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粟纹枯病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表现状态

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寄主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但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危害发病率可达10%~50%,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以上。分布各粟产区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wWW.zw59.coM

为害茎部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近地面叶鞘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云纹状病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董志平提出了粟纹枯病分级标准,发病高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0级,健株;1级,全株仅在茎基部轻微发病,其产量损失在5%以内;3级,植株从上至下有7~8片健叶,产量损失为10%左右;5级,植株从上至下有4~6片健叶,产量损失为25%左右;7级,植株从上至下有2~3片健叶,产量损失为40%左右;9级,全株发病或只有1片健叶,产量损失为50%左右。

病原物

参见玉米纹枯病。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缴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③担子。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④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微米×(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发生原因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菌源数量大发病重;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如冀谷14号。(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3)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水剂0.5kg对水40kg,用粗喷雾器喷浇。

扩展阅读

姜纹枯病防治方法


〔病原菌学名〕RhizoctoniasolaniKhn

〔寄主作物〕姜、瓜类、茄果类、豆类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幼苗茎基部靠近地际处变褐,引起幼苗立枯而死。成株期发病,叶片上病斑初时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扩展后常相互融合成云纹状斑,边缘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茎杆发病,病斑同叶片,湿度大时在病斑部可见微细的褐色丝状物。块状茎发病,局部变褐色。致病菌为丝核菌。病菌菌丝粗壮,初时无色,后渐变褐色,具分枝,近似直角分枝,分枝处稍缢缩,并在其附近生1隔膜。菌丝老熟常呈一连串的桶形细胞,并可交织而成质地疏松的黑褐色菌核。

姜纹枯病防治方法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土中或以菌丝体、菌核在杂草和田间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进行初次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的菌丝又借攀援接触,不断扩展,进行再次侵染。雨水、灌溉水、农具可传播。病菌在13~42℃范围内均可生长,发育适温24℃左右。喜湿耐干,土壤湿润有利于发病。前作稻纹枯病严重,或用纹枯病重的稻草覆盖的植地,往往发病早而重。

〔防治措施〕(1)前作稻纹枯病重的地块不要种植姜。(2)姜地覆盖,不要用稻纹枯病重的稻草或其编织物作覆盖物。(3)施足充分腐熟粪肥,切勿偏施、过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4)注意植株密度要适宜,勿使种植地郁蔽。适度灌水,雨后排水。(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或浇灌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或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50倍液,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田安水剂500倍液。

水稻纹枯病防治有四关


一、打捞菌核关。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越冬的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一般有60~70%的菌核能发芽。落在田里的菌核数量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上年或上季发病重的田块,落在田里的菌核都比水轻,在长时间内能随水漂浮,稻田灌水后,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畚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二、肥水管理关。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而降低抗病能力,加重纹枯病发生。因此,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以免引起禾苗贪青而导致纹枯病的大发生。在管水上,实行浅、露、搁、活的灌溉方法,解决土壤中的水、气矛盾。在水稻分蘖阶段要实行浅水勤灌,适当露田,以利排毒增气,促根壮蘖;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抑制茎叶徒长;进入孕穗期后,应实行活水灌溉;到灌浆结实期则要坚持干干湿湿,促进秧苗生长清秀,无病到老。

三、毒土预防关。采用稻脚青毒预防,能抑制纹菌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要求在水稻插后1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据对比调查,用稻脚青撒毒土的秧苗田病蔸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蔸率在50%以上。但使用稻脚青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稻脚青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四、药剂防治关。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蔸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每亩1千克或井岗霉素水剂0.2千克兑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晚稻生育期短,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因此,双晚宜用药两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一次,隔7天后再用药一次。鉴于纹枯病都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粟瘟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粟瘟病使粟的叶、叶鞘、穗颈、小穗柄和籽粒各部均可被害。要注意一旦发现粟瘟病便需采取措施及时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叶片上典型病斑为梭形,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生灰霉状物;叶鞘上病斑亦呈梭形,较大,严重时茎节变黑,易折断。穗颈和小穗柄被害时,均为暗褐色,组织坏死,致使上部谷穗或小穗失去养分供给而成为死穗或死码。在华北地区粟出苗2~3片真叶时,即能引起苗枯,而在东北苗期发病极少

2、病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根束生,无色或基部淡褐色,不分枝,2~3个隔膜,顶端稍尖,有时屈膝状,孢痕显著;分生孢子洋梨形或梭形,无色透明,基部饨圆至较圆,有小突起,顶端较尖,2个隔膜。

3、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草、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以病草最重要,病草体内的菌丝体在室外干燥环境堆放,经过两年仍有72%存活率。田间残留病残组织越冬后,组织内的菌丝尚有40%以上存活率。种子带菌侵染率极低,田间发病后,叶片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本病发生发展的适温为25℃左右,阴雨多雾,空气湿润时为害严重。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有较大差开;氮肥过多,加重发病。

4、防治方法

(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

(2)及时处理病草、病残株,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菌源。带病谷草远离田间,最好堆在棚(室)内,进行探耕灭茬,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粒黑穗病。

(3)合理密植,勿过量施用氮肥。

(4)有条灯件的地方,于叶瘟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或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①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对水喷雾;②0.4%春雷霉素粉剂2-2.5公斤,喷粉。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0倍喷雾。需施药两次,间隔7天。

粟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粟红叶病会使得植株红化或黄化,影响结实。是我国北部粟、黍分布区发生普遍的病毒性病害。现将粟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为害症状

植株红化或黄化,影响结实。是我国北部粟、黍分布区发生普遍的病毒性病害。发病株率0.2%一5%。苗期染病重的枯死,轻的生长异常。抽穗前后染病植株呈现紫红色或不正常黄色,穗颈变短,植株矮化,造成部分小穗或全株不实。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玉米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传毒。

防治要点

(1)选用抗病品种。

(2)喷药消灭传毒蚜虫。

(3)必要时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播种春蚕豆适当晚播,冬蚕豆避免晚播。

(4)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土壤过干过湿,增施过磷酸钙,提高寄主抗病力。

(5)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6)育苗床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每m28g与1015kg细土混匀,播种前取1/3铺底,2/3盖在种子上。

(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1001200倍液、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6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4050mg/kg,隔7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症状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水稻纹枯病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

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solani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所需时间来看,R.solani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刈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据调查,水稻收割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量,在一般病田每亩平均在10万粒以上,严重病田每亩达70万一80万粒,少数还高达100万粒以上。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湖南测定,种植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其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3—8寸越冬的菌核存活率也达88%左右。春耕浇水耕耙后,越冬菌核飘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和丛茎数的增加,附在稻株茎部的菌核数量也加多。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浮沉在水中的菌核均可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受季候风的影响多集中在下风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时,低洼处也有较多的菌核,因而这些地方最易发现病株。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5.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高科恶霉灵或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或腈菌唑等三唑类的复配剂在水稻抽穗前后可以使用。

药物防治市场上防治纹枯病的杀菌农药很多,像己唑醇、井冈·己唑醇、井冈·蜡芽菌、戊唑醇等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在水稻分蘖盛期即水稻封行前(纹枯病暂未发病或发病初期),每亩用10%己唑醇40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20—30公斤,或在水稻分蘖末期即水稻封行后(纹枯病进入快速扩展期),每亩用10%己唑醇55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30—40公斤趁早晨露水未干时粗雾喷于水稻下部,可有效预防、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粟粒黑穗病如何防治


粟粒黑穗病又叫谷子黑穗病、乌霉、黑疸。它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在我国谷产区普遍发生。粟粒黑穗病病症表现在穗部,穗部受病菌侵害后,种子形状变大,成卵圆形,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最后颖片破裂,散出黑粉。黑穗病侵染以种子带菌为主,土壤温度20-25℃,土壤含水量30%-50%,最适宜病菌侵染,播种过早,覆土过厚,出土时间延长都利于发病。

危害症状:

被害籽粒稍大,卵形,包以灰膜,膜较坚实不易破裂,内含大量黑粉,通常全穗发病,少数情况下仅部分籽粒发病。在田间病株的穗常直立。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留无病种子。

3.种子消毒处理可选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均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如需同时兼治谷白发病,可采用甲霜灵和拌种双按1:1或l:2混合均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3%拌种,可同时防治白发病和粒黑穗病。至于民间习惯使用的清水洗种5次,据河北承德农科所试验,田间发病率仍可达15%以上,此法应予以淘汰。

粟瘟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粟的叶、叶鞘、穗颈、小穗柄和籽粒各部均可被害。叶片上典型病斑为梭形,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生灰霉状物;叶鞘上病斑亦呈梭形,较大,严重时茎节变黑,易折断。穗颈和小穗柄被害时,均为暗褐色,组织坏死,致使上部谷穗或小穗失去养分供给而成为死穗或死码。在华北地区粟出苗2~3片真叶时,即能引起苗枯,而在东北苗期发病极少。

病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根束生,无色或基部淡褐色,不分枝,2~3个隔膜,顶端稍尖,有时屈膝状,孢痕显著;分生孢子洋梨形或梭形,无色透明,基部饨圆至较圆,有小突起,顶端较尖,2个隔膜。

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草、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以病草最重要,病草体内的菌丝体在室外干燥环境堆放,经过两年仍有72%存活率。田间残留病残组织越冬后,组织内的菌丝尚有40%以上存活率。种子带菌侵染率极低,田间发病后,叶片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本病发生发展的适温为25℃左右,阴雨多雾,空气湿润时为害严重。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有较大差开;氮肥过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

(2)及时处理病草、病残株,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菌源。带病谷草远离田间,最好堆在棚(室)内,进行探耕灭茬,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粒黑穗病。

(3)合理密植,勿过量施用氮肥。

(4)有条灯件的地方,于叶瘟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或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①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对水喷雾;②0.4%春雷霉素粉剂2-2.5公斤,喷粉。⑧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0倍喷雾。需施药两次,间隔7天。

小麦纹枯病如何防治


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时该病还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显的褐色病斑。近年,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

病原

Ceratobasidiumcornigerum(Borud.)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cerealisVanderHoevenCAG-1称禾谷丝核菌CAG-1、CAG-3、CAG-6和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和RhizoctoniasolaniKühnAG-4、AG5称立枯线核菌AG4和AG5融合群,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菌的区别前者的细胞为双核,后者为多核;前者菌丝较细,生长速度较慢,后者菌丝较粗,生长速度较快;前乾产生的菌核较小,后者产生的菌核比前者大;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有关专

家研究结果证明:云纹状病斑是由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的;褐色病斑则由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侵染后所引起的。有人把小麦、大麦、水稻和棉花上分离到的丝核菌,分别进行交互接种,不仅可以互相侵染,而且还可交叉致病,但各病原菌均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有人检测江苏省小麦和大麦上的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是优势菌丝融合群,所占比例为88%—92%。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上的丝核菌则属于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1A融合群,棉花上为AG-4融合群。四川省小麦、玉米、水稻纹枯病菌对棉花未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4种病菌都能侵染小麦、玉米和水稻,且各菌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在,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落初无色,2—3天后表现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8—10天后菌丝集结成菌核,菌核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菌核小。菌丝无色,不产生无性孢子,生长温限5—30℃,适温为20—25℃,温度达30℃时,生长明显受抑,32.5℃时生长停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小麦中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越冬期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横赂扩展期指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

数多为1或2。严重度增长期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病情指数升级。枯白穗发生期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厅白穗。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防治方法

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防相结合的综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郑引1号、扬麦1号、丰产3号、华麦7号、鄂麦6号、阿夫、7023、8060、7909、鲁麦14号、仪宁小麦、淮849-2、陕229、矮早781、郑州831、冀84-5418、豫麦10号、豫麦13号、豫麦16号、豫麦17号、百农3217、百泉3039、博爱7422、温麦4号等。215953虽然病指高,但产量损失少。(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施氮肥,可改痒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3)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4)药剂防治①播种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如每kg种子加1.5kg种子加1.5mg赤霉素,就可克服上述杀菌剂的药害。②翌年春季冬、春小麦拔节期,667m2用5%井岗霉素水剂7.5g对水100kg或15%三唑醇粉剂8g,对水60kg或20%三唑酮乳油8—10g,对水60k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2.5g,对水100kg或50%利克菌200g,对水100kg喷雾,防效比单独拌种的提高10%—30%,增产2%—10%。此外还可选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倍液。(5)生物防治提倡施用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B#力粉拌种,防效可达60%以上,促进小麦种子发芽,增产13.7%。(6)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6672用药量15ml,对水15—25kg,防治纹枯病,兼防小麦白粉病和锈病。

高粱纹枯病如何防治


高粱纹枯病分布广泛,可引起茎杆、叶鞘、叶片腐烂。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引发高粱纹枯病。避免高粱纹枯病到来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做好预防,要有效的避免高粱纹枯病的危害不能反复,那么怎么预防才是有效的?

发病特征

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病株基部1~2节叶鞘和叶片上初生水浸状灰绿色病斑,后变为椭圆形、不规则形大斑,边缘紫褐色、红褐色,中部灰白色、黄褐色。数个病斑汇合,形成云纹状斑块。得病叶鞘、叶片、茎杆腐烂坏死。严重发生时,发病部位上移到植株中上部。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6天后,菌丝体沿表皮细胞连接处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出侧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胞。电镜观察发现,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接种后12天,在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壁进入相邻细胞,使原生质颗粒化,最后细胞崩解;接种后16天,AG-IIA从玉米气孔中伸出菌丝丛,叶片出现水浸斑;24天后,AG-4在苞叶和下位叶鞘上出现病症。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嘶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防治高粱纹枯病的首选药物为井岗霉素,其余还有多菌灵、托布津、退菌特、粉绣宁和禾枯灵等。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50%纹枯利乳剂500倍液、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千克喷施防治。

2、及时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3、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粟白发病如何防治


表现症状

粟播种后,从萌发至抽穗期都能感病,严重时根稍、幼茎及子叶变色扭曲而腐烂。幼苗2-3寸时开始表现症状。得病的嫩叶逐渐退色,产生与叶脉平行的淡黄色条纹。叶脉略肥厚卷曲,湿度大时,在叶背病斑上长出灰白色霉层,即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新生的能继续感病,心叶往往不能展开,仅能伸展1~2张黄白色的顶叶,黄白色的顶叶逐渐变为黄褐色,纵向破裂,散出大量棕色粉末,即病菌的卵孢子。最后心叶组织完全破败,残存的灰白色的叶脉散乱成白发状,故称“白发病”。

病原物

卵菌纲禾生指梗霉(Sclerosporagraminicola(Sacc.)Schrot)

孢囊梗粗短,下窄上宽,自气孔抽出,单生或数根丛生,无色,无隔膜,近顶端有数个分枝,上生2~5个小梗,每小梗顶端着生一孢子囊。孢子囊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在中部凹处有鞭毛2根。卵孢子球形,单生于藏卵器内,淡黄色或黄褐色,膜厚,其外壁与藏卵器壁紧密连接。

病害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粪肥中或粘附于种子表面越冬,第二年播种后,幼芽尚未出土时卵孢子即萌发,经芽鞘侵入,蔓延至生长点随着生长点组织的分化和发展,到达叶片和花序,引起病变。后期病菌在病株叶片和花序维管粟维管束间的组织中产生藏卵器和雄器,受精后形成卵孢子,成熟的卵孢子在病部组织破裂时散出。

发病因素

凡影响幼苗出土和卵孢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都能左右病害的发生及其为害程度。尤以土壤的温、湿度关系最为密切。播种深浅对发病有影响,播种深的发病机会较大。酸性土壤比碱性土壤发病重。连作与早播的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轮作以玉米、高梁、小麦或豆类轮作2~3年。

2.拔除病株结合中耕除草,及早拔除病株。

3.施用无菌肥料。

4.选用无病种子及药剂处理种子

5.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拌种(药量:种子重量的0.5%)。

粟缘蝽如何防治


粟缘蝽,学名LiorhyssushyalinusFabr.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寄生高粱、粟、玉米、水稻、烟草、向日葵、红麻、青麻、大麻等。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刺吸谷子、高粱穗部未成熟籽粒的汁液,影响产量、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体草黄色,有浅色细毛。头略呈三角形,头顶、前胸背板前部横沟及后部两侧、小盾片基部均有黑色斑纹,触角、足有黑色小点。腹部背面黑色,第5背板中央生1卵形黄斑,两侧各具较小黄斑1块,第6背板中央具黄色带纹1条,后缘两侧黄色。卵长0.8mm,椭圆形,初产时血红色,近孵化时变为紫黑色,每l卵块有卵10多粒。若虫初孵血红色,卵圆形,头部尖细,触角4节较长,胸部较小,腹部圆大,至5—6龄时腹部肥大,灰绿色,腹部背面后端带紫红色。

生活习性

华北年生2—3代,以成虫潜伏在杂草丛中、树皮缝、墙缝等处越冬。翌春恢复活动,先为害杂草或蔬菜,7月间春谷抽穗后转移到谷穗上产卵,每雌产卵40一60粒。卵期3—5天,若虫期10一15天,共6龄。2—3代则产在夏谷和高粱穗上,成虫活动遇惊扰时迅速起飞,无风的天气喜在穗外向阳处活动。

防治方法

成虫发生期喷撒1.5%乐果粉剂,每667m21.5kg或喷洒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L。也可用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或40%灭抗铃乳油2000倍液。

大粟鳃金龟虫害的防治方法


大粟鳃金龟为鞘翅目,鳃金龟科。别名东方五月鳃角金龟。分布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山西、四川等省,是四川西部地区重要农作物害虫。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寄主:玉米、小麦、青棵、油菜、豌豆、甜菜、马铃薯及苹果、林木等。

为害特点:幼虫为害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油菜、豌豆幼苗。

形态特征

成虫大型,雌虫比雄虫肥大,雌虫较宽,体长2833mm,体宽1216mm;雄虫狭长,体长2632mm,体宽1114mm。体黑色、黑褐色或褐色,常有黑褐色金属闪光,鞘翅、触角及各足财节以下棕色或褐色,鞘翅边缘黑色或黑褐色。

幼虫大型,老熟幼虫体长4351mm。头部浅栗色,胸腹部随着虫龄的增长,由乳白色逐渐变成黄白色。前胸两侧各有一个多角形而又不规则的褐色大斑。肛腹板的刺毛列短锥状刺毛较多,每列2838根,相互平行,排列整齐,其前端略超出钩毛区的前缘。肛门横列状。

蛹大小与成虫相近。初为金黄色,后变为黑褐色。头部弯藏于前胸下。前胸呈梯形,中胸腹板中央有一袋状凹痕,后胸稍突出,翅紧贴于体,前翅上具有纵脊4条,覆盖在后翅上,后翅仅露出翅尖部分,达到腹部第3节。腹部背面可见9节,腹面可见8节。第9节向背面翘起,末端分叉。

生活习性

四川甘孜6年完成1代,幼虫越冬5次,成虫越冬1次,康定5年完成1代。越冬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土,5月中旬达盛期。5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卵期4566天,78月孵出幼虫。10月份逐渐下移到40cm以下的土层中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上升到表土层取食为害,如此经过4年,第5年6月下旬幼虫开始老熟,并继续越冬,幼虫期长达58个月。

雌成虫喜欢在冲积的砂壤土中产卵,砂壤土和石砂土中比较少,每雌产卵1447粒,卵产于1326c2n的土层中,呈堆状,每堆平均有21粒。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最适于卵的生活和发育。初龄幼虫主要取食腐殖质及植物须根。由于成虫产卵成堆,一年中幼虫有成团为害的现象,苗木受害更严重。

在幼虫阶段的5年中,第1年不为害或为害很轻,第24年为害果苗和农作物,猖撅为害在第4年,第5年的为害较轻。幼虫生活在土中,因季节气温的变化,垂直移动很明显,10月中旬开始下移,翌年4月中旬以后又开始上升到515cm的土层中活动。幼虫第5次越冬后。在2030cm的土层中作土室,土室椭圆形,长2.42.7mm,直径1.92.3cm,老熟幼虫潜伏其中化蛹。天敌有寄生菌、寄生蝇和鸦、鹊、鹰、雕等。

防治方法

(1)选择较抗虫品种种植,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油每公顷4500毫升,或绿僵菌粉每公顷50千克,混适量细土随种苗埋入土中,施药后适当灌水。秋冬季深翻土壤,避免与幼虫嗜食的作物连作或套种。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利用成虫的趋性,设置灯光诱杀,每2.6-3.3公顷设置20瓦黑光灯1盏,诱杀成虫。

(4)对土壤处理,将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3.7升-4.5升结合灌水施入土中;或用50%辛硫磷乳油250克,加水1000-1500千克,90%敌百虫800倍液浇灌。

(5)成虫发生盛期,可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

《粟纹枯病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