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粟瘟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粟瘟病使粟的叶、叶鞘、穗颈、小穗柄和籽粒各部均可被害。要注意一旦发现粟瘟病便需采取措施及时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叶片上典型病斑为梭形,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生灰霉状物;叶鞘上病斑亦呈梭形,较大,严重时茎节变黑,易折断。穗颈和小穗柄被害时,均为暗褐色,组织坏死,致使上部谷穗或小穗失去养分供给而成为死穗或死码。在华北地区粟出苗2~3片真叶时,即能引起苗枯,而在东北苗期发病极少

2、病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根束生,无色或基部淡褐色,不分枝,2~3个隔膜,顶端稍尖,有时屈膝状,孢痕显著;分生孢子洋梨形或梭形,无色透明,基部饨圆至较圆,有小突起,顶端较尖,2个隔膜。

3、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草、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以病草最重要,病草体内的菌丝体在室外干燥环境堆放,经过两年仍有72%存活率。田间残留病残组织越冬后,组织内的菌丝尚有40%以上存活率。种子带菌侵染率极低,田间发病后,叶片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本病发生发展的适温为25℃左右,阴雨多雾,空气湿润时为害严重。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有较大差开;氮肥过多,加重发病。

4、防治方法

(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

(2)及时处理病草、病残株,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菌源。带病谷草远离田间,最好堆在棚(室)内,进行探耕灭茬,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粒黑穗病。

(3)合理密植,勿过量施用氮肥。

(4)有条灯件的地方,于叶瘟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或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①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对水喷雾;②0.4%春雷霉素粉剂2-2.5公斤,喷粉。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0倍喷雾。需施药两次,间隔7天。

扩展阅读

粟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粟红叶病会使得植株红化或黄化,影响结实。是我国北部粟、黍分布区发生普遍的病毒性病害。现将粟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为害症状

植株红化或黄化,影响结实。是我国北部粟、黍分布区发生普遍的病毒性病害。发病株率0.2%一5%。苗期染病重的枯死,轻的生长异常。抽穗前后染病植株呈现紫红色或不正常黄色,穗颈变短,植株矮化,造成部分小穗或全株不实。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玉米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传毒。

防治要点

(1)选用抗病品种。

(2)喷药消灭传毒蚜虫。

(3)必要时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播种春蚕豆适当晚播,冬蚕豆避免晚播。

(4)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土壤过干过湿,增施过磷酸钙,提高寄主抗病力。

(5)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6)育苗床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每m28g与1015kg细土混匀,播种前取1/3铺底,2/3盖在种子上。

(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1001200倍液、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6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4050mg/kg,隔7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粟胡麻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粟胡麻斑病在谷子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颖果。叶片染病初生许多黄色至黄褐色斑点,斑点椭圆形或纺锤形,边缘不明显,色较暗,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大小3~52~3(mm)。

病斑两端钝圆,别于谷瘟病。后期病斑表面生黑色丝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死。

病原

病原Bipolarissetariae(Saw.)Shoem.=HelminthosporiumsetariaeSaw.称狗尾草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Cochliobolussetariae(ItoetKurib)DrechsleretDastur称狗尾草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管理粗放、肥力不足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植株柔嫩易发病。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易发病。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温暖、重雾、重露、高湿、多雨或长期连阴雨的气候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二、生物防治:

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抗菌剂401乳油1000倍液、80%抗菌剂402乳油8000倍液。

粟纹枯病防治方法


表现状态

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寄主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但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危害发病率可达10%~50%,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以上。分布各粟产区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

为害茎部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近地面叶鞘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云纹状病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董志平提出了粟纹枯病分级标准,发病高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0级,健株;1级,全株仅在茎基部轻微发病,其产量损失在5%以内;3级,植株从上至下有7~8片健叶,产量损失为10%左右;5级,植株从上至下有4~6片健叶,产量损失为25%左右;7级,植株从上至下有2~3片健叶,产量损失为40%左右;9级,全株发病或只有1片健叶,产量损失为50%左右。

病原物

参见玉米纹枯病。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缴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③担子。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④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微米×(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发生原因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菌源数量大发病重;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如冀谷14号。(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3)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水剂0.5kg对水40kg,用粗喷雾器喷浇。

姜瘟病及防治方法


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为姜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种植地区都常年发生,以南方种植区发病严重。一般病株10%-30%,严重地块发病率可达60%-80%,常造成植株成片坏死腐烂。

[症状]此病主要侵害地下茎及根部,发病后肉质茎初呈水浸状,灰黄色至黄褐色,以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表皮,挤压病部即可渗出污白色菌液,散发臭味。根部受害亦呈淡黄褐色坏死,最后腐烂。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最后仅残留丝状维管束。叶片染病,叶色淡黄,边缘卷曲并逐渐萎蔫,终至全株下垂枯死。

姜瘟病及防治方法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种姜越冬,成为远距离传播和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也可随根茎及其他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种植带菌种姜,苗期即可发病,成为大田发病的中心病株,通过浇水、雨水、田间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扩散。病菌由根茎伤口侵入,经薄壁组织进入输导组织,迅速致全株发病。时晴时雨、高温高湿、地温变化剧烈有利发病。寄主生长期降雨多、雨量大病害严重。通常每次大雨或暴雨后5-10天即出现发病高峰。此外,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多年连作或地下害虫重和管理不当造成根伤和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1.种窖在贮姜前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0%福尔马林80倍液消毒灭菌。选用无病姜留种,种姜单收单贮,贮前适当晾晒。2.重病地区轮作换茬,最好实行水旱轮作。或在盛夏深翻整地后分别施生石灰和碎稻草4500-7500千克/公顷,耕翻均匀后灌水覆地膜10―20天进行高温灭菌。3.选择地势高燥,易排易浇的地块,采用高垄或高畦配合地膜种植。增施磷肥、钾肥,有条件的在行间覆盖遮荫,控制发病。4.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可选用浙江铁杆青、临平小型姜、新昌小型竹边姜、义鸟首姜、广东细肉姜等品种。5.种姜消毒灭菌,种植前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盐酸溶液浸种24―48小时后晾干播种。6.生长期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大水漫灌。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病穴喷浇药液灭菌。必要时全面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或77%丰护安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新植霉素、农用链霉素、硫酸链霉素5000倍液喷雾及浇根。

沙姜姜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由于姜瘟病和姜枯萎病从外观上易于混淆。请按如下的方法进行区分,然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姜枯萎病根茎变褐,而姜瘟病发病初期呈半透明水浸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姜枯萎病挤压病部渗出清液,而姜瘟病由于内部组织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所以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米水状乳(白色混浊)汁液,散发臭味。

如果判断病株是姜枯萎病,在发病初期可及时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5-7天喷1次连续喷3次,交替用药。

如果经判断是姜瘟病,建议采取如下综合预防的措施:

(1)轮作或调整产品结构,由于姜瘟病病菌一般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特别是老姜种植区,由于连年连作,土壤中存活大量的姜瘟病菌,即使是植入健康的姜种,也难避免发生病害。尤其是在产区连片耕作,病菌也会随雨水,或灌溉水源进行传播。目前,暂无理想的杀菌剂对姜瘟病进行防治,亦未有理想的抗病品种。

因此间隔3-4年以上再重种,在重种之前,考虑可种植粮食作物或蔬菜作物。但注意不要种植番茄、茄子、辣椒以及马铃薯等作物,尤其是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

(2)在种植前注重土壤消毒,可在种植前20-30天按每亩(667平方米)用50-100公斤石灰氮和足量腐熟有机肥施下并灌水,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15-20天后,整地备播。土壤消毒一般以20℃以上效果较好。

(3)严格选择用无病种姜,姜收获前,在无病姜田严格选种,在贮姜室单放单贮,翌年下种前再严格挑选。

(4)姜田应选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

(5)发现病株要及时铲除,将距其0.5米内的健株一并去掉,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撒石灰,然后用干净的无菌土掩埋。

(6)轻微发病用95%故克松1000倍或30%特富灵1000倍,或50%苯菌灵1200倍,每7天喷一次,连喷3次,对控制病情有好处。

粟纹枯病如何防治


简介:

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寄主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但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危害发病率可达10%~50%,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以上。分布各粟产区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

为害茎部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近地面叶鞘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云纹状病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董志平提出了粟纹枯病分级标准,发病高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0级,健株;1级,全株仅在茎基部轻微发病,其产量损失在5%以内;3级,植株从上至下有7~8片健叶,产量损失为10%左右;5级,植株从上至下有4~6片健叶,产量损失为25%左右;7级,植株从上至下有2~3片健叶,产量损失为40%左右;9级,全株发病或只有1片健叶,产量损失为50%左右。

病原物:

参见玉米纹枯病。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缴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③担子。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④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微米×(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发生因素: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菌源数量大发病重;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如冀谷14号。(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3)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水剂0.5kg对水40kg,用粗喷雾器喷浇。

大粟鳃金龟虫害的防治方法


大粟鳃金龟为鞘翅目,鳃金龟科。别名东方五月鳃角金龟。分布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山西、四川等省,是四川西部地区重要农作物害虫。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寄主:玉米、小麦、青棵、油菜、豌豆、甜菜、马铃薯及苹果、林木等。

为害特点:幼虫为害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油菜、豌豆幼苗。

形态特征

成虫大型,雌虫比雄虫肥大,雌虫较宽,体长2833mm,体宽1216mm;雄虫狭长,体长2632mm,体宽1114mm。体黑色、黑褐色或褐色,常有黑褐色金属闪光,鞘翅、触角及各足财节以下棕色或褐色,鞘翅边缘黑色或黑褐色。

幼虫大型,老熟幼虫体长4351mm。头部浅栗色,胸腹部随着虫龄的增长,由乳白色逐渐变成黄白色。前胸两侧各有一个多角形而又不规则的褐色大斑。肛腹板的刺毛列短锥状刺毛较多,每列2838根,相互平行,排列整齐,其前端略超出钩毛区的前缘。肛门横列状。

蛹大小与成虫相近。初为金黄色,后变为黑褐色。头部弯藏于前胸下。前胸呈梯形,中胸腹板中央有一袋状凹痕,后胸稍突出,翅紧贴于体,前翅上具有纵脊4条,覆盖在后翅上,后翅仅露出翅尖部分,达到腹部第3节。腹部背面可见9节,腹面可见8节。第9节向背面翘起,末端分叉。

生活习性

四川甘孜6年完成1代,幼虫越冬5次,成虫越冬1次,康定5年完成1代。越冬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土,5月中旬达盛期。5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卵期4566天,78月孵出幼虫。10月份逐渐下移到40cm以下的土层中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上升到表土层取食为害,如此经过4年,第5年6月下旬幼虫开始老熟,并继续越冬,幼虫期长达58个月。

雌成虫喜欢在冲积的砂壤土中产卵,砂壤土和石砂土中比较少,每雌产卵1447粒,卵产于1326c2n的土层中,呈堆状,每堆平均有21粒。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最适于卵的生活和发育。初龄幼虫主要取食腐殖质及植物须根。由于成虫产卵成堆,一年中幼虫有成团为害的现象,苗木受害更严重。

在幼虫阶段的5年中,第1年不为害或为害很轻,第24年为害果苗和农作物,猖撅为害在第4年,第5年的为害较轻。幼虫生活在土中,因季节气温的变化,垂直移动很明显,10月中旬开始下移,翌年4月中旬以后又开始上升到515cm的土层中活动。幼虫第5次越冬后。在2030cm的土层中作土室,土室椭圆形,长2.42.7mm,直径1.92.3cm,老熟幼虫潜伏其中化蛹。天敌有寄生菌、寄生蝇和鸦、鹊、鹰、雕等。

防治方法

(1)选择较抗虫品种种植,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油每公顷4500毫升,或绿僵菌粉每公顷50千克,混适量细土随种苗埋入土中,施药后适当灌水。秋冬季深翻土壤,避免与幼虫嗜食的作物连作或套种。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利用成虫的趋性,设置灯光诱杀,每2.6-3.3公顷设置20瓦黑光灯1盏,诱杀成虫。

(4)对土壤处理,将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3.7升-4.5升结合灌水施入土中;或用50%辛硫磷乳油250克,加水1000-1500千克,90%敌百虫800倍液浇灌。

(5)成虫发生盛期,可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

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


稻瘟病又叫稻热病。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以叶瘟和穗瘟影响最大。

叶瘟主要发生于秧苗四叶期和分蘖期,常见病斑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病斑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背面着生大量灰绿色霉状分生孢子,是病害流行的预兆。慢性型病斑梭形,湿度高时,病斑背面也可产生灰绿色霉,表示病害有扩散可能。节瘟使稻节变黑,茎易折断。穗颈发病即穗瘟(穗轴和枝梗上也可发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穗颈感病早的形成白穗,晚的秕谷增加,粒重减轻。谷粒瘟在谷粒上呈褐色小点或灰白色至暗灰色病斑,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在有病的稻草和谷粒上越冬。草堆上的病菌能存活1年以上,遇雨湿产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气温25℃-28℃时,阴雨多温,日照不足,穗期遇低温阴雨,肥水管理不当,又是种植的易感病品种,最易发病。

防治稻瘟病,关键是合理用药。要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抓住防治适期进行药剂防治。防治稻瘟病较理想的药剂有富士一号40%乳剂和三环唑20%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用其中一种药剂50克-100克对水100公斤。

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多阴雨天气。且有1%的稻株剑叶上有病斑,宜分别在孕穗期和齐穗期各用药防治1次。施药时要保证亩用药液量不少于100公斤,做到均匀喷施,防止漏治,禾苗上下部、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药液。

粟粒黑穗病如何防治


粟粒黑穗病又叫谷子黑穗病、乌霉、黑疸。它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在我国谷产区普遍发生。粟粒黑穗病病症表现在穗部,穗部受病菌侵害后,种子形状变大,成卵圆形,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最后颖片破裂,散出黑粉。黑穗病侵染以种子带菌为主,土壤温度20-25℃,土壤含水量30%-50%,最适宜病菌侵染,播种过早,覆土过厚,出土时间延长都利于发病。

危害症状:

被害籽粒稍大,卵形,包以灰膜,膜较坚实不易破裂,内含大量黑粉,通常全穗发病,少数情况下仅部分籽粒发病。在田间病株的穗常直立。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留无病种子。

3.种子消毒处理可选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均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如需同时兼治谷白发病,可采用甲霜灵和拌种双按1:1或l:2混合均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3%拌种,可同时防治白发病和粒黑穗病。至于民间习惯使用的清水洗种5次,据河北承德农科所试验,田间发病率仍可达15%以上,此法应予以淘汰。

粟白发病如何防治


表现症状

粟播种后,从萌发至抽穗期都能感病,严重时根稍、幼茎及子叶变色扭曲而腐烂。幼苗2-3寸时开始表现症状。得病的嫩叶逐渐退色,产生与叶脉平行的淡黄色条纹。叶脉略肥厚卷曲,湿度大时,在叶背病斑上长出灰白色霉层,即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新生的能继续感病,心叶往往不能展开,仅能伸展1~2张黄白色的顶叶,黄白色的顶叶逐渐变为黄褐色,纵向破裂,散出大量棕色粉末,即病菌的卵孢子。最后心叶组织完全破败,残存的灰白色的叶脉散乱成白发状,故称“白发病”。

病原物

卵菌纲禾生指梗霉(Sclerosporagraminicola(Sacc.)Schrot)

孢囊梗粗短,下窄上宽,自气孔抽出,单生或数根丛生,无色,无隔膜,近顶端有数个分枝,上生2~5个小梗,每小梗顶端着生一孢子囊。孢子囊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在中部凹处有鞭毛2根。卵孢子球形,单生于藏卵器内,淡黄色或黄褐色,膜厚,其外壁与藏卵器壁紧密连接。

病害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粪肥中或粘附于种子表面越冬,第二年播种后,幼芽尚未出土时卵孢子即萌发,经芽鞘侵入,蔓延至生长点随着生长点组织的分化和发展,到达叶片和花序,引起病变。后期病菌在病株叶片和花序维管粟维管束间的组织中产生藏卵器和雄器,受精后形成卵孢子,成熟的卵孢子在病部组织破裂时散出。

发病因素

凡影响幼苗出土和卵孢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都能左右病害的发生及其为害程度。尤以土壤的温、湿度关系最为密切。播种深浅对发病有影响,播种深的发病机会较大。酸性土壤比碱性土壤发病重。连作与早播的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轮作以玉米、高梁、小麦或豆类轮作2~3年。

2.拔除病株结合中耕除草,及早拔除病株。

3.施用无菌肥料。

4.选用无病种子及药剂处理种子

5.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拌种(药量:种子重量的0.5%)。

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

症状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1]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叶瘟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1]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使用土壤消毒剂处理。(3)加强肥、水管理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术。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4)生物防治:(5)咪鲜胺防治叶温时期在7月上、中旬,叶瘟发生初期用药。要预防穗颈瘟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预防效果明显。

粟缘蝽如何防治


粟缘蝽,学名LiorhyssushyalinusFabr.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寄生高粱、粟、玉米、水稻、烟草、向日葵、红麻、青麻、大麻等。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刺吸谷子、高粱穗部未成熟籽粒的汁液,影响产量、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体草黄色,有浅色细毛。头略呈三角形,头顶、前胸背板前部横沟及后部两侧、小盾片基部均有黑色斑纹,触角、足有黑色小点。腹部背面黑色,第5背板中央生1卵形黄斑,两侧各具较小黄斑1块,第6背板中央具黄色带纹1条,后缘两侧黄色。卵长0.8mm,椭圆形,初产时血红色,近孵化时变为紫黑色,每l卵块有卵10多粒。若虫初孵血红色,卵圆形,头部尖细,触角4节较长,胸部较小,腹部圆大,至5—6龄时腹部肥大,灰绿色,腹部背面后端带紫红色。

生活习性

华北年生2—3代,以成虫潜伏在杂草丛中、树皮缝、墙缝等处越冬。翌春恢复活动,先为害杂草或蔬菜,7月间春谷抽穗后转移到谷穗上产卵,每雌产卵40一60粒。卵期3—5天,若虫期10一15天,共6龄。2—3代则产在夏谷和高粱穗上,成虫活动遇惊扰时迅速起飞,无风的天气喜在穗外向阳处活动。

防治方法

成虫发生期喷撒1.5%乐果粉剂,每667m21.5kg或喷洒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L。也可用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或40%灭抗铃乳油2000倍液。

《粟瘟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