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木耳流耳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木耳流耳病是栽培木耳过程中非常容易感染的一种病虫害。木耳一旦感染此病,轻则减产,重则绝收,严重影响菇农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木耳流耳病的防治,菇农要引起重视。

木耳发生流耳病时,受害耳片前期呈淡黄色至咖啡色,表面发黏,有腥臭味,后期致整丛木耳腐烂。从致病原因上看,流耳是由线虫、细菌和原生动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线虫是产生流耳的主要原因。流耳的防治措施如下:

1.气温高时及时降温。窗口悬挂湿帘,喷水降温,夜间打开门窗通风降温,尽可能将温度控制在30℃以内。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不仅木耳出耳快,出耳齐,开片好,色泽正,而且线虫的生长繁殖受到一定的抑制,若温度超过30℃,则线虫繁殖加快,容易产生流耳。

2.耳棚场地应有一定坡度,表层土以沙质土壤为好,以便于渗水。WwW.ZW59.cOM

3.水源清洁卫生,以洁净的深井水作水源最佳。

4.精心管理。木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湿度和通风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木耳原基形成期,保持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并适度通风。在原基分化形成期,珊瑚状耳芽相当幼嫩,此时相对湿度不宜过大,保持在80%-90%即可。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为促进耳片快速生长,要加大通风,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当子实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变薄、耳根收缩、八分成熟时即开始采收。

5.发生少量流耳时,先清除流耳,再用1%-2%的食盐水喷洒木耳,同时用5%的石灰水喷洒地面,以控制线虫、细菌的进一步蔓延。

延伸阅读

红松烂皮流脂病的防治措施


红松烂皮流脂病为红松常见病害之一。此病在东北三省的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林内均有发生,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延吉、珲春、和龙、汪清、敦化、安图、龙井等市(县)发病较重,一般发病率20%~30%,重病林分发病50%~60%,延吉市帽儿山林场个别林分,发病率高达98.6%。更多绿色尽在

危害

病菌侵害红松幼树干部和侧枝的韧皮部和形成层,甚至深达边材表层木质部,使组织褐色腐烂而死,严重影响病树生长,有的导致枯死。据调查,重病树高生长损失51.1%,胸径生长损失42.4%。因树干病部凹陷造成木材缺陷,影响成材,是为害红松人工幼林的重要病害。

症状

病菌为害树干和侧枝从皮部伤口侵入。侧枝被侵染后,韧皮部变褐色腐烂,开始形成局部病斑,全枝外观无任何变化,削皮检查才能发现。病菌很快扩展全枝,针叶变黄绿色,第二年春天全枝枯死,在病健交界处有流脂滴。主干初发病部位多在发病侧枝基部的干皮或受机械损伤处。发病初期,病部表皮无明显变化,削开韧皮部呈现黄褐色。达韧皮部深处后,从皮孔不断溢出许多松脂,滴沾挂于树皮上。病部横向扩展绕树干一周成环状烂皮,并向上下方向和皮层深处发展。被侵染幼树连续发病多年,随着病史的延长,溢出的流脂越积越多,以至病部表皮覆盖一层流脂。连续发病数年的重病树,病部可长达50~60cm,甚至达1m以上。由于病部形成层受到破坏,失去增生能力,使树干病部逐渐凹陷隘细,烂皮干缩开裂粗糙呈褐色。最严重时,树干呈上粗下细畸形。当环状烂皮部位的形成层完全烂死后,重病幼树便枯死,在4、5月份显枯死病状。到6月中旬,在病枯枝、干皮上密生乳突状褐色的假子座和分生孢子器。自然病枯枝、干皮上产生的多为有性子实体。有性、无性混生一起,肉眼不易区分。重病活立木病部干皮,也散生无性和有性子实体,而以无性为多,被流脂覆盖,削去流脂层仔细检查可见。

病原

病原菌的有性型Leucostomakunzei(Fr.)Munk形成假子座,为平顶的圆锥形,初埋生于皮内,后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内由污白色疏松组织构成,有4~30多个卵形具长颈的子囊壳近环状紧密排列于底部。颈部聚集一起,乳头状的孔口露于树皮外形成盘状的外子座。假子座与寄主组织间界限明确,基缘具黑色线带。假子座宽为882~1311m。高694~977m,外子座宽为240~700m。子囊壳卵形具长颈,革质,成熟为绿褐色或褐色,大小244~330m289~366m,颈长599~688m,粗3355m。子囊棒状,壁薄,无色,中部略粗,顶端钝圆,下端渐细,无柄,大小21.3~27.5m4.3~5.0m。内有8个子囊孢子,成不规则的双行或三行排列。子囊孢子腊肠形,单孢,无色,大小7.0~7.8m1.0~1.5m。

无性型的分生孢子器为球形或扁球形,褐色炭质,初埋生于皮内,后突破表皮,仅孔口外露。器腔为不规则的多室相通,具一共同孔口。大小宽为696~1035m,高614~864m。分生孢子梗在器腔内周生,枝状,具1~3次二岐分枝,顶端渐细,无色,无分隔,大小长19.4~32.4m,粗1.1~1.6m。分生孢子腊肠形,单孢、无色,大小为3.0~5.1m0.6~0.9m。

该菌在PDA等多种培养基上孢子萌发及菌落生长较快,常规方法用组织及孢子分离易获得纯菌。菌落初为白色毡状,老熟变棕褐色。于23~27℃侧光培养25天左右,菌落表面产生粒状分生孢子器,多为单生,初白色,再经10~20天成熟变褐色,从孔口溢出乳浊色分生孢子角。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15~30℃,最适20~25℃。菌落生长的温度范围5~35℃,最适25℃。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5~8.5,最适4.5~6.0。菌落生长的pH值范围3.0~8.0,最适3.5~4.0。孢子萌发率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用清水悬滴培养不发芽。在25℃培养48小时,培养基用2%琼脂,发芽率为53%;用琼脂2%加松皮汁98%,发芽率为78.6%;用琼脂2%加土豆汁78%,再加松皮汁20%发芽率为91.8%。营养充足时分生孢子发芽时变圆形,子囊孢子成葫芦形。营养差,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时呈长椭圆形或变粗伸长,从孢子两端或一端长出芽管。

桃树流桃树流胶病的综合防治胶病的综合防治


桃树流胶病,又称疣皮病,是危害碧桃(桃花)、核果类果树的一种常见病,可引起树势早衰,叶变黄;碧桃、桃花、桃、李的主干和主枝均可发生。

症状:桃花生理性流胶病主要发生在主干、主枝上,以主干发病最突出,发病初期病部肿胀,并不断流出树胶,3至4个流胶珠连在一起,形成直径3至lO毫米圆形不规则流胶病斑,树胶初时为透明或褐色,时间一长,柔软树胶变成硬胶块。此病会造成树皮与木质部腐烂,树势日趋衰弱,叶片变黄,变小,严重时,全株树干枯死。

病原及发病规律:碧桃流胶病是葡萄座腔菌、桃囊孢菌侵染引起的。此外,树干害虫、冻害、霜害、受涝、土壤粘重及各种树皮损伤或环割树皮,也会引起流胶。

桃花流胶病的病原菌在树干、树枝的染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在桃花萌芽前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并且从伤口或皮孔侵入,以后可再侵染。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碧桃、桃花种植地区,每年在3月下旬开始发生流胶病。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春季低温多阴雨易引起树干发病,高温多湿的4至6月更是发病盛期,病原桃囊孢菌通过风雨传播,再到枝条和树皮进行初侵染,其分生孢子发芽温度为8至40℃,最适温度为24至35℃,相对湿度85%至90%,病菌在树干、枝条病斑中越冬,于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开始喷射分生孢子,随气流、降水滴溅传播,从枝条皮孔或伤口侵入树皮再侵染。5至6月为侵染高峰期,到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缓慢停止。在管理粗放、排水不良、土壤粘重、树体衰弱的情况下,病害易于发生。

松芽流脂病的症状及防治


松芽流脂病又称松芽枯病、丛枝病,是松类幼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浙江省、河南等局部地区危害严重,主要危害油松、黑松、湿地松。

症状

幼株感病后,停止高生长,枝梢流脂,呈丛枝状并枯死。症状因发病程度、树种各异而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芽枯型油松、黑松发病初期,顶芽由绿变褐,并常有松脂溢出,最后内部组织全部变褐僵化,芽鳞呈灰褐色或棕褐色。

丛枝型油松主稍及轮生枝的顶芽坏死后,基侧芽在次年春天尚能抽出短枝,以后短枝上的顶芽枯死,侧芽又抽出短枝,2-3年后,在主梢及轮生枝的顶端,形成丛枝状。更多绿色尽在

梢枯型黑松主梢及轮生枝梢顶芽坏死后,侧芽大多丧失萌发力,病梢上针叶由深绿色变灰绿色,最后褐色干枯脱落。病株在2-3年内由上而下枯死。

病因

松树自身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有效硼含量不足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经土壤调查,此病发生区的土壤内含硼水平低于全国标定的含硼临界值0.5mg/kg。缺硼区发病的诱导因素为干旱,而松梢害虫、色二孢菌与芽枯和流脂无关。

芽枯病发生的轻重,与林地成土母质、树种、树龄、修枝间伐及雨水多少等因子有相关性。黑松发病最重,油松次之,马尾松不发病,同一种树木树龄不同,其发病程度也不同,小于10年生树发病轻,10年生以后病情逐渐加重,随着树龄增长需硼量增大,最后出现植株缺硼现象。

芽枯病与抚育管理水平有关,凡栽植密度大(每公顷9000株以上),未及时修枝和透光伐的林地,根部营养面积小,自然整枝严重,芽枯病发生普遍严重。相反,及时间伐,修枝,郁闭度保持0.5的林地,芽枯病轻,健芽或抽梢率可提高36%以上。据多年观察,雨水少的年份芽枯病发病严重,雨水多的年份则发病轻。

红松流脂溃疡病如何防治


分布及危害

红松流脂溃疡病是我国北方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林中一种危险性传染病害。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有分布。发生在15~30年生的林分内,为害主干和侧枝,一般从干基至2m处,最高可达2m以上或主干上部,造成流脂溃疡,普遍引起林木枯死,造成严重损失。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溃疡斑通常为长椭圆形、圆形,长7~90cm,宽2~15cm。病斑长轴与树干平行,偶尔数个病斑联合环截树干一周,有时可见几段。发病初期,病皮略有肿胀,并出现许多松脂小泡,约1cm,不断增大、增多。泡内松脂不断积累,最后顶破表皮,不断流出淡黄色松脂,带状凝固在树干上,干燥后变灰白色。病部上缘界线清楚,下缘由于松脂遮盖不太明显,病皮颜色加深,剖开可见皮层变黑褐色,腐烂,形成层也变成深褐色,木质部为棕色。树干被害后皮部失水,下陷,收缩,纵裂,导致梭形扁干、细缢或畸形,严重者,输导组织被破坏,整株枯死。后期在病皮上散生或丛生分生孢子器和黑色子囊盘。同时在松脂上伴生许多桔黄色子囊盘和分生孢子器。

病原

为混杂芽孢盘菌(TympanisconfusaNyi.)无性型为美形侧茎点壳菌[Pleurophomellaeumorpha(Penz.Sacc.)V.Hohn]。子囊盘自皮下突出,散生或簇生,黑色圆形或波浪状,近无柄,基部窄,直径0.5~1.5mm,高0.3~2mm,角质,湿时变软。子实层下凹至平埋,暗黑色至浅黑色。囊层基由密丝组织交织而成。子囊盘中层为交错丝组织,菌丝褐色至近无色,直径1~2m,壁厚胶质。子囊盘外层环状菌丝变厚变暗。子囊圆筒形至棍棒形,具短柄,内含初生子囊孢子1~4个,后期含多个孢子,子囊大小为80~160m9~16m。初生子囊孢子无色,长纺锤形至棍棒形,1多个细胞,聚成不规则二列或单列,大小为13~17m2~4m。次生子囊孢子无色,圆筒形至腊肠形,单胞,大小为2~4m1.0~1.5m,侧丝无色线形,具分隔,分枝或不分枝,直径1.5~2m,顶端膨大到3.0m,埋在胶质中形成囊层被。

黑木耳畸形的防治方法


黑木耳子实体畸形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不同的成因造成的畸形耳的表现也不同。

一、拳状耳

病状原基不分化、耳片不生长,球状原基逐渐增大,也称拳耳、球形耳、栽培上称不开片。

病因1.出耳时通风;2.光线不足;3.温差小,划口过深过大;4.分化期温度过低。

防治措施划口规范标准;耳床不要过深,草帘不要过厚;分化期加强早晚通风,让太阳斜射光线照射刺激促进分化;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早春不过早划口,秋栽不过晚栽培,防止分化期过冷。

二、瘤状耳

病状耳片着生瘤、疣状物,常伴虫害和流耳现象。

病因1.高温、高湿、不通风综合作用的结果,虫害和病菌相伴滋生并加重瘤状耳的病情。2.高温、高湿的季节喷施微肥和激素药物也会诱发瘤状耳。

防治措施季节安排得当,避开高温高湿季节出耳,子实体生长期要注意通风,为抑制病菌与虫害滋生,应多让太阳斜射光线照射耳床,高温时节慎用化学药物喷施。

三、黄白耳

病状耳片色淡,发黄甚至趋于白色,片薄。

病因1.光线不足,通风不良;2.采收过晚,耳片成熟过份;3.种性不良。

防治措施草帘不宜过厚,早晚多通风见光;及时采收,保证质量;生产时选择优质菌种,禁用伪劣菌种或转(袋)管过多的菌种用于生产。

四、单片耳

病状木耳不成朵,三两单片丛生,往往耳片形状不正。

病因1.菌种种性不良;2.栽培袋菌丝体超温或老化;3.培养基配方不当,营养不良或氮源(麦麸子、豆粉等)过剩;4.原料过细,装袋过紧,培养基不透气。

防治措施严把菌种关,不购伪劣菌种,不用粮食菌种,防止放射线照射(如铁路安全检查设施)。养菌防止超温,防止菌丝吃料慢而延长养菌期,严格配料配方,不用过细原料,装袋要标准。

松芽流脂病症状及防治


松芽流脂病又称松芽枯病、丛枝病,是松类幼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浙江省、河南等局部地区危害严重,主要危害油松、黑松、湿地松。

症状

幼株感病后,停止高生长,枝梢流脂,呈丛枝状并枯死。症状因发病程度、树种各异而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芽枯型油松、黑松发病初期,顶芽由绿变褐,并常有松脂溢出,最后内部组织全部变褐僵化,芽鳞呈灰褐色或棕褐色。

丛枝型油松主稍及轮生枝的顶芽坏死后,基侧芽在次年春天尚能抽出短枝,以后短枝上的顶芽枯死,侧芽又抽出短枝,2-3年后,在主梢及轮生枝的顶端,形成丛枝状。

梢枯型黑松主梢及轮生枝梢顶芽坏死后,侧芽大多丧失萌发力,病梢上针叶由深绿色变灰绿色,最后褐色干枯脱落。病株在2-3年内由上而下枯死。

病因

松树自身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有效硼含量不足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经土壤调查,此病发生区的土壤内含硼水平低于全国标定的含硼临界值0.5mg/kg。缺硼区发病的诱导因素为干旱,而松梢害虫、色二孢菌与芽枯和流脂无关。

芽枯病发生的轻重,与林地成土母质、树种、树龄、修枝间伐及雨水多少等因子有相关性。黑松发病最重,油松次之,马尾松不发病,同一种树木树龄不同,其发病程度也不同,小于10年生树发病轻,10年生以后病情逐渐加重,随着树龄增长需硼量增大,最后出现植株缺硼现象。

芽枯病与抚育管理水平有关,凡栽植密度大(每公顷9000株以上),未及时修枝和透光伐的林地,根部营养面积小,自然整枝严重,芽枯病发生普遍严重。相反,及时间伐,修枝,郁闭度保持0.5的林地,芽枯病轻,健芽或抽梢率可提高36%以上。据多年观察,雨水少的年份芽枯病发病严重,雨水多的年份则发病轻。

松芽流脂病症状及防治

防治方法

(1)在缺硼地区,应栽植耐瘠薄、耐干旱的马尾松。

(2)病区进行松土、透光伐及合理修枝,可减轻病情。

(3)发病区在5、6月份,叶面喷5硼砂水溶液或者根施硼砂,每株20-25g,施后灌水,有防病效果。

新鲜黄耳怎么保存?教你几招保存新鲜黄耳的方法!


黄耳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真菌类食材,主要产自云南、西藏、四川以及福建等地区,当地的人们常常可以吃到新鲜的黄耳,但是要想将黄耳输送到全国各地的话,便少不了要采取一些措施对黄耳进行完整的保存。那么,黄耳要怎么保存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一一解说吧!

新鲜的黄耳的保存方法方法一

新鲜的黄耳,想要保鲜的话,可以选择用新鲜的白菜叶子把新鲜黄耳包裹起来,覆盖起来,然后放置在阴凉潮湿的地方,这种方法可以延长4-5天的保鲜期。

方法二

把新鲜的黄耳洗净后放入急冻室内,这样的保鲜方法可以存放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以上的时间,等到食用的时候再将黄耳取出解冻即可。

方法三

新鲜黄耳晒干,是最为简单常见的做法了,可以常年保存,食用的时候取适量的黄耳干片,然后用水泡发后便可烹饪。

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新鲜的黄耳主要有三种保存方法,每个方法都十分的简单实用。既然讲到了黄耳的保存方法,我们再讲解一下干黄耳要如何泡发吧!

干黄耳的泡发方法

黄耳的泡发其实比较简单,一般是在凉水中浸泡个4到8小时就可以了,要是用热水浸泡的话,速度还能更快一点,大概2、3个小时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将黄耳置入凉水中浸泡,第二天早上起来时,黄耳便泡发好了,这时我们只需将根部的杂质摘除干净,并洗去其中的灰尘和杂质,便可以开始烹饪食用,这样煮出来的效果也相对比较不错的,同时吃起来的味道也会更好一点。

家中有新鲜黄耳的朋友,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对黄耳进行保存哦!保存好的黄耳食用起来也不会太麻烦,只需要提前一个晚上将干黄耳置入凉水中泡发!

黑木耳的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防治

黑木耳在制作菌种和栽培过程中,由于环节比较多,营养丰富,条件适宜,给杂菌和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机会。常见的有毛霉菌、根霉、链孢霉、绿色木霉等十几种污染菌,一经发现便很难防治。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只杀灭或抑制杂菌但对木耳菌丝和人体无害的药剂。

1、发生杂菌污染的原因。

①菌袋灭菌不彻底。

②接种操作污染。

③外界环境卫生差。

④菌种带菌。

⑤冷却室、接种室、接种工具消毒不彻底。

2、防治方法

①、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轻轻从培养室拿出用土埋上,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也叫土埋法。

②、能够密封的场所,用下列药品消毒40%甲醛每立方米10ml兑7克高锰酸钾,熏蒸。

③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喷洒。墙壁上喷洒20%石灰水,地面撒石灰粉。

二、虫害防治

常见的虫害包括菌蝇、跳虫、潜叶蝇、蚂蚁、线虫等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扑捉,灯光诱杀,配制各种诱饵(诱饵用敌敌畏装入容器内,挂在培养室中),药剂杀灭。

茄子疙瘩病的防治防治方法


日光温室温度过低时,茄子常会出现疙瘩果,疙瘩主要集中在果实前端,表现为指状高0.5~1厘米的突起。掰开果实发现,长疙瘩的地方,果皮与果肉间有较大的空隙。

发病原因

棚温过低,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连续3天白天棚温低于25℃、夜温低于15℃时,根系活动减弱,吸收的营养不能满足果实的正常生长需求,植株抗逆能力降低,易出现疙瘩果。

天气晴好时,虽然外界气温很低,但只要光照好,揭开草苫子后,棚内气温升得很快。由于果皮先受热,所以在上午9~10时,果皮与果肉温度相差很大。

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果皮生长速度势必超过果肉,也会导致果实长疙瘩。此外,若赤霉素用量过大,常导致点花后果实发育速度很快,对外界的抗逆能力变差,也容易出现疙瘩果。

预防措施

针对这些原因,建议在管理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棚室保温,尤其是保持夜间温度不低于15℃,以免造成根系活动能力变差。晴天时,拉开草苫子后1小时再给棚室放风,给棚室一个缓慢升温的过程,以免造成果实温度变化剧烈。

2、注意调整点花药中赤霉素的用量,一般2~3毫升对0.5公斤水即可。注意叶面肥的应用。可喷洒全营养型叶面肥或甲壳素等增强植株抗逆能力的叶面肥。

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菌核病是保护地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有加重发展趋势,重病棚室发病减产达50%以上。主要危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多发生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以后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茎部受害病斑淡褐色,病茎腐烂长出白色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黑色菌核。该病由黄瓜菌核病菌侵染致病。病菌以菌核残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随种子调运远距离传播。第二年春暖后越冬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并散出子囊孢子,从伤口或瓜条残花部侵入引起发病。在保护地落入土中的菌核随时都可萌发并散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这就是保护地黄瓜日益发病严重的原因。病菌喜低温、高湿条件。保护地低温、高湿利于发病,瓜株长势衰弱或受低温冷害病情加重。

黄瓜菌核病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种子用10%盐水选种,漂出混在种子间的菌核。

2.露地栽培黄瓜,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保护地栽培黄瓜应覆地膜,阻隔子囊盘出土和散出子囊孢子。对未覆盖地膜的行间出土的子囊盘,通过及时中耕松土,铲除出土的子囊盘,使其没有散出子囊孢子的机会,减少侵染发病。

3.药剂防治:保护地出现子囊盘时,在及时进行人工铲除后,优先采用烟剂防治,常用45%百菌清烟剂,每公顷每次用量3.75千克熏一夜。根据田间病情连熏2-3次。如采取喷雾防治可用250克/升咪鲜胺乳油每公顷1.5升;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75-1.5千克对水喷雾,一般于发病初期喷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提倡交替用药。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4.摘除病果。对已发病的病果应及时摘除,集中深埋,消灭菌源。

葡萄裂果病的防治方法


葡萄裂果病属于生理病害。其原因是在果实生长后期土壤水分变化过大,久旱逢雨或大水漫灌,根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输送到果实内,靠近果刷细胞生理活动和分裂加快,而靠近果皮的细胞活动较缓慢,使果实膨压骤增,果皮纵向裂开。

葡萄裂果病与品种特性、栽培技术有关,具有裂果特性的品种,如果栽培技术得当可以防止裂果,不易裂果的品种,栽培条件失宜也易裂果。

来自品种特性的原因有:果皮不坚固,如藤稔葡萄果皮大薄,极易裂果;果皮与果肉紧贴一起,不易剥离,如布朗无核等品种的果皮与果肉紧粘在一起,果肉增大后,往往使部分果皮受压紧,绷以致裂口;果粒与果粒挤得太紧,像康太就属于这种情况,膨压增大后再加之粒间挤压就易裂口。

来自栽培管理的原因有:土壤干湿变化太大,接近成熟时久旱逢雨或大水漫灌;成熟期大肥大水果实膨大速度大快;没有保护好叶片,叶片出现青枯或得病受损,以及叶果比太小,叶片的蒸腾作用弱,大量的水分不得不向果中输送,因而造成裂果。

防治裂果的方法如下:

1.接近成熟期,要适当控制氮肥和水分,减缓果实增大速度。

2.适时灌水,低洼地要及时排水,经常疏松土壤,做到排灌舒畅,防止土壤干湿变化过大。

3.果穗紧的品种,要于花后摘心和花序上适当多留叶片摘心,要及时疏花疏果粒。

4.要有适宜的叶果比,要保证每公斤果有60片左右正常大小的叶片,并保护好叶片,切勿使叶片受损。

5.要及时摘除病粒,以免裂果流液感染其他果粒。黑豆病发病期及时喷1:0.5~0.7:200~240倍的波尔多液,连喷3~4次,或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7~8月份白粉病发病盛期前喷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佛手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学名: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别名佛手柑。属芳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以果入药,具理气止痛、消食化痰之功效。也可作蜜钱或浸酒作摆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

症状:为害贮藏期间埋在沙土中的果实。病果多先在伤口处发病,开始水渍状,淡褐色,迅速扩大,软腐,最后烂成一堆稀泥,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的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菌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初白色,后外部变为黑色,大小2513(mm)。在PDA上菌丛白色,毡状,菌丝体平展,粗糙,生长迅速。菌丝无色,有分枝,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无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仅1.5312(m),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形的大菌核。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木耳流耳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