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影植物的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亮叶山小橘Glycosmis lucida Wall. ex Huang》,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亮叶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lucidaWall.exHuang门种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亮叶山小橘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及以西各地(景洪、勐腊、景东、澜沧等地)。印度及缅甸东北部也有。

形态特征直立灌木,高约4米。幼枝及芽被锈色毛。叶互生,有柄;单叶及羽状复叶杂见。夏、秋开白色小花,花近无梗。小浆果肉质,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高约4米。幼枝及芽被锈色毛。叶互生,有柄;单叶及羽状复叶杂见。夏、秋开白色小花,花近无梗。小浆果肉质,近球形,常略偏斜,直径约7毫米,淡红色或较深,略通明。

小乔木,高3-5米。嫩枝淡黄绿色,略呈两侧压扁状,无毛。叶有小叶3-5片,偶有6片,稀兼有单小叶,小叶柄长2-8毫米,腹面凹陷呈小沟状;小叶长椭国形或有时披针形,长7-18厘米,宽3-6厘米,顶部长渐尖或尾状渐尖,顶端钝,基部短楔尖,全缘,不规则浅波浪状,干后淡黄绿色,略有光泽,中脉在叶面至少下半段稍凹陷呈小沟状,侧脉每边8-11条,干后在叶背颇明显凸起。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1-4厘米,花颇多;花序轴及花梗被甚早脱落的褐锈色微柔毛,花梗甚短;花萼裂片阔卵形,长约1毫米,边缘常有细缘毛;花瓣长约5毫米或稍更长,宽2-3毫米,较迟脱落,有油点;雄蕊10枚,长短相间,花丝线形,中部以下较宽,顶部突狭尖,药隔顶端有1油点,子房圆柱状或短棒状,散生干后明显凸起的油点,花柱比子房略纤细但甚短且界限不明显,柱头约与花柱等粗果阔椭圆形或卵形,橙红色,长10-14毫米,宽8-12毫米,通常有1种子。花、果期几乎全年,盛花期1-3月。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900-1400米山地杂木林中,湿润地方较常见。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及以西各地(景洪、勐腊、景东、澜沧等地)。印度及缅甸东北部也有。

主要价值

【来源】为芸香科山小橘属植物山小橘Glycosmiscitrifolia(Willd.)Lindl.,以根、叶和果实入药。夏季采叶,鲜用或阴干。根全年可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阴干。深秋摘果,用开水烫过再晒干。

【性味】辛、甘,平。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理气消积,散瘀消肿。用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积腹痛,疝痛;外用治跌打淤血肿痛。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扩展阅读

山小橘Glycosmis pentaphylla (Retz.) Correa


    中文学名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pentaphylla(Retz.)Corre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山小橘分布区域越南西北部、老挝、缅甸及印度东北部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达5米。新梢淡绿色,略呈两侧压扁状。叶有小叶5片,有时3片,小叶柄长2-10毫米;小叶长圆形,稀卵状椭圆形,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达5米。新梢淡绿色,略呈两侧压扁状。叶有小叶5片,有时3片,小叶柄长2-10毫米;小叶长圆形,稀卵状椭圆形,长10-25厘米,宽3-7厘米,顶部钝尖或短渐尖,基部短尖至阔楔形,硬纸质,叶缘有疏离而裂的锯齿状裂齿,中脉在叶面至少下半段明显凹陷呈细沟状,侧脉每边12-22条;花序轴、小叶柄及花萼裂片初时被褐锈色微柔毛。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位于枝顶部的通常长10厘米以上,位于枝下部叶腋抽出的长2-5厘米,多花,花蕾圆球形;萼裂片阔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早落,长3-4毫米,白或淡黄色,油点多,花蕾期在背面被锈色微柔毛;雄蕊10枚,近等长,花丝上部最宽,顶部突狭尖,向基部逐渐狭窄,药隔背面中部及顶部均有1油点;子房圆球形或有时阔卵形,花柱极短,柱头稍增粗,子房的油点干后明显凸起。

果近圆球形,径8-10毫米,果皮多油点,淡红色。花期7-10月,果期次年1-3月。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各地)及西南部(临沧等地)。越南西北部、老挝、缅甸及印度东北部也有。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200米山坡或山沟杂木林中。

化学成分

根皮含furoquinolines、acridones及quinazolines类生物碱。

海南山小橘Glycosmis montana Pierre


    中文学名海南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montanaPierr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海南山小橘分布区域海南及云南东南部(富宁)。越南东北部也有。

形态特征小乔木或灌木,高3—1米。新梢、嫩芽、花梗及萼裂片均被红锈色微柔毛。叶具单小叶,叶柄通常长15—30毫米,少有长6—10

形态特征

小乔木或灌木,高3—1米。新梢、嫩芽、花梗及萼裂片均被红锈色微柔毛。叶具单小叶,叶柄通常长15—30毫米,少有长6—10毫米;小叶硬纸质或薄革质,倒卵状长圆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棕灰色。叶具单小叶,叶柄甚短,通常长不超过5毫米,小叶柄与叶柄连接处不增粗,干后颜色相同;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4—5厘米,顶部狭尖,基部狭楔尖,偶有倒披针形,纸质,边全缘,新梢及嫩叶背面均被褐锈色早脱落的粉末状微柔毛,成长叶背沿中脉两侧尚有甚稀疏微柔毛,干后叶背呈苍灰或略呈浅银灰色,油点多且明显,侧脉每边9—13条,中脉在叶面稍凹陷呈细沟状,下半段较明显。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2—5厘米,位于小枝下部的较短,花较密集,呈团伞状;花萼裂片阔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长3—4毫米,早落;雄蕊10枚,长短相间,花丝上部较狭,向下渐宽,顶端与花药连接处针尖状,药隔顶端有1油点;子房初时圆柱状,授粉后很快增宽,呈阔卵形或圆球形,花柱短,柱头稍增大,子房的油点干后不凸起。成熟果未见,据载为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8—10毫米,有种子I粒。花期4—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海南山小橘生长于海拔200-500米丘陵坡地或溪旁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海南山小橘在海南地区主要分布于儋州、临高、澄迈、琼海、万宁、保亭、三亚(海南植物志)等地,云南东南部(富宁),越南东北部也有。

主要价值

海南山小橘果微甜,可鲜食,也可制作成饮料或酿酒,可直接开发利用或作为果树的育种材料,也可作为盆景观赏植物开发利用(海南特色野生果树、药材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一书中记载)

小花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 Kurz


    中文学名小花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parviflora(Sims)Kurz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小花山小橘分布区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六省

形态特征小花山小橘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叶有小叶2—4片,稀5片或兼有单小叶,小叶柄长1—5毫米;小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

形态特征

小花山小橘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叶有小叶2—4片,稀5片或兼有单小叶,小叶柄长1—5毫米;小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有时倒卵状椭圆形,长5—19厘米,宽2.5—8厘米,顶部知尖至渐尖,有时钝,基部楔尖,无毛,全缘,干后不规则浅波浪状起伏,且暗淡无光泽,中脉在叶面平坦或微凸起,或下平段微凹陷,侧脉颇明显。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通常3—5厘米,很少较短,但顶生的长可达14厘米;花序轴、花梗及萼片常被早脱落的褐锈色微柔毛;萼裂片卵形,端钝,宽约1毫米;花瓣白色,长约4毫米,长椭圆形,较迟脱落,干后变淡褐色,边缘淡黄色;雄蕊10枚,极少8枚,花丝略不等长,上部宽阔,下部稍狭窄,与花药接连处突尖,药隔顶端有1油点;子房阔卵形至圆球形,油点不凸起,花柱极短,柱头稍增粗,子房柄略升起。

果圆球形或椭圆形,径10—15毫米,淡黄白色转淡红色或暗朱红色,半透明,油点明显,有种子3—2、稀1粒、花期3一5月,果期7—9月。通常除冬、春初季节外常在同一树上有成熟果也同时开花。

在同一花序中有个别花的雄蕊为8枚,或更有5枚的。采自广东及广西东南部的标本,其小叶在干状态下沿中脉两侧有形状不规则的茶褐色细斑纹,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

生长环境

生长于低海拔缓坡或山地杂木林,路旁树下的灌木丛中亦常见,很少见于海拔达1000米的山地。

分布范围

产自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六省区的南部及海南。越南东北部也有。百余年来先后被引种至欧洲及美洲各地。

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广州或湛江近郊)。

主要价值

果略甜,轻度麻舌。根及叶作草药,味苦,微辛,气香,性平。根行气消积,化痰止咳;叶有散瘀消肿功效。

三叶漆Terminthia paniculata (Wall. ex G. Don) C. Y. Wu e


    中文学名三叶漆拉丁文名Terminthiapaniculata(Wall.exG.Don)C.Y.Wu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漆树科属三叶漆属种三叶漆分布区域产云南南部至西南部

三叶漆:产红河流域中部的石屏、新平、元江和云南西南部;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向阳干燥的山坡草地、稀树草地、灌丛或疏林中。分布不丹、印度和缅甸北部。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小枝圆柱形,无毛,疏生小皮孔。掌状3小叶,叶柄长2.5-4厘米,无毛,上面具槽;小叶坚纸质至薄纸质,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通常最宽处在叶的中上部,侧生小叶长3-7厘米,宽1.5-3厘米,顶生小叶长6-11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具小尖头,基部阔楔形,全缘或略成浅波状,侧脉两面突起,网脉在叶面突起;小叶通常无柄。

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宽大,被黄色微柔毛,长12-20厘米,多分枝,总梗及分枝纤细,下倾;苞片小,钻形,长1-2毫米,被微柔毛,小苞片极小;花淡黄色,花梗短,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花萼无毛,裂片卵圆形,长约0.5毫米,先端钝,无毛;花瓣椭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0.8毫米,无毛,两端钝,具褐色羽状脉;花丝细线形,长约0.5毫米,花药卵圆形,长约0.3毫米;花盘10裂,无毛;子房球形,径0.5-0.8毫米,无毛,花柱3,分离,近顶生,不等长,约0.5毫米,细线形,柱头头状。核果近球形,略压扁.径约4毫米,外果皮橙红色,无毛,具光泽,与中果皮分离,中果皮暗红色胶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向阳干燥的山坡草地、稀树草地、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范围

产红河流域中部的石屏、新平、元江和云南西南部;分布不丹、印度和缅甸北部。

山橘树名Glycosmis cochinchinensis (Lour.) Pierre ex Engl.


    中文学名山橘树拉丁文名名Glycosmiscochinchinensis(Lour.)PierreexEng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山橘树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干高4-1米的小乔木或灌木。新梢常呈两侧压扁状,嫩芽及花梗被褐锈色微柔毛。叶叶为单叶,纸质或近革质,形状及大小差异

形态特征

高4-1米的小乔木或灌木。新梢常呈两侧压扁状,嫩芽及花梗被褐锈色微柔毛。

叶为单叶,纸质或近革质,形状及大小差异甚大;近圆形,阔椭圆形,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4-26厘米,宽2-8厘米,最小的长2-3厘米,宽1-2厘米,顶部圆、钝、短尖至渐尖,基部圆、钝、楔尖至渐狭尖,全缘,无毛,干后颜色苍暗或淡黄绿色而略光亮,中脉在叶面平坦或微凸起;叶柄长3-10毫米,干后与叶背中脉同色而与小枝的色泽不同。

花果

花序腋生或腋生兼顶生,通常多花密集成簇,很少单花或3-5花着生于甚短的总花梗上,或长达5厘米的圆锥花序,花序轴初时被褐锈色微柔毛,花梗甚短;萼裂片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白色,长约3毫米,外面很少被毛;雄蕊10枚,近等长,药隔顶端有突起的油点,花丝由上向下逐渐增宽;子房初时圆柱状或长卵形,稍后横向生长加速,故呈阔卵形或圆球形,

花柱甚短且狭窄,柱头稍增大,子房柄明显。果径8-14毫米,淡红色,果皮有半透明油点。花、果期几乎全年。

产海南的本种,以其小叶片的质地和干后的色泽可分二类型:一是叶质颇厚而稍硬,干后叶面榄绿色,叶背淡黄或黄带淡绿色,略有光泽;另一类是纸质,干后两面几同色,淡茶褐或稍带绿色,暗淡无光泽。

生长环境

山橘树主要生长于海拔约1000米以下山地或旷野杂木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山橘树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细齿冬青Ilex denticulata Wall.


    中文学名细齿冬青拉丁文名IlexdenticulataWall.二名法Ilexdenticulat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卫矛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细齿冬青分布区域分布在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细齿冬青(学名:IlexdenticulataWall.)是冬青科冬青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的地区,多生在混交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2米,全株无毛;幼枝近圆柱形,具纵棱,二年生枝具小纵裂缝,无皮孔,具平的三角形叶痕,淡褐色或灰色。顶芽狭圆锥形,芽鳞坚韧,无毛及缘毛。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或具骤然短渐尖,基部钝或楔形,边缘具密而不规则的细齿状锯齿,齿尖黑色,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主脉在叶面狭的凹陷,在背面隆起,侧脉每边6~9条,与网状脉在叶面不明显,背面明显;叶柄长1~1.3cm,无毛,上面具狭槽或平坦,背面具皱纹;托叶无或很小,变黑色。雄花:假圆锥花序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花序轴长4~14毫米,每分枝(聚伞花序)具1~3花,总花梗长约2毫米,苞片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2~5毫米,急尖;花梗长2~3毫米,单花花梗长约5毫米,中部具2枚三角形小苞片;花4基数;花萼盘状,直径约2.5毫米,4裂,裂片三角形,急尖或渐尖,全缘;花冠辐状,直径约7毫米,花瓣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反折,基部合生;雄蕊4,与花瓣等长,花药卵球形,长约0.75毫米;退化子房球形,先端圆形微凹。雌花未见。果序簇生或假总状,中轴长5~10毫米,单个分枝具1果,果柄长6~10毫米,无毛或稍被微柔毛。果球形或扁球形,直径6~7毫米,平滑,顶端宿存柱头脐状,常凹陷,4裂,基部具伸展的宿存花萼;分核4,轮廓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背面具不整齐的3棱和2沟,侧面具棱沟交织的窝穴,内果皮骨质。果期7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0米的地区,多生在混交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在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物种区别

本种与大叶冬青相似,它们在果实具脐状宿存柱头,分核具不规则的皱纹和窝穴及石质内果皮方面相似,但后者的叶片厚革质,较大,长8~17厘米,宽4.5~7厘米,雄花序的单个分枝具3~9花,易于区别。

双核枸骨Ilex dipyrena Wall.


    中文学名双核枸骨拉丁文名IlexdipyrenaWal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双核枸骨分布区域分布于缅甸、尼泊尔、锡金、印度以及中国四川、西藏、湖北、云南等地。

双核枸骨(学名:IlexdipyrenaWall.)是常绿乔木,高15米;树皮灰黑色,浅纵裂;叶片厚革质,椭圆状长圆形、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卵形,叶面深绿色,光亮,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每个分枝具单花;花淡绿色,4基数;花萼盘状,深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卵形,具缘毛,败育子房卵状球形,内果皮木质。花期4~7月,果期10~12月。生长于海拔2,000~3,4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谷及箐边常绿阔叶林下。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5(~25)米;树皮灰黑色,浅纵裂;幼枝具棱,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粗壮,灰黄色,光滑或具小的纵裂缝,皮孔无或不明显,叶痕半圆形,不凸起。叶片厚革质,椭圆状长圆形、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渐尖至渐尖,渐尖头具锐尖的刺,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全缘或近全缘而具刺齿3~14枚,叶面深绿色,光亮,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主脉在叶面凹陷,被微柔毛或变无毛,在背面隆起,侧脉6~9对,在叶面微凹,在背面凸起,网状脉不明显;叶柄长3~6毫米,上面具浅槽,被微柔毛,背面具皱纹;托叶宽三角形,宿存。

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每个分枝具单花;花序基部具卵状披针形苞片,外面者先端骤尖,内面者钝,均具缘毛;花淡绿色,4基数;雄花:花梗长2~3毫米,疏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基部具2枚披针形小苞片,长约1.5毫米;花萼盘状,直径约3毫米,深裂,裂片卵状三角形,急尖或饨,疏具缘毛;花冠辐状,直径7毫米,花瓣卵形,长约3毫米,具缘毛,基部稍联合;雄蕊4,较花瓣长,与花瓣互生,花药长圆状卵形,长约0.75毫米;败育子房卵状球形,直径约1.5毫米,先端钝或近平截。雌花:花梗长1~3毫米,疏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花萼与花冠同雄花:退化雄蕊略短于花瓣,不育花药箭头形或近心形;子房卵球形,柱头盘状,稍浅裂。

果实球形,直径7~9毫米,幼时绿色,成熟后红色,基部具宿存的平展四角形花萼,顶端具盘状宿存柱头,2~4浅裂。分核1~4,通常2枚,当2枚时,轮廓为长圆状椭圆形或近圆形,长5~7毫米,背部宽约5毫米,且具掌状纵条纹和沟,腹面也具条纹和沟,若为4枚,其轮廓为长圆形,背部宽约3.5毫米,内果皮木质。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3400米的山谷,箐边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及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湖北西南部(利川)、四川(木里)、云南(贡山、福贡、德钦、维西、中甸、丽江、鹤庆、大姚、景东、凤庆)和西藏东南部(察隅、亚东、墨脱)等省区;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锡金、缅甸北部。模式标本采自印度旁遮普,非《云南植物志》(4)记载的采自云南西部。

楝叶吴萸Evodia glabrifolia (Champ. ex Benth.) Huang


    中文学名楝叶吴萸拉丁文名Evodiaglabrifolia(Champ.exBenth.)Huan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芸香亚科属吴茱萸属种楝叶吴萸

楝叶吴萸,学名Evodiaglabrifolia(Champ.exBenth.)Huang,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生于海拔500-800米或平地常绿阔叶林中,在山谷较湿润地方常成为主要树种。

形态特征

树高达20米,胸径80厘米。树皮灰白色,不开裂,密生圆或扁圆形、略凸起的皮孔。叶有小叶7-11片,很少5片或更多,小叶斜卵状披针形,通常长6-10厘米,宽2.5-4厘米,少有更大的,两则明显不对称,油点不显或甚稀少且细小,在放大镜下隐约可见,叶背灰绿色,干后略呈苍灰色,叶缘有细钝齿或全缘,无毛;小叶柄长1-1.5厘米,很少短至6毫米或长达2厘米。

花序顶生,花甚多;萼片及花瓣均5片,很少同时有4片的;花瓣白色,长约3毫米;雄花的退化雌蕊短棒状,顶部5-4浅裂,花丝中部以下被长柔毛;雌花的退化雄蕊鳞片状或仅具痕迹。

分果瓣淡紫红色,干后暗灰带紫色,油点疏少但较明显,外果皮的两侧面被短伏毛,内果皮肉质,白色,干后暗蜡黄色,壳质,每分果瓣径约5毫米,有成熟种子1粒;种子长约4毫米,宽约3.5毫米,褐黑色。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米至800米的地区,多生于平地常绿阔叶林中及山谷较湿润地方常成为主要树种。

树干通直,速生,成材快,抗旱,抗风,在土质较肥沃的地方,10余年内可以成材。在广东西南部一些地区为营造速生杂木林及“四边地”的主要树种之一。

分布范围

产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约北纬24°以南地区。

主要价值

材料价值

木材有酸辣气味,半环孔材,心边材区别明显。心材大,木射线在材身上如灯纱眼网状结构,黄棕色,露于空气后变深,鲜艳美观,纹理直,无虫蛀,较耐腐。板材平滑,略有光泽,是天花板、楼板、门窗、枪托、车、船内装饰及文具等用材。在广州历来的商品材“檫木”即是本种,它与森树(或称苦楝)同入良材之列。树叶是蓖麻蚕的良好饲料。

药用价值

楝叶吴萸的鲜叶、树皮及果皮均有臭辣气味,以果皮的气味最浓。根及果用作草药。据载有健胃、驱风、镇痛、消肿之功效。

波缘水竹叶Murdannia triguetra (Wall.)Bruckn


    中文学名波缘水竹叶拉丁文名Murdanniatriguetra(Wall.)Bruckn目鸭跖草目科鸭跖草科分布区域云南

波缘水竹叶是鸭跖草科、水竹叶属植物。被SP2000收录,状态为Murdanniaundulata为接受名。产云南南部(河口新寨),属于我国特有品种。茎长达50厘米以上,匍匐生根,近于无毛,直径3-4毫米,节间长6厘米,有不孕短分枝。叶无柄,长卵状披针形,长达12厘米,宽3-3.5厘米,顶端短渐尖,边缘有一条波状皱带,无毛;叶鞘长约1厘米,一侧有长硬毛。

形态特征

茎长达50厘米以上,匍匐生根,近于无毛,直径3—4毫米,节间长6厘米,有不孕短分枝。叶无柄,长卵状披针形,长达12厘米,宽3—3.5厘米,顶端短渐尖,边缘有一条波状皱带,无毛;叶鞘长约1厘米,一侧有长硬毛。花序二歧状伞房花序,无毛;蝎尾状聚伞花序长达4厘米;花疏生;苞片披针形,急尖;花梗与苞片对生,几乎伸直,长10—13毫米;萼片宿存,包裹果实。蒴果椭圆状三棱形,长7毫米,3室,每室有种子7颗,种子单列,具白色网眼。果期5月。

本种叶很像宽叶水竹叶Murdanniajaponica,但本种的茎匍匐生根,蒴果狭长,每室有较多的种子。体态象根茎水竹叶Murdanniahookeri,但本种叶宽得多,边缘明显皱波状,圆锥花序远远伸出上部叶子,而且本种的种子较多,每室有7颗。

分布范围

云南(河口)

海南黄皮Clausena hainanensis Huang ex Xing


    中文学名海南黄皮拉丁文名ClausenahainanensisHuangexXin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黄皮属种海南黄皮分布区域海南省

形态特征高2-5米的灌木或小乔木。各部多被柔毛。叶互生,聚生于枝顶部,通常有小叶25-37片,小叶互生,有时对生,位于叶轴下部的

形态特征

高2-5米的灌木或小乔木。各部多被柔毛。

叶互生,聚生于枝顶部,通常有小叶25-37片,小叶互生,有时对生,位于叶轴下部的较小,有时近圆形,最小的长与宽均约4毫米,向顶部的渐增宽且延长,斜椭圆形,长达20毫米,宽约10毫米,两端钝,或基部甚短尖,两边明显不对称,边缘浅波浪状,中脉在叶面稍凹陷,侧脉每边5-8条,在叶缘附近上下连接,形成与叶缘近于平行的边脉;小叶柄长约1毫米。

圆锥花序顶生;花蕾圆球形,有5条稍凸起的纵脊棱;花萼裂片阔卵形,长约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瓣长圆形,长约5毫米,两面被短毛或内面无毛;雄蕊10枚,长短相间,长的与花瓣等长,花丝线状,下部稍增宽,不呈曲膝状;子房密被直长毛,花盘细小,子房柄短。

果序顶生,狭窄的圆锥状,长约5厘米;果萼4裂,裂瓣半圆形,长不及0.5毫米,果椭圆形,长8毫米,宽5毫米,淡黄色,被毛,有油点。

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见于海拔约950米的石灰岩山地(模式标本产地)。

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壤土种植为佳。

分布范围

产中国海南昌江县坝王岭。

主要价值

营养功效

黄皮的果实成熟后除可以生吃外,还可以加工制成果酱、蜜饯、饮料和糖果。

黄皮种子富含油分,出油率高达42%,为优良的润滑剂。黄皮作为一种优质的水果,其果实除鲜食外,尚可加工成果冻、果酱、蜜饯、果饼及清凉饮料等或盐渍、糖渍。

夏天吃黄皮时,可以将果肉、果皮和果核放在口中嚼碎,连渣带汁一并吞下,味虽有些苦,但可以起到降火、治疗消化不良、胃脘饱胀的作用。

黄皮生津止渴、消食健胃的夏季滋味,民间也喜欢拿水煎黄皮叶来防治感冒,或者用黄皮树根来治气痛。黄皮的果皮和果核也都是入药良材,有利尿消肿、行气止痛等功效。黄皮促进消化功能。

药用价值

黄皮果

性味:味苦;辛;酸,微温。

功能主治:行气;消食;化痰。主食积胀满;脘腹疼痛;疝痛;痰饮咳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使用注意:《本草求原》:多食动火,发疮节。

黄皮果核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解毒散结。主食滞胃痛;气滞脘腹疼痛;疝痛;睾丸肿痛;痛经;小儿头疮;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烂敷。

使用注意:气虚者禁服。

黄皮叶

性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毒。主温病发热;流脑;疟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黄肿;小便不利;热毒疥癣;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黄皮根

性味:味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主气滞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60g。

主要品类

黄皮果有多个品种。有酸,有甜,也有早熟与迟熟之分。

以果形而分,大致有:

⑴圆粒种。果圆球形,有称为冰糖甜黄皮的即属此类。此中又分为大粒种与小粒种两类。大抵汁多、味清甜者为优;

⑵椭圆形种。果椭圆形。果形较大,种子较多,味甜带酸,品质中等;

⑶阔卵形,形如鸡心的称鸡心黄皮,比圆粒种早熟,果较小,通常有种子1粒,味清甜,品质优。此外,味酸的通常称为酸黄皮。实生树结出的果,味多偏酸。据前人调查,福建有约6个品种,广东有8个品种,广西的品种尚待调查。

繁殖方法

砧木培育

在黄皮成熟期,选择果大饱满、充分成熟的酸黄皮果实,置阴凉处堆沤数天至腐烂,脱去皮肉,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剔除细小的、发育不全的种子,即可播种。苗床高25厘米、宽80-100厘米,把种子均匀撒于畦面,不相互重叠,粒距2厘米左右,播后覆盖厚约1厘米的干净湿细沙,盖上一层厚约2.5厘米的稻草,淋水,每隔3-5天淋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苗地忌过干过湿。幼苗开始出土时,分次逐渐将稻草揭去,并施用优质三元复合肥(0.4%),当苗高12-16厘米时,分床移栽于嫁接圃,株行距以20厘米×20厘米为宜,畦宽120厘米、高30厘米左右。幼砧生长期间,每隔15天追施腐熟稀薄人粪尿水肥,或优质三元复合肥(0.4%)1次;做好除草、浅松土、除虫、防病等工作。

嫁接苗培育

待砧苗径粗(砧苗离地面10厘米处)达0.8厘米时,即可进行嫁接。以3-4月嫁接为佳。

接穗的采集:接穗应采自进入结果盛期、丰产、稳产、优质的良种母树(可选用郁南无核黄皮、选种大鸡心黄皮、迟熟无核黄皮等品种),在其树冠顶部或中部外围选取生长充实健壮、芽眼饱满的上年春梢或秋梢作接穗。

嫁接方法:采用单芽或双芽切接法,嫁接时宜选在晴天,以无风阴天最适宜;在砧苗离地面10-12厘米处选择平直光滑部位进行嫁接。

黄皮接后管理

一般嫁接后12-15天,接穗芽眼开始萌发,此时要加强检查,对不成活的要及时补接。及时抹除砧桩萌芽,待第一次梢转绿后,可施用优质的复合肥,以后在每次梢抽发前和新梢转绿后各施1次优质复合肥。结合施肥适当浅松土(深度以2厘米左右为宜),除去苗地杂草。及时浇水防旱,保持土壤湿润,雨天及时排渍。接穗抽梢长至30-35厘米时,打顶摘心,促分枝,培养2-3条分布均匀、生长健壮的分枝作主枝;注意做好炭疽病、蚜虫、潜叶蛾等病虫害防治,以保护苗木的正常生长。

黄皮苗木出圃

嫁接成活后1年便可出圃定植,出圃时应剪除嫩枝及一部分叶片(约1/2)。苗木质量要求接口愈合良好,苗高60厘米以上,主干粗(离地面8厘米处)1.2厘米以上,有2-3条分枝,须根较多,无病虫害。

窄叶柯Lithocarpus confinis Huang


    中文学名窄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confinisHuang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种窄叶柯L.confinis分布区域贵州、云南等地

窄叶柯(学名:LithocarpusconfinisHuang)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贵州、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较干燥山坡次生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0米,小枝干后褐黑色,枝、叶无毛。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3厘米,宽1.2-3.5厘米,很少较宽,顶部短渐尖或狭而钝,基部楔形,沿叶柄下延,全缘,中脉下半段的中央明显裂槽状凹陷,侧脉每边12-16条,甚纤细,其走向与上、下脉之间的距离常不规则,有时远离叶缘即行分枝,支脉更纤细或不显,背面有干后略油润的紧实蜡鳞层,成长叶背面带苍灰色或灰白色;叶柄长稀达1厘米,基部略呈枕状。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序轴无或几无毛,雌花序轴被或多或甚稀疏的微毛状灰黄色蜡鳞,2-6穗聚生于枝顶部;雌花每3朵一簇。果序轴粗4-7毫米;壳斗近于平展的碟状,高1-3毫米,宽10-16毫米,小苞片甚小,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有干后稍油润微毛状蜡鳞;坚果扁圆形,少有略长的圆锥形,高10-18毫米,宽14-20毫米,顶部近平坦且中央微凹陷,很少短尖,淡棕黄色或灰黄色,有时有淡薄的白粉,果壁薄,果脐深1-1.5毫米,口径5-8毫米。花期6-8月,果次年8-11月成熟。

生长环境

窄叶柯生长于海拔1500-2400米较干燥的山坡次生林中。常呈灌木状。

窄叶柯分布在中国贵州西部(兴义、兴仁、安龙等地)、云南中部以东(嵩明、禄劝、寻甸、砚山等地)。

巨叶冬青Ilex perlata C. Chen et S. C. Huang ex Y. R. Li


    中文学名巨叶冬青拉丁文名IlexperlataC.ChenetS.C.HuangexY.R.Li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巨叶冬青分布区域产于云南东南部(河口).

巨叶冬青,学名IlexperlataC.ChenetS.C.HuangexY.R.Li,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产于云南东南部(河口),生于海拔120~750米的潮湿密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小枝圆柱形,粗壮,黑紫色或咖啡色,具明显凸起的圆形叶痕;顶芽狭圆锥形,疏被短柔毛。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0~)30~36厘米,宽(8~)9~13厘米,先端渐尖或镰状渐尖,渐尖头稍弯向一侧,基部钝或阔楔形,边缘反卷,具疏锯齿,齿尖向内,叶面绿色,干时橄榄绿色或褐橄榄绿色,具光泽,无毛,背面淡绿色,密被极短的微柔毛,具细小腺点,主脉在叶面凹陷,背面隆起,侧脉每边15~20条,与主脉呈60度角,拱曲,于叶缘附近网结,在两面稍突起,细脉网状,在叶面稍突起,背面不大明显;叶柄长1.8~2.5厘米,粗壮,上面具沟槽,背面具皱及纵棱槽。

聚伞花序圆锥状或簇生于1~2年生枝的叶腋内,每聚伞花序具1~3花;花序轴及花梗被微柔毛;苞片及小苞片卵状三角形,具缘毛。花紫红色,4基数。雄花:单花花梗长5~6毫米,2~3花之花梗长2~3毫米;花萼杯状,直径约3毫米,疏被微柔毛,4浅裂,裂片圆形,具缘毛;花瓣4,倒卵状长圆形,长约4毫米,基部几分离;雄蕊长为花瓣的2/3,花药椭圆形,长约2毫米;不育子房圆锥形,长1~1.5毫米。雌花:花序的每分枝常具单花,花梗较粗壮,长5~6毫米,被微柔毛,小苞片生于花梗基部;花萼长2.5毫米,宽3毫米,外面疏被微柔毛,浅裂片圆形,具缘毛;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5~5.5毫米,宽3毫米,分离;不育雄蕊长为花瓣的1/2,败育花药箭头形;子房椭圆状球形,长3.5毫米,宽2.5毫米,柱头盘形,4裂。

果近球形,长约9毫米,直径8毫米,具皱,宿存柱头薄盘状,宿存花萼平展。分核4,椭圆体形,长约6毫米,背部宽约3.5毫米,背面具深而宽的凹槽,侧面具不规则的细棱。花期4~5月,果期5~6月。

参考文献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750米的潮湿密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东南部(河口)。

濒危物种

从植物种的占有面积,栖息地的面积、范围和/或质量及地点或亚种群的数目划分巨叶冬青被列为《中国极危濒危植物名录》

《亮叶山小橘Glycosmis lucida Wall. ex Huang》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山影植物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