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附子斑枯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散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4mm,红褐色至黑褐色,有时周围有褪绿晕圈,老叶上的病斑则不明显,后期斑上密生细小黑点。严重发生时,1叶上病斑数目众多,相互汇合连片,叶片干枯。类似的病害有细菌性叶斑病[Pseudomonasdelphinii(E.F.Sm)Stapp]。

病原Septoriaaconite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科,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叶背,孔口小而不明显,直径90~100m。分生孢子线形,无色,有多个不明显的隔膜,长45~48m。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潜存于地面病残体上越冬,是第2年病害的侵染来源。作种的乌药带菌,在远距离传播上很重要。分生孢子主要靠风雨淋溅传播,昆虫和农事操作也可沾带传播。有水滴时,分生孢子器才能释放分生孢子。因此,雨水在传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病菌可以不断发生再侵染,造成田间病害大最发生,导致植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死。

发病条件温暖、有雨水和高湿度时,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斑枯病通常从3月上旬始发,一直延续为害到收获。在四川,4月份阴雨连绵,气温平均17.8℃,相对湿度74%~82%,6月中旬末,植株打尖后侧芽发出嫩叶时,又遇阵雨,气温平均28.8℃,相对湿度78%,是斑枯病两个发病离峰期。此外,连作、栽培管理差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

1.彻底清除地面病残落叶,深翻土壤。轮作。

2.控制栽植密度,雨后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

3.发病初期和病害高峰前期,喷洒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药剂。

延伸阅读

番茄斑枯病的防治


番茄斑枯病

异名

番茄鱼目斑病、番茄班点病、番前白星病。

病原

番茄壳针抱菌fycoperHcfSpeg.,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番茄、茄子、马铃薯,以及茄科蔬菜及杂草。

危害

番茄叶部常见病害。各生育期都能发生,结果期间严重发病时会造成早期落叶,对产童影响很大。目前该病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影响产量和降低品质。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整个生长期都可会发病,结果初期发病集中。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然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溃状小圆斑,以后叶子两面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灰白色,稍凹陷,病斑直径3mm左右,上面生有许多小黑粒点,严重时隔合形成大的枯斑,有时病部组织坏死穿孔,甚至中下部叶片干枯或脱落。叶柄和茎上病斑呈椭圆形,褐色,其上长有黑色小粒点。果实被害,症状和茎上症状基本相同,但一般很少见到。

番茄斑枯病的防治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埋生于表皮下,发生后期部分突破表皮,外露呈小黑点状。分生孢子数贵大,成熟后由孔口逸出,针状,有隔膜3~9个,大小(45~90)m(2.3~2.8m。(2)特性:病菌发育适温22~26℃。分生孢子52℃经10分钟致死。髙湿利于分生孢子从器内溢出,适宜相对湿度92%~94%。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

发生因素

多雨.特别是雨后转SS,以及番茄生长衰弱、肥料不足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用抗病品种.②采用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方式,可有效降低该病发生几率轻。③苗床用新土或2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阳畦或地块育苗。重病地要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4年轮作。④应合理使用肥料,增施磷钾肥,增强梢洙抗性。⑤及早摘除发病器官;采收后把病残物深埋或烧毁,也可投人石灰窖中掩埋。⑥番茄生育期前还S勤中耕松土,增加梢株抗病能力并强壮植株⑦用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定植,避免种植过密,保持棚室内小气候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及适宜的土壤水分。(2)物理防治:先将种子晾晒1~2天之后,用50℃的温水浸种30分钟,并不断搅拌热水;随后取出晾干催芽播种,(3)药剂防治:①发病前喷75%W菌清WP12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WP1500fg液进行喷洒,每10~15天一次,连喷2~3次,防效较明显。②发病初期喷64%杀毒矾WP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WP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600倍液,或50%混杀硫SC或40%多硫SC500倍液,或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或68%精甲箱锰锌WG8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1000倍液,或25%络氨铜AS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③发病高峰期可用80%大生M-45WP1000倍液,或64%杀毒矾WP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隔7~9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紫苏斑枯病的防治方法


紫苏斑枯病是由真菌侵害引起的,病菌越冬主要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重茬地、低洼地、浇水过多、排水不良以及种植过密的地块,发病严重。一般初夏发病,直至深秋。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紫苏斑枯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病斑上散生小黑点,最后病斑干枯形成穿孔。6月份后高温、多雨。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温暖高湿利于病害发生。田间通风透光差时发病较重。

致病菌为紫苏壳针孢。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针状,无色,直或弯曲,基部钝圆,顶端较尖,具2-4个隔膜。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注意无病株留种,防种子传病;注意轮作换茬,避免重茬;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雨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种植不宜过密,及时摘叶打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菌源。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1: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槟榔叶枯病的防治办法


本病在国外曾有报道。海南省各县的槟榔园普遍发生此病。病菌为害各龄槟榔叶片,幼苗受害严重,重病苗圃发病率80%~100%,重病株叶片枯萎,甚至连片死亡,死亡率20%左右。幼树及结果树受害叶斑累累,有的复叶的所有小叶都感病,其病斑数量竟达3247个,最大病斑长21.5cm、宽4.5cm,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

别名槟榔叶点霉叶斑病,褐斑病(国外)。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黑褐色小斑点,而后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cm,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灰褐或灰白色,其上有时具同心轮纹并散生许多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外围有水溃状暗绿色晕圈。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的病斑逐渐向叶基部扩展,可遍及半张乃至整张小叶,导致叶片干枯。

病原PhylbstictaarecaeDiedecke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色,扁球形,直径95.5~150.7m,具孔口,着生于寄主组织内,部分外露。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小,长椭圆形或圆筒形、单细胞、无色,大小5.5~8.5m2.5~3.5m。菌丝生长温度18~25℃,孢子发芽要求22~25℃和98%以上的相对湿度。

侵染循环本荫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株及其残体的病组织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引起发病。而后重复侵染不断发生。

发病条件连续阴雨、气候温暖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槟榔园失管荒芜、土壤瘦瘠、树势衰弱易诱发病害。苗床用带病的槟榔老叶搭荫棚的,由于带菌量大、通风不良、湿度大,发病严重。偏施氮肥,幼苗生长幼嫩,会使病害加重。

防治

1.加强管理,消灭荒芜,排除积水,不偏施氮肥,清除田间枯死叶片,集中烧毁。

2.不要用带病老叶搭荫棚育苗,以减少侵染来源。

3.发病初期,喷射1:1:100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两星期喷1次。

山楂枯梢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一般在2年生果桩,即果柄座落处首先发病,皮层变褐,整桩腐烂,继而向下扩展,当病斑延及果枝基部时,当年生果迅速失水凋萎、干枯死亡。死亡的枯梢不易脱落,可残存树上达1年之久。病斑暗褐色,病健组织界限清晰,后期病部干缩下陷,密生灰褐色小粒点,小粒点突破表皮外露,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小粒点顶端溢出乳白色卷丝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角。

病原FusicoccumviticolumReddick.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梭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单个着生于子座中。分生孢子器矮三角瓶状,器内底部较平,中间微隆起呈山丘状,内径406.8~568.5m,外径559.3~610.2m,高182.3~342.0m。分生孢子梗单枝,无色,大小为15.89m2.3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梭形,大小为9.2m3.5m,成熟后的分生孢子中间产生一隔膜而成为双胞。此菌在PDA培养基上,于26℃下培养生长良好,菌落白色绒状,呈环带状扩展,但不产生任何孢子。在山楂或葡萄枝段组织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线形孢子。

侵染循环病菌在病果桩上越冬,次年当病桩抽新梢至花后半个月内,由于树体营养大量消耗,母枝生长衰弱,病害继续顺桩向下扩展,当病斑延及当年生果枝基部时,则造成新梢急性枯萎。山楂谢花后,树体营养消耗降低,进人营养积累旺季,病斑扩展停止,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子实体,这时正值雨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而进行再次侵染2年生的果桩。

发病条件树枝生长势的强弱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生长势强的发病轻,否则发病较重;生长旺盛的幼树一般不发病,结果期的大树,随着树龄的增长,病梢逐渐增加;同一树上,树冠外围的枝条发病轻而少,而内膛枝由于生长势较弱发病较多;6~7月雨水偏多导致2年生果枝大量被侵染,是次年山楂枯梢的主要发病来源。土层薄,管理粗放的山楂园,发病率高;土层轻厚,管理条件好的山楂园内,发病率较低。

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促使树势旺盛生长提高抗病力。

2.加强修剪,保持株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冬前剪除病梢,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4.药剂保护:早春于山楂树萌芽前喷3~5度石硫合剂混合0.1%五氯酚钠。5~6月间,雨季开始时喷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隔半月施药1次,连续3次,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又叫叶枯病。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初时病斑圆形浅黄色,水浸状,边缘明显,以后发展为不规则形。斑块颜色由浅黄色变灰白色,其上布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受害时病斑椭圆形,颜色稍深,微凹陷。病斑周围常有一圈黄晕,分生孢子器多发生在斑纹周围,拥挤一起。病害严重时,造成叶枯。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病残体或在采种母根上越冬。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存活1年以上,附在种子表面病菌存活2年以上,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存活8-11个月。病菌遇环境适宜,即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风雨、人畜、工具等传播,遇有水滴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侵入。此病在气温20-25℃、多雨或湿度大的较冷凉气候环境条件下易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持续时间比较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做到从无病地、无病株上采种。使用两年内的种子,要用48-49℃温水浸30min,边浸边搅拌,然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保护地做好通风排湿。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5∶200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石灰硫酸铜硫磺粉(石灰30份、硫酸铜10份、硫磺粉10份)等,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

杨树斑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杨树斑枯病分布很广,危害毛白杨、北京杨、沙兰杨、密叶杨、胡杨、箭杆杨、青杨等树种,以毛白杨受害最重。苗木和幼树感病后,提前大量落叶。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片正面产生褐色近圆形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多角形,中央灰白色或浅褐色,边缘深褐色。发病后期,病斑内产生许多散生或轮生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背有时也可见病斑和小黑点。病斑可互相连接成大斑,致使叶变黄,干枯早落。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为杨生壳针孢(SeptoriapopulicolaPeck)和杨壳针孢(S.poputiDesm.),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真菌。其有性型为杨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populicolaThomp.)和杨球腔菌(M.populi(Auersw.)Kleb.),隶属子囊菌亚门、腔孢纲、座囊菌目。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传播侵染新叶,并可进行再侵染。夏、秋季多雨,有利于病害扩展。

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摘除苗木下部病叶,收集病落叶,集中烧毁。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2: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400-500倍液,每隔15-20天喷1次,喷2-3次。

③选用抗病速生的优良品系。

草坪夏季斑枯病如何防治


夏季高温高湿时发生在冷季型草坪草上尤其在生长较密的草地早熟禾草坪上,典型症状在夏初开始表现,最初为枯黄色圆形小斑块(直径约3-8厘米),以后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马蹄形枯草圈,直径大多不超过40厘米左右(最大时也可达80厘米)。多个病斑愈合成片,形成大面积的不规则形枯草区。

当夏季持续高温(白天高温达28℃-35℃,夜间温度超过20℃),病害就会迅速发生。据田间观察,当5厘米土层温度达到18.3℃时病菌就开始进行侵染,此时只是侵染根的外部皮层细胞。以后,随着炎热多雨天气的出现,或一段时间大量降雨或暴雨之后又遇高温的天气,病害开始明显显现并很快扩展蔓延,造成草坪出现大小不等的秃斑。这种病斑不断扩大的现象,可一直持续到初秋。由于秃斑内枯草不能恢复,因此在下一个生长季节秃斑依然明显。该病还可通过清除植物残体的机器以及草皮移植而传播。另外,高温潮湿、排水不良、土壤紧实、低修剪、频繁的浅层灌溉等都会加重病害。使用砷酸盐除草剂,速效氮肥和某些接触传导型杀菌剂也会加重病害。据报道,土壤干旱以及pH值大小一般与发病关系不大。

防治方法

1.科学养护夏季斑是一种根部病害,所以凡是能促进根生长的措施都可减轻病害的发生。避免低修剪(一般不低于5至6厘米),特别是高温期,最好用缓释氮肥。深灌水,尽可能减少灌溉次数。打孔、疏草、通风,改善排水条件,减轻土壤紧实度均有利于控制病害。

2.选用抗病草种(品种)或抗病草种(品种)混合种植不同草种间抗病性的表现为: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匍匐翦股颖硬羊茅草地早熟禾。

3.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建植时要进行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或土壤处理。成坪草坪的茎叶喷雾或灌根,关键在春末或夏初(土温稳定在18℃-20℃时)的首次施药,选择国光嘧菌酯、丙环唑、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药剂500至1000倍喷雾或灌根,其中以嘧菌酯防病效果最佳。

紫苏根腐病与斑枯病的防治技术


紫苏根腐病:主要为害幼苗或幼嫩植株根系和根茎部。

发病症状:染病后叶缘颜色褪绿变淡,以后逐渐萎蔫坏死,由下向上发展。有时仅某方向部分叶片沿叶缘向叶柄方向变褐坏死,最后至全株萎蔫死亡。染病植株根部和根茎部多形成不规则黑褐色坏死斑,几个病斑相互汇合致根系或根茎部呈黑褐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坏死。

病原:病原菌为Fusariumsp.属半知菌镰孢霉真菌。病菌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稍弯曲,3~5个隔膜。小型孢子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单胞或双胞。

发病规律:根腐病是紫苏的普通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种植都有发生。一般发病率5%~10%,严重地块可达40%以上,明显影响生产。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内越冬,带菌的肥料和土壤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其他作物遗留的病组织也可引起发病,病菌分生孢子还可随种苗传播。田间病菌以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借雨水溅射或浇水施肥传播蔓延。低洼、土质黏重的地块发病较重,施用未腐熟的堆肥或施肥、管理不当,或地下害虫严重致植株根部受伤等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植株及病残组织,集中妥善处理。重病地块种植前深翻晒土,杀灭病菌。

2.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有机堆肥充分腐熟,常发病地块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生长期适时中耕,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避免田间积水或因水肥管理不当造成根伤。

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办法


1970年印度首先发现此病。1985年开始,海南省的屯昌、陵水、万宁、三亚等10多个县(市)30多个槟榔园先后发生此病。幼树受害严重,重病区发病率85%~100%,重病株叶斑累累,多数病叶枯死,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

别名槟榔细菌性叶条纹病。

症状病菌主要为害各龄槟榔叶片,也能侵染叶柄和叶鞘。叶片初期出现暗绿色至浅褐色、水渍状、椭圆形小斑点或1~4mm宽、5~10mm长的短条斑,病斑穿透叶片两面,其周围有明显黄晕。在适宜条件下,病斑沿叶脉间扩展,其宽度可达1cm或更宽,长度可达10cm至数十cm。后期病斑变深褐色。条斑多时呈栅栏状或汇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块。阴雨天气,病斑背面渗出淡黄色粘胶状液滴(菌脓)。最后病叶变褐枯死。

叶柄受害出现棕黄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无黄晕。叶鞘感病后出现深褐色、微凸起、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无黄晕,病斑穿透叶鞘两面。

切取上述各病组织镜检,均可见切口处有大量细菌溢流从薄壁组织涌出。

病原本菌是一种细菌,Xanthomonascampcstrispv.arecae(RaoMohan)Dye(甘蓝黑腐黄单胞菌槟榔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0.8~1.2m0.3~0.8m;排列方式多数为单个,少数成双或呈短链状;有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鞭毛单根极生。菌体在YDC培养基乎板上培养4天,菌落圆形,直径2~2.5mm,表面光滑、隆起、有光泽、淡黄色、边缘完整、粘稠、略透明。菌株能利用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蔗糖、果糖、乳糖等,使其产酸,但不产气;不能利用棉子糖、鼠李糖、菊糖、山梨糖、麦芽糖。能水解淀粉、脂肪和七叶苷,不液化明胶,不产生吲哚,产H2S<!--endfragment-->,产氨,硝酸盐还原阴性,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脲酶阳性,M.K.和V.P.反应阴性。菌株能利用醋酸钠、柠檬酸钠、乳酸钠作为唯一碳源。在NA培养液中,NaCl含量达6%时,菌体生长不受抑制;菌体生长最高温度为33~34℃。

本菌通过人工接种,还能侵染椰子、糖椰子和三药槟榔。

侵染循环本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田间病株及其残体。病原细菌潜伏于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雨期间,细菌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流水、露水、昆虫及叶片接触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引起发病,潜育期3~4天。初发病株形成后,其上的细菌又重复传播和侵染。本菌远距离传播媒介是带病种苗。

发病条件闷热、连续降雨、高湿度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台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在一般天气条件下,幼苗和结果树发病较轻,幼树病情严重;台风雨过后,结果树发病也重。凡处于低洼积水、近水边的槟榔园,发病较严重。本病周年发生,上半年高温干早,病害发展缓慢;下半年闷热多雨,又是台风季节,病害发展快,流行期通常出现在8~12月。

防治

1.选用无病种苗。

2.加强符理,消灭荒芜,排除积水,合理施肥,清除田间病残组织。

3.发病初期,喷射1:1:100波尔多液或50010-6<!--endfragment-->农用链霉素,2星期喷1次。

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魔芋细菌性叶枯病发生很普遍,主要为害叶片,在叶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枯斑,有时受病叶片扭曲变形。发病后期整株叶片枯死,植株倒伏。

病原Xanthomonasconjac为一种黄极毛杆状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1根极生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可在琼胶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圆形,米黄色,有光泽,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由于魔芋叶片中含有较多的甘露聚糖等粘质物,所以用病叶做直接压片检查不易看到细菌溢出现象。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遗留于田间土壤中的病残体和种芋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随着种芋的调运可造成病害远距离传播。在田间主要借风雨飞溅传播,农事操作亦可近距离传播病害。

发病条件田间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9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暴风雨的侵袭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防治

1.种芋贮藏前,去净泥土,用石灰拌种,或用50~100倍福尔马林液和20%石灰水浸泡30分钟,风干后贮藏。

2.合理施肥,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过多的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3.魔芋的地上部常受甘薯天蛾、豆天蛾、斜纹夜蛾的幼虫为害,对于这些害虫应及时防治,以免造成大量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

4.药剂防治,从展叶到9月下旬,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用20010-6农用链霉素或50%代森铵600~1000倍液喷雾,特别是每次大风雨过后应立即喷药防治。

如何防治大花君子兰斑枯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大花君子兰。叶片染病初生紫红色隆起小斑点,渐扩展成枯黄色。随病情扩展,病斑变成椭圆形至近方形或不规则形,大小0.8~3cm,与叶面平或略隆起,边缘红褐色,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起皱。后期病斑上生排列不规则的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片上现多个大斑,造成全叶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Pleurocytosporasp.称一种球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暗褐色,扁球形至烧瓶形,初埋生,成熟后孔口外露,大小190~339.6150~165(m),单生或多个聚生,有的多腔室,成熟时多单腔室。分生孢子梗无色,基部或上部有分枝,大小12~241~1.5(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直或稍弯,两端钝圆,腊肠状,大小3.8~6.31~1.3(m)。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及浇水时传播,从微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潮湿多雨的天气易发生和扩展,每年1~11月发生。棚室条件下全年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

(1)春季换盆时,应施足基肥,放置在荫棚下,生长期适时追肥,室内加强通风,避免阳光直射,保持一定的湿度。发现病斑及时剪除,从盆沿浇水,不要把水滴人心叶,经常清洗叶面灰尘,保持叶面光亮,减少病菌侵染。君子兰进入休眠期应控制浇水。

(2)必要时喷洒50%杀菌王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30%氧氯化铜胶悬剂600倍液、40%多溴福可湿性粉剂700倍液、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5天1次,防治3~4次。

黄花菜叶枯病(炭疽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病害从幼苗期就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苔。发病初期,叶片上、中部的边缘或叶尖产生水渍状退绿小点。以后沿叶脉逐渐向上下蔓延,成为退绿条斑。若病斑产生于叶尖,则叶尖枯死,然后沿叶脉向下扩展,使整张叶片的上部枯死。病健交界处呈赤褐色,中央为深褐色,其上产生很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多时,相连成为大斑,最后全叶枯死。花苔受害,首先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变成黄褐色,长卵圆型病斑,病健交界处深褐色,病斑中央产生小黑点,发病严重时可使花苔枯死。

病原ColletotrichumliliacearumFerr.(VermicularialiliacearumWestd)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褐色,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每1分生孢子盘具有1~65根暗褐色刚毛,刚毛有1~5个分隔。分生孢子梗短,无色,不分隔。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6~20m3m。

发病规律此病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发病,5~6月发病最重。雨水多、湿度大、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天气干旱、排水良好的地块发病较轻。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单一施用氮肥或施氦肥过量的地块发病较重,而施用有机肥料的地块发病较轻。

防治

1.加强培育管理:适时中耕松土,加强秋冬季培育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或病害还未蔓延开时,剪除病叶后再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40%稻瘟净600~7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

《附子斑枯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