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该如何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花生发生青枯病的原因以及该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花生青枯病,俗称青症、死苗、发瘟、死藤,是花生产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地块发病率为10%~25%,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达50%以上。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内都能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多。病菌主要侵染根部,先使主根尖变色软腐,初期使导管等组织变浅褐色,再至黑褐色,并从根部向地上部发展直到植株顶部。把病部横切时可见维管束变色坏死,用手挤压病根,可见乳白色浑浊细菌脓液滴。病株从感病到枯死约7~15天,初期症状不明显,3~4天后症状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午张开的晚,下午闭合的早;并在主茎顶端的第二片叶上首先表现失水萎蔫状,侧枝叶片下垂。再过2~3天后,整株枯死,但叶片仍保持浅绿色。?

防治方法:一是应选用抗病良种,如鲁花3号、皖花2号等。二是实行水旱轮作。近年来我们普遍采用水稻、花生轮作制,基本上控制了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在无水源的条件下最好采用隔两年轮作的方式。三是进行药剂防治。可在花生团棵期和初花期用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50%复方多菌灵悬浮剂500~800倍液防治两次;也可在花生地每隔30厘米挖直径10~17厘米的穴,每穴注入3毫升90%氯化苦液,踏实表土后覆盖塑料薄膜,7天后揭去薄膜。

延伸阅读

花生青枯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花生青枯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山东、江苏等省发病重,河北、安徽、辽南偶有发生。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以花期最易发病。青枯细菌主要侵染根部,致主根根尖变色软腐,病菌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横切病部呈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用手捏压时溢出浑浊的白色细菌脓液。初发病时早晨叶片张开延迟,傍晚提早闭合,主茎顶梢第一、二叶片先萎蔫,侧枝顶叶暗淡萎垂,1-2天后全株叶片急剧凋萎,但叶片仍呈青绿色别于其它枯萎病。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花生青枯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危害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主要自花生根茎部开始发生。特征性症状是植株急性凋萎和维管束变色。该病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以盛花期最多。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梢叶片失水萎焉,早晨叶片张开晚,傍晚提早闭合。随后病势发展,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拔起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纵切根茎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条纹状,后期病株髓部呈湿腐状,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菌脓溢出。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抗青10号、11号、鲁花3号、鄂花5号、中花2号、粤油92、桂油28、泉花3121、粤油22号、粤油320号、粤油250等;播种前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可形成保护膜,隔离病原菌,提高种子发芽率),时间不宜过长;播种后应及时在地面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墒防水分蒸发、防土层板结,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

(2)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或花生与冬小麦轮作。提倡进行3~4年以上轮作,以控制病菌基数。由于青枯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轮作时要考虑茬口的安排,与甘薯、玉米或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较为适宜,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

(3)加强田间管理。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花生生长期应及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在开花前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增加花生的产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土壤病源。

(4)播种前每667m2施石灰35-50kg。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通过深耕、深翻、严整土地、改良旱坡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5)在发病初期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用抗菌素120)、20%噻菌铜溶液、38%恶霜嘧铜菌酯、20%叶枯唑、春雷霉素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以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等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2~3次。必要时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高科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喷淋根部,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ml,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

玉米青枯病如何防治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1985年河北省涿鹿县发病面积在10万亩以上,每亩减产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怀德、榆树、扶余等县,因此病减产达0.75亿公斤;1988年广西省扶绥县,秋玉米上大发生,面积达7万-8万亩,发病率为70%-80%,损失严重。

发生及危害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

目前,我国在广西、湖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等地,均有发生为害,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

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

症状表现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于玉米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渐变黄;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茎部症状

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

主要有青枯、黄枯和青黄枯3种类型,以前二种为主。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研究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菌可陆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一般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发病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在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较重。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

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三种看法:1.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2.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发病条件

1.雨量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如在北京地区,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2.植株生育阶段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株在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

3.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重病地块与大豆、红薯、花生等作物轮作,减少重茬。

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

3.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长后期结合中耕、培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5.种子处理:种衣剂包衣,因为种衣剂中含有杀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

6.增施肥料: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油松发生针枯病后该如何防治


河北唐山新区的团结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油松路,可自1998年开始,少数油松染上了油松针枯病,1999年染病油松增多,破坏了整条街景。我们自1999年秋季开始防治,经过两年来的努力,使染病较重的树木得到控制,较轻的树木已恢复正常生长。下面将油松针枯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简介如下。症状:油松针枯病又名落叶病,该病原菌除危害油松外,还危害马尾松、黑松等。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脱落。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第二年的春天在各种病叶上就会产生典型症状:即先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约0.2至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份雨水渐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2.于每年的秋季油松老叶脱落较多的10月中旬以后,人工摘除清扫落叶并烧毁,消灭病原菌。3.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硫酸铜:生石灰:水=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1∶1000倍碱式硫酸铜或用9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10至15天喷1次连续喷3次,如果发病较重,可增加喷药次数加以控制。

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番茄青枯病

英文名

Tomatosouthernbacterialwill

异名

番茄细菌性枯萎病,

病原

青拈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lh,属细菌。

寄主

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烟草、芝麻、花生等。

危害

高温多湿季节的重要病害,发病突然。温棚栽培主要为害秋延后或秋冬茬栽培番茄。靑枯病发病急,蔓延快,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成片死亡,使番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分布

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苗期一般不发病,定植后植株长至30cm高时开始发病。发病初期,顶部嫩梢及叶片白天蔫萎下垂.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此反复,几天后,全株叶片也缺水蔫萎下垂,7天左右植株枯死_田间湿度大时,致死时间长些,若遇上土壤干燥,气温增高,病株蔫萎致死时间更短。死时植株仍然保持绿色,仅叶片色泽变淡,枝叶下垂。发病株下部茎表皮变得粗糙,有时会长出不定根。用小刀横切茎部,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用手挤压切口处,可见到溢出污浊的菌液。发病中心株在田间呈不均匀多点分布,还会扩大侵染范围,感染相邻健康株。

病原物

(1)形态:短秆状,单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mx(0.5-0.8)m,极生鞭毛1~3根。(2)特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从10~40℃均可生长,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30℃,耐pH值6~8,最适pH值6.6。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或在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甚至6年之久,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

发生因素

(1)环境:髙温高湿易诱发青枯病发生。连阴雨天过后天气转啃,易引起病害流行。(2)栽培:病菌适于在微酸性土壤中生存,当土壤含水董达到25%时,有利于诱发青枯病,土温25弋病菌开始活动,活动最盛,田间会出现发病髙峰a幼苗不壮,多年连作,中耕伤根,低洼积水,控水过重,干湿不均,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适宜生产上推广的农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主要有毛粉802和西粉3号等品种,以及近年新育成的抗青19号,夏星、粤红玉、L402、洪抗1号、2号,28A,蜀早3号,湘番茄1号,秋星,湘引等。②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及豆科作物连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③选择无病地育苗。夏秋育苗采用遮阳育苗t④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施石灰750~1500kg/hm2,调节土壤酸碱度。⑤采用高畦种植,幼苗定植时不宜过深,避免培土过高。中耕时要避免伤根。⑥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生物菌肥。⑦喷100mg/kg的硼酸液,进行根外追肥,以促进维管束生长,提髙抗病力》⑧忌大水漫灌,以防积水伤根。(2)药剂防治:①康地蕾得是一种以防治植物青枯病为主的、广谱、多功能生物农药,可以采取浸种,定植初期苗床泼浇,发病初期进行灌根,用药量30~45kg/hm2。②发病初期喷3%中生菌素600~800倍液。③发病初期灌50%敌枯双WP800-HM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4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WP4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400~500倍液,或50%琥乙磷铝WP400倍液,或25%络氨铜AS500倍液。隔7天灌根I次,连续灌2~3次。

苹果腐烂病的病因以及该如何防治


苹果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由于去年冬天以来气候干旱,加之部分果园管理粗放,致使苹果腐烂病有蔓延加重的趋势,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2005年1月至4月先后组织有关专家对白水、洛川、富县、黄陵、蒲城等五县苹果生产基地的苹果腐烂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情况来看,腐烂病的发生区表现为南部较轻,随着栽培区域向北推移,腐烂病发生率逐步加大,蒲城县、白水县、黄陵县、洛川县、富县腐烂病发生率依次为7.1%、30%、70%、70%、70%,严重的老果园发病率达95.7%。从南向北随着土壤旱情加重,苹果腐烂病发生率上升,发生面积有所扩大。

品种间表现以蒲城县调查为例,富士腐烂病发生率高达21.2%,嘎拉为5:2%,秦冠仅1:45%,不同品种对抗腐烂病差异较大,说明树体营养强弱决定着感染腐烂病的能力。

1月10日至3月30日的调查结果表明,仅80天腐烂病发生率上升13.3%,轻病下降0.4%,而重病上升15%,这表明春季是腐烂病发生的高峰期。

苹果腐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果园投入严重不足,综合管理措施跟不上,果树不能合理负载,大小年严重,早期落叶病比较普遍,造成树体生长内虚,尤其是有机肥施入不足,加之化肥施入量过大,致使树体营养亏缺,这是腐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省苹果园主要分布于渭北旱地,每年春季旱情持续时间长,果园不能及时供水,没有良好的保水覆盖条件,特别是采用大改形技术后,去除大枝形成较多伤口,营养补充不上,树体抗病力减退,病菌迅速扩展,导致腐烂病大量发生。

因此,有关领导和广大果农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增施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在压缩化肥施入量的基础上,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比,控制氮肥的施用,增强抵御腐烂病感染的能力,完善科学施肥制度。

对于坡地果园应修筑边埂,建造果园集水面,大力提倡旱地果园穴贮肥水,应用杂草或地膜覆盖树盘,增强果园对水分的有效利用,结合施肥每年坚持树下深翻或浅耕,提高蓄水功能。开展果园种草,不断培肥地力,促进根系发育。

要加强改形技术后树体伤口的保护,大枝伤口毛皮要及时用刀刮光、刮平,可用封剪油涂抹,也可采用塑料纸包扎伤口,严禁用烧性刺激物质处理,破坏新组织愈合。果树要合理负载,严格疏花疏果,避免大小年的出现。

同时要提高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尤其要预防早期落叶病和叶螨对果树的危害,应使用无公害低毒高效农药,并向利用天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向发展,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对于苹果腐烂病,要以预防为主,在苹果发芽前和6-7月重点发病期,用生物农药农抗120和菌毒清或石硫合剂喷涂树干和大枝基部。果树发病后要及时彻底、细致刮除腐烂病疤,然后用843康复剂涂抹。对于过大伤口应采用桥接的方法沟通养分和水分,修剪下的病枝和刮除的病皮,应及时清理并带出果园烧毁。

白芝麻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在生产中,白芝麻青枯病非常普遍,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其发病特点及防治技术如下:

一、发病条件

白芝麻青枯病,主要是由田间土壤湿度过大引起的,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流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连作田块病情更重。发病高峰,常在炎热的7~8月份,暴雨过后,温度骤然升高,病害则易于发生和流行。

二、危害症状

白芝麻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受害植株根茎外部,呈黑褐色条斑,内部维管束呈褐色,有细菌溢浓渗出,干燥后变成漆黑晶亮颗粒。发病初期,病株似缺水状,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几天后叶片从顶部向下,急剧萎蔫,老叶挂垂,继而全株死亡。叶片发病后,叶脉呈墨绿条斑,有时纵横交错,结成网状,迎光透视,其中心呈油渍状。蒴果受害后呈水渍状病斑,并且逐渐变成深褐色粗细不同的条斑,使病蒴瘦缩,进而使种子瘦瘪,失去发芽能力。

三、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良种并与非茄科、非豆科作物,进行三年轮作。

2、白芝麻不耐水渍,在其生长发育期间,如遇到大雨、暴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

3、增施有机肥,尤以钾肥为佳。

4、及时拔除、销毁或深埋病株。

(二)化学防治

1、用石灰水1份、石灰粉15份,进行病穴消毒。

2、在播种前,用百菌清进行土壤处理,预防效果较好;或者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或每亩用3%甲酚愈创本酚50毫升加50%多菌灵丹100克,兑水50千克喷施。

棉茎枯病与红叶枯病有哪些区别并且该如何防治


在生产实践中,棉茎枯病与红叶枯病常混为一谈,因而在防治时往往导致失误。当然,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俩都有突发性,酿成暴发性的灾害;但是除症状外,病原菌、发病条件、发病时期都截然不同,因而在防治上要因病制宜。

1症状的区别

棉茎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较嫩的茎秆,苞叶、铃壳和棉绒也能受害。叶片受害,病斑由褐色变灰色,边缘呈紫红色,上生小黑点,呈轮纹状;天气潮湿时,病斑呈现水渍状,萎垂变黑,甚至棉株光秆枯死。叶柄与嫩茎受害,病斑呈梭状,淡褐色、凹陷,边缘紫红色,病组织破碎脱落,严重时茎枝枯折,全株枯死。棉铃受害,呈褐色,半开状,易成僵瓣。

红叶枯病,主要从主茎顶端或果枝的枝梢开始发病,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发展。叶片初呈暗绿色,叶肉逐渐由黄变成暗红色,叶质增厚,皱缩反卷,叶柄失水干枯,主茎干缩变褐,茎部顶端呈焦枯状。病株矮小或早衰,结铃少,吐絮早,纤维品质差。

2发病条件的区别

棉茎枯病是1种由病原真菌侵染引发的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播种后引起棉苗发病,若在长期阴雨高湿条件下,其分生孢子常随风雨传播,扩大为害。蚜虫造成伤口,亦有利于病菌入侵。因而从棉苗开始的全生育期均可受害。而红叶枯病则是1种常因缺钾而引发的生理性病害,常从棉花花期开始发生,盛花至结铃期为害严重,同时在长期干旱后突降暴雨时骤然发生,或长期阴雨也能加剧为害。此外,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棉花,或长期施用氮素化肥,缺少有机肥,特别是缺少钾肥,是引起红叶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3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播种前可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棉茎枯病,如三开对一凉(55~60℃)浸种30min;或用种子重量的0.5%五氯硝基苯拌种;或用抗菌剂401闷种,以消灭种子上的病菌;对病株残体集中烧毁。而红叶枯病则无需种子处理。

2)抗灾防病:灾害性天气是两病的主要诱导因子。若棉花生育前期阴雨天多,易发生茎枯病;生育中、后期若遇干旱及暴雨,又易发生红叶枯病。因此要加强棉田水系设施的投入,改善排灌条件,做到能排能灌。

3)合理施肥:棉花进入蕾期,要增施钾肥,每667m2施钾量不得少于15kg,特别是对防治红叶枯病尤为重要。连作棉田要多施有机肥,追肥宜少施氮素化肥,增施草木灰和火土灰,促使棉花多发新根,提高氮、磷等的综合利用。

4)合理轮作:连年种植棉花,常使耕作层变浅,要因地制宜采用水旱轮作,或与其他作物实行2~3a旱地轮作,减轻发病机会。

5)药剂防治:对已发生茎枯病的棉花,抢晴天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上述药液中,可加入适量的杀蚜剂,以达到病虫兼治目的,促使棉花恢复正常发育生长功能。

苹果得果锈病的原因以及该如何防治


秦安县是甘肃省苹果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由于果锈病的大量发生,导致果面粗糙,果皮栓化,风味下降,商品率大幅度降低,果树生产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于1999年起对果锈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症状

苹果果锈病于花后40--50天开始出现发病症状。初发病时,靠近果顶部位呈现暗红色小疹子,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暗红色小疹子变成黄褐色,并逐渐连成小斑向果实中部蔓延,为害严重时,在果面上形成木栓化黄褐色果锈,果面粗糙,失去光泽,果肉干涩,影响食用。

2、果锈病发生的原因

2.1品种间感病不同。秦安县苹果栽培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元帅系15万亩,红富士7万亩,金冠、乔纳金3万亩。近几年,通过对苹果果锈病为害情况的调查,发现该病害在苹果品种间的为害程度有较大差异。

果锈病发生最严重的品种是金冠,4年中的平均病果率为33.10%,2001年高达48.60%。其次为乔纳金发病较重,平均病果率为26.20%,2001年最高为37.60%,发病最轻的为元帅系苹果,平均病果率仅为2.10%。

2.2气候因素。1999--2002年,我们连续4年对苹果花期和幼果期的4、5月份的气温和降雨量进行了记载,同时对金冠的果锈病发病情况作了认真的观察记载,调查结果见表。

春季气温和降雨量对金冠果锈病的影响

<!--?xml:namespaceprefix=v-=>内容<!--?xml:namespaceprefix=o-=>

4月

5月

调查

病果

年份

平均气温(℃)

降水

(毫米)

平均气温(℃)

降水(毫米)

果个数

果数

率(%)

1999

2000

2001

2002

14.20

13.30

11.20

12.90

38.20

20.60

26.80

12.00

17.20

19.60

17.70

15.50

67.70

22.60

10.00

62.40

300

300

300

300

52

131

143

65

17.30

43.60

47.60

21.60

表上可以看出,金冠苹果在2001年发病最重,病果率高达47.60%,其次是2000年,病果率为43.60%,而这两年5月份的平均温度和降雨量分别为17.70℃和10毫米,19.60℃和22.60毫米,发病最轻年份为1999年,病果率为17.30%,而该年5月份的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分别为17.20℃和67.70毫米。由此可见,幼果期高温干旱的气候,也是导致果锈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2.3幼果期施用有机磷农药。在对苹果果锈病成因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苹果幼果期进行病虫害防治时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特别是氧化乐果、水胺硫磷、辛硫磷、1605等有机磷农药的使用,使果锈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如在发病较轻的1999和2002年,金冠苹果在花后10--40天内使用了以上有机磷农药后,病果率分别为27.40%和33.60%,比同期不使用有机磷农药的病果率分别增加了9.80%和11.20%。

3、预防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经过多年观察,在众多苹果品种中,元帅系苹果对果锈病有效强的抗病性,富士系的寿红富士和礼泉短富、宫崎,惠民等短枝型富士对果锈病也有较强的抗病性,在黄色品种中,可以选用较抗果锈病的王林、澳洲青苹等品种。

3.2增湿抗旱。每年5月中旬--6月下旬,如遇连续高温,干旱气候,应及时进行增湿抗旱,有灌溉条件的果园要进行全园灌水,无灌溉条件的可以早晚对每株果树进行清水喷雾,增加果园湿度,降低果锈病的病果率。

3.3幼果期禁用有机磷农药。在苹果幼果期的5--6月份,严禁使用有机磷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果锈病病果率的增加。

3.4果实套袋。在花后40--50天内,对果实进行全园套袋。这项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降低农药和有害粉尘对果实的污染,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果锈病的发生。1999--2002年,对最易感病的金冠、乔纳金进行了果实套袋试验,参试果实中未发现苹果果锈病,果实套袋对果锈病的防治效果达到100%。

菊花怎么养青枯病的防治


菊花青枯病为菊花常见病害之一,

一、为害症状:整株染病地上部叶片打蔫,持续3-5日后,底叶变黄,近地面的茎节外观呈褐色,块根肉质部腐烂,表皮、肉质根也变褐,后呈铅白色。横剖病茎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或经保湿溢出污白色菌脓,病块根也可从裂缝流出菌脓。该病的病程短,从发病到枯死仅几天的时间,别于病程长的枯萎病。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Ralstoniasolanacearum,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0.5-0.8(微米),.覆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三、发病特点:病菌在病部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有机肥里越冬。翌春遇有适合时机,就常从根颈部伤门侵入,主要破坏输导组织,使其变褐腐烂,致地上部枯死或凋萎。该菌主要靠带曹株传播,此外也可借土壤、灌溉水、农具传播。高温多雨季节,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地势低洼,连作地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精心养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3)药剂防治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还可在发病初期喷洒或灌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史密斯桉苗木青枯病的防治


史密斯桉为桃金娘科桉属高大乔木植物,速生树种,干形通直圆满,树高可达40~45米,胸径可达1.0~1.5米;桉叶含油量高,桉叶油质量好,材质好,是很好的提炼精油、造纸和建筑用材树种。

青枯病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是一种系统性维管束病害,寄生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危害史密斯桉幼苗和1~2年生幼树。幼苗发病初期一般产生萎蔫,随后出现叶枯,病株根部出现坏死,呈水渍状有臭味,横切后出现乳黄色的溢脓,皮层和木质部均出现上述症状。

幼树发病时,急性症状为:病株叶片萎蔫,失绿,不脱落,茎、枝、干表面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条斑,木质部渐变黑褐色,根部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坏死,表面有乳黄色或浅白色的菌溢脓产生,一般只需7~20天导致全株死亡。慢性病症为:一般为植株发育不良,较矮小,下部叶片变紫红色,且渐向上发展,导致叶片全部脱落,部分枝条出现不规则变褐或坏死,部分根系出现细菌性溢脓。一般3~6个月导致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与改善营林措施,控制病苗上山;整地时深翻暴晒,杀死病菌,适当施足不带菌的有机肥和复合肥,促进林木生长,增强抗病性。

2、发病期及时清除并烧毁病株,开沟隔离,防止病害在林地土壤中蔓延。营造混交林,增强遗传抗病力。

3、青枯病的发病时间为4~11月,高温多雨的7~8月为高峰期,在此期间,注意大地内开沟排水,加强通风,控制密度。此外,在播种造林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在病害发生地和周围用生石灰消毒。

4、对病株喷洒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防治。

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又叫叶枯病。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初时病斑圆形浅黄色,水浸状,边缘明显,以后发展为不规则形。斑块颜色由浅黄色变灰白色,其上布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受害时病斑椭圆形,颜色稍深,微凹陷。病斑周围常有一圈黄晕,分生孢子器多发生在斑纹周围,拥挤一起。病害严重时,造成叶枯。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病残体或在采种母根上越冬。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存活1年以上,附在种子表面病菌存活2年以上,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存活8-11个月。病菌遇环境适宜,即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风雨、人畜、工具等传播,遇有水滴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侵入。此病在气温20-25℃、多雨或湿度大的较冷凉气候环境条件下易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持续时间比较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做到从无病地、无病株上采种。使用两年内的种子,要用48-49℃温水浸30min,边浸边搅拌,然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保护地做好通风排湿。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5∶200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石灰硫酸铜硫磺粉(石灰30份、硫酸铜10份、硫磺粉10份)等,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

沿阶草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沿阶草,别外书带草、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长势强健,耐阴性强,植株低矮,根系发达,覆盖效果较快,是良好的地被植物,可成片栽植于风景区的阴湿空地和水边湖畔做地被植物。叶色终年常绿,花亭直挺,花色淡雅,清香宜人,是良好的盆栽观叶植物。近年来,由于冬春季干旱气候的频发使沿阶草叶枯病极易发生。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症状

沿阶草叶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这种病不仅发病猛,传播快,而且对沿阶草属其他植物也可造成危害。麦冬叶枯病主要发生在叶尖。在叶片上,病菌由叶尖向下侵染,叶片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发病在叶缘时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灰褐色至灰白色,最后会形成灰白色枯死,病健交界明显,在枯死的叶片上还可以看到散生或近似轮生的小黑点。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核在寄生植物病残体上越冬,借雨水、浇水传播。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华北地区5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提高磷钾肥的施用量。

2.春季植株萌芽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喷克600-800倍等喷施进行预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3.发病期禁止喷灌,及时排除积水。

4.如有病害发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连喷3至4次,每次间隔10天,雨后要注意补喷。

《花生发生青枯病的原因以及该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多肉植物该如何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