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山茱萸虫害防治 大青叶蝉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大青叶蝉Tettigoniellaviridis(Linnaeus).

别名大青叶跳蝉,属同翅目,叶蝉总科,大叶蝉科(Tettigellidae)

分布为害大青叶蝉分布很广,国内外皆有发生。在国内各省(区)皆有分布。

大青叶蝉寄主范围广,在药用作物中可为害山茱萸、桔梗、白术、紫菀、菊花等。并可为害高粱、玉米以及豆科、十字花科蔬菜、蔷薇科、杨柳科植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2~10.1mm,育绿色,其中头冠、前胸背板与小盾片淡黄绿色。头冠中域有1对不规则黑斑,颜面侧区亦具黑色斑纹。前翅绿色,雌虫绿中带蓝,颜色较雄虫深,前缘淡白,端部透明。

卵:白色微黄,香蕉形,长1.6mm、宽0.4mm,中部稍弯曲,表面光滑。

若虫:1、2龄若虫体色灰白而微带黄绿色、头冠部皆有黑色斑点。3龄若虫胸腹部背面出现4条暗褐色纵纹,并出现翅芽,4、5龄若虫翅芽较长,并出现生殖节片。

生活习性在长江流域每年可发生3~5代。以卵在其寄主枝条或杂草茎杆组织中越冬。第2年4月中旬~5月初,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并取食为害,但一般数量较少、为害较轻。6月上中旬以后数量增殖较快,此阶段,江南山茱萸产区和江北桔梗产区都先后受害。接着7月、8月、9月三个月为严重为害期,10月份以后产卵越冬。

大青叶蝉成虫趋光性强,善跳跃。成虫羽化后约经20天开始产卵,卵产于叶背主脉及茎杆组织中,卵痕半月形,卵块状,每块卵约7、8粒,每只雌虫可产卵6~8块。若虫性喜群集,常栖息、活动于叶背和嫩茎上。

防治

1.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淸除药材园内及周围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3.药剂防治:可用20%杀灭菊酯3000倍液,50%杀螟松1000~1500倍液,50%敌敌畏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小编推荐

大青叶蝉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分布干全国各省区;在朝鲜、日本、原苏联及欧洲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叶片,刺吸汁液,造成退色、畸形、卷缩,甚至全叶枯死。此外,可传播病毒病。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5-10毫米。身体青绿色,其中头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淡黄绿色;头的前方有分为两半的褐色皱纹区,接近后缘处有一对不规则的长形黑地。前胸背板的后半呈深绿色。前翅绿色并有青蓝色光泽,前缘色淡,端部透明,翅脉黄褐色,具有淡黑色窄边。后翅烟黑半透明足橙黄色,前、中足的跗爪及后足腔节内侧有黑色细纹,后足排状刺的基部为黑色。发生规律各地的世代有差异,从吉林省的年生2代而至江西的年生5代。成虫或若虫均喜弹跳;若虫喜群栖:成虫趋光性强。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吸吮寄主汁液。可传播多种植物痛毒,寄主为禾本科、十字花科、蔷蔽科和杨柳科等植物。

大青叶蝉的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物理防治策略]:

A、灯光诱杀成虫。

B防治药剂:使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玉米发生大青叶蝉虫害的时候该如何防治


大青叶蝉大青叶蝉[Tettigellaviridis(L.)]为分布广泛的杂食性害虫,可为害玉米、高粱、稻、麦、豆类、蔬菜、果树等。成虫和若虫刺吸茎叶汁液。玉米和高粱被害叶面有细小白斑,叶尖枯卷,幼苗严重受害时,叶片发黄卷曲,甚至枯死。【形态】雄成虫体长7-8毫米,雌成虫9-10毫米。头橙黄色,头顶有1对多边形黑斑;前胸背板黄色,上有三角形绿斑。前翅绿色,边缘黄色,尖端透明。【发生规律】北方每年发生2-3代,以卵在2-3年生树枝皮层下越冬,3-4月间孵化,长江以南多以卵在禾本科杂草茎内越冬,广州冬季各虫态均有。北方5月间出现成虫,喜群集为害玉米,高粱及矮小植物。以锯齿状产卵器在玉米叶背面主脉上刺一长形产卵口产卵,每处有卵5-6粒。玉米、高粱收获后,转向甘薯、大豆及蔬菜上为害,10月下旬产卵越冬。【防治方法】①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②药剂防治应在3-4月若虫盛孵后中在矮小植物上时或9-10月成虫上树产卵前集中在蔬菜等作物上时施药,可用2%叶蝉散粉剂或5%西维因粉剂,每公顷30-37.5千克喷粉。也可用25%氟蚜螨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

山茱萸虫害防治 小绿叶蝉的治理办法


小绿叶蝉Empoascaflavescens(Fabricius)

别名小绿叶跳蝉,小绿浮尘子,属同翅目,叶蝉总科,小叶蝉科(Typhlocyidae)。

分布为害小绿叶蝉国内外皆有分布。在国内除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小绿叶蝉食性杂、寄主多。在药用植物中可为害山茱萸、菊花、佛手、桑、山植、李等。此外还可为害稻、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和油桐、桃、苹果、梨、柑橘等多种经济林木与果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mm;淡绿色,头冠淡黄绿色,复眼灰褐色,前胸背板与小盾片淡鲜绿色,二者与头部常具有白色斑点。前翅近于透明,微带黄绿色,后翅透明,具有珍珠折光。雄虫下生殖板长度约大于最后一腹节腹板宽度2倍多;基宽端圆,向上弯曲,表面密生细毛。

卵:长约0.8mm,香蕉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淡黄绿色。孵化前夕前端可透见红色眼点。

若虫:初孵化时体长约0.7mm。头冠及腹部各节生有白色细毛,翅芽随着脱皮而增大。

生活习性在长江流域每年发生9~11代,以成虫在枯草、落叶、树皮缝隙及其他各类冬季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越冬期间无休眠现象,当气温高于10℃以上时,便能活动取食。翌年3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产卵。6月中旬后虫饊增殖快,可造成山茱萸叶片局部失绿或成花叶,7月份虫量较少,8月上中旬虫量猛增,10月份以后为害减轻,以最后1代成虫越冬。

防治同大青叶蝉。

大青叶蝉危害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


大青叶蝉又可以称为青叶跳蝉、青叶蝉、大绿浮尘子,会苹果、梨、桃、李、杏、核桃、柳、杨等多种果树及植物的叶、茎,使其褪色、畸形、坏死或者枯萎,还可传染毒病,因此在防治上需进行综合防治,这样才能有效消灭或防控大青叶蝉。

1危害症状

大青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植物枝梢、茎叶的汁液危害,在果树上主要是成虫产卵危害。在成虫秋末产卵时会用锯状产卵器刺破枝条表皮呈月牙状翘起,将6~12粒卵产在其中,成虫密度大时会使枝条遍体鳞伤,易导致抽条,严重时可致幼树死亡。

2形态特征

大青叶蝉成虫体长7~10毫米,头黄褐色,复眼黑褐色,触角刚毛状,前翅绿色,尖端透明,后翅黑色,折叠于前翅下面,身体腹面褐黄色。卵长卵形,长约1.6毫米,以10粒左右排成卵块。

3发生规律

大青叶蝉1年发生3代,以卵在苹果树枝条或苗木的表皮下越冬,在第二年4月份孵化,孵化后的若虫1小时后便开始转移农作物和杂草上取食危害,第3代若虫危害晚秋作物和蔬菜,到9月下旬,第三代成虫便飞到秋菜地危害,10月开始飞向果园,将卵产在果树幼嫩光滑的枝条和幼嫩主干上越冬,果园内间作白菜、萝卜、薯类等多汁晚熟作物时,或果园周围种植有这些晚秋作物时,果树受害严重。

4防控技术

4.1合理间作

幼果树园避免间作晚秋作物,比如说白菜、萝卜、胡萝卜、薯类等;入秋季后清除园内杂草,控制大青叶蝉虫量及果园周围的杂草及晚秋作物。

4.2刷白涂剂

10月份上中旬在成虫迁来果园产卵前,对幼树进行涂刷白涂剂,阻止成虫产卵;白涂剂配方为:生石灰10千克,硫黄粉0.5千克,食盐0.25千克,动物油或皮胶适量,用适量的水调成糊状,涂刷干、枝,阻止成虫产卵。

4.3灯光诱杀成虫

9-10月在果园外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4.4缠纸或塑料胶带

在幼树枝条上缠纸或塑料胶带,既可以防止失水,又可以阻止大青叶蝉产卵。

4.5喷药防治

幼龄果园在10月雌成虫转移至树上产卵时,及时喷施45%~48%(质量分数,后同)毒死蜱乳油1200~1500倍,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等进行防治,一般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山茱萸虫害防治 山茱萸角斑病的治理办法


分布为害山茱萸角斑病在河南、安徽发生普遍,为害较重。成、幼树病叶率达90%~100%,叶片病斑累累,导致早枯脱落,使结果率减少,果重减轻,品质变劣,果实产量损失达40%左右,并影响树木生长发育,使幼树结果年限推迟,幼苗出圃时间延长。

症状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正面出现暗紫红色小斑,病斑边缘不明显,仅为表皮细胞变色,叶背面无症状;发病中期,叶正面扩展成棕红色角斑,边缘明显,叶背面亦无明显症状;发病后期,病部组织枯死,呈褐色角斑,叶背面出现相同症状。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黑色绒状小点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梗。叶尖、叶缘易发病,连接成枯死大斑,呈叶枯症状。果实发病,为锈褐色圆形小点,直径在1mm左右,病斑数量多时,连接成片,使果顶部分成锈褐色。果实发病,仅侵害果皮,病斑不深人果肉。

病原Ramularias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孢科,长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2~32枝从气孔伸出,少数呈曲膝状,大小为43.7~182.6m3.5~4.1m,平均为116.6m3.8m,具3~6个隔膜;分生孢子梗生于球状子座上,子座大小为20~37.5m;分生孢子履形,无色,一端微尖细,多为两个细胞,分隔处微缢缩,少数单细胞,极少为3个细胞,大小为15.0~33.8m4.4~6.9m,平均为21.1m5.6m。

侵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座在病叶残体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多在5月初田间出现病斑。初侵染历期约为1个月。近地面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春季,从病斑出现到产生孢子的历期为25~30天;夏季,高温、干旱条件,病斑发展历期延长,为45~50天。潜育期10~15天。病菌借风、雨及昆虫传播,每年有4~5次再侵染。从5月发病,一直为害到10月末,为害期长达6个月。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发病条件山茱萸角斑病春季发生的早晚,与4月中、下旬温、湿度有关:平均气温在15℃以上,相对湿度在80%左右,发病早,4月下旬田间就出现病斑;若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在15℃以下,相对湿度在70%以下,发病就晚,多在5月5日以后田间出现病斑。病害流行也与湿度有密切关系,髙温干燥,病斑发展历期约为50天,在荫蔽、潮湿的条件下,只需要25天。病害发生为害的程度,与树势生长情况有关,进行施肥、修剪的,生长旺盛,发病轻。未进行管理,生长衰弱,发病重。平原区发病轻,山区发病重。

防治

1.清洁田园,秋季将病叶残体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3.药剂防治:防治效果在90%以上的药剂有:(1)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1:1:100波尔多液。药剂防治应早期防治,减少初侵染,控制初侵染和再侵染,以减轻早期为害。5月上旬喷第1次药。每10天左右喷1次,共喷3~4次。

山茱萸虫害防治 斑衣蜡蝉的治理办法


斑衣蜡蝉LycormadelicatulaWhite.

别名红娘子,斑衣,椿皮蜡蝉,樗鸡等,属同翅目,蜡蝉科(Eulgonidae)

分布为害斑衣蜡蝉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安徽等省市。

成虫、若虫皆可在幼嫩枝条或叶片上刺吸汁液。被害处茎叶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小斑点,逐渐变成黑褐色多角形枯死斑。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4~17mm,翅展40~45mm;雌虫体长18-22mm,翅展50~52mm。体隆起,头部小,头顶向上翘起,呈一短尖角状。触角在复眼下方,鲜红色,歪锥状,3节,柄节短,圆柱形,梗节膨大成卵形,鞭节极细小。前翅长卵形,基部2/3淡褐色,上具黑点20余个,端部1/3黑色,脉纹白色,后翅膜质、扇状,基部半红色,有黑点6~7个,翅中有倒三角形的白色区,翅端及脉纹为黑色。

卵:呈块状,表面覆1层灰色粉状疏松的蜡质,内为排列整齐的卵,每块卵约40~50粒。卵粒长圆形,长约3mm,宽1.5mm,卵背面两侧有凹入线,中部呈纵脊隆起,隆起前半部有长卵形之卵盖,隆起的前端呈角状突出,卵腹面平坦。

若虫:共5龄。1龄体长4mm,2龄体长7mm,3龄体长10mm,体皆呈黑色。4龄若虫体长13mm,宽6mm,体背淡红色,头部最前的尖角、两侧及复眼基部黑色。体皮基色黑,布有白色斑点。翅芽明显,由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向后延伸。5龄若虫形态似4龄,仅体较大,翅较长。

生活习性斑衣蜡蝉1年发生1代,以卵在寄主枝干、枝杈上越冬。次年4~5月份陆续孵化,并开始为害。

卵聚生于枝十阴面和枝杈下方,卵在不同寄主上孵化率差别很大。

成虫、若虫均有群集性,以叶柄部较多。该虫偶现假死性。蜡蝉肛门排泄物含糖量高,甘甜如蜜,故引诱蜜蜂及蝇类取食,并诱发煤污病。

防治

1.冬季刮除或用木锤击杀枝、干上的越冬卵块。

2.在若虫低龄阶段喷药防治:可用40%乐果乳剂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2000~3000倍液。

山茱萸虫害防治 山茱萸炭疽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黑斑病,黑果病。

分布为害山茱萸炭疽病有果炭疽和叶炭疽两种类型:果炭疽病在河南、安徽、陕西、山东等省发生较重,病果率一般为30%~50%,重者达90%以上;叶炭疽病为害叶片,幼苗病叶率达95%以上,成树病叶率亦在75%左右,造成叶片早枯脱落,影响果实生长和幼树发育。目前仅知安徽的石台县发生较重。

症状果炭疽病为绿色果实发病。幼果发病,多从果顶侵人,病斑从果顶向下扩展,病部黑色,边缘红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全果,果实变黑干缩,多不脱落。成果发病,病斑初为棕红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凹陷病斑,病斑边缘红褐色,外围有红色肇圈。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小黑点和橘红色胶质物,即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病斑连接,使全果变黑。往往1个果苔上的数个果实全部发病变黑。果实发病后,病菌沿果柄扩展至果苔,又从果苔扩展到果枝靭皮部,导致枝条枯死。

叶炭疽病侵害叶片,初为红褐色小点,以后扩展成褐色圆形病斑,直径1~4mm,病斑边缘红褐色,外围有褪色晕圈,病斑常穿孔脱落。1张叶片常有十几个到几十个病斑,甚至多达百个以上。病斑多时,连接成片,使叶片干枯。果炭疽病菌有时亦侵害叶片,病斑1~2mm,发病极少。

病原Colletotrichumspp.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炭疽菌属。

果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筒形,两端微圆,大小为11.00~18.75m5.28~9.60m,平均为15.91m6.05m;分生孢子盘大小为173.7~388.5m,平均285.8m。刚毛少,平均1个分生孢子盘上有1.8根,51.6%孢子盘无刚毛。人工诱发可产生有性世代,为Glomerellacingulata。

叶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筒形,大小为12.31-21.37m5.18~11.66m,平均16.28m6.63m;分生孢子盘大小为110.3~315.0m,平均197.8m,刚毛多,平均1个孢子盘有刚毛46.4根,多的达几百根。经诱发未产生有性世代。人工接种和田间发病,仅侵害叶片。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果、病果苔、病枝、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叶炭疽病4月下旬田间始见病叶,果炭疽病5月上旬出现病果。发病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后,借风雨、昆虫传播再侵染。潜育期3~5天。果炭疽病发病盛期为6~8月,叶炭疽病发病盛期为5~6月。

发病条件早晚和为害程度与越冬菌源数量及4、5月份气候条件有关:越冬菌源数量多,4、5月雨水多,湿度大,发病早,初侵染发病重,为再侵染提供大进菌源,病害易流行。发病盛期,亦与雨水关系密切,多雨年份发病重,少雨年份发病轻;树龄老、生长衰弱发病重,生长旺盛发病轻;管理粗放发病重,进行修剪、施肥的发病轻。

防治

1.秋季果实采收后,剪除病果、病枝,掩埋地面病果,减少越冬菌源。

2.加强田间脊理,进行修剪,施肥,浇水,防治虫宫,促进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

3.药剂防治:防治效果好的药剂有:(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3)50%退菌特500倍液。应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控制病害扩展。防治叶炭疽病第1次施药应在4月下旬,防治果炭疽病第1次施药应在5月中旬。10天左右喷1次,共施药3~4次。

皂角林中大青叶蝉的识别和防治


大青叶蝉食性较杂,在皂角树上主要以成虫产卵危害,幼树被害较重。雌成虫产卵前先用产卵管割开枝干皮层,产卵其中,外观呈月牙形伤口。春季若虫孵化后,由于虫口密度大,造成被害枝条遍体鳞伤,刮大风或遇干旱天气,幼树大量失水,导致枝干枯死,是皂角苗木的重要害虫。

(1)形态:

①成虫:雌虫体长910毫米,雄虫体长78毫米。体黄绿色,头橙黄色,复眼黑褐色,有光泽。头部背面有2个单眼,单眼之间有2个多边形黑斑点。前胸背板前缘黄色,其余为深绿色。前翅蓝绿色,末端灰白色,半透明,后翅及腹背面黑色。腹部两侧、腹面及胸足均为橙黄色。

②卵:长卵形,稍弯曲,一端稍尖;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为黄白色。卵块由l0余粒卵组成。

③若虫:老龄若虫长67毫米,似成虫,但无翅。若虫共5龄,初孵化时黄白色,以后逐渐变深。3龄后为黄绿色,并出现翅芽,胸、腹部有4条暗褐色纵纹。

(2)发生规律:1年发生3代。以卵在果树枝条或皂角苗木的表皮下越冬。翌年苹果树萌动时卵开始孵化,若虫到杂草及蔬菜等植物上危害。1-2代成、若虫主要危害小麦、玉米、高粱、豆类、花生及杂草等,第三代主要在白菜、萝卜等秋菜上危害。

10月中、下旬飞回果树上产卵越冬。成若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并喜栖息在潮湿背风处。每雌虫产卵30-70粒,夏季卵期9-15天,冬季卵期5个月以上。

(3)防治措施:

①10月上、中旬成虫产卵前,在幼树枝干上涂刷白涂剂,重点涂刷当年生及2年生枝条基部,阻止成虫产卵。

②对越冬卵量较大的皂角林,可用小木棍挤压卵块,消灭越冬卵。

③在皂角林虫量较大时,可喷40%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

山茱萸虫害防治 大蓑蛾的防治办法


大蓑蛾ClaniavariegataSnellen.

别名大袋蛾,避债蛾,皮虫,袋袋虫等,厲鳞翅目,蓑蛾科(Psychidae)。

分布为害该虫国内外都有分布。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货州、广东、广西等省区。以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为害重。

大蓑蛾寄主种类多,幼虫可为害山茱萸、杜仲、牡丹、芍药、银花、忍冬等药用植物;也能为害油茶、泡桐、悬铃木、油桐、扁柏、板栗、核桃等多种林木和果树。

幼虫以取食叶片为主,也可食害嫩枝和幼果。食叶时可咬成孔洞、缺刻,甚至将叶片吃光仅剩枝条,影响药材生长和开花结果;为害枝条可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据调查,在山茱萸产区,该虫多发生在10~20年生山茱萸树上,株被害率达60%~80%。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态。雌成虫似蛆形,长27mm,翅、足均退化,体壁柔软、乳黄色,头部棕色、头胸节退化。雄成虫有翅,体长18mm,翅展30~35mm,体被灰褐色长毛。翅发达,前翅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触角羽毛状。

卵:椭圆形,长约0.9mm,淡黄色。

幼虫:罐幼虫肥壮,体长32~37mm,头赤褐色,头顶有环状斑。胸部背板灰黄褐色,背线两侧各有1赤褐色纵斑,腹部背面黑褐色,各节表面有皱纹。雄幼虫体较小,17~24mm,头黄褐色,中央有1白色人宇形纹,腹部黄褐色。

虫囊纺锤形,长约40~50mm,丝质疏松,囊外常粘有较大片的寄主碎叶1~2片。

蛹:雌蛹为被蛹,体长18~23mm,暗褐色末端有臀刺;雄蛹为围蛹,体长28~32mm,赤揭色。蛹壳内的蛹体头胸部附属器官均消失,如蛆状。

生活习性大蓑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悬吊在寄主枝条上的囊中越冬。在江淮流域,越冬幼虫于第2年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6月初成虫大量羽化,并交尾产卵。6月上旬多数卵孵化为幼虫,开始取食为害。8、9月份幼虫进人高龄暴食阶段,为害严重。11月份老熟幼虫封囊越冬。虫囊多悬挂于寄主枝条上。

大蓑蛾成虫多在下半夜羽化。雌蛾羽化后留在囊内,羽化后1~2天即向外分泌性引诱物引诱雄蛾交配,雄蛾羽化后,在傍晚和黎明6翔、寻找雌蛾交尾。雌虫于交尾当日或次日产卵。卵产于囊中,平均每只雌蛾可产卵1000粒以上,最多可达4000粒。雄成虫有趋光性。

幼虫孵化后,多于中午或午后爬出,迅速分散,并吐丝下垂结囊,身体躲在囊中,将头伸出囊外取食。爬行时头胸部露出囊外。初孵出的幼虫虫体小,结囊亦较小,抗药能力弱,是药剂防治的重要时期。随着虫龄增长、虫囊亦不断增大。幼虫老熟后,先在囊内倒转虫体,头部向下,而后化蛹。

由于雌蛾缺翅,只能在原树上产卵,自身爬行扩散不远,故发生较集中,往往形成为富中心。较远距离的扩散一般靠风力传播。

防治

1.人工摘除虫囊:冬季大蓑蛾在落叶寄主上明显可见,便于组织人力摘除虫囊。

2.药剂防治:在低龄幼虫盛期喷药。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80%敌敌畏乳油1500倍;50%杀螟松或50%马拉硫磷1000倍;2.5%敌杀死或20%速灭杀丁4000~5000倍;还可用鱼藤肥皂液1:1:200倍液。注意喷药时要喷湿虫囊,重点发生区要适当多喷。

3.生物药剂防治:可选用青虫菌或BT乳剂(孢子量100亿/g以上)500倍液喷雾,效果亦好。

山茱萸虫害防治 绿尾大蚕蛾的防治办法


绿尾大蚕蛾ActiosseleneningpoanaFelder

别名水靑蛾,燕尾蛾,大靑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Satumiidae)。

分布为害为世界性广布种。国内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台湾等省市。幼虫食性杂。可严重为害山茱萸、芍药、杜仲、牡丹(丹皮)等药用植物。还可为害枫杨、枫香、榆、柳、核桃、苹果、梨树等多种林木和果树。幼虫取食多种药用植物及林木的叶片,造成半透明斑点、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可把全叶吃光,高龄幼虫还能把叶柄吃掉。故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和药材的产歎影响很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35mm,翅展145mm左右。触角羽毛状。体表有浓白色绒毛。翅粉绿色,被有白色短绒毛。前翅前缘暗紫色,翅外缘黄褐色。中室末端有1个眼斑,中间一长条透明状,外侧黄褐色,内侧内方橙褐色、外方黑色。翅脉灰黄色、明显。后翅也有一眼纹。后角具尾状突出。

卵:球形稍扁,直径2mm。初产暗绿色,渐变为灰白至灰褐色、杂有褐点。孵化前淡黄褐色,顶端凹陷。卵以胶状物粘连成堆,几粒至几十粒不等。

幼虫:一般为5龄,少数6龄。老熟幼虫体长60~80mm,头较小,呈绿褐色。体黄绿色,中后胸及第8腹节背面毛瘤顶端黄色、基部黑色、且较大。其余各节毛瘤较小,顶端橘红色,基部棕黑色。1~8腹节气门线上侧赤褐色、下侧黄色。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缘棕红色,化蛹前夕幼虫体色变为棕褐色。

蛹:长45mm,短纺锤形、尾部稍尖。体赤褐色。额区有1浅黄色三角斑。茧灰褐色、长卵圆形、全封闭式。茧外常有寄主叶片或杂草包裹。

生活习性绿尾大蚕蛾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3代,部分2代,并有不完全的4代。以蛹在茧内越冬。越冬蛹于3月中旬~5月上中旬陆续羽化为成虫。在安徽石台县各代成虫盛发期分别为:越冬代4月下旬~5月上旬;第1代7月上中旬;第2代8月下旬~9月上旬。各代幼虫为害盛期是:第1代5月中旬~6月上旬;第2代7月中下旬;第3代9月下旬~10月上旬。

绿尾大蚕蛾成虫夜出活动,白天潜伏于树叶背面和杂草丛中,每晚8~9时和午夜12~1时出现两个活动高峰。成虫对黑光灯趋性较强,可在测报中应用。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第2天可产卵。卵成块产在寄主叶片正面的边缘,少数卵产在叶背和叶尖,卵散产但聚集成堆。每只雌蛾平均产卵童150粒左右。

幼虫孵化后即取食卵壳。2龄前群集性较强,常有数十头聚集于叶背取食。3龄后幼虫分散活动,但行动较迟缓。幼虫食量大,并且晚上食量明显高于白天。据调查测定,1头幼虫全期食叶量达1740cm2左右,折62张山茱萸叶片。幼虫3龄前食量小,仅占全幼虫期5%~6%,5龄食量最大,占全幼虫期70%左右。幼虫老熟后在原寄主上吐丝缀叶结茧化蛹或于附近矮小灌木或草丛中化蛹。

防治

1.山茱萸药树应避免与其他林木药材混栽,以利于管理和防治。

2.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抓住幼虫3龄前喷药防治:1、2代幼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或20%速灭杀丁5000倍液喷雾;第3代幼虫防治期因接近药材采收期,故应改用微生物农药HD~1或BT乳剂500~700倍液喷雾,效果很好。

4.人工捕捉幼虫:该幼虫体型大,行动迟缓,容易进行人工捕捉。

山茱萸的常见病虫防治大全


山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山茱萸先开花后萌叶,秋季红果累累,绯红欲滴,艳丽悦目,为秋冬季观果佳品,应用于园林绿化很受欢迎,可在庭园、花坛内单植或片植,景观效果十分美丽。

角斑病

1、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引起早期叶片枯萎,形成大量落叶,树势早衰,幼树挂果推迟。该病在新老园地均有发生,在山区调查,重病园地被害株率高达90%以上,叶片受害率在77%左右,分布广、为害大。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降雨量多,则危害严重,落叶后相继落果,凡土质不好、干旱贫瘠、营养不良的树易感病,而发育旺盛的则比较抗病。

2、防治方法

(1)加强经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春季发芽前清除树下落叶,减少侵染来源,6月开始,每月喷洒1:1:100波尔多液1次,共喷3次,也可喷洒400~500倍代森锌;

(3)培育抗病品种。

炭疽病

1、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6月中旬就有黑果和半黑果的发生,产区群众称为黑疤痢。不管老区和新园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果实被害率为29.2%~50%,重则可达80%以上。果实感病后,初为褐色斑点,大小不等,再扩展为圆形或椭圆形,呈不规则大块黑斑。感病部位下陷,逐步坏死,失水而变为黑褐色枯斑,严重的形成僵果脱落或不脱落。病菌在果实的病组织内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由风、雨传播为害果实而感病。病害的严重程度与种植密度、地势与地形有关,树荫下、潮湿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的发病重,一般7~8月多雨高温为发病盛期。[7]

2、防治方法

(1)秋季果实采收后,及时剪除病枝、摘除病果,集中深埋,冬季将枯枝落叶、病残体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选育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进行修剪、浇水、施肥,促进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4)苗木运输过程中加强检疫,防止将病菌带入;

(5)在初发病期,喷1:1:100波尔多液,中期每月上、中旬喷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液,8~9月每隔半月喷1次,连续喷2次或及时喷施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

(6)栽种前,用0.2%的抗菌剂401浸泡24h,以保证苗木健壮。

白粉病

1、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患病后,自尖端向内逐渐失去绿色,正面变成灰褐色或淡黄色褐斑,背面生有白粉状病斑,以后散生褐色至黑色小黑粒,最后干枯死亡。

2、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使林间通风透光,促使植株健壮;

(2)在发病初期,喷50%的托布津1000倍液。

灰色膏药病

1、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枝干。在皮层上形成圆圈、椭圆形或不规则厚膜,形似膏药。所以,称它为灰色膏药病。在成年植株上发生,通常活枝和死枝都能受害。受害后,树势减弱,甚至枯死。

2、防治方法

(1)培养实生苗,砍去有膏药病的老树,合理更新;

(2)用刀刮去病菌膜,枝干上涂刷石灰乳或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保护;

(3)消灭介壳虫,夏季喷4波美度石硫合剂;

(4)在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每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

蛀果蛾(萸肉食心虫、萸肉虫)

1、发生规律

该虫蛀食果肉。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土内结茧越冬,翌年7~8月上旬化蛹,蛹期10~14d,7月下旬、8月中旬为化蛹盛期。9~10月幼虫为害果实,11月份开始入土越冬。虫害率较高。在果实成熟期,为害更为严重。

2、防治方法

(1)在成虫羽化盛期,喷2.5%的溴氰菊酯5000~8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4000倍液进行防治;

(2)用2.5%的敌百虫和50%的甲铵磷按1:400比例混合,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可杀灭越冬虫茧或用5%西维因粉3kg进行土壤消毒,可杀灭越冬虫;

(3)利用食醋加敌百虫制成毒饵,诱杀成蛾;

(4)采收果实后及时加工,不宜存放过久,以减少害虫的蔓延。

山茱萸炭疽病的病虫防治


山茱萸,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又名山芋肉、药枣、实枣儿、枣皮、肉枣等,为我国常用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山茱萸炭疽病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6月中旬就有黑果和半黑果的发生,产区群众称为黑疤痢。不管老区和新园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果实被害率为29.2%~50%,重则可达80%以上。

果实感病后,初为褐色斑点,大小不等,再扩展为圆形或椭圆形,呈不规则大块黑斑。感病部位下陷,逐步坏死,失水而变为黑褐色枯斑,严重的形成僵果脱落或不脱落。病菌在果实的病组织内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由风、雨传播为害果实而感病。

病害的严重程度与种植密度、地势与地形有关,树荫下、潮湿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的发病重,一般7~8月多雨高温为发病盛期。

山茱萸炭疽病防治方法

(1)秋季果实采收后,及时剪除病枝、摘除病果,集中深埋,冬季将枯枝落叶、病残体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选育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进行修剪、浇水、施肥,促进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4)苗木运输过程中加强检疫,防止将病菌带入;

(5)在初发病期,喷1:1:100波尔多液,中期每月上、中旬喷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液,8~9月每隔半月喷1次,连续喷2次或及时喷施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

(6)栽种前,用0.2%的抗菌剂401浸泡24h,以保证苗木健壮。

《山茱萸虫害防治 大青叶蝉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