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物茎的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园林植物茎腐病及防治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花卉苗木的茎腐病是由半知菌球壳孢目的真菌危害造成的一种病害。该病能为害多种植物,一年生银杏苗最易感病,死苗率达80%以上。此外,还危害松、柏、香榧、金钱松、杜仲、枫香、洋槐、板栗、水杉等林木的幼苗。

不同的苗木感病后,其症状不尽相同,但一般表现为茎腐。如银杏苗一年生苗感病后,初期症状是茎基部变为褐色,叶片失去正常的绿色,稍向下垂,病部迅速向上发展后,全株枯死,叶片下垂不脱落。病茎皮层肥肿皱缩,表皮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病菌浸入木质部,使髓部变为褐色或中空。病害扩展至根部后,使根皮层腐烂,如拔除疫苗,仅能拔出木质部而根部皮层则会留在土壤中。二年生苗木感病或一年生苗木发病轻的,病苗地上部部分死亡,当年可从基部发生新枝。炎热的夏季,土壤温度升高,当苗木茎基部受高温灼伤时,病菌便侵入危害。若苗圃地低洼易积水,苗木生长瘦弱发病率会显著增加。据观察,苗木一般在梅雨结束后10至15天开始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至9月中旬停止发病。

防治茎腐病,应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

一是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地作苗圃,容器育苗,必须用无病原菌的土壤配制营养土坚持轮作制度,不在同一块地连续培育同一种苗木。

二是杀死病原菌。茎腐病菌是一种土生病菌,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育苗前可用枯枝、枯叶、干草均匀撒在苗床上,点火焚烧,可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也可每亩苗圃地施入石灰粉25公斤或硫酸亚铁粉15至20公斤,以抑制病原菌。

三是施用腐熟肥料。肥料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垃圾肥和堆肥、厩肥可能带菌,应堆置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一般每亩苗床施腐熟的精牛栏粪40至50担。用草木灰做基肥,每亩50至60担,肥效好,防病效果也好;

四是在高温季节搭荫棚,可降低苗床温度,可使发病率减少85%以上;

五是提高幼苗抗病力,及时中耕除草、间苗、追肥使幼苗出土整齐,生长健壮。出苗期开始,每亩苗圃用波尔多液50至75公斤喷洒幼苗,使幼苗外表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发病后,及时清除病苗,在病苗穴周围撒石灰粉,以防止蔓延。在苗床上插松枝,或在苗圃上套种农作物或绿肥,干旱时灌水抗旱,对降低发病率也有一定的作用。

WwW.ZW59.COm

精选阅读

园林植物夏季病害养护茎腐病的防治


苗木茎腐病主要发生在夏季高温炎热的地区,在我省中南部和西部发生普遍,是苗木上的严重病害。本病危害银杏、马尾松、侧柏、杉木、水杉、杜仲、乌桕、刺槐、核桃、香椿等多种针阔叶树种,其中以银杏、杜仲、杉木苗最易感病。除树苗外,还危害农作物中的芝麻、红豆、大豆、烟草和棉花。

(一)症状

苗木发病初期,茎基部变褐色,叶片失去绿色而发黄,稍下垂,顶梢和叶片逐渐枯萎,以后病斑包围茎基部并迅速向上扩展,全株枯死,叶片下垂,不脱落。银杏等树种苗木茎基部皮层较厚,发病后期,病苗茎部皮层皱缩,内皮组织腐烂变为海绵状或粉末状,灰白色,其中有许多黑色微小的菌核,严重受害的苗木,病菌也侵入到木质部和髓部,髓部变褐色,中空,也有小菌核产生。最后病菌扩展到根部时,根部皮层腐烂。如拔出病苗,根部皮层全部脱落,仅剩木质部。茎部皮层较薄的苗木,发病后,病部皮层坏死不皱缩,坏死皮层紧贴于木质部,皮层组织不呈海绵状,剥开病部皮层,在皮层内表面和木质部表面,也有黑色小菌核产生。

当年生苗木最易受害,随着苗木的增长,抗病能力逐渐增强,2年生苗木,只有在严重发病的年份受侵发病。

(二)病原

苗木茎腐病的病原,是甘薯小菌核菌SclerotiumbataticolaTaub引起,属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目,小核菌属。

(三)发病规律

该病菌是一种腐生性强的土壤习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苗和土壤里越冬。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在适宜条件下自伤口侵入寄主危害。病害的发生与寄主状态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68月雨季过后,土壤温度骤升,苗木茎基部常被灼伤,给病菌侵入提供了条件,病菌即从灼伤处侵入,引起苗木发病。在苗床低洼容易积水处,苗木生长较弱,抗病力低,也易感病。苗木茎腐病,在68月份气温高,且高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时候发病严重。

(四)防治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育苗时用有机肥料。如棉籽饼、豆饼和腐熟的家畜粪便等作基肥或追肥,不仅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苗木生长,增强抗病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中颉颃微生物的活动,可以显著降低发病率。

2、搭荫棚:78月高温季节,在苗床上搭荫棚遮荫,降低苗床温度,减轻苗木灼伤为害程度,起到防病效果。遮阴时间,自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即可,雨天不遮盖,遮荫时间过长,影响苗木生长,9月以后撤除荫棚。此外,夏季在苗木行间盖草、浇水、雨后及时松土也可降低土温,并有利于苗木生长,减少发病。

园林植物山楂的丰产技术花腐病的防治


山楂花腐病是山楂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流行年份,病叶率可达70%左右,病果率高达90%以上,常造成绝产。

(1)发病规律:山楂花腐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病菌在落地病僵果越冬。来年4月下旬,地面潮湿时,病僵果上往叶腐较重;开花时多雨,花腐较重。高温、高湿发病早;若春季温度偏低,延缓展叶、开花时间,可增加病菌侵染机会,发病也重。山地果园较平原果园重,沟谷地较山坡地发病重,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重。如二猴头为高感品种,大金星、小金星和丰收红等早熟品种发病较轻。

(2)防治措施:

①清除菌源。采果后彻底清除病僵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

②地面处理。4月上、中旬,进行深翻土地,将遗留在地面的病僵果翻入土层15厘米以下。在山地果园或进行深翻地有困难的地方,可于4月底前用五氯酚钠1000倍液喷地面,重点处理树冠下及其3米内的地面,每亩用药0.5公斤,或每亩撒施石灰粉25―30公斤。

③喷药保护。于50%叶片初展及叶片全展开时,连喷2次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叶腐。于开花盛期均匀喷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果腐。

园林植物竹笋虫害绒茎蝇的防治


竹笋绒茎蝇(ChylizabambusaeYangetWang)属双翅目茎蝇科,我国分布于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可以为害毛竹、红壳竹、篓竹等。幼虫钻蛀笋根,使竹根短截,中间蛀空而成退笋。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6-7mm,翅长5-6mm,雄虫体长6-8mm,翅长5-6mm。头黄褐色,额间具大黑斑,复眼大,后缘微凹,单眼三角小,具单眼鬃。卵长椭圆形,长径,短径,乳白色。初孵幼虫的体长为0.5-0.90mm,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8.5-11.5mm,淡黄色。蛹体长6.1-7.5mm,乳黄色。

发生规律

竹笋绒茎蝇一年一代,以蛹在其被蛀的竹根中越冬。翌年3月下-4月中旬羽化为成虫,4月底卵孵化出幼虫,经过18-25天,幼虫化蛹。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管理。

及时中耕松土,科学肥水,合理砍伐,保持适当密度,提高植株抗性,减少为害;竹笋出土后,在笋根四周加盖泥土,阻止成虫产卵;注意竹林卫生,发现有笋根被钻蛀为害时,及时挖除,集中处理。

(2)药剂防治。

在成虫羽化高峰时,用80%敌敌畏乳油稀释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杀。

园林植物牡丹病毒病的防治


牡丹病毒病

症状:牡丹环斑病毒(PRV)在叶片上产生深绿和浅绿相同的同心轮纹圆斑,同时有小的坏死斑,植株不矮化,TRV亦变化大小不一的环斑或轮斑,有时则呈不规则形,而PLCV引起植株明显矮化,下部枝条细弱扭曲,叶黄化卷曲。

病原物:

(1)牡丹环斑病毒(Peonyringspotvirus,PRV)病毒粒体球状,27纳米。难以汁液摩擦接种,可以由蚜虫传播。

(2)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rattlevirus

TRV)病毒粒体有两种,长的为190纳米,短的为45-115纳米。能汁液接种,报道线虫、菟丝子和牡丹种子都能传毒。

(3)牡丹曲叶病毒(Peonyleafcurlvirus,PLCV)由嫁接传染。

传染途径:用病株分株繁殖,或作嫁接材料以及田间蚜虫大量发生。寄主植物:PRV、PLCV为害芍药、牡丹;TRV除芍药、牡丹外,还为害风信子、水仙、郁金香等花卉。

牡丹白粉病

症状:叶片上产生白色粉霉斑,常扩大接连成片,甚至覆盖整株叶片和茎杆,引起植株早衰或枯死。

病原物:ErysipheaquilegiaeDC.etMer.,称耧斗花白粉菌。

传染途径:病菌以闭囊壳(病叶上小黑点)在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以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施氮肥不宜过多,应适当增施钾、钙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适时修剪整形,去掉病梢、病叶,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室内盆栽时,应置于通风良好、光照充足之处。冬季要控制室内温湿度,夜间要注意通气。秋末冬初移入温室(或冷窖)前,应仔细检查,发现病叶、病梢立即剪除并烧毁,以免带入室内传播蔓延。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粉锈宁的残效期可达20-25天,喷药后受病害部位的白层暗灰色,干缩并消失。

牡丹褐斑病

牡丹褐斑病在牡丹生育后期发生。

症状:叶表面出现大小不同的苍白色斑点,一般直径为3-7毫米大小的圆斑。一叶中少时1-2个病斑,多时可达30个病斑。病斑中部逐渐变褐色,正面散生十分细小黑点,放大镜下绒毛状,具数层同心轮纹。相邻病斑合并时形成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发生严重时整个叶面全变为病斑而枯死。叶背面斑病呈暗褐色,轮纹不明显。

病原:病原菌为变色尾孢菌(Cercosporavariicolor

Winter),属丝孢纲、丝孢目。分生孢子梗淡色,偶有隔膜或屈曲,不分枝,大小为10-352-4微米。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大小为40-1202.0-3.5微米。

传染途径: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和病落叶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来源。以风雨传播,从伤口直接侵入。多在7~9月份发病,台风季节雨多时病重。下部叶先发病,后期管理放松,盆土过干、过湿时病重。

防治方法

1、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

2、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或36%甲.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园林植物刺柏黄化病的防治


刺柏是一种常见的绿篱,它四季常绿,易修剪,树形美观,还可修剪成各种造型。前一段时间,我单位的刺柏绿篱出现了大面积发黄现象,经过仔细检查,没有发现病虫害,在对其土壤进行pH值测定后,发现其pH值偏碱性,因此诊断出刺柏得了黄化病。

黄化病的症状是受害初期叶片发黄,后呈现黄白色,尤以新叶表现的最为明显。严重时叶片组织坏死,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随后全株慢慢会枯死。

这是一种生理性病害,通常因北方地区土壤及水中含碱盐较多,可被植物利用的二价铁离子在碱性土中变成不溶性的三价铁离子,影响植物吸收,造成植物生理缺铁,导致黄化病。

因此我们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

1、栽植时,施用堆肥、绿肥或其他有机肥料,有利于植株对土壤中铁的吸收,也可将硫酸亚铁混入肥料中施用。其配制是:硫酸亚铁2.5至3公斤,油粕5至7.5公斤,粪10至15公斤,水200至250公斤混合,腐熟成黑色后即可使用。

2、调和土壤酸碱性。可浇0.1%至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溶液的pH值为4.7,使碱性土壤变为酸性土壤,改善嫩叶黄化现象。

3、经常浇施硫酸亚铁溶液,会使土壤中硫及有效铁成分过多,使植物中毒,可用乙二胺乙酸二钠0.14克,硫酸亚铁0.1克,混合溶入500毫升自来水中,喷施叶片正、背面,3天1次,持续数次,可获得良好效果。

园林植物夹竹桃蚜虫病的症状及防治办法


【虫害简介】同翅目,蚜科,无翅孤雌蚜:体长2.3mm,宽1.2mm,呈卵圆形,体黄色,第八腹节有明显斑纹。体表有明显网纹。中额瘤隆起.顶端平;触角有瓦纹,为体长的2/3。腹管长筒形,尾片呈舌状,中部收缢,上有长曲毛11-14根。有翅孤雌蚜:体长2.1mm,宽1.Omm,长卵形;头、胸黑色;触角为体长的3/4。腹部第2-4节有小缘瘤,腹管长圆筒形。

【病害症状】为害夹竹桃、黄花夹竹桃,以成、若蚜群集于嫩叶、嫩梢上吸食汁液,常盖满10-15cm的嫩梢,致使叶片卷缩,花苗生长不良,严重时影响新梢生长,造成叶片僵化及茎、叶枯死、花形变小或开花不正常。分泌的蜜露常粘盖叶面,尤以幼叶受害为重。同时诱发煤污病的发生,严重阻碍了植株的正常发育。

【发病规律】一年发生20余代,常以成若蚜在顶梢、嫩叶及芽腋隙缝处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开始缓慢活动,并在原处繁殖扩大为害。全年均可见到此虫为害,但尤以5-6月间蚜虫发生数量最大,为繁殖盛期。在同一植株上同时见到无翅孤雌成、若蚜和有翅孤雌蚜,每头雌蚜平均能产若蚜25-30头左右,当气温高时,蚜虫多密集生活在蔽荫处,在11月中下旬可见到越冬的无翅成、若蚜。该蚜在一年内有二次危害高峰期,即5-6月,9-10月。7-8月因温度过高和各种天敌的制约,虫口密度低,危害也减轻。在气温20℃时,完成一代需7-8天。成蚜寿命15-21天。

【防治措施】1成虫出现高峰期以网捕捉,减少虫源。2产卵期摘除有卵叶片。3在危害盛期喷洒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5%烟参碱乳油8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500倍液、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

园林植物香椿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危害香椿。白粉病多在夏秋两季发生。病原菌主要危害叶子,有时也危害嫩枝,吸取香椿苗木营养,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严重时,使树叶卷缩,枯干早落,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发病初期,叶正面出现退绿斑,随后,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秋季,在白粉层上产生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的粒状物(闭囊壳)。

病原

香椿白粉病由榛球针壳菌(Phyllactiniacorylea(pets)Karst.)引起。

发生规律

除为害香椿外,还可为害麻栎、梓、柳、核桃、柿等多种阔叶树。为害叶片,菌源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之后,在叶背产生菌丝层及粉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大。89月问形成闭囊壳,910月成熟后,随病叶落地越冬。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落叶和感病枝梢,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

②发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分粉剂800倍液,或15%粉锈宁6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

园林植物杨树腐烂病的防治方法


(1)症状杨树腐烂病田树种、构龄和生态环境的不问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症次

日灼型多发生在幼树和新栽树的主干下部,病斑为黑灰褐色,开裂下陷,皮下布有灰白色茵丝及黑色突起,常有流放。病斑纵向发展,后期病区四周易形成愈合组织,技创病区扩展。

干腐型病斑深褐色,不流胶,不下陷,呈椭因形、状形,边缘不明显,有的形成褐色或灰褐色的环,韧皮部及木质部呈暗祸色,病斑发展迅速,达成一片致死。发病后期和树体死亡后,病区表皮上相满黑色突起,即分生袍子器,

井挤出大量棍黄色分生袍子角。多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校处。

泼疡型病斑初期为黄褐色水演化微右突起,椭圆形或长梭形,边缘明显,破裂后流出黄褐色胶状物,有酒糟昧,扩展迅速,皮层组织腐烂变软,挤压时有流胶进出,后期病班流水下陷。生长弱的中龄树病区呈黄白6,布满大量苗丝

及分生袍子器,扩展缓慢。幼龄树病区糟烂如麻,极易剥落。

枝枯型病斑褐色,不规则,往往连成一片,不流应,开裂或不开裂,后期表皮布满黑色分生抱子器。多发生在栽均质量差、立地条件差的幼树和老树枝条上。

(2)发生特点病菌以菌丝、分生袍子器、子聚充在病斑内越冬*翌衣湿度大时,分生袍子器内放状物吸水毖

胀,涌出格红色丝状分生袍子角,

伦摇,由伤口、皮孔侵入。

(3)防治方法

增强新植树、移植树的养管,它。

每年3月、6月、11月涂抹白涂剂备。生石灰20份、硫磺粉5份、食盐5份)。

初冬、早春喷施波美5度石琉合别生长期喷施波奖o.5一l度石硫合剂。出圃新苗种植前用o.1%升汞水溶液消毒处理。

切剖水渍斑或涂浓眩水(碱:水=1:3)或200倍95%苛性纳稀释液。发病中期可到割病斑,在病段上用钉或钻汀眼,或用刀切割病皮,刮割成梭形立茬,超出病皮o.5一l厘米,刮口要乎整光滑。据有关资料介绍:70%托布律、

50%陕北一号、50%福美双、50%福美硫磺以及多抗霉素、内疗家、23一16对腐烂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可参考试用。

园林植物毛竹枯梢病的防治


分布与危害

发生在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症状

感病后先在主捎或枝条的节叉处出现舌状或梭形病斑,初为淡褐色后变成紫褐色。当病斑包围枝或干一圈时,其上部叶片变黄,纵卷直到枯死脱落。在林间因病害危害的程度不一,竹子可出现枯梢、枯枝和全株枯死三种类型。剖开病竹,可见病斑内壁变为褐色,并长有白色絮状菌丝体。翌年春,枯梢或枯枝节处出现不规则的小突起,后不规则开裂,从裂口处伸出1至数根毛状物,即病原菌有性世代子囊壳的喙。病原

病菌为核菌纲球壳菌目间痤壳科喙球菌属的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phyllostachydisZhang发生规律

病菌借水、风雨传播或人为传播。在发病区,凡遇7~8月份高温、干燥的年份,此病易流行。防治方法

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在冬末春初毛竹出笋前,结合常规的砍竹、钩梢两项生产措施,彻底清除竹林内的死竹及病枝、病梢,以减少病害的侵染源;

②加强检疫,禁止带病母竹和竹材外运,防止病害扩散;

③病害流行的年份,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在新竹发枝放叶期喷洒,隔10~15d连续喷2~3次。

园林植物大丽花青枯病的防治


大丽花青枯病为大丽花常见病害之一

一、症状根和块根被病菌侵染后变褐腐烂,地上部叶片萎蔫,下垂枯死。横切病根、茎,木质部呈黄褐色,并有细菌脓液溢出。

二、病原为青枯病原菌PseudomonssolanacearumE.F.smith。

三、传染途径病菌可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腐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则大量繁殖,遇寄主便从伤口侵入。高温多雨季节移栽时,若土壤或肥料带有青枯病菌,最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培育无病苗,避免在病区选择繁殖材料。

2、不要用发生过此病的土壤种植。加强苗木管理,避免产生伤口。淋水要适当,并要防止病区灌溉水流向健株。发现病株应拔除烧毁。

3、改良土壤:每亩撒施消石灰100-150公斤,施足腐熟农家肥,翻整土,使土壤肥沃、松散、微碱性,以抑制病菌繁衍,并增强植株抗性。

4、药剂防治:

(1)及时清除、烧毁病株,每穴灌注2%甲醛液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撒施石灰粉。

(2)发病初期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用30%DT(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DTM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3)也可用上述药剂灌根,每株灌药液0.5公斤,并结合喷雾,7-8天1次,连续3-4次。

本资讯由湖南花木网整理编辑

园林植物幼苗狙倒病的防治


(1)症状摔倒病的症状根据侵染时间有三种类型。在种子或幼芽未出土前即道受伎染而腐烂,称之为种芽腐烂型,它难以与种子国其它原因而露烂相区别。出土后的便染发生在地表或刚刚在地表下的茎基部,呈现水渍状腐烂、经

绵。在针叶树中,组织馈解、幼苗倒伏,子叶仍呈绿色,是典型的摔倒症状。狞倒通常是在久雨韧睛之后突然发生。

而在阑叶树上或嫩茎己本质化厉再发生此病时,通常仍然直立,逐渐枯萎,并容易折断,为立枯的症状。

(2)发生特点降低栽培植物生长活力的任何条件都会加重病情。老苗圃地容易发疯土壤过分潮湿、雨水过多发病严重,荫朔架妨碍空气流通,也会增加感染。温度影响病官的发展。中性或碱性土壤较酸性土壤发病重。

(3)防治方法

以采取适当的育苗技术措施为主,结合选择适当团地,转化精细整地,作好苗床,精选种子,适当早锅,注意徘淄等,从而提高种子萌芽速度和萌芽势,使苗木在早期迅速木质化,可以减少损失。

以o.3%福美双或o.2%西力生成赛力散处理种子(均按种子重量计算),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以福美双或西力生或赛力散接每亩45斤处理土抵以抑制土壤中病菌的活动。

咳施50%克茵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茵清800倍液喷一、二次,以抑制蔓延。

园林植物常见毒蛾的危害及防治


毒蛾类昆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园林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毒毛是毒蛾幼虫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命名的依据。毒蛾的幼虫一般常常色彩鲜艳,胸腹部被有长毛,具毒性,人接触后可引发皮炎,能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卵多成块状。毒蛾种类较多,为害园林植物的毒蛾主要黄尾毒蛾、侧柏毒蛾、榆毒蛾、柳毒蛾、舞毒蛾、角斑古毒蛾、灰斑古毒蛾等。现就其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一、危害特点

越冬幼虫剥食春芽严重,为害芽从芽基部蛀食成孔洞,致芽枯死,有时可将整树芽吃光。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高龄后开始分散活动为害,将叶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仅留粗脉或被食光。从而消弱树势,致使树木死亡。

二、几种毒蛾的识别及习性

1、黄尾毒蛾

学名EuproctissimilisFeezssly,别名桑毛虫、盗毒蛾。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朝鲜、日本、欧洲也有分布。主要危害杨树、柳树、桑树、构树、榆树、椿树、泡桐、海棠、樱花、月季、苹果、梨、枣树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8毫米,翅展25~35毫米;雄蛾体长11~15毫米,翅展24~26毫米。体白色,复眼黑色,前翅后缘有两个黑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或没有。雌蛾触角栉齿状,腹部粗大,尾端有黄色毛丛;雄蛾触角羽毛状,体瘦小,腹末黄色部分较少。因尾部有黄色毛丛,故称黄尾毒蛾。前后翅反面白色,前翅前缘黑褐色。

卵:直径0.6~0.7毫米,扁圆形,灰白色,半透明。常数十粒排成卵块,卵块呈馒头状,表面覆盖有雌蛾腹末脱落的黄毛。

幼虫:老熟时体长26~38毫米,黄色。背线、气门下线红色;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线黑褐色,均断续不连。每节有毛瘤3对,第一节背面两侧各有一个向前突出的红色大毛瘤。

蛹:体长14~20毫米,黄褐色。

茧:长15~24毫米,长椭圆形,土黄色,附有幼虫毒毛。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2代,以3龄幼虫或老熟幼虫在树干缝、树洞蛀孔内作丝茧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虫破茧爬出啃食春芽、嫩叶、咬断叶柄,对树木的发育影响较大。6月中旬化蛹,下旬出现成虫。成虫傍晚飞翔,有趋光性,夜间产卵,卵产在枝干上或叶片反面,每雌产卵150~600粒。初龄幼虫群集取食,行动活泼,2龄后开始分散危害,长大后取食叶片成缺刻,受惊扰即吐丝下垂,随风飘移至邻近植株危害。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卷叶内结茧或在林木附近土块下、篱笆、杂草丛中等处结茧。9月中旬发生第二代,10~11月初幼虫开始结茧越冬,越冬幼虫有结网群居的习性。

2、侧柏毒蛾

学名ParocneriafurvaLeech,别名柏毒蛾。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贵州、四川、青海等省市,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侧柏、圆柏等柏树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20毫米,翅展19~34毫米。体灰褐色。雌蛾触角短棒齿状,灰白色;前翅浅灰色,鳞片薄,略透明,翅面有不显著的齿状波纹,近中室处有1个暗色斑点,外缘较暗,有若干黑斑。后翅浅灰色,带有花纹。雄蛾触角羽毛状,雄蛾体色较雌蛾深,前翅花纹模糊,近中室处的暗色斑点较显著。

卵:扁圆形,直径0.7~0.8毫米。初产时绿色,有光泽,渐变为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绿灰色或灰褐色;头部灰黑色或黄褐色,有茶色斑点;体各节具有棕白色毛瘤,上着生黄褐色和黑色刚毛,背线黑绿色,第3、7、8、11节背面发白,亚背线从第4至第11节为1条黑绿色斑纹,亚背线与气门线有白色斑纹;腹部第6~7节背面各有1个浅红色翻缩腺。

蛹:长10~14毫米,初期青绿色,羽化前呈褐色,头顶具有毛丛。每一腹节具有褐色斑点,上生少数白色细毛,气门黑色;臀棘钩状,暗红褐色。

⑵生活习性:

在河北等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柏树皮缝和叶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开始危害,将叶咬成断茬或缺刻,咬伤多呈黄绿色。5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第二代成虫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出现。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咬食鳞叶尖端和边缘成缺刻,3龄后取食全叶。幼虫多在夜间取食,白天隐藏在树皮裂缝、叶丛中。幼虫在4龄后的食叶量显著增大,约占总食量的80%以上。老熟幼虫在叶丛中吐丝作茧,经1~3天预蛹期后变成蛹。成虫多在夜间至上午羽化,有较强的趋光性。白天一般静伏在树冠枝叶上,很少活动,傍晚后飞翔交尾;交尾结束后即产卵;每雌产卵平均87粒。卵产于侧柏鳞叶上,成不规则的堆状。每一卵块有卵3~32粒。干旱对其数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虫灾常发生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区,疏林和尚未郁闭的幼林灾情较轻,纯林比混交林发生重。第二代幼虫为害一段时间后,于9月下旬开始越冬。

3、榆毒蛾

学名IvelaochropodaEversmann,又名榆黄足毒蛾。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主要危害榆树的叶片。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2毫米,翅展约24~40毫米。体、翅白色,触角干白色,栉齿黑色;足白色,前足腿节端半部、胫节和跗节橙黄色,中足和后足胫节端半部和跗节鲜黄色。

卵:长0.8毫米,椭圆形,灰黄色,表面覆有灰黑色分泌物,串状排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5~35毫米;体浅黄绿色,头灰褐色。气门上线苍白色,气门下线米黄色,气门黑色。体各节背面具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四周黑色,腹部第1、2节和第8节上具较大的黑色毛丛;翻缩腺黑褐色;腹部第8、9节背面绯黄色。

蛹:蛹长15毫米,浅绿色,头顶具黑褐色毛束。腹面青灰色,复眼红褐色。

⑵生活习性:

在北方等地一年2代,以低龄幼虫在树皮缝或附近建筑物的缝隙处越冬。翌年4月中旬榆钱刚开时开始活动,5月中旬就地吐丝作茧化蛹,蛹期15~20天,5月下旬至7月初成虫羽化。成虫趋光性强,成虫羽化后交尾于2~3天产卵,卵块产于嫩枝叶上或叶的背面,排列成串,外被灰黑色分泌物,每个卵块含卵平均10多粒。老熟幼虫在叶面上、树干缝隙或杂草上吐少量丝作茧化蛹。第一代幼虫危害较重。9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为害,10月上旬低龄幼虫开始钻进树皮缝处结薄茧越冬。

4、柳毒蛾

学名Stilphotiacandida(salicis)Standinger,又名雪毒蛾、杨毒蛾。原分为杨毒蛾和柳毒蛾,由于它们的成虫很似,幼虫危害的树种基本相同,常常混合发生,因此又称杨柳毒蛾。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中、东北等多个省市,国外原苏联、蒙古、朝鲜、日本、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及加拿大也有分布。主要危害杨树、柳树、白蜡、槭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21~23毫米,翅展45~50毫米;雄蛾体长18~21毫米,翅展40~45毫米。全体密被白色鳞毛,有丝绢光泽。触角主干纯白色。雄虫触角栉齿状暗褐色,鳞片较密。雄蛾触角羽毛状。足棕色,胫节和跗节具有黑白相间的环纹,中足的距为黑色,较长。

卵:馒头形,卵粒成堆,外被银白色胶质物,表面较平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50毫米,体粗壮,灰黑色。头部黑色,背中线黑色,两侧为黄棕色,其下各有一条灰黑色纵带。各行均生有毛瘤,形成横的一列,瘤上密生黄褐色长毛及少数黑色短毛。胸足棕色。腹部青棕色。

蛹:体长16~25毫米,棕褐色。体各节保留着幼虫期毛瘤的特点,其上密生黄褐色细毛。

⑵生活习性:

柳毒蛾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为害3次,以2龄幼虫在树皮缝隙内结薄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杨树展叶时,上树为害。多于嫩梢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当受惊扰时,立即停食不动或迅速吐丝下垂,随风飘往它处。老龄幼虫少见吐丝下垂现象,受惊也不坠落。随虫龄增大,食量剧增,4龄以后能食尽整个叶片。6~7月间为害最烈,大发生时,往往数日将叶片吃光。幼虫在隐蔽场所吐丝作一护膜潜于其中脱皮,各龄幼虫脱皮前后均停食。幼虫有强烈的避光性,尤以老龄幼虫更为明显。幼虫晚间上树取食,白天下树潜伏。幼虫老熟后体渐渐收缩,进入预蛹期,约经3日脱皮成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天左右。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初羽化的成虫体湿润,翅卷缩,迅速爬行后静伏展翅,经半小时即可搧动双翅。成虫具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白天静伏叶背、小枝或杂草中,当受惊时才飞去。傍晚开始活动,到处飞翔觅偶交尾,直至早晨才逐渐停止活动。雄蛾有两次交尾现象,雌蛾一生只交尾一次。交尾当天即可产卵,又多在夜间进行。一头雌虫可连续产卵2~3天,产卵300粒左右。卵大多产于树冠下部枝条的叶片背面,或枝干的树皮上。卵成块状,每块平均100粒左右。卵期15天。幼虫于7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幼虫并不立即爬动取食,而多静伏或蔽于隐蔽处;大约一天后才开始活动,取食嫩梢叶肉,一直为害到8月份,后陆续在枯枝落叶层、杂草丛、土层、刺蛾旧茧壳、树皮缝隙等处越冬。

5、舞毒蛾

学名:LymantriadisparLinna.,别名苹果毒蛾、秋千毛虫等。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地区。主要危害杨、柳、榆、苹果、刺槐、悬铃木、海棠、紫藤、山楂、柿、杏等500余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蛾体长22~30厘米,翅展58~80厘米,污白色,体前翅黄白色。触角黑色双栉齿状。前翅具4条锯齿状黑色横线,中室有1黑点,中室端部横脉中有形黑褐色横纹,开口向翅外缘。外缘与脉间有1列黑褐色点。后翅斑纹不明显。腹部肥大,密被淡黄色毛,末端有较大的黄棕色或暗棕色毛丛。雄蛾体瘦小,全体暗黄褐色,腹末尖,体棕黑色,前翅翅面上具有雌蛾同样斑纹。触角羽毛状。中室中央有1个黑点;横脉纹不如雌蛾明显,其他特征同雌蛾。

卵:球形,有光泽,两端略扁,直径约1毫米;褐色,卵成块状,数百粒甚至上千粒粘在一起,上覆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幼虫:幼虫体色多变,有黑、灰、黄多种色型。初孵幼虫色较深,黄褐色至暗褐色,体长2毫米,胴部生有灰色或黑色短毛。老熟幼虫体长52~68毫米,头部黄褐色,具黑色八字形纹,胴部背线两侧的毛瘤前5对为黑色,后6对为红色,毛瘤上生有棕黑色短毛。腹部褐色,背线灰黄色,各节于亚背线、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处均有毛瘤,每节计6个;亚背线处前5对毛瘤与体同色,后7对毛瘤红色,其上刚毛灰褐色较长。

蛹:体长18~30毫米,暗褐色或黑色,胸背及腹部有不明显的毛瘤,着生细而短的红褐色毛丛。无茧,仅有几根丝缚其蛹体与基物相连。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后的卵,在寄主树皮缝隙间、建筑物的墙缝、石缝及树下落叶等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陆续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点的温度有关。初孵幼虫体轻毛长,有吃卵壳习性,树上不残留卵块痕迹,初期群集树干,以后爬到树冠上取食叶片。如卵不产在寄主树种上,孵出的幼虫吐丝悬垂,靠风吹扩散。2龄后日间藏在落叶及树上枯枝内或树皮缝内,夜间出来为害。后期幼虫食叶量大,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能吃光老、嫩树叶。6月中旬开始幼虫老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雌虫不大活动,常停留在树干上;雄蛾活跃,善飞翔,日间常在林内成群飞舞,故称舞毒蛾。雌、雄成虫均有趋光性。卵产于树干上或主枝、树洞中、石块下、屋檐下等处,每雌蛾一生产卵约400~1200粒。卵成块,上厚覆雌虫腹末体毛。

6、角斑古毒蛾

学名Orgyiagonostigma(Linnaeus.)。又名角斑台毒蛾、杨白纹毒蛾、核桃古毒蛾等。国内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等地,朝鲜、日本、欧洲也有分布。主要危害紫叶李、悬铃木、山楂、柳、榆、月季、玫瑰、海棠、榆叶梅、桃、三叶草等多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蛾体长12~25毫米,翅退化仅残留痕迹,体略呈椭圆形,灰至黄色,密被深灰色短毛和黄、白色绒毛。头很小,触角丝状,复眼灰色。足灰色有白色,爪腹面有齿。雄蛾体长11毫米左右,翅展25~36毫米,体灰褐色,下唇须橙黄色,触角短羽状、干锈褐色,栉齿褐色。前翅黄褐至红褐色,内区(内线至翅基部)前半部有白磷、后半部赭褐色;基线细白色、波浪形;内线直黑色,前半部宽、前缘中部有白鳞;外丝双条黑色,细锯齿形;赭黄色斑;后缘有1新月形白斑;横脉纹黑色白边、中央有1白色细线;缘毛暗褐色有赭黄色斑。后翅栗褐色,缘毛黄灰色。

卵:近球形,有光泽,直径约0.8毫米,卵孔处凹陷,花瓣状;还有1环纹;初产白色,后为灰黄色。孵化前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42毫米。头部灰至黑色,有光泽,上生细毛。体黑灰色,被灰或灰白色和黑色毛,亚背线和气门为间断的红橙黄色带,体侧毛瘤黄色,背面和侧面毛丛由黑色长毛和白色毛组成;前胸两侧各有一束向前伸的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第1~4腹节背面中央各有1簇棕色或深褐色刷状短毛;第8腹节背面有一束向后斜伸的黑长毛。翻缩腺在第6~7腹节背面中央,呈灰褐色。

蛹:雌蛹长16毫米左右,纺锤形,初化蛹时为淡黄绿色,羽化前变黑褐色,体被黄灰色或灰色短毛;雄蛹长10毫米,圆锥形,黑褐色。

茧:略呈纺锤形,丝质较薄,灰黄色。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般1年2至3代。以2~3龄幼虫于皮缝中、粗翘皮下及干基部附近的落叶等被覆物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寄主发芽时开始出蛰活动为害,4月下旬越冬代幼虫化蛹,蛹期12~14天左右,4月底出现越冬代成虫并开始产卵,产卵期14~20天。第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第一代成虫7月中旬发生。第二代幼虫8月上中旬开始发生,为害至2~3龄便进入越冬场所越冬。一般从9月中旬前后开始陆续进入越冬状态。

角斑古毒蛾成虫白天羽化,多在下午羽化。雌成虫羽化后不离开茧,爬在茧上,蛹壳留在茧内。雄成虫羽化后蛹壳1/2至4/3露在茧外。雄成虫有趋光性,一般上午静伏不动,下午开始飞翔活动寻找雌成虫交尾,交尾时间大多在傍晚。雄成虫可以交尾2~3次。卵成堆产在茧外,卵块上有淡黄色绒毛覆盖。每头雌成虫可以产卵207~430粒,未交配的雌成虫也可以产卵,但不能孵化。雌成虫寿命9~12天,雄成虫寿命5~6天。卵期10~12天。

初孵幼虫聚集在叶片上取食卵壳,两天后开始取食叶片。1~2龄幼虫排列在叶片上取食叶肉,仅残留叶脉和表皮,待食完一片后再转移到新的叶片上取食。2~3龄幼虫可以吐丝下垂随风转移,3龄后分散取食。幼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落地蜷缩。幼虫为5~6龄,通常发育为雌成虫的幼虫是6龄,发育成雄成虫的幼虫为5龄。幼虫期为24~30天。

7、灰斑古毒蛾

学名:OrgyiaericaeGermar.,别名:灰斑台毒蛾、沙枣毒蛾。在我国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各地,国外原苏联、欧洲也有。主要危害沙枣、柽柳、杨树、柳树、榆树、苹果、梨、山楂、蔷薇、杜鹃等多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8~15毫米,黄褐色,体被短而密的白色绒毛,翅退化,足短。雄蛾体长8~10毫米,黑褐色,翅展21~38毫米。触角长双栉齿。前翅赭褐色,有两条明显的褐色线;前缘有1个近三角形紫灰色斑;横脉纹新月形,近臀角有一白斑。后翅深赭褐色,翅基部有密集的长毛,缘毛淡黄色。

卵:扁圆形。白色。中央有1个棕色小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毫米左右,黄绿色,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黑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束,第1~4腹节背面各有一浅白黄色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一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束,头部和足桔黄色,瘤桔黄色,上生浅灰色长毛,翻缩腺桔黄色。第9和10节背中央各有一圆筒状淡粉色的小肉瘤,瘤的基部为黑色或淡红色。足淡红褐色。腹底面灰绿色。

蛹:黄褐色(雌),纺锤形或黑褐色(雄),圆锥形。蛹背被有淡黄色的细毛。体长雌雄分别为13毫米和11毫米。

茧:淡灰黄色,上附有灰黄和少量黑色的长毛。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2代。以卵在枝杈、附近建筑物、杂草、枯叶等处的雌虫茧上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卵孵化成幼虫开始为害。初孵幼虫多群集于卵壳上,长大后分散危害,喜食嫩枝叶和花朵。幼虫有吐丝下垂,依靠风力扩散,转移危害的习性。幼虫白天栖息在叶柄上、小枝上或叶背,早晚和夜间取食,危害大约一个月左右。6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叶背作一薄茧化蛹,蛹期大约10天左右。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雌成虫性引诱能力特别强,能招诱雄成虫于叶上交尾,雄成虫趋光性很强。每雌蛾产卵200粒左右,卵成堆产在缀叶丝网内的茧上或茧附近,卵期8天左右。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期,9月间成虫产卵越冬。

三、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

①人工采卵摘除;

②低龄幼虫期摇晃、振落幼虫杀死;

③清除枯叶物中的蛹或过冬幼虫。

2、物理防治:利用雄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无公害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生物农药Bt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以及20%除虫脲悬浮剂3000~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使毒蛾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落到地面,以防掉下后伤人和污染环境;也可喷施植物源农药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

4、化学防治: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5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等化学农药,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保护和利用追寄蝇、小蜂、螳螂、胡蜂、茧蜂、姬蜂、益鸟等天敌。

6、毒蛾幼虫的毒毛能使人皮肤痛痒,在防治工作中应注意防护。

《园林植物茎腐病及防治技术》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关于植物茎的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