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的种植技术。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桉树种植技术青枯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桉树青枯病菌侵染幼树,其地上部的表现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急性型,病株叶片急速失水萎蔫,叶悬挂于枝条上不脱落,呈现典型的青枯症状。枝干表面有时会出现褐色至黑褐色的条斑,解剖茎干,木质部变黑褐色,地下根部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和髓部坏死,坏死的根茎有臭味。将病根、茎横切面浸入清水中,可使清水变成乳白色,如将清水滴在横切面上,1-2分钟后,切面的木质部即出现白色到淡黄色的细菌脓液,有时呈环状溢出,这一特征是诊断青枯病的重要依据。第二种为慢性型,病株表现发育不良、矮小、下部叶片先变成紫红色,后逐渐加深并向上发展,最后叶片干枯脱落。部分茎干和侧枝出现不规则黑褐坏死斑,严重时整株枯死。此类型病株,从发病到整株枯死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36个月。根、茎解剖特性与急性型同。

【病原】本病病原为青枯极毛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E.F.Smith)为真细菌纲,假单胞杆菌属的生理小种1。病菌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5-2.30.5-0.7微米,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34℃,最高37℃,最低18℃,对酸碱度适应范围pH6-8,最适为pH6.6。

【发生规律】青枯极毛杆菌可存活于土壤、植株残体和垃圾混合物中,凡是种植过花生、烟草、马铃薯、番茄、桑、木棉、木麻黄和美人蕉等植物的土壤,以及这些罹病植物的花、果、叶茎、根接触过的土壤、垃圾肥、水源都有可能存在和繁殖青枯病的病原体。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与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关系密切,低温时存活时间比高温时长,中性土壤较酸性土壤有利于病菌存活,土壤含水量在31-37%时可存活390天以上;干燥和水淹时,病菌仅能存活30天到90天。桉青枯病为典型的土壤传播病害,病菌大多由根际侵入蔓延到植株维管束组织内,使植株凋萎;又可从病株的根部转入土壤而再感染邻近健康桉树。根颈损伤、地表径流、株间连根是病菌侵入、传播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桉树青枯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病。3月开始病株逐渐增多,6-10月发病严重,7-9月是病害的高峰期,11月以后病情逐渐减轻。高温或台风雨后造成树木伤口,当温度在33-35℃、相对湿度80%以上时,青枯病最易流行。巨尾桉、尾叶桉是高度感病的桉树。赤桉、刚果12号桉,雷林1号桉、巨桉和柳桉等为中度感病。柠檬桉和窿缘桉是抗病的。桉树的感病性与年龄有关,1-4年生易感病,5年生后较抗病。

【防治方法】①木麻黄、木棉、桑树、番茄、茄子、烟草和花生等植物的青枯病菌能与桉树交互感染,种植过这些作物的土地不宜选作桉树苗圃地或用作营养土基质。最好采用火烧土或黄坭心土作营养土基质。若用土杂肥时应充分堆沤、腐熟,并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消毒后才能使用。

②不选用种植过感病作物的地块造林。桉树病区砍伐后应实行树种轮栽或选择高度抗病的桉树造林。

③发病的林地,应开沟排水,隔离病株,减少地表径流传播病菌。砍伐重病株,清除病根、枯枝,集中销毁处理。病穴用石灰或硫酸铜消毒。

编辑推荐

桉树红叶枯梢病的防治方法


桉树红叶枯稍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严重缺乏植物正常生长结籽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B引起。

病因:

B在植物的生长开花过程中,起到影响植物的碳水化合物合成运输、细胞分裂、细胞成熟、细胞壁和花粉管形成等作用。缺B时,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大量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植物叶片变厚、变脆、畸形,叶绿体退化,叶色失绿变紫,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顶端优势减弱,生长点如顶梢、根尖等伸展部分生长受抑制,出现褐腐或死亡,但同时又会造成腋芽萌动,侧枝丛生;植物果胶含量减低,纤维素含量增加,细胞壁结构异样,薄壁细胞增厚,导致这些组织变脆、容易撕裂;开花时花粉管难以形成,出现花而不实或籽实不能正常发育等现象。更多绿色尽在

诊断桉树红叶枯梢病的主要表象依据是以下三点:

1.叶色出现浅红色斑点,直至大量全叶紫红,叶片肥厚,向内卷曲;

2.顶梢纤弱、呈褐色甚至枯萎死亡,质脆易于撕裂;

3.腋芽萌动抽生新枝,且纤弱向下弯曲,又重复以上症状,严重时整枝呈多头丛状灌木型。

防治方法:

1、在砂质或石灰岩地区的土壤中缺B严重,易于出现桉树红叶枯梢病。补充土壤中的B元素,一般是使用含有效硼11%的硼砂(化学名称为Na2B4O7﹒10H2O十水合四硼酸钠),与基肥混合均匀,种植前施用;也可以与化肥溶液混匀进行浇施,或进行叶面喷施。用量为每公顷3~5公斤,或每株5克左右。

桉树红叶枯稍病的防治方法


桉树红叶枯稍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严重缺乏植物正常生长结籽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B引起。

病因:

B在植物的生长开花过程中,起到影响植物的碳水化合物合成运输、细胞分裂、细胞成熟、细胞壁和花粉管形成等作用。缺B时,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大量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植物叶片变厚、变脆、畸形,叶绿体退化,叶色失绿变紫,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顶端优势减弱,生长点如顶梢、根尖等伸展部分生长受抑制,出现褐腐或死亡,但同时又会造成腋芽萌动,侧枝丛生;植物果胶含量减低,纤维素含量增加,细胞壁结构异样,薄壁细胞增厚,导致这些组织变脆、容易撕裂;开花时花粉管难以形成,出现花而不实或籽实不能正常发育等现象。更多绿色尽在

诊断桉树红叶枯梢病的主要表象依据是以下三点:

1.叶色出现浅红色斑点,直至大量全叶紫红,叶片肥厚,向内卷曲;

2.顶梢纤弱、呈褐色甚至枯萎死亡,质脆易于撕裂;

3.腋芽萌动抽生新枝,且纤弱向下弯曲,又重复以上症状,严重时整枝呈多头丛状灌木型。

防治方法:

1、在砂质或石灰岩地区的土壤中缺B严重,易于出现桉树红叶枯梢病。补充土壤中的B元素,一般是使用含有效硼11%的硼砂(化学名称为Na2B4O7﹒10H2O十水合四硼酸钠),与基肥混合均匀,种植前施用;也可以与化肥溶液混匀进行浇施,或进行叶面喷施。用量为每公顷3~5公斤,或每株5克左右。

砂质土壤严重缺硼,在其种植桉树,极易患红叶枯梢病,病株顶部嫩梢肿胀变脆,极易风折,形成丛枝,严重影响桉树生长。

2、结合硼元素的补充,采用代森锰锌500倍液、百菌清800倍液、多菌灵1000倍液及敌克松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3、用量:硼砂为每公顷35公斤,或每株5克左右;代森锰锌每亩用33克;百菌清每亩用100克;多菌灵每亩用33克;敌克松每亩用200克。

白芝麻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在生产中,白芝麻青枯病非常普遍,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其发病特点及防治技术如下:

一、发病条件

白芝麻青枯病,主要是由田间土壤湿度过大引起的,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流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连作田块病情更重。发病高峰,常在炎热的7~8月份,暴雨过后,温度骤然升高,病害则易于发生和流行。

二、危害症状

白芝麻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受害植株根茎外部,呈黑褐色条斑,内部维管束呈褐色,有细菌溢浓渗出,干燥后变成漆黑晶亮颗粒。发病初期,病株似缺水状,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几天后叶片从顶部向下,急剧萎蔫,老叶挂垂,继而全株死亡。叶片发病后,叶脉呈墨绿条斑,有时纵横交错,结成网状,迎光透视,其中心呈油渍状。蒴果受害后呈水渍状病斑,并且逐渐变成深褐色粗细不同的条斑,使病蒴瘦缩,进而使种子瘦瘪,失去发芽能力。

三、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良种并与非茄科、非豆科作物,进行三年轮作。

2、白芝麻不耐水渍,在其生长发育期间,如遇到大雨、暴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

3、增施有机肥,尤以钾肥为佳。

4、及时拔除、销毁或深埋病株。

(二)化学防治

1、用石灰水1份、石灰粉15份,进行病穴消毒。

2、在播种前,用百菌清进行土壤处理,预防效果较好;或者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或每亩用3%甲酚愈创本酚50毫升加50%多菌灵丹100克,兑水50千克喷施。

桉树枯萎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桉树是一种经济树种,有着药用、经济、观赏等多种价值,因此,种植桉树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在种植桉树的时候,经常会引发枯萎病的危害,枯萎病会危害桉树的指尖,从而慢慢感染更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桉树枯萎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

感病植株先由枝尖干枯,逐渐延至整枝,其上的叶片亦随之变褐干枯。发病严重时全株枯死。树干部表面无明显症状,树干横断面上可见边材的年轮上有绿褐色的变色条斑。纵剖时可见条斑由根向上蔓延。剖面保湿3-5天,即可长出暗褐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以厚垣孢子在土中或树干上越冬,翌年多由地下根部侵入,然后向上蔓延。秋季在树皮脱落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昆虫或其他动物传播。菌丝可在导管内蔓延,堵塞导管,并分泌毒素,引起树木萎蔫。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易发病。在土壤略呈碱性、线虫多时,病害常较严重。

【防治方法】

严格实行苗木检疫,严禁使用带病苗木植树;防治地下害虫;砍除、烧毁病株,然后用200倍福尔马林液进行土壤消毒。

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番茄青枯病

英文名

Tomatosouthernbacterialwill

异名

番茄细菌性枯萎病,

病原

青拈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lh,属细菌。

寄主

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烟草、芝麻、花生等。

危害

高温多湿季节的重要病害,发病突然。温棚栽培主要为害秋延后或秋冬茬栽培番茄。靑枯病发病急,蔓延快,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成片死亡,使番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分布

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苗期一般不发病,定植后植株长至30cm高时开始发病。发病初期,顶部嫩梢及叶片白天蔫萎下垂.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此反复,几天后,全株叶片也缺水蔫萎下垂,7天左右植株枯死_田间湿度大时,致死时间长些,若遇上土壤干燥,气温增高,病株蔫萎致死时间更短。死时植株仍然保持绿色,仅叶片色泽变淡,枝叶下垂。发病株下部茎表皮变得粗糙,有时会长出不定根。用小刀横切茎部,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用手挤压切口处,可见到溢出污浊的菌液。发病中心株在田间呈不均匀多点分布,还会扩大侵染范围,感染相邻健康株。

病原物

(1)形态:短秆状,单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mx(0.5-0.8)m,极生鞭毛1~3根。(2)特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从10~40℃均可生长,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30℃,耐pH值6~8,最适pH值6.6。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或在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甚至6年之久,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

发生因素

(1)环境:髙温高湿易诱发青枯病发生。连阴雨天过后天气转啃,易引起病害流行。(2)栽培:病菌适于在微酸性土壤中生存,当土壤含水董达到25%时,有利于诱发青枯病,土温25弋病菌开始活动,活动最盛,田间会出现发病髙峰a幼苗不壮,多年连作,中耕伤根,低洼积水,控水过重,干湿不均,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适宜生产上推广的农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主要有毛粉802和西粉3号等品种,以及近年新育成的抗青19号,夏星、粤红玉、L402、洪抗1号、2号,28A,蜀早3号,湘番茄1号,秋星,湘引等。②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及豆科作物连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③选择无病地育苗。夏秋育苗采用遮阳育苗t④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施石灰750~1500kg/hm2,调节土壤酸碱度。⑤采用高畦种植,幼苗定植时不宜过深,避免培土过高。中耕时要避免伤根。⑥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生物菌肥。⑦喷100mg/kg的硼酸液,进行根外追肥,以促进维管束生长,提髙抗病力》⑧忌大水漫灌,以防积水伤根。(2)药剂防治:①康地蕾得是一种以防治植物青枯病为主的、广谱、多功能生物农药,可以采取浸种,定植初期苗床泼浇,发病初期进行灌根,用药量30~45kg/hm2。②发病初期喷3%中生菌素600~800倍液。③发病初期灌50%敌枯双WP800-HM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4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WP4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400~500倍液,或50%琥乙磷铝WP400倍液,或25%络氨铜AS500倍液。隔7天灌根I次,连续灌2~3次。

番茄青枯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症状:又名细菌性枯萎病、青巢病。春番茄5~6月、夏秋番茄8~11月为发病盛期。苗期开始染病,一般初果后发病严重。发病初期,顶端叶片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晴天气温高时,病株2~3天内便全株凋萎死亡,而植株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染病植株的茎下部表皮粗糙,易萌发不定根,根颈部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髓部变褐腐烂,轻轻挤压有污浊菌液溢出。

2.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

实行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轮作5年以上,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加强栽培管理。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没有种过茄科作物的田块种植。海边盐碱地或新垦山坡地,青枯病较少发生。整地深沟高畦,以利于排水。偏酸性土壤在整地时每亩撒施石灰150~200千克,并立即翻入土中,可调节土壤酸碱度,抑制病菌生长。农事耕作时,注意不要伤根。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将根系周围土壤搬走,病穴及周围撒施石灰,或灌注2%的福尔马林溶液,或20%的石灰水,封锁病区以防病菌蔓延。此外,可用200毫克/升的链霉素喷淋根颈部,每7~10天1次,连续3~4次。也可用1:1:150倍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800倍液,或胶氨铜250~300倍液灌根,每7~10天1次,发病前则可用70%DT或DT米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7~10天喷根颈周围1次,连续4次以上。

马铃薯青枯病无公害防治的方法


马铃薯青枯病在马铃薯幼苗和成株期均能发生,对马铃薯的危害极大,现将马铃薯青枯病无公害防治的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植株染病典型症状是病株稍矮缩,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也有时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枝萎蔫,其它茎叶生长正常,植株基部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薯块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浸状,并有脓液,切开薯块,切面可自动溢出乳白色菌脓。

二、发病规律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灌溉水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阻碍水分正常运输。青枯病菌不耐干燥,土壤含水量高、高湿、多雨条件下存活长,最适温度为30-37℃,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三、无公害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青枯病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新芋4号等较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种薯繁育体系。选留未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进行繁育种薯,利用脱毒技术繁殖原原种等,都会遏止青枯病的发生。

3、合理轮作。青枯病是土传性病害,应大力提倡与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不施带病菌肥料,尽量施用有机活性肥、生物有机肥。大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利用小整薯代替大薯切块播种。可以避免用刀切块时感染,再利用枯草芽孢菌菌株0702、GP7-13制成粉状制剂对种薯进行处理。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进行药剂灌根,药剂可选用53.8%可杀得悬浮剂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株灌0.1-0.2千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灌2-3天,同时对相邻植株用以上药剂也进行灌根杀菌。

马铃薯青枯病如何防治


症状特征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10一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一37℃,适应pH6—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玉米青枯病如何防治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1985年河北省涿鹿县发病面积在10万亩以上,每亩减产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怀德、榆树、扶余等县,因此病减产达0.75亿公斤;1988年广西省扶绥县,秋玉米上大发生,面积达7万-8万亩,发病率为70%-80%,损失严重。

发生及危害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

目前,我国在广西、湖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等地,均有发生为害,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

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

症状表现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于玉米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渐变黄;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茎部症状

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

主要有青枯、黄枯和青黄枯3种类型,以前二种为主。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研究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菌可陆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一般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发病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在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较重。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

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三种看法:1.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2.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发病条件

1.雨量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如在北京地区,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2.植株生育阶段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株在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

3.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重病地块与大豆、红薯、花生等作物轮作,减少重茬。

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

3.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长后期结合中耕、培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5.种子处理:种衣剂包衣,因为种衣剂中含有杀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

6.增施肥料: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桉树焦枯病的防治方法


焦枯病(俗称落叶病):该病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引发的病害,可使桉树枯枝落叶,严重时可致死,尤其是尾叶桉及其无性系在遇到连续六,七天以上高温阴雨天气,一些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造林密度大,林内通透性差的地方容易发病。防治措施: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地造林,低洼地要搞好排水沟,种植密度要适当,不宜太密。更多绿色尽在

桉树焦枯病Eucalyptusdieback是国内森林检疫性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桉树苗木和4年生以下的幼林中,同时也侵染萌芽林。多发生在5~9月高温高湿季节。从植株下部枝叶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

症状:枝叶上的病斑浅褐色至褐色,圆形或不规则。潮湿时,病部边缘呈水渍状,病斑似被沸水烫过一样;干燥时,病斑界限明显,背面的霜霉状物不易见到。病菌侵入枝干,引起枝梢枯干。

防治方法:

1.选好圃地:苗圃地应设于空气流通处,不宜密插。

2.加强管理:控制苗床水分。夏天适当遮阳,覆草以降低土温,适当增施肥料,促进苗木生长以提高抗病能力。在高温高湿的夏天应每星期喷一次0.5-1%的波尔多液保护苗木或75%的百菌清600-800倍液。扦插苗的插穗要进行消毒,一般用0.2-0.3%的高锰酸钾泡浸6小时,再用清水洗净,才插入营养袋内。入袋后的第二天便开始第一次施药,先用0.2%的高锰酸钾消毒,后用清水洗苗,然后再用75%的百菌清600-800倍液喷洒,每星期一次。

3.及时处理病株:发现病苗,应及进拔除,并用0.2-0.3%的高锰酸钾喷射苗木以抑制病害继续扩展。喷后用清水洗苗。

景观树种松针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又名松落叶病。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油松、马尾松、黑松等松树。从幼树到大树均可得病,以幼树受害较重。受害后造成针叶枯红脱落。

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而脱落;马尾松初期症状则在针叶上出现小黄斑点友段斑,至晚秋全叶变黄而脱落,

在黑松上针叶黄色段斑较大,且有褐色斑纹.以后变黄脱落。

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次年春在各种病叶上都能产生典型症状:即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长0.2~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长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白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雨水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等,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如下:

加强肥、水等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秋冬季清扫落叶烧毁,消灭病原菌。

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1:l:100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每半月喷1次,共喷2~3次预防。

桂花树种植技术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桂花叶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的病害。当气温升到23℃,空气湿度饱和时,发病较重。

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后期,随着病情蔓延发展,斑块上着生细小的灰黑色霉点,并相互交错融合,使叶片组织大面积坏死,干枯苍白。这时,光合作用受阻,生长势减弱,开花稀疏。严重时,整个植株形成僵棵。引发此病的原因:主要是叶点霉属中的一种真菌入侵植株而引发。侵染源主要有土壤,带菌病株,病苗,病残体,未经腐熟的有机肥等。菌核常借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或人为的机械损伤,以及真菌本身弹射等。病菌常从机械创伤口,叶片自然气孔,或直接透皮层而侵入。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是防止叶枯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生长期切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避免土壤积水,以促进生长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平时注意观察,一旦发现零星点点的病叶,要及时摘除。精细者常用剪刀剪掉,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传染源。2.发病前夕,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药液预防,每周一次,连喷2至3次,能收到明显的预防效果。3.发病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有效浓度1000ppm)喷雾,每间隔7至10天一次,根据病情发展情况,直至控制止。此药属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对多种菌类具有治疗作用。喷及叶片,全株受益。

《桉树种植技术青枯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多肉植物的种植技术”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