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大蒜叶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大蒜叶枯病是大蒜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各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长期降水次数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植株枯死、早衰,蒜头减产,蒜苔霉烂,直接影响产量,它的发病原理及防治方法是: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蒜薹。叶片受害多始于叶尖,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发展后,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向下发展,致病叶上半部枯死。潮湿时,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蒜薹被害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严重时不抽薹。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散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凡长势弱,管理不好的地块,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土壤肥沃、易排水地块种植大蒜,雨后及时排水。发病重的地块应与非葱蒜类作物轮作2-3年。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栽植不宜过密,以利通风透光,促进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

扩展阅读

景观树种松针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又名松落叶病。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油松、马尾松、黑松等松树。从幼树到大树均可得病,以幼树受害较重。受害后造成针叶枯红脱落。

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而脱落;马尾松初期症状则在针叶上出现小黄斑点友段斑,至晚秋全叶变黄而脱落,

在黑松上针叶黄色段斑较大,且有褐色斑纹.以后变黄脱落。

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次年春在各种病叶上都能产生典型症状:即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长0.2~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长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白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雨水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等,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如下:

加强肥、水等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秋冬季清扫落叶烧毁,消灭病原菌。

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1:l:100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每半月喷1次,共喷2~3次预防。

云杉雪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雪枯病危害云杉针叶,病叶红褐色。雪枯病在雪下发病,子囊孢子入侵积雪覆盖下的云杉针叶,每年9~10月成熟后,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经观察,在人工更新造林后的幼林中,由于过去栽植密度大,形成手拉手局面,一旦发病传播特别严重,植株二分之一的针叶受到侵染失绿变为红褐色后,导致整个植株死亡。特克斯林场未郁闭的更新地近2666公顷,为了确保多年来的人工更新造林成果,使幼树尽早成林,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防治,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防治过程采取的措施简介如下:

一、营林措施

1.间株:在每年融雪化冻后,对形成手拉手的幼树进行间株,增大营养空间,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2.整枝:幼树芽苞开放之前,剪除感病枝,集中烧毁。感病部位一般是由下而上传播的,将感病枝全部剪除,剪后保留最下枝与地面距离控制在树高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清除了病源,另一方面减少受侵染几率。

二、化学防治

1.防治时间:每年9~10月子囊孢子成熟并开始传播时进行化学防治。

2.杀菌剂:使用多菌灵25%、50%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浓度配比1∶400。

3.喷雾机具:由于受地形限制,仅用了背负机动弥雾喷粉机,WFB-18型,具备山区更新地块作业的各项功能。

4.走向、喷向与风向:结合地形从上风向向下风向喷雾

三、小结:采用间株、整枝、化防相结合防治云杉雪枯病效果最好,由于更新地块受水源和地形的限制,有的发病地块无法采取化防,采取三年两次整枝的方法,第一、三年各一次,也可达到预期效果。树高达3米抗病性增强,就不会发生感病导致死亡的现象了。

茭白叶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茭肉也可受害。叶上初生针头大的褐色斑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淡褐色至深褐色,中间黄褐色至灰白色。后期病斑可相互连接成块状,多从叶缘或叶尖外缘向下逐渐枯死呈枯白色。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明显的褐色霉层。

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重病田实行2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2)在冬前清除茭白田的植物病残体及四周杂草,齐泥割去地上残株枯叶,集中沤肥或销毁,以减少虫口和病菌的越冬基数。掘出雄茭(墩)、灰茭株,保持田间平整、湿润不干裂。并于翌春深耕翻耙,撒施生石灰1500kg/hm2或施药灭菌。

茭白叶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适时适量追肥,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

(4)施肥要采取前促(分蘖)、中控(无效分蘖)、后补(催茭肥促孕茭)的施肥策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植株早生快发,壮而不过旺,稳生稳长,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

(5)科学管水,宜根据茭白不同生长期对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采取前浅(萌芽期及分蘖期)、中晒(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后浅或湿润(促孕茭)的策略.高温季节要适当灌深水以降温,台风暴雨季节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应适当放浅田水,施后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后再适度灌田水,孕茭期灌深水15~500px,促进茭白膨大和提高品质。采收盛期保持浅水3~125px,以养育根株。

(6)及时清除重病株、病残体、病叶、枯叶、黄叶、老叶,剪去晒干部分,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有利于分蘖。

丁香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症状

丁香叶枯病(又名丁香疫病、花斑病)。该病害能危害叶片、嫩枝及花芽,但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侵染,往往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先产生淡绿色圆点,然后圆点中心变褐色、枯死,进而病斑中心转变为灰白色,此时,病斑周围产生黄色晕圈。若圆形病斑继续发展,其边缘延伸出1至多根褐色的线条,尤如星芒状。病斑能再进一步扩大,呈现不太明显的环纹,仍然中心灰白色,周围暗色,放射出波状线纹,最终叶片枯焦变形,但不落叶,严重时全株叶片枯焦卷曲挂于树上,犹如火烧一样。嫩枝感病,产生黑色条状纹,从整个枝条一侧变黑色。花芽染病完全变黑,扭曲状。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病菌在感病的枝条、叶片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合时病原菌大量繁殖,并借气流传播,病菌自微小的伤口或气孔侵入叶片,再从叶片侵入嫩枝,也可直接经过气孔或皮孔侵入。潮湿、温暖的条件发病很快。密植的植株发病也重。

白花丁香较易感病,而带色的品种则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结合修剪,除去病枝或过密的枝条;栽植时不宜密度太大,要注意植株的通风透光,减少发病。

2.注意合理施肥,不要施高浓度的氮肥或施肥过多,避免植株徒长、组织柔嫩,以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

3.开始发病时,喷洒1:1:160倍的波尔多液,或在丁香灌丛中,直径约2米的范围内,撒漂白粉或硫磺粉,按植株计每株约100g。

燕麦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燕麦叶枯病是燕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叶鞘、颖等地上部。叶片染病初生1-2×0.5-1(mm)、边缘不明显的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后扩大至5-20×2-3(mm),中间褐色,四周略带黄色。病斑多时,从叶尖端逐渐向下枯死。该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并向上扩展。那么如何防治燕麦叶枯病?

病原:

Bipolarisvictoriae(MechanetMurophy)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victoriaeMechanetMurphy称一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

2、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0.1%~0.3%拌种。

3、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

4、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

5、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

6、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7、成株期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喷洒70%代森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洒金柏叶枯病病因及防治方法


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和美化意识不断加强,洒金柏等因其树姿优美,四季常青,耐修剪,而被风景区、公园、绿地等场所作为绿化和观赏树种广泛栽植。今年由于气候反常,连日阴湿多雨后持续高温干旱,造成了柏树叶枯病危害严重。根据我们对北张乡乐平、上派镇三岗、农兴镇森林大道等地的洒金柏、千头柏、侧柏等病情调查,发现柏树受害后,一些针叶似火烧凋枯,病叶大量脱落,枝条枯死,树势严重衰弱,引起全株枯死。

叶枯病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无盖类盘菌侧柏绿胶杯菌菌以菌丝体在被侵染的叶片、嫩枝中越冬,次年4月开始活动,5月开始先从树冠下部叶侵染;病菌侵染当年生新叶、幼嫩细枝与鳞叶。受害鳞叶多由先端渐向下枯黄,在细枝上则呈段斑状。鳞叶被侵染后,当年不出现症状,于翌年3月病叶迅速枯姜,6月中旬前后在枯死鳞叶和细枝上产生黑色颗粒状子实体,并释放子囊袍子侵入当年新萌发叶片进行新的侵染。6,7月发病严重,树冠内部和下部往往发病较重,当年秋梢枯黄甚少。病害首先在立地条件差,土层浅薄的地段发生,并随树龄增大病情加重。一般6月份高温、高湿、降雨量大,冬季寒冷干燥,翌年病情严重。

防治方法:

1剪除病死枝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

2增施肥料。促进生长。提高杭病能力。5-8月份,每两周喷1次1;1:100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6月中旬前后用40%灭菌威、40%多菌灵、40%百菌清等500倍液,在子囊袍子释放盛期进内进行化学防治。

葡萄环纹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病害名称葡萄环纹叶枯病

异名轮纹叶斑病、灰斑病

分布此病最早在日本报道,在我国也有发生。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圆形、黄褐色的病斑,后期病斑逐渐扩大,病斑具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严重时,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会长出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影响枝蔓的成熟度,降低抗寒性。

病原

引起葡萄环纹叶枯病的病菌是桑生冠毛菌Cristulariellamoricola(Hino.)Redhead,属于半知菌亚门,病菌的分生孢子梗成熟时为尖塔状,白色,直立于病斑表面,大小为450-600m110-140m,分生孢子梗的上部生长球状芽体,大小为10-15m,每一芽体上生有2-4个疣状突起,大小为2-6m1-2m。疣状突起萌发后可侵染寄主组织。从疣状突起上生长出小孢子柄,瓶梗状或直管状,在其上产生小孢子。小孢子圆形,无色,大小为2-3m,小孢子不发芽。病叶的叶脉处有时可产生不规则形的黑色菌核,大小为2-5mm,属于半知菌亚门,樟小核菌(SclerotiumcinnamomiSawada),即该菌的菌核阶段。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的病菌在早春气候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等繁殖体,借雨水传播,侵染葡萄的幼嫩叶片。低温、冷凉、寡照、多雨、潮湿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葡萄近收获期易感病;此外,感病的程度因葡萄品种不同有所差异,一般意大利品种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搞好果园卫生,清除菌源:秋后,结合修剪,将园内的病枝落叶等病残体清扫干净,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初侵染病菌的来源。

加强果园管理:及时进行修剪,除去多余的叶片和枝条。保持架面通风透光,避免植株郁闭和园内的高湿。

药剂防治:结合葡萄白腐病和炭疽病等防治即可。

龙柏叶枯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症状龙柏叶枯病主要危害当年麟叶及绿色嫩枝。发病初期,麟叶由绿色变为黄绿色,无光泽,最后变成枯黄色,引起麟叶早落。麟叶上的病斑向下蔓延,危害嫩枝,嫩枝发病褪绿,变成黄绿色,最后为枯黄色,不易凋落,次年春天被风吹落,严重的树冠布满枯黄的病枯枝叶,连年发生树冠稀疏,生长势弱,降低观赏性。

病原经对病株分离培养,明确病原为细交链孢属(AlternariatenuisNee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交链孢霉属。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枝条上越冬,次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自伤口侵入。发病期4-5月,盛发期7-9月。小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和侵入。

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侵染来源。清除枯枝落叶,特别是树冠上残留的病枯枝,清理的病枯枝集中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对多年栽的龙柏增施有机肥,早春灌足底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

(3)防治病原菌。4月份,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喷3遍,间隔期7天,防治效果60%以上。

侧柏叶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侧柏叶枯病是侧柏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在江苏、安徽等省大面积发生,在发病季节,林区呈现一片枯黄,仅见残留梢部的绿叶。

1、症状:

该病侵染当年生新叶、幼嫩细枝与鳞叶。感病植株当年不出现症状,翌年3月叶迅速枯萎。6月中旬前后,在枯死鳞叶和细枝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子囊盘。子囊盘遇湿吸水膨胀呈杯状,橄榄色。侧柏受害后,树冠似火烧状的凋枯,病叶大批脱落,枝条枯死。在主干或枝干上萌发出一丛丛的小枝叶,所谓树胡子。连续数年受害引起全株枯死。

2、病原:

病原为侧柏绿胶杯菌(Chloroscyphaplatycladussp.noV.),隶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真菌。

3、发病规律:

树冠内部和下部发生严重,当年秋梢基本不受害。6月高温、降雨量大,冬季寒冷、干燥,次年病情就严重,反之亦然。该病原菌是一种寄生性不强的盘菌,植株生长衰弱容易感染,凡是影响侧柏生长的各种因素,都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展。

4、防治方法:

①适度修枝,改善侧柏的生长环境,降低侵染源。

②增施肥料,促进生长。

③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时期,喷施40%灭病威、或40%多菌灵、或40%百菌清500倍液进行防治。

④防治的主要办法还是要选用抗病品种绿化造林。

草坪雪霉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雪霉叶枯病,病原为雪腐捷氏霉菌(Gerlachianivalis(Ces.ExSacc.)GamsetMull)主要发生在冷凉多湿地区,寄生在适于冷凉地区种植的禾草上。

一、症状表现

以叶斑和叶枯症状最为常见。草坪出现直径小于5cm的圆形枯草斑,扩大后直径可达20cm。病草初为水浸状污绿色,后变为砖红色、暗褐色以至灰绿色。该病在剪草高度较低的草坪上迅速扩展时,枯草斑中心可恢复生长,形成环形枯草斑,外圈具有暗绿色边缘。在潮湿条件下或积雪覆盖下,枯草斑上生出白色菌丝体,经阳光照射后产生大量粉红色或砖红色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二、发病规律

一年有春秋两个发病高峰。病菌以病种子、病土壤和病残体越冬。在适合条件下,病菌萌发侵染幼芽、幼根和其他部位造成发病。病菌随风和雨水传播,由伤口和气孔侵入,不断扩大侵染。高湿时产生气生菌丝,通过搭结也可传播蔓延。潮湿多雨和冷凉的环境有利发病。病菌侵入适温1822℃,当日均温15℃以上,遇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流行。偏施氮肥、排水不良、低洼积水、草坪郁蔽、枯草层厚等因素都有利于发病。

三、病害防治

(1)种植无病种子,提倡用三唑类药剂拌种。

(2)均衡施肥,增施P、K肥。

(3)改善草坪立地条件,避免低洼积水,合理灌水,及时清除枯草层等。

(4)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500800倍或三唑类10002000倍喷雾。

(5)最新特效药剂:喷克菌、阿米西达、醚菌酯等。

水稻胡麻叶枯病常见防治方法


水稻胡麻叶斑病,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属真菌病害,分布较广,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解放前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解放后,随着水稻生产施肥水平的提高,危害已日益减轻。

症状识别

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尤以叶片最为普遍。芽期发病,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枝梗发病,病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瘪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病易与稻瘟病相混淆,其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是与稻瘟病的重要区别。

水稻胡麻叶枯病如何有效防治:

(1)农业防治。①选择在无病田留种,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深耕灭茬,压低菌源。②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及有机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要注意排水,并施用适量石灰,以促进有机肥物质的正常分解,改变土壤酸度。实行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2)种子消毒处理。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3天,这样可促进种子发芽和病菌萌动,以利杀菌,之后用风、筛、簸、泥水、盐水选种,然后消毒。种子处理药剂及方法参见“稻瘟病”.

(3)药剂防治。重点在抽穗至乳熟阶段的发病初期喷雾防治,以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

槟榔叶枯病的防治办法


本病在国外曾有报道。海南省各县的槟榔园普遍发生此病。病菌为害各龄槟榔叶片,幼苗受害严重,重病苗圃发病率80%~100%,重病株叶片枯萎,甚至连片死亡,死亡率20%左右。幼树及结果树受害叶斑累累,有的复叶的所有小叶都感病,其病斑数量竟达3247个,最大病斑长21.5cm、宽4.5cm,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

别名槟榔叶点霉叶斑病,褐斑病(国外)。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黑褐色小斑点,而后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cm,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灰褐或灰白色,其上有时具同心轮纹并散生许多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外围有水溃状暗绿色晕圈。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的病斑逐渐向叶基部扩展,可遍及半张乃至整张小叶,导致叶片干枯。

病原PhylbstictaarecaeDiedecke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色,扁球形,直径95.5~150.7m,具孔口,着生于寄主组织内,部分外露。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小,长椭圆形或圆筒形、单细胞、无色,大小5.5~8.5m2.5~3.5m。菌丝生长温度18~25℃,孢子发芽要求22~25℃和98%以上的相对湿度。

侵染循环本荫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株及其残体的病组织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引起发病。而后重复侵染不断发生。

发病条件连续阴雨、气候温暖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槟榔园失管荒芜、土壤瘦瘠、树势衰弱易诱发病害。苗床用带病的槟榔老叶搭荫棚的,由于带菌量大、通风不良、湿度大,发病严重。偏施氮肥,幼苗生长幼嫩,会使病害加重。

防治

1.加强管理,消灭荒芜,排除积水,不偏施氮肥,清除田间枯死叶片,集中烧毁。

2.不要用带病老叶搭荫棚育苗,以减少侵染来源。

3.发病初期,喷射1:1:100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两星期喷1次。

《大蒜叶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