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泡桐叶甲虫害的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泡桐是中国的特产树种,具有很强的速生性,是平原绿化、营建农田防护林、四旁植树和林粮间作的重要树种。泡桐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是生产单板材如胶合板、拼板、集成材等最优良的材料。泡桐材保温、隔热、绝缘性能优良,共振性非常好,辐射阻尼高,内摩擦小,是优良的弦乐器用材,可与著名的乐器用材鱼鳞云杉媲美。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泡桐叶甲虫防治。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及时将病残物消除,减少虫源。

(4)可钻孔蛀药,在树干基部胸径5cm以下,钻1-2个孔;胸径6-10cm,钻3个孔;胸径11-19cm,钻3-4个孔;胸径20-30cm钻4-5个孔;胸径31cm以上,钻5个以上孔;孔距均等,孔深2-4cm,注射37%巨无敌乳油或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注原液;40%久效磷注1;1水溶液防治,每孔注2-3ml。

(5)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用45%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叶面喷雾防治,连用2-3次。

扩展阅读

葡萄褐背小莹叶甲虫害的防治方法


葡萄发生褐背小莹叶甲虫害的危害,会出现褐背小莹叶甲成、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嫩叶食成孔洞状,食害花瓣、花蕾、剥食果肉的现象,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小型,体长3.8-5.5毫米,宽2-2.4毫米,全身被毛。前胸、鞘翅灰黄褐色至红褐色,触角黑褐色生于两复眼间,小盾片黑褐色,足黑色、腹部褐色至黑褐色,腹部末端1,2节红褐色。头小,触角为体长之半,基部稍粗,1节棒状,3节长是2节1.5倍,4节与2节等长。

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两侧边框细,中部之间膨阔,基缘中间向内凹且深,中部具1倒三角形无毛区,其前缘可伸达两侧边,中部两侧各具1明显的宽凹,小盾片末端圆;翅基较前胸背板宽;肩瘤突明显,翅面具粗密刻点,卵椭圆形,表面具网状纹,长0.47-0.49毫米;宽0.43-0.45毫米,卵粒竖置,成块产在叶背,每块20粒左右,桔红色至暗灰黄色。幼虫头黑色,体淡绿或污黄绿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臀板黑色;各体节具亮黑色毛瘤,中、后胸背面各具1对大毛瘤,有3对黑色胸足。蛹离蛹,初浅灰黄色,后变黑。

发生规律

江苏年生3-4代,成虫于10-11月间在表土层或枯枝落叶中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取食,4月中至5月上旬进入盛卵期,5月中旬始见1代成虫,5月下-6月上盛发。6-8月卵期6-8天,幼虫期16-20天,蛹期4-6天,春、秋两季卵期13-20天,幼虫期15-25天,蛹期6-9天,田问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喜温湿。天敌有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中华草蛉(Chrysopacinensis)、异色瓢虫(Leisaxyridis)等。

防治方法

(1)不留老苗田,忌连作。

(2)做好采苗圃和假植床防虫工作,定植时不准苗上带有卵或幼虫,把此虫清除在定植前。

(3)注意清园,减少越冬虫源,生长期要注意摘除老叶上的卵块。

(4)冬后现蕾、抽叶阶段成虫产卵初期开始喷洒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25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5)保护利用天敌,塑料大棚放养蟾蜍10-20只,即可基本控制叶甲或地下害虫。

泡桐龟甲的虫害防治方法


泡桐龟甲又叫泡桐叶甲、二斑波纹龟甲。危害泡桐、梓树、楸树。泡桐叶甲取食叶片,将叶片咬食成网状,严重时整个树冠呈灰黄色,导致泡桐提早落叶,影响树势,应注意及时防治。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l2毫米,橙黄色,椭圆形,触角淡黄色,基部5节,端部各节黑色,前胸背板向外延伸;鞘翅背面凸起,中间有两条隆起线,鞘翅两侧向外扩展,形成边缘,近末端1/3处各有一个大的椭圆形黑斑。

卵:橙黄色,椭圆形,竖立成堆,外附一层胶质物。

幼虫:体长10毫米,淡黄色,两侧灰褐色,纺锤形,体节两侧各有一浅黄色肉刺突,向上翘起,上附脱皮。

蛹:体长9毫米,淡黄色,体侧各有两个三角形刺片。

2、发生规律

泡桐龟甲一年发生两代。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树洞及石块等处越冬,甚至在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在新叶上取食、交配产卵。

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叶肉。5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6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8月中旬以后第二代成虫陆续羽化,10月底寻找适宜场所越冬。

3、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及时将病残物消除,减少虫源。

(4)可钻孔蛀药,在树干基部胸径5cm以下,钻1-2个孔;胸径6-10cm,钻3个孔;胸径11-19cm,钻3-4个孔;胸径20-30cm钻4-5个孔;胸径31cm以上,钻5个以上孔;孔距均等,孔深2-4cm,注射37%巨无敌乳油或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注原液;40%久效磷注1;1水溶液防治,每孔注2-3ml。

(5)发生严重时,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1000-3000倍稀释液防治。

泡桐茸毒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茸毒蛾学名Dasychirapudibunda(Linnaeus),属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苹叶纵纹毒蛾、苹毒蛾、苹红尾毒蛾。主要为害泡桐、杨、柳、榆、栎、栗、李、杏、苹果、梨、山楂等树木。种植过程中泡桐茸毒蛾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翅展35-45毫米,雌虫翅展45-60毫米。头、胸部灰褐色。触角干灰白色,栉齿黄棕色;下唇须白灰色,外侧黑褐色;复眼四周黑色;足白黄色,胫节、跗节上有黑斑。腹部灰白色。

雄蛾体褐色,前翅灰白色,分布黑色和褐色鳞片,亚基线黑色略带波浪形,内横线具黑色宽带,横脉纹灰褐色有黑边,外横线黑色双线大波浪形,缘线具一列黑褐色点,缘毛灰白色,有黑褐色斑;后翅白色带黑褐色鳞片,缘毛灰白色。雌蛾色浅,内线和外线清晰,末端线和端线模糊。

卵:扁圆形,黄青绿色至浅褐色,中央具1凹陷。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2毫米左右,体黄绿色或黄褐色,头部黄色,第1-5腹节间黑色,第5-8腹节间微黑色,亚背线在5-8腹节为间断的黑带,体腹面黑灰色,前胸两侧有向前伸的黄色毛束,第1-4腹节背面各有一褐黄色毛刷,四周生白毛,第8腹节背面有一紫红色毛束。足黄色,跗节上有长毛。腹足基部黑色,外侧有长毛,气门灰白色。

蛹:浅褐色,背生长毛束,腹面光滑,臀棘短圆锥形,末端具多个小钩。

茧:黄褐色,外附幼虫体毛。

危害症状

蛾幼虫食叶,受害叶片成缺刻或孔洞状,5龄幼虫食量大,常将叶片食光,老熟幼虫将叶卷起结茧。

发生规律

东北年生l代,以幼虫越冬。长江下游地区年生3代,以蛹在树皮缝、杂草丛、屋檐下等处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多在21时后羽化,交尾、产卵。成虫具趋光性,雄性较雌性趋光性强,昼伏夜出,白天静伏于叶子背面,树木伤疤、裂缝处,成虫寿命4-7天。

越冬代成虫产卵于树皮上,其它代成虫产卵于叶片上,成块状排列。卵历期10天左右。5月上旬出现第一代幼虫,6月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8月中旬出现第3代幼虫,9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进入越冬期。幼虫共5龄,1-2龄期群集生活,啃食叶肉。进入3龄期,分散取食。

进入5龄期,食量大增,可将叶片食光。3龄以后的幼虫较活跃,善于爬行。受惊后体曲卷,收缩、假死落地片刻后,迅速爬行。幼虫期体色黑黄、浅黄等色多变。第1、2代幼虫化蛹多在树皮缝、枝杈、伤疤、丛枝中。茸毒蛾靠成虫迁飞传播,靠交通工具携带幼虫远距离传播。在种植中纯林受害重,混交林受害轻。

防治方法

1、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

2、保护可利用的天敌。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营造混合林,及时清理杂草、枯枝,减少虫源。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5、可钻孔蛀药,在树干基部胸径5cm以下,钻1-2个孔;胸径6-10cm,钻3个孔;胸径11-19cm,钻3-4个孔;胸径20-30cm钻4-5个孔;胸径31cm以上,钻5个以上孔;孔距均等,孔深2-4cm,注射37%巨无敌乳油或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注原液;40%久效磷注1;1水溶液防治,每孔注2-3ml。

泡桐三种虫害的防治


一泡桐网蝽(一)危害特点。

泡桐网蝽又叫角菱背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泡桐网蝽在我省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第二、三代分别出现于7月下旬和8月下旬。成虫、若虫多集中在叶片背面靠近叶柄的叶脉处取食,7~8月危害最重。被害叶片初期背面出现暗红色小点,正面出现黄色小斑,后期叶片卷曲、变褐,干枯脱落,状如火烧,严重时死亡。兰考桐受害率高达95%。由于泡桐网蝽飞翔能力不强,主要靠苗木、原木运输传播。(二)防治办法。在5月下旬喷施3%的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或2.5%的溴氰菊酯3000倍液,每20天喷1次。对泡桐苗木要严格检疫,否则不得外运。秋末清除田间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冬季深翻土壤消灭越冬成虫,降低虫源。更多绿色尽在

二、龟甲

(一)发生规律泡桐龟甲一年发生两代。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树洞及石块等处越冬,甚至在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在新叶上取食、交配产卵。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叶肉。5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6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8月中旬以后第二代成虫陆续羽化,10月底寻找适宜场所越冬。

(二)防治方法(1)在树冠投影外围,挖宽约20厘米、深15~20厘米、长30~50厘米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厘米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克;胸径5~10厘米的泡桐,每株用药50克;胸径为11~20厘米的泡桐,每株用药100克;胸径20厘米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克。(2)在幼虫发生期,喷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三、蒲瑞大袋蛾

(一)发生规律泡桐蒲瑞大袋蛾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成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危害至11月封闭囊口。

大黑琵琶甲虫害的及防治方法


大黑琵琶甲为害草原的拟步甲类害虫,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的干旱草原上,目前已知有上述两种,均分布新疆。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植物:主要有博乐蒿、冷蒿、伏地肤、旱生禾草等,除取食青草外,也食枯草,牧草苗期,是受害致死的危险时期。大黑琵琶甲,其发生和为害程度仅次于亮柔拟步甲。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8毫米,宽11毫米。触角锤4节。前胸背板具缝饰边。小盾片小,密被黄褐色细毛。鞘翅纵脊密而明显,密布小刻点,假缘折宽,缘折窄小。鞘翅尾突明显,尾突缝宽,呈沟状。雌虫韬翅尾突略短于雄虫。第一腹板有明显的波状横纹。雄虫腹部12节间具一棕红色刚毛刷。

3、发生规律:大黑琵琶甲两年完成1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出洞活动,咬断草茎并拖到洞内,洞内常贮有鲜草或干草。成虫常穴居于废弃的鼠洞、蛇洞、蜥蜴洞等洞内,每洞常有数头至十余头,洞内土中也常有幼虫。步甲成虫常与琵琶甲共栖,因琵琶甲成虫体大而坚硬,不受侵害,但幼虫可被捕食。

4、防治方法

(1)毒饵防治:90%敌百虫,加水510千克,喷拌铡碎青草100千克,或敌百虫、麸皮、青草(1:100:200)毒饵,对亮柔拟步甲和大黑琵琶甲成虫均有效。若用拖拉机带犁开沟,沟底施毒饵,效果更好。

(2)药剂防治:用拖拉机牵引微量喷雾机,40%乐果乳油1.52.1升/公顷,防治亮柔伪步甲成虫效果良好;40%乐果乳油用量为3升/公顷,防治幼虫效果达85%90%以上。

马铃薯薯块形成期甲虫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对温度的要求: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茎叶生长的适温是15℃~25℃,超过39℃停止生长。那么马铃薯薯块形成期的甲虫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马铃薯植株高40~50厘米,长出茂盛的茎叶,并开始有花蕾开放时,地下薯块开始形成,这时会有甲虫群集叶片上咬食叶片,形成众多的虫洞,甚至把全部叶片吃光,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威胁薯块形成和膨大,使薯少薯小,导致减产。所以,在马铃薯薯块形成期间,要注意防治甲虫,以保护叶片。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在马铃薯开始有花蕾出现时,注意检查马铃薯的叶片,发现叶片上有腹部、头部带黑点的椭圆形硬壳小虫在爬动或咬食叶片时,就要在叶面喷洒一次1000倍80%敌敌畏、1500倍4.5%氯氰菊酯混合液,或1000倍苏云金杆菌水溶液,或1500倍48%毒死蜱、1500倍2.5%溴氰菊酯混合液,或1000倍20%哒螨灵水溶液进行防治,均匀喷湿所有的叶片,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喷药后25~30分钟,甲虫即纷纷坠地死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甲虫对各种杀虫剂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药剂必须要交替使用,不要连续多次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泡桐草履蚧的虫害防治方法


草履蚧学名别名桑虱,属同翅目,绵蚧科。主要为害泡桐、杨等林木,在泡桐养护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草履蚧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1、为害特点

草履蚧以幼虫吮吸嫩枝汁液为害,受害枝梢干枯,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树木死亡。

2、泡桐草履蚧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0毫米。紫红色,复眼突出。翅淡黑色。触角丝状,黑色,由10节组成,除第1节和第2节外,通常各节环生3圈细长毛。

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呈黄赤色,卵囊为白色绵状物。

若虫:颜色较深,与雌成虫相似。

蛹:长约5毫米,圆筒形,褐色,外被白色绵状物。

3、泡桐草履蚧发生规律

草履蚧年生1代,以卵随卵囊在土壤中越冬。也有以1龄若虫越冬,但是不常见。翌年3月上旬孵化为若虫,孵化后的雄若虫在条件适宜时潜伏于树缝或土缝杂草等处,分泌蜡丝化蛹,蛹期10天左右,上午10时至14时在树的向阳面活动,沿树干爬至嫩梢,幼芽等处取食。初龄若虫行动迟缓,喜在树洞或树叉等处隐蔽群居。

雌若虫于4月底发育为成虫,雄成虫羽化后不取食,白天活动较少,多在傍晚活动。阴天整日活动,寿命10天左右。

5月中下旬雌雄交配,雄成虫交配后死亡。雌成虫下树钻入树干周围石块下、土缝等处,分泌白色绵状卵囊,产卵于其中。以卵越夏、越冬。12月份气温高时,有部分越夏卵能孵化为若虫。土壤过于潮湿,有利于雌虫产卵。

4、泡桐草履蚧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红缘瓢虫、大红瓢虫,均为草履蚧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

(3)2月,将配制好的粘虫剂绕树干基部涂一周,环宽20-30cm。粘虫剂可用废机油、棉油泥、柴油或蓖麻油0.5kg,充分加热煮后,再加入粉碎的松香0.5kg,待溶化后停火,即可备用。为避免产生药害,在涂粘虫剂前,可绕树干一周绑塑料布,然后把粘虫剂涂在塑料布上。

(4)4月中旬在树下挖坑,内置树叶,引诱雌成虫入坑产卵,杀灭。

(5)12月底或翌年1月初,即若虫上树前,绑药草绳进行防治。将树干的老皮刮除,缠2圈大拇指粗的草绳,在其上缘绑一略长于树干周长,宽20-30cm塑膜,用喷雾器往草绳上喷蚧死净150-200倍液或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后将塑料布向下反卷即成喇叭口状,封住接口即可。以后每隔10-15天喷一次药液。

马铃薯甲虫如何防治


马铃薯甲虫主要为害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1.5mm,宽6.1~7.6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淡黄色至红褐色,具多数黑色条纹和斑,头顶的黑斑多呈三角形,复眼后方有一黑斑,但通常被前胸背板遮盖。口器淡黄色至黄色,上颚端部黑色,下颚须未端色暗。触角11节,第1节粗而长,第2节短,第5、6节约等长,触角基部6节黄色,端部5节膨大而色暗。上唇显著横宽,中央缺刻浅,前缘着生刚毛,上颚有齿4个,其中3个明显。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发达,茎节端部又分为内颚叶及外颚叶,上面密被刚毛,下颚须短,未节端部呈截形,短于其前一节。前胸背板隆起,长1.7~2.6mm,宽4.7~5.7mm;基缘呈弧形,后侧角稍钝,前侧角突出;顶部中央有一U形斑纹或2条黑色纵纹,每侧又有5个黑斑,有时侧方的黑斑相互连接;中区的刻点细小,近侧缘的刻点粗而密。小盾片光滑,黄色至近黑色。鞘翅卵圆形,显著隆起,每一鞘翅有5个黑色纵条纹,全部由翅基部延伸到翅端,翅合缝黑色,条纹1与翅合缝的翅端几乎相接,条纹2、3在翅端相接,条纹4与3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条纹4与5距离,条纹5与鞘翅侧缘接近,鞘翅刻点粗大,沿条纹排成不规则的刻点行。足短,转节呈三角形,腿节稍粗而侧扁,胫节端部方向放宽,跗节5节,假4节,第4节极短;爪的基部无附齿。腹部第1~5节腹板两侧黑斑,第1~4腹板的中央两侧另有长椭圆形黑斑。雄虫外生殖器的阳茎呈圆筒形状,显著弯曲,端部扁平,长为宽的3.5倍。雌雄两性外形差别不大,雌虫个体一般稍大,雄虫最末腹板较隆起,上面有一纵凹线,雌虫无上述凹线。卵长卵圆形,长1.5~1.8mm,宽0.7~0.8mm,淡黄色至深枯黄色。幼虫1、2龄幼虫暗褐色,3龄开始逐渐变鲜黄色、粉红色或桔黄色。头黑色发亮,前胸背板骨片以及胸部和腹部的气门片暗褐色或黑色,幼虫背方显著隆起。头为下口式,头盖缝短,额缝由头盖缝发出,开始一段相互平行延伸,然后呈一钝角分开。头的每侧有小眼6个分成2组,上方4个,下方2个。触角短,3节.上唇基及额之间由缝分开。头壳上仅着生初生刚毛,刚毛短,每侧顶部着生刚毛5根,额区呈三角形。前缘着生刚毛8根,上方着生刚毛2根。唇基横宽,着生刚毛6根,排成一排。上唇横宽,明显窄于唇基,前缘略直,中部凹缘狭而深;上唇前缘着生刚毛10根,中区着生刚毛6根和毛孔6个。上颚三角形,有端齿5个,其中上部的1个齿小。一龄幼虫前胸背板骨片全为黑色,随着虫龄的增加前胸背板颜色变淡,仅后部仍为黑色。除最未两个体节外,虫体每侧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即气门骨片和上侧骨片。腹节上的气门骨片呈瘤状突出,包围气门,中、后胸由于缺少气门,气门骨片完整。四龄幼虫的气门骨片和上侧骨片无明显的长刚毛。体节背方的骨片退化或仅保留短刚毛,每一体节背方约有8根刚毛,排成两排。第8、9腹节背板各有一块大骨化板,骨化板后缘着生粗刚毛。气门圆形,气门位于前胸后侧及第1~8腹节上。足转节呈三角形,着生3根短刚毛,爪大,骨化强,基部的附近矩形。蛹离蛹,椭圆形,体长9~12mm,宽6~8mm,桔黄色或淡红色。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

美国年生2代,欧洲1~3代,以成虫在土深7.6~12.7cm处越冬,翌春土温15℃时,成虫出土活动,发育适温25~33℃。在马铃薯田飞翔经补充营养开始交尾把卵块产在叶背,每卵块有20~60粒卵,产卵期2个月,每雌产卵400粒,卵期5~7天,初孵幼虫取食叶片,幼虫期约15~35天,4龄幼虫食量占77%,老熟后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后出土继续为害,多雨年份发生轻。该虫适应能力强。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防人为传入,一旦传入要及早铲除。

(2)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种植早熟品种,对控制该虫密度具明显作用

(3)生物防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喷洒苏云金杆菌(B.t.tenebrionia亚种)制剂600倍液。集中诱杀,在马铃薯甲虫发生严重的区域,早春集中种植有显著诱集作用的茄科寄主植物,形成相对集中的诱集带,便于统防、统治;此外可以适期晚播适当推迟播期至5月上中旬,避开马铃薯甲虫出土为害及产卵高峰期。

(4)用真空吸虫器和丙烷火焰器等进行物理与机械防治,丙烷火焰器用来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虫效果可达80%以上。

泡桐娇驼跷蝽的虫害防治方法


泡桐娇驼跷蝽以若虫群集嫩梢、嫩叶吸食汁液为害,受害嫩枝流出褐色粘液,逐渐萎缩,停止生长。嫩叶受害后,出现褐色小点,导致叶片萎缩不能正常展开,或展开后在斑点处破裂。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4.2毫米,体狭长,黄褐色或灰褐色,形似大蚊。头顶圆鼓,向前伸。头部至胸部腹面呈黑色纵纹。触角褐色细长,第1节端部膨大,第4节纺锤形;末端为白色,各节具黑色环纹。黄色喙,伸达后胸足基节之间。前胸背板发达,向上隆起,具粗糙点刻,后缘中央及侧角上有3个显著的圆锥形突起。小盾片弯曲呈直立长刺。后胸两侧各具一个向后弯曲的长刺。足细长,其上具黑色环纹,各足腿节顶端膨大呈棒状。前翅黄白色,膜质透明,有紫色闪光。腹部纺锤形,黄绿色,背面具黑色斑块。

卵:长0.6毫米,宽0.2毫米,长椭圆形,顶端有两个突起,表面有纵行刻纹,乳白色至黄白色。

若虫:共5龄。老龄幼虫体黄绿色,细长,腹部中间膨大,端部尖细,稍向背上翘起,末端黑色。触角和足细长,各节上均具黑色轮纹。翅芽泡状,末端灰黑色。

2、发生规律

娇驼跷蝽有世代重叠现象,1年发生3代。以第3代成虫在苗圃、林地附近地埂、杂草和落叶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泡桐发芽后取食幼芽嫩叶危害。成虫在夜间羽化,5-7天即行交配。成虫不活泼,较稳定,严重受惊逃飞苗下,多在均在苗木上部的大片叶子背面取食活动,中部次之。

4月开始产量卵,卵单粒,将卵散产于植株上部叶子背面主侧脉间的毛茸中,或背面边缘处。刚孵化的若虫在叶柄附近栖息。2龄若虫较活泼,多集中在苗木幼嫩梢的顶端或嫩叶上取食,3龄后稍有分散,可在叶子、叶柄上等处活动。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飞到泡桐大树上危害,4月下旬又飞到大田泡桐幼苗上危害;5月至6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和若虫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出现第2代若虫高峰;8月中、下旬出现第3代成虫高峰。9月份以后,成虫逐渐转移到苗圃、林地边缘的小树叶片上。品种中兰考桐、秋叶桐危害重,白花桐、川泡桐次之,台湾泡桐、米氏泡桐较抗虫害。娇驼跷蝽的天敌有草蛉、蚂蚁等。

3、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虫品种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结合冬耕,清除地面落叶、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3)化学防治在5月中旬即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之前,喷洒20%杀灭菊酯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

泡桐三种常见虫害的防治方法


泡桐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的虫害,现将泡桐这三种常见虫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泡桐网蝽

(一)危害特点:泡桐网蝽又叫角菱背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泡桐网蝽在我省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第二、三代分别出现于7月下旬和8月下旬。成虫、若虫多集中在叶片背面靠近叶柄的叶脉处取食,7~8月危害最重。被害叶片初期背面出现暗红色小点,正面出现黄色小斑,后期叶片卷曲、变褐,干枯脱落,状如火烧,严重时死亡。兰考桐受害率高达95%。由于泡桐网蝽飞翔能力不强,主要靠苗木、原木运输传播。

(二)防治办法:在5月下旬喷施3%的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或2.5%的溴氰菊酯3000倍液,每20天喷1次。对泡桐苗木要严格检疫,否则不得外运。秋末清除田间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冬季深翻土壤消灭越冬成虫,降低虫源。

二、龟甲

(一)发生规律:泡桐龟甲一年发生两代。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树洞及石块等处越冬,甚至在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在新叶上取食、交配产卵。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叶肉。5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6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8月中旬以后第二代成虫陆续羽化,10月底寻找适宜场所越冬。

(二)防治方:(1)在树冠投影外围,挖宽约20厘米、深15~20厘米、长30~50厘米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厘米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克;胸径5~10厘米的泡桐,每株用药50克;胸径为11~20厘米的泡桐,每株用药100克;胸径20厘米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克。(2)在幼虫发生期,喷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三、蒲瑞大袋蛾

(一)发生规律:泡桐蒲瑞大袋蛾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成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危害至11月封闭囊口。

(二)防治方法:(1)尽量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应以该虫不喜食的杨、柳树做防护林带,以阻隔传播,减轻该虫危害。(2)冬春人工摘除袋囊。(3)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于树干基部打3个孔,注入50%的久效磷乳油原液2~3毫升。也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

瓜叶菊病虫害有效防治措施


瓜叶菊白粉病病害多发生在苗期,主要危害叶片,后期也可危害花蕾、花。发病初期,叶面出现粉霉状白色圆斑,但不明显。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斑或不规则形浅黄色大斑,上生许多红色粉末。当环境湿度较大时,大片白粉斑覆盖全叶,造成叶片扭曲、卷缩、枯萎。严重时,花梗、花瓣也可受害。感病植株矮小、花小、畸形,并提前凋萎。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盆距不可过密,浇水不宜过多,叶片上不宜有积水。发现病株及早清除。

发病初期喷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防治。每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白粉虱又名小白蛾、白蝇。瓜叶菊、菊花一串红旱金莲、石竹万寿菊天竺葵金盏菊倒挂金钟、三色堇一品红等多种植物均可受害。主要以成虫和幼虫群集于寄主植物叶背,吮吸汁液为害。严重时造成叶片退色、凋萎甚至干枯,直接影响花卉的生长发育。同时,各虫态还能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还是传达植物病毒的重要媒介昆虫。

该虫一年可发生十几代,温室中可终年繁殖,幼虫为害期8~10天,以各沖虫态在温室植物上越冬。

防治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带虫的各类花卉苗木进入温室或大棚,以减少其越冬率。

清除大棚及温室周边杂草,减少虫源。发现虫情,可用80%敌敌畏1:2加水雾化薰蒸,按每平方米1毫升原液,每隔5~7天一次连续进行5~7次。薰蒸时应紧闭门窗。或用2.5%臭氰菊酲2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2000倍液,每6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

利用黄色塑料板,上涂粘油,插于温室或大棚内,诱杀成虫非常有效。

维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中华草蛉、丽蚜小蜂等。

另瓜叶菊上还有蚜虫、菊潜叶蛾等为害,可参照其他花卉介绍的方法防治。

稻铁甲虫怎样防治


稻铁甲虫的学名Dicladispaarmigera(Olivier)属鞘翅目,铁甲科。分布在中国辽宁以南各稻区。

稻铁甲虫的寄主水稻、麦类、甘蔗、茭白、芦草等。

稻铁甲虫的为害特点

幼虫潜入叶组织中取食叶肉,受害重时,呈现一片枯白色,影响生长发育。

稻铁甲虫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mm,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前方、两侧各具瘤状突起,上生4根棘刺,后方两侧各具1根较大的棘。鞘翅每边疏生20一21根长短不一的棘。卵扁椭圆形,乳白色,表面覆有黄褐色胶状物质。末龄幼虫体长56mm,中胸至第7腹节背面具2横列瘤状小突起,腹部各节两侧外突呈三角形。蛹长5mm,扁椭圆形,乳白色至深黄色。

稻铁甲虫的生活习性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年生3代,广东46代,以成虫在土石缝隙、杂草丛中或残株叶鞘内越冬。翌春初在禾本科杂草上或麦田里活动,后迁入稻田产卵,把卵产在距稻叶尖端1218cm的组织里,初孵幼虫潜入叶片组织内取食叶肉,一生可转叶23个,多在清晨转移,蜕2次皮后在蛀道中化蛹。幼虫期10-15天,蛹期49天。成虫喜在夜间或清晨及雨天取食或活动。成虫寿命一、二代3040天,越冬代67个月。

稻铁甲虫的防治方法(1)注意铲除田边、沟旁杂草。

(2)成虫发生盛期,水稻处在秧田期,灌水把秧尖淹没,同时用稻草把浮在水面的成虫诱集在一起,集中深埋或烧却。

(3)大田成虫发生盛期,每667m2喷洒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也可在一代幼虫盛孵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900一1000倍液。

《泡桐叶甲虫害的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