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w59.com - 竹类植物养护】

卧室养花好不好?卧室养花可以吗?风水上认为植物是有灵性的,对人的各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因此常用植物来调节环境气场。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椅子竹Dendrocalamus bambusoides Hsueh et D. Z. Li》,希望您喜欢!

  • 中文学名椅子竹
  • 拉丁文名Dendrocalamus bambusoides HsuehetD.Z.Li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族牡竹族
  • 属牡竹属
  • 种椅子竹

椅子竹,拉丁文名:DendrocalamusbambusoidesHsuehetD.Z.Li.禾本科、牡竹属梢端向外弯曲;无毛,被白粉,有时竿基部数节间可具黄色纵条纹,竿每节分多枝,在各枝的基部和枝丛内方宿存有许多枝箨状的苞片。

形态特征

竿高7-15米,直径6-8厘米,梢端向外弯曲;节间长26-34厘米,无毛,被白粉,有时竿基部数节间可具黄色纵条纹,壁厚1.4-2.8厘米,枝下高1-1.5米;竿每节分多枝,主枝3,在各枝的基部和枝丛内方宿存有许多枝箨状的苞片。箨鞘早落性或在竿下部节上的可迟落,厚纸质至革质,背面贴生淡黄色小刺毛,或无毛,有时还夹杂着黄色纵条纹,先端因中央隆起而略呈“山”字形;箨耳缺;箨舌高2毫米;箨片直立,基部略向内收窄,与箨鞘的鞘口同宽。末级小枝具4-6叶;叶鞘无毛,边缘有时生纤毛;叶耳无;叶舌高1毫米;叶片窄披针形,长(5)14-17厘米,宽0.8-1.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表面被白色柔毛,次脉5或6对,小横脉不明显。花枝的节间长1.2-2.8(3.5)厘米,幼时被绒毛,以后变为无毛,每节着生1-5枚假小穗,并为一片枝箨状的总苞片所掩盖,后者枯草色,呈卵形,长1.3-1.8厘米,背面具纵肋,顶端截形或微凹,基部环抱枝节,易早落,其内方还另有若干附托假小穗的小形苞片;小穗含3或4朵小花,卵形,略扁,长8-16毫米,宽3-5毫米,绿色并略带紫色,先端渐尖,成熟时各小花略有张开;颖1或2片,长5-7毫米,宽5毫米,背面近于光滑或略被白色丝质短柔毛,边缘生纤毛;外稃与颖相类似,长7-13毫米,宽4-7毫米,先端具小尖头;内稃膜质,长6-14毫米(等长或略长于其外稃),背部具2脊,脊间(3)5脉,先端具2裂缺;鳞被不存在,有时可见退化鳞被1片,其长为1.5毫米,白色透明,先端生纤毛;花丝长2厘米,花药长4-6毫米,黄色,先端具紫色小夹头,成熟时成束的伸出花外而直立;雌蕊全长13-17毫米,具微毛,柱头单一,帚刷状。果实未见。

分布范围

产云南中部和南部。模式标本采自昆明市西山苏家村。

主要价值

良好的材用竹,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同时在竹类的科学研究上,本种的发现,对于牡竹属的概念与理解也有一定的作用。

物种区别

本种的营养体(例如竿箨)与箣竹属Bambusa相近似,同时还偶可具1片鳞被,表明它与之有关系。但本种的小穗轴节间极短,不具关节,亦不逐节断落,柱头单一等特征标示着本种应是牡竹属成员。但本种的小穗在花枝各节上不聚集成头状或球形簇团,小穗含3或4朵小花,外稃先端的小尖头很短,且不呈芒刺状,内稃均在背部具2脊,则又非典型的牡竹属;故已有人另成立椅子竹属SellulocalamusW.T.Lin。由于本志书定稿较早,无法改动,现仍沿用广义的牡竹属,并按原作者的意见保留椅子竹组(编辑耿伯介附注)。

zw59.com编辑推荐

杉木家系D6


种质名称 杉木家系D6
种质外文名 Shamujiaxi D6
科名 Taxodiaceae(杉科)
属名 Cunninghamia R.Br(杉木属)
种名或亚种名 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杉木)
原产地 安福
省 江西
来源地 江西安福
资源类型 选育品种
主要特性 高产;优质;高效
主要用途 纤维;生态;材用
气候带 亚热带
生长习性 阳性,湿润型,喜温,喜肥,速生,喜纯林
开花结实特性 多年生.短,性成熟期7-10年,盛花盛果期10-15年,受精至果熟期隔年,采种日期10下旬-11月中
特征特性 树冠塔型,树干通直,分枝角中,雌雄同株
具体用途 水土保持,原木
观测地点 江西
选育单位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选育年份 1992
海拔 70
经度 11417
纬度 2713
土壤类型 红壤
生态环境 亚热带
平均温度 17.5℃
平均降雨量 1570mm
保存单位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长喙马先蒿Pedicularis macrorhyncha Li


  • 中文学名长喙马先蒿
  • 拉丁文名PedicularismacrorhynchaLi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合瓣花亚纲
  • 目管状花目
  • 科玄参科
  • 亚科鼻花亚科
  • 族鼻花族
  • 属马先蒿属
  • 种长喙马先蒿

长喙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macrorhyncha)是玄参科马先蒿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660米的地区,多生于空旷山坡与高山草地中。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干时变黑,高15-25厘米。

根茎多粗壮,一般短,仅1-2厘米,偶亦伸长,可达7厘米;根肉质,粗壮,径达8毫米,常有分枝,分枝亦肉质而多少纺锤形,长达9厘米,有时更有更小的纺锤形分枝。

茎多单出,有时偶有两条,细者仅粗1.5毫米,但粗壮者径可达8毫米,密生细短毛,上部无正常之叶,仅在花序下有少数退化的叶子或不孕之苞片,下部有少数叶子,有时假对生,在两者之间常无过渡状态与大小的叶子,基部常有若干宿存膜质而多少披针形的鳞片。

叶墓生者亦少数,常与下部茎叶合成疏丛,叶柄长1020毫米,上面沟中有毛,叶片披针状线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25-90毫米,宽4-20毫米,面密被短细毛,背面主脉很宽,中间凸起,两侧一各有细沟1条,沟外又有凸起的狭翅各1条,沿翅的外方有毛,边羽状全裂,裂片10-l8对,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但因前端之齿反卷常多少显示三角形,长达8毫米,缘有重齿,齿常反卷。

花序穗状,长短相去很远,7-18厘米,花开次序显为离心,有时下方之花不再发育;苞片叶状,但基部多3裂,侧裂很短而中裂伸长作叶状,柄多少膨大;萼直接自花序轴上生出,或有时有明显的花梗,长达2-3毫米,其前方有自萼上延下的单侧之翅;萼管状,长11毫米,管厚膜质,前方约开裂至1/4,外面有毛,主脉5条,不高凸,由数条细脉组成,次脉多数,多少成网,齿5枚,多变,相等或稍不等,后方1枚较小,有时全缘,有时与其他4枚均端膨大而有不规则之齿;花管长达l8毫米,粗1.5毫米,近端处以直角或稍较锐的角度向前弯曲,因花原已倾斜故其上段常指向前方而稍稍偏下,并很快向喉扩大,径达4毫米,盔无直立部分,其舍有雄蕊的部分长约5毫米,额部多少凸起,由额部再转向前下方而成为渐细而S形的长喙,长达16-18毫米,端浅2裂,裂片三角形,下唇极小,其中裂向下伸展,侧裂则贴于舍有雄蕊部分的两侧,前者长过于宽,长约2.5毫米,宽1-2毫米,完全伸出于前方,有时舌状而前端楔形渐狭而截头,有时前方稍稍膨大较见而为微凹头,侧裂较宽1倍,斜椭圆形;雄蕊花丝着生于管上部2/3处,花丝两对均有毛;花柱最终在喙端伸出。

蒴果处于花序中上部者常成熟最好,未全成熟者长约15毫米,狭三角状卵形,几不偏斜,有伸直的小尖头。

花期7-9月,果期8月以后。

生长环境

长喙马先蒿生长于海拔3,660米的空旷山坡与高山草地中。

分布范围

长喙马先蒿为我国特有种,产自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等处)。

孱弱马先蒿Pedicularis infirma H. L. Li


  • 中文学名孱弱马先蒿
  • 拉丁文名PedicularisinfirmaH.L.Li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合瓣花亚纲
  • 目管状花目
  • 科玄参科
  • 亚科鼻花亚科
  • 族鼻花族
  • 属马先蒿属

孱弱马先蒿,PedicularisinfirmaH.L.Li,玄参科马先蒿属多年生草本,高达11厘米。为我国特有种,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000米的开旷或多沙的地方。

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本,高达11厘米。

根成束,在多年生的植株中多少纺锤形而变粗,肉质。

茎多数,柔弱,被有短柔毛,弯曲上升或可能多少倾卧铺散。

叶基生与茎生,前者少数,长达13厘米,有长柄,柄长达7厘米,久后无毛,软弱;叶片膜质,两面均无毛,背面有清晰的细网脉,卵状长圆形,锐头,长约5.5厘米,宽2.5厘米,羽状全裂,裂片每边6-7枚,卵形至长圆形,锐头,向叶基的一方较大,长达12毫米,宽9毫米,自身亦为深羽裂或几为羽状全裂,小裂片每边3-4枚,卵形,有锯齿,茎叶互生或下部者亚对生,与基出叶相似而较小,柄亦较短。

花序顶生,总状,长8-9厘米,下部之花腋生而稀疏;苞片叶状有柄,羽状全裂,下部者长于花,上部者与花等;花梗长1.3厘米,直立,被短柔毛;萼卵圆状圆筒形,长的1-1.2厘米,外面被有长柔毛,上部有疏网脉,前方稍开裂,齿5枚,不整齐,后方1枚较小,线形,渐尖而有锯齿,基部不狭缩,侧齿基部狭缩,上部有不整齐深缺刻状锯齿;花冠紫色,长的2厘米,管伸直,较萼长,外面略有短柔毛,上部扩大,盔镰状弓曲,前端渐渐伸长成一直而圆维形的喙,喙长约3毫米,顶端有微缺,下唇稍比盔长,边有疏缘毛,3裂,裂片圆形,近于相等,中裂几不向前凸出;雄蕊着生于管的中部,花丝两对均被长柔毛;花柱稍伸出。

蒴果被包于膨大的宿萼内,萼齿亦增大,长达5毫米,3裂,果长达1厘米,宽约7-8毫米,扁卵圆形,端有尖喙。

花期

花期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0米的开旷或多沙的地方。

分布范围

为我国特有种,产于云南西北部。

平安树Cinnamomum kotoense Kanehira et Sasaki


  • 中文学名兰屿肉桂
  • 拉丁文名CinnamomumkotoenseKanehiraetSasaki
  • 别名兰屿肉桂、红头屿肉桂、红头山肉桂、大叶肉桂、台湾肉桂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毛茛目
  • 科樟科
  • 族樟族
  • 属樟属
  • 种兰屿肉桂
  • 分布区域产中国台湾南部(兰屿)。

平安树,原名:兰屿肉桂;别名:红头屿肉桂、红头山肉桂、芳兰山肉桂、大叶肉桂、台湾肉桂等,拉丁文名:CinnamomumkotoenseKanehiraetSasaki.为樟科、樟属常绿小乔木,其原名为兰屿肉桂即中国台湾的兰屿岛。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约15米,叶、枝及树皮干时几不具芳香气。枝条及小枝褐色,叶片硕大,表面亮绿色,有金属光泽,离基三出脉,网脉两面明显。花期6月至7月,果期8-9月。

整体形态

圆柱形,无毛。叶对生或近对生,卵圆形至长圆状卵圆形,长8-11(14)厘米,宽4-5.5(9)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革质,上面鲜时绿色,干时灰绿色,光亮,下面近同色,晦暗,两面无毛,具离基三出脉,侧脉自叶基约1厘米处生出,近叶片3/4处渐消失或不明显网结,有时近叶缘一侧各有一条附加的侧脉,细脉两面明显,呈浅蜂巢状网结;叶柄长约1.5厘米,腹凹背凸,红褐色或褐色。花未见。果卵球形,长约14毫米,宽10毫米;果托杯状,边缘有短圆齿,无毛,果梗长约1厘米,无毛。果期8-9月。

叶子形态

兰屿肉桂为常绿小乔木,树形端庄,树皮黄褐色,株高可达10米至15米,小枝黄绿色,光滑无茸毛。叶片对生或近对生,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尖,厚革质。叶片硕大,长10厘米至22厘米,宽5厘米至8厘米,表面亮绿色,有金属光泽,背面灰绿色,离基三出脉明显,上凹下凸,侧脉自叶基约1厘米处伸出,有时近叶缘一侧各有一条小脉,网脉两面明显,呈浅蜂窝状。新叶嫩绿,叶柄长约1.5厘米,红褐色至褐色。

果实形态

果卵球形,长约1.4厘米,径1厘米。果托杯状,边缘有短圆齿,无毛。无花无果。果梗长约1厘米,无毛。它既是优美的盆栽观叶植物,又是非常漂亮的园景树。

生长环境

自然环境

生于林中。兰屿肉桂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喜光又耐阴,喜暖热、无霜雪、多雾高温之地,不耐干旱、积水、严寒和空气干燥。

栽培环境

栽培宜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沙壤。它的原生环境中,盛产蝴蝶兰,因此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宜为其创造一个暖热湿润的环境。果期8月至9月。它的生长适温为20℃~30℃。

分布范围

广泛生产于我国台湾南部(兰屿)。

兰屿肉桂无疑与菲律宾的密花桂相近,但正如张庆恩在《台湾植物志》上所说的,中国台湾兰屿所产者叶的特征与Merrill的描述不完全符合,同时密花桂的花序长达15厘米,而兰屿肉桂果序却十分短小,未采到花的情况下暂不予归并为宜。

栽培技术

种植技巧

播种育苗

兰屿肉桂的繁殖,多用播种法育苗。华南地区可于9月至10月使用成熟的紫黑色果实进行播种,洗去果皮果肉后,漂浮去空瘪的种粒,摊放于阴凉处晾干,可随采随播,若因天气不佳或圃地尚未准备好,不能立即进行播种,需将种子进行湿沙贮藏,放在阴凉处,注意防止种粒发霉,待种粒裂口露白后,再行下地播种或袋播。未经沙藏催芽的种子,播种前可用0.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分钟,倒出多余的药液,密封2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去附着于种粒外皮上的药液,随即用清水浸种24小时,可提高其发芽率。若不进行种子消毒,可直接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种子,也可提高发芽率。通常以开沟点播为主,行距20厘米至25厘米,株距5厘米至7厘米,覆土厚度1.5厘米至2厘米,加盖稻草保湿,20天至30天后即可发芽。保持苗床湿润,种粒出土1/3后分2次至3次揭去覆草,随即搭棚遮阴。待幼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可每月追施一次液肥,秋后停施,做好防寒工作,以不低于5℃左右的棚室温度越冬。由于其植株须根较少,移栽要及早进行,或实行沙床催芽,芽苗移植袋栽,南方地区实行袋播或袋栽生产商品苗,效果很好。

扦插繁殖时间及方法

平安树扦插时间在上半年4至5月,下半年9至10月,气温22℃至28℃时为最佳时机。扦插时用营养钵或花盆,基质采用纯蛭石或蛭石∶草炭=1∶1的比例。扦插前基质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0.1%高锰酸钾或敌克松600至800倍液等灌注或进行曝晒。

插穗应选择顶端优势强,当年生半木质化,健壮充实,无病菌感染,叶色泽亮绿的枝条。最好是在早晨带露水时或阴天剪取。

插穗剪成10厘米至15厘米长,留2至3片叶子,以减少水分散失。插穗下端留3厘米至5厘米剪成斜口。将剪好的插穗的基部3厘米至5厘米浸入生根溶液中(2.5克兑水2千克,慢浸2至3小时,快浸兑水0.2千克,浸15至30秒)或浸入强力生根剂(每袋5克兑水0.5公斤,浸基部16至20小时),浸泡后取出插入基质3厘米至5厘米。过浅容易倒伏,过深易霉烂,然后用手指压实。每小盆应扦插一苗,扦插完毕浇透水直到盆底有水流出为止。用塑料袋将整个插条套住,保持100%的湿度,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扦插后4天左右浇一次透水,在北方,每次浇水时滴几滴盐酸或滴几滴食用醋,保持pH5.8左右,扦插苗易成活。基质湿度大时,不浇水,但应保持基质湿润,环境相对湿度80%左右。浇水少,扦插苗旱死,浇水过多,会引起伤口组织霉烂。约15天左右系上塑料袋,20天左右取掉塑料袋。取掉塑料后,早晚可增加弱阳光照时间,25天后开始生根,一个月左右可长出1厘米至2厘米长的新根。2个月可长出5厘米至6厘米长的根。老叶不脱落,产生新根,说明扦插苗成活。此时期应倒大盆,其基质的比例为腐叶土和细纱二比一的比例或沙壤土。倒盆时,扦插苗带基质拔起,栽入大盆,再填满配好的基质,浇透水。一个星期后,可施复合肥1‰浓度。当植株抽发新叶后,可每月浇施一次稀薄的饼肥水,入秋后可连续追施2次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借以增加植株的抗寒性,促成嫩梢及早木质化,使其能平安过冬。施肥忌施生肥、浓肥、大肥,特别是禁用高浓度的化肥液,否则极易引起肥害灼根,导致叶片发黄枯焦,植株死亡。

另外,花卉爱好者,也可尝试进行压条育苗。

管理要点

温度要求

它的生长适温为20℃至30℃。小树不耐低温,如遇5天以上的霜冻,露地养护或栽培的植株,易招致树皮冻裂、枝叶枯萎,甚至全株被冻死。无论是家庭盆栽少量植株,还是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性栽培,冬季均应维持不低于5℃的棚室温度,方可使其叶片始终保持碧绿之美态。较大的植株,在棚室内无冷风吹袭的情况下,则可忍耐短时间0℃左右的低温。长江流域盆栽,宜于霜降到来前搬入棚室中,翌年清明后出房,注意应防止晚霜或倒春寒可能造成的寒害。盛夏时节,当气温超过32℃以上后,要给予搭棚遮光和叶面喷水,借以增湿降温,使其能维持旺盛的生长势。

光照要求

兰屿肉桂需要较好的光照,但又比较耐阴。它的需光性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幼树耐阴,3年至5年生植株,在有蔽荫的条件下,株高生长快,6年至10年生植株,则要求有比较充足的光照。盆栽植株进入夏季后,可将其移放于树荫下或遮光40%至50%的遮阳棚下,则生长比较理想。若光线过强,易造成叶片发黄而失神,降低其应有的观赏价值,特别是在室内陈列了较长时间的盆栽植株,夏季搬放到室外进行恢复性养护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宜先放在遮光40%至50%的环境中进行养护,切不可之过急,否则极易造成叶片灼伤。另外,春末夏初遇到久雨初晴后的大太阳天气,也应及时做好遮阴工作,否则同样会造成叶片灼伤,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其叶片翠绿葱茏的精神气。

水分要求

兰屿肉桂,要求有一个盆土湿润的环境。为此,盆栽植株应保持盆土湿润,但又不得有积水,环境相对湿度以保持80%以上为好。在夏季高温季节或秋天空气比较干燥的时间段,包括冬季搁放于室内期间,都应经常给叶面和周围环境喷水,为其创造一个相对湿润的局部空间小环境,促进其健壮生长。入秋后应控制浇水,冬季则应多喷水,少浇水。如果盆土内有积水,易导致植株黄化,下部叶片发黄后脱落,严重者会造成植株烂根死亡,梅雨季节应特别引起重视。

土壤要求

盆栽或袋培兰屿肉桂,宜采用疏松透气、排水通畅、富含有机质的肥沃酸性培养土或腐叶土。盆土板结或pH值高于7.5以上,也会造成植株叶片黄化、严重生长不良和萌芽力下降,并影响到萌芽更新,甚至缩短其栽培寿命。为此,小株应每年换盆一次,大株可2年换土一次,生长季节每月松土一次,特别是大雨过后要及时检查花盆,发现盆内有积水要尽快倒去,并更换疏松的盆土。盆栽植株,每年的翻盆换土时间,最好安排在春季出房后至萌芽前进行比较合适。

肥料要求

兰屿肉桂植株丰满,叶片硕大,生长较旺,因而需肥量也较大。盆栽兰屿肉桂除要求培养土肥沃外,自仲春至初秋,可每月追施一次稀薄的饼肥水或肥矾水等。入秋后,应连续追施2次磷钾肥,种类如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借以增加植株的抗寒性,促成嫩梢及早木质化,使其能平安过冬。冬季应停止一切形式的追肥,以防肥害伤根,导致叶片黄化或枯焦脱落,否则很难恢复其植株原貌。

病虫害防治

炭疽病

主要危害苗期及成株叶片。叶片染病,多发生在叶面、叶尖、叶缘处,呈褐色,形状不规则,后期常扩展或融合成灰褐色大斑,边缘棕褐色,波浪状,病斑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粒点,即为其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湿度大时孢子萌发侵入叶片或幼苗进行危害,在连续阴雨、阳光不足、土壤黏重或棚室内湿气滞留时易发病,2月至4月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发现少量病叶,及时摘除销毁;生长季节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发病初期,用25%的炭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的炭必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5%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洒,每隔10天至15天一次,连续3次至4次。

褐斑病

4月至5月间发生于植株新叶上,开始叶面发生椭圆形黄褐色病斑,以后不断扩大,并在叶片正面病斑内出现

较多的黑色小点粒,病斑背面呈紫色,以致全叶黄化而凋萎,使植株大量落叶。防治方法:可用1%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出现少量病叶,及时摘除烧毁;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的杀菌王水剂1000倍液,每隔10天交替喷洒一次,连续3次至4次。

褐根病

病树叶片逐渐变黄下垂,严重时变褐干枯,茎干失水干缩,根系变褐腐烂,病株短期内死亡。病根、病土及遗留的带病残株是该病的初侵染源,由风雨或接触传染,一般为单株发生。

防治方法:重病株及因病枯死的植株,要连根拔除并烧毁,并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消毒;发病初期,喷洒50%的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的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虫害

①卷叶虫

多发生于夏秋间,它将数枚新叶卷缩成巢,幼虫潜伏其中取食叶片,可用90%的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杀。

②蚜虫

兰屿肉桂的嫩叶及新芽上易发生蚜虫刺吸危害,导致叶片沾满油腻,并继之诱发煤污病,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和陈列观赏。防治方法:植株上撒布草木灰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喷洒苦楝树叶汁液,可有效杀虫;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

叶子发黄脱落

平安树出现叶子发黄或脱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意外事件或特殊情况,造成植株根系严重受损,而导致树叶发黄。

二:是室内温度低于5℃以下,由冻害引起平安树发黄落叶。

三:是浇水过多,导致底部烂根从而引起植物发黄落叶。

四:是水质偏碱性重,导致叶片缓慢发黄,这种情况在北方特别是新疆等地较为普遍。

五:是施肥不当,施肥过多过浓,而引起营养须根失水萎缩坏死。

六:是经烈日长时间的暴晒,而引发叶片枯干发黄。

解决平安树叶子发黄的办法是:发现树植叶子发黄时,应该马上检查平安树的根系是否正常生长,如果发现其根有腐烂现象时,马上将腐烂部分清除,发黄或者死的叶子,剪除,重新栽培一次。

注意事项:重新栽培时可在其根的剪切位置围铺加些湿润的细沙,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平安树萌发新根,此时浇水适当减少、多喷水雾,如平安树出新新叶后,做施肥工作,增加光照,这样做能快速促进平安树的生长。

物种区别

天竺桂

(C.japonicum),常绿乔木,高10余米,小枝圆柱形

,淡黄绿色,无毛,叶革质,互生或兼有近对生,卵状长圆形,长7厘米至10厘米,宽3厘米至3.5厘米,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灰绿色,离基三出脉,基生侧脉以基部1厘米至1.5厘米处伸去。花期5月,果熟期9月。产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地,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本种比较耐寒,能耐-10℃的低温,可用作园林绿化。

肉桂

(C.cassia),别名玉桂、筒桂。乔木,树皮灰褐色,幼枝略呈四棱形,密被黄褐色绒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厚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厘米至16厘米,宽4厘米至5.5厘米,表面亮绿色,背面疏生短柔毛,叶缘内卷,离基三出脉,侧脉自叶基0.5厘米至1厘米处伸出,向叶缘一侧有多数小脉,横脉波状近平行,叶柄长1.2厘米至2厘米,被黄色短茸毛。花期5月至6月,果期10月至12月。产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台湾、湖南等地。能耐-4℃左右的极端低温。

香桂

(C.subavenium),又名细叶香桂、土肉桂。常绿大香木,高可达12米至20米,树皮灰色,平滑,当年生小枝纤细,密被黄色平伏状短柔毛,叶革质,幼枝上近对生,老枝上互生,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厘米至13厘米,宽1.5厘米至6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黄绿色,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上凹下凸。花期6月至7月,果期8月至10月。产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广西、广东、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台湾等地。

锡兰肉桂

(C.zeylanicum),即斯里兰卡肉桂。常绿乔木,高可达10米,幼枝略呈四棱形而具白斑,叶对生,长11厘米至16厘米,宽4.5厘米至5.5厘米,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表面绿色,背面带绿苍白色,两面均无毛,三出脉由基部延伸至先端,革质全缘,幼叶暗红色。花黄色,长约6毫米,果卵形,长1厘米至1.5厘米,黑色。原产斯里兰卡,我国广东、台湾有引种栽培,为著名的香料植物和高级园景树。

植物文化

动人传说

平安树的来历却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天龙受伤后落到今九台市莽卡满族乡境内不能行动,由于太阳晒和干旱少雨,天龙奄奄一息。当地群众闻讯后自发前来给这条龙搭了凉棚,防止太阳晒,并每天轮流给龙浇水,等到七七四“十九天后,这条龙伤愈后,腾云驾雾而起,它为了感谢这些好心的百姓救命之恩,保佑他们幸福平安,把自己的一枚龙珠投掷到今九台市胡家青松岭上,不久这枚龙珠变成一棵榆树,该树形态长得龙盘虎距,三伏天会流泪,那是天龙的感恩泪,谁喝了感恩泪,谁就心想事成,冬天该树青翠,那是天龙祝福,谁能看到谁就万事如意。

平安寓意

后来人们把天龙养伤之地起名叫龙棚(今莽卡龙棚村),龙珠变的树叫平安树几百年来,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拜祭,乞求平安、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平安树意寓祈求平安、合家幸福、万事如意等美好的祝愿。

平安树其皮可以入药,有祛风散寒,止痛化瘀,活血健胃之功效,又因为其植物体内富含桂皮油,又能散发出矫正异味,净化空气的香味,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平安树。

平安树的花语:祈求平安,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蜜甘草Phyllanthus ussuriensis Rupr et Maxim


  • 中文学名蜜甘草
  • 拉丁文名PhyllanthusussuriensisRupretMaxim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蔷薇亚纲
  • 科大戟科
  • 属叶下珠属
  • 种蜜甘草
  • 分布区域俄罗斯东南部、蒙古、朝鲜和日本

一年生草本蜜甘草是大戟科叶下珠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皆可入药,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味苦,凉;清热利湿,清肝明目。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茎直立,常基部分枝,枝条细长;小枝具棱;全株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15毫米,宽3-6毫米,顶端急尖至钝,基部近圆,下面白绿色;侧脉每边5-6条;叶柄极短或几乎无叶柄;托叶卵状披针形。花雌雄同株,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约2毫米,丝状,基部有数枚苞片;雄花:萼片4,宽卵形;花盘腺体4,分离,与萼片互生;雄蕊2,花丝分离,药室纵裂;雌花:萼片6,长椭圆形,果时反折;花盘腺体6,长圆形;子房卵圆形,3室,花柱3,顶端2裂。蒴果扁球状,直径约2.5毫米,平滑;果梗短;种子长约1.2毫米,黄褐色,具有褐色疣点。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喜干燥气候,耐寒,野生在干旱的钙质上,排水良好的、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栽培。忌地下水位高和涝洼地酸性土壤。土壤中性或微碱性为好。

分布范围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俄罗斯东南部、蒙古、朝鲜和日本都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1,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2,甘草有广泛的医疗功效。其最常见的用途包括减轻呼吸困难,如感冒,喉痛,支气管炎,过敏,甚至肺结核,这是因为它具有祛痰的作用。由于其溶解粘液的特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咳嗽糖浆中。它还是口腔和胃溃疡的常规治疗措施。此外,甘草还被认为有倾泻剂的作用。这种草药还可以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和眼,口腔或生殖器疱疹。

3,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4,甘草有助于减少经前综合症和绝经期症状。除了这些以外,它还可以防止发生高血钾或提高血液中钾的水平,因为钾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况都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容易导致心脏骤停,甚至死亡。然而,不建议大剂量服用甘草,因为甘草含有的化合物会引起低钾血症和增加血压的问题。

5,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移植的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钠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

6,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综合利用

甘草提取物可添加到啤酒、饮料、糖果等食品中,以增加上述食品的营养水平。在香烟中添加甘草或其提取物,不仅可降低或缓解烟草对人体的毒害,还可使香烟的口感更好。此外,含甘草成分的牙膏、口腔洗漱液以及口腔含片等具有无毒无刺激、杀菌洁齿、香甜多泡等特点,是理想的口腔清洁剂。

由于甘草甜素的甜度是蔗糖的50倍,其作为甜味、调味等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当前,在各类食品生产中,已广泛使用甘草及其提取物作添加剂。如在糖果生产中可用甘草甜素代替砂糖,在饮料生产中可用甘草甜素代替蔗糖,在啤酒生产中加入适量甘草甜素不仅可除去苦涩味,而且可使啤酒泡沫丰富持久,风味独特。

甘草黄酮是很好的复合型天然抗氧化剂,以甘草黄酮类和类黄酮类为主的抗氧化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与关注。甘草黄酮能深入皮肤内部并保持高活性,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生成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美白祛斑效果显著。另外,甘草还具有防止皮肤粗糙和抗炎、抗菌的功效,为众多国内外高档化妆品的重要原料。如用甘草提取物可配制护肤霜、祛斑霜等化妆品,这类产品集化妆品与药物霜于一身,深受人们的欢迎。

甘草废渣可用于生产绝缘人造板、食用菌培养基和肥料等,还可用于生产稳定剂和灭火剂以及粘着剂和散开剂等。甘草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甘草在营养期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分别约为14%、7%、19%、7%,营养成份较高,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优良的冬春牧草或辅助性草料。

此外,甘草还具有固沙、改良土壤及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甘草根部的根瘤菌有固氮的作用,有助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品质。甘草具有发达的根系和根茎,并能在地表以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侧根和地下茎,这对干旱地区的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栽培技术

种子处理

甘草种子种皮坚硬,透水透气性差,硬实率高,不易发芽,播种前需进行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可采用碾压法和浓硫酸浸种法。用碾压法处理种子时勿碾伤种胚,否则影响发芽率。浓硫酸浸种法用98%的硫酸与种子按照1
∶1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处理1~2h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种子,处理好的种皮上会有不同程度的麻点,之后将处理好的种子摊开,晾晒至半干,待播。

选地整地

育苗地要求有机质含量大于1.2%,有灌溉条件或喷灌条件的熟化土。播种前每667㎡深施基肥3000kg,灌足底水,深翻30cm,耙耱平整待播。移栽地和直播地要求:沙壤土、沙质灰钙土,有机质含量不小于0.7%,有灌溉条件。前一年伏翻和秋翻各1次,播前深施基肥2500kg,灌足底水,深翻耙平。

播种

播种时期

春播:有灌溉条件的地区4月中旬,旱作地区5月上中旬播种为宜。注意晚霜冻害,风沙危害频繁的地区应避开风蚀沙埋季节。夏播:雨季抢墒播种,最晚不迟于7
月中旬。7月下旬以后播种,影响幼苗越冬率。

播种方式

条播:采用播种机或耧条播。行距30~40cm。

撒播:适合不利于整地的半流动沙地。

穴播: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的地块。每穴4~5粒种子。

下种量与播种深度

育苗地每667㎡下种量4~6kg。旱地条播下种量不少于1.5kg,撒播2~2.5kg,穴播1~1.2kg。第2年起苗10万~12万株。播种深度:以2~2.5cm为宜,播后覆土稍加镇压。

育苗

育苗方法

播前每667㎡施入磷酸二铵20kg,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地块,可用5%地虫硫磷颗粒剂每667㎡1.5~2kg拌毒土均匀撒入播种沟内。育苗地以作畦为好,小畦面积以66.7㎡大小为宜,用宽锄在平整好的小畦内开宽10cm、深3cm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播沟内,播后覆土,稍加镇压。行距30cm,便于锄草和松土。

苗期管理

适时灌水,苗期一般需灌水3~4
次,漏水、漏肥的风沙地还要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出苗期注意板结。苗出齐后灌第1次水,苗高7~10cm灌第2次水,分枝期灌第3次水。结合灌水每667㎡追尿素8~10kg。除草松土做到早除、勤除。分枝期追一次肥。

移栽定植

种苗要求

移栽前一天开始起苗,先贴苗垄开一深沟,挖到甘草苗根下端,顺垄逐行采挖。起出的甘草苗要分级扎捆,每捆200根。

移栽时间

适宜移栽时间为早春萌发期和深秋休眠期。

移栽定植

按苗粗、苗长分类移栽,便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坑深不少于40cm,直栽于沟内,用苗量75000~105000株·hm-2。

田间管理

除草

甘草育苗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影响,必须加强除草。

追肥

一般追肥2~3次,每次追二铵15kg,磷肥1kg,追后立即浇水。

浇水

种植第2年的甘草一般不需要浇水,具体视墒情而定,十分干旱的,可酌情浇水1~2次。

病虫防治

危害甘草最严重的害虫是跗粗角营叶甲(DiorhabddtarsalisWeise1)
,它是叶甲科营叶甲亚科的食叶害虫,是发展甘草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防治方法:以敌敌畏、敌百虫1000倍的混合液于上午11时前喷雾,杀虫效果最佳。
其他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地下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蝼蛄等,主要危害幼苗和根部。防治方法: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0.3%进行拌种。另外,用生长素1号和4号、5号拌种,可提高田间出苗率3%~
5%,能促进幼苗生长,减轻其危害程度。

地上害虫有蚜虫、红蜘蛛、潜叶蛾、菜青虫等,主要危害茎叶。防治方法:40%氧化乐果2500倍液喷雾,一般连用2~3次即可完全控制,用药间隔10~15d。

锈病、白粉病,可用15%粉锈宁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褐斑病,为半知菌危害叶片。病斑边缘褐色,中间灰褐色,在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防治方法:65%或50%的代森锌500倍液喷雾。

根腐病,幼苗生长异常,幼根变褐色。为增加其抗病性,应以防为主,于苗后2~5片叶时喷5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500倍液1
次。通常直立,高达60厘米;茎基部具窄棱,或有时主茎不明显;枝条通常自茎基部发出,上部扁平而具棱;全株无毛。叶片近革质,线状披针形、长圆形或狭椭圆形,
长5-25毫米,宽2-7毫米,顶端钝或急尖,有小尖头,基部圆而稍偏斜;几无叶柄;托叶
膜质,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褐红色。通常2-4朵雄花和1朵雌花同簇生于叶腋;雄
花:直径约1毫米;花梗长约2毫米;萼片6,宽卵形或近圆形,长约0.5毫米;雄花3,花
丝分离,花药近球形;花粉粒圆球形,直径为23微米,具多合沟孔;花盘腺体6,长圆形;雌花:花梗长约5毫米;花萼深6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1毫米,紫红色,外折,边缘稍膜质;花盘圆盘状,不分裂;子房圆球形,3室,具鳞片状凸起,花柱分离,2深裂几达基部,反卷。蒴果扁球形,直径2-3毫米,紫红色,有鳞片状凸起;果梗丝状,长5-12毫米;
萼片宿存;种子小,长0.5毫米,具细疣点。花期4-5月,果期6-11月。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 中文学名野大豆
  • 拉丁文名GlycinesojaSieb.etZucc
  • 别名野毛豆、鹿藿、饿马黄、柴豆、野黄豆、野毛扁旦、马料豆
  • 二名法Glycinesoj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蔷薇目
  • 亚目蔷薇亚目
  • 科豆科
  • 亚科蝶形花亚科
  • 族菜豆族
  • 属大豆属
  • 种野大豆

野大豆(学名:是ieb.etZucc.)是豆科,大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长可达4米。

形态特征

一年生缠绕草本,长1-4米。茎、小枝纤细,全体疏被褐色长硬毛。

叶具3小叶,长可达14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被黄色柔毛。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

总状花序通常短,稀长可达13厘米;花小,长约5毫米;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密生长毛,裂片5,三角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斜倒卵形,有明显的耳,龙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密被长毛;花柱短而向一侧弯曲。

荚果长圆形,稍弯,两侧稍扁,长17-23毫米,宽4-5毫米,密被长硬毛,种子间稍缢缩,干时易裂;种子2-3颗,椭圆形,稍扁,长2.5-4毫米,宽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野大豆分布在中国从寒温带到亚热带广大地区,喜水耐湿,多生于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湿草地、湖边、沼泽附近或灌丛中,稀见于林内和风沙干旱的沙荒地。山地、丘陵、平原及沿海滩涂或岛屿可见其缠绕它物生长。野大豆还具有耐盐碱性及抗寒性,在土壤pH值9.18–9.23的盐碱地上可良好生长,零下41℃的低温下还能安全越冬。

分布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湖北、四川。

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遍布全国。生于海拔150-2650米潮湿的田边、园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草甸、沿海和岛屿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稀见于沿河岸疏林下。

所知野大豆在中国的地埋分布区域是:自内蒙占的乌盟什滩至黑龙江及吉林的春化,西北自甘肃的景泰至西南西藏东南部的察隅经云南、贵州,南至广西中部的象州、广东北部的连县延至东南台湾省。原苏联的远东地区、朝鲜和日本亦有分布。种的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显然是在中国,尤其是在东北一带。尔雅记载有“戎菽谓之荏菽”,管子载“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正说明栽培种可能源于“山戎”一带;山戎约居于今河北玉田县。

栽培技术

野大豆的生活年限短,生态适应幅度小,又是缠型牧草,适宜与直立型牧草混播,应加强栽培管理。除了小面积的引种驯化外,尚未大面积种植。在疏林草地种植时,可选择密度在每亩不超过15株的疏林地,要清除林下灌丛,高大杂草,采用,穴播或条播,每穴播种9—10粒,覆土深度为1—2厘米。每亩播种量4公斤。播种期以5月中旬为宜,产草量到8月中旬测定比原草地增产8.9%。

物种现状

渐危种。野大豆在中国从南到北都有生长,甚至沙漠边缘地区也有其踪迹,但都是零散分布。中国野大豆虽资源丰富,但某些地区由于大规模的开荒、放牧、农田改造、兴修水利以及基本建设等原因,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野大豆自然分布区日益缩减。海拔下限(米)300海拔上限(米)1300。

野大豆为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具有抗旱、耐旱、耐碱盐等众多突出优点,还是良好的固氮、蜜源和饲用植物,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前景。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然而,野大豆多缠绕于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或小灌木上,易遭受砍伐、放牧等人为干扰。

保护价值: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形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与大豆是近缘种,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故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野大豆营养价值高,又是牛、马、羊等各种牲畜喜食的牧草。因此对中国拥有丰富的野大豆种质资源,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并加以保护。

保护措施:由于野大豆在中国极为普遍,而且适应能力强,又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时,才难以生存。所以在开荒、放牧和基本建设中应对野大豆资源加以保护。由于野大豆适应能力强。所以对野大豆资源应加以保护。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对野大豆这一黄河三角洲特有的大面积珍贵品种资源采取了措施加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对野大豆的保护点均设立了核心保护区和缓冲保护区,四周全部设置了围栏、保护性标志、观测点、保护警示牌等多种工程措施。维护保护区正常秩序,避免区内发生火灾、滥割等现象,确保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得以有效保护与繁衍,使其不再受到人为破坏。

主要价值

饲料

野大豆茎叶柔软,适口性良好,为各种家畜所喜食。干草及冬春枯草亦为家畜喜食。野大豆为缠绕型豆科牧草,其茎缠绕他物才能根深叶茂,可与直立型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由于野大豆根群发达,枝叶茂密,覆盖地面能力强,水土保持作用好,可选山地草场的放牧用牧草。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上,野大豆萌发早、生长快,花期长,产量高。东北地区引种栽培亩产鲜草104公斤左右。野大豆的青鲜期较长,花期长达两个月左右,在东北东部山区,轻霜后的9月末,枝叶仍然浓绿,富含营养,是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牧草。

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种子含蛋白质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酱、酱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豆粕是优良饲料和肥料。全草还可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主治盗汗、肝火、目疾、黄疸、小儿疳疾。曾自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对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药用

正常大鼠喂给野大豆种子粉有明显降低血糖和血胆甾醇的作用。以三氯乙烯提取野大豆油后的豆饼中含一种酸性成分。

自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对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救荒本草》蒙药名:哲日勒格一希日一宝日其格

入药部分:全草、种子入中药。带果全草入蒙药。

采集加工:秋季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切段备用;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性状种子呈矩圆形,略扁,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种皮外面被有黄褐色污粘状物,擦净后,可见黑褐色的外种皮,上有黄白色斑纹,微具光泽。侧有长椭圆形种脐。质坚硬。

药理作用:牛或其它动物食之可中毒,皮下或内脏有严重出血。有人从中分离出血细胞凝集素,能凝集兔血细胞,对人血细胞在低温或高温时,也能产生不完全的凝集。

性味功能:中药全草:味甘,性微寒。健脾益肾,止汗。种子:味甘,性温。平肝,明目,强壮。

蒙药味甘、微苦,性凉、燥、轻、柔。清肺,解毒,止血,治伤,益肾。

主治:中药全草:治自汗,盗汗,风痹多汗。种子:治头晕,目昏,肾虚腰痛,筋骨疼痛,小儿消化不良。

蒙药治肺脓肿,咳血,肾热,毒热,创伤。

用量用法:中药l0一3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蒙药多入丸散剂。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益肾,止汗。主治头晕,目昏,风痹汗多。

【用法用量】0.3~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鉴别

野大豆(GlycinesojaSiebZucc.)为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和东亚东部,是中国重点保护的资源植物之一。野大豆生长季节茎叶繁茂,具有饲草应用价值。尤其在中国南方降水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常用的优质高产豆科牧草难以发挥生产优势的地区,具有重要的饲草开发利用潜力。野大豆在大豆资源方面研究较多,但用作饲用栽培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掌握野大豆用作饲草栽培利用的基本信息,该试验研究了自然条件、人工栽培单作及问作条件下野大豆的干物质生产特性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自然条件下,野大豆的植株生长、叶面积指数(LAI)、群落干物质生产率(CGR)均在现蕾前增长迅速,现蕾后趋缓或下降。饲草干物质(DM)产量在开花前增加迅速,结荚期达到最高,为207.70g·m~(-2)。随着茎叶干物质的增长,干物质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增加,分别由苗期的42.59%和32.03%升至成熟期的61.50%和46.68%;粗蛋白(CP)含量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则逐渐降低,分别由苗期的20.89%和68.20%降到成熟期的11.30%和49.42%。

甜竹


植物名称甜竹

学名Phyllostachys flexuosa

异名 曲秆竹
所 属 科禾本科

所 属 属刚竹属

分布 原产于我国。北京植物园、陶然亭、动物园、西南郊苗圃、大东流苗圃有少量栽培。

描述 本种和淡竹根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秆基部数节常呈之字形曲折;箨鞘带绿的黄褐色,具密生的大小不等的斑点、条纹和斑块;箨舌暗栗红色或黄绿色,先端具深色粗长纤毛,较窄长;新秆白粉节下较厚而向上渐稀薄。笋期4-5月。

用途 笋味极甘美,秆壁较薄,柔韧性强,宜编织,亦常用作帐竿、烤烟架竿及搭棚架等。

《椅子竹Dendrocalamus bambusoides Hsueh et D. Z. Li》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竹类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