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类植物的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芋艿的芋疫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芋疫病为芋艿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发生较普遍,重病地块植株因病坏死,显着影响产量和质量。现将芋艿的芋疫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危害症状

此病主要侵害叶片和叶柄,亦可危害球茎。叶片染病,初呈带轮纹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的淡褐色大病斑,边缘具暗绿色水渍状环带,病斑轮纹呈浓淡褐色相间状,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稀疏白霉,组织坏死常分泌出黄色至淡褐色液滴状物,后期病斑腐败穿孔,严重时仅残留叶脉,全叶成破伞状。

叶柄染病,病斑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周围组织褪绿变黄,相互连接致叶柄腐烂折倒,叶片枯萎。地下球茎染病,病部组织变褐,严重时导致腐烂。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芋疫霉PhytophthoracolocasiaeRacib.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芋球茎内或病残体上及水芋上越冬,亦能产生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种芋为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种植带菌种芋长成后成为中心病株。在南方地区,无明显越冬期,其初侵染源主要来源于遗落田间的零星病株。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孢子囊借助于雨水和气流传播,向四周扩散,进行再侵染。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本病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芋生长期间的雨量和雨日,雨量大、雨日多,病害严重。另外,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或田间积水、低洼等情况下发病也重。

3、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芋。

②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换茬,最好实行水早轮作。

③选择地势高燥,易排能灌的地块种植。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④及时铲除中心病株,并集中销毁。

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克力水剂600~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施药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面。发病严重时,也可用68%金雷水分散粒剂400倍液浇根处理,浇根间隔期为15~20天。

扩展阅读

西番莲疫病的防治方法


西番莲疫病会危害到叶、茎、果实,一般雨季气温20~24℃发病重。现将西番莲疫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侵染循环

西番莲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进入芽或真叶,形成系统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流行。

染上该病后导致蔓枝、较下部茎蔓和根茎组织腐烂、坏死,感病叶片呈水渍状黑色斑块,病害进一步发展,整株凋萎死亡,该病在雨季易于流行。本病常在苗期和大田果园中造成严重损失。

危害症状

育苗期间便可发病。病株茎呈褐色,叶片萎凋,有时出现大块暗褐色、水渍状的病斑,潮湿时生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若严格挑选健苗或育苗期间勤加防治,成株的发生较少,茎蔓及叶片上症状同前;果实上病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渍状,腐烂深入果肉,后期软化烂掉,病部在潮湿时产生白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地留种。

2.清洁田园病残体,集中烧毁,及时耕翻土地。

3.按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4.药剂防治用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1:20倍式波尔多液或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或72%霜腮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兜兰疫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该病为兜兰的毁灭性病害,引起全株枯死。发病初期不易觉察,只有把嫩叶拨开,才能在幼叶基部看到褐色、水渍状斑,潮湿条件下病斑向四周扩展快,幼叶下部呈赤褐色湿腐,无异味,叶易脱落。腐烂斑与健部交界处为黄色。叶片,尤其是与基质相接触的叶片也易发病,症状与幼叶症状相似,但可发生在叶的任何部位,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更多绿色尽在

流行情况

病菌在病株或以卵孢子等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或水滴滴溅传播,潜育期短,3~5天左右。该病发生早晚与降雨早晚及次数、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多雨、高湿(85%~95%)时易发病且较为严重。调运途中喷水、通气差加重病害发生。气温低于25℃,连续阴天或阴雨后晴天易流行该病。

病原

真菌鞭毛菌类疫霉菌Phytophthoracactorum(恶疫霉)及P.palmivora(棕榈疫霉)。

防治方法

1、维持温室透气。

2、以保护伤口为首要目标,换盆时切勿伤害根系,伤口要进行消毒。

3、发病时要严格控水,确保植株不被雨淋。

4、幼苗发现病株时,立即清除病株及其种植基质,密封丢弃、烧毁或掩埋。

5、中大苗发病时,以消毒过的器具剪除病叶,伤口涂上杀菌剂,如苯酚钠溶液。严重时,需整株清除,以免病菌扩散。

6、可用80%的锌锰乃浦(大生-45)500倍液淋施进行预防,发病时每隔3-7天喷施1次,连续3次。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推广抗病毒病而不抗早疫病的番茄品种,导致早疫病严重发生。茄早疫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番茄早疫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幼苗、茎和果实。幼苗染病,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成株期叶片被害,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叶片脱落。茎部染病,病斑多在分枝处及叶柄基部,呈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陷,具同心轮纹,有时龟裂,严重时造成断枝。青果染病,多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叶柄、果柄染病,病斑灰褐色,长椭圆形,稍凹陷。

番茄早疫病的传染方式: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除发生在番茄上外,还可侵染马铃薯、茄子、辣椒等作物,其主要侵染体是分生孢子。这种棒状的分生孢子晕暗褐色,通过气流、微风、雨水溅流,传染到寄主上,通过气孔、伤口或者从表皮直接侵入。在体内繁殖多量的菌丝,然后产生孢子梗,进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一季作物收获后,病原以形成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有的分生孢子可残留在种皮上,随种子一起越冬。分生孢子比较顽固,通常条件下可存活1-1.5年。同时产生的活体菌丝可在1-45℃的广泛温度范围中生长,在26-28℃时,生长最快。侵入寄主后,2-3天就可形成病斑。形成病斑后3-4天,在病斑上就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此而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在发病的各种条件中,主要条件是温度和湿度。从总的情况看,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有利于发病。28-30℃时。分生孢子在水滴中35-45分钟的暂短时间内就可萌芽。初夏季节,如果多雨、多雾,分生孢子就形成的快而且多,病害就很易流行。在浙江地区一般是5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在山东地区一般是6月上、中旬为盛发期。除去温、湿度条件外,发病与寄主生育期夫系也很密切。当植株进入1-3穗果膨大期时,在下部和中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发病,并发展迅速,然后随着叶片的向上逐渐老化而向上扩展,大量病斑和病原都存在于下部、中下部和中部植株上。当然,肥力差、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更重。另外土质粘重者出土质砂性强的地块发病重。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1.品种的选择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

2.注意轮作鉴于病原能有一年以上的存活期,所以要注意轮作。一般是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在选择育苗床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种子的处理在注意从无病地块、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的基础上,对采后的种子除结合其他病害的预防,用70℃干热处理72小时法进行处理外(注意采后对种子给予一定的后熟转化期),在播前可用52℃温水、自然降温处理30分钟,然后冷水浸种催芽。

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由链格孢属茄链格孢引起,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mm。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田间植株成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地区不亚于晚疫病。

形态特征

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束生,每束1~5根,梗圆筒形或短杆状,暗褐色,具隔膜1~4个,大小30.6~104×4.3~9.19(um),直或较直,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形或倒棒形,淡黄色,大小85.6~146.5×11.7~22(um),纵隔1~9个,横隔7~13个,顶端长有较长的喙,无色,多数具1~3个横隔,大小6.3~74×3~7.4(um)。

传播途径

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发病条件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农业防治

(1)培育壮苗:要调节好苗床的温度和湿度,在苗子长到两叶一心时进行分苗,谨防苗子徒长。苗期喷施奥力克—霜贝尔500倍液,可防止苗期患病;(2)轮作倒茬:番茄应实行与非茄科作物三年轮作制;(3)加强田间管理:要实行高垄栽培,合理施肥,定植缓苗后要及时封垄,促进新根发生。温室内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加强通风透光管理。结果期要定期摘除下部病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传病的机会;

油棕苗疫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

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南非、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澳大利亚、斐济、新喀里多尼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美国、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等地区。更多绿色尽在

寄主植物:芦荟属、菠萝、秋海棠属、木豆、洋刀豆、辣椒属、番木瓜、菊属、酸橙、锦紫苏属、兰属、花叶万年青、油棕、老鹳草属、向日葵、麝香百合、紫苜蓿、草木樨属、烟草、天竺葵属、湿地松、篓菜、胡椒、洋梨、僧大黄、车轴草属。

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失去光泽,呈黄绿色或鲜黄色,在叶尖形成红棕色或紫色斑块,坏死部分由顶端向下蔓延,几天内全叶枯死,深褐色,似火烧状。老叶先死,心叶受害时或从顶部坏死,或在基中坏死而使整个生长点受害。根部症状是初生根尖先受害,除根皮外,其它组织呈湿腐状,留下根皮像一根空管。较老的根系组织腐烂分解,根皮脱离只剩下维管束,其上常出现小黑粒。

病原

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华丽腐霉菌株从厚棉花状变化至水浸状。不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菌丝膨大体球状,直径25-49m。每一个萌发形成一个或多个芽管。藏卵器球状,直径24-38m,通常是由一对亲和分离菌接合形成的,有时在单个培养菌上形成,每个具有一个或好几个雄器(Plaats-Niterink,1981)。华丽腐霉的菌丝块在一些文章中也被指出是孢子囊或分生孢子(YamamotoandAragaki,1983;GuoandKo,1994)。

发生规律

传播主要是通过受侵染的土壤、生长媒体和营养繁殖材料。华丽腐霉主要是以菌丝膨大体存活在土壤中(GuoandKo,1993b)。当存在寄主时,孢子萌发产生一至多个芽管。华丽腐霉常常侵染幼苗和植物的根部。Plaats-Niterink(1981)报道说在5到31m之间成熟而最佳是在25m成熟。Yamamoto和Aragaki(1983)发现一些来自Hawaii地区的分离系可以长到34m而最佳是在25-31m时成熟。(+)和(-)交配型都已经从华丽腐霉在自然条件下侵染的土壤样品中和埋在这些土壤样品中的种子上分离出来(GuoandKo,1993b)。尽管卵孢子常常被认为是能长期存活的有机体,至今为止华丽腐霉的卵孢子还没有从自然条件下被侵染的土壤中重新获得。在长期储存在水中之后一些(+)交配型的分离系在单个培养菌上形成卵孢子,并且在这些培养菌的下一代孢子囊上检测到(-)交配型(GuoandKo,1991)。

南瓜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南瓜疫病主要危害南瓜根茎部,还可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受害严重时,致果实倒囊腐烂,收成大减。现将南瓜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特征

根茎部染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展、茎呈软腐状,有时长达10厘米以上,植株萎蔫、青枯而死亡,但维管束不变色。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情发展较快,萎蔫枯死,但不倒伏。

叶片染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展为近圆型或不规则大型的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全叶腐烂,并产生白色霉层;干燥时病斑极易破裂。茎染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开始,初始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缢缩,成株期往往有几处节受害,俗称节节烂。

南瓜果实染病,初始出现水渍状浅褐色小斑,潮湿时病斑凹陷,并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以后软化腐烂,迅速向各方向扩展,在病部产生白色霉层,最终导致病瓜局部或全部腐烂。

病菌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甜瓜疫霉PhytophthoramelonisKatsura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春通过风雨、灌溉水传播。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很广,在5~37℃之间,最适温度为28~30℃,高湿是发病的决定性因素。雷雨过后,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易诱发此病。多雨季节发病重,大雨过后暴晴最易发病流行。连作地、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施用未腐熟栏肥、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较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要点

①实行非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深沟高畦种植,施用充分腐熟有机栏肥。

②种子处理:可用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催芽。

③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块,注意控制浇水次数,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换气,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销毁。

④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选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69%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8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剂3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豇豆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疫病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豆荚。茎蔓染病,多发生在节部或节附近。要注意及时进行防治。

1、发病症状

病部初呈水浸状不定形暗色斑,后绕茎扩展,茎蔓呈暗褐色缢缩,病部以上茎叶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周缘不明显,扩大后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淡褐色斑,表面生稀疏白霉,即孢子囊梗和孢子囊。豆荚染病多腐烂。

2、病原及传播

由豇豆疫霉引起。病菌生长适温为25--28℃,最高35℃,最低13℃,只为害豇豆。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

以后,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生育后期形成卵孢子越冬。连阴雨或雨后转晴,湿度高,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潮湿、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条件下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实行2a(年)以上轮作。低洼湿地采用垄作,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采收后将病枝集中烧毁。

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d(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

芹菜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芹菜晚疫病又称斑枯病、叶斑病,是芹菜中普遍发作的病害。大棚种植的芹菜晚疫病重于露地芹菜,对芹菜的产值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发病特点

芹菜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病菌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耕种带病种子,出苗后即致病,发生分生孢子,在育苗床内传达延伸。病残体上越冬菌源,遇适合条件,发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达,侵染芹菜,再发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

病菌在冷湿条件下生长发育好,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5℃,湿度在95%以上,大棚芹菜一般发病较重。如遇接连阴雨气候,气温波动频频,或多雾结露,植株长势衰弱,则有利病害敏捷扩展延伸。此病在藏期可继续发展,损异常重于田间。

防治方法

防治芹菜晚疫病首要要加强健康培养,除选播无病种子,搞好种子消毒处理外,在肥水管理上还应做到施用充沛腐熟的土杂肥,防止偏施化学氮肥,实施细水沟灌,切勿水大和水温灌,保持菜地蔬松通气,恰当喷施植物生长激素和叶面肥,以添加植株抗病力,同进做好大棚的通风排湿和夜间的保温办理,缩小日夜温差,削减植株结露,操控病菌侵染,并要消除病株残叶,削减田间菌源。

当田间初见病害时,要抓抓住喷药防治。当下防治芹菜晚疫病的较好药剂有:

75%百菌消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一般每亩喷液量50~75公斤,上述药剂任选一种,每隔7~10喷1次,连喷2~3次。

板栗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板栗疫病学名Endothiaparasitica(Murr.)P.J.etH.W.Anders.又称干枯病、胴枯病、溃疡病,腐烂病,属于世界性病害。欧洲板栗和美洲板栗易受害。我国板栗品种较抗病,但是也有为害,我国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省都有发生,是我国检疫对象。

1、症状

本病可危害幼苗和大树的主干及侧枝。最初树干上病斑出现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带有水渍状,略隆起。湿度大时,有黄褐色汁液溢出。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树干。

早期蓝皮有浓厚的酒糟味,后期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纵裂现象,病皮呈灰白色或青黑色,且病皮下产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逐渐突破表皮外露。雨水天气或空气潮湿时,产生浅棕黄色瘤状子座,从中涌出橙黄色或黄褐色胶质卷丝状的分生孢子角。在秋季子座由变为茶褐色,内部形成子囊壳。严重时病菌进入木质部的表层,使其变褐腐败。

2、病原

属于真菌性病害,子囊菌寄生隐丛壳菌引起的。

3、发病特点

该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3月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开始为害,3-4月为害最为严重,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可经过带病苗木进行远距离的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侵入后5-8天出现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后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温度超过30℃,病害发展减慢。果园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较弱的果园发病较重。不同的品种发病情况不同,明栗、长安栗发病较少;薄皮栗、丰花栗、大底青栗、新抗迟栗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减少果树伤口。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减少病源。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明栗、长安栗发病较少。

(3)严格进行检疫,防止带菌苗木、接穗、种子传到无病区。新进苗木最好进行消毒,在萌芽前用30%波尔多粉300-400倍液消毒,清水冲洗后播种。

(4)秋末冬初在干基部培土,翌年解冻后扒开,保护主干基部。冬夏季将茎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害。加强蛀干害虫的防治。

(5)化学防治重病株及时砍除,进行果树刮治,发病轻者可刮除病部皮层后涂抹5%菌毒清100-200倍液。

甜椒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甜椒是非常适合生吃的蔬菜,含丰富维他命C和B及胡萝卜素为强抗氧化剂,可抗白内障、心脏病和癌症。现将甜椒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特征

叶斑深褐色,有轮纹,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明显。空气潮湿时,上生黑色霉层。病斑多时可使叶片干枯;还可引起茎斑和果斑,病斑黑色或褐色,下陷,表面生大量黑霉,边缘明显。甜椒早疫病,属半知菌类,暗梗孢科,砖隔孢亚科,交链孢霉属,马铃薯早疫交链孢霉。

发病规律

甜椒早疫病与西红柿、茄子、马铃薯等蔬菜的早疫病为同一病原。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从而形成初侵染。经2~3天潜育后出现病斑,3~4天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重复侵染。

当甜椒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基部叶片开始衰老,气温在21℃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即开始发病。每年雨季到来迟早,降雨日数多少,雨量大小与分布,都会影响甜椒早疫病发生迟早、流行与否和病性指数。

马铃薯早疫交链孢霉为兼性腐生菌,两年内栽种过马铃薯、西红柿、茄子、甜椒、或与重茬茄科蔬菜作物邻作,常因植株瘦弱或田间管理不当而造成甜椒早疫病大流行。

防治方法

①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不与茄科重茬蔬菜邻作。

②精耕细作,施足腐熟有机肥,适时追肥,喷洒植保素7500倍液。

③选用中椒4号等耐病品种。

④高畦栽培,覆盖地膜,合理密植,不宜过稠。

⑤发病前开始喷洒500倍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水液,或40%三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水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水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水液,或600倍异菌脲50%可湿性粉剂水液。7~10天喷1次,共喷3~4次。

茄子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茄子,在各菜区普遍发生,露地茄子、保护地茄子均可危害。初夏多雨或梅雨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果实大量腐烂,直接影响产量。现将茄子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果实。果实染病,多以下部老果较多,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果实内部变黑腐烂且易脱落。病果落地后,由于潮湿可使全果腐烂,遍生白霉(菌丝体及孢子囊),最后干缩成僵果。

叶片被害,病部水浸状,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扩展极快,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大,病部组织干枯。花染病,常在发病盛期,呈水浸状褐色湿腐。嫩茎染病,变褐腐烂、缢缩,易折断,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幼苗染病,常发生猝倒现象,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寄生疫霉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Dast.和辣椒疫霉菌P.capsiciLeon.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经雨水反溅侵染果实,在果实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进行再侵染。

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气候条件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子绵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茄子绵疫病感病生育期为座果期至采收期。

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高、定植过迟、偏施氮肥、管理粗放、重茬及长果型品种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初夏多雨或梅雨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

3、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高燥地块栽培;及时清除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性;与瓜类、豆类等蔬菜实行3~4年轮作。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倍,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或56%靠山可湿性粉剂500倍,或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或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喷雾防治。

黄瓜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黄瓜绵疫病又称绵腐病,主要危害果实。此有别于黄瓜疫病主要侵害植株茎基部和茎蔓、茎节造成植株萎蔫枯死。现将黄瓜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病害症状

被害果实表面初现暗绿色水渍状圆形或不定形小斑,后渐扩大并向四面扩展,严重时病部延及整个果实,病果质地变软,表皮出现皱纹,内部果肉变褐腐烂,后病部逐渐收缩,易脱落。在高湿条件下,病果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绵毛状物,有的绵毛状物,外观如湿水棉絮。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包括寄生疫霉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Dast.]、辣椒疫霉菌[P.capsiciLeonian]和茄子疫霉菌[P.melongenaeSawada],而以寄生疫霉菌[P.parasiticaDast.]为主。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卵孢子与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南方特别是在广东,周年都有黄瓜种植,病菌主要以无性态的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风雨传播,在寄主间辗转侵染危害,完成病害周年循环,越冬期并不明显。

高温多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植地连作、低洼潮湿、株间郁闭和偏施氮肥都易诱发本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一些抗耐疫病的黄瓜品种,如津杂系列,中农系列、湘黄瓜系列以及广东的夏盛与早春2号是否也抗绵疫病,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确定。

防治方法

1、本病虽然主要侵染黄瓜果实,与主要侵染茎蔓造成植株枯萎的黄瓜疫病有所不同。但病原同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菌属,只是种不相同,而且两病在发病特点与规律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故防治上可结合进行。

2、在本病常发地区或田块,在喷药防治疫病时,除喷好地面与离地l米范围的茎蔓外,也应兼顾喷药保护果实,以减轻绵疫病的危害。药剂选用同黄瓜疫病。

《芋艿的芋疫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芋类植物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