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小黄苦竹Oligostachyum fujianensis Z. P. Wang et Ye》,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小黄苦竹拉丁文名OligostachyumfujianensisZ.P.WangetYe科禾本科属少穗竹属种小黄苦竹分布区域浙江

竿高5-9米,直径3-4厘米,节间长30-40厘米。

形态特征

初暗紫色,解箨后被白粉,老竿黄绿色,分枝之一侧具沟槽至扁平,节平,节下有白粉环。笋期5月。

分布范围

小黄苦竹主要分布于浙江。zW59.COM

主要价值

为园林观赏优良竹种。

编辑推荐

斑箨茶竿竹Pseudosasa notata Z. P. Wang et G. H. Ye


    中文学名斑箨茶竿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notataZ.P.WangetG.H.Ye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 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亚族属矢竹属亚属茶竿竹亚属

箨鞘牛皮纸质或薄革质,草黄色,上部带紫色被白粉,疏生褐色小斑点,散生极稀疏贴伏刺毛,箨鞘下部的中间刺毛较明显,易脱落而留有痕迹,基部具一圈明显的淡黄色绒毛,并在中间混生有刺毛,边缘具易落的纤毛。

形态特征

竿高3.5米,粗1.6厘米,最长节间长为27.5厘米,幼竿被厚白粉,老竿具黑色粉垢;竿环略高于箨环;节内长4毫米;箨环具箨鞘基部木栓质残留物,幼时还具绒毛。竿每节分3枝,枝近于直立,基部贴竿。箨鞘牛皮纸质或薄革质,草黄色,上部带紫色被白粉,疏生褐色小斑点,散生极稀疏贴伏刺毛,箨鞘下部的中间刺毛较明显,易脱落而留有痕迹,基部具一圈明显的淡黄色绒毛,并在中间混生有刺毛,边缘具易落的纤毛;箨耳小,半圆形,密被细绒毛,耳缘有数条粗硬繸毛,有时无箨耳;箨舌拱形,高约2毫米。背部具极稀疏的绒毛,或秃净无毛,边缘不规则,具短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两面被稀疏绒毛,基部毛尤密,先端渐尖。小枝具2或3叶;叶鞘无毛,边缘具短纤毛;无叶耳和繸毛;叶舌截形,高约3.5毫米;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2.4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短毛,先端短渐尖,基部钝圆形或楔形,幼叶的一边缘具较短刺状稀齿,另一边缘具极短的稀齿,老叶几为平滑。花枝未见。笋期6月上旬。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北面路边。

分布范围

产自福建崇安县小武夷山三姐妹峰。

长舌茶竿竹Pseudosasa nanunica Z. P. Wang


    中文学名长舌茶竿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nanunicaZ.P.Wang别名绿笛竹二名法Pseudosasananunica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亚族属矢竹属亚属茶竿竹亚属 

长舌茶竿竹(学名:Pseudosasananunica)为禾本科茶秆竹属下的一个种。竿高达4米,粗约1厘米。笋期4月底。生于湖南、广东海拔400米的地区。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达4米,粗约1厘米,节下方被白粉,后变黑色,幼竿具绒毛和白粉,尤以节下方更显著;节间劲直,绿黄色,圆筒形,光滑,因密集的白粉逐渐变黑而呈斑状;竿环凸起;箨环明显,常有箨鞘残留的木栓质纤维;节内长约10毫米。竿下部每节仅分1枝,但中上部则分3枝或更多,枝开始紧贴竿,然后稍开展,无二级分枝,各枝粗细近相等。箨鞘近宿存,淡褐紫色,较厚的纸质,背部密被白色短绒毛或浅棕色较长的刺毛,具明显或不太明显的斑点,边缘具密的短纤毛;无箨耳和繸毛;箨舌甚高,自箨鞘顶端延伸,中下部竿箨的箨舌高可达7-9毫米,箨舌背面在其中下部具绒毛而粗糙,顶端截平或拱形,边缘具短纤毛;箨片直立,绿带紫色,线状披针形,两面均粗糙,边缘具疏刺状锯齿。小枝具2-4叶;叶鞘厚纸质,具纵肋,背部突起成脊,密被细绒毛或近于无毛乃至平滑无毛,边缘具易脱落的短纤毛,以致通常为无毛;无叶耳和繸毛;叶舌较长,常成为自叶鞘向上延伸呈三角状的突起,高达5-14毫米,薄纸质,下部质较厚,背面基部具微毛而粗糙,顶端尖状隆起或钝尖,边缘全缘,具短纤毛;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多少偏斜,其一边楔广东清远状渐尖,另一边钝圆,上表面绿色,无毛光滑,下表面苍白色,具较密的向上的细毛和极细疣,边缘均具疏细齿,次脉9-12对,小横脉明显。叶柄长约1.5厘米。花枝未见。笋期4月底。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400米的山坡、平原、谷地和河流边。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南部和广东省。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清远。

近种区别

本种外形极似茶竿竹P.amabilis(McClure)Kengf.惟后者笋棕色,淡咖啡色,箨背密被长的刺毛,箨舌,叶舌矮,易与本种区别。

变种

狭叶长舌茶竿竹(变种)(植物研究)图版196

var.angustifoliaS.L.ChenetG.Y.ShenginBull.Bot.Res.11(4):5,1991.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本变种叶片狭小,长6-20厘米,宽1-3厘米,叶柄长2-4(5)毫米,次脉4-7对,一边缘具较开展的锯齿,另一边缘具极疏且紧贴边缘的短锯齿或几无锯齿。花枝未见。笋期5月中旬。

产湖南宜章县莽山东山坑(模式标本产地)。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河旁。

皱苦竹P.rugatus Wen et S.Y.Chen


    中文学名皱苦竹拉丁文名P.rugatusWenetS.Y.Chen别名实肚苦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属大明竹属亚属川竹亚属种皱苦竹分布区域浙江黄岩

皱苦竹(P.rugatusWenetS.Y.Chen),又名实肚苦,是禾本科大明竹属下的一种。

形态特征

竿高达5米,粗2厘米,最粗可达6厘米许;节间长35厘米,竿壁较厚;节略隆起,节下方有白粉环;箨环有白色细毛。箨鞘苹质,较硬,背部被脱落性刺毛,基部有绵毛,先端急尖;箨耳镰形开展,边缘有长约8毫米之缝毛,两面均粗糙;箨舌略呈弓状或近截形,先端边缘生有细毛;箨片长三角形,直立而强烈皱摺,背部被绢毛。末级小枝具3或4叶;叶鞘长约5厘米,无毛,嫩时有小横脉;叶耳与缝毛通常俱缺;叶舌高达2毫米,卵状突起,无毛,有白粉;叶片披针形乃至长椭圆形,长11—18厘米,宽14—30毫米,基部钝圆,收缩成长为2—3毫米之叶柄,无毛,先端急尖而延伸,通常无毛,次脉5-7对,脉间有细脉9条,具小横脉。小穗长约3厘米,含5—7朵小花;颖3片;外稃长9毫米,宽约3毫米,有7—9脉,顶端尖;内稃稍长于外稃,上部破毛茸,沿2脊和边缘生有纤毛,脊间有3脉,脊外至边缘各具2脉;鳞被3;子房全无;花种被小粗硬毛;柱头3,羽毛状。果实未见。

分布范围

产浙江黄岩。模式标本采自黄岩小英山。

主要价值

本种篾性一般,当地用以编篮筐,竿材还能作伞柄或菜园的支架以及旗竿、帐竿等用。

大别山冬青Ilex dabieshanensis K. Yao et M. P. Deng


    中文学名大别山冬青拉丁文名IlexdabieshanensisK.YaoetM.P.Den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大别山冬青分布区域分布于我国安徽西部地区。

大别山冬青(学名:IlexdabieshanensisK.Yao&M.B.Deng)是无患子目、冬青科下植物,常绿小乔木,高5米,全株无毛;树皮灰白色,平滑。生于海拔150-470米的山坡路边及沟边。产于中国安徽西部大别山区。是优良的园林绿化珍贵树种。该植物具消炎、降脂等药用保健功效,可制作苦丁茶保健饮料。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5米,全株无毛;树皮灰白色,平滑。小枝粗壮,圆柱形,干时黄褐色或栗褐色,具纵裂缝及近圆形凸起的叶痕,当年生幼枝具纵棱角;顶芽卵状圆锥形,芽鳞卵形,中肋凸起,渐尖,全缘或具齿。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厚革质,卵状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5.5-8厘米,宽2-4厘米,先端三角状急尖,末端终于一刺尖,基部近圆形或钝,边缘稍反卷,具4-8对刺齿,刺长约2毫米,叶面干时具光泽,橄榄色或褐橄榄色,背面无光泽,两面透净无毛,主脉在叶面稍凹陷,在背面隆起,侧脉4-6对,与主脉呈45度夹角弯拱上升,在叶缘附近分叉并网结,在两面明显凸起,网状脉两面不明显;叶柄粗壮,长5-8毫米,干后黄褐色或栗褐色,上面具浅纵槽或近平坦,具皱纹;托叶近三角形,微小。

雄花序呈密团状簇生于1-2年生枝的叶腋内,花梗长1-1.5毫米,无毛;花4基数,黄绿色(未完全展开的花蕾);花萼近盘状,裂片近圆形,具缘毛;花瓣倒卵形,长约2毫米,基部稍合生;雄蕊长约为花瓣的2/3,花药长圆形;退化子房卵球形,直径约0.75毫米,顶端钝。雌花未见。

果簇生于叶腋内,中轴长约3毫米,粗壮,无毛,单个分枝具1果,果梗长约2厘米,无毛,基部具2枚卵状长圆形小苞片,小苞片无毛;果近球形或椭圆形,长5-7毫米,直径4-5毫米,具纵棱沟,干时暗褐色,宿存花萼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宿存柱头厚盘状;分核3,卵状椭圆形,长约5毫米,背面宽约3毫米,具掌状纵棱及沟,内果皮革质。花期3-4月,果期10月。

近种区别:大别山冬青与刺叶冬青(IlexbioritsensisHayata)相似,惟本种的叶片卵状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5.5-5厘米,宽2-4厘米;果梗长可达2厘米,易与区别。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470米的山坡路边及沟边。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安徽西部大别山区。

主要价值

大别山冬青叶色青翠,果实红艳,生长势旺盛,耐修剪,适应性广,耐干旱瘠薄,病虫害少,是优良的园林绿化珍贵树种。

可制作苦丁茶保健饮料,具消炎、降脂等药用保健功效。

紫蒲头灰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 cv. Localis Wang et Ye


    中文学名紫蒲头灰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nudaMcClurecv.LocalisWangetYe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Graminales 科禾本科Gramineae 亚科竹亚科Bambusoideae族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刚竹属刚竹属Phyllostachys 种灰竹Phyllostachysnuda分布区域浙江安吉

紫蒲头灰竹,PhyllostachysnudaMcClurecv.LocalisWangetYe,禾本科刚竹属。产浙江安吉。

形态特征

与原栽培变型的区别在于老竿的基部数节间有紫色斑块,此斑块甚密以至布满整个节间,致使节间呈紫色。

灰竹(原栽培型)

竿高6-9米,粗2-4厘米,劲直或常于基部呈“之”字形曲折,幼竿深绿色,被白粉,节处常为暗紫色,节下方有暗紫色晕斑,无毛,老竿灰绿色至灰白色;节间长达30厘米,有纵肋,竿壁厚,为竿粗的1/2-1/3;竿环强烈隆起,高于稍隆起的箨环。箨鞘背面为淡绿紫色或淡红褐色,具紫色纵脉纹和紫褐色斑块,尤以捧鞘的上部为常见,被白粉,因脉间有微疣基刺毛而微粗糙;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黄绿色,狭而高,其高约4毫米,顶端截形,边缘生短纤毛;箨片绿色,另有紫色纵脉纹,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幼时微皱曲,以后平直。末级小枝具2-4叶,无叶耳及鞘口繸毛;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长8-16厘米。花枝呈穗状,长5-9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边缘生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繸毛,缩小叶小,卵状披针形至锥状,每苞腋有2或3枚假小穗,基部的1或2片佛焰苞常不孕而早落。小穗含1或2朵小花,长2.7-3.5厘米,狭披针形;小穗轴最后延伸成针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为1片;外稃长2.5-3厘米,无毛或仅边缘疏生短柔毛;内稃长2-2.5厘米,通常无毛;鳞被3,长约4毫米;花药长约1厘米;柱头2或3,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5月。

分布范围

产浙江安吉。模式标本采自安吉。

主要价值

用途同灰竹。

斑苦竹P.maculatus(McClure) C.D.Chu et C.S.Chao


    中文学名斑苦竹拉丁文名P.maculatus(McClure)C.D.ChuetC.S.Chao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

斑苦竹plieioblaslusmaculatus,秆高3-4m,径1.5-2cm,新秆绿色,厚被脱落性白粉,节间长20-35cm;

形态特征

地下茎复轴型。竿直立,高3-8米,粗1.5-4厘米,幼竿绿色,厚被脱落性白粉,箨环密具一圈棕色毛,节下方具直立近于向下的白色短纤毛,其余部分则光滑无毛,老竿黄绿色,被少量灰黑色粉垢;节间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凹;箨环与竿环均突出,近无毛;箨环残留有箨鞘基部的木栓质残留物;竿每节具3-5枝,枝与主竿成400-500的夹角。箨鞘棕红略带紫绿色,迟落,长为节间的3/4近革质,背部以有丰富油脂而具光泽,常具或密或稀的棕色小斑点,尤以箨鞘上部(或下部)为较密集,除箨鞘基部密具棕色倒向刺毛外,余处无毛,边缘全缘,无纤毛;箨耳无或呈点状、卵圆状、棕色,边缘有几条短而通直或曲折且易落的繸毛;箨舌深棕红色,低矮截形或微凹或凸出,顶端全缘,无纤毛。箨片绿带紫色,线状披针形,呈狭条状,外翻而下垂,基部略向内收窄,近基部为棕红色,被微毛,略粗糙,先端渐尖,两边缘具极稀疏的细齿,几全缘。末级小枝具3-5叶;叶鞘绿色,向边缘具极稀少的柔毛,一边具短细纤毛,另一边膜质无毛;无叶耳和繸毛;叶舌高1-2毫米,背面具粗毛,顶端截形,边缘具短纤毛;叶柄长约4毫米;叶片披针形,长8.8-18.5厘米,宽13.4-29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近基部和主脉则具易脱落的短毛,次脉5-7对,叶缘两侧具细锯齿。圆锥花序常侧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具8-15朵小花;颖2,纸质,第一颖长约10毫米,具11-13脉,先端稍钝,第二颖长约9.5毫米,具11脉,先端具小尖头;外稃厚纸质,背部光亮无毛,但被少量白粉,长约8毫米,宽约7.5毫米,具7-10脉;内稃长约8毫米,成熟后可更长,2脊上具纤毛,脊间具4-6脉,背部有细毛,脊外至边缘各具2脉;鳞被3,大小近等,中间一片披针形,具10脉,侧面的2片卵状椭圆形,各具11-12脉,先端均具长纤毛;子房瓶状,长约8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柱头3,羽毛状。果实椭圆形。笋期5月上旬至6月初。

生长环境

生于密丛林中或偏阴的山坡。

分布范围

产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向北在陕西等省也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全县。

主要价值

笋味苦,宜处理后方可食用。篾性一般,可破篾;可作篱笆和供农作物搭棚架。

缅栀子P. rubra L. cv. acutifolia


    中文学名缅栀子拉丁文名P.rubraL.cv.acutifolia别名鸡蛋花,黄花鸡蛋花,红花鸡蛋花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合瓣花亚纲目捩花目科夹竹桃科亚科鸡蛋花亚科族鸡蛋花族属鸡蛋花属分布区域美洲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

缅栀花又名鸡蛋花,印度素磬、番仔花,夹竹桃科热带落叶木本小乔木,因其花瓣洁白,花心淡黄,极似蛋白包着蛋黄,因此得名。鸡蛋花有两种,一种因花心蛋黄色叫黄花鸡蛋花,另一种因花呈红色叫红花鸡蛋花。鸡蛋花花瓣5片,花香浓郁。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广植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约7种,我国南部、西南部及东部均有栽培1种及1栽培变种。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约5米,最高可达8米,胸径15-20厘米;枝条粗壮,带肉质,具丰富乳汁,绿色,无毛。叶厚纸质,长圆状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20-40厘米,宽7-11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狭楔形,叶面深绿色,叶背浅绿色,两面无毛;中脉在叶面凹入,在叶背略凸起,侧脉两面扁平,每边30-40条,未达叶缘网结成边脉;叶柄长4-7.5厘米,上面基部具腺体,无毛。聚伞花序顶生,长16-25厘米,宽约15厘米,无毛;总花梗三歧,长11-18厘米,肉质,绿色;花梗长2-2.7厘米,淡红色;花萼裂片小,卵圆形,顶端圆,长和宽约1.5毫米,不张开而压紧花冠筒;花冠外面白色,花冠筒外面及裂片外面左边略带淡红色斑纹,花冠内面黄色,直径4-5厘米,花冠筒圆筒形,长1-1.2厘米,直径约4毫米,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柔毛,喉部无鳞片;花冠裂片阔倒卵形,顶端圆,基部向左覆盖,长3-4厘米,宽2-2.5厘米;雄蕊着生在花冠筒基部,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长约3毫米;心皮2,离生,无毛,花柱短,柱头长圆形,中间缢缩,顶端2裂;每心皮有胚株多颗。蓇葖双生,广歧,圆筒形,向端部渐尖,长约11厘米,直径约1.5厘米,绿色,无毛;种子斜长圆形,扁平,长2厘米,宽1厘米,顶端具膜质的翅,翅长约2厘米。花期5-10月,果期栽培极少结果,一般为7-12月。

生长环境

性喜高温高湿、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生性强健,能耐干旱,但畏寒冷、忌涝渍,喜酸性土壤,但也抗碱性。栽培以深厚肥沃、通透良好、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沙壤土为佳。适生温度为23℃至30℃,夏季能耐40℃的极端高温,气温低于15℃以下,植株开始落叶休眠,直至来年4月左右。在温带栽培冬季易落叶,在我国南方既可地栽,也宜盆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只能盆植,高80厘米至150厘米,开花时散发清香。

分布范围

缅栀子的故乡远在美洲的墨西哥至委内瑞拉一带。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有栽培,在云南南部山中有逸为野生的。

繁殖方法

每年4、5月间,端庄高雅的鸡蛋花便陆续绽放,香气浓郁,沁人肺腑,5片花瓣轮叠而生,特象孩子们手折的纸风车。鸡蛋花树形美观,茎多分枝,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叶似枇杷,冬季落去后,枝头上便留下半圆形的叶痕,颇象缀有美丽斑点的鹿角,可谓热带地区园林绿化、庭院布置、盆栽观赏的首选小乔木佳品。

鸡蛋花喜湿热气候,耐干旱,喜生于石灰岩石地,扦插繁殖极易成活。一般宜在5月中下旬,从分枝的基部剪取枝条长20~30厘米,剪口处有白色乳汁流出,需放在阴凉通风处2~3天,使伤口结一层保护膜再扦插,带乳汁扦插易腐烂。插入于干净的蛭石或沙床或浅沙盆,然后喷水,置于室内或室外阴棚下,隔天喷水一次,使基质保持湿润即可。插后15~20天移至半阴处,使之见弱光,30~35天生根,45天即可上盆,扦插小苗生根成活后,要及时移栽在口径20厘米的盆中,鸡蛋花对土壤要求不严,宜种植在含腐殖质较多的疏松土壤中,栽种时可略露根上盆,种好后设置于室内,1周后见弱光,再经半月可放在阳光充足处。鸡蛋花生长迅速,需每年春天换盆1次,一般换入口径30厘米的花盆中,盆土可按园土4份、马粪土4份和河沙2份混合调制,每盆还加放100克饼肥或酱渣,50克过磷酸钙或骨粉。换盆植后浇透水,谷雨前后移置室外向阳处。鸡蛋花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夏季不需遮阴,可放置于室外暴晒。夏秋两季是鸡蛋花生长、开花时期,每天晚上浇水1~2次,夏秋遇雨,应及时倒出盆中积水。6~11月每隔10天左右施1次腐熟液肥,浓度为15%。南方鸡蛋花在露地种植,冬季落叶,翌年春再生新叶。北方盆栽宜在10月中下旬移入室内南窗处,注意通风见光。室温宜在10℃以上,低温和室内通风不良,会使植株落叶,室内浇水每隔两周浇1次。

盆栽鸡蛋花宜用通透性较好的土陶盆,如用塑料盆要在盆底放层碎砖瓦或碎硬塑料泡沫块,增强透气排水。它的根系较发达,生长较快,小苗可植于内径20厘米的中盆,随着植株的长大,可换入大一号的盆中。它对土壤要求不甚严,以种植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中生长最佳,家庭盆栽可用腐叶土与菜园表土等量混合后,再加少量沙即可,每年春季萌芽前翻盆换土一次。

鸡蛋花喜湿润,亦耐旱,但怕涝。因此浇水要适度,掌握不干不浇,见干即浇,浇必浇透,不可渍水的原则。春秋季间隔1日至2日见土干浇一次水,夏季晴天每日早上浇一次,傍晚如土干再浇一次,雨季要注意倒掉盆中积水,防烂根,冬季十天半月浇一次,保持盆土微润不干即可。它喜肥,上盆或翻盆换土时,宜在培养土中加20克至30克骨粉,50克至80克过磷酸钙(因其喜生于石灰质土中,要注意补钙),5月至10月,10天至15天施一次淡薄的腐熟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忌单施氮肥,防徒长,冬季不施肥。

鸡蛋花是强阳性花卉,日照越充足,生长越繁茂,花多而香,除上盆或翻盆换土后需要荫蔽7天至10天外,其余时间都宜置于阳光充足处。因其原产美洲热带地区,故不耐寒,在温带栽培冬季落叶是其耐寒性差的表现,宜入室越冬。在最低温度降至10℃前,移入室内,置于阳光充足处,保持室温10℃至15℃,远离电视辐射和空调暖风可不掉叶,但如低于8℃或是通风不良,也会掉叶,只要保持5℃以上,就不会冻死,翌春会发芽长叶。

鸡蛋花在温带种植,一般不会结籽,采用扦插繁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从分枝处剪取长20厘米左右的枝条作插穗,剪口会有白色乳汁流出,如不处理就扦插,插穗易腐烂,可将其放在通风良好的阴凉处,2天至3天后待伤口处长出一层保护膜再插,或是将伤口蘸草木灰、硫磺粉,待稍干后再插入蛭石或素沙盆内,置于通风良好的阴处,常向插穗喷水保湿,20天后移至早晨或傍晚能见太阳的半阴处,30天至40天可生根,成活率高,秋季或翌春上盆。

药用价值

花(鸡蛋花):甘,凉。清热解暑,利湿,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喘,肝炎,消化不良,咳嗽痰喘,小儿疳积,痢疾,感冒发热,肺虚咳嗽,贫血;预防中暑。树皮:用于痢疾,感冒高热,哮喘。广东、广西民间常采其花晒干泡茶饮,有治湿热下痢和解毒、润肺。

植物文化

在热带旅游胜地夏威夷,人们喜欢将鸡蛋花串成花环献给贵宾,或者作为节日的装饰品佩于胸前,是夏威夷的象征;在老挝,鸡蛋花被定为国花,倍受尊崇;在泰国,女孩子们喜欢把花插头发上;在原法国殖民地非洲小国科特迪瓦,1962年发行了5枚无齿红花鸡蛋花邮票;在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西双版纳,鸡蛋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在我国的海南。因为鸡蛋花没有花蕊,”不花心”被人们称为好男人花。在广东肇庆,鸡蛋花深受人们喜爱,被命名为市花.而如经福建漳州也大面积种植。

物种区别

缅栀花又名鸡蛋花,约7种,我国南部、西南部及东部均有栽培1种及1栽培变种。

一种为红花鸡蛋花,拉丁名为PlumeriarubraL.。属于鸡蛋花属,红花鸡蛋花种。

一种为鸡蛋花变种,拉丁名为PlumeriarubraL.cv.Acutifolia。鸡蛋花(变种)

这两种都被称为缅栀花。

硬头苦竹P.longifimbriatus S.Y.Chen


    中文学名硬头苦竹拉丁文名P.longifimbriatusS.Y.Chen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亚族北美箭竹亚族属大明竹属亚属川竹亚属分布区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广东、浙江

硬头苦竹,被子植物,竿高3—4米,竿壁较薄,髓丰满,棉絮状,新竿绿色,密被不均匀的针点状紫色和白粉,老竿暗绿色;箨鞘薄革质,宿存,长约为节间的1/2,绿色,竿基部1或2节上者初带紫红色,后转绿带暗桔黄色,箨耳深绿色,狭镰形,耳缘有紫色作放射状伸展而较粗壮的缝毛,箨舌截形,高约1毫米,背部有短绒毛,边缘具短纤毛;箨片披针形,左右稍不对称,淡绿色。末级小枝具4或5(稀6)叶;叶耳点状乃至椭圆形,叶舌微呈拱形,叶片质薄,椭圆状披针形,笋期5月下旬至6月底。产自广东,篾性差,不宜被篾,可作棚架、篱笆等用。

形态特征

竿高3—4米,径粗约1.5厘米,竿壁较薄,厚约3毫米,髓丰满,棉絮状,新竿绿色,密被不均匀的针点状紫色和白粉,无毛,老竿暗绿色,被灰黑色粉质;节间长29—42厘米,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凹;竿环隆起,高于箨环;节内长约7毫米;箨环无毛,仅留有箨鞘基部的残留物而呈阔圆环状;竿每节分3–7枝,枝与竿成200—25的夹角,主枝上所生的小枝则密集。箨鞘薄革质,宿存,长约为节间的1/2,绿色,但竿基部1或2节上者初带紫红色,后转绿带暗桔黄色,背部被脱落性白粉,无毛,仅箨鞘基部被脱落性毛环,箨鞘边缘生棕色短纤毛;箨耳深绿色,狭镰形,耳缘有紫色作放射状伸展而较粗壮的缝毛,后者长达1—1.5厘米,先端微曲;箨舌截形,高约1毫米,背部有短绒毛,边缘具短纤毛;箨片披针形,左右稍不对称,淡绿色,外翻,先端渐尖,基部向内收窄,两面均具微毛,边缘具细齿。末级小枝具4或5(稀6)叶;叶耳点状乃至椭圆形,耳缘有长达0.8—1厘米的曲折缝毛;叶舌微呈拱形,高约1毫米;叶片质薄,椭圆状披针形,长9-14.5厘米,宽1.4-1.8厘米,次脉通常5—6对,叶缘两边都具细锯齿。花枝未见。笋期5月下旬至6月底。

分布范围

产广东,浙江杭州也有栽培。

主要价值

篾性差,不宜被篾,可作棚架、篱笆等用。

红河橙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


    中文学名红河橙拉丁文名CitrushongheensisYeeta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柑橘属亚属大翼橙亚属分布区域云南

外观特征树高约10米,胸围达1.6米。嫩枝被疏毛,徒长枝和隐芽枝有刺。叶身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1.5-2厘米,顶部短狭尖,

外观特征

树高约10米,胸围达1.6米。嫩枝被疏毛,徒长枝和隐芽枝有刺。叶身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1.5-2厘米,顶部短狭尖,翼叶比叶身长1-3倍,狭长圆形,长6-16厘米,宽2.5-4厘米,顶端圆、基部沿叶柄下延,叶缘有细浅钝裂齿。总状花序有花5-9朵,很少同时有单花腋生;花蕾阔椭圆形,淡紫红色,长1.5厘米;花白色,花径3-3.5厘米;花瓣5或4片;雄蕊16-IS枚,花丝分离,被细毛;子房近椭圆形,淡绿色,花柱长约6.5毫米,柱头甚大,淡黄色,细伐裂。果椭圆形、圆球形或扁圆形,纵径8-10厘米,横径10-12厘米,两端圆,顶部微凹,有浅放射沟,淡黄或黄绿色,果皮厚1.5-2厘米,油胞大,凸起,果心实,瓢囊10-13瓣,果肉淡黄白色,汁胞长短不等,较长的长2.4厘米,沿一侧有深黄色条纹。味甚酸,微带苦;种子长12毫米,宽10-12毫米,厚6-8毫米,种皮平滑,单胚。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分布情况

产云南南部(红河县,模式标本产地)。生于海拔800-2000米山坡杂木林中。

物种分类

与“红河橙”相关的种有:

箭叶橙CitrushystrixDC.

宜昌橙CitrusichangensisSwingle

香橙CitrusjunosSieb.exTanaka

马蜂橙CitrusmacropteraMontrous.var.kerriiSwingle

主要价值

【彝药】支路黄,阿迫哩葫芦者:根用于流感,普通感冒,疮疖《峨彝药》。阿迫里葫芦者:根用于感冒,流感,鼻衄,疮疖《滇药录》。

研发价值

本新种的发现本新种的发现不仅在学术上研究柑桔的起源、演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产、育种上也有价值。一、首次发现我国真正的大翼橙特有种;二、推翻了日本分类学家田长三郎等认为中国无大翼橙之类的原始类型,中国不是原生柑桔起源中心,柑桔属基因中心在印度的论断;三、论证了我国是真正的柑桔起源中心;四、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本新种于1976年在《植物分类学报》14卷1期有效发表,定名为红河橙。

馨香玉兰Magnolia odoratissima Law et R.Z.Zhou


    中文学名馨香玉兰拉丁文名MagnoliaodoratissimaLawetR.Z.Zhou二名法Magnoliaodoratissim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毛茛目科木兰科族木兰族亚族木兰亚族属木兰属亚属木兰亚属种馨香玉兰分布区域云南

馨香玉兰(学名:Magnoliaodoratissima)为木兰科、木兰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馨香玉兰为常绿乔木,高5-6米,嫩枝密被白色长毛;小枝淡灰褐色。叶革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馨香玉兰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按IUCN地方濒危等级标准评价属极危种。

形态特征

馨香玉兰为常绿乔木,高5-6米,嫩枝密被白色长毛;小枝淡灰褐色。叶革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8-14(-30)厘米,宽4-7(-10)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急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被白色弯曲毛;侧脉每边9-13条,在叶面凹下,干时两面网脉凸起;托叶与叶柄连生,托叶痕几达叶柄全长。花直立,花蕾卵圆形,长3-3.5厘米,直径2-2.2厘米,花白色,极芳香,花被片9,凹弯,肉质,外轮3片较薄,倒卵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宽2.5-3厘米,具约9条纵脉纹;中轮3片倒卵形,长5-6厘米,宽2-3厘米,内轮3片倒卵状匙形,长4-4.5厘米,宽2-2.5厘米;雄蕊约175枚,长约3厘米,花药长约2厘米,内向开裂,花丝长约5毫米,药隔伸出三角短尖。果未见。

生长环境

馨香玉兰群落所处林地均为石灰岩陡峭山地,土壤pH值平均为5.9,为弱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均为二级以上土壤,各样地间含量差异较大;土壤速效磷量为五级以下土壤,全磷含量虽为三级以上土壤,但植物不可直接利用。从土壤速效钾和全钾的含量看,样地均为五级以下林地土壤,属于缺钾的土壤。

分布范围

馨香玉兰产于云南(广南),云南的西畴县栽培较为出名。

主要价值

馨香玉兰是中国名贵的观赏花木,也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

栽培管理

灌溉

移栽定植后,最重要的管理是适当浇水。可在树干基部周围盖上一层覆盖物如稻草、尼龙薄膜等,以保持土壤潮湿和减少杂草生长。

除草

定植一段时期后,需进行除草和树干周围表土层松土,但不能过深,避免表土层浅根被锄头和铁铲损伤。最好不要用除草剂进行除草。

施肥

定植一段时期后,可增施一定量的化肥,但应避免施含有石灰成分的化肥。应尽量在春季和夏季施肥。施肥时最好施在冠幅所能达到的范围边缘上,不要太靠近树干基部。馨香玉兰也可以进行叶面施肥。

修剪

通常馨香玉兰不需要修剪,但对畸形的植株应该作必要的修剪。嫁接苗的萌生条也应及时剪除。另外还应剪除不符合造型的顶枝。弱枝、枯枝和病枝也应剪除。

保护措施

针对馨香玉兰资源逐渐减少,措施如下:(1)对现有馨香玉兰分布区进行封山育林,加强宣传,严禁人为偷盗馨香玉兰自然更新的幼株,增大其种群数量;(2)禁止放牧,增强其林分的自然更新能力,保护林分生态环境,为馨香玉兰的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生境。(3)根据馨香玉兰生境土壤的理化性状,选择适合其生长的林地,引种栽培,扩大种群数量。

浙江扁莎Pycreus chekiangensis Tang et Wang


    中文学名浙江扁莎拉丁文名PycreuschekiangensisTangetWang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莎草目科莎草科属扁莎属种浙江扁莎

形态特征

叶短于秆,宽约4毫米,常折合,有时平张;叶鞘长,褐红色。苞片3枚,叶状,下面2枚较花序长;简单长侧枝聚繖花序具3-4个辐射枝,辐射枝最长达6厘米;每一辐射枝具4-9个小穗;小穗排列疏松,两侧小穗平展,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压扁,长6-10毫米,宽3.5-5毫米,具6-12朵花;小穗轴呈多次廻折,四稜形,无翅;鳞片稍松的复瓦状排列,近于革质,卵形,顶端急尖,长4-5毫米,背面龙骨状突起,绿色,具3条较粗的脉,两侧无脉,麦秆黄色,有时稍带红棕色,具光泽;雄蕊3,花药线形,红棕色;花柱长,柱头2,细长。小坚果(不很成熟)倒卵形或椭圆形,双凸状,黄白色,表面具密的突起细点。花期9月间。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生长环境

生长在溪边潮湿的地方。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省和台湾。

基本信息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

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

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罂粟目

目英文名

Papaverales

科中文名

莎草科

科拉丁名

Cyperaceae

属中文名

扁莎草属

属拉丁名

Pycreus

种中文名

浙江扁莎

种拉丁名

PycreuschekiangensisTangetWang

生境

生境:溪边潮湿地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内分布

浙江省

长蕊万寿竹Disporum bodinieri (Levl. et Vaniot.) Wang et Y. C


    中文学名长蕊万寿竹拉丁文名Disporumbodinieri(Levl.etVaniot.)WangetY.C二名法Disporumbodinieri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百合目Liliflorae亚目百合亚目SubordoLiliineae科百合科Liliaceae族黄精族Polygonateae属万寿竹属Disporum种长蕊万寿竹分布区域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北、陕西、甘肃和西藏等地。

长蕊万寿竹(拉丁学名:Disporumbodinieri(Levl.etVaniot.)WangetY.C.Tang)为百合科万寿竹属植物。根状茎横出,呈结节状,有残留的茎基和圆盘状疤痕;根肉质,长可达30厘米,粗1-4毫米,有纵皱纹或细毛,灰黄色。种子珠形或三角状卵形,直径3-4毫米,棕色,有细皱纹。花期3-5月,果期6-11月。产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等地。生灌丛、竹林中或林下岩石上,海拔400-800米。根可供药用。

形态特征

根状茎横出,呈结节状,有残留的茎基和圆盘状疤痕;根肉质,长可达30厘米,粗1-4毫米,有纵皱纹或细毛,灰黄色。茎高30-70(100)厘米,上部有分枝。叶厚纸质,椭圆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下面脉上和边缘稍粗糙,基部近圆形;叶柄长0.5-1厘米。伞形花序有花2-6朵,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梗长1.5-2.5厘米,有乳头状突起;花被片白色或黄绿色,倒卵状披针形,长10-19毫米,先端尖,基部有长1(-2)毫米的短距;花丝等长或稍长于花被片,花药长3毫米,露出于花被外;花柱连同3裂柱头4-5倍长于子房,明显高出花药之上。浆果直径5-10毫米,有3-6颗种子。种子珠形或三角状卵形,直径3-4毫米,棕色,有细皱纹。花期3-5月,果期6-11月。

生长环境

生灌丛、竹林中或林下岩石上,海拔400-800米。

分布范围

产贵州、云南、四川、湖北、陕西(秦岭以南)、甘肃(南部)和西藏。根可供药用。

《小黄苦竹Oligostachyum fujianensis Z. P. Wang et Ye》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