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w59.com - 植物大棚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大棚草莓白粉病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受设施栽培高温多湿小气候的影响,大棚草莓白粉病发生越来越严重,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25%,严重的达30-50%。目前正值大棚草莓白粉病高发季节,应严格做好防治工作。

大棚草莓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侵害草莓叶片、花和果。叶片感病后,初期在叶面出现薄霜样粉状物,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情加重叶缘向上卷起,叶片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呈红褐色,叶缘萎缩、焦枯。花蕾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幼果感病,果实不能正常膨大;果实膨大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光泽并硬化,丧失商品价值。

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越夏。白粉病病菌是专性寄生菌,主要依靠带病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气流有助于病菌孢子在田间扩散蔓延,传播到草莓叶片、花器和果实上。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低于5℃或高于35℃均不发病,但潮湿多雨天气会加重发病。一般在2月上旬至5月上旬发病,3-4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连作、未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偏施氮肥、植株嫩绿、栽植过密或通风除湿不当,均易诱发草莓白粉病,并且发病重。草莓白粉病在适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遇连阴雨天后转晴天,大棚内温度适宜、湿度大,病菌繁殖和病害蔓延速度加快。

防治大棚草莓白粉病,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1次,发病严重的田块连续用药防治2-3次。三唑酮、腈菌唑和世高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常用药剂,防效较好。三唑酮在草莓开花结果期施用易产生药害,并且对蜜蜂安全性低,不宜在草莓花果期施用,可以在苗期施用,一般用15%三唑酮1000倍液喷雾防治。腈菌唑和世高对草莓生长无不良影响,对蜜蜂安全性高,可以用12.5%腈菌唑或20%世高1500倍液喷雾防治。不要随意提高施药浓度。苗期施用三唑酮浓度过高,会导致秧苗不发、生长缓慢;花果期施用腈菌唑浓度过高,会形成僵果。花期一般在下午4时后施药。注意交替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此外,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和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大棚保持通风透光,夜间尽量提高棚温,避免叶面积露;合理灌溉,控制棚内湿度;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等农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草莓白粉病发生。

编辑推荐

大棚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白粉病是我市大棚草莓的主要病害,在草莓的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白粉病的发病最适温度为15℃-25℃,大棚内的温度正好适应白粉病的发生,因此,草莓白粉病以大棚盖膜后为害为主,特别是在草莓现蕾开花进入产果期以后为害最重,严重影响了草莓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其主要症状为:叶片受害初期呈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随后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病斑,叶缘萎缩、枯焦;果实期受害时,幼果停止发育、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层白粉。

大棚内温湿度恒定,受外界影响较小,发病频繁。防治难度大,但潮湿多雨气候会加重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干旱气候对白粉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棚草莓白粉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一、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合理轮作,以降低菌源基数,减轻病害的发生。

2.选择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

3.及时摘去老叶病叶,并将老病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再侵染的机率。

4.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

5.合理灌溉,控制棚内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关键是预防为主,要掌握好二点:

一是适时防治,开花前要喷药预防2次,开花后在发病初期立即喷药防治,严重发病田块要连续用药防治2-3次。

二是药剂选择,药剂选择要考虑草莓生长的特点,由于草莓经济价值较高,大棚草莓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选择药剂首先要考虑安全性,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更应考虑安全性,所用的药剂是否会对草莓生长产生不利,或影响草莓的品质,其次才是防治效果。综合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酮、仙生、睛菌唑、世高对草莓白粉病都有很好的防效,但三唑酮易产生药害影响草莓生长,因此,三唑酮不易在草莓生产上使用。仙生防效明显,但施药后会在叶片和果实上滞留明显的白色药斑,影响草莓的外观,因此,仙生不宜在草莓长果期使用,可在草莓苗期使用。腈菌唑、世高防效好,对草莓生产安全,可大面积使用,使用12.5%腈菌唑和10%世高以1500倍为好,生产上不宜盲目提高浓度,特别是腈菌唑,高浓度下会对草莓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大棚草莓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不宜长期单独使用同一种农药,要交替使用,以利提高防效,防止病害产生抗药性。

葡萄白粉病防治


症状果实受害,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现褐色花纹,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叶片受害,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现灰白色小斑,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最后黑色。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病原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钩丝壳属。无性世代属半知菌粉孢属。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上或芽鳞片内越冬,来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寄主表面;菌丝上产生吸器,直接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则在寄主表面蔓延,果面、枝蔓以及叶面呈暗褐色,主要受吸器的影响。病害一般在7月上、中旬至9~10月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摘心,疏剪过密枝叶和绑蔓,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可减轻病害发生。 ②注意果园卫生,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③在发芽前应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芽后喷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南瓜白粉病防治


瓜类白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较重的病害。俗称白毛病、粉霉病。我国南方和北方不论温室、大棚及露地栽培的瓜地均有发生,多发生在结瓜期及成熟期。病害一旦发生,常发展迅速。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瓜叶焦黄,致使果实早期生长缓慢,植株早衰,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

1.症状识别:此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蔓也常受害,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色粉状霉点,不久逐渐扩大成较大的白色粉状霉斑,以后蔓延到叶柄和茎蔓甚至嫩果实上。严重时整个植株叶片被白色粉状霉层所覆盖,叶发黄变褐,质地变脆。后期有时白粉层中出现散生或堆生的有性世代的闭囊壳,先为黄色后变成黑褐色的小粒点。

2.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浸染所致,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温室南瓜上越冬。病原菌借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传播。

南瓜白粉病防治

3.综合防治技术:

棚室消毒:定植前57天,每半亩棚室用硫磺粉250克,并与500克干锯末混均匀后,分装在几个塑料袋或花盆内,分放在棚室内,在傍晚时分,密闭棚膜,点燃熏蒸一夜,第二天放大风。熏蒸时,棚室内气温最好维持在20℃左右,架杆等物也可放在棚室内同时消毒。

物理法防治:发病初期,可用高脂膜或京2B,兑水为305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4次,每亩喷药液5075千克。

小苏打防治:发病初期,可用0.2%小苏打溶液进行喷雾。每隔79天喷1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生物防治:用农抗120或农抗BD-10,兑水为2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75千克。

药剂防治:初发病时,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5%硫磺胶悬剂5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1000倍液,或20%敌菌酮胶悬剂600倍液,或40%敌硫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9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烟剂防治:每亩每次用10%百菌清烟剂300400克,或45%百菌清烟剂250克,或粉锈宁烟剂300克,在初发病时进行熏蒸。

山楂白粉病防治方法


山楂白粉病俗称花脸、弯脖子,是山楂的重要病害之一。造成幼果大量脱落,果实畸形,并严重影响翌年新梢的抽生和花芽形成,进而影响山楂的质量和产量。

山楂白粉病

1.为害症状

幼果多在落花后开始发病,病斑常在近果柄处,发病重的果实向一侧弯曲,常断落。新梢发病后布满白粉,生长柔弱扭曲,节间缩短,质硬而脆,发病严重时枯死。幼叶被害初期发生淡紫色或黄褐色病斑,以后叶片正、背两面出现白粉,以叶背为多,严重时叶片扭曲纵卷,至6月上旬后白粉收缩,病斑转为紫褐色,6月中旬开始出现小黑粒。花蕾发病多在近蕾柄处,病部先出现粉红色小点后密生白色粉层,畸形肿大,致使花蕾向一侧弯曲,轻者仍可开花坐果,但最终多数自病部脱落,花瓣发病后变狭长扭曲,提前萎缩。

2.发生规律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白粉病在病叶上越冬,3月底至4月初遇雨、大雾或地下灌水的情况下,形成第一次侵染,然后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再进行重复侵染。春季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生长衰弱的山楂树易发病,且发病较重;生长势强的山楂树发病晚,且为害轻。

3.防治方法

(1)清扫果园秋季落叶后,彻底清除山楂园的落叶、枯枝和病果,并集中烧毁或结合施肥深埋。

(2)3月下旬至5月下旬,及时剪除山楂根茎部砧木上萌发的枝芽,并铲除园内及周围的野生山楂树。

(3)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和幼果期喷洒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每隔15~2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枸杞白粉病防治方法


症状

又称枸杞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近圆形病斑,大小24mm,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叶背常生有黑灰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也产生类似的症状。

病原

CercosporalyciiEll.etHalst.称枸杞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背面,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褐色,37根簇生,顶端较狭且色浅,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状节04个,顶端近截形,孢痕明显,多隔膜,大小4815645.5(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鞭形,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顶端尖或较尖,隔膜多,不明显,大小6613624(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枸杞的枯枝残叶或随病果遗落在土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扩大为害。高温多雨年份、土壤湿度大、空气潮湿、土壤缺肥、植株衰弱易发病。

枸杞白粉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枸杞良种。如宁杞1号。秋季落叶后及时清洁杞园,清除病叶和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3)进入6月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紫薇白粉病防治技术


紫薇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发生规律

病害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至8月份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至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至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园艺防治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草莓白粉病始见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危害严重期在12月至翌年2月。病害早期仅在发病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病斑,随后叶背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空气向周围扩散,直至全棚植株发病。病情重时,除叶片外,叶柄、花、花梗及果实均能发病,造成叶缘萎缩、枯焦;幼果停止发育、干枯;果实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时使整个植株死亡。

发病原因发病与温、湿度关系: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浸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发病与栽培管理的关系: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防治对策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轮作的作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宜,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作作物。草莓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生长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到棚外深埋,减少菌源基数。生态防治:调控棚室湿度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

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

防治草莓白粉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硫悬乳剂500~6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天。扣棚前后白粉病开始发病,要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43%菌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3000倍液、40%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都有较好的效果,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一般均达70%,且对草莓安全。开花期一般不能喷药,否则易产生畸形果。

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应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可用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是一种对药剂较易产生抗性的病害,在生产中应做到轮换交替用药,每次施药间隔期以7~10天为宜。大棚草莓,特别在扣棚后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避免产生药害。

草莓白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目前,京不少地区草莓正值苗期或缓苗期,此时至草莓开花前是草莓白粉病始发阶段,也是预防白粉病发生的关键期。现将草莓白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通风降湿,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科学水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增强草莓植株对白粉病的抗性。

2.及时清除老叶、病叶及病残体,带至棚室外深埋。摘除老叶时避免根茎处产生伤口,造成炭疽病等病害侵染。一般地上部留2-3厘米叶柄为宜。

3.若主栽品种为易感病的日系品种,应在缓苗后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预防。可选用80%的硫磺水分散粒剂300-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4%农抗120水剂4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代森锰锌1000-1500倍液喷施。

发病后可选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4%四氟醚唑水乳剂1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喷施。7-10天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宜轮换使用。

4.棚室扣膜后遇阴雨天,可选用20%百菌清烟剂4枚/棚进行烟熏。也可采用硫磺熏蒸器4个/棚进行常规预防,一般选择傍晚棚室密闭后加热熏蒸,时间为2-4小时。隔日一次,根据实际情况可连续熏蒸4-10次。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花、果梗、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霜状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势加重,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染此病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肥大,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二、发病规律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三、防治方法采用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可喷30%特富灵5000倍液,亦可喷四氟醚唑和硫磺悬浮剂。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是黄瓜生产中常发性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一般不危害瓜。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变为灰色,叶片黄枯,病斑上长出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该病由黄瓜白粉病菌浸染致病。黑龙江黄瓜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以菌丝体在棚室瓜类作物上、或在花房及住宅的月季花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潜育期5天左右。高温、干旱、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2.棚室消毒:保护地黄瓜定植前,采用硫磺熏烟消毒,每100立方米棚室用硫磺粉0.25千克,加锯末0.5千克混合后,盛于花盆内分放几点,傍晚密封棚室,暗火点燃锯末熏一夜。也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用药量为每公顷3.75千克,熏一夜。

3.药剂防治:每公顷用400克/升氟硅唑(福星)乳油0.12-0.14升;或20%三唑酮乳油0.6-0.7升;或250克/升丙环唑(敌力脱)乳油0.5升;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0.75-1.25千克;或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1.5-1.8千克,对水喷雾。保护地可用三唑酮烟剂,每公顷4.5千克熏烟。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草莓白粉病怎么治?


近年来,草霉白粉病在保护地栽培草莓上连年偏重发生,是保护地栽培草莓的重要病害之一。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草莓白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于12月至翌年5月。年度间早春温度偏高的年份发病重。栽培上采用保护地栽培、通风透光差、缺肥早衰的田块发重。 草莓防治白粉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条理: 1、加强管理:高畦种植,合理密植,有利于通风透光,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问湿度,合理使用肥水,增强植株生长势,提高抗病力。保护地栽培棚内,要适当控制浇水量,晴天尽量开棚通风换气,阴天也应适当短时间开棚换气降湿,中午闷棚升温至35℃,抑制病害发展,防止引发病害流行。发现病果、病叶及时摘除,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 2、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的始见后3~5天,上午用药防治,用足药液量,使下部叶面、叶背均喷着药液。保护地栽培棚内,喷药后及时开棚通风降湿。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5~8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药剂可选0.28%农丰灵(黄岑甙?黄酮)水剂300~400倍,40%福星乳油4000~5000倍液,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高渗腈菌唑乳油1500倍,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世高水溶性颗粒剂1000~1200倍液等。注意合理轮用、换用与混用防治药剂,防止、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茄子白粉病害防治


【茄子白粉病症状】

茄子白粉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茄子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现不定形褪绿小黄斑,后叶面出现不定形白色小霉斑,边缘界限不明晰,霉斑近乎放射状扩展。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霉斑数量增多,斑面上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所覆盖,外观好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

【病原与发生规律】

Sphaerothecafuliginea称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闭囊壳在温室蔬菜上或土壤中越冬,借风和雨水传播。在高温高湿或干旱环境条件下易发生,发病适温2025℃,相对湿度25%85%。

【防治方法】

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徒长。环境调控,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发病初期,可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300g/L醚菌啶酰菌悬浮剂3000倍液+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硅唑多菌灵悬浮剂20003000倍液;70%硫磺甲硫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烯脂菌胺乳油5001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1500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福腈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0.5%大黄素甲醚水剂10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503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3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喷药1次。

发病普遍时,可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5%乙嘧酚悬浮剂15002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药1次。

茄子叶片表皮毛多,为增加药剂黏着性和展着性,喷药时可加入0.1%0.2%的洗衣粉或混入27%高脂膜乳剂300倍液,雾点宜细,喷匀喷足。视病情隔57天1次。保护地可用10%多百粉尘剂1kg/亩次,或45%百菌清烟剂200g/亩,暗火点燃熏一夜。

《大棚草莓白粉病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大棚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