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对荒漠化的影响。

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野荸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野荸荠又名地梨、马蹄,为莎草科植物,扁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紫红色或者黑褐色,生长在池沼中,地上的深绿色茎丛生,地下的球茎可供食用。近年来水稻免少耕栽培应用面积大,减少了对野荸荠地下球茎的机械损伤,导致危害加重。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

在贵州贵阳自然光温条件下,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野荸荠不同密度干扰显著降低杂交水稻K优5的有效穗和水稻产量。当野荸荠球茎种植3、6、9、12和15个/盆10.1米2时,水稻有效穗数分别为21.4、20.2、19.4、17.O和14.6个,水稻产量分别降低2.3%、11.15%、15.21%、23.6%和38.98%.

在安徽和县稻区,田间小区试验,在水稻移栽后第16天接种不同密度的野荸荠苗,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当野荸荠接种密度为91株/米2时,晚稻湖北105的株高降低3.08%,有效分蘖数减少12.64%,千粒重降低9.44%,水稻减产29.70%;当野荸荠接种密度为182株/米2时,水稻有效分蘖数减少31.66%,千粒重下降16.38%,水稻减产48.6%。

在沿江圩区的安徽省白湖农场开展的野荸荠与水稻的竞争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接种野荸荠球茎1、3、5、10个/米2,高峰期的野荸荠苗茎数分别达到11.5、42.3、85.8和144.6株/米2,平均每个球茎长出约15个茎数。水稻品种徽两优996的分蘖数分别减少0.7%、3.0%、1396和18.1%;有效穗分别减少1.2%、3.3%、9.0%和11.6%;稻谷千粒重分别下降0.6%、3.6%、8.0%和10.6%;水稻产量分别减少2.3%、13.5%、19.3%和25.3%。zW59.cOM

zw59.com延伸阅读

水稻倒伏对产量和米质有哪些影响?如何预防?


水稻倒伏是指直立生长的作物因风雹、暴雨等自然因素或外力影响发生成片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现象。倒伏可使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收获困难。水稻倒伏对产量和米质有哪些影响?如何预防?

一、水稻倒伏对产量和米质有哪些影响?

很多文章分析过水稻倒伏对产量的影响,讲解过水稻倒伏的几大原因及倒伏类型,很少谈及对米质影响有多大。

1、倒伏对产量的影响

水稻倒伏后空壳率增加、青头增多,产量减少。从产量的构成因素看,倒伏主要引起结实率及千粒重大幅度降低,其中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更大。

2、倒伏对米质的影响

水稻倒伏,精米率显著降低,且倒伏越早,降幅越大,且整精米率下降的会更多。同时,倒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倒伏后,稻米品质多数品质指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挑选出的青头、垩白粒,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增多

再说外观品质,可能对粒长、粒宽以及长宽比影响较小,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硬伤,加工出来的米要经过色选,剩余的整精米率就惨了。

以上认知是有数据可证,有研究以中熟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和中熟粳稻CY6为材料在结实期不同阶段进行倒伏处理,结果表明:CY6和两优培九结实期倒伏发生每提早1天,分别造成2.71%和2.66%的产量损失,使结实率下降1.8%和2.1%,千粒重降低0.32和0.27g,精米率降低0.097%和0.155%,垩白粒率上升0.13%和0.27%,蛋白质含量增加0.021%和0.024%,并使得稻米食味品质降低。

另外还有一份整理从1990到2010年这21年黑龙江省种植粳稻品种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在乳熟期发生倒伏减产35-50%,稻米全为劣质米;蜡熟期发生倒伏减产10-15%,千粒重下降1.2-2.5%,垩白度增大。

因此,确保水稻不倒伏,是水稻获取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那么该如何防止倒伏?

二、如何预防水稻倒伏?

1、科学施肥

种植优质稻,一般都建议不施用尿素,千万要改正因尿素便宜就多施的旧习惯,多施氮肥容易使禾苗长势旺,植株抗倒性和抗病能力减弱。建议基肥和分蘖期追肥以复合肥为主,分蘖期增施硅锌肥,增强水稻植株抗逆性,在晒田复水后重追一次钾肥(15-20斤),扬花期至灌浆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含氨基酸(腐殖酸)叶面肥,稻谷更饱满,米质更优。

水稻要抗倒一定要注重安全施肥,要注意营养平衡,按水稻需肥规律,进行配方施用。

2、选抗倒性较强的品种

选用抗倒伏较强的优质稻品种,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倒伏程度。既要米质好,又要抗倒性强,还要高产,这样的品种几乎没有,但可以选择米质优,抗倒性较好,产量较稳的,整体效益比普通超级稻要好。对于米质特优的品种,产量大多一般,抗倒性不强,建议加强水肥管理。

3、注意防治病虫害

近年来因病虫害和天气原因导致的倒伏不少,记得去年农户第一次碰到细菌性条斑病,不懂怎么防治(有的听别人说不影响产量或乱配药防治、打药方法不对),到结实期因阴雨天、大风,很容易就倒伏了,而且条斑病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减产较严重。这几年二化螟为害严重,以往也出现过稻飞虱大爆发,都容易使禾苗倒伏。具体用药可参考水稻知识小课堂,咨询当地农技服务人员。

整枝方式种植对茄子重量和产量有什么影响


茄子现在这几年种植技术进行更新了茄子的嫁接种植技术茄子的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也实现了茄子的长季节种植,满足了全年对茄子的市场需求。而这里不得不说下。整枝方式,这是让茄子产量增加的关键,那么整枝方式种植对茄子重量和产量有什么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在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公司纪台蔬菜基地日光温室内进行。供试茄子品种为利箭,由荷兰奔司马种子公司提供。采用托鲁巴姆作砧木,幼苗4叶1心时定植。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阶梯型循环整枝、单向倾斜落蔓整枝和常规双干整枝(CK)。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8m2,每小区60株。除了整枝方法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阶梯型循环整枝:留2条结果主枝,每条结果主枝依次保留5条结果短枝后摘心。每条结果短枝上的茄子采摘后在距结果主枝1cm处用剪刀把该结果短枝剪掉,促使其基部潜伏芽萌发并再次生长成结果短枝;如此类推,以后长出的结果短枝都是这样在果实膨大时就摘心,在采摘果后就剪枝,让结果主枝的各个结果短枝基部的潜伏芽由下而上不断循环萌发开花结果。

单向倾斜落蔓整枝:留2条结果主枝,不摘心,只保留主枝结果,主枝龙头长到一定高度后按同一方向落蔓。具体方法为:按南北向茄子行的行距,设置顺行吊架钢丝,钢丝距离地面180cm。当植株长到60cm左右时,开始吊蔓。待植株高出钢丝20cm左右时,开始落蔓。以小行距相邻2行为一个倾斜落蔓单元。其中一行从南端第1株开始向北倾斜落蔓,另一行从北端第一株向南倾斜落蔓。落蔓时把枝蔓从本株吊绳上放下,用手按着枝蔓中部向下弯曲,不能一次控蔓太低,太低会影响植株生长,控蔓高度在100cm左右,然后用吊绳把主蔓上部固定。在同一种植行内,先把其中一边第1棵枝蔓绕向一边固定,把第2棵绕到第1棵的位置用吊绳固定,依此类推。当茄子龙头再次高出钢丝20cm左右时,将龙头从吊绳上再次放下,并解开第1次落蔓后的固定部位,按第1次相同的方法落蔓,这样重复3~5次。

常规双干整枝:留2条结果主枝,主枝不摘心,侧枝全抹除,整个生育期保持以主枝结果并向上生长的态势,不落蔓。

整个生长期内根据果实生长情况,按小区采收果实,分别统计单株产量、果实个数、单果质量。另外,每个小区选定5株,果实按单株采收后烘干称重;最后1次采收后挖出植株,将茎、叶、根分开并烘干称重,相应每次整枝摘下的分枝、叶和茎分别烘干称重,最后计入干物质分配比例。

2、结果与分析

2.1、整枝方式对茄子植株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图1和图2表示不同整枝方式下茄子植株干物质向各器官分配的绝对量及其相对比例。由图1可见,3种整枝方式下果实干样质量最高,常规双干整枝、阶梯型循环整枝、单向倾斜落蔓整枝单株质量分别达536.77g、758.53g和709.27g,果实占整株干物质的分配比例也最高,分别为48.66%、60.25%和54.48%(图2)。常规双干整枝、阶梯型循环整枝、单向倾斜落蔓整枝3种整枝方式下单株茎干样质量分别为238.49g、190.86g和238.64g,占整株干物质的分配比例为21.58%、15.16%和18.33%;单株叶的干样质量分别为242.24g、191.99g和241.89g,占整株干物质的分配比例为21.96%、15.25%和18.58%。干物质向根的分配比例最低,常规双干整枝、阶梯型循环整枝、单向倾斜落蔓整枝单株根干样质量分别为85.60g、117.59g和112.09g,占整株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分别为7.80%、9.34%和8.61%。就根冠比而言,常规双干整枝最低,为0.0841;阶梯型循环整枝和单向倾斜落蔓整枝较高,分别为0.1030和0.0942。阶梯型循环整枝和单向倾斜落蔓整枝茄子根系更发达,这为茄子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就该试验结果而言,日光温室嫁接茄子长季节栽培中宜采用阶梯型循环整枝或单向倾斜落蔓整枝的栽培方式。

2.2、整枝方式对茄子产量形成的影响

由表1可见,阶梯型循环整枝和单向倾斜落蔓整枝的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常规双干整枝,单向倾斜落蔓整枝的单株产量稍低于阶梯型循环整枝;阶梯型循环整枝的单果质量小于单向倾斜落蔓整枝和常规双干整枝,单向倾斜落蔓整枝的单果质量最大;阶梯型循环整枝和单向倾斜落蔓整枝单株结果数较常规双干整枝显著增多,阶梯型循环整枝的单株结果数最多。

2.3、整枝方式对茄子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见,利箭茄子阶梯型循环整枝处理667m2产量为21184.7kg,单向倾斜落蔓整枝处理为19580.2kg,常规双干整枝处理为14911.2kg。阶梯型循环整枝处理比常规双干整枝法667m2增加产量6273.5kg,增产42.1%;单向倾斜落蔓整枝法处理比常规双干整枝法667m2增加产量4669.0kg,增产31.3%。

3、小结

综上所述,阶梯型循环整枝和单向倾斜落蔓整枝比双干整枝的单株干物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很可能是由于阶梯型循环整枝和单向倾斜落蔓整枝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绝对坐果节位数量,进而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同时阶梯型循环整枝和单向倾斜落蔓整枝可使叶片分布更加合理,可以接受较充足的光照,进而合成相对较多的光合产物,并在植株各器官间合理分配,从而获得最理想的产量。

由于阶梯型循环整枝和单向倾斜落蔓整枝提高了植株整体的干物质量,使分配到各器官特别是果实和根系的干物质相对较多,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结果能力强,这为其以后大幅度提高产量奠定了良好的生

不同比例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大白菜是我国秋冬季节食用的主要蔬菜,施用有机肥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品质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总氮量相同,配施不同比例有机肥进行大白菜生产试验,旨在探讨施用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并建立大白菜高产优质施肥模式,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9年秋季在滨海县农业示范园进行,前茬作物为大豆,供试土壤为黏心两合土,耕层理化性状为:有机质20.38g/kg、全氮1.36g/kg、有效磷18.20mg/kg、速效钾196.4mg/kg、pH值8.07。供试大白菜品种为北京新3号。供试肥料:有机肥料为商品有机肥(N1.9%,P2O53.2%,K2O1.7%),化肥为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和硫酸钾(K2O50%)。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田小区栽培方法,施氮量为380kg/hm2和所施有机肥氮素总量占施氮量的质量分数为依据,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有机肥(A);70%有机肥+氮磷钾化肥(B);50%有机肥+氮磷钾化肥(C);30%有机肥+氮磷钾化肥(D);氮磷钾化肥(E);不施肥(CK)。其中,有机肥养分用量以全氮磷钾含量计算;其他处理在扣除施用的有机肥氮磷钾养分后,不足部分用化肥补齐氮、钾含量和磷含量的50%。有机肥和化肥用量见表1,全部有机肥和氮、磷化肥以及80%尿素于大白菜定植前1周作基肥一次性施入试验小区,用旋耕机与耕层土壤混匀,剩余的20%尿素分别于大白菜莲座期和结球初期各追施1/2。大白菜采取平畦双行种植方式,小区面积33m2,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8月28日播种,定植数2.75万株/hm2,11月24日采收测产。全生育期88d,各处理田间试验管理方法相同。

1.3取样及测定方法

采集肥料样品测定氮磷钾养分含量;施肥前测定试验小区耕层土壤基本农化性状。大白菜采收期按处理测产,同时采集代表性样品测定可食部分的营养品质。其中粗蛋白质含量采用开氏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斐林试剂滴定法测定,Vc含量采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大白菜硝酸盐(NaNO3)和亚硝酸盐(NaNO2)含量分别采用紫外差减法和萘乙二胺盐酸盐比色法测定;肥料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比例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大白菜生产对肥料的需求较大,氮素供应充足能促进叶球生长,提高产量。由表2可知,各处理间大白菜产量差异显著,有机肥与无机肥质量分数为3∶7时(处理D)产量最高,比有机肥(处理A)增产31.0%,表明有机肥合理配施无机肥可更加有效地提供大白菜生长所需养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作物营养吸收和抗逆性,从而提高其产量。

2.2不同比例有机肥对大白菜品质的影响

粗蛋白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是评价大白菜营养品质的指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是评价其安全品质的指标。由表3可知,大白菜粗蛋白质含量除处理E偏低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处理间差异显著,有机肥处理(处理A)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均高于无机肥处理,其中以处理A和处理D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比无机肥处理(处理E)提高了29.7%和28.3%。VC含量以无机肥处理最高,比CK和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2.1%和18.1%,而且VC含量随无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说明无机肥配施可提高氮、磷养分供应量,有利于大白菜中VC含量的增加。无机肥处理的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无机肥处理比CK和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46.6%和28.4%,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的平均含量提高17.1%;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间的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显著,随无机肥配施比例提高而增加,其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施用有机肥可有效降低大白菜对硝酸盐的吸收累积量,有利于硝态氮的吸收与转化利用。大白菜亚硝酸盐含量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且含量很低。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大白菜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降低硝酸盐含量和VC含量,对大白菜粗蛋白质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质量分数为3∶7时产量最高,粗蛋白质含量、VC含量和硝酸盐含量位列第2,可溶性糖含量位列第3,亚硝酸盐含量最低,综合品质也最好。

野荸荠的生长发育环境及繁殖特点


野荸荠为多年生莎草科杂草。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南方稻区。在云南稻涯分稚有同属的刚毛荸荠和木贼状荸荠。

(一)野荸荠的分布与适宜生长环境

野荸荠适宜生长在积水牲能好、质地疏松、pH值中性、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据江苏仪征市的调查,以马肝土、黄白土分布较多,野荸荠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米13.3株和16.8株;而持水性能较差的沙土则较少,野荸荠密度仅为每平方米5.8株;块状结构的黄泥土则无野荸荠发生。

野荸荠适生于长期积水的稻田和易灌易排的稻田,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5.5株和4株;而在灌水条件差、经常脱水干旱的稻田很少或无野荸荠发生。

王德好等于2010年7~12月份开展了对安徽省稻田野荸荠发生和危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省稻田野荸荠发生面积大约34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4.7%。其中沿江及其皖南稻区有42.3%的面积野荸荠危害达到三级,属中等危害水平;皖南泾县等地的冷浸田、山傍田和沿江圩区,野荸荠的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地理位置位于沿江圩区的安徽省白湖农场一分场有15.53公顷稻田,野荸荠的危害达到四级,密度高达262株/米2左右,水稻收获前田间可见一片青绿色(野荸荠群体),水稻减产45.2%,十分严重。

耕作方式对野荸荠发生密度的影响很大,在免(少)耕晚粳稻田的野荸荠密度最高,达每平方米13.5株;而翻耕晚粳稻田野荸荠密度下降为每平方米10.5株。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野荸荠发生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冠层较大的杂交稻稻田野荸荠发生密度最低,为每平方米1.3株;而中粳稻田和晚粳稻田则分别为每平方米4.8株和10.5株。

(二)野荸荠地下球茎在土层中的分布及环境因子对其萌发率的影响

野荸荠地下球茎是其繁殖后代的最主要的遗传组织,分布较深,在10~20厘米土层中的分布占_总赇茎数韵60%以上。其中在浅层土的0~5厘米土层中的分布较少,为5.5%;在5~10厘米土层中的分布为14.5%;;在10-15厘,米土层中的分布为38.5%;在15~20厘米土层中的分布为26%;在2025厘米土层中的分布为15.5%。

野荸荠球茎具有休眠特性。在江苏仪征稻区,到4月上中旬,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2℃以上时,野荸荠开始零星出苗;5月中下旬出苗较多;6月中下旬达到出苗高峰。

野荸荠球茎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最高发芽温度为40℃。

野荸荠球茎具有在深层土壤中萌发的能力,不同深度的野荸荠发芽率均达到80%以上。但出苗所需天数不同,在O~5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2~3天;在5~10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3~5天;在10~15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5-10天;在15~20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10~15天;在20~25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15天以上。

土壤含水量对野荸荠球茎萌发的影响明显。在土壤含水量10%时,野荸荠球茎不能萌发,在土壤含水量20%~30%时,萌发率为10%~is%;土壤含水量大于40%及有水层条件下,萌发率大于35%。表明野荸荠球茎不耐干旱,采用日晒或在严寒冬季耕翻晒垡,翻出土表面后很易丧失发芽能力。

(三)野荸荠的生长发育及在水稻田中的发生规律

野荸荠萌发后15天左右地下茎开始分化形成,地下球茎发生最多的土层是在3~5厘米的耕作层上部,在该部位,土质疏松,水、肥、氧气充足,有利于野荸荠的生长。野荸荠地下茎有3~5节,节上有芽。当节膨大后,芽就向上长出土面,即为分株。第一分株发生时间约为出芽后25~30天,然后发生第二次、第三次分株。出芽后50天左右为分株长出高峰期。此时,野荸荠地上鲜重增加最快,株高也逐步超出水稻。

野荸荠分株的形成与水层、光照关系密切,低洼积水的田块产生的分株较多。水稻的不同品种因其株高、生育期及封行的时期有早有迟,对野荸荠的分株及株高均有不同的影响。观察发现,杂交稻田、中粳稻田和晚粳稻田的野荸荠分株分别为:3.2个、6.3个和11.8个。显示杂交稻田野荸荠的分株密度最低,而晚粳稻田的分株密度最高。

水分对野荸荠的分株影响明显,在有水层条件下野荸荠的分株数量最多;在土壤饱和水分条件下,分株数量居中;在湿润条件下,分株数量较低;干旱条件下无分株。

在江苏仪征稻区,野荸荠地下球茎在8月下旬开始逐步形成,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死。

在贵州贵阳自然光温条件下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种植野荸荠球茎,观察到野荸荠球茎出苗时间为4月下旬,气温为23℃左右,出苗初期在球茎发芽处形成像刚毛状的小叶片,10~15天后形成较粗的茎秆,并于出苗后约20天产生侧蔓,7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野荸荠茎秆发生的高峰期。8月中旬开始开花,花期约20天。在无水稻竞争条件下,每个野荸荠球茎可长出240株茎秆、109个地下球茎,球茎的平均重量为0.986克/个。

盆栽试验还观察到,在野荸荠花序内也能形成种子,种子数量在0~7粒不等,平均为2.9粒/茎。

大田条件下,由于农事操作的影响,虽然在犁地之前野荸荠球茎已开始发芽,但球茎的发芽出苗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此时水稻处于分蘖期。球茎发芽后,随着侧生根茎的产生,植株营养生长持续较长时间,一般为85~90天,在7月底至8月初开花。8月中旬种子开始成熟。

将采集到的野荸荠种子播种于室内恒温(28℃)生长箱内,每次播种100粒,结果未见有种子发芽。野荸荠不但产生的种子少,而且种子的发芽率很低。表明野荸荠主要依靠地下球茎无性繁殖。

在江苏仪征,野荸荠在水稻移栽后7~10天出苗,在水稻移栽后15~25天为出草高峰期。在贵州贵阳,野荸荠有2个出草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下旬,其出苗率分别为14.7%和21.1%。由于地下球茎分布的土层深度不一致,球茎出苗很不整齐。所以,野荸荠从水稻插秧后到收割之前,田间都不断有新的植株产生,给田间防除带来很大困难。

王德好等在安徽省白湖农场稻田观察发现,麦茬机插稻田由于5月底至6月初完成水稻移栽,野荸荠于6月上中旬开始出草,6月下旬达到出草高峰,出草比例占18.5%左右;在7月中下旬出现第二个出草高峰,出草比例高达25%。

光照对茉莉花的影响


茉莉花现在也越来越受人欢迎,由于茉莉花香非常淡雅清新,并且花形优美,所以购买茉莉花的花友们也越来越多。但是茉莉花栽培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光照对于茉莉花的影响,喜欢茉莉花的朋友们可以一起学习。

茉莉花现在也越来越受人欢迎,由于茉莉花香非常淡雅清新,并且花形优美,所以购买茉莉花的花友们也越来越多。但是茉莉花栽培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光照对于茉莉花的影响,喜欢茉莉花的朋友们可以一起学习。


茉莉花

茉莉花喜阳光充足、炎热湿润的气候,对光照和温度非常敏感。开花最适温度为25℃至37℃,低于25℃则不易形成花蕾。开花期间每天光照不应少于8小时,若长期放置在遮阴处或室内,则叶片发黄、着花少、香味减弱,从而影响开花。夏秋季阳光充足、通风少、温差大,对其开花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日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茉莉发育越好,开花亦多而香。在干旱少雨的夏季、空气过于干燥时,可于每天中午用清水喷洒枝叶1次,以增加湿度,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刺激它多形成花蕾,促进开花。

《野荸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种植对荒漠化的影响”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