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植物养护措施。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猪瘟综合防控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目前猪瘟尚无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免疫预防、截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淘汰感染猪、合理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加强免疫防制猪瘟

首先应选用适宜疫苗进行有效免疫注射,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

1.目前采用的疫苗有中国的兔化弱毒、脾淋苗,牛(羊)睾丸细胞苗,兔化弱毒克隆株苗及日本的细胞弱毒苗,免疫效果均较好。

2.免疫程序:猪瘟免疫程序应根据本场及本地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常用程序有:仔猪出生后吮初乳前接种疫苗,注苗后2小时吃初乳,40日龄再免疫1次。非疫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30~40天免疫,留作种用的再免疫1次。未免疫母猪所生仔猪20~25天免疫,以后半年一次。疫区:仔猪出生后吮初乳前首免,40天二免,以后一年1次。1年以上无可疑疫情安全地区,35~60日龄首免,以后一年1次,其中疫点、受威胁区20~2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

3.免疫剂量:猪瘟免疫剂量正在被加大,有的养猪场兽医人员认为用苗剂量越大其保护性越好,据目前生产疫苗厂家提供的产品监测情况,认为加大在1~4倍范围即可。断奶之前仔猪4头份,断奶后仔猪2~3头份,大猪2头份。由于猪瘟疫苗的剂量要求,特别建议在猪瘟疫区,尽可能使用单苗,而不用三联苗,以免由于疫苗剂量不够,造成非典型、甚至典型猪瘟流行。

4.我们凤凰办事处因偶有散发性猪肺疫病猪发生,就我办实际情况,我们每年春秋两季大面免疫注射2头份猪瘟兔化弱毒及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苗,再结合适时补针、仔猪窝边注射(母猪所产仔猪25-30日龄用猪瘟单苗2头份进行首免,50-60日龄用猪瘟兔化弱毒及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苗2头份进行二免,以后半年按2头份免疫注射1次猪瘟兔化弱毒及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苗),确保猪瘟免疫常年达到上级要求的动态密度,同时近可能减少猪肺疫疫病的发生率。

5.免疫效果监测:疫苗免疫后,可进行免疫效果监测,用间接血凝检测免疫抗体,1︰16以上有保护作用,低于1:16者应补注疫苗。

(二)截断传染源控制猪瘟

1.制定合理的外引种畜禽管理办法,加强引种检疫,从源头上杜绝传染源的传入。

2.加强新进仔猪饲养管理。空场时先把畜圈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用甲醛熏蒸消毒后再购入猪饲养。

3.淘汰感染猪。

4.对病死猪及污染垫料垫草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新购仔猪管理

随着养猪业发展,疾病不断增多,在任何疾病感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低的情况下,很容易继发温和性猪瘟,因此现阶段猪场猪瘟综合防治可按如下步骤操作:外购仔猪在选定健康运输前,使用水溶性多维、黄芪多糖粉、环丙沙星饮水,避免应急反应;购进仔猪后,先将新进仔猪与原有猪群隔离饲养15~20天,同时使用恒通免疫增强型电解多维散饮水,抗病毒、使用恒通70%黄芪多糖散混合拌料,净化体内潜伏期或运输过程中侵入的病原微生物,预防应激引起的不食、消化不良。无疾病暴发,即可注射疫苗,7天后与原有猪群合并饲养。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抗病力。

(四)做好卫生清洁及消毒工作

1.做好场地和畜圈清洁及消毒工作。养殖场应每天进行两次清洗,在平时应对圈舍及周围环境用3%的氢氧化钠(烧碱、苛性钠)或4%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这些消毒病毒性传染病的消毒效果好,且经济实用,如在2%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5%~10%食盐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杀灭猪瘟病毒、猪丹毒杆菌、巴氏杆菌等病原体,还可提高对炭疽杆菌的杀灭能力。为防止病毒产耐药性建议与其他消毒药交替使用。生猪养殖场要求修建消毒池(池内应常保持有效消毒液)、消毒室、消毒室内安装紫外线灯,设置专用的诊疗室、专用工作服(每天工作服、鞋、帽放在消毒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20分钟,并经常用消毒药水清洗)等,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猪场等管理制度。广大养殖户则加强卫生圈改建,每天清理一次圈舍,防止粪尿积集而滋生病毒,每月用石灰乳刷圈舍及墙壁以达到消毒目的,既简单又经济;不论是养猪场还是散养农户均可以把石灰用水稀释后用上层澄清液给猪喝,这样既软化粪便又可对猪胃肠内消毒。

2.做好粪便、污水处理及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经过生物处理后污水一般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需经药物消毒处理,方可排出。常用的方法是氯化消毒法,将液态氯转变为气体,通入消毒池,可杀死99%以上的有害细菌。近年的研究证明,用用漂白粉或液态氯消毒污水,会造成氯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现在已研究出将紫外线灯成排地安装在污水净化处理后排水口前面的消毒技术,待排出的水在紫外线灯周围经过0.3s,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这一新的消毒技术值得广泛应用。

精选阅读

菜椒畸形果防控措施介绍


辣椒的品种众多,菜椒就是茄子移栽,很多朋友往往在冬春季采用大棚技术栽培,而因为今年情况比较特殊,所以菜农在管理有些松懈,等坐果时发现很多菜椒都坐不住果,即使坐果了也是畸形果。那么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防治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1、花期温度调控

在菜椒坐果后,要注意温度不能过低,这时棚室内的温度超过35度或32度以上两个小时,那么辣椒就会出现授粉或者授精不良的现象。秋季产生畸形果主要是因为高温造成的,在春季前后坐果后也会这种这种症状,往往果实像一个桃子一样,果实内部没有发育好的种子。所以要尽量避免大棚内气温或者地温过低,影响到菜椒正常坐果,在春季坐果前后,可以冲施复合肥和生物菌肥,能增加坐果率。

2、平衡施肥

菜椒在缺乏硼钙等元素时就会选择畸形果现象,或者种子发育不完全,所以除了土壤施肥外,还需注意叶面喷肥,经常喷洒含有硼钙等元素的叶面肥,能有效的促进菜椒坐果。平衡施肥,尽量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比如磷酸二氢钾、硫酸钾复合肥,有利于坐果。

3、调整长势

菜椒植株的长势对坐果也会有一定有效,如植株营养生长过晚,造成植株徒长,菜椒果实出现畸形的概率就会加大,可以通过喷洒生长调节剂或者整枝打杈的方法调整长势,促进坐果。如果菜椒本身坐不住果,养分就会被植株吸收,从而造成植株旺长,这时可以喷施助壮素和矮壮素抑制植株长势。喷洒时要现在晴天傍晚喷,控制温度主要是前期控制夜温避免营养生长过晚,生殖生长不足而影响到坐果率。

4、喷洒萘乙酸

还可以在菜椒花期喷洒萘乙酸,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施4-5次,这样能明显的提高菜椒坐果率,促进果实生长,从而增加结果数和单果重。

以上是菜椒畸形果的防控措施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水稻高温热害防控技术措施


水稻高温热害一般是指在水稻抽穗结实期,气温超过水稻正常生育温度上限,影响正常开花结实,造成空秕粒率上升而减产甚至绝收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徐州为大家整理水稻高温热害防控技术措施,希望能帮到你。

一是采用日灌夜排或喷灌的措施,以降低穗层温度,保护作物不受高温热害。

试验表明,35℃以上高温时,田间灌8-10厘米水层后,穗部周围气温下降2.2℃左右,相对湿度增加3-4个百分点。扬花后期遇上极端高温,亦可采取穗层喷水降温的方法。

二是根外喷肥,增强水稻抗逆防灾能力。

预计高温来临,于孕穗期(开花前15-10天)结合穗期病虫害防治,亩叶面喷施50毫升抗多乐600倍液可防除高温强光的生理伤害。

如果已进入或即将扬花,亩叶面喷施50毫升花多乐600倍液可有效缓解高温对扬花和授粉的伤害。此外,喷施3%的过磷酸钙溶液或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外加旱地龙、美洲星等营养液肥,有减轻高温热害、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效果。

对已经遭受高温热害,减产严重的,专家给出了补救措施:在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如果结实率在10%以下、亩产不到100公斤的田块,可割茬蓄养再生稻。

葡萄螨害的特点及防控措施


葡萄是常见的水果,很多地区都有栽培。但葡萄上的一种虫害,对种植户有着很大的困扰,它就是螨害。它不仅危害葡萄新梢、叶柄、叶片、果梗、穗梗及果实,还有其它很大的危害。具体都有什么危害?如何有效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一、葡萄螨害的特点

1、个体小,数量大,繁殖速度快,危害点分布没有规律。

2、卵、幼螨、若螨、成螨同时存在,很难针对性的用药。

3、中后期能够结网,药剂很难打到。

二、螨害危害葡萄症状

葡萄果梗被危害后,表皮叶绿素被吸食,颜色由绿色变褐色再变黑色,嫩梗受刺激变脆,容易出现折断或掉粒。果粒前期会有浅褐色锈斑,果面粗糙,受害严重易造成僵化畸形。

叶片被吸食汁液,会形成白斑,随着叶片生长,灰白色绒毛慢慢变暗,形成茶褐色甚至黑褐色。到了后期,斑块慢慢畸形变得凹凸不平。

花芽被危害,螨虫在嫩芽的基部吸食汁液,造成新梢扁平,基部节间短或者侧芽丛生,叶片皱缩。严重的也可以钻进去芽的深部取食梢原基组织,引起越冬芽死亡。

三、葡萄园螨害的防控

1、萌芽前可用阿尼郞或者尼索朗杀卵,成虫还没到孵化出蛰的时机,杀卵显得很重要。上年度螨害严重的园子可扒掉老树皮,让虫卵暴露在外面方便打药。主干架型可以配合涂白。

2、新梢长齐后可全园喷施安全性高、杀成虫为主的杀螨剂。这时可用乙唑螨或螺螨酯,对螨卵和幼螨有效,阿维菌素,可对螨的全生育期有效。打药的节点不同,药剂选择也要变化。

3、采收后,早熟品种可以喷施杀螨剂,不必顾虑药害和食品安全,晚熟品种就不必了。

其实,葡萄螨害,一般设施内三年防治一次就可以,一旦发现,连打两年才好。露天葡萄则要看周围是否有宿主。对于这个虫害,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治措施了。

关于葡萄螨害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植物59网其他农业内容。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症状与防控措施介绍


香蕉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水果,品种比较多,也是我们生活中食用的比较多的水果之一。香蕉老少皆宜,富含一定的营养物质,并且价格不贵。种植香蕉的话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如果管理不当的话很容易出现枯萎病。一起来看看香蕉枯萎病的发生症状与防控措施介绍。

一、香蕉枯萎病的发生症状

香蕉枯萎病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早有发生,我国台湾省亦早有发现,本病被列为我国对外、对内的检疫对象。1985~1988年广东省的中山、番禺、花都市的广州市近郊的龙牙蕉(过山香)和粉蕉曾较大面积发病,发病率一般3.7%~26%,严重的达到60%,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该病初发时见于叶缘黄化,病叶迅速凋谢、倒垂,由黄变褐而干枯,纵剖病株球茎和根部均可见维管束坏死变黄褐或紫红色。该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病原菌为香蕉尖孢镰刀菌,已发现有4个生理小种,其中的第4生理小种已在台湾省发现,可感染所有的香蕉和大蕉品种,危险性最大。该病初侵染源来自病株及带菌土壤,病原菌的厚坦孢子在土壤可存活几年到十几年,但在积水缺氧的情况下存活期则大为缩短。该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苗、带菌的土壤和流水,地势低洼的蕉园易发病。

二、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措施

1、选择抗病能力好的香蕉品种

目前,抗病育种是从根本上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唯一途径。抗性比较高的品种在受到香蕉枯萎病致病因子入侵时,能够自动在体内形成一种防御机制,通过合理地进行致病因子、细胞基因的调节来阻止香蕉植株被感染,进一步提升香蕉植株的抗病性。一般香蕉植株在受到致病因子感染后,其内部的蛋白质、自由氨基酸等含量与种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与香蕉品种有着直接的关联。

2、轮作要合理

病区水旱轮作,减少土壤病原基数。香蕉枯萎病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但在水浸的条件下,存活时间大大缩短,实行水旱轮作是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最有效办法,发病严重蕉园可与甘蔗轮作。

3、要及时清理掉已经生病的香蕉苗

发生香蕉枯萎病的蕉园要及时挖除病株,就地晒干焚烧。有条件的可先用草甘膦溶液注入发病香蕉植株(在植株高15厘米处注入,大株10毫升、小苗3毫升),等到植株枯死后,将病株统一带到园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零星发病的蕉园必须改种其他非蕉类作物或用作其他用途;重病区的蕉园要用石灰或多菌灵等药剂对病株四周的土壤进行消毒,并辅以农业防治,这样做的防治效果会很好。

4、注重后期管理

在种植香蕉时,注意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一般种植前每株施2公斤智精农复合微生物菌肥做基肥。在花芽分化期间要每株施冲施智精农枯草芽孢杆菌冲施肥400倍液,每株冲淋20-30斤。利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利用生物菌肥中的有益菌抑制病菌,并供应充足的磷钾钙镁肥,使树势强壮,就能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发病。

在香蕉生长发育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可使用钻地龙(阿维辛硫磷)进行淋施,有效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另外种植期间药及时排除土壤积水,偏酸土壤可撒施熟石灰粉中和土壤酸性,消除病菌生存、繁殖和侵染的条件。

稻田养蟹防控稻田杂草技术


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2003年,辽宁省盘山县坝墙子镇在于永清教授主持下采取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进行稻田养殖大规格成品河蟹实验。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河蟹生长后期光照不足的问题,还扩大了河蟹活动空间,又因大垄双行通风透光好,水稻产量不但没减反而有增。

稻田养蟹技术是指在稻田内既种稻又养蟹、稻蟹互利共生的复合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该技术应用农业生态学中的食物链理论、生态位理论和种间互利共生理论,融传统的精细耕作农业、现代低耗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立体农业于一体,采取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了稻蟹互利共生、安全生长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稻米以及消费者喜食的河蟹,对稳定粮食生产、改善人们食物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试验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子镇姜家村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进行,该地区常年平均温度8.4℃,无霜期174天,年降水量612毫米。蟹种为辽蟹,规格12克/只,每公顷放蟹苗60千克;水稻品种为辽星1号;试验田土壤为黏土,田间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各处理施肥量相同。

水稻于4月27日播种,5月31日插秧,采用大垄双行(即40厘米垄,比常规的30厘米垄大)栽插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水稻株行距较小,导致封垄早,后期通风透光不良,底部叶枯死较早,造成水稻早衰、干物质积累受阻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每公顷基本苗82.04万株,平均每蔸4.1株。于6月10日放蟹入稻田。9月25日收蟹。

1稻蟹共育田的杂草种群稻蟹共育试验田杂草的主要种类有鸭舌草、水葫芦、稗草、苦草、眼子菜和野慈姑,还有陌上菜、节节菜、异型莎草、千金子、丁香蓼和牛毛毡等,数量较少。从其种群数量和密度分析,试验田杂草的主要优势种为鸭舌草、稗草、水葫芦、苦草、眼子菜和野慈姑。其空间分布为,稗草和野慈姑为上层草,而鸭舌草、水葫芦、眼子菜和苦草分布在下部。

2.稻蟹共育对杂草的防控效果稻田养蟹控制稻田杂草的主要机制是:利用河蟹的杂食性和长时间的活动,不断采食稻田杂草,河蟹活动引起的浑水也能够抑制杂草种子和病原体的萌发、杂草幼苗的光合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杂草的发生基数和危害程度。

杂草在水稻插秧后3~5天开始萌芽生长,被翻压的杂草于立苗时恢复生机,至稻苗封行时杂草达到生长高峰。

在水稻拔节期,养蟹投饵区对眼子菜、鸭舌草、野慈姑和水葫芦的植株密度防效分别达到28%、64%、49%、63%和42%,对水绵和浮萍的防效低,对稗草无防效;养蟹不投饵区对眼子菜、鸭舌草、野慈姑和水葫芦的植株密度防效分别达到51%、80%、73%、76%和38%,对水绵和浮萍的防效好,对稗草无防效。

在水稻拔节期,养蟹投饵区对杂草的植株密度防效达到44%,对杂草植株鲜重防效达到43%;养蟹不投饵区对杂草的植株密度防效达到57%,对杂草植株鲜重防效达到59%。

收获稻谷产量,不养蟹区为每公顷9665千克;养蟹投饵区为每公顷10495千克,增产7.9%;养蟹不投饵区为每公顷10405千克,增产7.1%。

收获河蟹产量,养蟹投饵区为每公顷405千克;养蟹不投饵区为每公顷381千克。河蟹的引入,不仅减少了稻田杂草,还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河蟹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猪瘟综合防控措施》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湿地植物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