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砂仁纹枯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分布为害砂仁纹枯病在砂仁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是砂仁主要病害之一。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均有发生。为害叶片、叶鞘,使叶片早枯,花少而小,结实率降低,一般鲜果减收20%~30%,甚至不能开花结果。茎杆枯死,匍匐茎和根系也枯烂。

症状砂仁纹枯病一般从植株基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初期,病斑长椭圆形,草黄色,边缘褐色。病斑扩大或互相愈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部枯死呈灰白色。病害流行时,病斑变水渍状,灰绿色,无明显边缘,迅速愈合成不规则、似开水烫伤状。其上可长出白色菌丝体,结成菌丝团,最后形成菌核。菌核附着病部表面或落入土中越冬。

病原由Rhizactoniasp.引起,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丝核菌属真菌。菌丝体呈白色蛛网状,并不断结成白色菌丝团。菌丝近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并具一横隔。菌丝团最后形成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菌核。初期菌核灰白色,质松;老熟菌核棕黑色,质硬,底面扁平至稍凹陷。菌核大小为0.1~1.0cm0.1~0.8cm。

侵染循环以病残体上病原菌或土中的菌核越冬。当遇适宜的寄主与适宜的环境条件时,即侵入为害。病原菌一般通过人畜、农具携带以及借流水、风雨进行传播。

发病条件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除病残体和土壤中潜存的菌核数为先决条件外,气候及土壤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

1.气候:阴湿多雨最适于纹枯病的发生。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30℃;在适温条件下,病害发生的轻重与湿度成正相关,一般相对湿度为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生。病害可由植株基部叶片迅速向上扩展蔓延,造成穿顶,云形病斑明显;蛛网状菌丝和菌核形成,病叶枯死。

2.土壤: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的连作地块发病严重。这主要与土壤含水量多少有关,低温、高湿的土壤环境,对匍匐茎和根系的生长不利,从而削弱了抗病力。

防治

1.选肥沃、疏松、富含腐植质,有适当荫蔽条件的地块栽培,并注意开好排水沟,保证湿润又不积水的土壤环境。

2.及时清除病残体及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3.选择无病壮苗和合理轮作。

4.注意种植密度,株行距要求1cm1cm,避免过密。新栽植株及幼苗的荫蔽度以70%~80%为宜;3年以上及正在开花结果的植株,荫蔽度以50%~60%为宜。

5.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淸除,烧毁残体,并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洒全田,连续喷2~3次。收果后,将多余老株、病株、枯枝残叶清除干净。

精选阅读

砂仁的病虫害防治


砂仁,它生长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又或是种子。与其它植株不同,它也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药材。据我所知身边的花友有许多种植该植株,但是在好看的植株、在被中医常用的药材植株也会遇到病虫的侵害,今天就跟随我来看一看如何防止它被病虫的侵害。

苗疫病

育苗地用2%福尔马林化学溶液的物质进行喷洒畦面进行消毒。大家注意3-4月间要调整植株的郁闭度,搞好对它的排水,增施火烧土、草木灰和石灰物质。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建议把已经发病的叶子去掉,然后喷洒1:1:300倍波尔多液等物质,记住每10天1次,这样可以控制这种病继续发展。

叶斑病

在收果后要注意的一点是,把已经枯死的老苗去掉。在冬季早期要适时喷水,目的是让植株生长的更加健康茁壮。在植株发病初期大家可以用50%托布津1000倍液的物质进行喷洒,记住大家每隔10天喷1次,到控制为止。

果疫病

及时把病果收获加工,减少病原菌对植株的传播。春季季节大家要注意对植株的排水,给植株增施草木灰、石灰,目的是增强果实抗病力。幼果期,大家要把苗群分隔出通风道,目的是改善通风条件。用波尔多液物质进行喷施。每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切记收果前,停止喷药。

黄潜蝇

加强对植株水肥管理,促进它的生长健康茁壮,目的是减少钻心虫对它的为害;及时割除被侵害幼笋,把他们集中后烧毁;成虫产卵特别繁盛期可用乐果乳剂物质,每隔5-7天1次连续喷2-3次。

老鼠

人工进行捕杀,用毒饵进行诱杀。

粟纹枯病如何防治


简介:

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寄主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但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危害发病率可达10%~50%,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以上。分布各粟产区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

为害茎部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近地面叶鞘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云纹状病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董志平提出了粟纹枯病分级标准,发病高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0级,健株;1级,全株仅在茎基部轻微发病,其产量损失在5%以内;3级,植株从上至下有7~8片健叶,产量损失为10%左右;5级,植株从上至下有4~6片健叶,产量损失为25%左右;7级,植株从上至下有2~3片健叶,产量损失为40%左右;9级,全株发病或只有1片健叶,产量损失为50%左右。

病原物:

参见玉米纹枯病。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缴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③担子。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④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微米×(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发生因素: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菌源数量大发病重;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如冀谷14号。(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3)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水剂0.5kg对水40kg,用粗喷雾器喷浇。

小麦纹枯病如何防治


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时该病还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显的褐色病斑。近年,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

病原

Ceratobasidiumcornigerum(Borud.)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cerealisVanderHoevenCAG-1称禾谷丝核菌CAG-1、CAG-3、CAG-6和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和RhizoctoniasolaniKühnAG-4、AG5称立枯线核菌AG4和AG5融合群,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菌的区别前者的细胞为双核,后者为多核;前者菌丝较细,生长速度较慢,后者菌丝较粗,生长速度较快;前乾产生的菌核较小,后者产生的菌核比前者大;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有关专

家研究结果证明:云纹状病斑是由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的;褐色病斑则由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侵染后所引起的。有人把小麦、大麦、水稻和棉花上分离到的丝核菌,分别进行交互接种,不仅可以互相侵染,而且还可交叉致病,但各病原菌均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有人检测江苏省小麦和大麦上的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是优势菌丝融合群,所占比例为88%—92%。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上的丝核菌则属于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1A融合群,棉花上为AG-4融合群。四川省小麦、玉米、水稻纹枯病菌对棉花未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4种病菌都能侵染小麦、玉米和水稻,且各菌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在,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落初无色,2—3天后表现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8—10天后菌丝集结成菌核,菌核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菌核小。菌丝无色,不产生无性孢子,生长温限5—30℃,适温为20—25℃,温度达30℃时,生长明显受抑,32.5℃时生长停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小麦中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越冬期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横赂扩展期指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

数多为1或2。严重度增长期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病情指数升级。枯白穗发生期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厅白穗。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防治方法

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防相结合的综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郑引1号、扬麦1号、丰产3号、华麦7号、鄂麦6号、阿夫、7023、8060、7909、鲁麦14号、仪宁小麦、淮849-2、陕229、矮早781、郑州831、冀84-5418、豫麦10号、豫麦13号、豫麦16号、豫麦17号、百农3217、百泉3039、博爱7422、温麦4号等。215953虽然病指高,但产量损失少。(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施氮肥,可改痒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3)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4)药剂防治①播种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如每kg种子加1.5kg种子加1.5mg赤霉素,就可克服上述杀菌剂的药害。②翌年春季冬、春小麦拔节期,667m2用5%井岗霉素水剂7.5g对水100kg或15%三唑醇粉剂8g,对水60kg或20%三唑酮乳油8—10g,对水60k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2.5g,对水100kg或50%利克菌200g,对水100kg喷雾,防效比单独拌种的提高10%—30%,增产2%—10%。此外还可选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倍液。(5)生物防治提倡施用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B#力粉拌种,防效可达60%以上,促进小麦种子发芽,增产13.7%。(6)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6672用药量15ml,对水15—25kg,防治纹枯病,兼防小麦白粉病和锈病。

高粱纹枯病如何防治


高粱纹枯病分布广泛,可引起茎杆、叶鞘、叶片腐烂。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引发高粱纹枯病。避免高粱纹枯病到来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做好预防,要有效的避免高粱纹枯病的危害不能反复,那么怎么预防才是有效的?

发病特征

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病株基部1~2节叶鞘和叶片上初生水浸状灰绿色病斑,后变为椭圆形、不规则形大斑,边缘紫褐色、红褐色,中部灰白色、黄褐色。数个病斑汇合,形成云纹状斑块。得病叶鞘、叶片、茎杆腐烂坏死。严重发生时,发病部位上移到植株中上部。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6天后,菌丝体沿表皮细胞连接处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出侧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胞。电镜观察发现,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接种后12天,在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壁进入相邻细胞,使原生质颗粒化,最后细胞崩解;接种后16天,AG-IIA从玉米气孔中伸出菌丝丛,叶片出现水浸斑;24天后,AG-4在苞叶和下位叶鞘上出现病症。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嘶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防治高粱纹枯病的首选药物为井岗霉素,其余还有多菌灵、托布津、退菌特、粉绣宁和禾枯灵等。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50%纹枯利乳剂500倍液、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千克喷施防治。

2、及时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3、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姜纹枯病防治方法


〔病原菌学名〕RhizoctoniasolaniKhn

〔寄主作物〕姜、瓜类、茄果类、豆类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幼苗茎基部靠近地际处变褐,引起幼苗立枯而死。成株期发病,叶片上病斑初时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扩展后常相互融合成云纹状斑,边缘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茎杆发病,病斑同叶片,湿度大时在病斑部可见微细的褐色丝状物。块状茎发病,局部变褐色。致病菌为丝核菌。病菌菌丝粗壮,初时无色,后渐变褐色,具分枝,近似直角分枝,分枝处稍缢缩,并在其附近生1隔膜。菌丝老熟常呈一连串的桶形细胞,并可交织而成质地疏松的黑褐色菌核。

姜纹枯病防治方法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土中或以菌丝体、菌核在杂草和田间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进行初次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的菌丝又借攀援接触,不断扩展,进行再次侵染。雨水、灌溉水、农具可传播。病菌在13~42℃范围内均可生长,发育适温24℃左右。喜湿耐干,土壤湿润有利于发病。前作稻纹枯病严重,或用纹枯病重的稻草覆盖的植地,往往发病早而重。

〔防治措施〕(1)前作稻纹枯病重的地块不要种植姜。(2)姜地覆盖,不要用稻纹枯病重的稻草或其编织物作覆盖物。(3)施足充分腐熟粪肥,切勿偏施、过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4)注意植株密度要适宜,勿使种植地郁蔽。适度灌水,雨后排水。(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或浇灌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或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50倍液,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田安水剂500倍液。

粟纹枯病防治方法


表现状态

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寄主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但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危害发病率可达10%~50%,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以上。分布各粟产区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

为害茎部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近地面叶鞘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云纹状病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董志平提出了粟纹枯病分级标准,发病高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0级,健株;1级,全株仅在茎基部轻微发病,其产量损失在5%以内;3级,植株从上至下有7~8片健叶,产量损失为10%左右;5级,植株从上至下有4~6片健叶,产量损失为25%左右;7级,植株从上至下有2~3片健叶,产量损失为40%左右;9级,全株发病或只有1片健叶,产量损失为50%左右。

病原物

参见玉米纹枯病。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缴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③担子。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④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微米×(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发生原因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菌源数量大发病重;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如冀谷14号。(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3)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水剂0.5kg对水40kg,用粗喷雾器喷浇。

玉米纹枯病应及时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除为害玉米外,还可能侵染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等和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玉米纹枯病主要为害茎秆、叶鞘、雌穗苞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玉米感病程度有关外,与土壤中越冬的菌丝、菌核数量有直接关系。以夏玉米为害较重。从玉米约1米到成株期都能受害。受害重时,叶片萎蔫,甚至整株枯死。为害果穗后能导致穗腐。

纹枯病是靠菌丝攀缘蔓延,短距离传播的病害,一般营养丰富,尤其是氮肥丰富时菌丝和菌核生长好,致病力强。菌丝生长所需温度10~38℃,最适温度26~31℃,若温度低于20℃,相对湿度在75%以下,均不利于菌丝生长。

防治方法:

清除病株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并进行深翻,减少来年的初侵染菌源;玉米生长期,结合中耕除草时,发现早期病株剥除基部病叶鞘,集中销毁。

栽培管理提倡合理密植,增强通风透光;注意及时排去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实行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多、生长过旺等综合措施,可减轻发病程度。

药剂防治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50~70毫升或40%菌核净100克对水80~100千克喷雾。

水稻纹枯病防治有四关


一、打捞菌核关。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越冬的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一般有60~70%的菌核能发芽。落在田里的菌核数量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上年或上季发病重的田块,落在田里的菌核都比水轻,在长时间内能随水漂浮,稻田灌水后,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畚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二、肥水管理关。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而降低抗病能力,加重纹枯病发生。因此,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以免引起禾苗贪青而导致纹枯病的大发生。在管水上,实行浅、露、搁、活的灌溉方法,解决土壤中的水、气矛盾。在水稻分蘖阶段要实行浅水勤灌,适当露田,以利排毒增气,促根壮蘖;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抑制茎叶徒长;进入孕穗期后,应实行活水灌溉;到灌浆结实期则要坚持干干湿湿,促进秧苗生长清秀,无病到老。

三、毒土预防关。采用稻脚青毒预防,能抑制纹菌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要求在水稻插后1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据对比调查,用稻脚青撒毒土的秧苗田病蔸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蔸率在50%以上。但使用稻脚青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稻脚青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四、药剂防治关。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蔸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每亩1千克或井岗霉素水剂0.2千克兑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晚稻生育期短,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因此,双晚宜用药两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一次,隔7天后再用药一次。鉴于纹枯病都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麦纹枯病就该这样防治


春季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回升,纹枯病开始发生;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病情迅速横向、纵向扩展,形成发病高峰。春季雨日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扩展蔓延。防治小麦纹枯病,应掌握在小麦拔节前后、纹枯病初发时用药。适用于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施药对温度一般无特殊要求。适用于防治纹枯病的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三唑醇、氟环唑、丙环唑、苯甲·丙环唑等三唑类药,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药后遇强降温低温天气时小麦生长受抑制程度加重,容易发生药害,影响小麦生长。一般情况下,用这些三唑类药防治小麦纹枯病,不会严重抑制小麦生长,对小麦生长无不良影响,在小麦拔节前后用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氟环唑、丙环唑、苯甲·丙环唑等三唑类药,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高效药种,一般每亩用纯药6~10克即可取得较好防效,持效期长达半个月以上。每亩用43%戊唑醇30克,折合每亩用纯药12.9克,用量略偏大,但在小麦长势正常时施药,一般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并能取得较好的防病效果。苗弱时不宜加量施药。注意施药后短期内不能遇强降温低温天气,以免过度抑制小麦生长。

防治小麦纹枯病,除选对药种、用足药量外,用足水量很关键,应加大水量粗喷雾,将药物送到小麦基部易发病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小麦拔节前后用戊唑醇等三唑类药防治小麦纹枯病,对控制后期白粉病的发生也有较好的效果。

砂仁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1、立枯病:在砂仁苗期发生,多在3~4月和10~11月,使幼苗基部萎缩干枯而死亡。可喷1:1:120~140的波尔多液或用五氯硝基苯200~400倍液灌浇防治。

2、叶斑病:苗期发生,发病初期叶片呈水渍状,病斑无明显边缘,之后全株枯死。

砂仁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①清洁苗床,烧毁病株;

②注意苗床通风透光,降低温度;

③多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④用1:1:120~160的波尔多液或代森铵水1000倍液喷洒,每周1次,连续3~4次。

防治方法:

①注意排水、通风、透光,花果期少施氮肥;

②3月和10~11月各施1次石灰和草木灰(1份石灰兑2~3份草木灰),每亩15~20千克;

③花果期用1%的福尔马林或0.2%的高锰酸钾液(每亩50千克)喷洒果实和匍匐茎,每次喷药后撤施1:4的石灰和草木灰,共喷3~4次。

3、钻心虫:危害幼笋(未长叶的幼苗),被害的幼笋先端干枯,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

成虫产卵期可用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90%的敌百虫原粉800倍液喷洒。

山茶支纹枯病症状及防治


一、症状:危害山茶叶、嫩枝和花蕾。

1、叶上病斑多数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初期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黄绿色,后逐渐变褐。后期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在灰白部产生许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轮状排列。病叶后期质脆,极易脱落。

2、嫩梢上的病斑条状,黑褐色,略下陷。病斑上也有小黑点,病斑发展到绕枝一周时,病斑上部的枝条枯死。幼芽和嫩叶发病常呈黑褐色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的小黑点会出现粉红色粘液。

二、病原及发病现状:

病原为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Mass.,半知菌类、黑盘孢目。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上越冬。次年春,温、温度适宜时,孢子成熟散出,侵染危害。孢子萌发后,从寄主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湿度为25-29摄氏度。在适宜的条件下,潜育期10天左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

三、防治办法:

1、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

2、在发病较重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

黄连列当的防治办法


别名地麻花,鬼天麻。

分布为害本病在湖北山区海拔1200m以上常年种植黄连的产区偶有发生。

症状一般发生在4月上旬。在葱绿的黄连地里,零星冒出成丛的黄白色的列当花茎,黄连一旦被列当寄生后,其营养被吸收,导致黄连植株生长衰弱,须根和根状茎腐烂,严重时全株死亡。在列当花茎初现时,如将黄连连根挖起,则明显可见列当以其短发状的吸根,牢牢地插入黄连的须根上,夺取黄连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病原系寄生性种子植物,属列当科(Orobanchesp.)。列当一年生,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真正的根,不能直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完全依靠黄连寄主来提供。列当是以其短发状的吸根,寄生在黄连的须根上。为害黄连的列当茎为单生,一般高约15cm,初期开黄白色的花,后期转为褐色。叶片退化成短而尖的鳞片状。穗状花穗。果实为朔果,种子细小,呈葵瓜子形,其长度一般不超过0.5mm。列当的繁殖率很高,穗状花序有大量的朔果,每1个朔果内有上千粒种子。

侵染循环列当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当列当种子落入土壤中,接触到黄连的须根时,由于土壤的酸度或由于黄连根部分泌物的刺激而萌发成线状的幼芽,随即侵入黄连根部,以吸根伸入根内,吸取黄连的养料和水分。在黄连根部的吸根逐渐膨大成瘤状组织,从而发生花茎。随着吸根的发展,花茎的数目也相应地增加。

发病条件重茬地发病重。春季降水较多,对列当的发生有利。栽培管理粗放,病害也严重。

防治

1.早期发现列当,应及时将土壤与被寄生的黄连植株同时挖除,再填上新土防止蔓延,或结合除草拔除病株。必须在7月上旬,列当种子尚未成熟之前清除干净。

2.用0.2%的二硝基磷甲苯酚或1:1:100~200倍液的2,4D喷雾,有一定效果。

《砂仁纹枯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