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银杏干枯病发生与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银杏寿命长,中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较优越的亚热带季风区。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值5~6。初期生长较慢,蒙蘖性强。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实,500年生的大树仍能正常结实。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动展叶,4月上旬至中旬开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叶。

银杏干枯病又称银杏胴枯病,常见于生长衰弱的银杏树。

一、症状:病菌侵入后,在光滑的树皮上,产生光滑的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病斑继续扩大,患病部位渐见肿大,树皮出现纵向开裂。春季,在受害树皮上,可见许多枯黄色的庞状子囊孢子座,直径l一3毫米。天气潮湿时,从子囊子座内会挤出一条条淡黄色至黄色卷须状分生孢子角。秋季,子座变枯红色到酱红色,中间逐渐形成子囊壳。病树皮层和木质部间,可见羽毛状扇形菌丝体层,初为污白色,后为黄褐色。感病枝干的病斑蔓延,逐步使树皮成环状坏死,最后导致枝条和植株死亡。

二、病原:病原为子囊菌纲、球壳菌目真菌。

三、发病规律:病原菌由伤口侵入,弱寄生性。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中越冬。待温度回升,便开始活动。我县3月底至4月初开始出现症状,并随气温的升高而加速扩展,直到10月下旬停止。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昆虫、鸟类传播,并能多次反复侵染。

四、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清除周围水杉及杂草;结合松土恰当施肥;避免创伤,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性。

(2)清理销毁患病死亡的枝条,彻底清除病原。

(3)及时刮除病斑,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1%硫酸亚铁溶液、石灰涂白剂涂刷伤口。亦可用10%碱水涂抹伤口。

扩展阅读

银杏干枯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及危害

该病又称银杏胴枯病,目前已见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西等省(自治区)。除危害银杏外,还危害板栗等树种。病害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感病后,病斑迅速包围枝干,常造成整个枝条或全株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病菌自伤口侵入主干或枝条后,在光滑的树皮上产生变色的病斑,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粗糙的树皮上病斑边缘不明显。以后病斑继续扩展,并逐渐肿大,树皮纵向开裂。春季在受害的树皮上可见许多枯黄色疣状子座,直径1-3mm。当天气潮湿时,可从疣状子座内挤出一条条淡黄色或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秋后子腐变成桔红色至酱红色。其后逐渐形成子囊壳。病树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可见有羽毛状扇形菌丝层,初为污白色,后为黄褐色。

病原

银杏干枯病的病原为子囊菌纲球壳菌目内座壳属的栗疫枝枯病菌。

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能起侵染作用。该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翌春温度回升时,病原菌开始活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开始出现症状,6月下旬以后病斑明显扩大,尤以7-9月份病斑扩展最快。在长江流域,病原菌的无性世代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即开始出现。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鸟类到处传播并可多次进行再侵染。10-11月份,在树皮上出现埋生于子囊壳的桔红色子座,12月上旬子囊孢子成熟。子囊孢子借风传播病菌自寄主伤口侵入。病树皮下的扇形菌丝层,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越冬生存。

防治方法

(一)由于病原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有在树势十分衰弱的情况下,才会被感染。因此应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彻底清除病株和有病枝条,对病枝应及时烧毁。

(三)药剂防治:

1.由于银杏干枯病是一种弱寄生菌,主要是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保护树体,防止创伤,减少病菌侵入。

2.清除重病植株和有病枝干,并及时烧掉。

3.对于主干或枝条上的个别病斑,可进行刮治并及时消毒。刮皮深度可达木质部,然后用0.1%氯化汞或升平液(0.5升汞+0.2%平平加+97.5%清水)涂涮伤口,杀死病菌。刮皮后,用400-500倍抗菌剂401加0.1%平平加涂涮伤口,或用甲基托布津或10%碱水涂涮伤口效果亦好。

银杏干枯病防治方法


分布及危害

该病又称银杏胴枯病,目前已见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西等省(自治区)。除危害银杏外,还危害板栗等树种。病害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感病后,病斑迅速包围枝干,常造成整个枝条或全株死亡。

症状

病菌自伤口侵入主干或枝条后,在光滑的树皮上产生变色的病斑,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粗糙的树皮上病斑边缘不明显。以后病斑继续扩展,并逐渐肿大,树皮纵向开裂。春季在受害的树皮上可见许多枯黄色疣状子座,直径1-3mm。当天气潮湿时,可从疣状子座内挤出一条条淡黄色或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秋后子腐变成桔红色至酱红色。其后逐渐形成子囊壳。病树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可见有羽毛状扇形菌丝层,初为污白色,后为黄褐色。

病原

银杏干枯病的病原为子囊菌纲球壳菌目内座壳属的栗疫枝枯病菌。

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能起侵染作用。该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翌春温度回升时,病原菌开始活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开始出现症状,6月下旬以后病斑明显扩大,尤以7-9月份病斑扩展最快。在长江流域,病原菌的无性世代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即开始出现。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鸟类到处传播并可多次进行再侵染。10-11月份,在树皮上出现埋生于子囊壳的桔红色子座,12月上旬子囊孢子成熟。子囊孢子借风传播病菌自寄主伤口侵入。病树皮下的扇形菌丝层,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越冬生存。

防治方法

(一)由于病原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有在树势十分衰弱的情况下,才会被感染。因此应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彻底清除病株和有病枝条,对病枝应及时烧毁。

(三)药剂防治:

1.由于银杏干枯病是一种弱寄生菌,主要是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保护树体,防止创伤,减少病菌侵入。

2.清除重病植株和有病枝干,并及时烧掉。

3.对于主干或枝条上的个别病斑,可进行刮治并及时消毒。刮皮深度可达木质部,然后用0.1%氯化汞或升平液(0.5升汞+0.2%平平加+97.5%清水)涂涮伤口,杀死病菌。刮皮后,用400-500倍抗菌剂401加0.1%平平加涂涮伤口,或用甲基托布津或10%碱水涂涮伤口效果亦好。

银杏树主要病虫的发生与防治


银杏,其种子即白果可入药,有滋阴补肾、润肺止咳、平喘防虫作用,常见病虫有银杏茎腐病、霉烂病、叶枯病、干涸病、银杏大蚕蛾、桃蛀螟、枯叶夜蛾、银杏超小卷叶蛾、豆荚螟、茶黄蓟马等。

一、茎腐病:该病主要损害12年生幼苗,高温条件下,是引诱茎腐病的主要起因。在高温下苗木受损害,抗病性减弱,病菌生长滋生快,从苗木伤口侵入,引起病害发生。另外,苗圃地低洼积水,苗木生长不良容易发病。在68月气象延续燥热时发病重。

提早播种,在高温季节来临之前提高幼苗木质化程度,加强对茎腐病抵挡力,并进行苗圃泥土消毒,恰当遮荫,及时灌溉。在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防治。

二、霉烂病:在贮藏期损害银杏种仁,在温度20℃左右,湿度较大的条件下蔓延致病,未成熟或破碎种子发病较多。

种子必须充分成熟后采收,同时避免损害种皮。贮藏前要充分凉干,拣去碎种、病种,贮藏室要维持低温,并留意通风。贮藏前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或用40%甲醛稀释10倍液喷洒消毒。

三、叶枯病:病原菌主要在落叶上越冬,翌年3月间形成孢子,侵染新叶。苗木6月初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通常苗木发病率比大树高。

加强管理,消除落叶,恰当施肥。合理配植树种,避免与水杉、松、茶、葡萄套种。幼树和大树在7月上旬发病初期用4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苗木防治时间大约在6月上旬到8月下旬,同时加入0。5%磷酸二氢钾、0。2%尿素液进行喷施,加强其抗性。

四、干涸病:病菌自伤口侵入骨干或枝条,在光滑树皮上形成不规矩病斑。以风、雨、昆虫与鸟类传播,5月后树干涌现新病斑,79月份为发病盛期。

保护树体,避免创伤,加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消除重病植株和有病枝干并及时销毁,枝干或枝条上病斑,刮除后用10%碱水涂抹,效果很好。

五、银杏大蚕蛾:为大型蛾类,1年发生1代。以幼虫取食叶片。初孵幼虫有群居习惯。12龄幼虫能从叶缘取食,但食量很小,4龄后分散损害,食量渐增,5龄落伍入暴食期,可将叶片全体吃光。

89月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幼虫3龄前摘除群集损害的叶片。发生严重时,在低龄幼虫期喷洒2%溴氰菊酯2500倍液或90%敌百虫15002000倍液。

六、桃蛀螟:1年发生1代。幼虫孵化后先做短距离爬行,后蛀入种核内损害,将种核全体吃光或只剩下一部分,1头幼虫1生只取食1个种实。

第1代成虫羽化时用80%敌敌畏1000倍液防治。卵孵化盛期可喷洒40%杀螟松1000倍液,7天后喷第2次药,杀灭卵孵幼虫。

七、枯叶夜蛾:以成虫吸食果实汁液,银杏果实受害310天内即脱落。卵多产于通草、十大功绩等寄主的叶背上,幼虫老熟后入土室化蛹。

铲除银杏周围的通草、十大功绩等寄主植物。在5月初至6月中旬喷洒50%敌百虫500倍液,10天后再用药1次,黄昏用药效果最佳。

八、茶黄蓟马:成虫、若虫均损害苗木和成年大树叶片,在叶背面吸食汁液,吸食后叶片很快失绿,严重时叶片白枯,导致早期落叶,干旱条件适宜于蓟马发生,随着温度升高,从幼苗转到大苗和大树损害。

蓟马抗药性差,及时喷药易收到效果,在68月高发期用80%敌敌畏1000倍液防治,连喷2次,有良好效果。

九、银杏超小卷叶蛾:以幼虫钻入枝条损害当年新梢,造成枯枝、落叶、落果。该虫具备喜光特点,林缘周围比林内发生重。发生程度与温度亲密,随着海拔与纬度升高,年均匀温度下降,虫口密度随之减少。

成虫羽化盛期前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进行防治。幼虫孵化初期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喷洒被害枝。

十、豆荚螟:以幼虫蛀入种核内损害,并有转果损害习惯。严重时种实核仁被吃光,种核内只留下虫粪,严重影响银杏种实的产量和品质。因为幼虫钻入土化蛹,其发生与泥土湿度和质地有亲密关系,降雨多、泥土坚实则发生较轻。

周围不种其余豆科植物、以减少豆荚螟转移滋生损害。在成虫盛发期,用50%敌敌畏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施,10天后第2次防治,有很好效果。

香蕉黑星病发生与防治


中山市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宜种植香蕉。近年来,中山市香蕉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种植面积为1.68万亩,年产量约24万吨,其已成为中山市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香蕉产业的发展除了受市场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外,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影响也很大。近几年,中山市香蕉一些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若防治不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成为制约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香蕉黑星病就是一种令蕉农感到头痛的难以防除的病害。今年,中山市香蕉黑星病普遍发生较重,目前成为除香蕉叶斑病外最主要的香蕉病害。以前,农民多用多菌灵、百菌清、灭病威等药剂防治香蕉黑星病,效果不甚理想。香蕉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初侵染源来自病叶及病果,每年春雨季节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感染叶片及果实。人工接种组培苗叶片,潜育期10-15天。每年春夏期间,高湿的季节发病较重。网蝽为害的叶片,花蓟马为害的青果,往往发病较多。 香蕉黑星病主要为害叶片、果轴和果实,导致病叶早衰,影响产量;病果的外观差,导致商品价值明显降低。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叶面散生或集生许多小黑点,逐步向中、上层叶片发展,但嫩叶及未完全转绿的叶片很少发病。挂果后,果皮逐渐出现许多小黑点,成熟后,每堆小黑粒的周缘形成椭圆形的褐色小斑,潮湿天气时病果的小黑粒上散出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果穗外侧发病多于内侧。防治黑星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保证的方针。农业防治就是每年春季到来之前,清除蕉园的病、枯叶,及时割除衰老的病叶,以降低侵染菌源。在栽培管理方面,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以增加植株抗性;及时施药防治网蝽和花蓟马,减少这两种虫为害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染的机会,方法是现蕾时用吡虫啉1500-2000倍或阿克泰2000-3000倍喷施一次,隔5-7天再喷一次。药剂防治结合套袋保果进行,一般在现蕾前15天、抽蕾期、断蕾前和蕉果套袋前各施用30%爱苗一次,使用浓度1500-2000倍,喷药间隔期为15-20天。喷药后,用塑料薄膜套果,既能加强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又能保证蕉果的质量。 30%爱苗乳油是瑞士先正达公司研发出一种高效杀菌剂,对香蕉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效。一经使用,很受中山市蕉农的欢迎,当前已成为中山市农民防治香蕉黑星病的首选药剂。30%爱苗乳油具有杀菌谱广、杀菌力强、杀菌速度快、内吸传导好、渗透吸附能力强、兼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等特点。此处,该药剂除了能有效防除香蕉黑星病外,还能对香蕉叶斑病有较好的兼治作用。由于渗透和吸附能力强,施药2小时后遇降雨天气,无需补喷,因此特别适合中山市夏秋季雨水多时抢晴施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甜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表现在叶片。叶片皱缩,叶面凹凸不平,叶片边缘叶脉产生淡褐色坏死,植株顶端叶片产生深绿相间的花叶斑驳。设施甜瓜生产早期靠近风口的植株发病比较严重,主要为设施外侵入的飞虫带毒传播。

发病条件:病毒在多年生宿根作物或杂草根上越冬,病毒通过种子、蚜虫、摩擦接触和伤口等方式传播。

甜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甜瓜品种。

2.种子处理。播前选晴天晒种3-5小时后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分钟,再用60-65℃温水处理72小时,以钝化病毒。

3.利用蚜虫的趋避性。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或设施内挂黄板,可有效防治蚜虫;在风口处加盖防虫网,也可有效地防治带病毒的飞虫侵入。

4.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注重水分的调节,培育壮株,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经常检查,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田内毒源。

6.药剂防治。蚜虫、温室白粉虱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根治蚜虫、温室白粉虱,减少传播媒介,对防治病毒病有特效,药剂选用10%吡虫啉1000倍液、0.36%苦参碱1000倍液、25%噻虫嗪2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结合防治虫害,发病初期可喷施病毒钝化剂,控制病害,药剂选用2%宁南霉素200倍液、20%病毒A500倍液、1.5%植病灵10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等药剂进叶面行喷雾防治。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注意轮换交替用药。配合使用98%磷酸二氢钾4000倍液或叶绿壮浓缩叶面肥3000倍液,防治效果更好。

如何防治板栗干枯病


栗干枯病又称栗胴枯病、栗树腐烂病、栗疫病,是栗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各主要板栗产区均有发生,部分产区受害严重,南雄种植的板栗受害也非常严重。被害栗树树皮腐烂,树势变弱,重则造成死枝死树。 一、危害症状栗干枯病危害树干、主枝和小枝。发病初期枝干退绿,并逐渐变为黄褐色圆形斑点,而后发展成较大的不规则的赤褐色斑块,最后围抱整个树干,并上下扩展。病部略微凹陷,病组织松软,稍隆起,有时流出黄褐色汁液。刮病树皮时,可见病组织溃烂,呈赤红褐色水渍状,有浓的酒糟气味。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逐渐失水、干缩、外观呈灰白色,并在病皮下产生黑色小粒点。到最后病皮干缩开裂,病部周围形成愈伤组织。病部斑块环绕枝干10天后,上部枝条枯死。幼树多在树干基部发病,致使上部枯死,病部下端产生愈伤组织。夏天,病部以下长出大量分蘖,有的果农把他们培养成主枝。实际上这是徒劳无益的,因为翌年春季,基部旧病斑又继续溃烂,分蘖枯死。如此反复,到最后树干基部形成一块大瘤状愈伤组织至到病树死亡。 板栗树上小枝发病多发生在桠杈部位。在栗树发芽后不久,有时会发生有的枝条新叶产生萎蔫现象。这时,如果仔细观察该枝条就会发现环缢的病斑。对于这类枝条,有的并不立即死亡,仅发芽较晚,叶小而黄,严重时叶边缘焦枯,不抽新梢或抽梢很短,不久整个小枝干枯死亡。 二、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皮内越冬。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树皮上的伤口侵入。早春气温回升至栗树发芽前后是病害发生最严重时期。原来的旧病斑扩展很快,常在较短时间内绕树枝一圈,使幼树或大枝枯死。据观察,发病与冬季和早春的日灼有一定关系。树干上原发性病斑多集中在西南面或南面,北面则相对较少。早春气温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发病重,秋冬干旱年份,第二年春发病有明显加重。对土壤肥沃、土层较厚的栗园和树势健壮的栗树,发病较轻。高接换种后的接口及附近树皮容易发病,实生树发病较少。栗树休眠期前后发病重,密植园及管理粗放园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及时刮治:对溃烂的病斑及时刮除,以防止病斑扩大。对刮后的病疤涂抹10%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浆或843康复剂原液。 2、栽培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丰产、抗病品种进行栽植。 3、加强栽培管理:加强管理,控制密度和留枝量,减少伤口。因病菌多在树势衰弱的植株上寄生,而且多从伤口侵染,故需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水,培养壮树,及时治虫和防寒。对土质瘠薄的栗园,应逐年深翻改土,增施农家肥和翻压绿肥。山坡地栗园要搞好水土保持,促进根系发育,应敷以混少量腐烂敌或843康复剂的药泥,外包扎薄膜。以防止接口水分散失和病菌侵入。 4、清除病源:及时拔除病株和剪掉病枯枝,并集中烧毁。剪除病、枯枝时,须从病部以下带健康枝段剪掉,并涂药保护伤口。 5、树干培土:主干近地面发病较多的幼树园,在刮除病斑的基础上,于晚秋对树干进行培土,翌年3-4月份解冻后及时将土扒开。 6、树干涂白:晚秋结合冬季清园对树干进行涂白。配制方法:生石灰12公斤,食盐2-3公斤,大豆汁0.5公斤,水40升。先将生石灰用水溶解,再加入大豆汁和食盐,搅拌成糊状即可。用其防治栗干枯病,于初冬在刮除病斑后,用白涂剂刷树干和主枝基部,防止树体冻伤和日灼,以减少发病。

豌豆芽枯病发生与防治


症状又称湿腐病、烂头病。主要为害株端2?5cm幼嫩部位,初呈水渍状,在高湿或叶面结露条件下迅速扩展,呈湿腐状腐败,致茎部折曲。干燥条件下或阳光充足时,腐烂部位干枯倒挂在茎顶,夜间随温度下降湿度升高,病部又呈湿腐状。荚染病荚的下端蒂部先染病,初呈灰褐色湿腐状,后病荚四周长有直立的灰白色茸毛状霉层,中间夹有黑色大头针状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豆荚逐渐枯黄,病荚由蒂部向荚柄扩展,湿度大时可见许多半荚内有长灰白色茸毛半枯黄的豌豆,健部仍保持绿色。

病原Choanephoracucurbitarum(BerkeleyetRav.)Thaxter和Choanephoramandshurica(SaitoetNa8amoto)Tai称瓜笄霉和茄笄霉,均属接合菌亚门真菌。C.cucurbitarum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无色透明,无隔膜,不分枝,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孢囊,孢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40一50flm,小孢子囊生在球状孢囊上,小孢子囊大小13?1411?12(m),小孢子囊含2?5个孢子,多为3个,大小10一135?8(m),多为单胞,柠檬形至梭形,褐色或棕褐色,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双豆、烟草;辣椒外,还可侵染甘薯等。C.mandshurica大小孢子囊都产生,多生在同一菌丝上,大孢子囊生在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主轴顶端呈双叉状分枝,孢子囊直径30一60u4m,孢囊孢子两端各具一束纤毛。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的花器和果实。

豌豆芽枯病发生与防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豌豆的花和幼果。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棚室保护地栽植豌豆,遇有低温、高湿条件或浇水后放风不及时、放风量不够及日照不足、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和流行。露地豌豆该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结英期植株茂密程度、雨日的多少和雨量大小、阴雨连绵、田间积水等情况。生产上栽植过密,株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与非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栽培、合理浇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应及时摘除残花、病荚,集中深埋或烧毁。

(3)开花期开始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一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或克抗灵或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改用69%安克?锰锌1000倍液。

豇豆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当前在长清等地,地膜种植的豇豆出现大范围的枯萎症状,要及时防治以减少危害,降低损失。

豇豆枯萎病一般从开花初期开始显症。病株先由下部叶片变黄,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到下中部叶片变黄时突然全株枯萎,或雨后转晴、浇水后遇晴日,病株萎蔫枯死,病株茎基部和主根部内部维管束组织变褐色或黑褐色。严重时病部外表变黑褐色,根部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现粉红色霉层。

枯萎病为一种土传病害,在土温27℃-30℃、土壤偏酸性时易发生流行。多年连作地,高温高湿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抗病品种:如早翠、901、早丰3号等品种较抗枯萎病和耐枯萎病。2.实行3年以上轮作换茬。3.种子消毒处理:用种子重量的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25℃左右的温水浸种4-6小时,后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或不催芽播种。4.播种前土壤用药水浇灌消毒处理:可用普力克、恶霉灵、DT、DTM、双效灵、苯菌灵等药物。5.发病初期上喷下灌植株:喷雾时可加些喷施宝等叶面肥和0.2%洗衣粉。灌根时可单用药剂或轮换使用,用药种类很多:恶霉灵、DT、DTM、双效灵、甲基立枯磷、强力苯菌灵等。6.病叶等要及时摘除,拿到田外深埋,病株严重时可拨出,株穴用生石灰消毒。7.抓好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浇水避开高温时段,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热雨后及时用小井水冲浇一次。浇水时顺水冲肥,三元复合肥每亩每次15公斤即可。叶面喷施喷施宝、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健壮植株,防止早衰。

姜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姜斑点病又名白星病、穿孔病、褐斑病、叶点霉斑等名称.在中国分布于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台湾、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为害轻微的次要植物病害。因常与蛙眼病、破烂叶斑病、赤星病等叶斑病混生,不易区分。那么姜斑点病的防治技巧有哪些呢?

一、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叶片出现黄白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约2-5毫米。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散的黑色小粒点,干燥时病部开裂或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部分或全叶枯干。

二、病菌传播

此病是由一种称为姜叶点霉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病斑上所见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器,扁圆球状有孔口,湿度大时会从孔口释放出大量椭圆形、单细胞的分生孢子团,似挤牙膏状。

三、防治方法

姜斑点病应采取以加强和改善栽培控病措施为主,配合喷药保护的综防措施。

1、忌连作:因病残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故播前应彻底搞好清园工作以及避免连作。与水稻轮作一年效果较好。

2、整地施肥:结合整地晒土起高畦,施足优质有机肥料,整平畦面以利灌排;避免单独或过量施速效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增强抗性作用。

3、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选喷:(1)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400倍液,隔7-8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规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二、影响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性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

2.消灭初侵染源。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来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屡500倍液或采用500倍液强氯精浸种12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4.适时喷药防治。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场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应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d及时喷药防治,一般每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70kg喷雾。或在始穗前6d左右每亩用50%甲基托布津加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花、果梗、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霜状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势加重,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染此病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肥大,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二、发病规律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三、防治方法采用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可喷30%特富灵5000倍液,亦可喷四氟醚唑和硫磺悬浮剂。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

合欢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欢又名绒花树、夜合花,出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华东、华南、西南以及辽宁、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分布。合欢作为观赏植物,树冠伞形,花序头状,多数,伞房状排列,腋生或顶生,对土壤及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对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较强抗性,适用于池畔、水滨、河岸和溪旁等处散植,故南北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多[1-3]。近年来,驻马店市对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视,合欢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面积和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合欢枯萎病严重危害,一旦发病,常造成部分枝干及整株死亡。

发生症状

合欢的幼树及大树均可遭受枯萎病危害,树木感病后,前期症状不明显。幼苗染病后,前期枝条上的叶下垂呈枯萎状,叶片变黄呈淡绿色或淡黄色,植物生长衰弱,后期叶片脱落,枝条开始枯死,根茎基部变软,易猝倒,最后全株枯死[4]。大树得病,地上部分萎蔫,病叶枯后脱落,枝条逐渐枯死,后全株枯死。在树的枝、干横截面上明显看到病部变为褐色或黑褐色。

水分输导是枯萎病病菌向地上枝干叶扩散的主要途径,枯萎病病菌扩散后,先表现为同侧枝条基部叶片变黄,逐渐失水萎蔫直至下垂脱落,枝干含水量增多,局部流出大量液体,有时流至地面,病症部位渗出白色泡沫状液体,并伴有轻微腐臭味道,易聚集金龟子和苍蝇,1周后树体失水干枯,枝条和树干枯死。秋季病树干、枝条上皮孔肿胀、破裂,出现黄白色至粉红色的疱状物,破裂后散发出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由枝、干伤口侵入,也可由昆虫传播。

病原

合欢枯萎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的一个变型,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痤孢目镰刀菌属真菌,传染性强。在带菌土壤或土壤病残组织中存活时间较长,长达多年,可由地上、地下部分的伤口或地下根侵入,侵入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蔓延。常导致地上部分的枝叶和树干发病或在维管束内造成输导组织堵塞,并发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植株萎蔫至死。而且会以较快的速度传染给周边树木,如果防治不利,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发生原因

合欢整个生长季均可发生枯萎病,一般症状出现时间为5月,发病盛期为68月,病害可持续发展至10月。一般情况下,忽干忽湿、土壤黏重、缺肥少水、地势低洼、大水漫灌、排水不良、排水不及时、土层瘠薄、修剪造成伤口等会造成树势衰弱的田间不恰当管理均会增加病菌的侵入机会,增加树木的感染机会。病原菌的侵入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较容易,病原菌传播在灌溉及暴雨下比较容易,但干旱和缺水也会促进病害的发生。

综合防治措施

减少侵染来源

首先要加强植物检疫,严禁调运带病苗木。及时清除病枝、病株,集中销毁。用40%五氯硝基苯300倍液、50%多菌灵300倍液、70%百菌清300倍液对周围土壤灌注消毒。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栽植在适宜生长地合欢宜在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砂壤土里生长,对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尽量避免栽植。

做好病虫害预防

在冬季喷5B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病菌;在生长季节未出现症状前,可用50%托布津500倍液、5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500倍液浇灌根部,每隔30d浇灌1次,连续3~4次。同时,喷洒或涂抹植株枝干,要交替用药,每15d交替1次,连喷3~4次,并注意防治介壳虫、蚜虫、木虱等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在移栽前对根部进行杀菌消毒,可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杀菌消毒。

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定期松土,锄草,增加土壤通透性,注意防旱排涝,干旱要及时浇灌,积水要及时排涝。抓住生长旺盛期对合欢进行施肥,使树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伤口,少剪枝,剪后伤口要涂保护剂。

《银杏干枯病发生与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