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知识。

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农技中心:部分农药因病虫害抗药性增长而失效》,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2017年初,全国农技中心组织20个省(区、市)的60个农药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蔬菜、水稻、小麦、棉花等11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部分病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药性显著上升。哪些药对病虫害不管用了?该怎样用药来延缓抗药性?咱们一起来看看专家给出的科学用药对策。

一、蔬菜

1、甜菜夜蛾华东、华南暂停或少用氯虫苯甲酰胺

上海奉贤、崇明、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12-805倍);对茚虫威、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甲氧虫酰肼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大环内酯类药剂多杀菌素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湖北黄陂种群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其他3种药剂均为敏感状态。甜菜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产生中等水平以上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5倍以上。

对策建议:

华东、华南蔬菜产区建议及时调整用药策略,暂停或减少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甜菜夜蛾,严格控制甲氧虫酰肼、茚虫威、多杀菌素等药剂的使用次数,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间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建议加入有机硅、嘉美金点增强药效。

2、烟粉虱抗药性北轻南重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北方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新烟碱类噻虫嗪、大环内酯类阿维菌素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双酰胺类溴氰虫酰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吡丙醚、季酮酸类螺虫乙酯等药剂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湖北、湖南、海南等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相比北方蔬菜产区抗药性水平较高,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噻虫嗪处于低水平抗性,对吡丙醚、螺虫乙酯等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溴氰虫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

鉴于烟粉虱抗药性北轻南重的特点,湖北、湖南、海南等蔬菜产区应减少单一药剂防治烟粉虱的使用次数,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间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3、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茚虫威、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

结果表明,湖南、广东、海南、云南等南方蔬菜产区相比北方蔬菜产区害虫对田间常用药剂抗性快速上升,呈现南重北轻的特点,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都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茚虫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

专家建议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交替轮换使用,蔬菜害虫抗药性快速上升很大程度是由于过度用药、随意增加使用次数和使用浓度造成的。为此,建议应及时调整用药策略,实行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交替轮换使用,特别是在湖南、广东、云南、海南等地区,每季蔬菜每类农药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以延缓其抗药性发展速度。鉴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暂停使用,可以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丁醚脲、印楝素等其他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建议加入有机硅、嘉美金点降低抗药性,增强药效。

4、黑头蛆基本没有特别理想的药剂防治

这种蛆已造成很多地方大蒜与韭菜几近绝收,大厂的小厂的,各种特效药用了一大堆,反馈回来的结果都是没有理想防效。而且虽然在很多地区已经禁止了一些有机磷类农药,但是农户依然还是偷偷摸摸的使用,尽管如此,防效也是不甚理想。毒死蜱、辛硫磷各种单剂合剂的使用,一亩地使用量都按公斤算,也依然不甚理想,也就使用甲拌磷的还有一部分效果,但是要完全死亡,也是非常困难。

目前来说,试用过各种配方,最大流的是呋虫胺、噻虫胺、阿维菌素、毒死蜱、辛硫磷、灭蝇胺、灭幼脲,以及复配使用的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等,也有用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尝试与其它产品复配使用的。

5、根结线虫在很多蔬菜作物、大田作物及果树上,危害都非常严重。也有些文献因为其肉眼不可见性,将其称为线虫病,归为病害类,这里还是称其为虫害。目前,防治线虫方面使用最广泛的还是阿维菌素,乳油的、水乳的、颗粒的,撒施、沟施、穴施、冲施,因其较为经济实惠的原因,使用量非常大。也正因如此,连年使用下来,抗性也非常明显了,还有一个原因则是,阿维菌素在土壤中很难位移,导致其对线虫防效越来越差。

噻唑膦是目前呼声较高,正在逐渐取代阿维菌素的一个产品,除了最开始的颗粒剂以外,各大厂家正逐步开发单剂以及混剂的水乳剂型、乳油剂型、可溶液剂等液态冲施剂型。目前已有少部分地区反馈出有抗性,但是由于成本刚刚降低,还未曾大范围流行使用,抗性并未表现出太过严重的趋势。

氟吡菌酰胺倒是目前还未反应有抗性的产品,个人认为应当是成本太高的原因,没有多少农户舍得反复使用,毕竟太贵了。

6、白粉虱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之一,它能够危害多种蔬菜乃至大田阔叶作物,很多情况下,若是白粉虱防范不到位,病毒病蔓延几乎不可避免。

目前就单剂来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效果特别好的产品了,啶虫脒、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联苯菊酯等等,还有一段时间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合剂风靡一时,效果反应非常好,但是目前抗性也已不小。

市场上防治白粉虱方面有不少特效产品,绝大部分都是添加隐形成分的,效果大多也都是好两年就不行了,没有什么真正能够长盛不衰的。

倒是有个小方法,使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棵蔬菜根部放一点,基本上都够防治整个生育期的白粉虱、蓟马、蚜虫之类刺吸式口器害虫。

7、说到跳甲的抗性,基本上做杀虫剂的都知道,抗药性那是非常大。像敌敌畏、敌百虫、辛硫磷、毒死蜱、噻虫嗪、溴氰菊酯等等,都有一定防效,但是都不是真正特别好用。目前单剂方面,好像就是马拉硫磷与氟虫腈效果相对较好,其余都是各种复配,配方也没办法逐一列举,只知道配上哒螨灵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水稻

1、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200倍以上),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也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500倍),但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500倍以上),与2015年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大幅提升,特别是江苏、江西、湖北地区褐飞虱抗性倍数都在1000倍以上。

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据浙江、江西、湖南等省植保站反映,吡蚜酮由于多年使用,对褐飞虱田间防治效果不断下降。监测时发现,吡蚜酮高浓度和低浓度之间褐飞虱死亡率差异很小,均无法算出抗性倍数,说明当前吡蚜酮抗药性水平不断上升,应引起各地农业部门高度关注。

对策建议:

褐飞虱对各类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已达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毒死蜱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等新型药剂,以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

2、白背飞虱抗性水平上升趋势明显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毒死蜱等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与2015年相比,白背飞虱对各类药剂抗性水平总体上升趋势明显。

对策建议:

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褐飞虱目前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同时,因为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可以考虑在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选用吡虫啉、噻虫嗪或氟啶虫胺腈,与吡蚜酮交替使用进行防治。

3、灰飞虱今后应继续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

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灰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与2015年监测结果相比,大多数灰飞虱种群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有所减少。

对策建议:

今后应继续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并与噻虫嗪、烯啶虫胺或吡蚜酮等药剂交替轮换使用,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4、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上升趋势明显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水平较高,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比2015年抗性倍数总体有所增加。江西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4天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杀虫效果仅为30%-70%。

目前监测地区二化螟种群均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中等水平抗性,与2015相比,大部分二化螟种群的抗性倍数均有显著增加,特别是浙江、湖南地区二化螟种群抗性倍数都在50倍以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三唑磷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三唑磷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

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大部分地区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已普遍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上升趋势明显,今后应继续限制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药剂使用次数,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同时,应控制阿维菌素的过量使用,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三、小麦

1、赤霉病江苏等地用多菌灵防效较差

抗性监测结果表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主要发生在江苏省及其周边省份,其抗药性发生程度均达到用常规法即可检测到的危险水平,江苏省的一些地区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效果已很差。

对策建议:

建议在多菌灵产生抗性地区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抗性发展。

2、麦蚜需轮换用药延缓抗性发展

目前监测地区麦长管蚜种群对田间常用药剂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有机磷类氧化乐果、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均处于敏感状态。禾谷缢管蚜对药剂的敏感度在不同地点种群间的变异比麦长管蚜要大,监测到江苏东台、河南驻马店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监测到河南驻马店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氟啶虫胺腈、啶虫脒、抗蚜威、氧化乐果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

对策建议:

建议在麦蚜产生抗性地区轮换使用新烟碱类药剂、抗蚜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麦蚜抗性的发展。

四、棉花

1、棉铃虫华北棉区应禁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

监测到安徽望江、湖北荆州、枣阳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处于低水平抗性,其他种群已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特别是华北棉区的河北邱县、河南安阳、山东滨州、夏津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9-166倍)。华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辛硫磷和大环内酯类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新疆棉区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与2015年监测结果相比对辛硫磷抗性倍数均有所增加。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比2015年有所增加。

对策建议:

在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特别是华北棉区应禁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防治棉铃虫,以延缓其抗性继续上升;在华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要限制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药剂使用次数(棉花生长期不超过2次),可交替轮换使用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2、棉蚜所有种群对溴氰菊酯、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棉蚜所有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新烟碱类吡虫啉等药剂处于高水平抗性,有些地区抗性倍数达到了数万倍以上(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4545倍,对吡虫啉抗性倍数188-316402倍);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有机磷类药剂氧化乐果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棉蚜对药剂的抗性发展速度较快,几乎对目前使用的所有药剂均产生了抗性,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水平较高,且仍有增加的趋势。

对策建议:

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暂停使用溴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等药剂,选择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采用抗性综合管理措施,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编推荐

我国哪些地区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抗药性?


二氯喹啉酸是水稻田经济、有效、安全的防除稗草的除草剂品种之一,尤其对高龄稗草有特效,且用药后不必保持深水层,故其适用范围及施用方法要比丁草胺、禾草敌等除稗剂优越。用二氯喹啉酸处理稗草后,稗草的幼嫩叶片先轻度失绿,然后叶片弯曲,逐步萎蔫,最终死亡。

2004年在湖南的安乡、南县、沅江县出现二氯喹啉酸对稗草防效不好的投诉。2006~2008年多数零售商放弃经销二氯喹啉酸,销售量直线下降。同期厂家将销售重点转移到新的直播稻区。2008~2010年五氟磺草胺得到大面积推广,二氯喹啉酸在直播稻老种植区销售锐减。1997~2004年是二氯喹啉酸大面积应用的年代,前后不到10年。2009年每667米2推荐45克(有效成分),为当年推广剂量的2倍以上,防效也只能达到60%左右。

近年来,我国的主要水稻产区不断有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抗药性的报道,且抗性程度越来越严重,部分稻区已达高抗水平,甚至少部分地区的抗性比更是高达718.48和695.84,远远高于早期报道的抗药性程度,以至于二氯喹啉酸对这些地区稗草基本失效。

近些年来,随着二氯喹啉酸使用年限的增加和人为过量施用等因素影响,稗草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且抗药性程度日趋严重。目前国内各主要水稻产区均有二氯喹啉酸抗性产生的报道。杨彩宏等(2011)对广东佛冈、韶关、梅州等地共14个点的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14个稗草生态型均未表现出抗药性。李拥兵等(2004)对我国南方部分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湖南省安乡县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明显的抗性,其抗性样品的50%抑制浓度(IC50=6.972)与敏感性样品的50%抑制浓度(IC50=0.256)比值高达27.23倍。常德市郊、汉寿县和湖北省黄梅县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也可能正在形成,它们的抗性样品的so%抑制浓度与敏感性样品的50%抑制浓度比值分别达到2.63倍、2.31倍和2.02倍。吴声敢等(2006,2007)对浙江省部分稻区稗草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稗草抗药性生物型在浙江省个别稻区也已经产生,其中绍兴陶堰和温州塘下的稗草样品的so%抑制浓度与敏感性样品的s096拇制浓度比值分别达到718.48倍和695.84倍。.若继续使用二氯喹啉酸,会加快稻田稗草抗性水平的迅速提高。董海等(2005)对辽宁省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测定,结果也显示辽宁省稻区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其中盘锦盘山、东港、沈阳新城子、辽阳灯塔、大连庄河、营口稗草样品的50%抑制浓度与敏感性样品的50%抑制浓度比值分别达到5.09倍、3.83倍、3.36倍、3.14倍、3.07倍和3.05倍。

调查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稗草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尤其是湖南、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区的抗药性水平较高。另外,在辽宁省也有抗药性稗草的生物型发生,但整体抗性水平不高。

上述抗性稗草的分布结果表明,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与使用除草剂的品种、时间、次数和剂量息息相关,抗性水平与除草剂的使用时间呈正相关,使用时间越长的地区,对其抗药性越高。故在同一地区长期单一地使用某一类型的除草剂,易使杂草对该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目前抗性稗草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使用二氯喹啉酸较多的稻区。但目前二氯喹啉酸或其混剂仍为我国稻区稗草的主要防治药剂之一。因此,加强我国稻区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监测,对二氯喹啉酸的可持续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病虫害用什么农药


水稻是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南方多有栽培,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就已经广泛种植水稻。那么水稻病虫害用什么农药呢?

一、水稻病虫害用什么农药

水稻常见的病虫害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不同的病害采用的药物治疗手段不同,在水稻发病时要根据具体的症状确定病虫害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症下药。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具体症状为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最后导致水稻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主要药物治疗方法为每亩用三环唑20g~25g或稻瘟灵28g~40g喷雾防治。

稻纹枯病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严重时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又称云纹病。主要症状为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侵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央淡褐色到灰白色,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侵状半透明。主要防治方法为,每亩用井岗霉素10g~12.5g加水50kg喷雾l-2次

白叶枯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主要药剂防治方法为在白叶枯病常发区,于发病初期每亩用叶枯唑30g~40g加水50kg喷雾防治;尤其在大风、暴雨、洪涝等灾害之后,水稻叶片受到损伤,应及时喷施上述药剂,防止病情暴发。

二化螟和三化螟都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蛀食水稻茎部,在水稻的各个阶段都能发生。容易造成枯鞘和枯心苗、枯孕穗和白穗、半枯穗和虫伤株。主要药物治疗手段为在稻苗枯鞘高峰期,每亩用杀虫双36g~45g或杀虫单45g~55g或三唑磷20g兑水50kg喷雾。

稻飞虱是水稻最常见的虫害之一,成虫及若虫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其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为当百丛虫量达1500头~2000头,每667m2用噻嗪酮7g~10g或吡虫啉1.5g~2g兑水50kg,针对稻株中下部喷雾。

以上即是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在种植水稻时要多进行巡田,观察水稻的反常现象,发现病虫害以后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

全国农技中心:7月底至8月底玉米病虫害进入为害盛期!附预测面积及区域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2018年全国玉米和棉花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及测报技术研讨会。来自23个玉米生产省(区、市)的测报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在总结玉米前期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玉米病虫害发生基数、玉米耕作栽培方式及作物布局,结合未来气候趋势预测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发生,三代粘虫、穗期玉米螟、棉铃虫、大斑病、褐斑病局部偏重发生,7月底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为害盛期。

一、玉米前期病虫害发生概况

玉米前期病虫以一代玉米螟、二代粘虫、一代草地螟、二代棉铃虫、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蓟马和纹枯病为主,总体为偏轻发生,程度接近前几年,发生面积3.18亿亩次,其中,玉米虫害发生2.89亿亩次,玉米病害发生2850万亩次。一代玉米螟在东北北部偏重发生,东北其他地区、华北、黄淮、西南等大部地区偏轻至中等发生。目前除东北一代区正处于危害期外,其他地区二代玉米螟已开始为害。二代粘虫总体中等发生,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部分地区出现高密度田块,最高百株虫量达1500头。一代草地螟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通辽,吉林白城局部偏重发生,玉米和灰菜上查见高密度幼虫,最高虫量分别达15000头/百株和1000头/㎡。二点委夜蛾在山东、山西、河北局部地区中等发生,其他黄淮海地区偏轻发生。二代棉铃虫在华北、黄淮和西北地区偏轻发生,轻于上年。地下害虫在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中等至偏重发生。蓟马在华北、西北局部偏重发生。双斑萤叶甲在内蒙古、山西局部偏重发生。甜菜夜蛾、蜗牛、褐足角胸肖叶甲等害虫在黄淮海危害明显上升。纹枯病在西南大部中等发生;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褐斑病在黄淮海地区逐步进入危害期(各病虫发生面积见表1)。

二、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

(一)发生种类和面积

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大斑病、小斑病和褐斑病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重;叶螨、双斑萤叶甲、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纹枯病、茎腐病、穗腐病和灰斑病等在部分地区造成一定危害。预计全国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8.44亿亩次,虫害5.71亿亩次,病害2.74亿亩次(各病虫预计发生面积和重点区域见表1)。

(二)发生程度和重点区域

1.钻蛀性害虫。玉米螟一代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偏重发生;二代在黑龙江西南部大发生,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辽宁东南部、四川、新疆偏重发生,其他地区中等发生;三代在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偏重发生,其他地区偏轻至中等发生。穗期棉铃虫在黄淮海、西北和东北南部地区中等发生;桃蛀螟在黄淮海地区为害加重。

2.食叶性害虫。三代粘虫总体中等发生,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局部会出现高密度集中危害的区域;二代草地螟在内蒙古东部及其周边地区有偏重发生的可能;双斑萤叶甲在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偏重发生,其他大部地区为偏轻至中等发生。

3.刺吸性害虫。蚜虫在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大部中等发生;叶螨在西北、华北大部地区偏轻至中等发生。

4.病害。大斑病在东北东部偏重发生,东北中西部、华北北部、西北东部、西南局部中等发生;小斑病在黄淮南部、西南局部中等发生;褐斑病在黄淮海和内蒙古东部中等发生;弯孢叶斑病在黄淮地区及东北南部中等发生;灰斑病在西南山区、东北大部地区中等发生;纹枯病在西南大部、东北局部地区中等至偏重发生;南方锈病在黄淮南部等地有偏重发生的可能;茎腐病在黄淮海偏重发生的风险大。此外,瘤黑粉病、穗腐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也将造成一定为害。

表1玉米病虫害前期发生和中后期预测面积及区域

三、预报依据

(一)草地螟和病害基数偏高,玉米螟、粘虫、棉铃虫基数偏低

二代粘虫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残虫量,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在1.2-6头/㎡之间,其他省份低于1头/㎡;近期各地监测二代粘虫成虫量,黑龙江肇州7月7-17日测报灯累计诱蛾37头,诱蛾器累计诱蛾124头,吉林公主岭峰日诱蛾36头,辽宁彰武9-13日出现蛾峰,7个监测点累计蛾峰日诱蛾共998头,单灯最高诱蛾142头。7月上半月各地高空测报灯监测,黑龙江双城累计诱蛾31头,峰日诱蛾8头,内蒙古科尔沁区峰日71头,山东莱州累计诱蛾41头,安徽凤台累计诱蛾8头,甘肃庄浪累计诱蛾77头,峰日15头,以上监测点诱蛾量低于上年同期;吉林长岭累计诱蛾1398头,7月13日诱蛾750头,峰日比常年早一周,诱蛾量为上年的7倍;辽宁彰武累计诱蛾285头,诱蛾量为上年3倍,河北滦县累计诱蛾1642头,诱蛾量为上年40倍,峰日蛾量805头。

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一代幼虫在农田残虫量,内蒙古为1.27头/㎡,吉林和宁夏分别为0.01头/㎡和0.06头/㎡。近期,内蒙古局部地区出现一代成虫诱蛾高峰,乌兰浩特高空测报灯7月9-11日分别诱蛾2.0万头、4.7万头、3.2万头,13日诱蛾7520头,测报灯7月9-11日分别诱蛾592头、1984头、848头,13日诱蛾1290头。突泉县高空测报灯7月11日诱蛾万头以上,13日诱蛾2950头,高空测报灯附近百步惊蛾1500-2000头,农田周围荒草、草滩百步惊蛾仅几头。呼伦贝尔阿荣旗7月11日高空测报灯诱蛾1.2万头,海拉尔、莫旗荒地及灰菜密集地带百步惊蛾量300-600头。黑龙江嫩江测报灯13-16日累计诱蛾136头,百步惊蛾量5头。

二代棉铃虫在华北、西北和黄淮大部总体偏轻发生,基数偏低,在玉米、花生、大豆、蔬菜、中药材、油葵等作物田发生,天津百株有虫最高10头,河南平均百株虫量2头,河北一般百株虫量1-5头,重发地块8-20头,残虫量多低于上年。

各地统计一代玉米螟平均百株虫量,黑龙江为47头,一代区冬后百秆活虫数64头,贵州40头,重庆31头,湖南、江苏、山东、吉林、辽宁、内蒙古为10-27头,其他省份都在10头以下,大部基数偏低。

各地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等病害连年发生,秸秆还田比例逐步加大,导致病原菌基数充足。目前,玉米大斑病、纹枯病、小斑病和锈病等病害在各地开始发生,并呈逐步加重的趋势。其中,玉米大斑病在内蒙古病株率5%-20%,山西一般发病株率1%-2%,最高5%,河北平均病株率8.5%,最高病株率21%,吉林病株率1.1%,宁夏彭阳、原州病株率分别为4.8%和15%,病叶率分别为1.6%和1.8%。

(二)玉米品种和种植制度利于多种病虫害发生

我国玉米种植抗病虫品种少,先玉335等玉米大斑病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北方玉米的连片种植方式有利于病虫大面积发生为害,部分管理粗放的地块利于粘虫和草地螟集中发生。同时,玉米生长后期植株高大、田间郁闭,玉米病虫害防控难度大,致使病虫为害程度加重。

(三)未来气象条件对大部地区玉米病虫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南部、黄淮北部等地多降水偏多2-5成,北方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有利于以上地区粘虫、草地螟、棉铃虫等迁飞性害虫在区域间的交流和种群繁殖,同时也利于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等喜湿性病虫发生。黄淮南部、江南北部降水偏少2-5成,对这些地区棉铃虫、蚜虫等喜旱性害虫的发生较为有利。预计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3-4个,较常年同期(约2个)偏多,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较强,将有利于南方锈病在黄淮海扩散流行。

莲藕病虫害防治用什么农药?


莲藕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病虫害,当出现病虫害的时候用什么农药防治好呢?

一、莲藕用什么农药

不同病虫害用的农药和剂量都不一样。莲藕的病害主要有:腐败病、叶枯病、叶斑病,那么该如何防治这几种病害呢?

种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闷种,盖农膜密闭24小时,晾干后种植。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0.5公斤、65%代森锌0.5公斤,加泥土30公斤拌匀后撒入浅水田内,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5%代森锌600倍液或1∶1∶160-200波尔多液喷雾防治,一般每隔10-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一是莲藕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上有时也可发生,是由棒束孢属的病原真菌危害所致。

二是莲藕腐败病,又名黑根病、藕瘟,是莲藕生产上的大病害。一般在耕作层浅和水浅的老藕田及连作田易发病,影响结藕而减产。它是由藕球茎状镰状菌侵染后所致的莲藕病害,主要为害地下茎、地上部叶片和叶面。

三是莲藕叶枯病是莲藕上的第二大病害,病原是单丝壳属的病原真菌。主要危害荷叶,荷叶边缘先出现淡黄色的病斑,后逐渐向叶片中间扩展,呈黄褐色,最后从叶肉扩及到叶脉,直至全叶枯死。高温多雨,有利发病,藕田肥力不足,病害严重。

林业病虫害如何防治?常用林业用农药有哪些?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频繁,外来害虫如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松突园蚧等危害严重的森林有害生物传播进入到我国,并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那么林业病虫害如何防治?常用林业用农药有哪些?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有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

主要包括生物天敌,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

其中,生物天敌包括松毛虫病毒、舞毒蛾病毒、春尺蠖病毒、美国白蛾病毒、茶尺蠖病毒、微孢子虫及肿腿蜂、赤眼蜂、周氏啮小蜂、花角蚜小蜂、瓢虫等寄生和捕食性天敌。

微生物农药是生物农药的一大类,主要包括直接利用菌体或发酵液的细菌类、真菌类和病毒类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其中杀虫剂以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rsis,Bt.)类制剂最多,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生物杀虫剂,已广泛用于林业上的多种重要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真菌类生物杀虫剂主要是昆虫病原真菌,有700多种,研究应用较多的有白僵菌、绿僵菌、黄僵菌、青霉、拟青霉等。其中白僵菌和绿僵菌已有商品上市。

农用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抑制某些危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的作用。目前国内外较受重视的杀虫抗生素有:阿维菌素、春日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杀蚜素、韶关霉素、杀螨素、浏阳霉素、杀虫素B41(密尔比霉素、阿弗霉素)、南昌霉素等。

化学农药

与生物农药相比,化学农药则具有药效高,见效快的优势。

在林业上常用的化学农药主要包括:

杀虫、杀螨剂(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毒死蜱、灭幼脲、杀铃脲、氟铃脲、氟虫脲、除虫脲、虫酰肼、吡虫啉、苯氧威、甲胺基阿维菌素、啶虫脒、氟虫腈、溴虫腈)、杀菌剂(石硫合剂、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三唑酮、腈菌唑、异菌脲、氟吗啉)及杀鼠剂(氟鼠灵、溴敌隆、不育剂、驱避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林业用药登记对象主要为:

松毛虫、美国白蛾、蛀干天牛、竹蝗、杨树舟蛾、溃疡病、害鼠等,而林业专用产品亦是不多,登记数量较多的农药品种有草甘膦、苏云金杆菌、敌敌畏、莠去津、辛硫磷、乙烯利、氧乐果、福美双、球孢白僵菌、十三吗啉等。

►在剂型方面,专用剂型少,目前登记的剂型主要为:

乳油、悬浮剂、微囊剂、可湿性粉剂、饵剂等。据统计,2016年我国林业用农药使用(商品)量约3万吨,前三位产品分别为灭幼脲、石硫合剂和阿维灭幼脲。

《农技中心:部分农药因病虫害抗药性增长而失效》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虫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