜措施。

《龙眼白星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