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薄荷白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薄荷白绢病发病初期病株地上部叶片褪色,茎基及地际处生有大量白色菌丝体和棕色油菜籽状小菌核,病情扩展后致植株生长势减弱、萎凋或全株枯死。

病原:

Sclerotiu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茵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丝粗28m,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菌核初为乳白色,后变浅黄色至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12mm,表面光滑有光泽。菌核表层由3层细胞组成,外层棕褐色,表皮层下为假薄壁组织,中间为疏丝组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或菌索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或菌索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连作或土质粘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发病重。

防治方法WWw.ZW59.CoM

(1)重病地避免连作。

(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小编推荐

茄子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白绢病属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无性阶段称齐整小菌核菌(ScleerotiumrolrsiiSace.),有性阶段为罗代阿太菌[Atheliafolfsii(Curiz)TuKimbiough]。此病寄生广泛,仅蔬菜就有20种以上,如黄瓜、西瓜、苦瓜、南瓜、茄子、番茄、辣(甜)椒、韭菜、菜豆、扁豆、胡萝卜、马铃薯、黄花菜、百合、魔芋、菊花等。

白绢病在南方多见,在北方发生较少。2000年春季,河南西部温室中茄子白绢病发生较重,病株率达10%~20%,实属少见。为此笔者对温室白绢病做了调查,同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防治,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1症状及发病条件

白绢病主要为害茄子茎基部。病株茎基部表皮褐色腐烂,并产生白色具光泽的绢丝状菌丝状及黄褐色油菜籽状的小菌核。发病后,植株叶片、叶柄凋萎,一般叶片不脱落。有的叶片枯黄,也有的始终青绿,最后整株枯死,但根系一般完整。

病害主要靠地表菌丝的放射状伸延传播。该病有中心病株,发病适温30℃,相对湿度95%以上,即高温高湿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2000年春季本市气温较常年偏高,其中3月上旬至4月中旬平均气温12.4~13.4℃,较常年偏高2.1~3.1℃,温室内常出现28~30℃的高温,定植后连续2次大水,温度及湿度条件有利于白绢病发生。通过调查看出,凡整地不细,突击定植,管理粗放,浇水过多,不适时放风,未施腐熟有机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不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消毒处理病穴等的温室发病重。

2防治技术

(1)合理施肥浇水。定植前要施足腐熟有机肥。定植要选用大苗、病壮苗。定植后3~4d选择晴天上午浇1次水,并及时排湿,直到门茄瞪眼再开始浇水追肥。

茄膨大前需水少,不浇水,门茄膨大后需要水,要多浇水。一般随采收5~6d浇1次混水(即追肥水),然后再浇1次清水,浇水必须在晴天上午,小水勤浇,浇后中耕,使土壤透气,利于根系生长。按此法管理的5座温室,茄子白绢闰发病株率均在1%以下,而突击定植的8座温室病株率达10%~20%。

(2)拔除中心病株。中心病株是病害发生的信号,要准确识别,及早拔除,进行深埋或火烧,并用三石灰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1∶120比例拌细土,撒施病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病田可选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加农用硫酸链霉素4克加15%恶霉灵水剂4毫升喷洒地面、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d1次。

(3)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要按大小苗分别定植。选择晴天上午热土移栽,对移栽苗营养钵提前浇水,使土块成团,不分根。整地要细致,做畦平直,放腐熟有机肥,适时放风排湿,交换气体。定植穴用细土封实,早揭苦、晚盖苫,增加光照时间,阴雨天要揭苫,争取散射光等。采用这些管理技术,可促进植株长势好,提高抗病力。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主要发生在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与地面接触处。茎基部发病,初呈暗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凹陷,组织破坏。病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萎蔫,严重时整株萎凋。拨开土壤,底下部根周围可见白色菌丝束缠绕,致病组织腐败。最后在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果实在近地面处发病,软腐状,病部表面密布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并结生许多油菜籽状褐色小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的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随后在病部表面产生白绢状菌丝体及菌核。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病株基部土壤中菌丝可以向周围辐射状蔓延或沿着土隙裂缝蔓延到临近植株。此外,病菌也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中耕等农事操作传播。菌核抗逆性很强,在田间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株喂饲牲畜,牲畜排出粪便中部分菌核仍能存活,故粪肥也有传病的可能。

【防治措施】

1.发病地块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尤以与粮食作物轮作为好,菜田改水田一年既可收效。

2.结合整地,每667平方里(1亩)施石灰50-150千克,调节土壤酸碱度至中性或微碱性。

3.深施充分腐熟有机肥,追施硫酸铵等硝态氮肥料。

4.经常检查及早发现病株,在菌核形成之前及早拔除病株烧毁或深埋.病穴及周围撒石灰,或灌注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消毒。

5.采收过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随之进行15厘米以上深度深翻。

6.坐瓜后,用草圈等物把瓜垫起来,避免与土壤接触,减少病菌侵染。

7.发病初期,可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施40%五氯硝基苯粉剂,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千克与100-200千克干细土配制的药土,效果明显.也可用50%带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千克。

魔芋白绢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魔芋地下块茎为扁球形,个大,叶柄粗壮,圆柱形,淡绿色,有暗紫色斑,掌状复叶。株高约40~70公分,地下有球茎,一株只长一叶,羽状复叶,叶柄粗长似茎,开花紫红色,有异臭味,地下球茎圆形。魔芋白绢病防治方法如下。

症状:

主要为害茎或叶柄基部及球茎。叶柄基部或茎基染病,初呈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后软化,致叶柄/呈湿腐状。湿度大时,病面或茎基四周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和菜籽粒状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黄褐色或棕色。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riarolfsii(Curzi)Tu.and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种芋中,或以菌核在土壤或病球茎里越冬。菌核萌发17小时即可侵入植株,2—4天后病菌分泌大量毒素及分解酶,使基部腐烂。该病借灌溉水传播蔓延,带菌种芋可做远距离传播。土壤湿度大,高温高湿发病重;平均气温25—28℃,雨后转晴易流行。

防治方法:

(1)实行2年以上轮作。

(2)选择干燥、不积水地块种植。

(3)挑选健康种芋晒1—2天后用硫酸链霉素500mg/kg浸种1小时,晾干后播种。

(4)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也可用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每mm20.5g土表喷撒,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倍液喷雾,均有较高防效。

国兰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国兰白绢病在上海、杭州、广州、以及栽培兰花的南方地区均有发生。蕙兰、墨兰均有白绢病发生。

症状兰花白绢病开始发生时,在兰叶基部与盆土接触处变褐软腐,随后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长出,在根际土表蔓延。最后兰叶倒伏,终于使整个叶丛枯死。一筒兰草感染后,同盆的兰花均可受害。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害发生,耐酸碱度范围为PH1.9-8.4,最适为PH5.9。高温多湿的环境病重,江浙地区在8-9月高温、多雨季节赏发现此病。盆上兰丛过密、盆土积水、通风透光不好时容易病重。

病原为小菌核属白绢病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引起,称为罗氏白绢小菌核菌。菌核小型,由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聚集纠结而成。表生,起初为乳白色,渐渐变为米黄色,最后为深褐色,似油菜籽大小,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毫米,平滑而有光泽。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低于10℃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菌核无休眠期,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在土中存活5-6年,但在水中,只有3-4个月即死亡。

传染途径兰花白绢病病菌核在土中病死兰株残体上或肥料中越冬。翌年萌发生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兰叶基部侵入危害。此病潜育期短,侵入后一周即右发病。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兰花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土壤蒸气灭菌是一种有效防治措施。将蒸气通入准备上盆的盆土中,可将一马铃薯放入土中,发现马铃薯蒸熟即可停止。家庭用盆土也可在烧饭的高压锅中消毒2小时,冷却后备用。

2、人工防治除去盆土上个别的感病兰花叶筒,土表和土基的白色绢线和菌核,以减少侵染来源。

3、园艺防治适当通风,盆间和兰丛间都不能过密。因此。兰丛过密时,就应适当分盆。及时更换盆土,并剔除有病兰丛。适当施用硝酸钙、硫酸铵等肥料,也可减轻病害。

4、药剂防治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细干土1000-1600倍液,或50%田安水利500-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穴)淋灌0.4-0.5升。

花生白绢病的防治


花生白绢病

英文名

Peanutsclerotiumblight

异名

花生白脚病、花生菌核枯萎病、花生菌核根腐病。

病原

齐整小核菌。Scfcrofium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

寄主

花生、烟草、番茄、茄子、马铃薯、棉花、茛麻、芝麻、西瓜、大豆等100多科210多种植物。

危害

为零星发生,严重的发病率也可高达30%以上。

分布

江苏、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北等省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南方各花生产区发生较重。

花生白绢病-2

为害症状

病害多在花生成株期发生,主要为害茎部、果柄及荚果。发病初期病部变褐软腐,其上出现波纹状病斑。病斑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绢状丝菌丝体,在合适条件下菌丝莬延至植株中下部茎秆,并在分枝间、植株间莬延。土壤潮湿隐蔽时,病株周围土表椬物残体和有机质上也布满一层白色菌丝体。在菌丝体中形成很多球状菌核。受害茎基部组织腐烂,皮层脱落,剩下纤维状组织。病株叶片变黄,边缘焦枯,最后枯萎而死,受侵害果柄和荚果长出很多白色菌丝,呈湿腐状腐烂。

病原物

(1)形态: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营养菌丝和菌核。①菌丝。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直径5.5-8.5m,有明显缔状连结菌丝,每节具2个细胞核;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直径3.0~5.0m,细胞壁薄,有隔膜,无缔状连结,常3~2条平行排列成束。②菌核。球状,直径0.5-2.0mm。初为白色,以后变深褐色表面光滑,坚硬。在马铃藉培养基上形成菌核比自然情况下菌核大,直径2~3mm。(2)特性:①温度生长范围8~40℃,在42℃下虽不能生长,但48小时后还能保持其活力,最适31~32℃。温度下降至-10~-2℃时能杀死菌丝体及发芽的菌核,但不能杀死休眠中的成熟菌核。②酸碱度适应范围为pH1.9~8.4,最适pH5.9。③菌核在干燥土壤或干枯病株上存活时间较长,而在潮湿情况下,存活时间较短,在土壤深处菌核存活不超过1年。

侵染循环

(1)菌源: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及病株残体上越冬,种子和种壳也可带菌传病。为初侵染病源。(2)传播:病菌主要借流水、昆虫传播,土壤也能传播,病菌从花生根茎部的表皮直接侵人或从伤口侵人。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尚未发现免疫品种。直立型品种比蔓生型容易发病。种壳的厚度和荚果的感染度呈正相关(2)环境: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雨后骤停以及久旱骤雨,发病都较严重。(3)栽培:①连作地、播种早易发病重,前茬作物为水稻比甘蔗、甘薯发病轻。②管理不善,杂草丛生或自生苗很多的田里白绢病也常很严重。③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④有机质丰富,落叶多,椬株长势过旺倒伏病害特别严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种抗病品种或无病种子。②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或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③不在低洼地和土壤粘结、排水不良的地块种花生。春花生适当晚播,苗期淸棵蹲苗,提髙抗病力。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⑤加强田间管理,淸沟排溃,合理密植,中耕除草。⑥加强防治地下害虫,尽M避免花生根部受伤。⑦花生收获后淸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掩埋,然后深翻土地,把菌核深埋于土壤中,减少第2年的初始菌源。(2)药則防治:①播种前用75%卫福WP,或40%多硫SC300ml拌种100kg,或用哈茨木霉菌液500ml拌种100kg,或用种子重M0.5%的50%多菌灵WP拌种②发病后用50%拌种双DPlkg混合细干土15kg制成药土盖病穴,每穴用药土7.5g。③用75%五氣硝基苯WP加50%的福美双,等贵混合后加细土拌匀后盖种。④发病初期用50%克菌丹WP500倍液,或50%敌力脱EC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500倍液,或50%苯菌灵WP1000-1500倍液,或50%异菌脲WP1000~150(Mg液,或50%腐霉利WP1000~1500倍液,喷施或灌根。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花生紫纹羽病英文名Peanulpurplerootrot病原桑卷担子菌//e/ico6〇iirfiummompaTanaka,属担子菌亚门。寄主花生、大豆、芝麻、豇豆、甘薯、棉花、苹果、梨、楼桃等。危害影响花生产镊和品质,但为害不大。分布辽宁和安徽曾有报道,局部地区偁有发生。为害症状多从花生根尾部细根开始发病,逐渐莬延至主根、茎基部和荚果。发病初期根、荚果表面缠绕白色根状菌索,后菌索逐渐转粉红色,最后呈紫红色。网布的菌索密结于根、果表面,形成紫红色的绒状子实体。花生地上部分生长不良,自茎基渐次向上发黄枯落,最后病根腐烂,引起全株枯死。荚果早期发病变褐腐烂,不能形成籽粒;后期发病,病籽较健籽小而皱,病果收获晒干后壳一捏即裂。病原物①菌丝。病菌营养菌丝在发病的花生根、果外纠结成菌丝膜及根状菌索,虽紫红色u菌丝膜外层着生担子和担孢子。②担子。担子无色,呈圆筒形,内有隔膜3个,分成4个细胞,向-方弯曲,每个细胞各长出1个圆锥形无色的小梗,小梗上着生担孢子。③担孢子。担孢子为无色、单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大小(6~8)mmx(16~19)Mm。④菌核。菌核呈半球形,紫红色,直径1~2mm。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依附于病株残体或以拟菌核遗落在土壤中越冬,是第2年的初侵染源。该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4~5年。(2)传播:条件适宜时,从菌核或根状菌索上长出菌丝,遇到寄主根、茎基部和荚果时即侵入为害。菌丝体在病部表面扩展。病部与健部接触,田间农事操作,地面流水等均可以传播此病。初发生年先个别植株发病,后扩展到周围植株。其担孢子存活时间较短,对传播病害作用不大。(3)发生时期:7月上、中旬初现症状,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发病盛期。

发生因素

长期连作或与甘薯连作、间作均可加重该病的发生。施用未腐熟的病残体沤肥,也可加重病害扩展蔓延。

白绢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提倡播前晒种,以切断种传途径。②轻病区实行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重病区实行与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的轮作。③勤中耕,以提高地温,培育壮苗,增强抗病能力。④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酸性土壤要增施喊性肥料,如石灰等。⑤淸洁田园,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销毁,并深翻土壤。(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WP800倍液,或0.5%硫酸铜500倍液泼浇病株及病区周围。每5~7天泼浇1次,连续3次。

茶苗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茶苗茎基部,初发病时茎基部产生紫褐色条点或条斑,后变为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体,逐渐由茎基部向土表扩展,病部后期形成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或褐色。该病造成茶苗皮层软腐,地上部的叶片变黄,后干枯或全株死亡。

病原Scleroti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Atheliarolfsii(Curiz)Tu.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桑树白绢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小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菌丝,向四周扩展,有的蔓延到邻株;此外还可通过雨水、水流及农具等传

播,也可随调运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该菌生长适温25?35℃,一般6?8月高温雨季利其发生。土壤粘重、土质偏酸、排水不良茶园易发病,前茬为豆类或与其间作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择无病高燥地块种植茶树。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可在植前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每667m2用药1?2.5kg,与细土拌匀,撒在土表后及时耕耙,15天后栽植茶苗,注意防止药害。(2)选用无病苗木,汰除病苗。(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4)发现病株马上拔除,病穴用0.3%的96%硫酸铜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后,再补栽茶苗。

香石竹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上海、杭州。

【症状】病害发生在近土表的茎基部,变褐腐烂;切开病茎组织,从外侧开始有茶褐色或黑褐色的腐烂向中心发展;木质部也向上变色,羽状辐射形生长的白色菌丝可蔓延到周围土壤表面;其后在病部及周围土表菌丝体上形成初为白色、后变黄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植株感病后,通常整株倒伏死亡。在扦插床上,从插穗的愈合形成区开始发生湿腐,也可引起严重的根颈腐烂。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病原为真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菌核表生,直径0.5-1.0毫米,平滑而有光泽,形如油菜籽。

【发病规律】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仙人掌、兰花、松鼠尾、瓜叶菊、菊花、金鱼草、波斯菊、大理菊、鸢尾、郁金香、风信子、百合、玉簪等几十种植物。病菌以菌丝或菌核残存在病残体、病株、野生植物和土壤中,荫核在土壤中可存活3~4年,但在水中和湿土中存活期很短。高湿时有利病菌蔓延,病害发生盛期在夏季。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避免与感病植物连作;施用的基肥应当充分腐熟,以免肥料带菌;适当通风,避免栽植过密。

(2)药剂防治: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参看兰花白绢病),或用50%退菌特,每平方米5克。生长期发病,及时挖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或灌浇65%代森锌600~800倍液,也可灌浇其他杀菌剂。也可用20%的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浇灌,可防治香石竹白绢病。

茉莉白绢病的防治技巧


茉莉白绢病是茉莉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枯死,影响产量很大。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病茎基部暗褐色,其上长有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多呈辐射状,边缘尤其明显。后期,在病部结生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天气潮湿时,菌丝体会扩展到根部周围的地表和土隙中,也结生有菌核。后期,受病植株的茎基部完全腐败,并导致茎叶萎蔫,植株枯死。

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销毁,均匀喷洒护树将军消毒杀菌,防止病毒复制和感染。加强管理,严格检疫。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铵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适量新高脂膜,均匀混乱和后洒施于植株茎基部及其周围土壤,隔7~10天后再洒施一次,农药增效达300%以上,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抑制病害蔓延。

3、生物防治。利用抗生菌防治茉莉花白绢病有良好的效果。先培养好木霉的菌种,然后混合到灭菌过的麸皮上,配成木霉制剂。木霉制剂使用时,再与细土均匀混合施到土壤中,土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促使木霉在土壤中大量生长和繁殖,以抑制白绢病菌的生长,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花卉幼苗期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以幼苗茎基部受害为主,初发生时,靠近根部的茎出现水渍状褐色不规则病斑,皮层软腐,后扩展环绕整个茎基部,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并可蔓延到周围土面形成一层白色绢丝状的网膜。以后菌丝体逐渐集结成许多白色的小团粒,后逐渐变为淡黄色、黄色、浅褐色,最终变为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发病后期茎基及整个根系腐烂死亡。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中或病株残体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菌丝进行侵染。混有病残组织未腐熟的土肥亦能传病。苗圃(床)间重复侵染,靠菌丝体扩大、病健株接触及流水、管理操作传播;若田间出现病株后,病株周围土壤中的菌丝可沿土壤裂缝或地面蔓延到邻近植株。菌丝一般从寄主的茎基部直接侵入,更易从茎部伤口侵入。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和pH值关系密切。高温高湿,土壤过酸,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发病。调查发现,凤仙花、兰花、牡丹、君子兰、菊花、芍药、万年青、鸢尾、瑞香、茉莉等花卉易受害。

防治方法:

1.土壤消毒。不论是盆栽或地栽,土壤都应进行消毒,每平方米用1.5克地农乳剂拌细土25公斤撒施,翻入土中;

2.发病初期,用75%五氯硝基苯0.5公斤,加细土20公斤配成药土,撒于茎基部周围地面,或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上喷洒45%代森铵800倍液;或25%粉锈宁2000倍液浇灌病株,均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马铃薯白绢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白绢病的症状为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传播途径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

发病条件

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碱度范围pH1.9~8.4,最适pH5.9。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6)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l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防治农药:五氯硝基苯、福美·拌种灵、硫磺·甲硫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甲基立枯磷。

怎样防治牡丹白绢病


牡丹白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土壤、肥料是该病的传染源,尤其是以红薯、黄豆为前科作物时,发病严重。开花前后、高温多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随温、湿度的增高,菌丝由根茎处传出土表,密布于根茎四周呈云状,最后形成褐色粟粒状的菌核。病株顶梢凋谢、叶片枯萎、下垂,最后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1、选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不宜与根茎类药材及红薯、花生、蚕豆等作物轮作。

2、选用无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50%的退菌特或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液浸10-30分钟。

3、为了预防苗期发病,可有70%五氯硝基苯粉剂处理土壤,每亩地用2.5公斤,加干细土50公斤,混和均匀后,撒在播种或扦插沟内,然后进行播种或扦插。栽植后喷施新高脂膜,隔离病虫害,保护植株健康成长。

4、发现病株及时带土挖出烧毁,病穴用石灰消毒。

5、发病初期,在每亩苗圃内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2.5公斤,施药后松土,使药粉均匀混入土中;亦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

魔芋白绢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主要为害叶柄基部,球茎也能受害,靠近土壤的叶柄基部染病后软化、湿腐,植株很快倒伏,发病处表面产生大量菌丝和菌核,幼嫩菌核为白色,老熟菌核褐色。湿度大时,病株附近地表出现大量的菌丝和菌核。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真菌。此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100多科210多种植物,引起白绢病。其菌核的大小、色泽、形状在不同寄主上差异很大。菌核的抗逆性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可抵抗-10℃的低温和42℃的高温。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草酸,草酸在该菌的侵染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在土表病残上腐生或在多年生寄主植物的基部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菌丝分泌草酸杀死寄主表皮细胞,然后侵入寄主组织,寄主发病后在病部表面和附近土表产生大量的菌丝和菌核。病害在田间借流水和农事操作而传播。魔芋带菌球茎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

发病条件8~9月田间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白绢病流行,因为干旱时相对湿度低,导致菌核表皮破裂而有利于萌发;长期连作,由于田间大量积累菌核和病残体,病害会逐年加重。

防治

1.在无病地选留种芋,种芋在贮藏和播前用40%多菌灵胶悬刑1:500倍液浸泡10分钟,晾干后贮藏或播种。

2.与禾本科作物、甘薯等作物轮作,不能与茄科、豆科作物轮作。

3.田间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粉剂1:3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灌蔸。

《薄荷白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