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植物养护技术措施。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麻秆、霉蔸等,是影响油菜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油菜的菌核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其主要防治技术措施如下。更多绿色信息尽在

1.防止种子带菌通过筛选、风选、药剂拌种等方法消除菌核和杀灭种子表皮病菌,播种无病种子。在播种前可用0.5~0.75克食盐或0.5~1千克硫酸铵,兑水5千克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洗干净后再播种。

2.水旱轮作,避免连作苗床、大田不重茬。油菜地尽可能避免连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以减少田间菌核量。油菜收获后,将在田间、路旁和脱粒场等处的病残体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3.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群体结构,注意开沟排渍,做到雨住田干。秋季深耕,春季中耕培土1~2次,可以破除、淹埋子囊盘。及时除草,减少田间荫蔽。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磷钾和硼肥,适当施用氮素化肥。早施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做好中耕培土,及时摘除病、黄、老叶,随即带出田外,减轻病菌蔓延危害。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适当降低油菜的种植密度,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适时药剂防治油菜花期是最易感病期,也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关键时期。一般喷药2次,掌握在初花期用好第1次药非常重要,7~10天后用好第2次药,2次药后若遇连续阴雨天,还应设法用好第3次药。为保证防病效果,用药时一要坚持对足水量50~60千克;二要坚持喷粗雾,从花到基部茎秆都要处处喷到,使植株外表形成药剂保护层。喷药时在保证药液喷洒植株各部位的前提下,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茎叶。常用药剂: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2625克/公顷,兑水150~300千克,于发病初期拌土撒施根部附近;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750~937.5克/公顷,兑水600~750千克,每7~10天喷雾1次,共喷两次;50%乙烯利菌核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62.5~750克/公顷,兑水750~1125千克,于发病初期,每7~10天喷雾1次,共3~4次;40%多菌灵悬浮剂或25~50%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62.5~937.5克/公顷,兑水750~1125千克,于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1次;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00~750克/公顷,兑水750~1125千克,于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1次;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225~450克/公顷,兑水750~1125千克,于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1次;或50%咪鲜胺锰盐,40克兑水20千克喷雾。在油菜盛花期,摘除植株中下部的黄叶、老叶和全株的病叶,并将摘下的叶片带到田外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油菜菌核病病菌已普遍对多菌灵类药剂产生了抗性,使用菌核净、腐霉利、使百克、万霉灵(乙霉威)、敌力脱(丙环唑)单剂及其复配剂等效果较好,同时也应选用早熟、抗病、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

扩展阅读

西芹菌核病防治方法


菌核病为西芹的―般性病害,在老菜区零星发生。以冬春保护地生产棚室较为常见,病株率一般在lO%以下,一旦发病,全株腐烂,造成一定产量损失。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柄,多由茎基部开始染病,初呈浅褐色水浸状,迅速向各方向发展,致发病组织溃烂软腐,病部表面产生浓密絮状白霉,以后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有时也为害叶片,形成暗绿色污斑,空气潮湿时产生白霉,迅速向下发展蔓延引起叶柄及茎发病而腐烂,产生白霉和形成菌核。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内越冬。土中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子囊弹放出子囊孢子引起发病。田间主要通过带病组织上的菌丝与无病植株接触,或农事携带传播病害。菌核在0-35℃均可萌发,适宜温度5-10℃,20℃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菌核萌发适宜温度15℃,高于50℃,5分钟即死亡,棚室内相对湿度高于85%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深翻地,使大部分菌核埋在6厘米土层以下。种植前彻底清除杂草,掌握在病菌子囊盘出土盛期进行中耕,切断子囊束。2.培育无病壮苗,生长期注意通风降温排湿,发现病株及时彻底清除,带出棚外销毁,防止病菌落入土中,以减少越冬菌源。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800倍液,或4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用上述药剂的粉尘剂喷粉防治效果更理想。

猕猴桃菌核病防治


猕猴桃菌核病(YangtaoSclerotiniarot)常见为害花和果实。

症状

雄花受害(猕猴桃的花果雌雄异株)最初呈水浸状,后变软,继之成簇衰败凋残,干缩成褐色团块。雌花被害后花蕾变褐,枯萎而不能绽开。在多雨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果实受害,初期呈现水渍状褪绿斑块,病部凹陷,渐转为软腐。病果不耐贮运,易腐烂。大田发病严重的果实,一般情况下均先后脱落;少数果由于果肉腐烂,果皮破裂,腐汁溢出而僵缩;后期,在罹病果皮的表面,产生不规则的黑色菌核粒。

病原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病菌不产生分生孢子,由菌丝集缩成菌核。菌核黑褐色,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大小1~5(mm),抗逆性很强,不怕低温和干燥,在土壤中可存活数百天。菌核吸水萌发,长出高脚酒杯状子囊盘。子囊盘淡赤褐色,盘状,盘径0.3~0.5(mm),盘中密生栅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棍棒形或筒状,大小104~1487.9~10.1(m)。子囊孢子8个,内单列生长,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7.8~11.24.1~7.8(m)。

猕猴桃菌核病防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猕猴桃菌核病,是南方多雨地区常见的病害之一。病菌可寄生油菜、茄子、番茄、莴苣、辣椒、马铃薯、三叶草等70多种植物。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春季猕猴桃始花期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并弹射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花器。土壤中少数未萌发的菌核,可不断萌发,侵染生长中的果实,引起果腐。当温度达20~24℃、相对湿度85~90%时,发病迅速。

防治方法

(1)冬季修剪、清园,施肥后,翻埋表土10~15(cm),使土表菌核埋深于土中不能萌发侵染。

(2)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50%扑海因、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发病始期和前期喷花或果实2次,防效好。

荔枝裂果原因及防治技术措施


华安县现有荔枝6000多亩,为搞好荔枝产品质量,提高果农经济效益,探讨了荔枝裂果的发生期,多发出现在果肉包满核子后的迅速生长期的果实着色阶段,结合我县生产实践,总结防止荔枝裂果的栽培技术。

一、裂果的原因

1、果皮的结构和发育状态与裂果率有关。荔枝的果皮由大量的龟裂片组成,龟裂片有平滑或锐尖,龟裂片之间的连接处称为裂纹。如糯米糍的裂纹窄而浅,易出现裂果;黑叶、妃子笑王裂纹宽而深,较不易出现裂果。

2、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

这是促荔枝裂果的重要因素。在假种皮发育期,缺水使果皮细胞较早木栓化,降低果皮的延伸性,溶质进入果内变慢,提高果肉的生长势有加强;干旱骤雨或连续阴雨天,水分大量进入,果肉从下往上持续并在果顶部重叠包裹果肉,造成果顶部膨大破裂。

3、树体无机元素失调

据研究,正常情况下荔枝果实的N:K=1:0.85-0.89,而裂果的N:K=1:0.34。叶片中氮和钙的含量与裂果程度有显著相关,氮和钙的含量较高的裂果现象相对减少。硼、锌、铁、铜含量不足也会引起裂果。

4、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引起裂果:施肥、灌溉排水、病虫防止措施不当,可明显提高裂果率。

荔枝裂果原因及防治技术措施

二、防止裂果的技术措施

1、在果实发育期保持水分的土均衡供应,干旱时向土壤灌水外,需对树冠喷水,使果实能在稳定环境下正常生长,以免久旱骤雨或土壤,天气湿度变化引起果肉和果皮的生长失去平衡而裂果。

2、平衡供应营养,多施有机肥

在果实发育期,供氮过量,对果肉的过快生长有很大影响。除平衡供应N:P:K=1:0.5:1处,应及时补充对果实发育有密切关系的钙、硼、锌、铜等无素。

3、应用各种防裂果的药物

因品种、气候不同,下列药剂须小面积试用,进一步弄清合适的喷用时期和浓度。

①茶乙酸喷果穗,加0.2%磷酸二氢钾。

②用细胞分裂素(6-BA)在雌花谢花后15天,30-40天喷于幼果上,可促进果皮细胞分裂和正常发育。

4、果实套袋:果实开始转色时进行。

5、做好病虫害防治。

受霜疫病感染的果皮,常是果皮开裂的突破口。

6、根外追肥

从幼果期开始,多次喷氮基酸钙、复合核苷酸高钾型高乐、绿芬威3号等微肥,减少裂果。

7、树干处理

对青壮的树在径粗4-8厘米的枝干,于果实发育后期环割一圈,削弱根系的吸肥水能力,但应注意措施适时,如果过分控制根系生长,对果实的正常发育和采果后迅速恢复树势都有不利影响。

留兰香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症状

植株感病后,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或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3-4d后,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看到不明显的轮纹,上面布满蚕丝状灰白色霉层(菌丝),病叶变黑褐色腐烂;湿度小时在病斑上未见到轮纹,上面布有白色霉点(菌丝),病叶发黄萎蔫萎缩。7-10d后,环境不适则茎秆表皮破裂萎缩,上部叶凋萎发黄,中、下部叶黑褐色萎谢;环境适宜则病叶腐烂发黑脱落成光杆,茎杆发黑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留兰香菌核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无性世代属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菌丝无色,直角或锐角分枝,近分枝处有缢缩和分隔;初分枝菌丝呈棒状,无分隔,缢缩不明显。田间病叶上产生的菌丝为蚕丝状属初期菌丝,细胞较长,分枝少。菌核半球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小时的约1mm左右,大的可达3.5mm左右,一般为1.5mm左右。初期表面乳白色,继之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

发病规律

1、阴雨潮湿发病重阴雨潮湿,促进出口病原菌的增殖和传播。连绵阴雨、降雨量多、雾大露重,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再侵染。地势低、沟系差、渍害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染。据调查,排水困难的田块比排水畅通的田块发病率高2.2倍。

2、植株郁闭发病重植株郁闭,促使植株抗病力下降。密度大、杂草多、生长旺盛,枝叶繁茂,不利于植株健康生长而有利于病菌侵染为害。据调查,密度在0.8万-1.2万株/667m2,发病率为17.5%;1.5万-2.0万株/667m2,发病率为45.6%;当杂草在46-63株/0.11m2时,发病率为51.9%,7-18株/0.11m2时,发病率为22.4%。

3、连作重茬发病重连作重茬,菌源多,菌量大,基数高而发病重。据调查,1a新作茬发病率14.8%,2a连作茬发病率27.5%,3a以上老作茬发病率50.1%。

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降湿灭渍开墒挖沟,降低地下水位,墒墒通沟、沟沟通河,排水畅通,雨止田干,减轻湿度消灭渍害,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一个田块,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墒沟间距2.4m,腰沟间隔30m,田块沟间距离50m。头茬和二茬留兰香出苗后,均要及时进行清沟埋墒。

油菜白锈病防治方法


油菜白锈病

英文名

Rapewhilerust

病原

白诱菌Albugocandida(Pers.)Kunlz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

油菜、萝卜、白菜、芥菜、甘蓝、榨菜等十字花科63属241种植物。

危害

油菜从苗期到开花结荚期均可受害,尤以抽蓄、开花期受害最重,造成严重减产发病率5%~10%,大流行时发病率可.达50%左右,重病田达70%~100%。根据测定,油菜发病后,单株产量损失35.5%-81.5%,含油量降低1.05%-3.29%.

分布

各油菜产区均有分布,以西南高原地区和东南沿海等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

油菜白锈病-2

为害症状

油菜整个生育期的地上部分各器官均可发病。(1)叶片:叶片发病初在叶片表面生淡绿色小斑点,后渐变黄呈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疱斑破裂后散出白粉:个别情况下,叶面也长出白色疱斑。病斑零星分散,严重时密布全叶,引起叶片枯黄脱落。(2)花梗:花梗受害后肿大、弯曲呈龙头状。(3)花器:花器受害后,花瓣肥厚变绿,久不凋落,也不能结实.(4)枝菜和角果:发病部位均可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且多呈长条形或短条状=在油菜花梗上可见箱霉菌二次侵染,即在白锈菌孢子旗堆里可见到霜霉菌,这是在竞争营养。

病原物

病菌营专性寄生,有生理分化现象。已知有6个生理小种。在油菜、萝卜和芥菜上的白锈菌为不同的生理小种,不能相互侵害。(1)形态:①菌丝。菌丝无色、无分隔,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以球状吸胞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②孢襄梗。菌丝分枝顶端形成无色、单胞、短棍棒状的孢囊梗,栅状排列丛生于寄主表皮之下,梗端着生链状孢子囊。③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至球形,单胞、无色,大小(15~27)pmx(13~25)pm。抱子囊萌发时,内含物分裂成5~8个游动孢子,从孢子襄尖端裂口处逸出。④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圆形或肾形,有两根侧生鞭毛,鞭毛脱落后成为休止孢。⑤卵孢子。有性阶段为卵孢子:卵孢褐色、球形、厚壁、单胞,外壁有疣状突起,直径40~50pm。卵孢子萌发时先长出1个孢囊,里面形成20~30个游动孢子。(2)特性:孢子囊形成以7~13℃较适,萌发的温度范围为0~25℃,最适温度10℃左右。要求湿度在95%以上或有水膜、水滴存在才能萌发。孢子囊侵人寄主的最适温度为18℃。

侵染循环

(1)越冬:病原以卵孢子在病残株内、土壤中和种子上越夏或越冬。(2)传播:秋播油菜苗期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以雨水溅至叶面u游动孢f在水滴中几小时即可萌发,从气孔侵人寄主,进行初次侵染。在病斑上产生孢子旗,借风雨传播而反复进行再侵染。冬季以卵孢子(或菌丝)在病株组织内越冬。温暖地区,孢子褒可以终年发生,连续为害。春天温度回升至10℃左右时,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再次传播为害,并引起花梗、花器肿大畸形,形成龙头,在龙头中产生大量卵孢子,进人休眠阶段,成为下季油菜初侵染源。(3)发生时期:在油菜5~6叶期和盛花期出现2次发病高峰。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3种类型油菜中,芥菜型抗病性最强,甘蓝型次之,白菜型发病最重。就甘蓝型而言,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也十分明显。(2)环境:温湿度条件是引起白锈病流行的重要因索,冬油菜区,凡冬季气温偏暖,早春温度回升缓慢或有倒春寒,气温在7~18℃,则有利于孢子囊形成、萌发和侵染,病害就发生早,病势发展快。.雨量、雨闩和相对湿度决定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在油菜抽蓽、开花期,雨量大、雨日多、相对湿度高,病害发生严重。春季油菜开花结荚期间,每当寒潮频繁,时冷时暖,阴天多,则发病重。冬季温度不太低,病菌可以安全越冬,春季平均气温较低,湿度较高,雾大蒔多,也有利于病菌萌发与侵害.(3)栽培:连作或前作为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发病品种,过早播种、弱苗移栽,种植过密,氮肥施用过多,或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容易积水,以及周围十字花科杂草多,均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油菜白锈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白锈病的油菜品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鉴定,免疫、高抗品种很多,如齐菲、加拿大1号、小塔、奥罗、里金特、音油2号、矮架早、甘油3号、东辐1号、慈油1号、花叶油菜、云油9号、92油菜等都是抗性很强的品种。据安徽农业大学院植保系鉴定,红油1号、奧罗、新都4号、2025、704、7025等表现抗病。②收获前进行无病株留种,选用无病种子。③实行水旱轮作或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深耕,把遗留在田里的病残组织翻人土内。④合理施肥,清沟沥水,通风透光,防止徒长,降低湿度,控制病害发生。⑤淸除田边杂草,及时摘除病枝病叶和拔除重病植株,收获后收集田间残株枯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选种,选下沉种子淸水洗净阴干后播种.(3)药剂防治:在油菜苗期及抽簦开花期,须加强田间调査,在病害发生初期喷,遇雨要补施。药剂用0.5%倍式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WP1000-1200倍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600倍液,或65%甲霜灵WP1000倍液,或50%多霉威WP800~900倍液,或50%福美双WP200倍液。隔5~7天再喷1次,如阴雨天多最好3次。

杨树腐烂病防治措施


树木病虫防治:杨树为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全属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中国有50多种。木材用作民用建筑材,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造纸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叶是良好的饲料。杨树又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

多年来我国在杨树科学研究上取得不少成就,成功地引进和自己选育出一批杨树优良无性系品种,经大面积推广,已形成巨大生产力,经济效益显着。进行了丰产栽培技术组合成丰产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缩短了轮伐期,提高了产量及木才质量。在杨树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出了一些确实有效的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由于采用了优良的杨树品种和中产栽培措施,十多年来我国新造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以前有所提高,轮伐期也缩短了。

近几年由于国家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四期造林工程的实施,很多省市在工程建设中,营造了大量的杨树丰产林,现在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约600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是世界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倍。由于杨树易感染病虫害,导致工程成果难以巩固,甚至失败。

近年来腐烂病(也叫烂皮病)是杨树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杨树尤其是速生品种都可能受到侵染。

一、杨树腐烂病发生症状。杨树干部和枝条是烂皮病发生部位。表现为干腐和(枯梢)枯枝两种类型。

1、干腐病:主要发生于主杆、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是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皮下有酒糟味,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溃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时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在适宜条件下,纵向扩展较横向快。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以上部分即行枯死,皮层腐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自木质部边材也变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大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天气时,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黄色、橙色或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

2、枯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一周后,上部枝条枯死。

二、杨树腐烂病病源及发病规律

该病害主要是子囊菌亚门的污黑皮壳菌,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金黄色壳囊孢菌。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子囊孢靠风力传播至寄主皮层上,由伤口侵入,过冬后再显病症。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树势衰弱,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品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有的品系是感病的,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其中有些品系(三倍体毛白杨)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在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三、杨树腐烂病防治措施。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树木抵抗力是防治这种病的根本途径。

1.栽植时选择好适宜的土壤和品种,做到适地适树。严格技术规程,提高抗病力。

2.培育壮苗。插条应存于2.7℃以下的阴冷处,以免降低插条生命力,避免苗木长途运输,认真假植,造林前浸根24小时以上或蘸泥浆。

3.栽植后抚育管理,防治蛀干害虫,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避免强度修枝,剪锯口应涂石硫合剂消毒,或梧宁霉素涂抹或高浓度喷雾。

4.对严重感病的杨树应及时清除,烧毁,避免病菌传播。严重感染的林分彻底清除,以免形成新的侵染源,感染更大面积的林分。

5.加强林地抚育管理,促使林木生长旺盛。进入冬季之前或是早春病菌还没有进行繁殖传播之前,在幼龄地树干上喷施高浓度杀菌剂,中龄林要在树干涂刷杀菌剂,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可以防病,治疗病树应先刮除病斑再涂刷药剂效果较好。实践证明在发病位置涂抹杀菌剂15天后有明显新的生肌伤口出现愈合。

6.感病较轻的植株或林分,在加强管理、提高树林生长势的同时,用刀刮除病斑,应刮至健部,然后进行喷干或涂干处理。可选化学药剂有10倍的食用碱水,或20%农抗120水剂10倍液,50倍40%福美砷、50%退菌特100倍、5%托布津、多菌灵等,连涂2-3次即可。

玉米苗枯病防治措施


麦茬直播夏玉米,苗期与雨季相吻合,易引起玉米苗枯病发生危害。

近几年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逐渐加重,特别是在降雨频繁、雨量大,夏玉米苗枯病发生较多,且发病更严重。病原菌在种子萌动期即可侵入,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变褐,后扩展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或根毛减少,次生根少或无,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斑,引起茎部水浸状烂,易断裂,叶鞘也变褐撕裂。夏玉米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边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进而引起心叶卷曲,严重的植株外周叶片干枯,心叶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发病原因

引起苗枯的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重,播种过深也易发病。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会形成芽涝现象,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枯病。小麦、玉米是全国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且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2、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药剂浸种用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4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5公斤;或者25%戊唑醇2克,拌种5公斤,同时预防丝黑穗病。3、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种子肥或者苗期到拔节期追肥,一定要增施磷钾肥,以培育壮苗,尤其注意补充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4、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或者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喷药的同时可加入喷施农喜十乐素、蓝色晶典、壮汉、六高二氢钾高效营养调节剂,以促苗早发,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柑桔溃疡病防治措施


溃疡病是由黄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以橙树及苗木、幼树受害特别严重。其病斑发生在果皮表面时为最严重,直接降低果品质量,影响产量。以后,柑桔能否抢占市场,对于防治柑桔溃疡病的意义十分重大。一直以来,果农最头痛的是防治柑桔溃疡病没什么特效药。笔者近年来通过实践掌握了一些防治柑桔溃疡病比较有效的措施,现介绍给大家参考。

一、溃疡病的鉴别

能否认识溃疡病,是防治的关键;正确诊断,择药适时喷杀,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认识溃疡病是细菌性病害,为植物检疫对象,有一定的传播性。

1、认识病状:叶片受害,开始在叶背出现黄色或暗黄绿色针头状大小的油渍状斑,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灰褐色的病斑,正、反两面隆起,病斑边缘木栓化,中央凹陷开裂,如火山口状,并有细轮纹,周围有黄色或黄色晕环,发病时候多数由橙树开始。

2、掌握发病规律:病原菌潜伏在病组织内越冬,尤以秋梢上的病斑为主要越冬场所(摘除病叶)。翌年春季,在适宜的条件下(2030℃),病部溢出菌脓,借风雨、昆虫和枝叶接触传播至嫩梢、嫩叶、幼果上,通过皮孔、气孔及伤口侵入幼嫩组织,经近一个月的时间潜育期即发病。此病在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的繁殖和传播。柑桔每次抽梢部都有发病现象,以夏梢发病最重,其次为秋梢。所以防治主要时期在夏梢,注意全面防治秋梢溃疡病。以橙树最易感病,柑类次之,桔类较抗病。所以,在选种方面应根据各地感病环境情况来选择抗病。

根据病害侵染途径,能引起伤口的因素,如台风影响,以及潜叶蛾、凤蝶为害重的柑桔园发病严重;因此,防治要注意在台风后及虫害发生高峰期间进行药物治疗。

二、防治措施

1、苗木检疫:从外地引进的苗木和接穗,可用克菌特800倍液或用700单位/毫升农用链霉素加1%酒精浸3060分钟;或用3%的硫酸亚铁浸10分钟。严禁从病区调进苗木、接穗和果实,如发现病株应立即烧毁。

2、从管理上提高果树抗病力:施足基肥,以花生麸为主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追肥方法:重施春肥,控制夏肥,适量秋肥,增强树势。发病高峰期的夏梢和秋梢从放梢开始喷药三次,防治潜叶蛾为害和溃疡病病菌侵入。

3、冬季彻底清园,减少病源:在冬季和早春时节两次结合清园和修剪,剪除病虫枝、残枝、弱枝,清园集中烧毁。

4、药物治疗:掌握好用药时期是防治的关键。首先要认识到发病侵染最易时期嫩梢。因此,防治溃疡病一定要守新梢。在新梢开始萌发到新梢老熟要连喷三次药以上(结合防治潜叶蛾)。即在新梢长出一粒米长时喷第一次药,以后每星期喷一次。这样做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挂果树以保果为主,掌握在谢花后10天、32天、55天各喷一次。预防的药物可选用:6000单位/毫升的农用链霉素加1%酒精,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氧氯化铜胶悬剂400倍等等。②治疗的药物可选用:克菌特700倍液,防治率达90%。

柑桔保花保果技术措施


1.及时供应充足肥料,满足枝梢、花蕾生长的需要。

(1)及早施用芽前肥,促进新梢及花蕾生长。目前柑桔各品种已陆续萌芽、现蕾,要尽快施用芽前肥,补充树体营养,促进新梢和花蕾生长发育。施肥量要依树势而定,弱树多施,壮旺树少施,一般成年树施尿素2-3两,复合肥3-5两。

(2)花蕾期多次喷施叶面肥,提高花的质量。其中花前喷2-3次,花后喷1-2次。叶面肥种类有:0.4%尿素+0.3%磷酸二氢钾、绿芬威1000倍、高美施500倍、施丰乐(1克兑水50公斤)等。

(3)开花如遇阴雨天气,补以人工授粉。特别是沙田柚,如花量较少,或遇阴雨天气,要加强人工授粉,以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

(4)重施谢花肥,提高座果率。在谢花70%,要及时施用一次优质、速效肥料,依树冠大小及花量多少而定,每株施用沼气液或沤熟粪水10-25公斤或复合肥0.5-1.5公斤。

2.合理进行春季修剪,减轻新梢与花果的营养矛盾。

春剪时间从现蕾起至4月下旬止,宜早不宜迟。

(1)春剪:主要疏剪密生枝、突出枝冠顶部的无花或少花的过旺枝组以及紧贴花蕾、幼果的无花枝条。

(2)处理营养春梢:采取抹梢的方法抹除部分营养春梢,温州蜜柑全部抹除树冠顶部及外围的营养梢;柚类、甜橙、椪柑将树冠顶部及外围的无花营养枝抹去1/3-1/2,其中柚类树冠上部的营养枝要抹去1/2;同一母枝同时抽生有花春梢和无花春梢的,抹除无花春梢;同一母枝上全为无花春梢的掌握3抹1、5抹3的原则保留1-2条春梢,但注意顶梢必须抹去。

3.科学应用激素保果。

宽皮柑桔、柚类、甜橙类可在盛花期、第二次生理落果前5-7天喷九二030-50ppm,使用九二0不宜超过2次;柚类也可用九二0100-200ppm涂果柄。

4.加强病虫害防治。

(1)及时清理黄龙病株。

(2)防治花蕾期、幼果期危害柑桔的主要病虫害有:①花蕾蛆:在花蕾开始由青转白时,成虫羽化未出土前5-7天,用二嗪农1.25公斤与细土15公斤均匀混合撒于树盘及超出树盘周围50厘米的地面,防止成虫出土;也可用90%敌百虫800倍、2.5%溴氰菊酯2500倍液进行树冠喷药,杀灭出土成虫;同时及时摘除被害花蕾。②粉虱:四月中旬注意虫情变化,在第一代羽化交配后及时用药,连续二次,间隔7天一次。药物可用10%大功臣2000倍、25%扑虱灵1000倍液。③炭疽病、疮痂病:在春梢1-2厘米、谢花2/3时各喷一次药,保护春梢和幼果,可用0.3%-0.5%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600倍液。④注意柑桔红蜘蛛的防治,预防该虫发生为害。

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分布危害

一般发病田块病柱率在30%以上,少数发病重田块病柱率在40%以上,减产率可达到10%-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水稻恶苗病症状

秧苗细长,株高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二左右,株体颜色略淡,根系较弱(表现为根少、根短),秧苗期基本不分蘖,即使分蘖均表现为慢而少,且节间加长,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上更多,病株长到孕穗期时多数要枯死;即使能够抽穗成熟,均表现为穗小粒少。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稻草、稻桩和谷粒上越冬。次年开春天气暖和后开始繁殖,进行危害。

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4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此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也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马铃薯黑胫病防治措施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生会导致马铃薯的产量及质量的保证。现在小编带大家看一下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及注意事项。

一、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二、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

(1)马铃薯幼薯染病,节间短缩,叶片黄化,上卷,茎基以下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故称为马铃薯黑胫病。

(2)感病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细弱,甚至死亡。

(3)马铃薯薯块染病,湿度大时,薯块变黑褐色,腐烂发臭。

(4)成株期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出现迅速,晴天更为明显,叶片凋萎下垂,发病早的可全植株凋萎,但不卷叶。最明显的症状是茎基(接近地面的地上和地下数厘米内)变为褐色,变黑的茎迅速软化腐烂,茎秆极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可见顶端带有母薯的腐烂物。发病茎杆常自动开裂。

(5)后期植株矮化变黄,叶片向上反转,茎基棕色或棕黑色,茎杆破裂后出现大量粘液。

(6)种薯染马铃薯黑胫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三、防治措施

(1)遗择无病块茎作种在收获后,种薯入库、出库切块时,都要注意严格淘汰病薯,选用抗病、无病种薯,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后播种。

(2)田间拔出病株从幼苗出土以后,注意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掉,拔除病株的空穴应用生石灰消毒,将拔掉的病株深埋土中,以免再传染。

(3)种薯消霉用福尔马林溶液(40%福尔马林l份,加水200份)浸泡种薯3一5分钟,拿出堆起闷蒸2小时(加上薄膜等物),以后将堆薯摊开,在阴凉处晾干。切块时也要注意切刀消毒。

(4)实行轮作每隔3—4年轮栽一次,可以避免病菌感染。不要在涝洼地上种植。

(5)适时早播加强田块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带有马铃薯黑胫病的薯苗。

(6)种薯入窑要严格挑选,入窑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l-4℃,要求透风良好。

西洋杜鹃红叶病防治措施


西洋杜鹃对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喜酸好湿,畏冷怕晒,不耐肥水,稍有不慎,即生长异常,发生病害。红叶病是西洋杜鹃常见病害之一。该病害发生后,轻者叶片变形变色、花小色暗、花期缩短、生长速度减慢;重者整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观赏效果。根据近年观察研究,西洋杜鹃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识别特征

红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肉细胞组织出现暗红色小点,不久红色斑块扩大,色加深,叶脉仍保持绿色。随后病斑变成褐色并增多变大,最后整个叶片红、褐、绿斑块相间并逐渐变干脱落。如果在发病初期用药,红、褐色魔块可以逐渐消失,如果到中后期用药,则不能消除症状,但重新生出的心叶则为绿色,转入正常。

发病原因

红叶病主要由缺镁所致。镁是植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如果缺镁,一是叶绿素不能形成,光合效率降低;二是呼吸链上多种酶的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受阻,能量减少,严重地影响植株的矿质代谢;三是氮代谢减弱,合成的氨基酸减少,造成碳水化合物过剩,过剩的碳水化合物形成较多的花青素,叶呈红色,植株瘦弱,加重了其他病害的发生。

《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沙地植物养护技术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