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玉蝶的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药用植物害虫黄栀子灰蝶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灰蝶学名DeudorixeryxL.鳞翅目,灰蝶科。分布湖南、广东等省。主要危害黄桅子,要注意及时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特点

幼虫蛀入花内或果实里,把花果内部组织吃空,仅剩外壳,严重影响产量。

2、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形态有很大差别。雌蝶体型大、翅正面烟黑色,反面绿色,后翅后缘有白色斑纹和细长的白尾突。雄蝶体略小,翅面烟黑色,具青蓝色金属光泽,后翅具细长的黑色尾突,末端为白色。卵扁圆形,中间凹陷,表面刻纹放射状,初灰色,孵化前变为灰黑色。WWW.zw59.com

末龄幼虫体黄褐色,有光泽,密被黑色刚毛。前胸背板灰褐色斑近菱形,斑中间具纵走白色带状纹l条。腹部3、4节色浅,多呈浅绿色。胸腹部各节上生4个毛瘤,排列整齐,上生黑色长刚毛。气门围片黑色。蛹黄白色至黄褐色,腹部具黑褐色背中线1条,翅芽白色。能看见翅脉。

3、生活习性

华南年生7代。翌年4月上、中旬幼虫开始为害一直到10月,1个月1代,每年45月,1、2代发生量大,为害甚烈。成虫白天活动,吸食花蜜,成虫寿命79天。成虫多在早、晚把卵产在寄主花蕾的尊片、子房或果实上,个别产在叶片上,卵散产,每花1粒,个别2粒,卵期34天。

幼虫常于810时孵化,孵化后蛀入黄桅子为害。幼虫期13天,全在花、果内蛀食为害,34龄食量大且有转移为害习性。一般每只幼虫蛀食花果35个,且有自相残杀情况发生。

4、防治方法

(1)春季45月,1、2代幼虫孵化盛期12龄时,喷洒2.5%溴氰菊酪乳油或20%杀灭菊酪乳油2000一3000倍液。

(2)该虫防治适期短,生产上难于掌握,也可在现蕾初期、开花初期、幼果期及结果中期各喷1次药。

延伸阅读

药用植物害虫绿尾大蚕蛾的防治


学名ActoasseleneningpoanaFelder属鳞翅目,天蛾科。别名水青蛾、长尾月蛾。分布河北、河南、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四川、台湾等省。

寄主为害药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还为害果树、林木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低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粗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238mm,翅展l00130mm。体粗大,体被白色絮状鳞毛而呈白色。头部两触角间具紫色横带l条,触角黄褐色羽状;复眼大,球形黑色。胸背肩板基部前缘具暗紫色横带1条。翅淡青绿色,基部具白色絮状鳞毛,翅脉灰黄色较明显,缘毛浅黄色;前翅前缘具白、紫、棕黑三色组成的纵带1条,与胸部紫色横带相接。后翅臀角长尾状,长约40mm,后翅尾角边缘具浅黄色鳞毛,有些个体略带紫色。前、后翅中部中室端各具椭圆形眼状斑1个,斑中部有l透明横带,从斑内侧向透明带依次由黑、白、红、黄四色构成,黄褐色外缘线不明显。腹面色浅,近褐色。足紫红色。卵扁圆形,直径约2mm,初绿色,近孵化时褐色。幼虫体长8010omm,体黄绿色粗壮、被污白细毛。体节近6角形,着生肉突状毛瘤,前胸5个,中、后胸各8个,腹部每节6个,毛瘤上具白色刚毛和褐色短刺;中、后胸及第8腹节背上毛瘤大,顶黄基黑,他处毛瘤端蓝色基部棕黑色。第18腹节气门线上边赤褐色,下边黄色。体腹面黑色,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缘具紫褐色斑。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横带。蛹长40一45mm,椭圆形,紫黑色,额区具1浅斑。茧长4550mm,椭圆形,丝质粗糙,灰褐至黄褐色。

生活习性年生2代,以茧蛹附在树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卵期10余天。第1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化蛹,蛹期10一15天。7月下旬一8月为一代成虫发生期。第2代幼虫8月中旬始发,为害至9月中下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活动,2123时活跃,虫体大笨拙,但飞翔力强。卵喜产在叶背或枝干上,有时雌蛾跌落树下,把卵产在土块或草上,常数粒或偶见数十粒产在一起,成堆或排开,每雌可产卵200一300粒。成虫寿命712天。初孵幼虫群集取食,2、3龄后分散,取食时先把1叶吃完再为害邻叶,残留叶柄,幼虫行动迟缓,食量大,每头幼虫可食100多片叶子。幼虫老熟后于枝上贴叶吐丝结茧化蛹。第2代幼虫老熟后下树,附在树干或其他植物上吐丝结茧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1)秋后至发芽前清除落叶、杂草,并摘除树上虫茧,集中处理。(2)利用黑光灯诱蛾,并结合管理注意捕杀幼虫。(3)此虫不需单独防治,结合其他害虫,使用农药兼治即可。

药用植物害虫绿尾大蚕蛾


学名ActoasseleneningpoanaFelder属鳞翅目,天蛾科。别名水青蛾、长尾月蛾。分布河北、河南、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四川、台湾等省。

寄主为害药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还为害果树、林木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低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粗脉。更多绿色尽在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238mm,翅展l00130mm。体粗大,体被白色絮状鳞毛而呈白色。头部两触角间具紫色横带l条,触角黄褐色羽状;复眼大,球形黑色。胸背肩板基部前缘具暗紫色横带1条。翅淡青绿色,基部具白色絮状鳞毛,翅脉灰黄色较明显,缘毛浅黄色;前翅前缘具白、紫、棕黑三色组成的纵带1条,与胸部紫色横带相接。后翅臀角长尾状,长约40mm,后翅尾角边缘具浅黄色鳞毛,有些个体略带紫色。前、后翅中部中室端各具椭圆形眼状斑1个,斑中部有l透明横带,从斑内侧向透明带依次由黑、白、红、黄四色构成,黄褐色外缘线不明显。腹面色浅,近褐色。足紫红色。卵扁圆形,直径约2mm,初绿色,近孵化时褐色。幼虫体长8010omm,体黄绿色粗壮、被污白细毛。体节近6角形,着生肉突状毛瘤,前胸5个,中、后胸各8个,腹部每节6个,毛瘤上具白色刚毛和褐色短刺;中、后胸及第8腹节背上毛瘤大,顶黄基黑,他处毛瘤端蓝色基部棕黑色。第18腹节气门线上边赤褐色,下边黄色。体腹面黑色,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缘具紫褐色斑。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横带。蛹长40一45mm,椭圆形,紫黑色,额区具1浅斑。茧长4550mm,椭圆形,丝质粗糙,灰褐至黄褐色。

药用植物厚朴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厚朴立枯病病原有非侵染性和侵染性两类。非侵染性发病主要是因为圃地积水、土壤板结、覆土过厚及以烈日曝晒等引起,使种芽腐烂,苗根窒息腐烂或日灼性猝倒。侵染性发病主要是病菌所致。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早春播冻后就开始活动,在土壤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侵染幼苗;另一方面病苗又为病菌提供养分,使其大量繁殖,从而继续传染。早涝霜冻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或在幼苗出土后2个月内连续下雨、土壤含水量太大或土温过高时发病均重。

此外,前茬种棉花、马铃署、花生、番茄、大豆、瓜类的园地或老苗圃地做苗床时易于发病;使用没有充分发酵的堆肥、厩肥,施用过量的氮肥,种子处理不当或采用遮阴育苗措施等亦易引起病害。

立枯病的症状,有4种类型:第一种腐烂型,主要发生在幼苗尚未出土时,种子或幼芽产生腐烂现象;第二种梢腐型,发生在幼苗出土后茎梢腐烂,幼苗死亡;第三种猝倒型,发生在幼苗出土后1个月左右,在接近地面的苗茎基部腐烂变成褐色,使苗木倒状;第四种根腐型,发病时苗木根部腐烂、枝茎生暗黑斑纹,继而全株枯死。立枯病常发生于苗期,并多发生在梅雨季节。苗木发病后蔓延迅速,常造成成片死亡。

其防治方法主要是提高育苗技术,把好三关,即土壤关、种子关、水肥关。

土壤关就是要选好苗圃地,不用过于阴湿地作苗圃地,圃地应设置良好的排水体系,防止积水,并做好苗圃地的土壤消毒工作。土壤消毒,每平方米可用1%~3%硫酸亚铁液4.5千克喷洒或撒施11~15克硫酸亚铁粉末后翻土;也可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6~12千克浇灌浇完后用草袋覆盖10天。

种子关就是要在做好选种、种子消毒、催芽等工作的基础上适时、适量进行播种。

水肥关就是在苗木生长过程中要做好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工作,防止旱涝发生,促使幼苗健壮生长。

在防治病害时可采用化学药剂预防,常用1:1:100的波尔多液(即由1份硫酸铜、1份生石灰加100份水配制而成),每平方米用药液112克,在苗木出土后,每隔10天左右喷洒1次,连续4~5次,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化学药剂防治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措施,但绝不可代替一系列的培育壮苗的技术措施。发现病株后,应立即将病株拔掉并烧毁,同时挖出带病菌的土,回填新土。每平方米用1.5克70%五氯硝基苯拌土37.5克撒到带病菌的地上或撒生石灰消毒,以防止蔓延。同时要多施钾肥如草木灰类增强苗木抗病能力。用50%托布津1000倍~1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15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也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还可用浓度为2%~3%的硫酸亚铁药液进行喷洒,过10分钟至30分钟后再喷1次清水,洗掉叶面上的药液,以免发生药害。

药用植物芫荽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药用植物芫荽学名CoriandrumsativumL.别名胡荽、香菜、香荽、延荽等。属伞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和成熟的果实入药。具发表透疹、健胃之功效。各地均有栽培。

发病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茎,从茎基部开始出现水渍状软腐,致幼苗折倒枯死;成株能支撑几天。湿度大时,病部生出繁茂的棉絮状白色菌丝,向四周健株蔓延,致病组织腐烂。后期在菌丝间形成黑色鼠粪状坚硬的菌核。该病腐烂时无异味,别于欧氏菌软腐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或遗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随风吹到衰弱植株伤口上,萌发后引起初侵染,病部长出的菌丝又扩展到邻近植株或通过病健株直接接触进行再侵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北方35月发生多。

本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

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芹菜、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受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此外,栽植期对发病有一定影响。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轮作。

(2)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或播前用10%盐水选种,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

(3)适度密植,及时拔除杂草。

(4)设法降低棚内或田间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出田外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核形成。收获后及时深翻或灌水浸泡或闭棚710天,利用高温杀灭表层菌核。

(5)采用地膜覆盖,阻挡子囊盘出土,减轻发病。

(6)采用生态防治法避免发病条件出现。

(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速克灵或50%扑海因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l000倍液,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L,隔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8)棚、室栽植芜萎使用15%腐霉利(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667m2250g,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如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m2lkg。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药用植物佛手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药用植物佛手学名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别名佛手柑。属芳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以果入药,具理气止痛、消食化痰之功效。也可作蜜钱或浸酒作摆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

药用植物佛手菌核病症状

为害贮藏期间埋在沙土中的果实。病果多先在伤口处发病,开始水渍状,淡褐色,迅速扩大,软腐,最后烂成一堆稀泥,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的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菌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初白色,后外部变为黑色,大小2513(mm)。在PDA上菌丛白色,毡状,菌丝体平展,粗糙,生长迅速。菌丝无色,有分枝,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无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仅1.5312(m),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形的大菌核。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

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农药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药用植物苏铁斑点病的防治方法


苏铁CycasrevolutaThunb.别名铁树、凤尾棕、凤尾蕉等,属苏铁科常绿树。以叶、根、花及种子入药。具收敛止血、解毒止痛、益肾固精、降血压之功效,各地均有栽培。

发病症状

苏铁斑点病又称白斑病,叶片染病多从叶尖中部或基部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大小l5mm,中央暗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红褐色,上生黑色小点。病斑融合可致叶片成段干枯或全叶枯死。

病原

AscochytacycadinaScalia称苏铁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生于叶面,大小100一239m,暗褐色。分生孢子卵形或圆筒形,双胞,隔膜处缢缩或无,大小8113.24.2(m),无色或稍带浅褐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茵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利其发生,土壤瘦瘠粘重或盆栽苏铁置于水泥地上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土层深厚,带弱酸性的砂壤止作栽培土壤。

(2)栽培环境要通风透光,盆栽时不要放在水泥地上。

(3)发病初期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药用植物甘草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跗粗角萤叶甲

该虫是叶甲科萤叶甲亚科的食叶害虫,对甘草危害十分严重,是发展甘草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该虫在新疆、甘肃省的河西地区以及辽宁省的甘草产区程度不同均有分布,主要危害甜甘草,而不危害其他乔、灌、草植物。在整个生长季节里以成虫危害为主,且取食量大,成虫和幼虫往往重叠出现危害。

防治方法:有试验表明,敌敌畏乳剂、敌百虫、辛硫磷乳剂、氧化乐果乳剂都有很好的杀虫效果,而尤以敌敌畏、敌百虫1000倍的混合液于上午11时前喷雾杀虫效果最好,除此之外,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雾同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

叶甲

以榆兰叶甲、黄斑叶甲为主要种类,是河套滩地、湖泊淤积地等滩地甘草的主要食叶害虫,其他产区也有分布,但危害较轻或不造成危害。成幼虫均取食甘草叶,为害后叶片千疮百孔。取食叶肉及叶背,常残留叶脉和上表皮,虫孔周缘不齐,呈波状。严重时,甘草田无一完整叶片,被害甘草残留叶片枯黄、脱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植株生长不良。主要为害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杂草丛间、植株残体下、土块、土缝内越冬。

防治方法:在5~6月越冬代虫口密度较大时,用4.5%甲敌粉、2.5%敌百虫粉防治,每亩用药2.5kg左右。发生盛期,用2.5%溴氰菊酯2000~4000倍喷药触杀。越冬前应清除田间残枝落叶,用灌溉等方法杀灭越冬虫源,降低越冬成活率,以达到防治目的。

宁夏胭珠蚧

该虫是甘草根部一种刺吸式害虫,除严重为害野生甘草外,内蒙、宁夏、甘肃等地人工栽培甘草中均遇到此虫毁灭性危害。该虫一年一代,以初孵若虫在寄主根际越冬,生活史中仅有成虫阶段短暂活动于地面,其他阶段均生活于地下。主要危害期在每年5月上旬至8月上旬,危害期寄主根茎上可见被有蜡壳的球形红色珠体。由于为害期早,且在地下,因此不易被发现,防治难度大,常因被害后根茎腐烂,大片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3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越冬若虫寻找寄主期以及8月上旬至下旬前的成虫交配产卵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期。前期可用内吸性杀虫剂开沟灌施,后期可喷粉、喷雾触杀,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人工栽培中应注意生境类型的选择,以避免毁灭性为害。对甘草的及时合理采挖,亦是防止虫害损失的重要方法之一。

叶蝉

主要是榆叶蝉、小绿叶蝉等,主要危害甘草叶片。甘草产区均有分布,发生数量大,危害期长,危害严重的田块,植株下部功能叶提前枯黄脱落,中上部功能叶由绿变黄,严重影响生长,可导致提前1个月落叶休眠。严重危害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后甘草开始枯黄,可见其明显迁往其他寄主准备越冬。该虫年发生4~5代,以卵在树皮缝隙、枝杈间越冬。甘草生长期均可见到此虫危害。

防治方法:有试验表明,用2.5%溴氰菊酯乳剂1000、2500、5000倍液,亩施45kg,施药后14h防治效果分别为96.6%、97.9%、95.3%;生产上可用2000~4000倍液适期防治。为防止虫害,栽培甘草应避免水肥过盛,植株嫩绿疯长,同时应清除榆树等越冬寄主。

蚜虫

主要为乌苏黑蚜、桃蚜等。该虫分布普遍,年发生8~12代,以卵在树木枝条、缝隙越冬,亦可在多年生植物根际越冬。不同年份、不同生境发生危害程度差异甚大,通常年份,危害期短,多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个别植株,其他时期不易见到。

防治方法:一般年份可利用瓢虫、草蛉等食蚜天敌控制危害,无须防治,同时注意田边、渠林旁杂草的清除。为害严重的年份应注意及早防治,注意食蚜天敌控制能力的发挥,药剂使用以短效的敌杀死、乐果、久效磷等为主。

短毛草象

该虫为取食甘草茎叶的一种绿色小象虫。此虫危害期长,一般甘草田5~9月均可见到,危害盛期为7~8月上旬,主要取食叶片,取食后叶缘呈缺刻状。年发生2~3代,以成虫或初龄幼虫在树皮缝隙、甘草及杂草根际越冬。虫害的发生对湿度要求不严,相对湿度20%~50%利于繁殖。

防治方法:2.5%溴氰菊酯乳剂1000、2500、5000倍液,亩施45kg可取得满意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8.0%、91.8%、88.3%。此外,在秋季结合除草,破坏其越冬场所,压低越冬基数亦可起到预防作用。发展甘草生产中避免林下或靠近林带的种植是减少短毛草象等害虫危害的一条途径。

盲蝽

主要有牧草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等,年发生3~4代,牧草盲蝽以成虫在田内杂草、树皮裂缝内、枯枝落叶下寄主根际越冬,其他盲蝽以卵在甘草、苜蓿等寄主残枝内、树皮裂缝中越冬。各甘草产区均有分布,危害盛期为7~8月上旬,受害症状同叶蝉近似,但白色斑点较大,叶片多呈银白色失绿,常与叶蝉混合发生。栽培中应注意密度、水肥管理,防止造成暴发成灾的生境。

防治方法:秋冬清除田内及周围的残枝落叶,春末及时清除杂草,同时严格水肥管理,适当疏苗使植株生长健壮,减少虫口发生。虫口过大时可用常规农药连同叶蝉1次防治。

甘草豆象

该虫1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甘草种籽内越冬,5月下旬开始羽化,主要取食贮藏期的甘草种子,成虫亦可取食甘草叶,当年不处理种子,越冬后被蛀率可达35%,贮藏2年后可达77.4%。

防治方法:大田调查表明,5月下旬至9月下旬田间均可见到成虫,以8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防治重点为结荚期(种子基地)及种子入仓期。入仓期的种子处理方便、高效,为防治危害的最佳时期,一般用磷化铝等药剂熏蒸或用甲敌粉、165粉等药剂拌种贮藏,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幼虫在枯枝内越冬。

防治方法:注意做好冬前打草,消灭越冬虫源并及时清除受害植株。

地下害虫

除了上述的地上害虫外,现阶段的甘草生产能否迅速发展并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地下害虫的防治。除宁夏胭珠蚧外,出苗阶段尚有蝼蛄、何氏东方螯甲,成株期主要有黑皱鳃金龟子、黄褐异丽金龟、金针虫、蛴螬、地老虎、拟步甲等严重危害甘草生产。

野生同人工栽培的甘草在受到地下害虫危害后,损失差别较大。野生的根头距地表深,取食危害的主要部分是地下茎,危害后不定芽可迅速生长而再生,不至于全株腐烂死亡。而栽培甘草被取食危害的主要部分是根,植株幼小恢复能力弱,伴随腐烂感染,常导致全株腐烂死亡。因而人工栽培甘草1~3a生保苗困难。这是宁夏烟胭蚧、蛴螬等地下害虫危害,导致大面积栽培甘草缺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①播种前要选择地下害虫轻且不利于发生的生境、地域。②精细整地、深耕重耙,破坏其生境、杀伤虫体。③施用腐熟厩肥,防止蛴螬等被人为带入甘草田。④重视播前的催芽伴种处理,可用40%甲基异柳磷0.2%(种子重)、50%1605乳油0.2%、25%辛硫磷乳油0.1%等拌种。⑤在地下害虫虫口较大的情况下,耕地前亩喷洒2%辛硫磷粉剂5kg,亦可用甲敌粉、1605粉剂进行播前土壤处理。⑥3~5a生甘草及时采挖。

为了达到无公害药材的质量标准,在距甘草采收前的45~60天内禁止喷施有毒农药或其他化学药剂,以防农药或有害重金属在甘草药材中残留超标。

药用植物菊花霜霉病的防治


症状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较稀疏,初污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

病原PeronosporaradiideBary称菊花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单生或丛生,由气孔伸出,大小225―4127.8―11.8(m),主梗是全长1/2―3/4,冠部呈3―7次叉状分枝,顶端呈2―3叉分枝,直角或锐角,顶枝长7.8―11.8m,端细,基部稍粗,顶枝端钝圆,略膨大。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大小24.5―31.214.7―24.5(fAm),主要为害菊花(Chrysanthemumsinense)。此外有报道PeronosporadanicaGaum称丹麦霜霉菌,能侵染贡菊(Chrysanthemummroifolium)和滁菊,不侵染资菊和杭白菊。P.danica菌丝白色,孢囊梗3―5次分叉,第一分叉不对称,大小28.6―7079―16(m),主干长192―473ym,末端分叉近直角,长7.8―157m,直或弯,端尖;孢子囊椭圆形,无色,无乳突,大小23―3317―27(m),萌发后产生芽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留种母株脚芽上越冬,翌春2月中产生孢子囊借风飞散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秋季9月下至10月上旬又发病,该病多发生在年均温16.4℃、春季低温多雨的山区,秋季多雨病害再次发生或流行;连作地、栽植过密易发病。

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防止积水及湿气滞留。(2)春季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左右1次,共防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药用植物菊花的黑斑病防治


菊花黑斑病又名褐斑病、斑枯病。该病在菊花栽培地区都有发生,除危害菊花外,还可侵害野菊、甘菊、除虫菊等多种菊科植物。植株受害后,轻者叶片枯焦、脱落,严重者全株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及观赏。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面上产生褐色小点,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到黑褐色。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不太明显的细小黑点,为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形成大斑块。最后,叶片变黑枯死,悬挂于茎干上。感病植株叶片自下部开始,顺次向上枯死。

病原:病原为壳针孢属的真菌(SeptoriachrysanthemellaSacc.),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当气温适宜时,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成熟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危害。病原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2-27℃,侵染植株后大约15-30天开始发病。该病在植株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高温多雨季节或植株种植过密,病情发展迅速。不同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也有一定差异。感病的品种有紫蝴蝶、新大白、火舞、紫露凝霜、蟹爪黄、香白梨、西施醉舞和归田乐等。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湖上月、迎春舞、秋色、玉桃、紫雁飞霜、紫桂等。

防治:①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消灭侵染源。种植后淘汰的植株要及时拔除销毁,以减少来年的侵染源。②加强栽培管理:选择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地段种植菊花。避免连作。盆栽的土要每年更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种植不要过密,使植物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③对抗病差、观赏价值较低的的品种,尽早淘汰。④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1:1:100波尔多液以预防侵染。发病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喷2-3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好。

苏铁小灰蝶的防治


近年来,随着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农村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苏铁已成为绿化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品种之一。随着苏铁在本市的栽培量逐年增加,苏铁上的主要害虫苏铁小灰蝶的发生程度也逐年加重,个别花圃曾经出现当年新叶全被吃光的现象。现将苏铁小灰蝶的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更多绿色尽在

为害特点

苏铁小灰蝶在北京地区完成一个世代约20天,其中卵期3天,幼虫期5-7天,蛹期8天,羽化后的成虫第二天产卵。该虫在北京地区于5月-11月发生,为害盛期为6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虫将卵散产于苏铁卷曲的新叶上,幼虫孵化后先钻入卷曲的新叶中蛀食叶肉,随着虫龄和叶片的生长,常群集于苏铁头顶部位的芽鳞片内或散附于较嫩叶片上啮食,严重时将嫩叶吃得只剩叶柄,有时还将叶柄蛀空,在为害高峰期可在3天-5天出现嫩叶萎蔫干枯或小叶全部干缩上卷,叶片展开后残缺不全,遇雨则造成心尖顶部腐烂,且常年整株不发新叶,失去观赏价值。

该虫世代重叠,且为害前较隐蔽,幼虫孵化即钻入芽间蛀食,当新叶展开发现受害时已造成损失。一次用药虽可大量杀死幼虫,但由于杀不死成虫和虫卵,一周后又会大量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苏铁入棚前清除盆内杂物,特别要注意清除根部、苏铁心尖的老熟幼虫和越冬蛹,消灭越冬虫源。在当年6月30日前施足底肥,10月1日前入棚,棚温保持15℃左右,促进新芽早萌发,力争在6月10日之前长出新叶,错过为害高峰期。

药用植物水仙褐斑病防治


水仙别名雅葱、天葱。属石蒜科多年生鳞茎植物。鳞茎可入药,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也是观赏花卉。分布在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云南等省。水仙褐斑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又称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叶尖或叶面生点状或长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外围具黄色晕圈,病斑常融合成细长型条状斑,后期病斑破裂湿度大时生出深褐色小点。(图左)

病原:Stagonosporacurtisii(Berk.)Sacc.称水仙壳多孢,属半知茵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140180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192768(m),有13隔膜,分隔处缢缩,含有大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鳞茎或外层纸状鳞片上或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借水传播,第1次侵染常发生在11月中下旬,翌年3月中下旬进行再侵染,45月进入发病高峰。5月上旬叶片枯死。种植过密,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进行2年以上轮作。

(2)种植前1天用1:120倍43%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

(3)11月中旬及翌年3月中旬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36%甲基硫苯菌灵乳油800倍液。

药用植物番红花腐烂病的防治方法


番红花学名CrocussativusL.别名藏红花,属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柱头入药。具通经活血、养血化瘀、镇静等功效。现北京、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均有栽培。现将药用植物番红花腐烂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番红花腐烂病又称枯萎病。带菌球茎出芽时,芽头上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斑点,气温高湿度大时扩展很快,引起芽头腐烂而死亡。大田栽培根、球茎盘染病时产生黄褐色凹陷斑,边缘不整齐,后腐烂,鳞茎皱缩干腐。

2、病原

病原Fusariumoxysporumvar.redolens(Wollenw.)Gordon称尖孢镰孢芬芳变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两端尖,直或略弯,多为3隔,大小17.455.836(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肾形,假头状着生在产孢细胞上,大小6一122.53.6(m)。厚垣孢子球形,大小711P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带菌球茎或土壤中越夏、越冬,从伤口侵入。土温2528℃易发病,低于20℃发病轻或不发病。

4、防治方法

(1)选高燥地块种植,雨后及时疏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播种前667m2施石灰100kg消毒土壤,同时用1:1:150倍式波尔多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5分钟,晾干后播种。

(3)发病初期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药用植物害虫黄栀子灰蝶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多肉植物玉蝶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