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植物种植技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农业部专家指导:春播花生种植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马上就要进入春播花生的时节,选择什么品种,如何播种,如何管理才能获得高产,这是每个种植户都关心的问题,结合今年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农业农村部专家为全国的花生种植户们给出了专业的指导意见,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内容。

一、科学选用品种,提高花生品质

各地应根据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高油、高油酸、高蛋白、适宜食品加工等优质专用品种,逐步满足油用、食用、出口等不同用途对花生品质的差异化需求。黄淮海产区中等以上地力田块,春播花生或春播地膜覆盖花生宜选择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优质专用型中大果型品种,瘠薄地或连作地宜选择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优质专用型小果型品种。东北产区选用生育期120~125天的中早熟中、小果型品种,其中高纬度、无霜期短、积温低的地区选用生育期115天以内的早熟小果型品种。南方产区春花生选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适合当地种植的珍珠豆型品种。西北产区南疆春花生选用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中大果型品种,北疆春花生选用生育期120天以内的小果型品种。在选择品种时,要针对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选择相应的抗性品种,特别是青枯病发生地区要选用高抗青枯病品种(如中花21、中花6号、泉花551、粤油40等),烂果病易发地区可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如中花6号、桂花1026、远杂9102、山花9号、航花2号等)。机械化生产程度高的产区,应选择成熟一致性好、果柄韧性较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如远杂9102、豫花37、冀花11、冀花16、花育33、中花16、中花21等)。

二、适期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一是确定适宜播期。春播露地大花生播期应掌握在连续5日5厘米地温稳定在17℃以上,小花生稳定在15℃以上,高油酸花生稳定在19℃以上,地膜花生播期比露地花生提早7~10天。黄淮海产区一般在4月中下旬,东北产区在5月中上旬,西北产区在5月上中旬。南方产区春播珍珠豆型花生稳定在12℃以上,于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二是确定适宜播量。一般春播大花生双粒亩播8000~10000穴,小花生双粒亩播9000~11000穴,单粒亩播14000~17000粒。三是搞好种子处理。播种前10~15天剥壳,剥壳前可带壳晒种2~3天,剔出霉变、破损、发芽的种子,按籽粒大小分级保存、分级播种。播种前已剥壳的种子要妥善保存,防止吸潮影响发芽率。根据当地花生病虫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剂(包衣剂)进行拌种(包衣),拌种(包衣)要均匀,随拌随播,一般种皮晾干(阴凉通风,避免暴晒)即可播种,通过拌种(包衣)可有效防治根腐病、茎腐病、冠腐病等土传病害和蛴螬等地下害虫。四是提高播种质量。机械和人工播种均应注意适墒播种,播种时土壤含水量一般在最大持水量的65%~75%时为宜;播种深度掌握在3~4厘米,播种过深易引起出苗时间延长形成弱苗,或遇低温烂籽;播种过浅种子易落干,播种要深浅一致,达到出苗整齐,培育壮苗。

三、科学施肥浇水,促进正常发育

一是科学施肥。花生施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酸性土壤可增施石灰、钙镁磷肥等含钙肥料,预防花生空壳,石灰在开花下针期撒施在花生结荚区,钙镁磷肥宜在播种时先条施在播种沟内再播种;连作土壤可增施石灰氮、生物菌肥;肥力较低的砾质砂土、粗砂壤土和生茬地,增施花生根瘤菌肥,增强根瘤固氮能力;花生高产田增施深施生物钾肥,促进土壤钾有效释放。可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用量,控制重金属污染以及亚硝酸积累。二是科学浇水。足墒播种的春花生,幼苗期一般不需浇水,适当干旱有利于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旱耐涝能力,也有利于缩短第一、二节间,便于果针下扎,增加饱果率;生育中期(花针期和结荚期)是花生对水分反应最敏感的时期,也是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期干旱对产量影响大,当中午前后植株叶片出现萎蔫时,应及时浇水。生育后期(饱果期)遇旱应及时小水轻浇润灌,防止植株早衰及黄曲霉菌感染。浇水宜在早晚时段进行,且要防止田间积水,否则容易引起烂果,也不宜用低温井水直接大水漫灌。南方和降雨较多地区花生田要做到三沟通畅,防止渍害。

四、加强田间管理,减轻病虫草害

一是及时放苗清枝。覆膜花生膜上覆土的,当子叶节升至膜面时,及时将播种行上方的覆土摊至株行两侧,余下的土撤至垄沟。膜上未覆土的幼苗不能自动破膜时,要及时人工破膜放苗,尽量减小膜孔,并用垄沟内的土压实膜边。自团棵期(主茎4片复叶)开始,及时检查并抠出压埋在膜下的横生侧枝,使其健壮发育,始花前需进行2~3次。膜上打孔播种田块,当子叶节升至膜面时,及时人工检查并引出不对应膜孔的花生幼苗。二是适时中耕除草。露地花生播种覆土后,用芽前除草剂喷施地面,封闭杂草;地膜花生在播种后覆膜前,用适宜除草剂喷施地面。当花生接近封垄时,露地花生在两行花生的行间或地膜花生在两垄间穿沟培土,培土要做到沟清、土暄、垄腰胖、垄顶凹,利于果针入土结实。三是合理化学调控。当植株生长至25~30厘米时,对出现旺长的田块用适宜生长调节剂进行控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施用,喷施过少不能起到控旺作用,喷施过多会使植株叶片早衰而减产。于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进行叶面喷施。四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荐采用物理诱杀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虫害、化学药剂防治病害。推广黑光灯、性诱剂和诱虫板等物理诱杀技术,既能控制虫害,又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防治花生蛴螬等地下害虫可选用生物制剂。防治叶斑病等病害可选用合适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青枯病和锈病防治最好选用高抗花生品种。

五、适期收获,安全贮藏

收获、干燥与贮藏是花生生产最后的重要环节。生产上在不用防病防早衰技术情况下,一般在植株由绿变黄、主茎保留3~4片绿叶、大部分荚果饱满成熟时及时收获。在花生生育中后期应用防病防早衰技术后,适宜收获期要一看品种生育日数,二看饱满荚果比率,大果型品种饱满荚果比率65%以上,小果型品种饱满荚果比率70%~80%,即为适宜收获期。具体收获期应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收获后应尽快晾晒或烘干干燥,使荚果含水量降到10%以下。注意控制贮藏条件,防止贮藏害虫的危害及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生。

以上就是农业农村部专家组为大家提供的2018年春播花生指导意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农业种植技术,欢迎访问。

zw59.com延伸阅读

农业部专家指导:早稻插秧和管理技术


当前,正是南方早稻陆续展开插秧作业的时期,今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对早稻插秧作业十分有利,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这种天气还将持续,农业农村部专家建议农民朋友抓紧时间,展开早稻插秧工作,并给出了早稻插秧和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是科学选择品种,适时播种育秧。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各地要抢抓农时,加快春播春管进度。根据各地生态条件、移栽方式等,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广适性好的早稻品种。播种前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防止恶苗病发生。有条件的地方提倡采用工厂化、大(中)棚集中育秧。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时,避开阴雨天气,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长江中下游早稻清明前完成播种,华南早稻抓住近期有利天气加快秧苗移栽进度。直播田块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适期播种,防止死苗、烂秧。

二是强化秧田管理,提高秧苗素质。长江中下游早稻秧田类型多样,秧龄或秧田生长期存在差异。要根据当地秧苗生长情况和种植茬口,加强秧田分类管理,确保壮秧下田。采用保温育秧的,要适时两头揭膜通风,防止病害;如遇持续晴日高温(膜内35℃)天气,要揭膜通风,防止高温烧苗;如遇持续阴雨突然转晴天气,切忌突然揭膜、盲目施尿素等速效肥,应先通风炼苗再揭膜,秧床应边揭膜边洒水或灌水。1叶1心期适温保湿壮苗,防徒长,注意防止绵腐病、立枯病的发生;2叶1心期通风炼苗,增肥促蘖,培育壮秧;3叶1心期实行日揭夜盖。移栽前5~7天用1%~2%的尿素液淋施送嫁肥,施后加淋一次清水或移栽前3~5天施起身肥,一般亩秧田施4~5公斤尿素。对长势偏弱的秧苗,增施磷钾肥,保持水分平衡,促进恢复生长。4月上中旬南方易出现倒春寒天气,要及时以水调温、喷施杀菌剂,保持田间温度,防止烂秧死苗。

三是搞好分类指导,确保适时栽插。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抢晴插秧。华南地区争取清明前后完成移栽,移栽前秧田要喷施送嫁药,移栽后5~7天喷施返青药,重点防治白背飞虱和南方黑条矮缩病。机插田块要提高耕整田质量,移栽前田块要沉实,做到适时早插、力求浅插、适当增密;秧龄一般20天左右,宜选用25厘米行距的插秧机、亩栽插2万穴以上,避免秧龄过大引起的缓苗期延长。手插或抛栽田块要保证栽插密度,提高均匀度;秧龄一般25~30天,高产田块亩栽插2~2.5万穴,杂交稻每穴2~3本苗,常规稻每穴5~6本苗,亩基本苗分别达到5~6万和10~12万。三熟制田块要增加栽插密度,秧龄一般不超过35天,亩栽插2.5万穴以上。直播稻田要根据播种出苗情况,加强大田管理。

四是加强栽后管理,促进早生快发。施好分蘖肥。华南稻区早稻要及时追肥,施了第一次促蘖肥的田块要施好壮蘖肥,促进早长快发。长江中下游早稻移栽后,要加强肥水管理促早发,基肥每亩施用纯氮5~6公斤,栽后5~7天施好分蘖肥,亩施尿素4~5公斤。加强水分管理。做到薄水插秧,浅水回青,湿润促蘖。插秧时田间灌薄水1.5~2厘米,插后保持3~4厘米浅水层。抛秧、机插田块,移栽时不留水层,立苗后回灌1.5~2厘米浅水层。适时晒田控苗。对于基本苗较多的机插、抛栽田块,要在早发基础上,适当提早晒田控苗,促进大穗发育,提高茎蘖成穗率,构建高产稳产群体。搞好病虫防控。密切关注病虫发生情况,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推行绿色防控、统防统治。

以上就是农业农村部专家给出的早稻插秧和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农业种植技术,欢迎访问www.1nongjing.com。

农业部专家指导:东北大棚水稻种植技术


我国的水稻种植物主要在气候温暖的南方,不过有了大棚技术,北方种植水稻也更加方便了,近日,东北地区的温度在逐步回升,农业农村部专家提醒东北大棚水稻种植户,抓住时机,尽早完成大棚水稻的播种和插秧工作,并给出了指导意见。

一是提前做床,调配秧土。东北地区春季土壤水分高,气温回暖慢,秧床排水和制床难度增加。要以苗床散墒为重点,抢前备土做床,确保按期育苗。提倡刨冻方、备冻土,并移进扣好的棚室内,采取冻土集中增温化冻晾干,随时备用。大力推广高台育苗,当大棚内土壤融化深度适宜时,立即开始翻地、晾晒,散墒增温,并打好高台苗床,将床土整平耙细,确保达到旱育苗标准。床土配制要杜绝拌入未腐熟的有机肥;与壮秧剂混拌时要均匀,装盘前1~2天拌好,盖上塑料膜焖一下。

二是优选良种,适时播种。以安全抽穗为中心,合理确定播期,确保安全成熟。选择耐寒性强、抗稻瘟病、熟期适宜的水稻品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清选、晒种、发芽试验、种子消毒、浸种催芽等工作,确保发芽率达到90%以上。秧盘装土厚度要保持在2厘米,播种后覆土0.5厘米。种植面积较大的新型经营主体,要适时分期播种。

三是强化管理,培育壮秧。针对低温、多墒等情况,坚持标准化管理,积极采取疏通沟渠、高台旱育、三膜覆盖、综合增温等技术措施,防御低温冷害,培育壮秧。苗床管理以调温、控水为核心,增温、保温、控温等措施综合应用,保证棚内温度25~28℃,最高温度不超过30℃;把握好揭膜时间,防止高温烧苗。第一叶生长期,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28℃,最高不超过28℃;1叶1心至2叶1心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0℃~23℃,最高不超过25℃,避免早穗现象发生;插秧前3~5天施送嫁肥。苗床水分管理要突出旱育,培育健壮秧苗。当出现早晚叶尖不吐水、午间新展叶片卷曲、床土表面发白情况时,要立即补水。基质育苗田块,要调整水分和施肥管理,每日及时补水,叶片发黄脱肥时补施氮肥。

四是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加强苗期病害防控,用适宜药剂进行浸种消毒,防治恶苗病。在营养土喷浇、种子拌种消毒、一叶一心期喷浇等3个环节上,单独或同时使用适宜药剂,防治立枯病。育苗期如遇阴雨转晴,要及早通风炼苗,预防苗期病虫草害发生。插秧前带药下地,预防潜叶蝇。

五是精细整地,适时栽插。坚持旱整平、浅打浆的耕作原则,提早整地,保证沉降时间,避免苗等地、壮苗变弱苗等现象发生。旱整地要到头、到边、不留死角,同一块地内高低差不超过10厘米,地表保证有10~12厘米的松土层。水整地在放水泡田3~5天后,打浆平地,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同池内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地表有2~3厘米泥浆。大力推广激光平地技术,平后土地高低差在3厘米范围内,寸水不露泥。插秧要确保在高产期内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完成,为水稻丰产奠定基础。

东北种植水稻最不利的条件就是气温,不过大棚种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以上就是农业农村部专家为东北大棚水稻种植给出的指导意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农业部: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


中国进入秋粮收获高峰,中国农业部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受结构调整、自然灾害等影响,秋粮仍有望获得好收成。其中,稻谷、小麦口粮品种保持稳定,库存压力大的玉米减产较多,市场紧缺的大豆、杂粮产量增加,棉花产量进一步下滑。

据统计,今年夏粮总产2785.2亿斤,同比减少1.2%;早稻产量655.5亿斤,同比减少2.7%。夏粮丰产、早稻略减、秋粮稍降,全年粮食产量稳中有降。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生产基本稳定。

农业部表示,今冬明春自然灾害可能重发,对农业影响值得关注。据预测,今年冬季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北方秋季降雨偏多,秋汛明显,还易导致冬季气温偏低,出现冷冬,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秋冬农业生产不利。

得益于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部预计,今年全国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左右,大豆、杂粮、饲草及青贮玉米面积分别增加900万亩、700万亩和600万亩左右。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存栏调减1600万头,生猪养殖逐步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据监测,1至9月生猪出栏同比下降3.2%,但生猪存栏从3月份连续环比上升,产能稳步恢复。

在价格方面,据监测,年初以来,稻谷、小麦、玉米价格整体下行,9月均价同比分别上涨0.3%、下降3.2%和下降13.3%。畜禽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猪肉价格年初以来高位运行,近3个月逐步回落,同比仍上涨2.4%;牛肉、羊肉、鸡蛋价格波动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5%、8.1%和9.4%。

大宗农产品价格仍将弱势运行。农业部预测,受新粮集中上市影响,玉米水稻价格可能出现下滑;受供求关系影响,棉油糖将保持稳中趋强,猪肉将高位运行,牛羊肉和牛奶价格仍将趋弱,蔬菜将呈现季节性波动。农产品价格下行,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值得关注。

在进出口方面,据统计,1-8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197.6亿美元,同比减少2.7%。其中,出口465.3亿美元,同比增长5.3%;进口732.3亿美元,同比减少7.2%;贸易逆差267亿美元,同比减少23%。玉米、棉花、糖料、植物油等大宗产品进口减少,特别是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减少40%以上,食用油籽及肉奶产品进口增加,蔬菜贸易顺差增加,水果逆差缩小。

农业部:重点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效益


加快转型升级,优化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十三五期间,农业部种植业司将着力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提升三个能力。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保证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生产效益偏低的状况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提升持续发展能力,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永续利用、持续发展。

聚焦重点加力推进。调整结构促动转型升级。保口粮、保谷物,到2020年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重点是调减镰刀弯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5000万亩。

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促进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完善政策拉动转型升级。重点是完善价格政策、补贴政策、金融保险政策、税收政策。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完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实施好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育种创新,加快推进商业化两杂育种创新能力建设,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和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力争尽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扎实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分区域、分作物形成一批适宜不同耕作制度的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技术模式。

基础建设推动转型升级。实施好藏粮于地战略,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高标准口粮田,优先投入到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力争到2020年,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亿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养分平衡、质量修复,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20年,全国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健全机制带动转型升级。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是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集中育秧、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等全程托管服务。国际国内联动转型升级。短缺品种和先进技术要引进来,满足国内需要,优势产品和优势技术要走出去,加快对外输出。

关于农业部印发《小麦秋播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全文


小麦秋播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做好小麦苗期病虫害防控,可有效压低病虫基数、延缓病虫发生。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针对今年秋季气候变化趋势,总结近几年小麦苗期病虫防控的经验,制定了今年小麦秋播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节本增效原则,深入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前移防控关口,以合理布局抗病品种、优化农业防控措施为基础,以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为重点,有效预防控制纹枯病、孢囊线虫、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虫发生危害,压低小麦蚜虫、条锈病、赤霉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发生基数,延缓、减轻小麦苗期病虫发生危害程度,为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工作打好基础。

二、区域重点

各小麦产区要根据近年病虫发生危害特点,确定重点防控的病虫。黄淮海麦区以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毒病、地下害虫和杂草为主,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灰飞虱等病虫;长江中下游麦区以纹枯病、黑穗病和蚜虫,兼治灰飞虱、白粉病和地下害虫;西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防治;西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虫等为主要防治对象,新疆麦区需兼顾雪腐叶枯病等防控。

三、防控技术

(一)选用抗(耐)性品种。西南麦区可选种绵杂麦168、绵麦37、绵麦39、绵麦41、绵麦43、绵麦45、川麦42、川农18、西科麦2号、鄂麦18号、云麦2号、黔麦15、周麦17、皖麦53等抗病品种;黄淮南部麦区可选种周麦17、豫麦34、豫麦49、豫麦69、新麦19、西农979、小偃6号等抗锈慢锈品种;西北麦区可选种西农889、西农558、西农529、阎麦9710、西农668、陕垦6号、天选54、天选57、天选58、中梁32、中梁34、中梁35、宁春4号、宁春15号、宁春16、伊农18、伊农61、新麦2等抗(耐)锈品种。西南、黄淮南部、西北等条锈病常年越冬、越夏区,应因地制宜选种优质抗病高产品种。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赤霉病常发区,应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具有一定抗(耐)病性的高产优质品种,避免盲目跨区域引种高产感病品种。黄淮孢囊线虫重发区,可选种太空6号、中育6号、新麦11等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发生区,可选种新麦208、豫麦70-36、泛麦5号、豫麦70、郑麦366等品种。

(二)强化农业防治措施。推行精细整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以及播后镇压和及时灌溉等农艺措施,力争一播全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赤霉病常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西北条锈病越夏区,播前或播后苗前,应采取人工铲除或喷施除草剂等,清除自生麦苗和地边杂草,降低秋苗侵染几率;西南、黄淮南部等条锈病越冬区,推行适期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较少初始侵染菌源;江淮、黄淮等纹枯病重发区,应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黄淮胞囊线虫重发区,应重点推广播种后和秋苗期两次镇压措施。

(三)大力推广秋播药剂拌种。土传病害重发区,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包衣或拌种,防治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兼治苗期黑穗病等。地下害虫重发区,采用辛硫磷、毒死蜱拌种,或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兼治孢囊线虫、苗期蚜虫、麦蜘蛛等。条锈病越夏、越冬区,实行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包衣或拌种,预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兼治后期黑穗病。全蚀病发生区,采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包衣。此外,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可采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复配进行包衣或拌种,复配剂中各单剂的有效成分应与单独使用时大致相同。

四、防控措施

(一)及早部署安排。各冬麦区要充分认识做好小麦秋播病虫害防控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要及早安排部署小麦秋播病虫防控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政策扶持,科学制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做到统一发动、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精准指导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专家制定技术方案,全面分析当地土传、种传病虫和苗期病虫发生情况,确定小麦播种期重点防控对象,做好药剂、拌种设备和防控机械余缺调剂,指导农民科学防控。在冬小麦秋播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深入生产一线,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形式,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三)推进统防统治。各地应充分发挥专业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五统一防控,切实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联系,大力宣讲小麦秋播药剂拌种防控病虫害的意义和效果,普及防控技术,总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做好病虫防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强秋播进展及药剂拌种相关信息报送,促进秋冬季小麦病虫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农业部专家指导:春播花生种植技术》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特种植物种植技术”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