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葡萄褐背小莹叶甲虫害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葡萄发生褐背小莹叶甲虫害的危害,会出现褐背小莹叶甲成、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嫩叶食成孔洞状,食害花瓣、花蕾、剥食果肉的现象,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小型,体长3.8-5.5毫米,宽2-2.4毫米,全身被毛。前胸、鞘翅灰黄褐色至红褐色,触角黑褐色生于两复眼间,小盾片黑褐色,足黑色、腹部褐色至黑褐色,腹部末端1,2节红褐色。头小,触角为体长之半,基部稍粗,1节棒状,3节长是2节1.5倍,4节与2节等长。

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两侧边框细,中部之间膨阔,基缘中间向内凹且深,中部具1倒三角形无毛区,其前缘可伸达两侧边,中部两侧各具1明显的宽凹,小盾片末端圆;翅基较前胸背板宽;肩瘤突明显,翅面具粗密刻点,卵椭圆形,表面具网状纹,长0.47-0.49毫米;宽0.43-0.45毫米,卵粒竖置,成块产在叶背,每块20粒左右,桔红色至暗灰黄色。幼虫头黑色,体淡绿或污黄绿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臀板黑色;各体节具亮黑色毛瘤,中、后胸背面各具1对大毛瘤,有3对黑色胸足。蛹离蛹,初浅灰黄色,后变黑。

发生规律

江苏年生3-4代,成虫于10-11月间在表土层或枯枝落叶中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取食,4月中至5月上旬进入盛卵期,5月中旬始见1代成虫,5月下-6月上盛发。6-8月卵期6-8天,幼虫期16-20天,蛹期4-6天,春、秋两季卵期13-20天,幼虫期15-25天,蛹期6-9天,田问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喜温湿。天敌有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中华草蛉(Chrysopacinensis)、异色瓢虫(Leisaxyridis)等。

防治方法

(1)不留老苗田,忌连作。

(2)做好采苗圃和假植床防虫工作,定植时不准苗上带有卵或幼虫,把此虫清除在定植前。

(3)注意清园,减少越冬虫源,生长期要注意摘除老叶上的卵块。

(4)冬后现蕾、抽叶阶段成虫产卵初期开始喷洒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25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5)保护利用天敌,塑料大棚放养蟾蜍10-20只,即可基本控制叶甲或地下害虫。

精选阅读

绿化植物鸢尾的褐叶圆蚧虫害防治方法


褐叶圆蚧又称茶褐圆蚧、黑褐圆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

【为害对象】鸢尾、山茶花、桂花、蔷薇、夹竹桃等花木。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鸢尾叶部,受害叶叶色褪绿呈淡色斑点,发生严重时,褪色斑连成片,叶片黄萎早落。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直径1-2毫米,中央隆起,壳面有密环纹,中间有2个金黄色或红褐色壳点。雌成虫黄褐色,圆形。雄成虫介壳长圆形或卵形,比雌介壳小,壳点偏于一方。雄成虫淡橙黄色,触角,胸背和足等为褐色。具半透明翅一对。卵淡橙黄色,长卵形。若虫初龄若虫淡橙黄色,长椭圆形;2龄后雌虫介壳圆形,雄虫介壳椭圆形。蛹褐黄色,椭圆形。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6代。多数以2龄若虫越冬。翌年初夏开始活动为害直至11月左右。雌虫产卵期达2-8周,每雌产卵80-140粒。

【防治措施】A.在进花苗或鳞茎调运时,注意实施检疫。发现有蚧虫严重危害的种苗,应认真防治后调运或集中处理销毁。B.温室内注意通风透光,造成不利蚧虫生长繁殖的环境。发现少量蚧虫为害,可人工软刷或竹片刮除。C.发生为害期,可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较好。D.注意保护红点唇瓢虫、黑缘红瓢虫和黑边瓢虫等捕食性天敌。

花卉鸢尾褐叶圆蚧虫害防治


褐叶圆蚧又称茶褐圆蚧、黑褐圆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

【为害对象】鸢尾、山茶花、桂花、蔷薇、夹竹桃等花木。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鸢尾叶部,受害叶叶色褪绿呈淡色斑点,发生严重时,褪色斑连成片,叶片黄萎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直径1-2毫米,中央隆起,壳面有密环纹,中间有2个金黄色或红褐色壳点。雌成虫黄褐色,圆形。雄成虫介壳长圆形或卵形,比雌介壳小,壳点偏于一方。雄成虫淡橙黄色,触角,胸背和足等为褐色。具半透明翅一对。

卵淡橙黄色,长卵形。

若虫初龄若虫淡橙黄色,长椭圆形;2龄后雌虫介壳圆形,雄虫介壳椭圆形。

蛹褐黄色,椭圆形。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6代。多数以2龄若虫越冬。翌年初夏开始活动为害直至11月左右。雌虫产卵期达2-8周,每雌产卵80-140粒。

【防治措施】A.在进花苗或鳞茎调运时,注意实施检疫。发现有蚧虫严重危害的种苗,应认真防治后调运或集中处理销毁。B.温室内注意通风透光,造成不利蚧虫生长繁殖的环境。发现少量蚧虫为害,可人工软刷或竹片刮除。C.发生为害期,可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较好。D.注意保护红点唇瓢虫、黑缘红瓢虫和黑边瓢虫等捕食性天敌。

大黑琵琶甲虫害的及防治方法


大黑琵琶甲为害草原的拟步甲类害虫,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的干旱草原上,目前已知有上述两种,均分布新疆。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植物:主要有博乐蒿、冷蒿、伏地肤、旱生禾草等,除取食青草外,也食枯草,牧草苗期,是受害致死的危险时期。大黑琵琶甲,其发生和为害程度仅次于亮柔拟步甲。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8毫米,宽11毫米。触角锤4节。前胸背板具缝饰边。小盾片小,密被黄褐色细毛。鞘翅纵脊密而明显,密布小刻点,假缘折宽,缘折窄小。鞘翅尾突明显,尾突缝宽,呈沟状。雌虫韬翅尾突略短于雄虫。第一腹板有明显的波状横纹。雄虫腹部12节间具一棕红色刚毛刷。

3、发生规律:大黑琵琶甲两年完成1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出洞活动,咬断草茎并拖到洞内,洞内常贮有鲜草或干草。成虫常穴居于废弃的鼠洞、蛇洞、蜥蜴洞等洞内,每洞常有数头至十余头,洞内土中也常有幼虫。步甲成虫常与琵琶甲共栖,因琵琶甲成虫体大而坚硬,不受侵害,但幼虫可被捕食。

4、防治方法

(1)毒饵防治:90%敌百虫,加水510千克,喷拌铡碎青草100千克,或敌百虫、麸皮、青草(1:100:200)毒饵,对亮柔拟步甲和大黑琵琶甲成虫均有效。若用拖拉机带犁开沟,沟底施毒饵,效果更好。

(2)药剂防治:用拖拉机牵引微量喷雾机,40%乐果乳油1.52.1升/公顷,防治亮柔伪步甲成虫效果良好;40%乐果乳油用量为3升/公顷,防治幼虫效果达85%90%以上。

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甲虫又名马铃薯叶甲,是我国一类检疫性害虫。现将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这种昆虫原生活在美国西部洛基山脉东麓的野生茄科植物上,由于人工繁育的马铃薯能为这种甲虫提供良好的营养,加上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和运输事业的发展,马铃薯甲虫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检疫对象。在我国,1993年首次在新疆伊犁地区发现,目前虽然仍被控制在新疆的局部区域,但在全国适宜发生的地域很广。各地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严防治。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如下。

马铃薯甲虫比较好识别,成虫短卵圆形,长9.0~11.5毫米,整体以浅黄或黄褐色为基色,每个鞘翅纵向着生5条黑色条纹,前胸背板有十几个黑斑,中间两个最大,呈U或V形。幼虫暗褐色至橘黄色,两侧各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腹部膨大而隆起,4龄幼虫长约15毫米。卵块产于叶背面,长卵圆形,淡黄色或深橘黄色。

马铃薯甲虫一年发生1~4代。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它的成虫寿命长,平均可达1年之久,能在土壤中越冬,耐饥饿,能随风迁移上千米,也能藏匿在种薯、农产品、种子、苗木以及包装材料内乘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田间调查要选择晴天并不要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马铃薯甲虫的另一个特点是喜食马铃薯、番茄、茄子、烟草等重要农作物,它的成虫、幼虫专吃马铃薯叶片或顶尖,繁殖快,食量很大,常把叶片咬成缺刻,甚至吃光。

当前防治马铃薯甲虫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

对于马铃薯甲虫适生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健全制度。在已经发生区,要实行包括秋翻冬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轮作、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使用毒死蜱(乐斯本)和菊酯类药剂,如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每亩30克、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每亩20~30克对水喷雾。由于马铃薯甲虫容易对有机磷与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可交替使用氟虫腈(锐劲特)、啶虫脒、吡虫啉,以及苏云金杆菌制剂。

桑园桑斑褐毒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桑斑褐毒蛾属为鳞翅目、毒蛾科害虫,主要寄住在桑、苹果、梨、桃、山楂、杏、李、枣、柿、栗、海棠、樱桃、柳等,需要注意一旦发现及时进行防治。

1、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在桑叶背面取食叶肉,叶面现成块透明斑,三龄后分散为害形成大缺刻,仅剩叶脉。为害桑树春芽时,多由外层向内剥食,致冬芽枯凋,影响春蚕饲养。该虫毒毛触及蚕体致蚕中毒,诱发黑斑病。人体接触毒毛,常引发皮炎,有的造成淋巴发炎。

2、特征描述

成虫:雌体长18~20mm,雄体长14~16mm,翅展30~40mm。触角干白色,栉齿棕黄色;下唇须白色,外侧黑褐色;头、胸、腹部基半部和足白色微带黄色,腹部其余部分和脏毛簇黄色;前、后翅白色,前翅后缘有两个褐色斑,有的个体内侧褐色斑不明显;前、后翅反面白色,前翅前缘黑褐色。

卵:直径0.6~0.7mm,圆锥形,中央凹陷,桔黄色或淡黄色。

幼虫:体长25~40mm,第1、2腹节宽。头褐黑色,有光泽;体黑褐色,前胸背板黄色,具2条黑色纵线;体背面有一橙黄色带,在第1、2、8腹节中断,带中央贯穿一红褐间断的线;亚背线白色;气门下线红黄色;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向前突出的红色瘤,瘤上生黑色长毛束和自褐色短毛,其余各节背瘤黑色,生黑褐色长毛和白色羽状毛,第5、6腹节瘤橙红色,生有黑褐色长毛;腹部第1、2节背面各有1对愈合的黑色瘤,上生白色羽状毛和黑褐色长毛;第9腹节瘤橙色,上生黑褐色长毛。

蛹:长12~16mm,长圆筒形,黄褐色,体被黄褐色绒毛;腹部背面1~3节各有4个瘤。

茧:椭圆形,淡褐色,附少量黑色长毛。

3、发生规律

内蒙古大兴安岭年生1代,辽宁、山西年生2代,上海3代,华东、华中年生3~4代,贵州4代,珠江三角洲6代,主要以3龄或4龄幼虫在枯叶、树杈、树干缝隙及落叶中结茧越冬。2代区翌年4月开始活动,为害春芽及叶片。一、二、三代幼虫为害高峰期主要在6月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10月上旬前后开始结茧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中下部叶背,傍晚飞出活动、交尾、产卵,把卵产在叶背,形成长条形卵块。成虫寿命7~17天。每雌产卵149~681粒,卵期4~7夭。幼虫蜕皮5~7次,历期20~37天,越冬代长达250天。

初孵幼虫喜群集在叶背啃食为害,3、4龄后分散为害叶片,有假死性,老熟后多卷叶或在叶背树干缝隙或近地面土缝中结茧化蛹,蛹期7~12天。天敌主要有黑卵蜂、大角啮小蜂、矮饰苔寄蝇、桑毛虫绒茧蜂等。

4、防治方法

⑴冬季桑园刮净老树皮,剪掉锯口附近粗皮,消灭越冬幼虫。

⑵桑毛虫发生严重的桑园,应从人工摘除卵块入手,及时摘除窝头毛虫,即在低龄幼虫集中为害一叶时,连续摘除2~3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⑶掌握在2龄幼虫高峰期,喷洒科诺千胜系列Bt杀虫剂、桑毛虫多角体病毒,每ml含15000颗粒的悬浮液,每667m2喷20L。

⑷在秋蚕用完叶之后,及时喷洒2.5%敌杀死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或2.5%功夫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减轻下年为害,打好关门虫。

⑸在早春用叶前害虫出蛰完毕时喷洒50%混灭威乳油500~1000倍液或25%爱卡士乳油1000~1500倍液,即白条治虫。

⑹在春夏季及早秋饲蚕期间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60%双效磷乳油1500倍液。⑺必要时也可喷洒48%毒死蜱乳油13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锐劲特乳油1000倍液,其残效期为13天左右,对家蚕安全。

注意防治玉米双斑莹叶甲


玉米双斑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长3.6-4.8毫米,长卵型,棕黄色,前胸脊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每个鞘翅基半部有一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能飞善跳。双斑萤叶甲主要以成虫危害玉米叶片和雌穗。为害玉米叶片时,自上而下取食玉米植株嫩叶叶肉,仅留表皮,造成叶片孔洞或残留网状叶脉,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为害玉米雌穗时,咬断取食花丝、雌穗,影响玉米授粉、结实。该虫具有群聚性、迁飞性和趋嫩叶危害习性,喜高温干燥,对光、温的强弱较敏感。中午光线强温度高,在农田活动旺盛,飞翔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晨、傍晚光线弱温度低时活动力差,常躲在叶片背面栖息。该虫除危害玉米外,还危害棉花、豆类、蔬菜等多种作物,在我县玉米上发生危害加重趋势明显。据县植保站7月1日至3日普查,玉米双斑咐莹叶甲虫田率35.7%,平均被害株率0.8%、百株虫口0.3头,严重田块占玉米田7.1%,被害株率5-10%,发生为害程度重于去年同期,属近年同期最重年份。该虫一年发生一代,可一直持续危害到9月下旬。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引起足够重视,注意田间虫情监测调查,及时做好防治工作,确保玉米安全。

注意防治玉米双斑莹叶甲

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及时铲除田间、地埂、路边杂草,破坏栖息场所,均可减轻虫害。2.药剂防治。玉米双斑莹叶甲百株虫口达到50头时,选用48%毒死蜱1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4.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全田喷雾;严重田块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与48%毒死蜱1000倍液混合喷雾,可兼治玉米粘虫、红蜘蛛等虫害,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用2-3次。3.注意事项。⑴应在上午9-11时和傍晚16-19时施药,这两个时间段是该虫栖息期,可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可避免施药人员中暑、中毒;⑵严禁在玉米扬花期喷药,以免影响授粉;⑶由于该虫能飞善跳,具有较强的迁飞性,防治时提倡大面积联防,以统防统治为主。

龙眼褐边蛾蜡蝉的虫害防治方法


龙眼褐边蛾蜡蝉为同翅目,蛾蜡蝉科。。主要为害龙眼、荔枝、柑桔、油梨、迎春花等。现将龙眼褐边蛾蜡蝉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习性及特征

龙眼褐边蛾蜡蝉成虫体长7毫米。头部黄赭色,顶极短,略呈圆锥状突出,中突具一褐色纵带。触角深褐色,端节膨大,前胸背片较长,约为头长的2倍;前缘褐色向前突出于复眼之间,后缘略凹陷呈弧形。中胸背片发达,左右各有2条弯曲的侧脊,有红褐色纵带4条,其余部分为绿色。腹部侧扁灰黄绿色,被白色蜡粉。前翅绿色或黄绿色,边缘褐色;在爪片端部有一显著的马蹄形褐斑,斑的中央灰褐色;网关脉纹明显隆起。后翅缘白色,边缘完整。前、中足褐色,后足绿色。

发生规律

在广西南宁、桂西南地区和福建南部一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在寄主茂密的枝叶间越冬。翌年2-3月天气转暖后,越冬成虫恢复活动,取食、交尾、产卵。第1代孵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若虫盛发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成虫盛发期5-6月。第2代孵化盛期于7-8月;若虫盛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9-10月陆续出现成虫,9月中、下旬为第2代成虫羽化盛期,至11月所有若虫几乎发育为成虫;然后随着气温下降成虫转移到寄主茂密枝叶间越冬。

成虫善跳能飞,但只作短距离飞行。卵产在枝条、叶柄皮层中,卵粒纵列成长条块,每块有卵几十粒至400多粒;产卵处稍微隆起,表面呈枯褐色。若虫有群集性,初孵若虫常群集在附近的叶背和枝条。随着虫龄增大,虫体上的白色蜡絮加厚,且略有三五成群分散活动;若虫善跳,受惊动时便迅速弹跳逃逸。

在生长茂密、通风透光差和间种黄豆的果园,夏秋雨季的多阴雨期间,发生较多。在冬期或早春,气温降至30C以下连续出现数天,越冬成虫大量死亡,虫口密度下降,翌年第1代发生相对较少。

病原

主要为害龙眼、荔枝、柑桔、油梨、迎春花等。成虫体长7毫米。头部黄赭色,顶极短,略呈圆锥状突出,中突具一褐色纵带。触角深褐色,端节膨大,前胸背片较长,约为头长的2倍;前缘褐色向前突出于复眼之间,后缘略凹陷呈弧形。中胸背片发达,左右各有2条弯曲的侧脊,有红褐色纵带4条,其余部分为绿色。

腹部侧扁灰黄绿色,被白色蜡粉。前翅绿色或黄绿色,边缘褐色;在爪片端部有一显著的马蹄形褐斑,斑的中央灰褐色;网关脉纹明显隆起。后翅缘白色,边缘完整。前、中足褐色,后足绿色。此虫生活习性与白蛾蜡蝉相似,每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各代出的时间与白蛾蜡蝉基本相同。秋、冬季剪除着卵枯枝,并烧毁。

防治方法

(1)秋、冬季剪除着卵枯枝,并烧毁。

(2)若虫群集为害时,可喷射40%乐果乳油1000倍液、10%扑虱灵1000倍液或5%锐劲特1000倍液。

米兰褐软蚧的虫害防治技巧


米兰性喜温暖,向阳,好肥。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稍耐阴,土壤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为最好,冬季温度不低于10℃。那么米兰褐软蚧的防治技巧有哪些呢?

米兰褐软蚧国内外各大洲也广为分布,该蚧食性很杂,已知能危害49科170余种植物。

以若虫和雌成虫在嫩枝和叶片正面叶脉两侧刺吸汁液。发生严重时,枝、干上布满虫体,不仅使花木生长缓慢,而且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该蚧在我国南方田间和北方温室内广为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扁平或背面稍有隆起,卵形或长卵形,体前端较狭,后端稍膨大,虫体两侧不对称,稍后一侧弯曲。体长3-4毫米。体背面颜色很大,通常有浅黄褐色、绿色、黄色等,中央有不完整的绿褐色或深褐色纵脊纹,其周围色常较暗,体缘较薄而扁。

若虫:体椭圆形,前后端几乎相似,扁平,黄绿色至红褐色,长约1毫米左右。

发生规律

在温室中一年发生4代左右。以雌成虫或若虫越冬。各代成虫和若虫出现期分别在:2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下危在旦夕-10月初。若虫多寄生于嫩枝、叶片基部。

防治方法

1、在若虫孵化期,喷40%啶虫毒乳油(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或选择在温度稍高的时间喷药有利于蜡质层的软化,药液的渗透和吸收。

2、虫量较小时,可人工刷除。以上即是米兰褐软蚧的危害及防治技巧,仅供大家参考。

黄柏虫害防治 褐天牛治理办法


褐天牛NadezhdiellaconioriHope

别名成虫俗称黑牯牛,幼虫又称老木虫、目虫、干虫、桩虫,属鞘翅目,天牛科(Cerambycidae)。

分布为害褐天牛国内外皆有分布。国内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发生为主,此外,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也有发生和分布。褐天牛可为害多种林木果树。在药用植物中主要为害黄柏、吴茱萸、枳壳、厚朴、木瓜忍冬等,以幼虫钻蛀为害。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造成枝干内蛀道纵横,蛀孔外有唾沫状胶质分泌物,并有木屑和虫粪,植株被害后影响水分和养分输送,以致长势衰退,枝条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51mm,黑褐色,有光泽,体上被有灰黄色短绒毛。头顶两复眼间有一深的中央纵沟,触角基瘤之前、额中央又有2条弧形深沟,呈括弧状。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的1/2~2/3,雌虫触角较身体短。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呈较密而又不规则的脑状皱褶,侧刺突尖锐。鞘翅肩部隆起,两侧近于平行、末端略为斜切,内端角尖狭,但不尖锐。

卵:长约3mm,椭圆形,上端有胶状的乳头状突起,卵壳表面有网纹及细刺状突起。初产时乳白色,逐渐变黄,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虫:老熟体长46~56mm,乳白色。前胸背板淡褐色,横列成4段棕色宽带,中间2段较长。胸足细小,中胸腹面、后胸及腹部1~7节背、腹两面均具移动器,背面的移动器呈中字形。

蛹:长约30mm,乳白色至淡黄色,翅芽叶形,伸达第3节的背面后端。

生活习性褐天牛2~3年完成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虫道中越冬。越冬成虫第2年4月外出活动,成虫产卵期较长,但主要在5月上旬至7月上旬。8月卵孵化为幼虫并开始钻蛀为害。经历两个冬天(以幼虫越冬),于第3年5~6月化蛹,以后羽化为成虫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于树洞内,黄昏开始出洞,以晚上8~9时出洞最盛,在树干间交尾、产卵至夜11时后才陆续潜回洞中。成虫多产卵于树干裂缝或洞穴边缘、伤疤处,主干和侧枝都有卵分布,但以近主干分叉处卵密度最大。

幼虫孵化后,在皮下钻蛀取食,15~20天后,蛀入木质部为害,通常先横向蛀行,然后转而向上蛀食。少数幼虫在向上蛀食时,如遇坚硬木质或有隧道的障碍,即改变前进方向,因而造成若干岔道。幼虫蛀道上有3~5个气孔与外界相通。老熟幼虫在蛀道内选适当地点,吐出一种白垩质物,封闭两端,再以排泄物填充其内,造成长椭圆形蛹室,随即化蛹。

防治基本同星天牛的防治方法。但褐天牛可为害寄主侧枝,故可采取剪除部分被害枝条的方法,来避免褐天牛的严重为害。

马铃薯甲虫如何防治


马铃薯甲虫主要为害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1.5mm,宽6.1~7.6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淡黄色至红褐色,具多数黑色条纹和斑,头顶的黑斑多呈三角形,复眼后方有一黑斑,但通常被前胸背板遮盖。口器淡黄色至黄色,上颚端部黑色,下颚须未端色暗。触角11节,第1节粗而长,第2节短,第5、6节约等长,触角基部6节黄色,端部5节膨大而色暗。上唇显著横宽,中央缺刻浅,前缘着生刚毛,上颚有齿4个,其中3个明显。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发达,茎节端部又分为内颚叶及外颚叶,上面密被刚毛,下颚须短,未节端部呈截形,短于其前一节。前胸背板隆起,长1.7~2.6mm,宽4.7~5.7mm;基缘呈弧形,后侧角稍钝,前侧角突出;顶部中央有一U形斑纹或2条黑色纵纹,每侧又有5个黑斑,有时侧方的黑斑相互连接;中区的刻点细小,近侧缘的刻点粗而密。小盾片光滑,黄色至近黑色。鞘翅卵圆形,显著隆起,每一鞘翅有5个黑色纵条纹,全部由翅基部延伸到翅端,翅合缝黑色,条纹1与翅合缝的翅端几乎相接,条纹2、3在翅端相接,条纹4与3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条纹4与5距离,条纹5与鞘翅侧缘接近,鞘翅刻点粗大,沿条纹排成不规则的刻点行。足短,转节呈三角形,腿节稍粗而侧扁,胫节端部方向放宽,跗节5节,假4节,第4节极短;爪的基部无附齿。腹部第1~5节腹板两侧黑斑,第1~4腹板的中央两侧另有长椭圆形黑斑。雄虫外生殖器的阳茎呈圆筒形状,显著弯曲,端部扁平,长为宽的3.5倍。雌雄两性外形差别不大,雌虫个体一般稍大,雄虫最末腹板较隆起,上面有一纵凹线,雌虫无上述凹线。卵长卵圆形,长1.5~1.8mm,宽0.7~0.8mm,淡黄色至深枯黄色。幼虫1、2龄幼虫暗褐色,3龄开始逐渐变鲜黄色、粉红色或桔黄色。头黑色发亮,前胸背板骨片以及胸部和腹部的气门片暗褐色或黑色,幼虫背方显著隆起。头为下口式,头盖缝短,额缝由头盖缝发出,开始一段相互平行延伸,然后呈一钝角分开。头的每侧有小眼6个分成2组,上方4个,下方2个。触角短,3节.上唇基及额之间由缝分开。头壳上仅着生初生刚毛,刚毛短,每侧顶部着生刚毛5根,额区呈三角形。前缘着生刚毛8根,上方着生刚毛2根。唇基横宽,着生刚毛6根,排成一排。上唇横宽,明显窄于唇基,前缘略直,中部凹缘狭而深;上唇前缘着生刚毛10根,中区着生刚毛6根和毛孔6个。上颚三角形,有端齿5个,其中上部的1个齿小。一龄幼虫前胸背板骨片全为黑色,随着虫龄的增加前胸背板颜色变淡,仅后部仍为黑色。除最未两个体节外,虫体每侧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即气门骨片和上侧骨片。腹节上的气门骨片呈瘤状突出,包围气门,中、后胸由于缺少气门,气门骨片完整。四龄幼虫的气门骨片和上侧骨片无明显的长刚毛。体节背方的骨片退化或仅保留短刚毛,每一体节背方约有8根刚毛,排成两排。第8、9腹节背板各有一块大骨化板,骨化板后缘着生粗刚毛。气门圆形,气门位于前胸后侧及第1~8腹节上。足转节呈三角形,着生3根短刚毛,爪大,骨化强,基部的附近矩形。蛹离蛹,椭圆形,体长9~12mm,宽6~8mm,桔黄色或淡红色。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

美国年生2代,欧洲1~3代,以成虫在土深7.6~12.7cm处越冬,翌春土温15℃时,成虫出土活动,发育适温25~33℃。在马铃薯田飞翔经补充营养开始交尾把卵块产在叶背,每卵块有20~60粒卵,产卵期2个月,每雌产卵400粒,卵期5~7天,初孵幼虫取食叶片,幼虫期约15~35天,4龄幼虫食量占77%,老熟后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后出土继续为害,多雨年份发生轻。该虫适应能力强。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防人为传入,一旦传入要及早铲除。

(2)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种植早熟品种,对控制该虫密度具明显作用

(3)生物防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喷洒苏云金杆菌(B.t.tenebrionia亚种)制剂600倍液。集中诱杀,在马铃薯甲虫发生严重的区域,早春集中种植有显著诱集作用的茄科寄主植物,形成相对集中的诱集带,便于统防、统治;此外可以适期晚播适当推迟播期至5月上中旬,避开马铃薯甲虫出土为害及产卵高峰期。

(4)用真空吸虫器和丙烷火焰器等进行物理与机械防治,丙烷火焰器用来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虫效果可达80%以上。

百合叶尖叶缘褐枯病的防治方法


百合叶尖叶缘褐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对百合危害较大,直接影响到百合的观赏,现将百合叶尖叶缘褐枯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症状

叶面病斑椭圆形至纺锤形,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至红褐色,后期斑面散生小黑粒病征(分生孢子器),终致叶尖叶缘变褐坏死或干枯。

病原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百合茎点霉,[Phomalilii(Hara)P.KChietal,异尔为MacrophomaliliiHara]。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器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雨水溅射传播侵染,从伤口或皮孔侵入致病。当植株生长衰弱时易发病,品种间抗性差异情况不详。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促植株茁壮生长,可减轻发病。

(2)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预防控病,可选喷30%氧氯化铜+65%代森锰锌(1∶1)600~8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粉800倍液,或75%百菌清+65%代森锰锌(1∶1)800~1000倍液,2~3次,隔10天左右1次,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紫背竹芋病虫害防治


紫背竹芋的抗性强,病虫害较少,但在栽培的过程中管理不善时仍有病虫害发生。常见虫害主要有介壳虫、红蜘蛛等;常见病害主要有白绢病和叶斑病等。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防治紫背竹芋常见病虫害。

白绢病

该病较常发生。发生时,茎或叶基部接近土壤处变褐腐烂,长出白色绢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能在根际土壤中蔓延,然后引起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初期为白色,后期变成黄色,最终呈褐色或茶褐色如菜籽状,然后引起地上部分枯萎死亡。该病7-8月较为严重,病原为小菌核菌。在土壤过湿、贫瘠缺肥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可在土壤中加入土壤重量0.2%的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土壤;在菌核未形成前拔除病株并挖走周围病土,加入新土;栽培时要注意通风,防止种植过密。

叶斑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发病初期呈直径不足l毫米水浸状的小斑点,然后转变为直径约2毫米红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无任何晕圈。该病终年可发生,以9-10月和翌年3月为两个高峰期。在病害发生高峰期,可使大量叶片干枯,凡管理不善、通风不良、栽培过密、积水、土壤贫瘠、荫蔽不足、植株生长势差的种植地危害严重,病残体是本病初次侵染的来源。

防治方法:

增施基肥,增强抗病力;及时摘除病叶,减少菌源;掌握在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介壳虫

介壳虫主要为粉蚧类,发生在叶片边缘或叶背上,有时也见于叶面。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汁液,轻者叶片变黄老化,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出现枯叶、落叶,直至全株死亡;同时介壳虫侵害后的伤口极易感染病毒。介壳虫的繁殖能力强,1年可繁殖多代,5月份为孵化盛期。介壳虫成虫由于有一层蜡质外壳,一般农药难以进入,一旦发生,防治比较困难。在室内栽培通风不畅时,易受介壳虫的危害。

防治方法:

根据介壳虫的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尚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施防治。

红蜘蛛

红蜘蛛对植物的危害较为常见,其体小,红褐色至橘黄色,以锐利的口针吸取叶片中的营养,并引起植株水分等代谢平衡失调,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红蜘蛛等在温度较高和干燥的环境中,虫体繁殖迅速,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保持环境通风,使环境湿度保持在40%以上,叶背经常喷水能控制红蜘蛛的繁衍。由于农药难以杀死虫卵,一般在虫卵孵化后的成虫、若虫期进行防治,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葡萄褐背小莹叶甲虫害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