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槟榔黄化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槟榔黄化病表现黄化型和束顶型两种症状,对槟榔危害极大,现将槟榔黄化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黄化型:发病初期植株中下层叶片开始变黄逐渐发展到整株叶片黄化,心叶变小,解剖可见病叶叶鞘基部刚形成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严重时呈暗黑色,基部有浅褐色夹心,花穗枯萎,即使有少量结果,部分残留的果实因变黑,常提前脱落。部分根部腐烂的病株,常在顶部叶片变黄一年后枯死,大部分感病株表现黄化症状后5年-7年枯顶死亡。

束顶型:病株树冠顶部叶片明显缩小,呈束顶状,节间缩短,花穗枯萎不能结果,病叶叶鞘基部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大部分感病株表现症状后5年枯顶死亡。

防治方法

槟榔黄化病尚无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法,种植者要正确认识槟榔黄化病危害的严重性,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下决心尽快砍伐和处理有病植株,切实控制病源的扩散蔓延。

1.发现种植园内有类似症状发现,应及时清除病株。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草木灰等农家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在槟榔抽生新叶期间,喷施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敌杀死等1500--2000倍药液保护。

4.新种植槟榔地区,引种时应注意观察引种苗圃周边的槟榔树,杜绝从槟榔黄化病严重发生的地区引进种苗。

精选阅读

槟榔的病害防治


槟榔与椰子同属棕榈科常绿乔木,槟榔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米。茎直径约15厘米,6-9枚叶簇生于茎的顶端。果实外皮坚硬,内含一粒槟榔子。槟榔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代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

一、细菌性鞘腐病。田间症状:该病害主要为害槟榔的叶鞘以及花蕾。初期在叶鞘的内侧出现一些水渍状小型病斑,随后病斑愈合扩展,叶鞘表面出现褐色的无规则病斑。染病后叶片下垂,发黄。花蕾染病后,发黑腐烂,不能结果。

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叶和死亡植株,并集中销毁。

2、药剂防治:选用77%多宁30克(或其他铜制剂)加3%克菌康15克(或其他抗生素)兑水15公斤均匀喷施在叶鞘以及树干部位。为提高药效,可在配药前,先在药箱中加入少量的展着剂(如柔水通5-7毫升)。

二、疫病。田间症状:该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以及叶鞘。初期在叶片边缘或叶鞘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染病初期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多时融合,全叶黑死,叶鞘感病变黑腐烂,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出现一些霉状物。

防治方法:1、清除病叶。

2、发病初期使用药剂:80%大生25克加50%安克5-7克或70%耐尔20克(或80%蓝宝25克)加60%氟吗.锰锌20克,兑水15公斤喷施2-3次,每5-7天一次。

软叶刺葵黄化病病害防治


软叶刺葵属棕榈科、刺葵属,常绿木本植物。原产东南亚地区,老挝分布最多。我国有引种栽培,全国各地均有少量栽培。为人们喜爱的室内观叶植物。

软叶刺葵由于植物生长受多个因素影响,引起黄化的原因也较多,如缺铁黄化,日灼黄化,缺光、缺肥、低温黄化等。

(1)缺铁黄化。南方土壤为偏酸性,北方土酸为偏碱性,铁元素溶解状态低,使软叶刺葵得不到充足铁元素,可在土壤中直接放入硫酸亚铁,或浇灌、喷施500倍硫酸亚铁水溶液。经常使用可使软叶刺葵叶子浓绿而光亮。

(2)日灼黄化。北方夏季气温高,空气干燥,强烈阳光很容易使软叶刺葵叶片灼伤,特别对于家庭种植软叶刺葵,水泥地面温度更高,发生几率也更大。日灼轻时只是叶片发黄,严重时小叶中部变成灰白色。发病时应移阴凉处或减少光照时间,特别是避开中午强光,同时可在地面、叶面喷水,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温度。该病发生较轻时尚可恢复,严重时则无法恢复。

(3)缺肥、缺光、低温黄化。软叶刺葵在布置宾馆、会场时,由于长时间摆放,光线不足,温度低,缺肥或浇水太多等原因,而使下部叶片逐渐枯黄死亡,甚至根部腐烂。这时应将软叶刺葵下部老叶剪除,同时移到温度较高上,逐渐增强光照,并施入薄肥,增强树势。对于根部已经腐烂的软叶刺葵,应将叶片全部剪除重新扦插。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呈严重发生趋势。现就该病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建议做一下介绍,可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染病番茄植株矮化,顶部叶片黄化、变小,叶缘上卷,发病早的植株严重矮缩,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发病晚的仅上部叶片和新芽显症,结果小,红不透,无法食用。

二、发病原因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主要由烟粉虱传播,烟粉虱获毒后终生传毒,因此,烟粉虱为害重的棚室,易造成该病的发生及流行。但烟粉虱的卵不传毒,种子和机械摩擦不传毒。此外,施用氮肥过量,植株柔嫩、排水不良等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该病对番茄植株侵害越早,发病率越高,所以预防要从育苗期抓起。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早防早控。苗床周围杂草要除干净,苗床土壤要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源。用806植物生长液或基因活化剂浸种。苗床用806植物生长液300倍液喷后整地,并覆盖40-60目防虫网隔离害虫迁飞入棚。

2.重防烟粉虱。一定要重视烟粉虱的防治。可用异丙威熏蒸,穿插喷雾;或者每隔7-10天选用阿维菌素、扑虱灵、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螺虫乙酯、呋虫胺等全田喷施,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3.农业措施。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和保持田间湿润。施肥灌水要少量多次,适时放风,避免棚内高温,调节好温湿度。增施有机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生长期可用806植物生长液冲施或灌根,结合喷施基因活化剂,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枝落叶,以减少虫源。在绑蔓、整枝、打杈、蘸花和摘果等操作时,应先处理健株,后处理病株,注意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或磷酸三钠溶液充分擦洗,减少人为的传播。

4.实行轮作换茬。发病严重的地块要与茄科以外的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如换茬种植黄瓜、豆角、葡萄等,避免间套作和连作,减少和避免番茄病毒病土壤和残留物的传毒;育苗地和栽植棚地应彻底清除带毒杂草,减少毒源;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喷施爱多收或植宝素,增强寄主抗病力。

5.药剂防治。在番茄分苗、定植、绑蔓、打杈前先喷1%肥皂水加0.2%-0.4%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1∶20-40倍液的豆浆或豆奶粉,预防接触传染。在定植前后各喷1次NS-83增抗剂100倍液,能增强番茄耐病性。在发病初期(一般在5-6叶期)开始喷药保护,配方为一桶水(15公斤)+10克尿素+12克安泰生+宁南霉素500倍液+芸苔素或爱多收6000倍液,4天喷1次,下午3-4点喷药,连续喷3次。

槟榔炭疽病的防治办法


本病在国外普遍发生。海南省各县的槟榔园皆有发病。病菌侵染植株多种器官,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多种病名。发生在叶片上叫炭疽病;发生在芽上叫芽腐病;发生在花穗上叫花穗回枯病(枯萎病);发生在果上叫果腐病。其中幼苗炭疽病最严重,重病区发病率70%以上,病苗长势衰弱,甚至死亡,死亡率30%,成龄株的芽(心叶)严重感病时可导致整株死亡;花、果发病引起花序干枯,落花落果,严重减产。

症状叶片感病后,病斑形状、大小变化较大,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从0.3cm至20cm不等。病部灰褐色至深褐色,具云纹状,其上密布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盘),重病叶后期变褐枯死。芽(心叶)受害表现褪绿、卷曲,而后出现不规则形红褐色斑块,病组织破裂,幼芽腐烂或枯萎。花穗发病首先在雄花的小花轴上出现,表现黄化,并逐渐变褐色,而后很快从顶部向下蔓延至整个花轴,引起花穗变褐回枯,雌花脱落。绿果感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暗绿色病斑;成熟果受害出现近圆形、褐色、凹陷病斑,而后扩展至全果,引起果实腐烂。

高湿条件下,上述各发病部位产生朱红色粘液状孢子堆。

病原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cnz.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毛盘孢属真菌。菌丝初期无色,后变灰黑色,有隔膜。分生孢子盘黑色,卵圆形,直径120~250m,周围有深褐色刚毛,盘内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着生在梗上,单胞、无色、椭圆形至圆筒形,有或无油点,大小12.2~15.8m4.0?5.4m。本菌生长温度范围15~35℃,最适温度25~28℃,发芽和侵染要求有水膜或100%相对湿度。

本菌除为害槟榔外,还可侵染巴戟、丁香、白豆蔻、肉桂、芒果、柑橘等作物。

侵染循环本病侵染来源是田间病株及其残体。在高湿条件下,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潜育期2~4天。初发病株出现后,其上又产生分生孢子,不断传播和侵染。

发病条件多雨高湿、气温20~30℃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槟榔园密植、失管荒芜、荫蔽不通风、植株生势差有利病害发生。遭受台风刮伤、寒害冻伤、害虫咬伤的植株也易发病

防治

1.加强管理,消灭荒芜,排除积水,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

2.苗圃不要用槟榔病叶搭荫棚育苗,以减少侵染来源。

3.喷射1:1:100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2星期喷1次。

槟榔叶枯病的防治办法


本病在国外曾有报道。海南省各县的槟榔园普遍发生此病。病菌为害各龄槟榔叶片,幼苗受害严重,重病苗圃发病率80%~100%,重病株叶片枯萎,甚至连片死亡,死亡率20%左右。幼树及结果树受害叶斑累累,有的复叶的所有小叶都感病,其病斑数量竟达3247个,最大病斑长21.5cm、宽4.5cm,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

别名槟榔叶点霉叶斑病,褐斑病(国外)。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黑褐色小斑点,而后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cm,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灰褐或灰白色,其上有时具同心轮纹并散生许多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外围有水溃状暗绿色晕圈。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的病斑逐渐向叶基部扩展,可遍及半张乃至整张小叶,导致叶片干枯。

病原PhylbstictaarecaeDiedecke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色,扁球形,直径95.5~150.7m,具孔口,着生于寄主组织内,部分外露。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小,长椭圆形或圆筒形、单细胞、无色,大小5.5~8.5m2.5~3.5m。菌丝生长温度18~25℃,孢子发芽要求22~25℃和98%以上的相对湿度。

侵染循环本荫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株及其残体的病组织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引起发病。而后重复侵染不断发生。

发病条件连续阴雨、气候温暖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槟榔园失管荒芜、土壤瘦瘠、树势衰弱易诱发病害。苗床用带病的槟榔老叶搭荫棚的,由于带菌量大、通风不良、湿度大,发病严重。偏施氮肥,幼苗生长幼嫩,会使病害加重。

防治

1.加强管理,消灭荒芜,排除积水,不偏施氮肥,清除田间枯死叶片,集中烧毁。

2.不要用带病老叶搭荫棚育苗,以减少侵染来源。

3.发病初期,喷射1:1:100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两星期喷1次。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发病初期枝条顶端的叶片变小,变薄,并稍向反面卷缩,叶黄化,但下部叶片仍较大,而出现上小下大的塔状,故有塔桑之称,病情发展后,病叶更加缩小,叶片向反面明显卷缩,色黄,质粗,由于腋芽萌发,生出细小而短的丛生侧枝,侧枝的节间很短,下面较大的老叶提前黄化而脱落。病枝一经夏伐,病势更重,常直接生出瘦小的叶片。侧枝因节间过短乃至不能辨别,新的腋芽又再发生,故丛生如同一个短小的鸡毛帚。1株桑树往往先1枝发病,然后蔓延全株。病枝易受冻害而成枯梢。病株的细根变褐枯萎,不能结桑椹,萌芽期比健株提早,往往在发病后2~3年内枯死。也有老树感病后,能维持5~6年以上不致全株枯死的。

病原桑黄化型萎缩病也是由一种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系统性病害,据我国对病树组织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类菌原体双层界膜淸楚,宽度约为10nm,椭圆形,大小在250~800nm,内部充有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此外,在病组织中还观察到一种类似病毒的棒状质粒,直径20~24nm.

侵染循环类菌原体在病树中越冬,第2年通过嫁接及媒介昆虫拟菱纹叶蝉和菱纹叶蝉传播。病原类菌原体在虫体内的循回期为24天以上。

发病条件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大,如红皮大种、火桑、荷叶白等品种易感病。低、中龄桑树比老龄树易感病。夏伐过迟,秋叶采得过多的发病也较多。

防治

1.栽植抗病品种,如湖桑199、团头荷叶白等。

2.合理采伐,合理施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及时挖除病树,以减少病原。

4.药剂治疗病树和对媒介昆虫的防治,请参见桑萎缩型萎缩病的相应部分。

园林植物刺柏黄化病的防治


刺柏是一种常见的绿篱,它四季常绿,易修剪,树形美观,还可修剪成各种造型。前一段时间,我单位的刺柏绿篱出现了大面积发黄现象,经过仔细检查,没有发现病虫害,在对其土壤进行pH值测定后,发现其pH值偏碱性,因此诊断出刺柏得了黄化病。

黄化病的症状是受害初期叶片发黄,后呈现黄白色,尤以新叶表现的最为明显。严重时叶片组织坏死,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随后全株慢慢会枯死。

这是一种生理性病害,通常因北方地区土壤及水中含碱盐较多,可被植物利用的二价铁离子在碱性土中变成不溶性的三价铁离子,影响植物吸收,造成植物生理缺铁,导致黄化病。

因此我们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

1、栽植时,施用堆肥、绿肥或其他有机肥料,有利于植株对土壤中铁的吸收,也可将硫酸亚铁混入肥料中施用。其配制是:硫酸亚铁2.5至3公斤,油粕5至7.5公斤,粪10至15公斤,水200至250公斤混合,腐熟成黑色后即可使用。

2、调和土壤酸碱性。可浇0.1%至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溶液的pH值为4.7,使碱性土壤变为酸性土壤,改善嫩叶黄化现象。

3、经常浇施硫酸亚铁溶液,会使土壤中硫及有效铁成分过多,使植物中毒,可用乙二胺乙酸二钠0.14克,硫酸亚铁0.1克,混合溶入500毫升自来水中,喷施叶片正、背面,3天1次,持续数次,可获得良好效果。

辣椒疮痂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辣椒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落叶病,是辣椒重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时,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影响产量。

(1)主要症状

其典型症状是病部隆起疮痂状的小黑点,引起落叶。幼苗子叶初生水浸状银白色小斑点,后变为暗色凹陷的病斑,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落叶,导致死亡。成株叶片染病,呈水浸状黄绿色小斑点,后呈不规则形,病部边缘暗绿色稍隆起,呈疮痴状。

受害重的叶片边缘和叶尖变黄,最后干枯脱落。茎部病斑呈不规则形条斑或斑块,后木栓化隆起,纵裂成疮痂状。果被害,开始有黑色隆起的小黑点,后扩大为长圆形或圆形的黑色疮痂斑。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脓溢出。

(2)发病规律

此病由辣檄斑点黄单孢细菌侵染引起。病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初侵染源。该菌与寄主叶片接触后,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致使表皮组织增厚成疮痂状,病痂上溢出的菌脓借雨水反溅或昆虫传播蔓延。

此病易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尤其是大风大雨后暴晴易诱发病害的严重发生与流行。病菌发育适温为27-30℃,如果长期高温高湿,叶片上的病斑不形成疮痂而迅速扩展为叶缘桔焦或叶片上形成很多小斑点,从而引起叶片大量脱落。在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缺肥生长差的地块,发病也较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如湘研3号、6号、11号、12号、19号、新皖椒1号、洛椒4号等品种比较抗病。

②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入55℃热水中浸种10分钟,之后移人常温水中浸种催芽后播种或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③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

李树疮痂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李树疮痂病主要为害果实,亦为害枝梢和叶片。对李树危害较大,现将李树疮痂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至果实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发病严重时,病斑密集,聚合连片,随着果实的膨大,果实龟裂。新梢和枝条被害后,呈现长圆形、浅褐色病斑,继后变为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

2、病原

Cladosporiumcarpophilunm为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短,簇生,不分支或偶有一次分支,暗褐色,有分隔,稍弯曲。分生孢子单生或呈短链状,单胞,偶有双孢,圆柱形至纺锤形或棍棒形,有些孢子稍弯曲,近无色或浅橄榄色,孢痕明显。

3、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在我国南方桃区,5~6月发病最盛;北方桃园,果实一般在6月份开始发病,7~8月发病率最高。果同低湿,排水不良,枝条郁密等均能加重病害的发生。

4、防治方法

(1)秋末冬初结合修剪,认真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僵果、残桩,集中烧毁或深埋。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

(2)早春发芽前将流胶部位病组织刮除,然后涂抹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喷石硫合剂加80%的五氯酚钠200~3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铲除病原菌。

(3)生长期于4月中旬至7月上旬,每隔20天用刀纵、横划病部,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笔蘸药液涂于病部。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50倍液、1.5%多抗霉素水剂100倍液处理。

玄参斑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玄参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功能滋阴降火、解毒、利胭。现将玄参斑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36mm,紫褐色,边缘色泽略浅,斑上生有少量黑色小点。

2、病原

PHyl10stictascrophulariaeSacc.称玄参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散生,近球形,突破表皮,器壁浅褐色,膜质,大小80一107m。分生孢子近椭圆形,单胞无色,两端较圆,大小572.53(m)。此外Phyl10stictascrophularineaSacc.称玄参小叶点霉,也可引起该病。但叶斑较小,大小13mm,圆形或多角形,中间灰白色,边缘紫色,上生许多小黑点。

3、发病规律

两种叶点霉菌均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落叶上越冬。此外病株根芽也可能带菌。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传播。79月玄参生长中后期雨多或田间湿度大易发病。

4、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实行23年轮作。

(2)选用无病种芽,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消毒l0分钟。

(3)发病初期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1:1:160倍式波尔多液。

南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南瓜病毒病由多种病毒引发,症状表现复杂,但很容易与其他真菌、细菌类病害区分开。现将南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病原

CMV(黄瓜花叶病毒)、WMV(西瓜花叶病毒)、TRSV、ZYMV

2、症状

该病多表现出花叶特征,发病初期叶片上大叶脉之间的叶肉变为淡绿色或黄绿色,随病情发展,花叶症状趋于严重。有时茎及叶柄也出现褪绿斑块,还可能表现为叶片黄化。果实发病时,多表现为皱缩,或在果面出现斑驳花斑。

3、发病规律

病毒在菜田中的多种寄土上越冬,种子也能带毒。借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露地栽培的南瓜一般从6月初开始发病,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什利于病害流行。

4、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将种子放在10%的磷酸二钠溶液中浸种2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再播种。有条件时,也可将干燥的种子置于70℃恒温箱内,进行干热处理72小时,可杀火种子上所带的病毒。

②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及时追肥、浇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绑蔓、摘瓜时要先健后病,分批作业。接触过病株的工具,要用肥皂水洗净。清除田间杂水,消火毒源,切断传播途径。

③防治蚜虫:从苗期开始喷药防蚜,可喷20%灭扫利乳汕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汕3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等药剂,重点喷展开的大叶片的背面和嫩叶等蚜虫隐蔽处。物理防蚜,覆盖银灰色避蚜纱网或挂银灰色尼龙薄膜条避蚜,或进行黄板诱蚜(在棚室内悬挂黄色木板或纸板,其上涂抹机油,吸引蚜虫并将其黏住)。露地栽培时,6月底至7月初进入雨季后,蚜虫就不会再造成严重危害了。

菠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菠菜病毒病,又叫花叶病。近年来有所发展,局部地区危害比较严重。现将菠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

菠菜病毒病表现被害植株心叶萎缩或呈花叶状,老叶提早枯死脱落,植株卷缩成球形。受黄瓜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表现为叶形细小、畸形,节间缩短,呈丛生状,新叶黄化;被芜菁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叶片形成不规则、浓淡相间的大花斑;叶缘向上卷;感染甜菜花叶病毒的植株,叶脉透明,新叶变黄,产生斑驳和向下卷曲。

二、发病规律

病原体在越冬菠菜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田间传病主要靠蚜虫。秋季干旱年份,根茬菠菜和保护地菠菜发病较重。早春温暖,春菠菜发病重。早播地、窝风地、靠近萝卜和黄瓜地的菠菜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在保护地挂银灰色布条,可起到避蚜作用。

2、综合防治。

一是栽培措施:选择通风良好,远离萝卜、黄瓜的地块种植菠菜;遇到春旱和秋旱,应多浇水,可减轻发病;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二是清洁田园:在冬季和早春应将田间、地边及垄沟的杂草清除干净,并彻底清除病株,并将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三是药剂防治:及时用药剂防治蚜虫,特别是在菠菜苗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的菌毒清水剂300倍液、抗毒剂1号300倍液,增强免疫力。

《槟榔黄化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