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香樟白绢病的症状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香樟白绢病,在我国南方发生比较普遍。主要危害樟树苗木,此外还为害油茶、楠木、柑桔、马尾松等。

症状

病原菌从苗木根颈处或离地面3~4厘米的茎基部侵入,受害处表皮松软,与木质部脱离,并呈显暗褐色芝麻状斑点,几天后,斑点上长出白色菌丝,皮层组织逐渐下陷,并长出白色丝绢状菌丝。在高温多雨时,菌丝扩展很快,不但能蔓延到成片的苗木茎基和根部,引起苗木根部腐烂,而且可以蔓延到附近土壤表层。在菌丝层中逐渐由菌丝交织成白色菌核,菌核逐渐变黄,最后变褐。菌核内部组织疏松,表面紧密坚硬,外形似油菜籽,散布在根颈和附近土表。所以,白绢病也称菌核性根腐病。病苗很快全株枯萎。有些树苗,叶片也能感染,病叶上呈现具有同心轮纹的褐色病斑,在背面生着菌丝和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白绢病由半知菌类无孢菌群小菌核菌(Sclestiumrlfsii)侵染所致。

发病规律

白绢病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9℃~32℃,在适温和高湿环境下,病菌生长特快,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存活。菌丝在旱地里能存活4~5年。菌核萌发产生菌比,在高温多湿时,菌丝生长特快,所以白绢病多在夏季多雨的时候发生,一般在5月底开始,6~7月间最为严重,一直至10月初才停止。尤其在贫瘠的沙质土壤中,苗木密度大,圃地排水不良,苗木生长纤弱,抗病力差,病害更易流行。在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里育苗,虽然病菌仍能生长繁殖,但由于苗木生长健康,抗病力强,白绢病则少发生。

防治方法

①营林措施。苗木生长不良时,易发生白绢病。所以应增施有机肥料,及时间苗和分床,加强中耕除草等抚育管理工作,使苗木健壮,提高抗病力,是防治的基本措施。

②苗圃要进行土壤消毒,肥料要充分腐熟,避免带入病原菌。白绢病菌的菌核在旱地可存活数年,但在水中半年后即可死亡,故在发病严重的地区,育苗地应与水稻轮作。如必须连作最好在播种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土壤消毒药剂以千分之一的升汞或1%的硫酸铜,波美5度石硫合剂较好。

③病害发生时,将病苗拔除烧掉,迹地撒上石灰,并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撒在健康苗木根颈处及根际土壤表面,也可用10~20%的酸性升汞水浇根保苗,抑制白绢病的扩展。取升汞50克,溶于100毫升盐酸中,然后加水50公斤,即成10%的酸性升汞,极毒,不可入口,使用时要注意人畜安全。升汞对铝有强腐蚀性(形成汞铝合金),所以,不能用铝盛装升汞水。也可用1%硫酸铜浇灌苗木根部,或用赛力散与土混合,撒在苗床上都有一定的效果。

小编推荐

过路黄白绢病的症状及防治


金叶过路黄是近年来被人们普遍看好的优良彩叶地被植物,近年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大量的园林运用。它是一种报春花科珍珠菜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株高只有5cm左右,茎匍匐生长,叶片在一年中除夏季30℃以上和冬季-3℃以下的短暂时间呈微红色外,都为金黄色,黄花(花期5~7月)不明显。金叶过路黄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种植时需小心预防白绢病,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绿化美化效果,还会导致很大的损失,值得设计使用者注意。过路黄白绢病是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的一种较常见的真菌病害,病原菌拉丁名SclerotiumrolfsiiSacc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为害时期为6月7月8月。更多绿色尽在

为害症状

叶片和茎均可受害,失绿、腐烂。受害叶片出现不规则形枯黄病斑,严重者整片叶枯死萎蔫。发病地块呈圈状。在近地面的茎部缠有白色的菌丝束,并产生白色至黄褐色菌核,菌核呈菜籽状。地上部叶片逐渐变黄,萎蔫下垂,最后变为红褐色。和丝核菌引起的枯萎病症状较为相似。但白绢病和丝核菌病害症状的不同点主要是:丝核菌病害在田间较少见到菌核,而白绢病更容易见到白色至褐色的菌核,且光滑、坚硬;白绢病的菌丝较丝核菌多,且颜色更白,丝核菌的菌丝较透明,且只在湿度大时出现,容易消失。该病菌可侵染多种花卉和木本植物,如结香、锦带、洒金珊瑚、伞房决明、红花檵木、玉簪和香石竹,受害植物整株死亡。也可侵染乔木的幼苗,如泡桐、梧桐、楸树、梓树、乌桕、香樟、楠木、桉树、杉木、水杉、马尾松等。

病原菌形态

菌核似油菜籽,直径0.5-3mm,初为白色,后变为黄色,最后呈褐色,组织紧密,表面粗糙或光滑,表层细胞小,色深,内部细胞大,色浅或无色。菌丝大多无色或浅色。

病菌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病残体或杂草上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翌年土壤温度适合时,菌丝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体,侵入植物茎基部或根颈部危害。此病害为高温(25℃-35℃最适)、高湿病害,另外土壤中富含有机质也有利于此病害的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病害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发生,至7、8月份,气温上升至30℃左右时,病害进入盛发期,10月份病害基本停止。此外此病害的发生和湿度的关系也很大,湿度大的土壤,此病害发生较严重。

综合治理措施

1.及时清除枯草层,提高土壤通气性;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生活力;深翻和曝晒土壤等措施均有助于减轻白绢病的发生。

2.发病初期,采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病区10天至半月喷一次,连喷2~3次。

大叶黄杨的白绢病及防治


大叶黄杨发生白绢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具有毁灭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如控制不利,可能引致苗木全部死亡。根据以往的工作,我们总结出大叶黄杨白绢病的特性和防治方法。

症状:发病初期茎或叶基部靠近土壤的地方变褐、腐烂,经几天阳光曝晒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放射状在根际土壤中蔓延,后期在近地表茎上长出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常造成全株死亡。叶部表现为先发暗而失绿最终变黄干枯。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至6年),第二年条件适宜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植株基部侵入而使其发病。

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适宜pH值范围:1.9-8.4,最适pH值为5.9);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发病(八九月份发病严重),最适生长温度30至35℃;连作土壤发病重(土壤含菌多且存活时间长);粘质土壤发病重;地势洼,种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的发病重(病菌喜湿润窝风的条件)。

防治措施:

①严格进出苗制度,不从发病地区购进苗木,防止人为传播病害。

②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所以土壤灭菌消毒是关键性措施。可用0.2%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等与土拌匀后栽种,或按每平方米用药5至10克,加柿肯竿寥鋈胪林小V种彩本垦∮梦薏〉乜椋??庇苊饬?鳌

③地块要做到基本平整。在五月份开始控制浇水,使地表保持相对干燥,并增施磷钾肥。注意雨季排涝,雨后突然暴晴,要分次排尽积水,不要一次排净。

④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性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并结合灌根或用25%敌力脱乳油2500倍液喷雾,对此病有特效,有效期2-5周,高效内吸,2小时起效,耐雨水冲刷。

⑤雨后及时中耕松土,做好其它病虫害防治工作。

⑥株行距不可过密,及时修剪过密枝。及时去除病叶病株,去掉土表的菌丝和菌核并集中烧毁,对土壤及时用杀菌剂消毒。

⑦在北方做好病弱苗的冬季防寒工作。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主要发生在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与地面接触处。茎基部发病,初呈暗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凹陷,组织破坏。病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萎蔫,严重时整株萎凋。拨开土壤,底下部根周围可见白色菌丝束缠绕,致病组织腐败。最后在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果实在近地面处发病,软腐状,病部表面密布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并结生许多油菜籽状褐色小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的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随后在病部表面产生白绢状菌丝体及菌核。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病株基部土壤中菌丝可以向周围辐射状蔓延或沿着土隙裂缝蔓延到临近植株。此外,病菌也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中耕等农事操作传播。菌核抗逆性很强,在田间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株喂饲牲畜,牲畜排出粪便中部分菌核仍能存活,故粪肥也有传病的可能。

【防治措施】

1.发病地块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尤以与粮食作物轮作为好,菜田改水田一年既可收效。

2.结合整地,每667平方里(1亩)施石灰50-150千克,调节土壤酸碱度至中性或微碱性。

3.深施充分腐熟有机肥,追施硫酸铵等硝态氮肥料。

4.经常检查及早发现病株,在菌核形成之前及早拔除病株烧毁或深埋.病穴及周围撒石灰,或灌注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消毒。

5.采收过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随之进行15厘米以上深度深翻。

6.坐瓜后,用草圈等物把瓜垫起来,避免与土壤接触,减少病菌侵染。

7.发病初期,可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施40%五氯硝基苯粉剂,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千克与100-200千克干细土配制的药土,效果明显.也可用50%带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千克。

兰花白绢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兰花(学名:Cymbidiumssp.):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白绢病为植物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寄主多达100科500种以上,如葫芦科、石竹科植物常患此病。白绢病在兰花中虽然不如灰霉病、炭疽病发生普遍,但也是兰花类较常见的病害之一,为世界性病害。国兰中的春兰、墨兰、建兰,洋兰中的文心兰、蝴蝶兰、万代兰、大花蕙兰、石斛兰、鹤顶兰等均可感染此病,常造成一定的损失,现以文心兰为例,说明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症状:

此病如条件合适,可侵染任何部位,如根、球茎、叶片等,病部常呈水浸状,有时伴有黄色液体渗出。在受害部位长出白色绢丝状物质,有时呈放射状,菌丝上产生油菜籽大小的菌核,初为白色,后期为褐色,直径2mm~4mm。当假鳞茎被侵染,最后导致植株倒伏死亡。

发病条件:

菌核是病菌的残存组织,是重要的传染源,无休眠期,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病菌以成熟的菌核在病部或随病残体进入土壤越冬,温暖地区可以以菌丝体在有机体上越冬。可随淋水传播蔓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一般多在5~6月温度达到25℃~35℃,湿度达到90%以上时菌核开始萌发,并在土壤中传播。影响其萌发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及湿度,病菌发育的下限为8℃,上限为40℃,最适合为25℃~33℃,最适合的pH值为5.9。菌核在室内条件下可存活10年,自然条件下可存活5~6年,在水中只能存活3~4个月。我国南方梅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加上基质过湿,通风不良则易导致该病发生。

防冶方法:

物理防治:

1.雨季应防止基质过湿,空气湿度过大,并注意通风,浇水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

2.栽培基质和花盆在使用前可高温处理,菌核在温度达到100℃时可以被杀死,菌丝在烈日下暴晒极易死亡。

3.发现病株,马上隔离,严重的马上销毁,清理病株、病叶、栽培基质等,阻隔传染源。

化学防治:

1.发病较轻的病株马上换盆,将发病的植株剔除,把同盆的兰株浸入1%的硫酸铜溶液中进行消毒。并对周围植株喷洒药剂防治,药物防治可用井岗霉素500~700倍液,直接喷淋病株2~3次,基本可完全清除,井岗霉素是目前防治白绢病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也可使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细干土100~200份撒在病株根茎处。

2.基质在使用前,除高温消毒外,也可用药剂处理,药物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可将基质重量的0.2~0.3%药剂拌入基质中,或用水稀释500倍浇灌基质。

花生白绢病的防治


花生白绢病

英文名

Peanutsclerotiumblight

异名

花生白脚病、花生菌核枯萎病、花生菌核根腐病。

病原

齐整小核菌。Scfcrofium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

寄主

花生、烟草、番茄、茄子、马铃薯、棉花、茛麻、芝麻、西瓜、大豆等100多科210多种植物。

危害

为零星发生,严重的发病率也可高达30%以上。

分布

江苏、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北等省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南方各花生产区发生较重。

花生白绢病-2

为害症状

病害多在花生成株期发生,主要为害茎部、果柄及荚果。发病初期病部变褐软腐,其上出现波纹状病斑。病斑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绢状丝菌丝体,在合适条件下菌丝莬延至植株中下部茎秆,并在分枝间、植株间莬延。土壤潮湿隐蔽时,病株周围土表椬物残体和有机质上也布满一层白色菌丝体。在菌丝体中形成很多球状菌核。受害茎基部组织腐烂,皮层脱落,剩下纤维状组织。病株叶片变黄,边缘焦枯,最后枯萎而死,受侵害果柄和荚果长出很多白色菌丝,呈湿腐状腐烂。

病原物

(1)形态: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营养菌丝和菌核。①菌丝。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直径5.5-8.5m,有明显缔状连结菌丝,每节具2个细胞核;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直径3.0~5.0m,细胞壁薄,有隔膜,无缔状连结,常3~2条平行排列成束。②菌核。球状,直径0.5-2.0mm。初为白色,以后变深褐色表面光滑,坚硬。在马铃藉培养基上形成菌核比自然情况下菌核大,直径2~3mm。(2)特性:①温度生长范围8~40℃,在42℃下虽不能生长,但48小时后还能保持其活力,最适31~32℃。温度下降至-10~-2℃时能杀死菌丝体及发芽的菌核,但不能杀死休眠中的成熟菌核。②酸碱度适应范围为pH1.9~8.4,最适pH5.9。③菌核在干燥土壤或干枯病株上存活时间较长,而在潮湿情况下,存活时间较短,在土壤深处菌核存活不超过1年。

侵染循环

(1)菌源: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及病株残体上越冬,种子和种壳也可带菌传病。为初侵染病源。(2)传播:病菌主要借流水、昆虫传播,土壤也能传播,病菌从花生根茎部的表皮直接侵人或从伤口侵人。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尚未发现免疫品种。直立型品种比蔓生型容易发病。种壳的厚度和荚果的感染度呈正相关(2)环境: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雨后骤停以及久旱骤雨,发病都较严重。(3)栽培:①连作地、播种早易发病重,前茬作物为水稻比甘蔗、甘薯发病轻。②管理不善,杂草丛生或自生苗很多的田里白绢病也常很严重。③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④有机质丰富,落叶多,椬株长势过旺倒伏病害特别严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种抗病品种或无病种子。②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或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③不在低洼地和土壤粘结、排水不良的地块种花生。春花生适当晚播,苗期淸棵蹲苗,提髙抗病力。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⑤加强田间管理,淸沟排溃,合理密植,中耕除草。⑥加强防治地下害虫,尽M避免花生根部受伤。⑦花生收获后淸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掩埋,然后深翻土地,把菌核深埋于土壤中,减少第2年的初始菌源。(2)药則防治:①播种前用75%卫福WP,或40%多硫SC300ml拌种100kg,或用哈茨木霉菌液500ml拌种100kg,或用种子重M0.5%的50%多菌灵WP拌种②发病后用50%拌种双DPlkg混合细干土15kg制成药土盖病穴,每穴用药土7.5g。③用75%五氣硝基苯WP加50%的福美双,等贵混合后加细土拌匀后盖种。④发病初期用50%克菌丹WP500倍液,或50%敌力脱EC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500倍液,或50%苯菌灵WP1000-1500倍液,或50%异菌脲WP1000~150(Mg液,或50%腐霉利WP1000~1500倍液,喷施或灌根。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花生紫纹羽病英文名Peanulpurplerootrot病原桑卷担子菌//e/ico6〇iirfiummompaTanaka,属担子菌亚门。寄主花生、大豆、芝麻、豇豆、甘薯、棉花、苹果、梨、楼桃等。危害影响花生产镊和品质,但为害不大。分布辽宁和安徽曾有报道,局部地区偁有发生。为害症状多从花生根尾部细根开始发病,逐渐莬延至主根、茎基部和荚果。发病初期根、荚果表面缠绕白色根状菌索,后菌索逐渐转粉红色,最后呈紫红色。网布的菌索密结于根、果表面,形成紫红色的绒状子实体。花生地上部分生长不良,自茎基渐次向上发黄枯落,最后病根腐烂,引起全株枯死。荚果早期发病变褐腐烂,不能形成籽粒;后期发病,病籽较健籽小而皱,病果收获晒干后壳一捏即裂。病原物①菌丝。病菌营养菌丝在发病的花生根、果外纠结成菌丝膜及根状菌索,虽紫红色u菌丝膜外层着生担子和担孢子。②担子。担子无色,呈圆筒形,内有隔膜3个,分成4个细胞,向-方弯曲,每个细胞各长出1个圆锥形无色的小梗,小梗上着生担孢子。③担孢子。担孢子为无色、单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大小(6~8)mmx(16~19)Mm。④菌核。菌核呈半球形,紫红色,直径1~2mm。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依附于病株残体或以拟菌核遗落在土壤中越冬,是第2年的初侵染源。该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4~5年。(2)传播:条件适宜时,从菌核或根状菌索上长出菌丝,遇到寄主根、茎基部和荚果时即侵入为害。菌丝体在病部表面扩展。病部与健部接触,田间农事操作,地面流水等均可以传播此病。初发生年先个别植株发病,后扩展到周围植株。其担孢子存活时间较短,对传播病害作用不大。(3)发生时期:7月上、中旬初现症状,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发病盛期。

发生因素

长期连作或与甘薯连作、间作均可加重该病的发生。施用未腐熟的病残体沤肥,也可加重病害扩展蔓延。

白绢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提倡播前晒种,以切断种传途径。②轻病区实行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重病区实行与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的轮作。③勤中耕,以提高地温,培育壮苗,增强抗病能力。④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酸性土壤要增施喊性肥料,如石灰等。⑤淸洁田园,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销毁,并深翻土壤。(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WP800倍液,或0.5%硫酸铜500倍液泼浇病株及病区周围。每5~7天泼浇1次,连续3次。

茉莉白绢病的防治技巧


茉莉白绢病是茉莉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枯死,影响产量很大。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病茎基部暗褐色,其上长有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多呈辐射状,边缘尤其明显。后期,在病部结生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天气潮湿时,菌丝体会扩展到根部周围的地表和土隙中,也结生有菌核。后期,受病植株的茎基部完全腐败,并导致茎叶萎蔫,植株枯死。

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销毁,均匀喷洒护树将军消毒杀菌,防止病毒复制和感染。加强管理,严格检疫。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铵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适量新高脂膜,均匀混乱和后洒施于植株茎基部及其周围土壤,隔7~10天后再洒施一次,农药增效达300%以上,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抑制病害蔓延。

3、生物防治。利用抗生菌防治茉莉花白绢病有良好的效果。先培养好木霉的菌种,然后混合到灭菌过的麸皮上,配成木霉制剂。木霉制剂使用时,再与细土均匀混合施到土壤中,土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促使木霉在土壤中大量生长和繁殖,以抑制白绢病菌的生长,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茄子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白绢病属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无性阶段称齐整小菌核菌(ScleerotiumrolrsiiSace.),有性阶段为罗代阿太菌[Atheliafolfsii(Curiz)TuKimbiough]。此病寄生广泛,仅蔬菜就有20种以上,如黄瓜、西瓜、苦瓜、南瓜、茄子、番茄、辣(甜)椒、韭菜、菜豆、扁豆、胡萝卜、马铃薯、黄花菜、百合、魔芋、菊花等。

白绢病在南方多见,在北方发生较少。2000年春季,河南西部温室中茄子白绢病发生较重,病株率达10%~20%,实属少见。为此笔者对温室白绢病做了调查,同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防治,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1症状及发病条件

白绢病主要为害茄子茎基部。病株茎基部表皮褐色腐烂,并产生白色具光泽的绢丝状菌丝状及黄褐色油菜籽状的小菌核。发病后,植株叶片、叶柄凋萎,一般叶片不脱落。有的叶片枯黄,也有的始终青绿,最后整株枯死,但根系一般完整。

病害主要靠地表菌丝的放射状伸延传播。该病有中心病株,发病适温30℃,相对湿度95%以上,即高温高湿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2000年春季本市气温较常年偏高,其中3月上旬至4月中旬平均气温12.4~13.4℃,较常年偏高2.1~3.1℃,温室内常出现28~30℃的高温,定植后连续2次大水,温度及湿度条件有利于白绢病发生。通过调查看出,凡整地不细,突击定植,管理粗放,浇水过多,不适时放风,未施腐熟有机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不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消毒处理病穴等的温室发病重。

2防治技术

(1)合理施肥浇水。定植前要施足腐熟有机肥。定植要选用大苗、病壮苗。定植后3~4d选择晴天上午浇1次水,并及时排湿,直到门茄瞪眼再开始浇水追肥。

茄膨大前需水少,不浇水,门茄膨大后需要水,要多浇水。一般随采收5~6d浇1次混水(即追肥水),然后再浇1次清水,浇水必须在晴天上午,小水勤浇,浇后中耕,使土壤透气,利于根系生长。按此法管理的5座温室,茄子白绢闰发病株率均在1%以下,而突击定植的8座温室病株率达10%~20%。

(2)拔除中心病株。中心病株是病害发生的信号,要准确识别,及早拔除,进行深埋或火烧,并用三石灰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1∶120比例拌细土,撒施病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病田可选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加农用硫酸链霉素4克加15%恶霉灵水剂4毫升喷洒地面、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d1次。

(3)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要按大小苗分别定植。选择晴天上午热土移栽,对移栽苗营养钵提前浇水,使土块成团,不分根。整地要细致,做畦平直,放腐熟有机肥,适时放风排湿,交换气体。定植穴用细土封实,早揭苦、晚盖苫,增加光照时间,阴雨天要揭苫,争取散射光等。采用这些管理技术,可促进植株长势好,提高抗病力。

马铃薯白绢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白绢病的症状为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传播途径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

发病条件

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碱度范围pH1.9~8.4,最适pH5.9。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6)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l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防治农药:五氯硝基苯、福美·拌种灵、硫磺·甲硫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甲基立枯磷。

怎样防治牡丹白绢病


牡丹白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土壤、肥料是该病的传染源,尤其是以红薯、黄豆为前科作物时,发病严重。开花前后、高温多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随温、湿度的增高,菌丝由根茎处传出土表,密布于根茎四周呈云状,最后形成褐色粟粒状的菌核。病株顶梢凋谢、叶片枯萎、下垂,最后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1、选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不宜与根茎类药材及红薯、花生、蚕豆等作物轮作。

2、选用无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50%的退菌特或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液浸10-30分钟。

3、为了预防苗期发病,可有70%五氯硝基苯粉剂处理土壤,每亩地用2.5公斤,加干细土50公斤,混和均匀后,撒在播种或扦插沟内,然后进行播种或扦插。栽植后喷施新高脂膜,隔离病虫害,保护植株健康成长。

4、发现病株及时带土挖出烧毁,病穴用石灰消毒。

5、发病初期,在每亩苗圃内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2.5公斤,施药后松土,使药粉均匀混入土中;亦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

魔芋白绢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主要为害叶柄基部,球茎也能受害,靠近土壤的叶柄基部染病后软化、湿腐,植株很快倒伏,发病处表面产生大量菌丝和菌核,幼嫩菌核为白色,老熟菌核褐色。湿度大时,病株附近地表出现大量的菌丝和菌核。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真菌。此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100多科210多种植物,引起白绢病。其菌核的大小、色泽、形状在不同寄主上差异很大。菌核的抗逆性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可抵抗-10℃的低温和42℃的高温。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草酸,草酸在该菌的侵染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在土表病残上腐生或在多年生寄主植物的基部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菌丝分泌草酸杀死寄主表皮细胞,然后侵入寄主组织,寄主发病后在病部表面和附近土表产生大量的菌丝和菌核。病害在田间借流水和农事操作而传播。魔芋带菌球茎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

发病条件8~9月田间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白绢病流行,因为干旱时相对湿度低,导致菌核表皮破裂而有利于萌发;长期连作,由于田间大量积累菌核和病残体,病害会逐年加重。

防治

1.在无病地选留种芋,种芋在贮藏和播前用40%多菌灵胶悬刑1:500倍液浸泡10分钟,晾干后贮藏或播种。

2.与禾本科作物、甘薯等作物轮作,不能与茄科、豆科作物轮作。

3.田间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粉剂1:3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灌蔸。

黄连白绢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红痧症。

分布为害此病在黄连产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20%-30%。

症状在夏秋季节,以3~5年的黄连受害较重。受感染的植株根茎部位变褐,在近土表处形成绢丝状白色菌丝,菌丝可沿叶柄扩展到叶片。叶柄和叶片发病后呈紫褐色或橙黄色。发病严重时植株根茎部和叶柄往往呈湿腐状,进而叶片萎蔫,整株枯死。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大量油菜籽状菌核,菌核红褐色,直径2~3mm。

病原由SclerotiumrolftsiiSacc.引起。此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小菌核属真菌。

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白色,菌丝体有绢丝状光泽,呈羽毛状,从中央向四周辐射发展。菌丝淡灰色,有隔膜,呈锐角或直角分枝。分枝处微缢缩,离缢缩处不远有一横隔膜。菌丝易扭结,扭结的菌丝还不断发育形成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小圆点,中期为淡黄色,油菜籽状,后期菌核表皮变为红褐色。

侵染循环白绢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病害的初侵染源以带菌的肥料为主,其次为病残体和带菌的肥料。病菌借菌核传播和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25℃以上气温有利于本病的发生,特别是7~8月份旬平均温度在28~30℃时,降雨量多,湿度大,病害发生尤为严重。此病5月下旬零星发生,7~8月为盛发期。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势较低,发病重。不同种植期的黄连地发病差异大,一般移栽后1~2年生的黄连发病轻,3~5年生的黄连地发病重。这是因为黄连是多年生药用植物,连作时间越长,土壤中菌源积累越多,而且植株间的荫蔽度也越大,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防治

1.拔除病株和清洁田园:从6月上旬起检查黄连地,若发现重病株,要及早割掉病株的地上部分,将病残移出黄连地外烧毁或沤肥。

2.加强栽培管理:经常疏沟排水,保持畦面高燥。施肥时,猪、牛栏粪最好翻入下层土中,植株定植密度以10cmx10cm为宜。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在黄连基部浇灌1%石灰液或在发病部位喷施25%利克菌1:3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在水源不足的地方,也可将上述药剂拌土撒施在病株周围,再翻入土内,以上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半夏白绢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白绢病是为害半夏的一种重要病害,目前已知浙江、江西、江苏及四川省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常引起整畦半夏植株及块茎腐烂死亡。

症状为害叶片及块茎,受害植株早期叶色转黄,晴天中午前后呈失水状凋萎,以后叶柄及佛焰苞基部呈水渍状褐色腐烂,最后从病部猝倒;受害块茎呈褐色软腐,环境适宜时,植株及块茎病部可见白色绢丝状菌丝,若地面干燥,菌丝多产生于地下部。后期受害部及地面菌丝团产生菜籽状菌核,初为白色,渐转米黄、后变茶褐色。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无孢菌目,小核菌属真菌。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及菌核在病茎和土壤中越冬,菌核抗逆能力强,能在上中存活数年,每年4~10月都能发病,病菌可通过带菌种茎、病土及土肥等传播,借菌核及菌丝蔓延不断引起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病菌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32℃,最适相对湿度在92%以上,适宜酸碱度为pH4.0~6.0,在黑暗及供氧充足时生长较快。粘土质、高温高湿、排水不良有利于发病。

防治

1.加强管理:选用健康种茎,施用腐熟肥,土地深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撒消石灰消毒。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在病株基部及周围土壤洒施50%代森铵500倍液。

3.生物防治: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麸皮培养剂与细土混成0.4%的细土培施土中,并保持一定湿度,促使木霉生长,从而抑制病菌生长。

《香樟白绢病的症状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