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红掌的致命病害—细菌性叶斑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一、病原

病原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Dieffenbachiae(McCullochetPirone)Dye称黛粉黄单胞杆菌。细菌杆状,大小为0.7-1.80.4-0.7微米。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具单极生鞭毛,善游。单生为主,适宜生长温度25-30℃。

二、侵染方式及其症状:

该细菌有两种侵染方式。第一种侵染类型开始于叶子上,称为叶部侵染。叶部侵染通常开始于叶缘及叶片下部气孔较多的地方。初期,在叶背面可见水浸状斑点,后期,叶缘出现褐斑,且边缘有黄色晕环。第二种侵染类型开始于茎上,通过维管束系统迅速传遍整个植株,称为系统侵染(或称维管束侵染)。系统侵染可以通过变黄的叶子被发现,在细菌侵染初期新叶叶色暗淡。维管束内由于细菌的填堵,阻碍了体内水分流动与营养向叶片运输,使叶色暗淡,叶片发黄。在较短的时间内,该类型的侵染就能导致花梗和叶片从植株上脱落,生长点迅速腐烂,并有菌浓涌出。有时,当汁液携带细菌流向叶子时,叶部会出现水浸状斑点,类似于叶部侵染,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下水浸状斑点多出现在叶子中间的主脉附近。系统侵染是无法挽救的。

三、传播及侵染途径:

该病原菌可通过茎、叶上的伤口,或者通过植株上气孔、叶缘吐水孔强制侵入,借助飞溅水滴、棚膜水滴下落或结露、叶片吐水、农事操作、雨水、气流传播蔓延。水分是病菌传播和侵入的主要媒介。侵入叶片表面需要20分钟以上,主要侵染一定发育阶段较幼嫩的组织(气孔形成多,开放型,中隙大)。病害除了经由病株的接触或植株表面带菌水滴落植株表面的传播外,工作人员受污染的双手、衣服、采花切叶的工具、飞溅的雨水、污染的灌溉水、带菌的介质以及带病菌的鞋子、车轮等都是传播的途径。

四、病害特点:

1.环境影响:

适宜发病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70%以上均可促使细菌性病害流行。昼夜温差大、露水多,高温和多雨季节为病害盛发期,以及阴雨天气整枝时损伤叶片、枝干伤口、气候发生急剧变化,如去年春节前后南方地区普遍遭遇雪灾气温极低,直到三月底后,气温急剧升高等因素均是病害大发生的重要因素。温室栽培过密、生长迅速时易病重,植株下部老叶病重,温暖湿润时病重。

红掌细菌性叶斑病花苞受害状

红掌细菌性叶斑病叶片受害状

2.潜伏时间:

在潮湿的土壤中病菌能存活3个月。

3.营养元素影响:

高氮、高磷和低钙有利于发病,高钾、低磷、高钙、症状受到抑制。

编辑推荐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危害特征

辣椒在日光温室中栽培若遇高温高湿易导致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使辣椒大量落叶、落果、落花,对产量影响很大,在生产上的危害程度不亚于辣椒炭疽病。现将辣椒细发病症状该病在田间点片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成株叶片发病,初呈黄绿色不规则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红褐色或深褐色至铁锈色,病斑膜质,大小不等。干燥时,病斑多呈红褐色。该病一旦侵染,扩展速度很快,一株上个别叶片或多数叶片发病,植株仍可生长,严重时叶片木部分脱落。细菌性叶斑病病健交界处明显,但不隆起,区别于辣椒疮痂病。

病原

病原和传播途径辣椒细菌性叶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引起的。病菌主要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辣椒叶片伤口处侵入。病菌生长发育适温为25-28℃。高温高湿时蔓延快,排水不良、瘠薄缺肥地病害严重。

发病症状

日光温室内的发病条件日光温室内没有进行熏蒸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室内的病株残体清理不干净;种子带菌,在播种前未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温室内灌水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导致室内高温高湿;前茬蔬菜收获后,土壤不进行深翻暴晒直接进行下一茬的栽培也容易引发病害。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合理轮作。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a(年)。前茬蔬菜收获后及时彻底地清除病菌残留体,结合深耕晒垡,促使病菌残留体腐解,加速病菌死亡。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选用无病优良品种;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拌种可有效防止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

3、加强日光温室内的管理。定植前要平整土地,深翻土壤,并采用高垄栽培,辣椒生长过程中及时中耕松土和施肥;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土壤灌水后室内温度升高时应及时通风排湿;温室内的蓄水池要用薄膜覆盖,防止室内温度升高时水分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发现病叶及时清除到室外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5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天-8天喷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芥菜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芥菜细菌性叶斑病主要侵染叶片,造成叶斑和叶枯,子叶、花梗、角果等部位也可发病。现将芥菜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叶片上初期散生水浸状小斑,扩大后病斑直径达3毫米(有的可达5毫米),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淡褐色至褐色,病斑周围有狭窄的褪绿带,迎光观看更清楚。后期病斑相互汇合,沿叶脉形成坏死斑块或条带,甚至整叶枯死。干燥时,病斑的坏死组织会脱落穿孔。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存活越冬,但其腐生性较弱,病株残体分解后,便不能在土壤中继续存活。病原菌也可在越冬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十字花科杂草上存活。

种子也能带菌传病。带菌土壤、种子和越冬病株都是病原菌的重要初侵染来源。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原菌随雨滴飞溅或灌溉水在植株间传播,在露水未干时进行农事操作,病原菌可随被污染的农机具和人体,接触健株而传播。多雨湿润的天气适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病田要彻底清除病株残体,搞好田园卫生,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轮作。要播种无病地区生产的不带病菌的健康种子。生长期间要搞好菜地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不在叶片上露水未干时进行农事操作。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2%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琥铜乙铝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防治,每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火鹤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


症状

叶、茎均受害。叶斑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稍凹陷、暗褐色至黑色斑,直径1-3毫米,叶片上常有多个病斑,但一般很少汇合,后期萎蔫卷缩仍制呈大的坏死角斑,与缺钾症相似。茎受害后维管束变黑褐色。随后茎皮产生黑色斑块。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Xanthomonascampestrispv.Dieffenbachiae,属原核生物界,黄单胞杆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黛粉叶斑病致病变种。无芽孢,革兰氏阴性,好气,1-1.5?.5-0.7微米,单生或成双,有荚膜,单极鞭毛。水溅和昆虫也能传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

2、翌春条件适宜。病菌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叶、茎花上,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在细胞间繁殖,与此同时,受害细胞被分解,致病部凹陷。

3、侵染叶片潜育期3-6天。

4、高温、高湿、阴雨天气是发病重要条件,暴风雨造成伤口,管理粗放,植株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必微粒粉剂400-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香豌豆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香豌豆细菌性叶斑病又称假单胞蔓枯病或茎枯病,为害茎荚和叶片。

症状

苗期染病种子带菌的幼苗即染病;较老植株叶片染病病部水渍状,圆形至多角形紫色斑、半透明,湿度大时,叶背现白至奶油色菌脓,干燥条件下产生发亮薄膜,叶斑干枯.变成纸质状;茎部染病初生褐色条斑;花梗染病可从花梗蔓延到花器上,致花萎蔫、幼荚干缩腐败;荚染病病斑近圆形稍凹陷,初为暗绿色,后变成黄褐色,有菌脓,直径3~5mm。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Pseudomontassyringaepv.Pisi(Sackett)Young.etal.称假单胞杆菌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极生一根至多根鞭毛,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大小0.58~0.82l.11~3.28(um)。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灰白色,圆形稍凸,边缘波纹状。细菌生长适温28~30℃,最高35~36℃,最低0℃,50℃10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在香豌豆、蚕豆种子里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植株徒长、雨后排水不及时、施肥过多易发病,生产上遇有低温障碍,尤其受冻害后突然发病,迅速扩展。反季节栽培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株采种。

(2)种子消毒。用种亏重量0.3%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进行温汤浸种,先把种子放入冷水中预浸4~5小时,再移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3)避免在低湿地种植香豌豆,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火鹤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症状

叶、茎均受害。叶斑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稍凹陷、暗褐色至黑色斑,直径1-3毫米,叶片上常有多个病斑,但一般很少汇合,后期萎蔫卷缩仍制呈大的坏死角斑,与缺钾症相似。茎受害后维管束变黑褐色。随后茎皮产生黑色斑块。

病原

xanthomonascampestrispv.dieffenbachiae,属原核生物界,黄单胞杆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黛粉叶斑病致病变种。无芽孢,革兰氏阴性,好气,1-1.5?.5-0.7微米,单生或成双,有荚膜,单极鞭毛。水溅和昆虫也能传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

2、翌春条件适宜。病菌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叶、茎花上,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在细胞间繁殖,与此同时,受害细胞被分解,致病部凹陷。

3、侵染叶片潜育期3-6天。

4、高温、高湿、阴雨天气是发病重要条件,暴风雨造成伤口,管理粗放,植株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必微粒粉剂400-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室内观叶植物花烛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


花烛细菌性叶斑病主要为害花烛的叶和茎。

症状

花烛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浸状凹陷斑,大小不一,淡褐色至黑褐色,四周具黄色晕,叶上病斑数量较多,后期萎蔫卷曲悬在茎上。有时病斑发生在叶缘受叶脉限制形成大形坏死角斑。茎部染病维管束变为黑褐色,后茎皮上生黑色块斑,严重时茎坏死,影响观赏。

病原

XhanthomonascampestrisPv.dieffenbachiae(McCullochetPirone)Dye称油菜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和花叶万年青细菌叶斑病黄单胞菌。细菌杆状,大小0.7~1.80.4~0.7(m)。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具单极生鞭毛,单生为主,适宜生长温度25~30℃。除为害花烛外,还可为害花叶万年青、广东万年青等天南星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菌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花烛叶、茎上,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在细胞间繁殖,与此同时,受害细胞被分解,致病部凹陷。侵染叶片潜育期3~6天。高温、高湿、阴雨天气是发病重要条件,害虫及暴风雨造成伤口,管理粗放,植株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花烛喜暖畏寒、喜湿怕旱、喜阴忌晒,适温18~25℃、相对湿度85%以上为宜,采用避雨栽培法,夏秋两季要注意淋水,保持土壤湿润,如遇天气干燥可对叶面适当喷水。

(2)发病初期喷洒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531%可杀得2000干悬浮粉剂10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3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红掌细菌性叶枯病防治技术


防治红掌细菌性叶枯病--细菌性叶枯病主要发生在叶和花上,呈斑状,病斑中间呈不规则棕色,边缘黄色,阴雨天症状更为明显。叶部侵染通常开始于叶缘及叶片下部气孔较多的地方。侵染初期呈水渍状斑点,病菌为害扩展极为迅速,很快就会覆盖大部分叶片。短时间内花梗和叶茎会从植株上脱落,生长点迅速腐烂,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感病而死亡。

红掌细菌性叶枯病防治技术:

1.选用无病、健壮、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2.不要把其他观赏性植物种植在红掌温室中;

3.经常检查温室的卫生防护措施,温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4.施氮肥时,避免使用氨水,且氮肥施用量不宜过多;

5.该病容易经水传播,因此,在保持适宜相对湿度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植株干燥;

6.及时清除感病植株,用密封的塑料袋包好运出温室,进行深埋处理。

7.化学防治。定期对种植床进行消毒,可用72%的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新高脂膜800倍液与新植霉素5000倍液+新高脂膜800倍液轮换施用,每7至10天喷药一次。

常春藤细菌性叶斑病症状及防治


常春藤又名洋爬山虎,原产于欧洲。常春藤属常绿小型藤本植物,性强健,较耐寒。喜稍微荫蔽之地,在光线不足或不见直射阳光的室内均可正常生长。对土壤和水分要求不严,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好。长春藤是优美的攀援植物,叶形、叶色有多样的变化,四季常青,又耐室内环境,是当今世界上很受欢迎的室内观叶花卉。盆栽有适于阳台、窗台栽培品种,有适于吊栽品种,还有专为棚架和垂直绿化培育出的品种。常春藤还是切花和荫处地被极具特色的良好材料。

症状细菌性叶斑病发生于植株的叶和茎部。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产生水浸状、浅绿色圆形小斑,病斑以后逐渐扩大而转变成褐色或黑色病斑,边缘略显红色,叶柄也变为褐色而引起叶片枯凋。枝条发病,自枝条顶端向下展,而深入到木质部,病害发生严重时,溃疡斑可环割茎部,而引起病部以上部分枝叶枯萎。潮湿时,病部有黏液溢出。

病原病原为常春藤黄单胞菌(Xanthomonashederae(Arnaud)Downson),属假单胞菌科细菌。

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植株病组织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雨水飞溅传播,通过植株的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细菌溢液。

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剪除病组织,发现感病严重病株及时烧毁。

②加强栽培管理:从根际给植株灌水,不要淋浇,以免传播病菌而扩大危害。

③土壤处理:病菌污染的土壤可用2%福尔马林液处理。

室内吸甲醛植物红掌细菌性枯萎病的防治


细菌性枯萎病又名细菌性叶斑病,是红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一、症状

最典型的症状是呈现中间褐色、边缘黄色的斑点,黄褐斑的周围仍可见水渍状斑。可扩展到叶柄及植株基部,导致叶片脱落,植株山绿转黄至褐,最终死亡。大多发生在叶片和花朵上,边缘、叶尖最易感染。细菌性枯萎病一般首先发生于叶片或苞片,所以,可有效防止病菌蔓延。该病引起叶枯和茎坏死,影响生长和观赏。

二、发病特点

该病由油菜黄单孢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dieffenbachiae(McCullochetPirone)Dye]引起。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由风雨、昆虫等传播;伤口有利侵入,潜育期3~6天。连阴雨、高湿高温、伤口多、植株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三、防治措施

目前,还没有根治细菌性枯萎病的农药,一些药剂如四元铵只能抑制症状。因此,必须严格预防措施,定期消毒栽培床,如喷洒72%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5000倍液,农霉素-100(Aprimycin-100)10~15毫克/升,链丝环素(Streptocycline)0.0025%,10%溃枯宁可溶性粉剂1000~1300倍液,每周1次,连喷6~8次,轮换用药。必要时也可以在植株上喷洒。及时清除并彻底销毁感病植株,隔离感病区域;勿过多使用氮肥。

芋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芋细菌性斑点病是芋艿上的常见病害,对产量有一定影响。现将芋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圆形或近圆形细小斑点,横径1~3毫米不等,后转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外围具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间变为灰白色,四周黑褐色,病部易穿孔。发病叶片病斑数量较多,病症一般不明显,严重时数个病斑可相连合为暗褐色小斑块,潮湿时触之有质粘感。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细菌芋假单胞杆状菌Pseudomonascolocasiae(Takimoto)OkabeetGoto侵染引起。病原细菌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或粘附在球茎表面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随时可以侵染寄主。病菌借助于雨水溅射传播。雨水多的年份发病多,且易在雨后发病。

3、防治要点

①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②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芋株接近封行时,及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8%菌克毒克水剂800~1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等。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称细菌性鞘腐病,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现将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症状

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缍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不见菌脓。

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短条状,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

穗轴、颖壳等部受害:产生近圆形褐色小斑,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并深入米粒。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

病原

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VanHoll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单生,大小1-30.8-1.0(m),极生鞭毛2-4根。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后呈环状轮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从伤口侵入寄主,也可从水孔、气孔侵入。细菌在水中可存活20-30天,随水流传播。暴雨、台风可加重病害发生。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或灌串水,易发病。偏酸性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

(2)浅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处理带菌稻草。

(3)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2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

甜瓜细菌性软腐病


病原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Erwiniaaroideae)症状主要为害果实,有时也为害茎。病部初现水渍状深绿色班,扩大后稍凹陷,病部发软,逐渐转为褐色,病斑周围有水浸状晕环,从病部向内腐烂,散发出恶臭味。茎染病多始于伤口,病斑呈不规则形水渍状,向内软腐,病部出水,严重的烂断,致病部以上枯死。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为害多种蔬菜。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伤口多时发病重。病菌生长温度范围较大,2~40℃均能活动、为害,最适温度25~30℃,发病需95%以上相对湿度,雨水、露水对病菌传播、侵入具有重要作用。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与非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及时清洁田园,尤其要把病果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尤其下水头不要积水。保护地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及时喷洒杀虫剂防治瓜绢螟等蛀果害虫。药剂防治雨后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收获前4天停止用药。

《红掌的致命病害—细菌性叶斑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