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栽培知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瓠子大棚栽培子叶炭疽病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瓠子(拼音:hzǐ),别名:甘瓠、甜瓠、瓠瓜、净街槌、龙密瓜、天瓜、长瓠、扁蒲;被子植物门,葫芦科葫芦属下的一种,为本属植物葫芦的变种,一年生攀援草本。

瓠子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具沟纹,被粘质长柔毛,老后渐脱落,变近无毛。叶柄纤细,长16-20厘米,有和茎枝一样的毛被,顶端有2腺体;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长、宽均10-36厘米,不分裂或3-5裂,具5-7掌状脉,先端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基部心形,弯缺开张,半圆形或近圆形,深1-3厘米,宽2-6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叶背及脉上较密。

卷须纤细,初时有微柔毛,后渐脱落,变光滑无毛,上部分2歧。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雄花:花梗细,比叶柄稍长,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状,长约2厘米,裂片披针形,长5毫米;花冠黄色,裂片皱波状,长3-4厘米,宽2-3厘米,先端微缺而顶端有小尖头,5脉;雄蕊3,花丝长3-4毫米,花药长8-10毫米,长圆形,药室折曲。雌花花梗比叶柄稍短或近等长;花萼和花冠似雄花;花萼筒长2-3毫米;子房中间缢细,密生粘质长柔毛,花柱粗短,柱头3,膨大,2裂。

果实初为绿色,后变白色至带黄色,由于长期栽培;果形变异很大,因不同品种或变种而异,有的呈亚铃状,中间缢细,下部和上部膨大,上部大于下部,长数十厘米,有的仅长10厘米(小葫芦),有的呈扁球形、棒状或构状,成熟后果皮变木质。种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顶端截形或2齿裂,稀圆,长约20毫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瓠子的生长环境

瓠子生长势强,茎叶生长量大,结果多,整个生长期需水量较大。瓠子要求透气性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忌连作。在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上生长良好。粘重土、低洼地种植瓠子易感病。生长期间要求供给一定量的氮肥,结瓜期喜充足的磷、钾肥。生长前期喜湿润环境,开花结果期土壤和空气湿度不宜过高。

瓠子大棚栽培子叶炭疽病的防治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症状

瓠子种子带菌,播种后遇有低温高湿的条件,子叶出土需较长时间,经常出现子叶刚刚出土尚未展开,子叶边缘或子叶上即出现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扩展后稍凹陷,湿度大时其上长出粉红色粘质物。瓠子炭疽病,成株期也可发病,主要为害果实。果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2~6毫米,初淡绿色,后变黑褐色,稍凹陷,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黄色点状粘质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单个可见。秋末病斑上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颈部染病,果实多不能成熟,挂在植株上或脱落。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播种后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入子叶,造成子叶发病,定植带病幼苗,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播,形成发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育苗期湿度高是诱发本病重要条件,相对湿度87%~98%,气温24℃,经3天潜育可见发病,相对湿度低于54%不能发病。生产上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葫芦吐水和叶面结露,叶面结有水珠,能够满足发病的湿度条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发生。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首先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葫芦上采种,对生产用种用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2)育苗地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土壤消毒。

3)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zW59.cOm

4)棚室可喷撤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克炭灵粉尘剂,每667m21kg,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5)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葫芦品种。

6)加强通风及温湿度管理,使其远离发病条件。

扩展阅读

冬瓜炭疽病的科学防治


冬瓜(学名:Benincasahispida(Thunb.)Cogn.)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卷须,能爬蔓,叶子大,开黄花。果实球形或长圆柱形,表面有毛和白粉,皮深绿色或浅绿色,是比较常见的蔬菜。皮和种子可入药。瓜形状如枕,又叫枕瓜,生产于夏季。喜温耐热,产量高,耐贮运,冬、秋季节出现的几率比较多,规划在蔬菜品种中。瓜嫩时绿色有毛,熟后发青色,皮坚厚有粉,瓜肉肥白。瓜瓤叫做瓜练,瓤中的籽叫瓜犀,排列生长。冬瓜原产中国南方各地及印度,现在东亚和南亚地区广泛地栽培。可以拿来煮汤,又可以炒食。并且它还有减肥、润肺功效,可消除身体水肿。冬瓜分皮面表面有刺的和表面没刺的两种。

冬瓜的形态特征叶柄粗壮,长5-20厘米,表面有黄褐色的硬毛和长柔毛。叶片肾状近圆形,宽15-30厘米,5-7浅裂或有时中裂,裂片宽三角形或卵形,先端急尖,边缘有小齿,基部深心形,弯缺张开,近圆形,深、宽均为2.5-3.5厘米。叶表面深绿色,稍粗糙,有疏柔毛,老后渐脱落,变近无毛。背面粗糙,灰白色,有粗硬毛,叶脉在叶背面稍隆起,密被毛。卷须2-3歧,被粗硬毛和长柔毛。雌雄同株,花单生。雄花梗长5-15厘米,密被黄褐色短刚毛和长柔毛,常在花梗的基部具一苞片。苞片卵形或宽长圆形,长6-10毫米,先端急尖,有短柔毛。花萼筒宽钟形,宽12-15毫米,密生刚毛状长柔毛,裂片披针形,长8-12毫米,有锯齿,反折。花冠黄色,辐状,裂片宽倒卵形,长3-6厘米,宽2.5-3.5厘米,两面有稀疏的柔毛,先端钝圆,具5脉。雄蕊3,离生,花丝长2-3毫米,基部膨大,被毛,花药长5毫米,宽7-10毫米,药室3回折曲。雌花梗长不及5厘米,密生黄褐色硬毛和长柔毛。子房卵形或圆筒形,密生黄褐色茸毛状硬毛,长2-4厘米。花柱长2-3毫米,柱头3,长12-15毫米,2裂。果实长圆柱状或近球状,大型,有硬毛和白霜,长25-60厘米,径10-25厘米。种子卵形,白色或淡黄色,压扁,有边缘,长10-11毫米,宽5-7毫米,厚2毫米。冬瓜炭疽病是冬瓜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了冬瓜的生产,减低了冬瓜种植的效益,那么冬瓜炭疽病如何进行科学防治呢?冬瓜炭疽病可为害子叶、真叶、叶柄、主蔓及果实等部位,以果实症状最明显,为害也最大。冬瓜果实感染炭疽病多发生在顶部,病状初呈水浸状小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病斑中长出粉红色粒状物,是该病最明显病征之一。病重时皮下瓜肉变褐腐烂,造成冬瓜失去商品价值。叶片上病斑圆形、褐色或红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中央色淡。病斑大小差异较大,以直径8--10厘米病斑较多。病斑多时造成叶片干枯。节瓜炭疽病主要危害叶、茎蔓及果实。果实染病多从瓜蒂附近开始,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转黑褐色,稍凹陷,湿度大时病斑可见粘质物或流胶。叶片病斑圆形黄褐色,病健部分界不明显,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叶柄和茎蔓病斑长圆形或梭形,褐色稍凹陷,潮湿时有琥珀色流胶,病斑绕蔓一周后会出现患病部位收缩,患部以上枯死。冬瓜、节瓜炭疽病均由一种称瓜类刺盘孢的真菌引起。菌丝体或拟菌核随土壤中病残体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或灌溉水传播到瓜上或植株上侵染。种子也可带菌,出苗后先侵染子叶,产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该病在25℃左右,相对湿度90%--95%时发生最严重,春季种植座瓜时发病条件最佳。如果瓜蔓生长过密,通透性差,田间排水不良都易引起发病,收获后运输和贮存时也会发病。防治冬瓜、节瓜炭疽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选用无病株留种,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55℃温水浸种15分钟后冷却,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浸种15分钟,然后再用清水浸种催芽。2、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和合理密植引蔓,保证结瓜期株间通透、降低湿度。并合理配方施肥、提高抗病力。3、注意在叶片出现病斑时抓紧喷药,防止病菌侵染果实,尤其在座瓜初期必须喷药,提早防治。供选用的药剂有:艾菌托(70%可湿性粉)800--1000倍;轮多克(45%可湿性粉)或达霜宁(75%可湿性粉)600--800倍;腈菌唑(12--5%乳油)1000--1500倍。选用以上药剂之一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

种茶叶炭疽病的防治


茶叶炭疽病是一种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踞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蔓延,在水滴中萌发侵入叶片,形成病斑,病部的分生孢子成熟后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全年以5―6月份、9―10月份发生危害较重。树势衰弱、管理粗放、采摘过度、遭受冻害、虫害较重、氮肥施用过多的茶园易发生病害。一般叶片组织薄软、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容易感染。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茶园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勤出杂草,促使茶树健壮生长,提高茶树抗病能力:及时清理病叶,防止病菌传播。

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0克(稀释1000―1500倍),或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100克(稀释800―1000倍兑水)喷雾均有较好防治效果。在茶树休眠期可用0.6%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雾,可减轻次年病害。

种柚子炭疽病的防治


症状特点

危害叶片、枝梢、果实。叶片、枝梢在连续阴雨潮湿天气,表现为急性型症状:叶尖现淡青色带暗褐色斑块,如沸水烫状,边缘不明显;嫩梢则呈沸水烫状急性凋萎。在暂短潮湿而很快转晴的天气,表现为慢性型症状:叶斑圆形或不定形,边缘深褐色,稍隆起,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常现轮纹;枝梢病斑多始自叶腋处,由褐色小斑发展为长梭形下陷病斑,当病斑绕茎扩展一周时,常致枝梢变黄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幼果发病,腐烂后干缩成僵果,悬挂树上或脱落。成熟果实发病,在干燥条件下呈干疤型斑,黄褐色、稍凹陷、革质、圆形至不定形,边缘明显;湿度大时则呈泪痕型斑,果面上现流泪状的红褐色斑块;贮运期间,现果腐型斑,多自蒂部或其附近处现茶褐色稍下陷斑块,终至皮层及内部瓤囊变褐腐烂。

上述各患部表面,潮湿时现针头大朱红色小点;干燥时现黑色小点(病菌分孢盘及孢子)。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称胶孢炭疽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部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致病。病菌具弱寄生性和潜伏侵染特性,即病菌入侵寄主后可处于休眠状态而不显症,只有当寄主组织活力下降或衰退时才表现症状。高温多湿的天有利发病;冬春植株受冻或受旱;或柑橘园受涝;或园土粘重、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或偏施过施氮肥;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皆易降低植株抗逆力而易发病。通常以甜橙、碰柑、蕉柑、温州蜜柑、柠檬、红桔、年桔等品种发病较重。同一感病品种的发病轻重义跟树势强弱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活力。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整治排灌系统,做好防涝防旱防冻防虫等工作。(2)彻底清园,减少菌源。坚持结合冬春修剪清园,全面喷药(地面、树上)预防(80%氧氯化铜或靠山悬浮剂800~1000倍液1次)。(3)及时喷药保梢保果。掌握春、夏、秋梢嫩叶期各喷药1次;5~6月幼果期和8~9月果实膨大期分别喷药2~3次,视天气和病情隔10~20天1次。药剂可选用24%应得,或25%炭特灵可湿粉400~600倍液,或20%施宝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43%大生富,或靠山悬浮剂10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或70%托布津+75%百菌清可湿粉(1:1)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上述农药与福佑灵液蜡剂500倍液混施更好。

三七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三七炭疽病是三七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对三七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影响,能够危害三七的叶片、茎杆已经根茎,严重影响到三七的产量和品质。那么该如何防治三七的炭疽病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发病症状

三七的叶片、叶柄、茎及果在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是假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的菱形缢缩,引起顶部枯死、扭曲。叶片受害初时散生小圆形黄褐色斑,后扩大成菱形,病斑边缘为深褐色,中央坏死呈透明状,当病斑破裂会造成叶片穿孔。茎杆受害时初期受害部位出现淡青色的圆斑,继而向上下扩展,形成黄褐色的梭形病斑,在严重时茎杆萎缩折倒,但是病部以上的茎叶还能生长一段时间。根茎受害部位呈暗色不规则形病斑,地上部分植株萎焉,叶片仍为绿色,后期根茎腐烂。

2、发生规律

炭疽病一菌丝体残留在土壤或种子内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侵染,病菌会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借雨水溅射或者浇灌水传播再侵染。该病菌适应温度范围较广,在25-30度之间都能发病,一般在高温高湿的6-7月病情扩展迅速,遇连续阴雨、雨后气候闷热、种植过密极易诱发此病流行。

3、防治方法

因为病原孢子可以在土壤存活4年以上,所以种植三年间隔年限应该控制在6-8年以上,轮作的作物以不感染炭疽病病原的作物为主。对于栽培过三七的地块,应该在采收后进行翻耕,并增加翻耕次数,延长晒垄时间,经过太阳暴晒后,可以将部分萌发的孢子杀死,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要根据三七需肥特点合理搭配氮磷钾,施肥时应该采用少量多次、混土撒施、滴灌、淋根的施肥方法,做到均衡施肥。移栽前可以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渍10分钟,发病是可以用代森锰锌、多菌灵喷洒,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以上是三七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苋菜炭疽病的科学防治


苋菜,原名:苋,别名:雁来红、老少年、老来少、三色苋,苋科、苋菜为一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茎粗壮,绿色或红色,常分枝,幼时有毛或无毛。幼时有毛或无毛。苋菜菜身软滑而菜味浓,入口甘香,有润肠胃清热功效。亦称为凫葵、蟹菜、荇菜、莕菜。有些地方又名红蘑虎、云香菜、云天菜等。

苋菜的功效作用

苋菜能补气、清热、明目、滑胎、利大小肠,且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肉痉挛。还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能。也可以减肥清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地理分布

苋菜原产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自古就作为野菜食用。作为蔬菜栽培以中国与印度居多,中国南方又比北方多,在中国的南方各地均有一些品质优、营养高的苋菜品种,因苋菜的抗性强,易生长,耐旱,耐湿,耐高温,加之病虫害很少发生,故苋菜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都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得到发展。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有时逸为半野生。原产印度,分布于亚洲南部、中亚、日本等地。

苋菜炭疽病的科学防治

苋菜炭疽病的症状

苋菜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灰褐色,直径2~4毫米,病斑圆形,边缘褐色,略微隆起,病斑数目少则10几个,多的可达20~30个,严重的病斑融合,致叶片早枯,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湿度大时,病部溢出粘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茎部染病,病斑褐色,长椭圆形略凹陷。

苋菜炭疽病的病原

ColletotrichumerumpensSacc.var.amaranthiTeng.称溃突刺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丛生,直径60~300微米;周围有黑褐色刚毛,顶端色浅,基部略宽,具1~3个横隔膜,大小50~2004~6微米;分生孢子梗圆筒形,短而不分枝,大小14~203微米;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18~263~4.5微米。

苋菜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或冲刷进行传播和蔓延,气温28~32℃,多雨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种植过密、偏施速效氮肥、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苋菜炭疽病的科学防治方法

1)适当密植,清沟排渍,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结合喷施植宝素或喷施宝等混入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做到药肥兼施控制病害。此外还可选喷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农抗120或1%农抗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混合喷洒,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瓠子大棚栽培子叶炭疽病的防治》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的栽培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