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影植物的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长叶山小橘Glycosmis longifolia (Oliv.) Tanaka》,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长叶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longifolia(Oliv.)Tanaka门种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长叶山小橘分布区域云南西部(沪水)及西南部(镇康)。印度及缅甸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棕灰色。叶具单小叶,叶柄甚短,通常长不超过5毫米,小叶柄与叶柄连接处不增粗,干后颜色相同;小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棕灰色。叶具单小叶,叶柄甚短,通常长不超过5毫米,小叶柄与叶柄连接处不增粗,干后颜色相同;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4-5厘米,顶部狭尖,基部狭楔尖,偶有倒披针形,纸质,边全缘,新梢及嫩叶背面均被褐锈色早脱落的粉末状微柔毛,成长叶背沿中脉两侧尚有甚稀疏微柔毛,干后叶背呈苍灰或略呈浅银灰色,油点多且明显,侧脉每边9-13条,中脉在叶面稍凹陷呈细沟状,下半段较明显。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2-5厘米,位于小枝下部的较短,花较密集,呈团伞状;花萼裂片阔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长3-4毫米,早落;雄蕊10枚,长短相间,花丝上部较狭,向下渐宽,顶端与花药连接处针尖状,药隔顶端有1油点;子房初时圆柱状,授粉后很快增宽,呈阔卵形或圆球形,花柱短,柱头稍增大,子房的油点干后不凸起成熟果未见,据载为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8-10毫米,有种子1粒。花期4-8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1300米沟谷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西部(沪水)及西南部(镇康)。印度及缅甸东北部也有。

精选阅读

山小橘Glycosmis pentaphylla (Retz.) Correa


    中文学名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pentaphylla(Retz.)Corre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山小橘分布区域越南西北部、老挝、缅甸及印度东北部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达5米。新梢淡绿色,略呈两侧压扁状。叶有小叶5片,有时3片,小叶柄长2-10毫米;小叶长圆形,稀卵状椭圆形,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达5米。新梢淡绿色,略呈两侧压扁状。叶有小叶5片,有时3片,小叶柄长2-10毫米;小叶长圆形,稀卵状椭圆形,长10-25厘米,宽3-7厘米,顶部钝尖或短渐尖,基部短尖至阔楔形,硬纸质,叶缘有疏离而裂的锯齿状裂齿,中脉在叶面至少下半段明显凹陷呈细沟状,侧脉每边12-22条;花序轴、小叶柄及花萼裂片初时被褐锈色微柔毛。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位于枝顶部的通常长10厘米以上,位于枝下部叶腋抽出的长2-5厘米,多花,花蕾圆球形;萼裂片阔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早落,长3-4毫米,白或淡黄色,油点多,花蕾期在背面被锈色微柔毛;雄蕊10枚,近等长,花丝上部最宽,顶部突狭尖,向基部逐渐狭窄,药隔背面中部及顶部均有1油点;子房圆球形或有时阔卵形,花柱极短,柱头稍增粗,子房的油点干后明显凸起。

果近圆球形,径8-10毫米,果皮多油点,淡红色。花期7-10月,果期次年1-3月。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各地)及西南部(临沧等地)。越南西北部、老挝、缅甸及印度东北部也有。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200米山坡或山沟杂木林中。

化学成分

根皮含furoquinolines、acridones及quinazolines类生物碱。

海南山小橘Glycosmis montana Pierre


    中文学名海南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montanaPierr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海南山小橘分布区域海南及云南东南部(富宁)。越南东北部也有。

形态特征小乔木或灌木,高3—1米。新梢、嫩芽、花梗及萼裂片均被红锈色微柔毛。叶具单小叶,叶柄通常长15—30毫米,少有长6—10

形态特征

小乔木或灌木,高3—1米。新梢、嫩芽、花梗及萼裂片均被红锈色微柔毛。叶具单小叶,叶柄通常长15—30毫米,少有长6—10毫米;小叶硬纸质或薄革质,倒卵状长圆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棕灰色。叶具单小叶,叶柄甚短,通常长不超过5毫米,小叶柄与叶柄连接处不增粗,干后颜色相同;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4—5厘米,顶部狭尖,基部狭楔尖,偶有倒披针形,纸质,边全缘,新梢及嫩叶背面均被褐锈色早脱落的粉末状微柔毛,成长叶背沿中脉两侧尚有甚稀疏微柔毛,干后叶背呈苍灰或略呈浅银灰色,油点多且明显,侧脉每边9—13条,中脉在叶面稍凹陷呈细沟状,下半段较明显。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2—5厘米,位于小枝下部的较短,花较密集,呈团伞状;花萼裂片阔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长3—4毫米,早落;雄蕊10枚,长短相间,花丝上部较狭,向下渐宽,顶端与花药连接处针尖状,药隔顶端有1油点;子房初时圆柱状,授粉后很快增宽,呈阔卵形或圆球形,花柱短,柱头稍增大,子房的油点干后不凸起。成熟果未见,据载为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8—10毫米,有种子I粒。花期4—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海南山小橘生长于海拔200-500米丘陵坡地或溪旁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海南山小橘在海南地区主要分布于儋州、临高、澄迈、琼海、万宁、保亭、三亚(海南植物志)等地,云南东南部(富宁),越南东北部也有。

主要价值

海南山小橘果微甜,可鲜食,也可制作成饮料或酿酒,可直接开发利用或作为果树的育种材料,也可作为盆景观赏植物开发利用(海南特色野生果树、药材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一书中记载)

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 Oliv.


    中文学名格木拉丁文名ErythrophleumfordiiOliv.别名铁木、斗登凤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科豆科亚科云实亚科族云实族属格木属种格木分布区域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

格木(拉丁文名:ErythrophleumfordiiOliv.),别名:铁木、斗登凤;乔木,通常高约10米,有时可达30米;嫩枝和幼芽被铁锈色短柔毛。叶互生,二回羽状复叶,无毛;羽片通常3对;小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小叶柄长2.5-3毫米。由穗状花序所排成的圆锥花序长15-20厘米;总花梗上被铁锈色柔毛;萼钟状,外面被疏柔毛;雄蕊10枚,无毛,长为花瓣的2倍;子房长圆形,具柄,外面密被黄白色柔毛。荚果长圆形,扁平;种子长圆形,稍扁平,种皮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

乔木,通常高约10米,有时可达30米;嫩枝和幼芽被铁锈色短柔毛。叶互生,二回羽状复叶,无毛;羽片通常3对,对生或近对生,长20-30厘米,每羽片有小叶8-12片;小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8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侧不对称,边全缘;小叶柄长2.5-3毫米。

由穗状花序所排成的圆锥花序长15-20厘米;总花梗上被铁锈色柔毛;萼钟状,外面被疏柔毛,裂片长圆形,边缘密被柔毛;花瓣5,淡黄绿色,长于萼裂片,倒披针形,内面和边缘密被柔毛;雄蕊10枚,无毛,长为花瓣的2倍;子房长圆形,具柄,外面密被黄白色柔毛,有胚珠10-12颗。

荚果长圆形,扁平,长10-18厘米,宽3.5-4厘米,厚革质,有网脉;种子长圆形,稍扁平,长2-2.5厘米,宽1.5-2厘米,种皮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格木适生于平均气温20℃以上的南亚热带至北热带的湿润型气候区,最冷月平均气温11-14℃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26-28℃,能耐轻霜及短期0℃左右低温,极端最低温-3℃左右,年积温7500℃以上,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的地区。造林地宜选择海拔600m以下土层深厚的酸性沙壤土或轻粘土。

产地生境

产中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省区。生于山地密林或疏林中。越南有分布。

现中国云南勐腊、景洪有栽培。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因外种皮具有一层坚硬的胶质,播种后种仁不易吸水,发芽缓慢,不齐,有时延续至第二年。因此,播种前可用80-100℃沸水浸种。搅拌至冷却为度,或用浓硫酸浸种10分钟,然后用水洗去胶质,并用清水浸泡12小时,再行播种,经5-12天发芽,发芽率达86%以上。1年生苗高达30-40厘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选地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早期生长量,提倡用容器苗上山造林。造林地宜选择南亚热带及其以南地区海拔600m以下低山、丘陵的中下坡和山谷地带造林,也可在村边零星地种植。格木对土壤要求较高,宜选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砂壤土或轻黏土,黏重的土壤和钙质土不宜。以生长五节芒、纤毛鸭嘴草为优势的草本群落的立地为好;而生长铁芒萁群落、岗松群落或稀疏的矮草群落的荒山,土壤干燥瘠薄,不宜选用。

起苗

格木是常绿阔叶树种,蒸发量大,应在起苗前10天剪去大部分叶子,减少蒸发。起苗前1~2d把圃地淋透,使苗圃地土壤松软,以利起苗。根部有大量根瘤菌,尤其是幼苗根瘤菌都集中生在嫩根上,起苗时极易折断,必须小心操作,应使幼苗多带宿土,无法带宿土的,苗木浆根后,把带有根瘤菌的细土撒在苗根上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早期生长。

管理

在坡度较缓(20度以下)的地方可用全垦整地,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可带垦或穴垦,穴垦规格50厘米×50厘米×30厘米。为了培育通直的干材,造林初植的密度宜稍大,待幼林郁闭后,视生长情况进行抚育间伐。可营造格木纯林,也可与荷林、红锥、杉木等混交。幼树较耐庇荫,适合营造混交林,可选林地较肥沃的马尾松或杉木疏林地或稀疏的阔叶树次生林中,挖穴种植,营造异龄混交林。营造人工混交林,先种杉木2~3年,再种植格木。如与速生阔叶树混交,两个树种棵同时种植。格木纯林的株行距常为2米×2米,混交林的株行距可以稍大。格木与杉木混交,即可相互促进生长,又能减少蛀梢螟的危害,促使格木形成良好干形。

抚育

采用全垦整地造林的林地,可间种农作物2~3年,结合抚育农作物进行幼林抚育。采用穴状整地造林的林地,在当年夏秋进行块状除草、施肥1次,铲除的杂草平铺在植株周围,并覆土。次年4~5月间进行抚育时,再沿树行控土成水平带状,结合松土增施氮、磷、钾复混肥,每株100~200克。格木幼林需连续抚育3年以上方可成林。10年以后进入郁闭期,自然整枝现象陆续出现,这时应进行抚育间伐。对格木进行间伐时,必须依据“五砍五不砍”的原则,即砍伐双株木,留单株木;砍伐病虫害木,留健壮木;砍伐弱小木,留大林;砍伐弯曲木,留通直木;砍伐被腐木,留旺盛木,间伐强度为株数的30%,保留郁闭度约为0.5-0.6,并砍除保留木的病虫害枝叶及枯枝,进行整枝定干。格木的间伐次数、间隔期、强度、保留株数,视培育材种而定,为了培育大径材,最后保留株数150-225株/h㎡为宜。

病虫防治

格木病虫害较少,主要是蛀梢蛾,危害格木幼苗、幼树的嫩梢,危害后致树体分叉增多,严重影响幼树的生长速度。

防治方法:在该虫发生时,采用40%氧化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喷洒,每周1次,连续3-4次,效果较好。

保护现状

是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格木是珍贵的硬材树种,由于木材坚硬耐腐,产地群众称为之“铁木”。史料记载,广西容县的真武阁建于1573年,全部用格木心材建成,至今已经历了410余年尚完好无损,足见格木的材质坚固耐用,值得保护和发展。格木树冠苍绿荫浓,不仅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而且也是贫瘠地的造林先锋树种,格木枝叶浓密,涵养水源和改良土壤的效果显著。目前,经济植物实验推广站积极重视格木苗木的培育,格木正成为推广站发展的重要经济植物之一。

致危因素

格木濒危的原因来自人为和自然两方面,人为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优良的材质诱使人为砍伐加剧,使其母树急剧减少;毁林开荒、建房、修路等造成生境的大规模破坏,使其天然分布区逐渐缩小。自然原因有:其种子的难以萌发使其天然更新困难;易遭病虫害侵袭使其种子在野外生存时间不长,幼苗难以长成大树;它对生境要求的特殊性,如需较强的光照和较好的水分条件,否则生长不易或难以生存

相关对策

在格木分布区内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目前亦无保护措施。建议将现存散生的格木作母树保护,严禁砍伐,并采种育苗繁殖,扩大栽培面积。福建厦门、福州已引种栽培,长势尚佳,已开花结果。

对格木的致危因子、生存现状及其基本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格木主要提出了以下保护对策:

严禁砍伐母树,以保护该物种最大的自然基因库;

积极采集种子,用科学方法处理种子,精心育苗,适地适树,并加强幼林的病虫害防治;

严格执行森林法,让全社会自觉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保护价值

格木为珍贵的硬材树种,木材坚硬,产地群众称为铁木,极耐腐,为优良的建筑、工艺及家具用材。广西容县的真武阁建于1573年,全部采用格木建成,至今已经历了410余年尚完好无损,足见格木的材质坚固耐用,值得保护和发展。

主要价值

经济

格木是珍贵的硬材树种,木材坚硬,极耐腐,心材与边材明显,心材大,黑褐色,边材黄褐色稍暗。木材纹理直,结构粗,材质坚硬,固有“铁木”之称。木材干燥后无收缩或变形,耐水耐腐,是家具、造船、码头、车辆、桥梁建筑、机械工业的特好用材。格木的小径材,枝桠,梢头等可作小工具用材,如各种日常用具的把柄等。格木树冠苍绿荫浓,也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可作“四旁”绿化之用;枝叶浓密,涵养水源和改良土壤的效果显著。

绿化

格木树冠苍绿荫浓,也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可作“四旁”绿化之用;枝叶浓密,涵养水源和改良土壤的效果显著。在北回线以南的低山,山陵地区较肥沃的非石灰岩的土壤上可种植。

植物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利用珍贵木材制制作高档家具和手工艺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种植的珍贵用材树种有降香黄檀、铁刀木、铁力木、紫檀木、柚木、乌木、格木等。用格木心材制作的桌、椅、茶几、床等家具无论从艺术审美、还是从雕刻角度来说,都无可挑剔,表现出卓而不群,可称为世界家具艺术中的珍品,受到明清皇宫贵族、文人、仕大夫的青睐。

格木是珍贵的硬材树种,由于木材坚硬耐腐,产地群众称为之“铁木”。史料记载,广西容县的真武阁建于1573年,全部用格木心材建成,至今已经历了410余年尚完好无损,足见格木的材质坚固耐用,值得保护和发展。格木树冠苍绿荫浓,不仅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而且也是贫瘠地的造林先锋树种,格木枝叶浓密,涵养水源和改良土壤的效果显著。目前,经济植物实验推广站积极重视格木苗木的培育,格木正成为推广站发展的重要经济植物之一。

1987年,广西合浦县闸口乡福禄村旁砂页岩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上发现生长有一株格木古树,树高26.5米,胸径114厘米,地径180厘米,树龄约400年左右,冠幅22.6×21.5米。

中国广东罗定罗平镇东胜村有一棵罕见的千年格木,该树枝叶茂盛,更被当地榃东胜村谢姓村民奉为“谢家之宝树”。该格木树干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围抱。树高二十五米以上,枝叶东西跨度约五十米,南北四十多米,长在一个小山丘上,格木树下还长着许多树龄有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小格木。据说该格木源自于一千多年前的祖先从河南省南阳县迁移时带来的种子。当地谢姓的祠堂也因为这棵历史悠久的巨木而称之为“宝树堂”。

小花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 Kurz


    中文学名小花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parviflora(Sims)Kurz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小花山小橘分布区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六省

形态特征小花山小橘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叶有小叶2—4片,稀5片或兼有单小叶,小叶柄长1—5毫米;小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

形态特征

小花山小橘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叶有小叶2—4片,稀5片或兼有单小叶,小叶柄长1—5毫米;小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有时倒卵状椭圆形,长5—19厘米,宽2.5—8厘米,顶部知尖至渐尖,有时钝,基部楔尖,无毛,全缘,干后不规则浅波浪状起伏,且暗淡无光泽,中脉在叶面平坦或微凸起,或下平段微凹陷,侧脉颇明显。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通常3—5厘米,很少较短,但顶生的长可达14厘米;花序轴、花梗及萼片常被早脱落的褐锈色微柔毛;萼裂片卵形,端钝,宽约1毫米;花瓣白色,长约4毫米,长椭圆形,较迟脱落,干后变淡褐色,边缘淡黄色;雄蕊10枚,极少8枚,花丝略不等长,上部宽阔,下部稍狭窄,与花药接连处突尖,药隔顶端有1油点;子房阔卵形至圆球形,油点不凸起,花柱极短,柱头稍增粗,子房柄略升起。

果圆球形或椭圆形,径10—15毫米,淡黄白色转淡红色或暗朱红色,半透明,油点明显,有种子3—2、稀1粒、花期3一5月,果期7—9月。通常除冬、春初季节外常在同一树上有成熟果也同时开花。

在同一花序中有个别花的雄蕊为8枚,或更有5枚的。采自广东及广西东南部的标本,其小叶在干状态下沿中脉两侧有形状不规则的茶褐色细斑纹,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

生长环境

生长于低海拔缓坡或山地杂木林,路旁树下的灌木丛中亦常见,很少见于海拔达1000米的山地。

分布范围

产自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六省区的南部及海南。越南东北部也有。百余年来先后被引种至欧洲及美洲各地。

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广州或湛江近郊)。

主要价值

果略甜,轻度麻舌。根及叶作草药,味苦,微辛,气香,性平。根行气消积,化痰止咳;叶有散瘀消肿功效。

茶菱Trapella sinensis Oliv.


    中文学名茶菱拉丁文名TrapellasinensisOliv.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目管状花目Tubiflorae科胡麻科Pedaliaceae属茶菱属Trapella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俄罗斯也有

茶菱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茎绿色,长达60厘米。叶对生,表面无毛,背面淡紫红色;沉水叶三角状圆形至心形,长1.5-3厘米,宽2.2-3.5厘米,顶端钝尖,基部呈浅心形;叶柄长1.5厘米。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茎绿色,长达60厘米。叶对生,表面无毛,背面淡紫红色;沉水叶三角状圆形至心形,长1.5-3厘米,宽2.2-3.5厘米,顶端钝尖,基部呈浅心形;叶柄长1.5厘米。花单生于叶腋内,在茎上部叶腋多为闭锁花;花梗长1-3厘米,花后增长。萼齿5,长约2毫米,宿存。

花冠漏斗状,淡红色,长2-3厘米,直径2-3.5厘米,裂片5,圆形,薄膜质,具细脉纹。雄蕊2,内藏,花丝长约1厘米,药室2,极叉开,纵裂。子房下位,2室,上室退化,下室有胚珠2颗。

蒴果狭长,不开裂,有种子一颗,顶端有锐尖、3长2短的钩状附属物,其中3枚长的附属物可达7厘米,顶端卷曲成钩状,2根短的长0.5-2厘米。花期6月。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有多数须根。茎细长。叶对生,沉水叶披针形,长3~4cm,疏生锯齿,具短柄;浮水叶肾状卵形或心形,基部浅心形,边缘有波状齿,有3脉。花单生叶腋,具梗,梗长1-3cm,花后增长;花白色或蓝色,管部黄色,在茎上部叶腋多为闭锁花:花冠漏斗状,5裂片,圆形。

果实圆柱形,径1.5-2cm,不裂,有翅,在宿花花萼下有5根细长针刺,其中3根长4-7cm,顶端卷曲,2根钻刺状,长达2.5cm。花果期6~9月。

生长环境

常群生在池塘或湖泊中,适应性广,最适温度为18~32oC。植株形体小,生长速度较慢。适应全日照环境。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群生于池塘或湖泊中,海拔300米左右。在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用于小型水体边缘或浅水水体绿化,常作成片栽培,形成水体覆盖景观。容器栽培可在庭院、室内造景观赏。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在3~4月,温度上升15℃左右时,即可播种。无性繁殖:将老茎挖出,将带有芽的茎切成长8cm左右的茎段在苗床培养,约40天左右移栽定植。茶菱植株较小,长势较弱,生长速度慢,因此,在植株生长的发育过程中要及时管理,清除杂草和杂物,保持水质的清晰度,方可达到其观赏效果。

立花橘Citrus tachibana (Makino) Tanaka


    中文学名立花橘拉丁文名Citrustachibana(Makino)Tanak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无患子目亚目芸香亚目科立花橘科亚科柑橘亚科属柑橘属亚属柑橘亚属种立花橘分布区域产台湾。日本南部也有。

形态特征小乔木,树高约3米。分枝多,刺短小。叶椭圆形,长6—7厘米,宽3.5—4厘米,顶部狭而钝端,凹头明显。基部阔楔形,叶缘

形态特征

小乔木,树高约3米。分枝多,刺短小。叶椭圆形,长6—7厘米,宽3.5—4厘米,顶部狭而钝端,凹头明显。基部阔楔形,叶缘有细钝裂齿,侧脉不明显,冀叶线形;叶柄长8—10毫米。单花腋生,花蕾近圆球形;花梗长约2毫米,花径1.2—1.4厘米;花瓣白色,顶端略反折;雄蕊约20枚;柱头略低于花药。果扁圆形,纵径2—2.5厘米,横径2.5—3.4厘米,果面平滑,淡黄色,果皮厚1.5—2毫米,瓤囊7—9瓣,果肉淡黄色,甚酸且苦;种子5—6粒,阔卵形,长约1厘米,近平滑,子叶淡绿色,多胚。

果期

立花橘果期是秋后转黄。

生长环境

野生于低海拔的山地林中。

分布范围

产台湾。日本南部也有。

本种提示

模式标本未见。对照台湾植物的插图,立花橘与产海南岛山地上的小果黄皮酸橘很相似,叶片短而阔,顶部狭而钝且有明显凹口,叶缘的裂齿疏而明显,叶柄相应较长;种子阔卵形。甚饱满,顶端急尖。看来是一野生性状较强的黄皮酸橘。

资料来源

Citrustachibana(Makino)TanakainBult.Sci.Fak.Terkult.KjusuUniv.2:52.1926;SwingleinWebb.etBatc.CitrusIndust.1:421.1943;Tan.Sp.Probl.Citrus135.f.3-46.1954;台湾植物志3:510.图706.1977.——C.aurantiumvar.tachibanaMakinoinNilonEnger-KweiZasshi75:2.1896.——C.aurantiumsubsp.nobilisvar.tachibanaMakinoinBot.Mag.Tokyo15:167.1901.

山橘树名Glycosmis cochinchinensis (Lour.) Pierre ex Engl.


    中文学名山橘树拉丁文名名Glycosmiscochinchinensis(Lour.)PierreexEng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山橘树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干高4-1米的小乔木或灌木。新梢常呈两侧压扁状,嫩芽及花梗被褐锈色微柔毛。叶叶为单叶,纸质或近革质,形状及大小差异

形态特征

高4-1米的小乔木或灌木。新梢常呈两侧压扁状,嫩芽及花梗被褐锈色微柔毛。

叶为单叶,纸质或近革质,形状及大小差异甚大;近圆形,阔椭圆形,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4-26厘米,宽2-8厘米,最小的长2-3厘米,宽1-2厘米,顶部圆、钝、短尖至渐尖,基部圆、钝、楔尖至渐狭尖,全缘,无毛,干后颜色苍暗或淡黄绿色而略光亮,中脉在叶面平坦或微凸起;叶柄长3-10毫米,干后与叶背中脉同色而与小枝的色泽不同。

花果

花序腋生或腋生兼顶生,通常多花密集成簇,很少单花或3-5花着生于甚短的总花梗上,或长达5厘米的圆锥花序,花序轴初时被褐锈色微柔毛,花梗甚短;萼裂片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白色,长约3毫米,外面很少被毛;雄蕊10枚,近等长,药隔顶端有突起的油点,花丝由上向下逐渐增宽;子房初时圆柱状或长卵形,稍后横向生长加速,故呈阔卵形或圆球形,

花柱甚短且狭窄,柱头稍增大,子房柄明显。果径8-14毫米,淡红色,果皮有半透明油点。花、果期几乎全年。

产海南的本种,以其小叶片的质地和干后的色泽可分二类型:一是叶质颇厚而稍硬,干后叶面榄绿色,叶背淡黄或黄带淡绿色,略有光泽;另一类是纸质,干后两面几同色,淡茶褐或稍带绿色,暗淡无光泽。

生长环境

山橘树主要生长于海拔约1000米以下山地或旷野杂木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山橘树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大管Micromelum falcatum (Lour.) Tanaka


    中文学名大管拉丁文名Micromelumfalcatum(Lour.)Tanaka别名白木、山黄皮、鸡卵黄、野黄皮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小芸木属种大管分布区域产广东西南部、海南、广西合浦至东兴一带、云南东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也有。

形态特征植株树高1-3米。叶小枝、叶柄及花序轴均被长直毛,小叶背面被毛较密,成长叶仅叶脉被毛,很少几无毛。羽状复叶,有小叶5

形态特征

植株

树高1-3米。

小枝、叶柄及花序轴均被长直毛,小叶背面被毛较密,成长叶仅叶脉被毛,很少几无毛。

羽状复叶,有小叶5-11片,小叶片互生,小叶柄长3-7毫米,小叶片镰刀状披针形,位于叶轴下部的有时为卵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部弯斜的长渐尖,基部一侧圆,另一侧偏斜,两侧甚不对称,叶缘锯齿状或波浪状,侧脉每边5-7条,与中脉夹成锐角斜向上伸展至几达叶缘,干后常微凹陷。

花序顶生,多花,花白色,花蕾圆或椭圆形;花萼浅杯状,萼裂片阔三角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约4毫米,外面被直毛,盛花时反卷;雄蕊10枚,长短相间,长的约与花瓣等长,另5枚约与子房等高;花柱圆柱状,比子房长,子房密被长直毛,柱头头状,花盘细小。

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8-10毫米,厚7-9毫米,成熟过程中由绿色转橙黄、最后朱红色,果皮散生透明油点,有种子1或2粒。

花果期

花蕾期10-12月,盛花期1-4月,果期6-8月。

本种提示

花有令人不甚愉快的香气。果序上的果因成熟程度不同,有绿色的、橙色的、朱红色的同时存在。

生长环境

生于平地至海拔500米山地,常见于阳光充足的灌木丛中或阴生林中,树边及路旁也有。

产地分布

产广东西南部、海南、广西合浦至东兴一带、云南东南部。

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也有。

药用价值

根的内皮淡茶褐色,嚼之有粘胶质液,味苦。根、叶用作草药。性凉。行气,散瘀,活血。治跌打扭伤(用根浸酒外擦)、胸痹(用根〕、感冒(用叶)。

养花小知识:如何选购健康旺盛的盆橘,不再被骗!


上好的盆橘花多果多,观赏价值也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购盆橘呢?

1.检查挂果情况。如果购买的盆橘已经挂果,可以通过观察果实的色泽,大小、多少、丰满与否等因素,来判断盆橘品种的优劣。例如果实色泽鲜亮,呈鲜红或橙黄色,用手触捏果实,有胀实感,且皮不软、不皱、皮肉不分离的,品质要好很多。

2.选择年龄小的盆橘。年龄小的盆橘生命力旺盛,长势强,有利于再培植、再挂果。这可以从主干以及分枝的颜色判断出来。枝条的年龄从小到大,皮层的颜色从绿、青、灰白间绿、灰白间灰黑、黑褐色。

3.选择嫁接苗。嫁接苗比实生苗生长快,挂果多,不会变种。其中单芽切接的盆橘比靠接的盆橘生长势强,挂果率高。在选择的时候,注意用单芽切接的愈合组织呈瘤状,用靠接繁殖的盆橘,靠接处形成的愈合组织呈长条形,愈合线斜跨树干,且愈合线上下皮色一样。

4.观察叶片的优劣。如果叶片从下到上、由外到内均为青绿色,并富有光泽,看起来厚实健壮,则可视为优质品种。而叶片猥琐、残缺蜷缩,甚至叶片上还有细小灰白点,这些是遭受虫害的现象;叶片中脉呈黄色,说明根系已经受伤或者腐烂,不能购买。另外还要选择树冠枝条匀称的,枝条充实坚硬的。如树冠枝条有的部位拥挤,有的部位空陷,且枝条低垂、零乱的,均属于劣质品种。

长叶木兰Magnolia paenetalauma


    中文学名长叶木兰拉丁文名Magnoliapaenetalauma别名水铁罗木(海南),长叶玉兰(中国树木分类学)二名法MagnoliapaenetalaumaDandy,1930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毛茛目科木兰科属木兰属种长叶木兰分布区域越南,贵州南部,海南,广西(东北部、中部及南部)

长叶木兰(学名:MagnoliapaenetalaumaDandy),为木兰科、木兰属的植物,产于贵州南部、海南、广西(东北部、中部及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常绿小乔木,高达11米;叶薄革质,花梗在开花时下弯,结果时近直立,花被片白色,芳香,聚合果褐色。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达11米;小枝绿色;嫩枝、嫩叶下面、花梗及苞片被淡褐色色毛。老时毛脱落。

叶薄革质,干时质坚脆,狭椭圆形,狭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9-15(-30)厘米,宽2.5-4.5(-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起伏成波状;侧脉每边12-15条,叶柄长1.5-2厘米,托叶痕几达叶柄顶端,边缘显著隆起。

花梗在开花时下弯,结果时近直立,长1.5-3厘米;花被片白色,芳香,9片,外轮3片近革质,淡,蓝绿色,长圆状椭圆形,长2.5-3.5厘米,内两轮白色,肉质,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长2-3厘米;雄蕊长6-10毫米,药室长5毫米,内向开裂,药隔伸出成三角形尖头,心皮被黄色直毛,狭椭圆形,顶端近三角形,干时背面具4-5行凸起瘤点。

聚合果褐色,椭圆体形,长约5厘米;蓇葖具短而端截平的喙,成熟蓇葖背缝线开裂并反卷。花期较其他木兰科种类迟而长,为庭园观赏的好树种。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米的沙土、花岗岩山坑及丘陵山坡,溪旁,在肥力较高、微酸性的土壤生长良好。

分布范围

产于贵州南部、海南、广西(东北部、中部及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长叶玉兰花期较其他木兰科种类迟而长,为庭园观赏的好树种。

观赏特性:树形整齐优美,花大而香;宜群植于广场或作行道树及园景树。

繁殖方法

用播种、高压或嫁接法。

栽培技术

播种以即采即播为佳。排水,日照需良好,幼苗较耐阴,成年植株你阳光充足。大树具深根性,移植困难,宜在半年前做断根处理。春至夏季2-3月施肥一次,以有机肥为佳,或施少量氮、磷、钾肥。性喜高温高湿,生长适温为20-32℃。

黑长叶蒲桃植物


    中文学名黑长叶蒲桃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桃金娘目科桃金娘科属玫瑰木属种黑长叶蒲桃分布区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

黑长叶蒲桃,是桃金娘科、玫瑰木属的乔木,高16米。嫩枝圆形,干后黑褐色,叶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上面干后黑色,发亮,常有瘤状突起,使叶面变为粗糙,果实球形,直径2厘米(未成熟),有白粉,果皮厚,肉质。果期4-5月。分布于海拔1,14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谷密林下。

形态特征

乔木,高16米;嫩枝圆形,干后黑褐色。叶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4-20厘米,宽4-5.5厘米,先端渐尖,尖头略钝,基部楔形,上面干后黑色,发亮,常有瘤状突起,使叶面变为粗糙,有时平滑,下面黑褐色,侧脉23-32对,在上下两面均明显突起,以55度开角斜行向上,靠近边缘1.5-2毫米处相结合成边脉,外侧另有1条小边脉,侧脉间相隔4-6毫米,有明显网脉;叶柄长1-2厘米。

果序顶生,长约7厘米,总梗长1-1.5厘米,果梗长6-8毫米;果实球形,直径2厘米(未成熟),有白粉,果皮厚,肉质。果期4-5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14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谷密林下。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

菊小长管蚜的防治方法


症状

以若蚜、成蚜危害菊花,群集危害幼茎嫩叶,影响茎叶正常生长发育。到秋后第二次盛发期群集危害花梗、花蕾,开花后还危害花蕊,并进入管状花瓣,严重影响花的质量和观赏价值。更多绿色尽在

生活习性

菊小长管蚜每年发生10~20代,在温暖地区不发生有性蚜,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在温室或暖房中越冬。到三月初即开始活动繁殖。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繁殖盛期,5月上旬有翅蚜开始上升,5月中旬至为有翅蚜盛发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田间的虫口密度较低,8月初开始回升。9月中旬到10月下旬为第二次繁殖盛期,虫口密度出现第二个峰值。从11月中旬起以无翅孤生雌蚜集中向留种株或菊茬上越冬。

特征

无翅孤生雌蚜体纺锤形,褐色至黑褐色,有光泽。

有翅孤生雌蚜体长卵形,触角第三节次生感觉圈为小圆形突起,15~20个,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

防治方法

(1)苗期:喷施50%锌硫磷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

(2)花期:可喷施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只喷茎叶不喷花和花蕾。

(3)土壤防治盆栽菊15~25厘米盆用呋喃丹5克或15%的涕灭威颗粒剂每盆2克,施入土中,覆土后浇水。

《长叶山小橘Glycosmis longifolia (Oliv.) Tanaka》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山影植物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