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花木病虫的抗药性及对策》,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在病虫害防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农药在同一种病虫上连续反复地使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药效会明显降低,甚至无效。例如:1605是有机磷杀虫剂中最早推广的品种,最初使用时防治红蜘蛛、蚜虫等害虫,稀释倍数在5000倍以上,现在用1000倍液常常都控制不祝再如:六六六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业生产上普遍使用的一种农药。那时农药品种比较单一,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用它来防治虱子、跳蚤。使用初期,哪里有虱子,撒点六六六粉,转眼间虱子便一命呜呼。几年以后,抓个虱子放进六六六粉里,如放在面粉里一样,活蹦乱跳,一点作用没有。人们常常抱怨,现今的农药质量越来越差。其实不然,这主要是病虫产生抗药性的结果。

一、病虫的抗药性抵御外界恶劣环境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在不断遭受农药袭击的环境中,生物体同样有产生抵抗力的反应。尤其当同一种药剂连续反复使用,这种反应更为强烈。适者生存,任何生物种群,总有一部分个体对药物敏感,一部分不敏感。生物体接触到农药以后,敏感的个体易中毒死亡,不敏感的个体存活下来,继续繁殖,会形成不敏感的抗药性种群。病虫的抗药性,有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病虫为了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也在不断修筑自己的堡垒,如改变生物体表皮的通透性,抵抗农药的攻击,一些病虫体内还能产生一种能使农药分解失效的酶。Zw59.coM

二、防治对策病虫害的防治如同打仗,农药是我们消灭病虫害的有力武器。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农药不断推出。从剂型上有粉剂、颗粒剂、乳油、水剂、雾剂等。按使用方法分,有喷雾、喷粉、撒施等。但是,仅有武器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科学的防治对策。要认识到病虫的顽固性,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1、轮换用药为了防止病虫抗药性的发生,要尽可能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进行轮换、交替使用。

2、混合用药选择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药剂混配使用,实行联防。注意:各种农药不能盲目混配,一些农药混配后,可发生化学反应,或降低药效,或对花木造成药害。而且,单一的混配农药长期使用,也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

3、增加喷药密度喷施一遍药后,要及时观察虫口密度,如有漏网,应接着再喷一遍,乘胜追击,不给病虫以喘息的机会,切断其抗药性种群的形成过程。如果喷药间隔太长,存活的病虫有可能蔓延,形成燎原之势。

4、提高喷药浓度提高喷药浓度是病虫害防治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措施。随着病虫抗药性的增强,喷药浓度也要随之提高。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发生质变,花木对药剂浓度的承受力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浓度就会发生药害。因此,要正确认识农药的毒性,科学使用,严格依据农药的使用说明,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浓度。

精选阅读

怎样预防和控制病虫抗药性


1、做好综合防治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依靠化学农药防治的用药习惯,积极提倡农业生物及化学等综合措施,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实行综合防治。

2、交替使用农药

不要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剂,这样就可以切断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形成过程,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例如,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氮类杀虫剂及生物制剂等几大类,其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换用,但必须查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如桔蚜对乐果产生了抗性以后,敌敌畏也就不能用了,因为桔蚜也会对敌敌畏产生抗性,但是可以选用杀螟松。

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杀菌剂比较容易引起抗药性,如苯异咪类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抗生素类杀菌剂等。但接触性杀菌剂不大容易引起抗药性,因此是较好的轮换组合,像代森类、无机硫制剂类、铜制剂都是较好的轮用品种。

3、使用混配农药

两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如多菌灵与灭菌灵混用,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混用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组合。不过混合农药必须经过仔细研究,不能盲目混用。另外,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也必须轮换用药,否则同样引起抗药性而且是多抗性,即对多种农药同时产生抗药性。

4、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

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抗药性以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5、使用增效剂

增效剂大多是能抑制病虫体内农药分解酶活性的化合物,所以能提高药效,效果较好的增效剂有增效增效酯和增效醛等。

如何避免病虫害的抗药性


如果长期、单一、反复使用一种农药防治同一种病虫,就会出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无效的现象,这种现象就称病虫产生了抗药性。病虫产生抗药性不仅对农药的效力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防治效果下降,而且还会污染土壤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使用农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轮换(交替)用药

单一品种农药会诱发抗药性,生产中要避免长时、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生物农药、抗生素农药轮换使用,可以阻障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形成。交替用药就是在植物的某一生育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交替用药既能提高防效,还能延长某些优良农药的使用年限。如杀虫剂有机磷制剂、拟除虫菊酯类制剂、氨基甲酸酯制剂、有机氮制剂、生物制剂等几个大类,其作用机制各有不同。

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互相换用,但必须了解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例如蚜虫对乐果产生了抗药性以后,敌敌畏也就不能用了,因为蚜虫也会对敌敌畏产生抗性,但可以选用杀螟松。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性杀菌剂比较容易引起抗药性,如苯并咪唑类杀虫剂(多菌灵、托布津等)、抗生素类杀菌剂等;但接触性杀菌剂不大容易引起抗药性,因此最好的轮换组合,比如代森类、无机硫制剂类、铜制剂类都是较好的轮用品种。

2.合理混用

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速度,是克服害虫抗药性的一个好办法;并能兼治多种病虫害,增强药效,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例如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将有机磷和菊酯农药混合使用,可对害虫的抗药性有事实上的抑制作用。混合用药,两种作用方式和机理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单点作用农药与多点的传统农药混合使用,效果更好。另外,如瑞毒霉与代森锰锌混用、多菌灵与灭菌丹混用、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混用等。但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务必轮换用药,否则同样会引起抗药性,同时还有可能引起有害生物对多种农药同时产生抗药性。

3.间歇用药

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就应间断或停止使用。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抗药性以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例如久效磷引起的抗药性,经过若干年停用以后抗药性即可基本消失。

4.科学施药

药剂在田间施用的有效剂量和沉积分布均匀是至关重要的,对不同植物和不同的有害生物,还应选用恰当的施药技术,使药剂在植物上的沉积分布均匀,不要轻易加大用量和增加用药次数,从而以较小的用量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不良天气如阴天、雨前尽量不要用药,减少重复用药。

5.应用增效剂

增效剂能增加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提高药效。因此,在某些农药中加入一定量的增效剂,也可延缓或克服害虫产生抗药性,如21%增效氰马乳油就是由马拉硫磷、氰戊菊酯复配并添加增效而成。这种增效复配乳油的优点是能明显提高药效,尤其能有效地规避病虫抗药性。

6.坚持综合防治法

病害的发生与土壤、气候、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相关,所以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特别是化学防治,易产生抗药性而效果不佳,在病虫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从加强栽培管理人手,把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人工)防治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克服生产上对药剂防治的依赖,以达到抑制和预防抗药性的目的。

如何防止病虫害抗药性 教你轻松除病虫


如果长期、单一、反复使用一种农药防治同一种病虫,就会出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无效的现象,这种现象就称病虫产生了抗药性。病虫产生抗药性不仅对农药的效力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防治效果下降,而且还会污染土壤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使用农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轮换(交替)用药

单一品种农药会诱发抗药性,生产中要避免长时、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生物农药、抗生素农药轮换使用,可以阻障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形成。交替用药就是在植物的某一生育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交替用药既能提高防效,还能延长某些优良农药的使用年限。如杀虫剂有机磷制剂、拟除虫菊酯类制剂、氨基甲酸酯制剂、有机氮制剂、生物制剂等几个大类,其作用机制各有不同。

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互相换用,但必须了解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例如蚜虫对乐果产生了抗药性以后,敌敌畏也就不能用了,因为蚜虫也会对敌敌畏产生抗性,但可以选用杀螟松。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性杀菌剂比较容易引起抗药性,如苯并咪唑类杀虫剂(多菌灵、托布津等)、抗生素类杀菌剂等;但接触性杀菌剂不大容易引起抗药性,因此最好的轮换组合,比如代森类、无机硫制剂类、铜制剂类都是较好的轮用品种。

2.合理混用

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速度,是克服害虫抗药性的一个好办法;并能兼治多种病虫害,增强药效,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例如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将有机磷和菊酯农药混合使用,可对害虫的抗药性有事实上的抑制作用。混合用药,两种作用方式和机理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单点作用农药与多点的传统农药混合使用,效果更好。另外,如瑞毒霉与代森锰锌混用、多菌灵与灭菌丹混用、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混用等。但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务必轮换用药,否则同样会引起抗药性,同时还有可能引起有害生物对多种农药同时产生抗药性。

3.间歇用药

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就应间断或停止使用。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抗药性以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例如久效磷引起的抗药性,经过若干年停用以后抗药性即可基本消失。

怎样避免植物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由于对农药的长期反复使用或滥用,目前已有多种农药在防治植物病虫害时出现药效减退,甚至无效的现象。为了减小抗药性的发生,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交替使用农药。交替用药就是在某一植物的生育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它不但能提高防治效果,而且还能延缓某种优良农药品种使用年限。如杀虫剂有有机磷制剂、拟除虫菊酯制剂、氨基甲酸酯制剂、有机氯制剂、生物制剂几大类,其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互相换用,但必须查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例如蚜虫对乐果产生了抗性以后,敌敌畏也就不能用了,因为蚜虫也会对敌敌畏产生抗性。但是可以选用杀螟松。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杀菌剂比较容易引起抗药性,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托布津等)、抗生素类杀菌剂等。但触杀性杀菌剂不大容易引起抗药性,因此是较好的轮换组合。象代森类、无机硫制剂类、铜制剂类都是较好的轮用品种。

科学混用农药。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而且还能兼治多种病虫害,增强药效,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例如对菊酯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将有机磷和菊酯农药混合使用,可对害虫的抗药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如瑞毒霉素与代森锰锌混用,多菌灵与灭菌丹混用,都是比较成功的混用方法。一旦抗药性出现以后,改用混配制剂往往也能奏效。不过,混合使用必须科学合理,不能盲目混用。而且一种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地采用,必须轮换用药,否则同样会发生抗药性,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有害生物发生多抗性,即生物体对多种农药同时产生抗药性。

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抗药性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应用增效剂。增效剂能增加农药的生物活性,提高药效。因此,在某些农药中加入一定量的增效剂,也可延缓或克服抗药性的发生。

此外,药剂的有效剂量和沉积分布均匀性对防治病虫害也至关重要。所以,对不同植物和不同的有害生物,还应选用恰当的施药技术,使药剂在植物上的沉积分布均匀,从而以较少用量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消除病虫害抗药性的小妙招


生产上如果长期、单一、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治同一种病虫害,就会出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无效的现象,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不仅对农药厂的效力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还会造成生产成本上升,防治效果下降,同时盲目用药还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为了减少和预防抗药性的发生,使用农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轮换(交替)用药

单一品种农药会诱发抗药性,生产中可生物农药、抗生素农药轮换使用,可以阻碍生物种群中抗药性种群的形成。交替用药就是在植物的某一生育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这样做即能提高防效,还能延长某些优良农药的使用年限。如杀虫剂有机磷制剂、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制剂、有机氮制剂、生物制剂等几个大类,其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相互换用,但必须了解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

合理混用

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速度。例如作物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将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混合使用,可抑制害虫的抗药性。单点作用农药与多点的传统农药混合使用,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使用,务必轮换用药,否则同样会引起抗药性。

间歇用药

若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应间断或停止使用。当一种药剂已经引发了抗药性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比如久效磷引起的抗药性,经过若干年停用后抗药性基本消失。

园林植物出现抗药性怎么办自作土农药来帮你


近年来由于不当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花木上有抗药性的害虫种类越来越多,且抗药性越来越强。为此,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止或延缓花木害虫产生抗药性。

轮换用药。有机磷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制剂类农药等,杀虫原理各不相同,可交替使用。同一类农药轮换使用应防止害虫获得交互抗性,即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该类农药也产生抗性。如抗乐果的菊蚜,对敌百虫等也会产生抗性。

混合用药。目前,混合用药较成功的方案有:菊酯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混用;敌百虫与辛硫磷、甲基对硫磷混用;机油乳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混用等。

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一种农药停用一段时间,害虫的抗药性会逐渐减退甚至消失。如对硫磷停用若干年后,红蜘蛛的抗药性基本消失。

加增效剂。如在氧化乐果中加入少量柴油防治介壳虫,可破坏介壳,使农药进入害虫体内。除柴油外,常用的增效剂还有中性洗衣粉、豆浆、植物油等。

多样化的施药方式。除常规的喷雾外,还可采用其他方法,如拌毒土、制毒饵、土壤施药、涂药、滴药、注药等,不同用药方式交替进行,有助于防止或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开发使用土农药。土农药原料来源广,制作简单,对害虫不会诱发抗药性。目前,有待开发的土农药主要是植物性农药,如烟草、闹羊花、蓖麻、大蒜等。此外,洗衣粉、油类、生石灰、烧碱、松香等,也都是制土农药的好原料。

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对策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更大。

2.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人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4.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

5.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6.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

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7.检疫工作不到位。

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8.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合欢栽培误区及对策


合欢为豆科落叶乔木,其树姿优美,花色淡雅,是园林绿化的好树种,可作庭荫树和行道树。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由于管养人员对合欢的习性不了解,或是日常养护不到位,常造成合欢的树形不佳或长势不好,影响了其观赏性。现将合欢日常养护中常见的误区及解决对策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树干不直合欢自生树干不直是不争的事实,在苗圃中,我们常采用平茬养干法培育比较直的树干,但由于平茬后的水肥管理等不到位,新生的树干往往也不是很直,在长到2米左右时又会出现斜干,故此一些人在苗圃中选苗时,也是矮子里拔将军,劣中选优,选取树干相对直的苗子,种植应用后也不加以精细管理,任其生长,还美其名曰树大自然直。殊不知,合欢树即使胸径长到20厘米,歪脖子树和曲干树还是很多的。故此,种植后没有及时对树干进行干预,导致了一些行道树或庭荫树的树干不通直,影响了观赏效果。那么怎样解决树干不直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要从种植初期进行干预,栽植苗子时树穴内可同时栽一个略高于树干的竹竿或木桩,将树干和竹竿(木桩)用布条绑缚在一起,特别是不直的上半部,可加大缠绕的密度,对不直部分进行纠正,这样,翌年春季可将竹竿(木桩)和布条拆除,不直的树干即可得到纠正。值得一提的是,此法对于胸径10厘米以下的苗子比较有效,胸径过大的苗子可采用对不直部分进行截干,继续培养主干延长枝的办法进行抚育,从而培养树干通直的苗子。

合欢栽培误区及对策

主枝分布不合理合欢常见的树形为自然开心形,故此从苗圃移栽到园林中种植后,一般都要进行截干处理,从而使其生长出位置合适,开张角度适宜的主枝。但在日常工作中,许多合欢的主枝都分布在一个轨迹上,得上了卡脖子病,这样不仅不利于树冠的扩张,而且在遭到大风吹袭时,容易使主枝和主干间发生劈裂。正确的方法是,经截干处理后,从新生的上部枝条中选择3个方向适宜、分布均匀、长势健壮、开张角度较大的枝条作主枝培养,三个主枝应上下交错分布,不可在同一轨迹,这样,不仅树姿优美,而且利于树冠扩张,不仅能增大遮阴面积,还能有效预防风害。

冬季防寒措施不到位合欢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在华北地区北部种植应尽量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在华北地区种植冬季应采取适宜的防寒措施,以利于其安全越冬。在工作中,我们常见到,很多地方在冬防时对合欢也采取了涂白的方法,笔者经多年观察发现,即使在华北中部地区,冬季如果仅采用涂白的方法进行防护,也会发生冻裂,特别是近几年的寒冬表现更为突出。冻裂不仅深而且长,甚至能贯通整个树干,冻裂后期还常常出现伤流现象,如不采取措施还会衍生其他的病虫害。由于合欢的树皮较薄,在冬季很容易出现冻伤,故此应采取缠绕草绳的办法来防寒,即使是生长多年的大树,也应采取此法进行越冬防护。缠绕草绳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草绳应该细密,不能有较大的空隙;二是不能只缠绕树干基部,要从根际部一直缠绕到分枝点,因为冬季冻裂往往是从基部一直贯通到分枝点;三是初春时不要急于拆除草绳,因为缠草绳不仅可以预防冻害,还可以减少树干的水分蒸腾,还可以有效预防倒春寒的危害,所以拆除草绳应该在4月初进行比较合适。

苗木扦插死亡原因及对策


扦插作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苗木繁殖方法在生产上已广泛应用。但有些苗木扦插初期死亡率相对较高。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一、死亡原因

落叶苗木扦插后约一个月的假活期,一般在20天左右,这段时间为死亡高峰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种条采集不合理。一是种条的采集时间过早。在苗木未落叶或枝条尚未木质化就开始采集。枝条充实与否,直接影响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二是从过老的母树上采集枝条,新陈代谢作用弱,生命力和适应性降低,枝条扦插成活率低。三是种条的规格达不到标准,只注重种条长度,忽略粗度。年龄相同的枝条越粗越好,而且要有一定的长度。

2.种条处理不科学。一是对采集的种条没有随采集随剪穗,对种条和已剪好的插穗未采取必要的保鲜措施,导致种条、插穗脱水。二是剪穗时没有按标准尺寸分级,只求数量,梢节部分舍不得放弃,造成剪穗粗细不均,长短不齐,剪口不平滑,剪穗受伤等。三是贮藏插穗方法不当,露地沙藏地点未选在背阴处,贮藏过浅或过深,使用的沙质达不到标准,插穗受病菌感染。四是贮藏的插穗根基部软组织活动不明显,观察不到发胖迹象。

苗木扦插死亡原因及对策

3.扦插方法不对。插穗完全插入土中,顶端芽眼未裸露地面,插穗嫩芽很难拱破土层,会导致芽眼灼伤或腐烂。使用地膜覆盖后直接扦插,导致插穗根基部粘带地膜,阻碍呼吸及养分吸收,影响不定根形成。

二、相应对策

1.选择合适的扦插时间。落叶苗木扦插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秋插宜在11~12月土壤上冻之前。一年生插条的再生能力最强,可采用母树根茎部位的一年生萌蘖条,直径应达到0.8厘米以上。

2.妥善处理种条。应本着随采随截随扦插的原则进行,粗枝短剪,细枝长留,剪穗长15厘米左右,粗细分开,分级打捆。如果秋季贮藏插条春季扦插,可采用露地沙藏法。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挖沟,深度在50~70厘米,枝条打捆贮藏,每月检查温湿度。贮藏基质应达到纯净沙标准。

3.注意保护顶芽,防止倒插扦。插深度以插穗插入土中3/4为宜,采用地膜覆盖,扦插时应将地膜捅破再扦插。秋插插穗易遭风干和冻害,扦插后应覆土,待春季萌芽时再把覆土扒开。

苗木露地扦插死亡原因及对策


扦插作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苗木繁殖方法在生产上已广泛应用,但有些苗木扦插初期死亡率相对较高。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死亡原因落叶苗木扦插后约一个月,幼苗高度可达到10厘米左右。此时幼苗生长靠消耗插穗自身养分,故称幼苗的这段时期为假活期,一般在20天左右,这段时间为死亡高峰期。因种条质量问题而死亡的占70%,其他因素占30%,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种条采集一是种条的采集时间过早。在苗木未落叶或枝条尚未木质化就开始采集。枝条充实与否,直接影响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插穗积存的养分,是扦插后形成新器官和初期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二是从过老的母树上采集枝条,新陈代谢作用弱,生命力和适应性降低,枝条扦插成活率低。三是种条的规格达不到标准,只注重种条长度,忽略粗度。年龄相同的枝条越粗越好,而且要有一定的长度。因条件限制,采集的枝条不能及时运回扦插地点而造成种条不新鲜。

2.种条处理采集的种条剪穗不及时,对采集的种条没有随采集随剪穗,对待剪的种条、已剪好的插穗未采取必要的保鲜措施,导致种条、插穗脱水。剪穗时没有按标准尺寸分级,只求数量,梢节部分舍不得放弃,造成剪穗粗细不均,长短不齐,剪口不平滑,剪穗受伤等。贮藏插穗方法不当,露地沙藏地点未选在背阴处,贮藏过浅或过深;使用的沙质达不到标准,插穗受病菌感染。四是贮藏的插穗根基部软组织活动不明显,观察不到发胖迹象。

3.扦插插穗完全插入土中,顶端芽眼未裸露地面,插穗嫩芽很难拱破土层,会导致芽眼灼伤或腐烂。使用地膜覆盖后直接扦插,导致插穗根基部粘带地膜,阻碍呼吸及养分吸收,影响不定根形成。

4.管理扦插后没及时灌水或灌水没灌透,未能保证土壤湿润。假活期施用除草剂不当产生药害?中耕松土动了插穗,使插穗与土壤之间产生空隙。发现假活苗叶片发黄后未及时灌水或采取措施。

5.选择合适的扦插时间落叶苗木扦插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秋插宜在11至12月土壤上冻之前。一年生插条的再生能力最强,可采用母树根茎部位的一年生萌蘖条,直径应达到0.8厘米以上。

6.妥善处理种条应本着随采随截随扦插的原则进行,粗枝短剪,细枝长留,剪穗长15厘米左右,粗细分开,分级打捆。如果秋季贮藏插条春季扦插,可采用露地沙藏法。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挖沟,深度在50至70厘米之间,枝条打捆贮藏,每月检查温湿度。贮藏基质应达到纯净沙标准。

7.注意保护顶芽,防止倒插扦插深度以插穗插入土中3/4为宜,采用地膜覆盖,扦插时应将地膜捅破再扦插。秋插插穗易遭风干和冻害,扦插后应进行覆土,待春季萌芽时再把覆土扒开。

8.扦插后管理首次浇水要灌足、灌透,以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做好保墒及松土工作。假活期应摘除部分叶片。为促进根系较快形成,假活期可喷3至5次叶面肥。当发现假活苗劣变时应及时去除,防止腐烂。

冬春小麦死苗的原因及对策


一、冬春小麦死苗的原因

1、不良的气候条件引起的冬春死苗

①在夏秋季降水少、土壤底墒不足、冬春少雨雪、多寒风的情况下,冬春季土壤干旱加剧,使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土层中,导致小麦生理脱水而死亡。

②冬季平均气温不太低时(接近0℃)下大雪埋没麦苗,雪内温度不低,植株还能进行呼吸,而被雪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内养分入不敷出致使麦苗“亏死”。

③早春表土融化,下层仍结冰,叶片开始蒸腾作用,而根系吸不上水分和养分,产生干枯或饥饿,严重时使植株受伤死亡。

④小麦拔节前后,气温骤降至0℃以下时,使小麦遭受严重冻害,个别地块麦苗被冻死。

2、不当的栽培措施引起的冬春死苗

①由于品种选择不当,如选择了弱冬性、分蘖节较浅、抗害性较差的品种,幼苗受地温温差变化较大的影响,会导致出现死苗现象。

②播种过晚、过深或过密,冬前苗情较弱,使小麦不能安全越冬而造成冬季死苗。

③由于播种过早,冬前穗分化到二棱期的麦苗,遭受冻害时,造成严重死亡。

④浇越冬水时间不当,而苗又弱小,形成“凌抬、凌截”,造成小麦冬季死苗;或由于浇冬水过晚,在浇封冻水时,地下已结冰,水不能渗下,在地表形成浮冰盖住麦田,时间过长会使小麦窒息而死亡。

3、由于苗情弱,长势差,植株本身抗寒害和旱害的能力差,易发生冬季死苗。

4、个别地块由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在冬前或春季气候稍高时,遭受危害而造成死苗。

二、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

选用冬性强,抗寒性好的品种是防御冻害死苗的有效措施。各地在引种时,首先要了解品种的适应性,在考虑其产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抗寒性,所选的品种至少在本地大多数年份能安全越冬。

2、苗期灌溉

对底墒不足的早播麦田,可在分蘖期浇水,若土壤肥力不足可适当追施少量化肥,促苗早发,以利幼苗安全越冬。对于晚播麦田则应以提高地温和保墒为主,可进行中耕松土,苗期不宜浇水,否则会降低地温,影响苗情转化升级。

3、适时冬灌

冬灌可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调节耕层中的土壤养分,提高土壤的热容量,促进植株生根分蘖,培育壮苗,这不仅有利于越冬保苗,而且是预防冬春死苗的重要措施。浇冬水要适期,以夜冻昼消、气湿在4℃时为宜,气温低于4℃进行冬灌易发生冻害。另外,冬灌应视土质、苗情、墒情而灵活掌握。黏土地应适当早浇,避免封冻前水分不能全部下渗而发生凌冻;沙土地应晚浇,部分稻茬地或底墒好的麦田可不浇;但对于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麦田必须浇冬水,以粉碎土团,冻死害虫。

4、适时碾压

碾压可破碎土团、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坚实结合,促进根系发育。此外,碾压还有提墒、保墒作用。

5、麦播时,对地下害虫重发地块,用辛硫酸颗粒剂2.5~3kg或其它药剂适时进行土壤处理。

6、培育冬前壮苗,增强麦苗本身抵抗能力,减轻冻害、旱害。

金叶女贞落叶原因及对策


金叶女贞为木樨科女贞属植物,是一种优良的彩色灌木。出现老叶次于幼叶出现斑点,进而发展为干枯,叶子脱落,枝条随之自上而下逐渐干枯,有少部分死亡。斑秃死亡部分大都在种植地的中间处,四周长势较好。经观察发现引起金叶女贞落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病害引起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金叶女贞斑点病。斑点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小斑,周围有紫红色晕圈,斑上可见黑色霉状物。随着气温的上升,有时数个病斑相连,最后叶片焦枯脱落。

该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至30℃,孢子萌发适温为18℃至27℃,在温度合适且湿度大的情况下,孢子几小时即可萌发。当南方地区进入雨季时,如果植株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植株间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湿、温度适宜的环境,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非常有利,且病菌可反复侵染,若不加以重视,可能会使病害大发生。

二、介壳虫危害

介壳虫虫体较小,约2毫米,没有固定前在枝上爬行较快。枝叶过密、通风透光条件较差处,虫害严重,常常引起落叶,严重时也会使植株枯萎死亡。

为防治金叶女贞生长期落叶,我们采取了如下防治措施,效果较好。

1.种植地要有利于排水,切勿发生积水。种植时要合理密植,而且随着植株的生长要合理疏枝,增强植株内部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2.减少病害侵染来源。清除种植地中的病残体,并随时清除杂草。这样不仅能减少侵染来源,还能增加通风、透光,有利于为植株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3.加强肥水管理,以增加植株本身的抗性。在道路绿化方面,土壤一般比较贫瘠,加上施肥少,容易造成植株营养不良,可在春季追施一次肥,在雨季结合下雨撒施复合肥,都有利于提高金叶女贞的抗病性和促进病后及早恢复。

4.适时修剪,及时处理伤口。在冬季可重剪,进入雨季应减少修剪,以减少伤口,降低病菌从伤口入侵的机会。修剪后立即喷施杀菌剂。多年来实践证明,雨季修剪越勤,发病越重。

5.定期喷药防治。病害防治必须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6月下旬开始,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药,直到9月雨季结束。在发病前期,可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力克菌等。为防治介壳虫,可采用吡虫啉在虫体未固定前结合杀菌剂一起使用。后期可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等。为防止病原菌产生抗性,可交替使用药剂。

《花木病虫的抗药性及对策》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