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佛手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学名: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别名佛手柑。属芳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以果入药,具理气止痛、消食化痰之功效。也可作蜜钱或浸酒作摆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

症状:为害贮藏期间埋在沙土中的果实。病果多先在伤口处发病,开始水渍状,淡褐色,迅速扩大,软腐,最后烂成一堆稀泥,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的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菌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初白色,后外部变为黑色,大小2513(mm)。在PDA上菌丛白色,毡状,菌丝体平展,粗糙,生长迅速。菌丝无色,有分枝,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无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仅1.5312(m),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形的大菌核。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编辑推荐

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菌核病是保护地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有加重发展趋势,重病棚室发病减产达50%以上。主要危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多发生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以后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茎部受害病斑淡褐色,病茎腐烂长出白色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黑色菌核。该病由黄瓜菌核病菌侵染致病。病菌以菌核残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随种子调运远距离传播。第二年春暖后越冬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并散出子囊孢子,从伤口或瓜条残花部侵入引起发病。在保护地落入土中的菌核随时都可萌发并散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这就是保护地黄瓜日益发病严重的原因。病菌喜低温、高湿条件。保护地低温、高湿利于发病,瓜株长势衰弱或受低温冷害病情加重。

黄瓜菌核病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种子用10%盐水选种,漂出混在种子间的菌核。

2.露地栽培黄瓜,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保护地栽培黄瓜应覆地膜,阻隔子囊盘出土和散出子囊孢子。对未覆盖地膜的行间出土的子囊盘,通过及时中耕松土,铲除出土的子囊盘,使其没有散出子囊孢子的机会,减少侵染发病。

3.药剂防治:保护地出现子囊盘时,在及时进行人工铲除后,优先采用烟剂防治,常用45%百菌清烟剂,每公顷每次用量3.75千克熏一夜。根据田间病情连熏2-3次。如采取喷雾防治可用250克/升咪鲜胺乳油每公顷1.5升;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75-1.5千克对水喷雾,一般于发病初期喷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提倡交替用药。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4.摘除病果。对已发病的病果应及时摘除,集中深埋,消灭菌源。

瓜类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瓜类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感染菌核病,本文为大家介绍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以及遇到菌核病时,田间该喷施什么药。

一、症状特点

发病初期,靠近地面茎部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茎软腐,长出白色菌丝,之后病茎纵裂干枯,以上蔓叶萎蔫枯死,茎内产生鼠粪状黑色菌核。病斑迅速扩展至叶柄、叶片、果实等部位,受害部位初为水渍状,随后产生大量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识别要点

病部初期产生水渍状病斑,之后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

三、解决方案

该病的防治采取农业和生态防治为主,辅以物理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可用10%盐水浸种,汰除菌核,再用清水洗净后晾干播种。没有发病地区不从病区移苗定植。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也可杀死菌核。

1.农业防治

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3年的轮作。夏季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将菌核埋人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拔出病株或摘除病叶、病果、减少田间菌源。合理灌水,避免土壤温度过大,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滴灌。高畦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施足腐熟基肥,适时追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

2.生态防治

选晴天早上进行灌水,浇完后立即闭棚,温度提到40℃左右,闷1小时放风排湿,晚上也要放风降温。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或31℃,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

3.物理防治

用电热温床育苗,播前将床温调到55”C处理2小时,可杀死床土中的菌核。用10%盐水漂种,可汰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以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4.土壤处理

苗床播前2周用福尔马林150倍液浇透床土,并用塑料薄膜盖4~5天,然后翻晾床土7~10天后播种,或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人土中。

5.田间施药

田间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烟剂可选用10%速克灵、45%百菌清、疫霉净等。粉尘剂可选用5%百菌清等。

田间喷施可用:50%速克灵、50%扑海因、50%农利灵、60%防霉宝、50%扑海因+70%甲基硫菌灵、40%纹枯利、40%菌核净等,于盛花期喷雾,注意喷洒植株基部和地面。在地面初见子囊盘时,可用5%氯硝基铵粉剂制成药土撒地。发病特别重时,除喷雾外,还可用药液涂抹在瓜蔓病部。

大丽花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一、发病症状

大丽花菌核病又称茎腐病。种植在潮湿病土中或花场及盆栽大丽花均可染病,发病速度很快。病菌常侵染主茎或植株基部的分枝,初发病时病部呈水渍状,从浅褐色变为灰白色,有时可在1~2天内长满白色棉絮状霉层,有的在茎的一侧产生大量黑色菌核。湿度大或继续降雨,病害向附近枝叶及花梗等部位扩展,有时叶上产生略具轮纹的水湿状病斑,易穿孔或造成死顶。更多绿色尽在

二、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核盘菌。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后产生囊孢子,随风吹到衰弱植株的伤口上,萌发后引起初侵染,病部长出的菌丝对健株进行再侵染。南方2~4月份及11~12月份适其发病。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实行轮作;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播前用10%盐水选种,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适度密植,及时拔除杂草;设法降低棚内或田间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拨除,并携出田外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核形成。收获后及时深翻或灌水浸泡或闭棚7~10天,利用高温杀灭表层菌核;采用地膜覆盖,阻挡子囊盘出土,减轻发病;尽量避免发病条件出现。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药剂可选用50%速克灵或扑海因,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5%菌核光(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600~8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1000平方米喷兑好的药液90升,隔8~9天喷1次。

冬瓜菌核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冬瓜菌核病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对冬瓜危害极大,现将冬瓜菌核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发病症状

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后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茎部产生褪色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呈褐色,高湿条件下,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病茎髓部道破坏腐烂申空或纵裂干枯,病部以上叶、蔓萎凋枯死。

2、传播途径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人田间传播蔓延,该病属分生饱子气传病害类型,其特点是以气传的分生饱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片侵入,以分生饱子和健株接触进行再侵染。侵人后,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人土中或随种株混人种子间越冬或越夏。

3、发病条件

南方2一4月及11一12月适其发病,北方3一5月及9一10月发生多。本病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H一2OC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人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4、防治方法:以提高温度的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生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原盐水漂种2一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饱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饱子减少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药土耙人土中,每667m,用药05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50C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

(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肘在2gC或3lC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5)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5%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667m250克,熏l夜,隔8一10天1次,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一4次;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mlkg;或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可扑海因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5原菌核光悬浮剂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667m喷对好的药液60升,隔8~9天1次,连续防治3一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

(6)在土壤中添加05%及1%的S一H混合物(G壳、蔗渣、虾壳粉、矽酸炉渣)等加尿素、过磷酸钙、硝酸钾制成土壤添加剂或土壤添加矿灰、碳酸钙都可明显抑制菌核病的发生。

莴苣菌核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莴苣菌核病在春、秋莴苣均能受害,以春莴苣上发病较重,在保护地栽培中可周年发生危害。莴苣菌核病除危害莴苣外,还可侵染萝卜、甘蓝、白菜、番茄、菜豆、瓜类等多种蔬菜作物。现将莴苣菌核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莴苣菌核病主要危害结球莴苣的茎基部或茎用莴苣的基部。在莴苣整个生育期均发病,苗期发病,通常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烂倒伏。但发病盛期多出现在生长后期,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中衰老叶片边缘、叶柄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发展后成软腐状,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菌核。

菌核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病株叶片凋萎,生长不良,呈青枯状萎焉,发病严重的植株常整株腐烂瘫倒。留种植株发病后期,剥开茎部,内壁可见有许多黑色菌核。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烂没有恶臭,有别于细菌性软腐,但若两病混发时,也会伴恶臭味。菌核病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发病部位软腐,并产生棉絮状菌丝体和鼠粪状菌核。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核盘菌Sclerotinoasclerotiorum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残余组织内越冬或越夏,菌核在潮湿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在干燥土壤中可达3年以上。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产生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后通过气流、雨水或农具传播。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5~24℃;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在根茎膨大期到采收期。发病潜育期5~10天。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莴苣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年度间早春多雨或入梅早、雨量多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残留菌核量多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3、防治要点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如红叶莴苣、特耐寒二白皮等;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清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避免混入苗床,或用10%的食盐水漂种,汰除菌核后,用清水洗净再播种;

③加强管理:排除积水、通风降湿;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及时拔除田间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销毁;深翻土壤,使菌核不能萌发;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田间病原菌;防止病株混入肥料堆,随肥料再次带菌入田中。

④实行轮作:发病地块实行与禾本科作物、水生蔬菜或葱蒜类轮作1~2年。

⑤土壤处理:苗床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平方米加干细土10~15千克拌匀后撒施。保护地可在夏季休闲期灌水后覆盖地膜,闭棚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

⑥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重点喷雾植株基部和地表。药剂可选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3%好力克悬浮剂4000~60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交替使用。

板蓝根菌核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板蓝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也常常作为人们预防感冒的一种冲剂。板蓝根在栽培过程中病害比较多,今天介绍一下板蓝根菌核病有什么防治技巧?

为害症状

板蓝根菌核病,发病严重时植株大批死亡。为害根、茎、叶和荚,以茎部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基部叶片首先发病。病斑初呈水渍状,后为青褐色,最后叶片腐烂,仅剩叶脉。

在多雨高湿时,受害茎秆内布满白色菌丝,皮层软腐,茎秆碎裂成乱麻状。茎中空,生有黑色鼠粪状菌核。在茎秆表面或叶上可见菌核。茎叶受害后,枝叶萎蔫,逐渐枯死。

防治技巧

①轮作,但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轮作。

②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疏沟排水,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发病初期喷洒65%代森锌400-600倍液,每亩用75-100公斤,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期也可选用50%多菌灵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腐霉利2000倍液、多硼合剂500倍液(25%多菌灵2份加1份硼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25%施保克乳油8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可任选一种轮换使用,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丹参菌核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丹参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丹参茎基部、芽头及根茎部,严重影响丹参的产量与质量。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发病症状

病变部位逐渐腐烂变成褐色,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以及茎秆基部的内部,发生灰黑色的鼠粪状菌核和白色的菌丝体。与此同时,病株上部茎叶逐渐发黄,最后植株死亡。

2、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对菌核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提高种子质量。

二是实行轮作,与水生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减少虫害的发生。

三是加强田间管理,植株合理密植,改善栽培田环境和巧施磷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力。

四是在病发初期,喷洒40%菌核净l500~2000倍液或50%腐霉利1000~12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药2~3次。

五是在发病中前期,喷洒药剂20%硅唑咪鲜胺30ml+恶霜菌酯25ml,兑水15公斤水,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六是在发病中后期,喷洒药剂霉止50ml+10%多抗菌素15g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5g或56%嘧菌酯百菌清30m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紫罗兰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茎叶柄、叶染病初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一般长在腐败了的茎基部,或烂叶、叶柄、瓜条等组织上,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腐败,故植株不表现萎蔫,病部以上叶、茎凋萎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称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大小不等1.1-6.51.1-3.5毫米,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1-20个子囊暖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引起发病。温度在20℃以下适于发病,病害多发生在晚秋和早春季节。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地,交菌核埋入土中。

2、种子、土壤进行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内,每667米2用药0.5-1公斤,加细土15公斤拌匀。

3、田间出现子囊盘时及时喷药防止植株受子囊孢子侵染。可选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亚麻菌核病的防治


亚麻菌核病

病原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

寄主

十宇花科、菊科、豆科、痴科、伞形花科、锦葵科等64科396种植物。油菜、向日葵、大豆、莴苣、甘蓝、大白菜、菜豆等作物发病也较重。

为害症状

近土表的茎秆先发病,潮湿时病部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后期在茎杆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原物

参见油菜菌核病

侵染循环

(1)菌源: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2)传播: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嚢盘,子襄盘释放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老叶或花瓣。田间再浸染多通过菌丝进行。脱落的带病组织及发病植株与健株接触,菌丝即可蔓延至健株,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与禾本科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水旱轮作效果最好。②梢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通风排湿,雨后及时排出积水.(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洗种,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40%菌核净WP500倍液,或50%多菌灵WP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或800倍液,或50%腐霉利WP丨500倍液,或50%异菌脲WP1000倍液,或50%腐霉利1500~2000倍液,或40%菌核净WP000倍液,或50%混杀硫SC600倍液。隔7~10天再补喷1次。

洋葱核盘菌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洋葱核盘菌菌核病主要危害叶、花梗和球茎。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现将洋葱核盘菌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条件

本病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危害症状

病株的叶和花梗先端变黄,逐渐向下扩展几,后枯死下垂,后期病部变为灰白色,管状叶和根部长出白色至黑色不规则形菌核,有时数个菌核粘合成一片。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以提高温度的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cm,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生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

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药土耙入土中,每667平米用药0.5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min,即可杀死菌核。

绿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绿豆菌核病一般年份发病株率在5%以下,局部可达27%。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水浇条件的改变,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造成个别地块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一、病原和症状

1、病原:经调查镜检,绿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蔬菜作物和豆类作物。病害主要为害绿豆地上部。多从主茎分枝下部或分枝处侵染发病。

2、症状:初始病斑水渍状,呈不规则浅褐色或近白色,逐渐环绕茎部并向上下扩展,造成病部皮层

软腐、脱落并引起植株枯死,湿度适宜时,病部生出絮状白色菌丝,后期菌丝纠结在病部或髓部形成豆瓣状或鼠粪状的菌核。干燥时病部茎部皮层常纵向撕裂,露出木质部。花染病后引起花腐并逐渐扩展至茎部。叶片被害,呈暗青色,水渍状软腐,条件适宜则出现絮状白色菌丝。

二、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或混杂种子中及秸秆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作为初侵娄源,子囊孢子自茎基部或叶柄基部侵入,病部产生菌丝后,重复侵染。

病害流行后期,环境条件不良时,形成菌核,随病残体或混杂种子中越冬。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可造成远距离传播。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弹射均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

土壤湿润,平均气温5~30℃,相对湿度85%以上的均可发病,以温度20℃左右,湿度90%以上发病重。据调查,重茬地以及菜地、豆类地连作或邻作发病严重。播种密度过大,播种过晚,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田间荫蔽的地块发病重。该病以初花至盛花期为害最重。品种间未见有明显抗病差异。

三、防治方法

1、防治和土壤处理

避免与寄主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2a轮作;汰除混杂在种子中菌核,可用10%盐水漂洗2~3次,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捞出投入冷水中,杀死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收获后深翻,使菌核埋入土深10cm以下;及时清除或焚烧残株以减少菌源。对于重茬地、重发地块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每667m2用0.5Kg配20Kg土,耙入土层后播种,防效可达80%以上。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前期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促进稳长早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控制浇水过量和次数过多;绿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并注意排淤、防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

菌核萌发出土后,在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均能收到良好防效。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一、发病原因

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其次是前茬豆角地,发病率为8.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每平方米含菌核可达6.18g;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出2050个百分点。

2.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2年为例,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与6月份降水量大有直接关系,6月份降水量为136mm,比历年同期多57.5mm,再加上7月份的低温、寡照,潮湿的土壤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再次侵染大豆,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整地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

5.种植密度及施肥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二、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

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措施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2.改进土壤耕作措施

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cm,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

3.合理施肥与密植

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红兴隆地区主要采用三垄栽培法种植大豆,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31万株为宜。

4.消灭菌源

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液量600kg/hm2,可降低发病率。

《佛手菌核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