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松苗立枯病的病因及其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松苗立枯病又称苗木猝倒病,是苗圃中针叶树苗木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幼苗被害后,死亡率很高。东北地区该病害发生十分普遍。受害苗种主要有樟子松、黑松、红松、赤松、落叶松属等。

一、立枯病的识别

由于受害苗种染病时期不同,其症状有以下几种:

1、种芽腐烂型播种后,种子发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病菌破坏种芽的组织,引起腐烂,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2、猝倒型幼苗出土后扎根时期,由于苗木茎部尚未木质化,外表未形成角质层和木栓层,病菌自根茎侵入,产生褐色斑,病斑扩大呈水渍状。病菌在苗颈组织内蔓延,破坏苗颈组织,使苗木迅速倒伏,是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

3、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由于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被病菌侵染,幼苗常茎叶粘结,使茎叶腐烂,出现白毛状丝,造成苗木萎蔫死亡。

4、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脱落留于土中。

二、发病原因

病原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侵染性病原,二是非侵染性病原。侵染性病原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病原中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非侵染性病原主要由于圃地积水,播种时覆土过厚,土壤表面板结,或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

三、发病规律

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种子发芽以后遇到低温、多雨、土壤及空气的湿度大时,都能使幼苗染病。此外,与苗圃地的选择关系很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在前茬作物曾是马铃薯、花生、番茄、大豆、瓜类的土地上育苗,发病也较重。此外,旱、涝、霜、冻及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的氮肥等,都容易诱使该病发生。

四、防治方法

1、重视苗圃地选择。苗圃地应选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宜。要避开低洼、粘重的土壤。如在盐碱地育苗,可先用硫酸亚铁或明矾酸化土壤。方法是在播种前3-7天,向土壤喷洒1-3%硫酸亚铁或明矾水溶液,用量为4-5kg每平方米。选择育苗地时,还要注意前茬作物的茬口,不要在种植过马铃薯、茄子、花生、大豆、瓜类等作物的土地上育苗。

2、合理的施肥,细致整地。避免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施用氮肥,秋季深翻细耙,春天精细整地。

3、注意种子消毒:育针叶苗木时,最好使用经隔冬埋藏处理的种子。为防止种子腐烂,可用0.1%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60分钟或用清水反复多次冲洗种子。

4、土壤消毒:常用于土壤消毒的药物有1.5%的漂白粉、0.15-0.3%福尔马林、5%的明矾、0.25-0.5%福美双、0.5%高锰酸钾以及五氯硝基苯、代森锌等。其中以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各5g每平方米,配成混合药土,在播种前垫在苗床上一半,另一半播种后覆药土,效果较好。

5、苗期预防:苗期施用30%的苏化911乳油300-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或5%明矾水喷洒,也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扩展阅读

牡丹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牡丹立枯病分布广泛,在牡丹种植区都有发生,寄主有牡丹、含笑、大丽花、翠菊、菊花、吊兰等种苗,尤其是松叶牡丹极易感病。

症状种苗茎基部受害后,表面变为褐色,后颜色逐渐加深,发生严重时,根部成黑褐色腐烂,韧皮部被破坏。导致叶片黄化,植株萎蔫,甚至枯死,但不倒状。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会叶枯,边缘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呈不规则水渍状,并逐渐蔓延,潮湿时病部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菌丝呈蛛网状,围绕寄生的组织,有横隔,初期无色多油点,呈锐角分枝,老化后菌丝为黄褐色,并呈直角分枝,小枝与主枝相连处不缢缩。立枯丝核菌生长适温为13-26℃,在pH2.6-6.9之间都能发病。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通过带菌土壤进行传播,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该菌喜高湿的环境,所以在夏季雨季易发生,雨量大时发生严重,多年连作地发病常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适当温湿度,晴天要遮荫,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秋末冬初将病残物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2)选择较抗病品种栽培。

(3)扦插前,对土壤消毒,用福尔马林50毫升/平方米,加水8-12公斤浇灌于土壤中,1周后进行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8-10克/平方米,处理土壤。

芍药苗期立枯病的防治


症状

芍药受害后,病苗多从上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发病时,先变成褐色,后成暗褐色,受害严重时,韧皮部被破坏,根部成黑褐色腐烂。此时,病株叶片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状。此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引起叶枯,边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叶和叶柄,造成死腐,病部有时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残留的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或长期生存。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来源,病株残体、肥料也有传病可能,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天气潮湿适于病害的大发生,反之,天气干燥病害则不发展。多年连作地发病常较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浇灌水量,注意及时排水;注意通风;晴天要遮荫,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使病菌易于侵染。

2、注意庭园清洁卫生,及时处理病株残余,不使用带病菌的腐熟肥料。

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4、对被污染的苗床,如继续用于扦插育苗,或用于扦插的其他土壤,在扦插前,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8-12公斤浇灌于土壤中,浇灌后隔1周以上方可用于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混合粉剂8-10克,撒施土中,并与土拌和均匀。

5、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500倍,或75%氯硝基苯600榈,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或用64%杀森锌按1:2混合后600倍,或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每平方米用药液3升。

白术立枯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在白术育苗中经常发生,为害较重,往往造成幼苗成片死亡。

症状在病苗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地上部出现叶片萎蔫现象,而后病斑很快延伸和绕茎,茎基部组织坏死收缩变细,幼苗倒伏死亡。

病原病原菌的无性时期为RhizoctoniaKuhn,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立枯丝核菌不产生分生孢子。菌丝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成淡褐色,菌丝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现象,离分枝处不远产生1个隔膜,此种特性可作为确定丝核菌的重要依据。病原菌的有性时期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胶膜菌目。

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为害多种草本和木本药用植物。

侵染循环立枯丝核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寄主残余组织上越冬。遇到适当的寄主又可侵入为害。

发病条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适温为15~18℃,土壤潮湿时容易发病。

防治

1.选择矿质土壤种植。

2.春季多雨时,雨后要及时松土并做好开沟排水工作,以降低田间湿度。

3.发病初期用5%石灰水淋灌,每7天1次,连续3~4次。也可用地灰和石灰(1:1)撒施厢面,每7天撒1次,连续2~3次即可。

三七立枯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云南、湖北等地。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三七幼苗的茎基部,通常在距土表4~6cm处发病。幼茎上病斑黄褐色凹陷状,长条形。严重时,病斑深入到幼茎内部组织,病部折断,幼苗倒伏死亡。

病原RhizoctoniasofaniKuhn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在PDA上,菌落前期淡灰色,后期褐色,菌丝分枝有隔,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常有一隔膜。生长后期,菌丝部分细胞膨大呈酒坛状,相互连接形成菌核。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和土壤中越冬,菌丝侵入植株后向四周扩散,菌核可借助雨水、人事操作进行远距离传播。

发病条件此病在4~5月低温多雨季节为害严重,7月份以后高温干燥发病少。三七种植过密,田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或偏施化肥,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整地做床质景,以利幼苗出土和生长健壮。出苗后及时调节天棚高度或宽度,保持田园30%~35%透光度为宜。及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发病初期用40%立枯灵1:1000倍液,50%利克菌1:800倍液浇灌病株基部。

高粱立枯病如何防治


主要为害幼苗。多发生在2~3叶期,病苗根部红褐色,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幼苗枯萎死亡,引致缺苗。

为害症状

7~8月生育中后期个别地块也有发生,为害根部,引致高粱烂根。

形态特征

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熟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是土壤传播病害。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大豆、甜菜、陆稻等多种作物的幼苗或成株,引致立枯病或根腐病。

发病条件

5、6月份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易发病,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在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区,应采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处理,或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对于镰刀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也可以用卫福拌种剂直接拌种。对于腐霉菌根腐病,则应选择杀卵菌药剂,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绿亨1号拌种剂等药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

贝母立枯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近年来随着贝母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重茬地的增多,立枯病发生普遍而严重。一般发生在低山区,发病率20%~30%。

症状本病在贝母地里的幼苗出苗后开始零星发生。植株发病初期,先在土表至种鳞茎之间的嫩茎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褪绿水渍状斑点。田间湿度大时可见病斑上出现少量白色菌丝体。病菌侵人植株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形成梭形病斑。病部深褐色并向内凹陷。土壤干燥时则出现边缘黄褐色中央灰白色的病斑。病斑纵向扩展,在茎基部形成很长的条斑,最后环绕整个茎基,导致软腐倒苗。病部明显缢缩,有的坏死组织上可见到灰褐色菌丝和贴附在病斑上的褐色菌核。感病的贝母由于输导组织遭到破坏,地上部分先是出现轻度失水,继而叶片枯黄,最后全株萎蔫。幼苗倒伏前极易拔起,幼芽受害往往不能出土,有的在心叶尚未展开之前即全部腐烂。感病早的植株在地里往往形成发病中心,迅速向四周蔓延造成贝母苗成片死亡。当雨后转晴,此种现象最为明显。药农称其为死苗、倒苗或烂秧。

当贝母收挖时,在死苗后的地下贝母鳞茎上还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受害鳞茎呈空壳状,其内含大量黑色菌核,菌核的大小与色泽显然与立枯丝核菌的菌核不同。经鉴定,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丝葚团菌(Papulasporasp.)是一种腐生兼弱寄生菌。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仅轻度为害贝母苗,且发病率极低。此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受立枯丝核菌为害后的鳞茎生长发育停滞,抗病力差,丝葚团菌乘虚而人所致。

病原病原菌的有性时期称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无性时期称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其菌丝初期无色,粗细较均匀;老熟后渐变成黄褐色,菌丝有隔,生长初期和生长前缘的菌丝在远基的细胞隔膜附近分枝,老熟菌丝可发生在细胞的任何部位。分枝呈直角或锐角。分枝发生点附近稍缢缩并形成1隔膜。菌丝生长后期可形成菌核。菌核褐色至暗褐色,表面较粗糙。担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无色,申胞,每个担子上生4个小梗;担孢子椭圆形,大小为6.5~8.8m4.0-6.3m。

R.solani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下生长最好,25℃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30℃下则完全不能生长。菌核在15~20℃下能较好地萌发,故早春地温上升到15℃时贝母立枯病开始发生。病菌适宜在偏酸性条件下生长,以pH4~5最适。

侵染循环立枯病的发生主要在地上部生长的前期。春季(3月中、下旬)贝母出苗后在田间开始出现零星病株,随着气温的回升,病害由中心病株向四周迅速扩展蔓延。4月上、中旬病害发生达到高峰,4月下旬以后,田间健康的植株组织开始老化,病害在田间的扩展也逐渐趋于停止。植株一旦发病,不仅导致地上部植株死亡,而且地下所形成的小鳞茎停止生长或腐烂,结果造成病区严重减产或失收。

发病条件

1.春季气温偏低,尤其是3月份出现长期阴雨雪的倒春寒天气,贝母幼苗受到低温寒潮的侵袭后,一旦气温回升极易感病。

2.贝母地重茬年限:由于引起贝母立枯病的病菌可以在土壤中逐年积累,因此病害在多年重茬的贝母地里发生普遍而严重。

3.海拔高度:一般以700~900m的低海拔区发病较重,随着海拔的高度增加,本病的发生相应减少。

防治

1.轮作换茬: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是田间病害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避免连作,选用新地种植贝母是防止病害严重发生的有效途径。

2.药剂防治:在田间发病初期(3月上、中旬),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300倍液浇灌发病中心,用药量每处浇入3~5kg,浇灌半径30~40cm,可有效地控制病害蔓延。

青海苗木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苗木立枯病又称幼苗猝倒病,在我国各地苗圃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主要危害松、落叶松、杉等幼苗,在短时间内引起苗木大量死亡。有些阔叶树幼苗也能受害。还可危害许多农作物。

一、立枯病分布及危害

世界各地经常发生,可危害阔叶树种和针叶树,除针叶树的柏树有较强的抗性外,都为感病的。以针叶树受害为重,可为害杉属、松属、落叶松属、榆属、臭椿、香椿、样木、剌槐等。

1.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危害一年生以下的苗木,特别是出土一个月苗龄时的苗木受害最重,与前做物(马铃薯、瓜类、茄科植物、大豆等感病植物)关系密切,雨天操作,圃地过于粗糙、苗床过低、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播种不及时等都可造成危害。

2.病原物:有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类。

非侵染性病原:土壤粘重、板结、土壤积水过多;地表温度过高。

侵染性病原:镰刀菌属(Fusariumspp)、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p)、腐霉属(Pythiumspp)如:P.debaryanum德氏腐霉和P.alhanidertum瓜果腐霉。少数为交链孢属(Alternariatenuis绿色交链孢霉可为害马尾松苗)。腐霉在土温12~23度时严重。丝核菌4~20度时严重。镰刀菌在20~30度时严重。交链孢菌在13~22度时严重。

3.防治措施

(1)选好圃地,推广山地育苗,因为新垦山地土壤中病菌少,苗木很少生病;或排水良好,利于轮作的圃地,前期作物是易感病植物的,不宜作圃地。

(2)土壤消毒:因猝倒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播种前土壤的消毒可以抑制和杀死病菌;

(3)合理施肥,以腐熟的农家基肥为主,适时追肥。

(4)细致整地,做到三耙三犁。改土抗病,适当覆土,厚度要小于1.5cm,

(5)及时播种,避病生长;

(6)药剂防治:五氯硝基苯、代森锌、敌克松等混合使用,75%五氯硝基苯每平方米4~6g/亩。黑矾2%~3%水溶液每平方米9L;

(7)发病后:对于苗木立枯,主要是及时松土,使苗木根系生长发育良好,增强苗木抗病性。发病后可用65%敌克松,每平米4g,与细黄心土拌匀后,撒于苗木颈部,再松土一次,使药剂与苗木根部接触,可抑制病害扩展。或70%敌克松500倍喷雾后,无论何种药剂,都要用清水喷洗。如有茎叶腐烂则可用1:1:120~170的波尔多液,10~15d一次喷施。

李树流胶病的病因与防治


【主要特征】:流胶病主要危害李树1-2年生枝条,受危害后李树枝条皮层呈疱状隆起,随后陆续流出柔软透明的树胶,树胶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褐色至茶褐色,干燥后则成硬块,病部皮层和木质部变褐坏死,影响树势,重者部分枝条干枯乃至全株枯死。此病全年均有发生,以高温多雨季节为多见。

【病害原因】:该病周年发生,在李树开花前发生较多,尤其是在早春萌芽期,影响果树的正常萌芽、开花、结果。以高温多雨季节为多见,一般在雨后流胶病盛行,盛果期较严重。

【防治方法】:(1)及时清园松土培肥,挖通排水沟,防止土壤积水。增施富含有机质的粪肥或麸肥及磷钾肥,保持土壤疏松,以利根系生长,增强树势,减少发病。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注意不要损伤树干皮层,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适当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减少病原。(2)及时防治天牛等蛀干害虫,消除发病诱因。采取人工捕杀幼虫或用乐斯本1000倍液或农地乐1000倍液喷杀成虫,减少害虫咬伤钻伤树皮、树干,保护枝干,减少发病。(3)晚秋枝干涂白,防止日灼。对伤口要及时涂保护剂保护,减少树体伤口。涂1%甲紫溶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和波美5度石硫合剂。

园林绿化病害松苗落叶病的防治方法


松苗落叶病又名松落针病、松针枯病,发生普遍。多发生在1-2年生的松针上,初期症状因树种不同有差异,后期症状基本一致。如马尾松针叶上开始为黄色小斑点或段斑,到晚秋全针叶变黄而脱落;而油松针叶开始时由暗绿变为灰绿或黄绿色,后变为赤褐色而落叶,下部仍为绿色;在黑松针叶上为黄色段斑较大,并有褐色斑纹,后变黄脱落。后期各种病针叶上出现很多小黑粒点(即分生孢子器)。

该病病原有子囊菌门松针散斑壳菌[Lophodermiumpinastri(Schrad.exFr.)Chev.)、L.seditiosumMinter和L.parasiticumB.Z.HeetYang等多种。无性世代为半知菌类半壳孢(PtostromapinastriDesness)。病原菌侵染油松、黑松、马尾松、黄山松和杉等。以菌丝体在落叶或树枝上的病叶中越冬。河北地区翌年3-4月形成子囊盘,4-5月雨后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大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成为初侵染源。病菌从针叶的气孔侵入后,潜育期较长,新、老针叶均可受侵染。8月开始出现落叶。地势低洼排水不奥、种植过密、土壤湿度过大、土壤瘠薄、生长势衰弱和管理粗放情况下有利于病害发生。

[综合防治]

(1)消灭菌源苗地及时清理落地病针叶,并深埋或烧毁,以消灭菌源,减少侵染来源。

(2)加强管理低洼地块雨后及时排水,栽植时不宜过深,增施柿希?嘤?趁纾?岣呖共⌒浴

(3)药剂防治加强病情调查,春末夏初子囊孢子传播期喷施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500倍液防治。10天左右喷布1次,连续喷2-3次。

荞麦立枯病如何防治


此病初在茎基部生红褐色凹陷斑,影响荞麦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致死亡。该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μm,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

形态特征

该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μm,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μ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该菌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病菌除为害荞麦外,还可为害多种农作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95%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葡萄烂果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种植过葡萄的种植户通常都会遇到葡萄烂果的现象,尤其到了葡萄种植的中后期,一旦烂果,就会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种,给农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葡萄烂果的原因分析及如何防治葡萄烂果的现象。

一、发病原因

1.病菌侵染。引发葡萄烂果的病害主要有白腐病、炭疽病,特殊年份还有黑腐病。白腐病、黑腐病不仅会导致烂果、烂穗,而且会侵染葡萄枝蔓形成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枝叶枯死、树势衰弱,影响当年和翌年果实产量和品质。

2.不良天气。中原地区7—8月份雨水集中,而此期正是葡萄果实生长的中后期,此时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容易造成上述3种病害的大流行。

3.果园管理不当。中原地区的葡萄园大多采用篱臂架,虽然夏季管理方便,但整个架内外枝繁叶茂易导致通风透光不良,且果穗大多暴露在外或拥挤在枝蔓中,加之雨水多、空气闷热,架内易形成高温高湿的小气候,若再因暴风雨、冰雹、日烧、裂果或鸟虫造成机械伤,就会加重“烂果病”的流行,并引发继发性病害。

4.树势衰弱。以下因素都会造成树势衰弱,抗病力差:有机肥施用不足,偏施氮肥,忽视磷、钾、钙等养分;夏剪不合理,绑蔓、摘心、疏梢、顺穗等不及时,使果实生长期营养供应不良;无效枝叶过多,无效消耗过大;树体挂果过多,架下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等

二、防治措施

1.改篱臂架为小棚架,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小气候。应采用小棚架、单龙干或双龙干整枝,中短梢修剪。必须保证棚面光照充足,叶面积指数以不超过1.5~2.0为宜;在果实近成熟期要调整架下透光率,一般要求在30%左右。生长季节要及时夏剪、绑蔓、疏梢、摘心、舒展果穗,使果穗悬垂于架面“花荫下”,避免发生日灼或有雨水残积于果面,避免暴风雨、冰雹等对果实造成机械伤。

2.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采用隔年、隔行轮换开沟的方式施入腐熟有机粪肥,最好用鸡粪,配施适量磷、钾肥。此期温度较高,不仅有利于有机肥的分解,而且叶片光合能力较强,能有效利用养分。在葡萄生长后期还可结合用药喷施2%~3%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明显增强树势,减少“烂果”的发生。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提高叶片功能,增强树势和抗病能力。

雨后要注意排除园内积水,并及时松土、除草,防止土壤湿度过大,黏性土壤还应注意进行土壤改良,以增强根部土壤的透气性。注意提高结果部位,地面上40~50厘米处尽量不留果穗,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3.清除菌源。在秋后枝蔓下架前清除园内病残体,并将其集中烧毁。在秋季埋土防寒前和春天出土后喷施索利巴尔50~1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五氯酚钠300倍液,以清除菌源。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病蔓,并将其集中深埋。

4.加强架面管理。注意及时绑蔓、摘心,保持架内通风透光。按照植株的生长情况确定产量,一般成龄果园每667平方米产量应控制在2500~3500千克。

5.药剂防治。对于染病葡萄园,可在树体发芽前,向树体或地面喷布波美2度石硫合剂+五氯酚钠2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起到保护和预防作用。

对于重病果园,可在病害发生初期用福美双1份、硫黄粉1份、石灰2份混合均匀后撒在葡萄架下的地面上,每667平方米用药1~2千克。生长期发病的,可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整个生长季节每隔10~15天喷1次,但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对上年发病严重的果园,要在病害发生前在架下喷福美双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以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病源;在生长季节喷施适当浓度的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1次,以减少病害侵染的机会。一旦发生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要对症施药,但要注意交替用药。果实着色后,为防止农药污染果穗,可用12%绿乳铜600~800倍液喷雾防治病害。

冬瓜立枯病的病害防治


为害症状

冬瓜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育苗后期、育苗盘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或直播田。主要为害地下根部或幼苗茎基部,初在病部现不整形或近椭圆形暗褐色斑,稍凹陷,病部扩展绕茎1周后致茎部萎蔫干枯,造成瓜苗死亡。早期与猝倒病相似,但猝倒病发病迅速,该病病程进展较慢,病部具不明显或明显的轮纹及浅褐色珠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别于猝倒病。

丝核菌果腐病幼瓜、成瓜均可发病,初在与地面接触的部位产生黄褐色病变、后病部凹陷形成大小不等不规则的病斑;成熟果实染病,形成大片的水渍状腐朽区域,后变褐干裂,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

病原形态特征

RhizoctoniasolaniKhnAG-4,称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我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一4是引起黄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的优势菌群,是个重要菌群。寄主广泛,引致多种作物病害。AG一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一4HGI、AG一4HGⅡ两亚群,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

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微米,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立枯丝核菌是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90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

(3)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4)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40%拌种双粉剂,也可用40%拌种灵与福美双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克。药土处理方法同猝倒病。立枯病单发区,单用拌种灵防效不高,须混入等量福美双方可奏效。也可采用氯化苦覆膜法,即整畦后每隔30厘米把2~4毫米的氯化苦深施在10~15厘米处,边施边盖土,全部施完后用地膜把畦盖起来,12~15天后播种定植。

(5)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2~3升。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升。也可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移栽灵混剂。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6)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吴氏猪粪堆肥培养拮抗菌Bacilluscereas做土壤、种子及繁殖织织处理,可防治立枯病。

(7)靠近地面的果实,易发生丝核菌果腐病,最好用草绳做成圆圈把瓜垫起,也可喷洒上述杀菌剂进行防治。此外还可选用15%消灭灵(代铜制剂)水剂600倍液、45%土菌消水剂45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8)采用种子包衣。采用种衣剂92号,对种子包衣技术是以种子为载体,将高效内吸杀菌剂、杀虫剂及微量元素、激素等借助成膜剂包衣种子表面,迅速固化成不易脱落的药膜,种子播种后吸水发芽、出苗、生长、种衣剂上的有效成份逐渐被根吸收传导到植株各部,对地上、下的病菌、害虫、老鼠均有防治作用。黄瓜种衣剂92号对蔬菜瓜类均有效。使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为(0.5100)20=2.5克2.5(m1)即2.5ml可拌100克种子。商品有效浓度为20%。

《松苗立枯病的病因及其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