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印度簕竹Bambusa arundinacea (Retz.) Willd.》,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印度簕竹拉丁文名Bambusaarundinacea(Retz.)Willd.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目禾本目(Po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属簕竹属(Bambusa)种印度簕竹分布区域我国广州和香港均引入栽培。原产印度。

印度簕竹,别名:茨竹,拉丁文名:Bambusaarundinacea(Retz.)Willd.禾本科、簕竹属竿高10-17米,尾梢略弯,下部近劲直;光滑无毛,节处稍隆起,仅于解箨后在箨环上暂时留有长为5毫米的棕色刺毛,分枝习性低,竿下部的分枝为基部膨大的粗长单枝,此枝上的小枝常短缩而成反曲的锐利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刺丛,竿中部的分枝为3枝簇生,其主枝显著较粗长。竿箨迟落;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 

形态特征

竿高10-17米,直径6-9厘米,尾梢略弯,下部近劲直;节间长10-23厘米,光滑无毛,壁厚1-1.5厘米,节处稍隆起,仅于解箨后在箨环上暂时留有长为5毫米的棕色刺毛,基部第一、二节均生有短气根;分枝习性低,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分枝,竿下部的分枝为基部膨大的粗长单枝,此枝上的小枝常短缩而成反曲的锐利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刺丛,竿中部的分枝为3枝簇生,其主枝显著较粗长。竿箨迟落;箨鞘背面除近底缘中央部分被有暗棕色刺毛外,余均无毛,干时纵肋隆起,鞘内面在两侧近顶端被暗棕色刺毛,鞘边缘的上部稍有皱褶,并生有暗棕色纤毛,先端宽拱形;箨耳由箨片基部向两侧下延而成,与箨片并无明显界线,呈波状皱褶,两表面均被黑褐色刺毛,尤以内表面被毛更密;箨舌高约4毫米,近全缘,密生纤细短纤毛;箨片直立或上部的外展,宽三角形,其基部并不收缩窄,直接下延与箨耳相连,背面(或下表面)无毛或于近基部两侧被暗棕色刺毛,腹面(或上表面)被极密的黑褐色刺毛。末级小枝具7-10叶,叶鞘背面无毛或稍被柔毛;叶耳短小,边缘具脱落性弯曲繸毛;叶舌低矮;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1-18厘米,宽11-15毫米,上表面仅近基部有少数长硬毛,下表面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分布范围

我国广州和香港均引入栽培。原产印度,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主要价值

本种为一大型具刺竹类,竹竿通直,粗大而坚实,可作建筑及棚架用材。

小编推荐

山小橘Glycosmis pentaphylla (Retz.) Correa


    中文学名山小橘拉丁文名Glycosmispentaphylla(Retz.)Corre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山小橘属种山小橘分布区域越南西北部、老挝、缅甸及印度东北部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达5米。新梢淡绿色,略呈两侧压扁状。叶有小叶5片,有时3片,小叶柄长2-10毫米;小叶长圆形,稀卵状椭圆形,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达5米。新梢淡绿色,略呈两侧压扁状。叶有小叶5片,有时3片,小叶柄长2-10毫米;小叶长圆形,稀卵状椭圆形,长10-25厘米,宽3-7厘米,顶部钝尖或短渐尖,基部短尖至阔楔形,硬纸质,叶缘有疏离而裂的锯齿状裂齿,中脉在叶面至少下半段明显凹陷呈细沟状,侧脉每边12-22条;花序轴、小叶柄及花萼裂片初时被褐锈色微柔毛。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位于枝顶部的通常长10厘米以上,位于枝下部叶腋抽出的长2-5厘米,多花,花蕾圆球形;萼裂片阔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早落,长3-4毫米,白或淡黄色,油点多,花蕾期在背面被锈色微柔毛;雄蕊10枚,近等长,花丝上部最宽,顶部突狭尖,向基部逐渐狭窄,药隔背面中部及顶部均有1油点;子房圆球形或有时阔卵形,花柱极短,柱头稍增粗,子房的油点干后明显凸起。

果近圆球形,径8-10毫米,果皮多油点,淡红色。花期7-10月,果期次年1-3月。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各地)及西南部(临沧等地)。越南西北部、老挝、缅甸及印度东北部也有。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200米山坡或山沟杂木林中。

化学成分

根皮含furoquinolines、acridones及quinazolines类生物碱。

慈孝竹Bambusa multiplex


    中文学名孝顺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别名孝顺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簕竹属Bambusa亚属孝顺竹亚属分布区域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

慈孝竹,又名孝顺竹。为禾本科簕竹属灌木型丛生竹,地下茎合轴丛生。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

形态特征

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但在南方暖地竹种中,慈孝竹的耐寒力较强,喜排水良好、湿润的土壤。性好高爽,适生于温暖湿润、背风、土壤深厚之环境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野生或栽培。原产越南。

主要价值

孝顺竹竹秆丛生,四季青翠,姿态秀美,宜于宅院、草坪角隅、建筑物前或河岸种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本种杆青绿色,枝叶密集下垂,形状优雅、姿态秀丽,为传统观赏叶竹种。多栽培于庭院供观赏,在庭院中可孤植、群植,作划分空间的高篱;也可在大门内外入口角道两侧列植、对植;或散植于宽阔的庭院绿地;还可以种植于宅旁作基础绿地中作缘篱用。也常见在湖边、河岸栽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栽培技术

种植

孝顺竹以母竹移栽最为简便,应于3月间进行,以竿基芽眼肥大,须根发达者为佳,母竹留枝2、3盘。至于移兜栽植,则不留竿部,只栽竹兜也会成活。

孝顺竹也可用分根或埋条繁殖,剪取每节带叶枝条埋土繁育。

病虫害防治

及时清扫慈孝竹下的枯竹叶,组织人力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生长过快失去控制。注意病虫害及植株干旱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常见变种

毛凤凰竹(变种)(湖南)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箨鞘背面被糙伏毛。

产江西、湖南。生于旷地或溪边。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长沙。

观音竹(变种)(广东)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特征为竿实心,高1-3米,直径3-5毫米,小枝具13-23叶,且常下弯呈弓状,叶片较原变种小,长1.6-3.2厘米,宽2.6-6.5毫米。

原产华南地区。多生于丘陵山地溪边,也常栽培于庭园间以作矮绿篱,或盆栽以供观赏。

石角竹(变种)(台湾)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蘀鞘先端近于两侧对称的宽拱形。

产台湾。常年植于旱地田野间和山麓,广州庭园间也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本变种常栽培以作绿篱和防风林。

黄纹竹(栽培型)(广西植物)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节间在具芽或具分枝的一边具黄色纵条纹。

产四川。栽培于成都望江楼公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成都。

小琴丝竹(栽培型)(四川)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和分枝的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竿箨新鲜时绿色,具黄白色纵条纹。

四川、广东和台湾等省于庭园中栽培。

竿和分枝的色泽鲜明,有如黄金间碧玉,在庭园种植以供观赏。

银丝竹(栽培型)(香港)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竿下部的节间以及箨鞘和少数叶片等皆为绿色而具白色纵条纹。

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

为庭园中栽培的观赏品种。

垂枝竹(栽培型)

原产我国,广州庭园中有栽培。

为庭园观赏品种,叶片细长,枝叶下垂,形似垂柳,甚为美观。

凤尾竹(栽培型)

本栽培品种与观音竹相似,但植株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具9-13叶,叶片长3.3-6.5厘米,宽4-7毫米等特征与之有别。

原产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

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

小叶琴丝竹(栽培型)

本栽培型与凤尾竹相似,其不同处在于植株较矮小,高1-3米,竿初时色淡红,后转为黄色并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小枝下弯,具12-20叶,叶片长1.6-3.8厘米。

台湾和香港的庭园中有栽培。

种植于庭园中供观赏。

东兴黄竹Bambusa corniculata


    中文学名东兴黄竹拉丁文名Bambusacorniculat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亚属簕竹亚属种东兴黄竹

东兴黄竹(学名:Bambusacorniculata)为禾本科簕竹属下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竿高8米,直径4-7厘米,尾梢下弯,基部数节略呈“之”字形曲折,幼时被白色蜡粉;节间长20-32厘米,惟基部数节间显著较短,常于具分枝的一侧扁平或具浅沟槽,幼时表面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刺毛,竿壁厚;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并具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二、三节开始分出单枝,以上各节则为3至多枝簇生,其主枝较粗长,竿下部分枝上的小枝常短缩为弯的软刺。箨鞘早落,背面无毛,先端近截形,其一侧呈三角状突起;箨耳不相等,大耳约为小耳的3倍,长圆形或椭圆形,宽约8毫米,边缘具长约1厘米的波曲状缝毛;箨舌高约3毫米,边缘具短流苏状毛,背面密被糙伏毛;箨片直立,三角形或狭卵形,其基底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4/5。叶鞘无毛;叶耳常不发达,存在时亦常微小,半圆形至卵形,鞘口繸毛波曲状;叶舌低矮,边缘被细长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通常长13-20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花枝未见。

生长环境

多生于丘陵地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广西东兴。广州有栽培。

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中文学名硬头黄竹拉丁文名Bambusarigida别名硬头黄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百合纲亚纲单子叶植物纲目莎草目亚目禾本目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属簕竹属Bambusa种硬头黄亚种簕竹亚属分布区域广东省,贵州省,四川,江西赣州

硬头黄竹(Bambusarigida)是一种生长快,适应性强,产量高,繁殖方法多种多样,材质优良,经济价值高的中型丛生竹种。历来是造纸一级制浆原料和优良农用建筑材料,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 硬头黄竹属双子叶植物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省和四川省、贵州省等地。绿,背淡,披针形,枝端约有5-9叶。穗白色,已干枯,仅自基部砍断之处生者,正常生长之杆未花。 

形态特征

竿高5-12米,直径2-6厘米,尾梢略弯拱,下部劲直;节间长30-45厘米,无毛,幼时薄被白色蜡粉,竿壁厚1-1.5厘米;节处稍隆起,偶在竿基部第一节的箨环之上方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或第二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直径粗4-6毫米。

箨鞘早落,硬革质,背面于下半部近内侧边缘贴生暗棕色刺毛,老时变无毛,先端向外侧倾斜而呈稍不对称的宽弧拱形;箨耳不相等,略有皱褶,深褐色,边缘被波曲状长约1厘米的繸毛,大耳通常呈卵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在竿上部者近长圆形或披针形,小耳卵形或近圆形,其大小仅为大耳的2/3;箨舌高2.5-3毫米,条裂,边缘具流苏状毛,毛落后而呈细齿状或啮蚀状;箨片直立,易脱落,呈近于对称的卵状三角形至卵状披针形,背面贴生极疏的棕色小刺毛,腹面近基部的脉间密生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硬尖头,基部作圆形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为3-4毫米,边缘近基部被纤毛,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5。

叶鞘背面无毛,纵肋隆起,仅外侧边缘被短纤毛;叶耳椭圆形,边缘具少数繸毛;叶舌高0.5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7.5-18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或仅近基部被疏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细尖头,基部楔形,次脉4-9对。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枚乃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当多枚簇生成丛时其中多为不孕小穗,单生者则多为发育良好的孕性小穗,后者长3-4.5厘米,含小花3-7朵,基部托以数枚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形扁,无毛,长2-4毫米,顶端膨大呈杯状;颖椭圆形,长6-7毫米,多脉,先端急尖;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1-1.5厘米,宽4-8毫米,具多脉,中脉隆起成脊,先端具短尖头;内稃较其外稃稍短,具2脊,脊于上部被纤毛,脊间5脉;鳞被3,长1.5-3毫米,上部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半匙形,后方1片稍较长,倒卵状披针形;花药长4-6毫米,顶端被画笔状毛,子房具3棱,卵球形,具柄,连柄长2-2.5毫米,顶部被糙硬毛,花柱被毛,长1.5-2毫米,柱头3,被短毛,长不及1毫米。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硬头黄竹适生于海拔350~500米之间的溪河沿岸和低山坡地,沟槽山地及屋前屋后,田边地角,坡度在30度以下的地区,小片或四旁零星栽培。硬头黄竹要求水热条件较高,年平均气温15~18℃左右,最低月平均气温不低于4℃,绝对低温常年不低于0℃。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当年出笋的幼竹木质化程度低,如温度低于0℃时往往受冻形成千稍不能成竹。

硬头黄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在pH值4.5~7土壤中生长,比较紧实的山地土壤也可正常生长,但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竹丛生长虽好,叶色深绿,出笋亦壮平均胸径可达5~6cm,亩产竹株数可在1000株以上,总蓄积达3000公斤土壤贫瘠生长不良,出笋细弱,叶色发黄,黄竹需要充足的光照,栽植在林冠下或背光的条件下均生长不良,因此,应留出适当间隔进行定植。

分布范围

产四川。常栽培于平坝、河边或村落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巴县。现其他省市已引种。

主要价值

竿材厚而坚实,且其下部挺直,常用作搭棚架、晒架以及做各种农具。

繁殖方法

母竹选择:以一年生为宜。忌过幼与过老。鉴别方法为;竹丛内枝稍短,叶片少,而叶已完全展开,一般冠幅长1米。从竹秆上看,竹秆碧绿也,有丰富约白色蜡粉近地表看2~3片笙箨包裹竹节有箨的锯齿状宿存,修枝后节青色。

利用竹秆节的每一生枝部分,在其主柱的基部萌发盼蝌枝,成簇生长,具有隐芽,能萌发生报的特性,选用2~3年生撼壮竹,在其上选择节短,基部粗于0.5cm。基部2~3节上有明显可见的饱满芽,枝篼肥大有白色根点露出侧枝,剪取长度为20cm,枝篼上一般保留2~3个节,最上一节留一小侧枝带叶2~3片,其余剪掉,断尖,脓桩竹的主侧枝都较粗壮,育苗,造林效果好。其次也可用伐桩上的鸡毛腿育苗造林,育苗时间,多在春末进行,育苗后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苗生根。竹苗可多次出笋成苗,经3~4月形成有十余株的苗丛。可以分株再繁殖或次年移苗造林。育苗方法与常规的扦插育苗,管理基本相同。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Muell. Arg.


    中文学名橡胶树拉丁文名Heveabrasiliensis(Willd.exA.Juss.)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巴豆亚科属橡胶树属种橡胶树分布区域原产巴西;广泛栽培于亚洲热带地区;中国。

植物学史橡胶树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原产于亚马孙森林,1873年被移植到英国邱园,1877年22株三叶橡胶

植物学史

橡胶树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原产于亚马孙森林,1873年被移植到英国邱园,1877年22株三叶橡胶树被运至新加坡,1898年传到马来半岛,中国于1904年引种。

在橡胶的史前时期,只有南美的印第安人对其进行简单的开采和利用。最初的时候,橡胶可能是被当作财富或极其珍贵的物品使用。公元前500年左右,墨西哥特瓦坎一带因生产橡胶而形成了一个橡胶之国—奥尔麦克王国。在一幅6世纪的壁画上,画有阿兹特克人向部落首领进贡生胶的情景。橡胶可能还被用于一些重要的仪式上,一位西班牙人在他所著的书中提到,在阿兹特克人的首领蒙提祖马二世举行的仪式上,他的子民跟随歌曲的拍子舞动黑色的胶球。南美印第安人称橡胶树为“会哭泣的树”,只要小心切开树皮,乳白色的胶汁就会缓缓流出。

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可达30米,有丰富乳汁。指状复叶具小叶3片;叶柄长达15厘米,顶端有2(3-4)枚腺体;小叶椭圆形,长10-25厘米,宽4-10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侧脉10-16对,网脉明显;小叶柄长1-2厘米。花序腋生,圆锥状,长达16厘米,被灰白色短柔毛;雄花: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雄蕊10枚,排成2轮,花药2室,纵裂;雌花:花萼与雄花同,但较大;子房(2-)3(-6)室,花柱短,柱头3枚。蒴果椭圆状,直径5-6厘米,有3纵沟,顶端有喙尖,基部略凹,外果皮薄,干后有网状脉纹,内果皮厚、木质;种子椭圆状,淡灰褐色,有斑纹。花期5-6月。

生长环境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土壤,要求年平均温度26~27℃,在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和产胶,不耐寒,在温度5℃以下即受冻害。要求年平均降水量1150~2500毫米,但不宜在低湿的地方栽植。适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浅根性,枝条较脆弱,对风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风寒并降低产胶量。

分布情况

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主产巴西,其次是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现已布及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尼日利亚、巴西、斯里兰卡、利比里亚等;而以东南亚各国栽培最广,产胶最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等5国的植胶面积和产胶量占世界的90%。中国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此外台湾也可种植,其中海南为主要植胶区。

中国早自1904年以来,分别引进到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平地、台地或山丘栽培,但在某些高原区,把橡胶树种植在海拔700~1000米高处,如果可以加强管理,也能生长良好,产胶正常。

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胶园开垦

1、种植形式和密度

(1)种植形式采用宽行密株的植胶形式,行距6-8m,株距2.8-3m。

(2)种植密度亩植32-37株。

种植品系

主栽品种PR107、RRIM600占总植胶面积90%以上,另配置种植热研7-33-97、热研126等部分主推优良品种。

开垦

按照规划的种植形式,根据丘陵地开垦的技术要求,采用水准仪按等高定标法进行定标,开垦出环山等高的环山行面:平缓地用十字线定标法定标。

1、修筑环山行规格按照规划定标的线路,开垦行面宽1.8-2.5m,行面内倾12-15。的等高环山行,挖表土回穴并平整环山行面。

2、开垦方式采用挖掘机开垦作业方式进行开垦。

3、环山行间的坡面种植覆盖作物,以提高栏水、渗水的效果。

道路及防护林建设

按照山、水、林、路综合规划的原则,开垦前规划好林段道路及防护林,确保林段道路通达率90%以上,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

苗木定植

定植时间

芽接桩3-6月份定植,最好在春季定植;袋装苗3-8月份定植:高截杆芽接苗3月底前种植。

定檀技术

1、种植位置及深度

要求在环山行中间(以机械开垦通沟为主),按照规划的株距进行种植。种植时,苗木应置于植穴中央,植株要与地面垂直;定植深度,芽接桩的以芽接位下方离地2-3cm为宜,袋装苗维持原位置,高截杆芽接苗适当深种将接合点埋入地下。

2、茅眼方向

芽接桩、袋装苗在定植时芽眼或枝条统一向环山行内壁。

3、多次回土,分层压实

定植裸根苗,一般分3-4次回土压实。要保持主根垂直,侧根舒展;定植袋装苗,先用刀切破袋底,将袋放置穴中,从下往上把塑料袋拉至一半高度,在土柱四周回土,并把土均匀踩实,然后再将余下的塑料袋拉出,并继续回土压实。

4、盖草、淋水

种植苗木前先清好植穴淋足水,再种植苗木并回好土,并平整成锅底形,回好土后再淋水,以确保定根水淋透,然后在面上盖一层松土,最后在植株周围进行根圈盖草。定植后如果天气干旱,要求3-5天淋水一次(如用竹框定植的可根据干旱情况来决定),淋水量以胶苗根部20cm半径范围内至根底部土壤湿润为准。

5、抗旱定植

定植完并淋定根水后,用编好(下大上小两头通)的竹框罩住,苗木位于中间,再在竹框外围培土,形成一个土包。如没有竹框的,用带叶树枝对芽接桩进行遮阴。

抚管措施

修枝抹芽

1、作业时间3-12月。

2、作业安排及要求

①当年定植的苗木要求定植后及时进行抹芽作业。用芽接桩定植的要及时抹掉全部的砧木芽、分枝芽和多抽的接穗芽:用袋装苗定植的要及时抹掉分枝芽。对多抽的接穗芽和顶芽断掉或枯死的植株,要坚持“留强去弱”的原则进行抹芽,只留一个壮芽。高截杆苗保留全部顶芽,以利增加植株同化面积,促进苗木生长,以后任其自然疏枝。高截杆苗如果回枯成中截杆或低截杆苗时,宜留一个壮芽重新培养树干,其余的芽要及时修除,以利于培养笔直的树干。

②二至三年生苗木要及时进行封顶和修枝,要求主杆2.5米以下抽生的侧芽侧枝,必须在没有木栓化之前全部抹掉;苗木生长高度达3米左右,在主杆2.8-3米处,于密节芽处进行摘顶。摘项必须在春夏季节进行,于苗木顶逢叶片老化和摘顶处木杆已开始木栓化时进行。摘顶后要及时对抽生的分枝进行修枝,在主杆2.5米以上留1-2逢分枝,每逢分枝按不同方向留3-5条分枝。

补换檀

1、作业时间:3-8月。

2、作业安排及要求

当年定植和三年内胶园要及时对林段内需要补换植的缺株和弱株进行清点上报,二至三年苗林段先按长60cm、宽60cm、深50cm的规格清好植穴,后调拔同龄同品系的袋装苗或高杆苗木进行补换植,以确保林段的保苗率和均匀度。

行面除草及盖草

1、作业时间:3-11月。

2、作业安排及要求

当年定植林段定植后及时对植胶行面进行除草和盖草,采取人工进行除草作业(不准采用药剂进行除草防治药害),把行面上的杂草清除干净,并在行面进行全面盖草。每次作业先全面铲草、浅松土,然后加盖草料(盖草时胶头20cm范围内空出)。同时,每隔15-20株设置一处防火带(留一截长100cm行面不盖草)。当年定植林段行面除草及盖草要求每年进行三次作业,以确保行面不萌生杂草。第二年以后林段行面采用药剂除草进行管理。如已深翻的林段,与行面管理同步进行肥穴压青加盖草。

林带控萌及疏通

1、作业时间3-12月。

2、作业安排及要求

要求在每年的6月前和12月前分两次进行控萌作业,并对林段内的旱沟及周边进行疏通。控萌作业要求乔木作物砍低至20cm以下,杂草及滕本作物要从根部割断,林段周边7m以内进行砍芭疏通,以确保林段良好的通风环境。

覆盖作物的种植及管理

1、种植种类

瓜畦葛藤和豆科作物。

2、种植方法

等高穴垦进行整地,处理种子后穴播。

3、种植时间

5月份雨季来临时种植。

4、植后管理

及时清除杂草和芟割。

胶园施肥

1、施肥时间

化肥:3-9月根据胶树的抽叶情况安排施肥,年施2-3次;有机肥:8月至次年的3月结合冬春管理进行施放;

水肥:三年内苗每抽生一至二蓬叶施一次,每年施3至4次。

2、施肥部位

根据橡胶树树长式情况:1年幼苗施于20-60cm根圈内,2-3年苗施于60-100cm根圈内,4年以上苗施于肥穴内(没有肥穴的施于100-200cm根圈内)。

3、施肥方法

①化肥:在离树干40cm处开长50cm、深20cm的浅沟进行撒施,然后回土盖好;

②有机肥:已经深翻种植4年以上树龄的开始在肥沟内靠胶树内壁一边均匀施放,然后压青盖好覆盖物;

③水肥:利用养猪场沼汽池、化粪池沤制好的水肥或氮肥与水按1:20对成的水肥,在胶头根圈20-60cm范围内浅松土后按每株10公斤进行浇灌,然后加盖草料。

深翻改土工程

1、作业时间每年的8月至翌年的3月份进行。

2、作业安排及要求

①4年以上林段全面进行深翻改土挖肥穴,并搞好“三保一护”工程,肥穴按长120cm×宽50cm×深40cm规格作业,二株一穴,一用多年。同时进行扩行,使行面达2.5米宽以上(地势陡的地方可适当降低),反倾斜达12-15℃。

②挖好肥穴的林段要及时先压足青料,后在肥穴内施足有机肥,再进行盖草。坚决杜绝“洞底见天”的现象出现,要求每穴每年分别压青料20公斤,施有机肥20公斤,盖草20公斤。

病虫防治

白粉病

1、症状:橡胶树向粉病侵害橡胶树的嫩叶、嫩芽及花序,不危害老叶。感病初期,嫩叶出现辐射状透明菌斑,之后病斑上出现白粉;病斑初期多数为圆形,后期为不规则形。病害严重时,病叶布满白粉,叶片皱缩畸形,最后脱落。花序感病后也出现白色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花蕾大量脱落、凋萎。

2、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和选育抗病品种,增施肥料,促进橡胶树生长,提高抗病和避病能力,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②减少越冬菌源:在橡胶抽芽前,摘除冬梢,每株保留2-3条粗壮嫩梢,并用硫磺粉喷撒或25%丙环唑(敌力脱)2000~3000倍液或18.7%丙环·嘧菌酯(扬彩)2000倍液喷雾防治,混加氨基酸叶面肥效果更佳。

炭疽病

症状:古铜色嫩叶感病后,呈现不规则形,暗绿色像开水烫过一样的水渍状病斑,即所谓急性型病斑,病斑大而凹陷。淡绿色嫩叶感病后呈现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绿色或褐色病斑,病斑边缘凹凸不平,叶片皱缩畸形;随着叶片老化,病斑边缘变褐,中央呈灰褐色,并会穿孔。接近老化的叶片感病后,病斑凸起成小圆锥体。嫩梢、叶柄、叶脉感病后,出现黑色下陷小点或黑色条斑。芽接苗感病后,嫩茎一旦被病斑环绕,顶芽便会发生回枯。绿果感病后,病斑暗绿色,水渍状腐烂。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对历年重病林段和易感病品系,可在橡胶树越冬落叶后到抽芽初期,施用速效肥,促进橡胶树抽叶迅速而整齐;

②在病害流行末期,对病树施用速效肥,促进病树迅速恢复生长;

③选用抗病的高产品系。

2、化学防治:

①28%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每亩次用量为42ml,兑水5kg;

②20%灭菌灵胶乳剂,每亩次30ml,兑水5kg;

③10%百菌清油剂,每亩次10ml,或3%多菌灵烟剂,每亩次12g;

④用80%代森锰锌兑水1000倍喷雾。

割面条溃疡病

症状:病害初发生时,在新割面上出现一至数十条竖立的黑线,呈栅栏状,病痕深达皮层内部以至木质部。黑线可汇成条状病斑,病部表层坏死,针刺无胶乳流出,低温阴雨天气,新老割面上出现水渍状斑块,伴有流胶或渗出铁锈色的液体。雨天或高湿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霉层,老割面或原生皮上出现皮层隆起,爆裂、溢胶,刮去粗皮,可见黑褐色病斑,边缘水渍状,皮层与木质部之间夹有凝胶块,除去凝胶后木质部呈黑褐色,块斑可分三种类型:

①急性扩展型块斑;

②慢性扩展型块斑;

③稳定型块斑。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加强林段抚育管理;

②贯彻冬季安全割胶措施;

③提高胶工割胶技术,保护好高产树。

2、化学防治:防治此病较好的农药有瑞毒霉、敌菌丹和敌克松。割胶季节割面出现条溃疡黑纹病痕时,及时涂施有效成分1%瑞毒霉2次,能控制病纹扩展。

橡胶根病

症状:一般表现为树冠稀疏,枯枝多,顶芽抽不出或抽芽不均匀,树干干缩。其根部症状分为7种类型:

①红根病:橡胶树病根的表皮具有红色或枣红色菌膜;

②褐根病:病根表面呈铁锈色,具有疏松绒毛状菌丝和薄而脆的黑褐色菌膜;

③紫根病:病根表面密集深紫色菌索覆盖;

④黑纹根病:病根表面无菌丝菌膜,树头或暴露的病根常有灰色或黑色炭质子实体;

⑤臭根病:病根表面无菌丝菌膜,有时出现粉红色孢梗束;

⑥黑根病:病根水洗后可见网状菌索,其前端白色,中段红色,后段黑色;

⑦白根病:病根表面根状菌索分枝,形成网状,先端白色,扁平。

防治方法:

1、预防:

①彻底清除杂树桩;

②防止病苗上山;

③加强抚育管理;

④定期检查。橡胶树定植后,每年至少调查一次,宜在新叶开始老化到冬季落叶前这段时间进行;

⑤病树的处理。简单概括为“六个字”,即挖、追、砍、刮、晒、管。

2、化学防治:用十三吗啉与在软沥青混用,作为橡胶树根颈保护剂,效果较好,十二吗啉的保护效果次之。

褐皮病

症状:割胶时,割线不排胶,割线干涸变褐色。变成褐色的部分,集中乳管列周围。当刮削割线以下的病皮时,也可看到变褐现象,随着乳管方向沿树干向下发展,有时可看出变褐现象只局限于分布在连续的乳管群的近似同心的薄层中。该病可分为三个类型:内褐型、外褐型、稳定型。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建立无病苗圃;

②禁止使用有丛枝病的实生苗作砧木;

③定期严格检查。

2、化学防治:保01农药治褐皮病效果较好。

橡胶小蠹虫

症状:该生物是在橡胶树遭受风、雷、寒、病等灾害造成树皮溃烂、干枯后发生为害的。被害部位显现针锥状蛀孔和黄褐色木质粉末,严重时,茎干遍布蛀孔和粉柱、粉末,以至胶树枯死。

(1)在初期,蛀孔和粉柱多见于胶树割面及其上下约50cm的范围内,而后蛀孔和粉柱逐渐扩展到整个茎干表面,橡胶树枯死,但叶子不脱落;

(2)树龄大的胶树,钻蛀致死的比例也较大;

(3)高产树位为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锯除伤残枝干,用沥青柴油混合剂涂封伤口;对病害造成茎杆皮层的腐败组织,刮除后先用80%敌敌畏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的800倍液喷射伤面1-2次后,再用50%久效磷乳油与凡士林混合涂剂涂封。

六点始叶螨

症状:该生物又称橡胶黄蜘蛛,属螨目,叶螨科。是橡胶树的虫害之一。主要危害橡胶的老叶,通过幼螨、若螨、成螨以口器刺破叶肉组织,使之成为细小的黄白色斑点,影响光合作用,甚至全叶发黄脱落,枝条枯死,从而影响橡胶树的产量。六点始叶螨的虫口以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发生高峰期,6月下旬起虫口逐渐降低,一直到年终,其虫口密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5月初受害叶片开始变黄脱落,6月中下旬为落叶盛期。螨害的发生与地形、橡胶树的长势、品系、气候情况都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干旱季节六点始叶螨的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1、钝绥螨是六点始叶螨的天敌,应好好保护和利用。

2、在新叶老化后,加强螨情调查。常用的杀螨药剂有25%杀虫眯500-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25%马拉硫磷乳油500-1500倍液等。

3、用杀螨卫士200毫升加阿维菌素180毫升兑3公升的柴油用烟雾机在早晨无风或微风时进行喷烟,防治效果明显。

橡胶介壳虫

症状:害虫在海南广泛分布,寄主有30多个科160多种作物,其通过针刺吸取食橡胶幼嫩枝叶的营养物质而形成危害,影响胶树的生长,造成枯枝、落叶、严重时整株枯死。其分泌大量蜜露,诱发煤烟病,严重影响胶树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根据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及利用。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制作橡胶的主要原料是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就是由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及干燥而制得的。天然橡胶因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良好的绝缘性,可塑性,隔水、隔气性,抗拉和耐磨等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国防、交通、医药卫生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用途极广。种子榨油为制造油漆和肥皂的原料。橡胶果壳可制优质纤维。果壳能制活性炭、糠醛等。木材质轻、花纹美观,加工性能好,经化学处理后可制作高级家具、纤维板、胶合板、纸浆等。

生态价值

橡胶林是可持续发展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无污染可再生的自然资源。20世纪80年代,海南天然橡胶基地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赞誉为建设以橡胶人工林生态取代低质低效的热带灌丛草地生态的最佳系统,以橡胶树为主的林木覆盖,造就绿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仅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对改善环境条件,维护热区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试验测定,1hm2橡胶林1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kg,可制造氧气730kg,能为980位成年人提供1天的需氧量,所以橡胶林犹如天然的“氧吧”。另外,中国胶园每年应按计划更新面积3万hm2,按每公顷更新橡胶园生产40m3橡胶原木计算,中国天然橡胶产业更新橡胶原木产量120万m3,按60%的出材率计算,每年可向社会提供72万m3板方材,换句话说,可减少72万m3的天然林的砍伐。

植物文化

被橡胶树改变的历史

随着南美州橡胶种植业的衰败,亚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树种植区域。马来西亚更是取代巴西成为了新的橡胶王国。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推高了对橡胶的需求,同时也隔断了正常的橡胶贸易。由于人工合成橡胶无论是产量和品质都比不上天然橡胶,几大参战国不得不想尽办法寻找天然橡胶的来源。美国依靠巴西的残余产能苦苦支撑,德国和苏联则是尝试从其它产生胶乳的植物来获取橡胶,日本则是对离自己不远的产胶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当时的日本军队内部,对于战争策路的选择有两大派,主张进攻苏联的北上派和主张进攻东南亚和南亚的南下派。最终,对于资源,特别是橡胶资源的渴望使得南下派压倒了北上派。

为了实现南下的目标,日本必须打败当时控制着太平洋的美国海军。为了打败美国海军,日本发动了对美国珍珠港的偷袭,试图短期内瘫痪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而偷袭珍珠港最终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拖入了战争,美国的强大实力成为了同盟国最终取得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很大程度上,橡胶树的诱惑导致日本选择了一条错误的战争策路,并最终使得正义的一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橡胶树对历史车轮的运行方向做了一个小小的推动。

银丝大眼竹Bambusa eutuldoides var. basistriata McClure


    中文学名银丝大眼竹拉丁文名Bambusaeutuldoidesvar.basistriataMcClure别名斑坭竹、坭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刺竹属

丛生竹。秆高6-12m,径4-6cm。秆基部数节的节间绿色而间有黄白色条纹,非常漂亮。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在于竿下部各节间和新鲜箨鞘的背面均为绿色而具黄白色纵条纹,箨耳大的那一枚强波状皱褶。

竿高6-12米,直径4-6厘米,尾梢略弯,下部挺直;节间长30-4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近于无粉,无毛或有时仅于上半部疏生脱落性小刺毛;竿壁厚5毫米,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其中3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革质,背面通常无毛,或有时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小刺毛,干时向黄白色细条纹,先端向外侧一边长下斜,呈极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形状各异,质极脆,略皱,边缘被波曲状细刚毛,大耳极下延,其下延程度可达箨鞘全长的2/5-1/2,倒披针形至狭长圆形,长5-6.5厘米,宽约1.5厘米,小耳近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厘米,或有时完全与箨片基部相连,故难以区分;箨舌高3-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齿裂或条裂,被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呈不对称的三角形至狭三角形,背面疏生脱落性小刺毛,腹面近基部脉间被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锐利硬尖头,基部略微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约为1厘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3/5。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有时不存在,存在时则呈卵形或狭倒卵形乃至倒卵状长圆形,边缘具数条直或曲的细长繸毛;叶舌高约0.5毫米,截形,边缘具微齿;叶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一般长12-25厘米,宽14-25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骤渐尖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以数至多枚簇生花枝各节,线形,长2.5-5.5厘米;小穗含小花5-6朵,基部承托以数片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形扁,长3-4毫米,顶端膨大且在其边缘被短纤毛;颖仅1片,长圆形,长9-10毫米,背面无毛,但有许多极小的紫色斑点,具1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与颖相似,但长12-13毫米,具13-15脉;内箨披针形,长约11毫米,具2脊,脊近顶端被短纤毛,脊间4脉,脊外每边各具2脉;鳞被3,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较窄,长约2毫米,后方1片较大,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花药长5毫米,顶端又开;子房近球状,直径约1毫米,顶端被短硬毛,花柱极短,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颖果幼时近倒卵状,长约5毫米,顶部被短硬毛,并留有柱头残余。

分布范围

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有引种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应用:丛态优美,高大。

风尾竹Bambusa multiplex cv. Fernleaf.


    中文学名凤尾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别名观音竹、米竹科禾本科

凤尾竹又名观音竹,该竹子原产中国南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0摄氏度。

简介

学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

别名:观音竹、米竹科属:禾本科、箣竹属

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稍耐阴。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土层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冬季温度不低于0度,耐寒性稍差。

形态特征:为孝顺竹的变种。为禾本科竹亚科凤尾竹属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植株丛生,叶细纤柔,弯曲下垂,宛如凤尾。叶细小,长约3厘米,常20片排生于枝的两侧,似羽状。

分布:原产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江、浙-带也有栽培,地栽、盆栽均可。

繁殖:多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在2—3月间选一二年生母竹3~5株为一丛带土分栽。扦插,在5—6月进行,将一年生枝剪成有2~3节的插穗,去掉一部分叶片,插于沙床中,保持湿润,当年可生根。

移栽:需在2-3月进行。盆栽,每2-3年换盆1次,将老竹取出,扒去宿土,剪除细小地下茎和老竹,加入肥土。生长期保持盆土湿润,放半阴处养护,勤向叶面喷水,每月施肥1次。冬季搬入室内向阳处。

病虫害:常发生叶枯病和锈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叶枯病,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锈病。虫害有介壳虫和蚜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施肥:为使每年能生长健壮竹子,应施用氮,磷,钾,硅肥和有机肥。幼苗培土兼有保墒,初栽期使用腐叶土和草木灰打底,固竹抗摇曳之功能,简单而有效。

应用:凤尾竹株丛密集,竹干矮小,枝叶秀丽,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为低矮绿篱材料。

介绍

凤尾竹四季常青,苍翠可爱,竿细而矮,叶狭而小,制作成微型盆景,娇小玲珑,体态闲雅,置之阳台、案头、窗前,十静幽观感,所以人们对它作了“不可一日无竹”的极高品价。凤尾竹性喜半荫半阳、温暖、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繁殖大部分地区都以分株为主,四至五月进行,成活率极高。如需大量繁殖,或只需十厘米以内的微小凤尾竹,只有在梅雨天用扦插的方法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效果。六月份剪取腋生冒出的茂盛细枝,从节下五毫米处剪下,用800PPm的萘乙酸湿泡半分钟,晾干后扦插在纯谷糖灰中,(如剪取簇生枝效果更佳)浇足水,植于湿度较好的荫凉处。一定要保持盆内湿润,半月后开始生根,立秋后用普通培养土上盆,旁配玲珑剔透的英石或湖石,渐见阳光,秋末便可成一盆理想的微型盆景。凤尾竹从四月至十月不断萌发新笋长枝出叶,因此盆内要保持充分的水份,盛夏炎热,严忌太阳直射,还应常向枝叶喷水,以防叶尖发焦。冬季气温低于0℃必须搬进室内养护,因盆小土少经不起严寒霜冻,否则轻则枝枯叶落,重者难发新笋,甚至枯死。风尾竹喜肥,生长期每周应施一次千分之零点五的复合肥,或十比一的粪肥即可。凤尾竹病虫害极少,长期氮肥过多,通风不良,容易发生白粉病,生长期不可通风不良。

栽培与养护

凤尾竹喜向阳高爽之地,有“向阳则茂,宜种高台”之说;但也能耐阴,可作为室内观叶赏姿的理想装饰。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风处,入冬放置在向阳处,就可良好生长。地栽的凤尾竹,春后抽长新叶(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则四季常青。春、夏、秋生长季节,由根茎部数次长出小笋,富有生机,颇为有趣。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老竿逐渐枯萎,可随时剪去,以保持姿态的优美。总之,凤尾竹管理较简易,除盆干时浇水外,生长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松的沙质土就可以了。

管理

凤尾竹亦称“观音竹”。禾本科。杆丛生,枝叶细小,四季常青,为盆栽佳品。凤尾竹性喜深厚、肥沃、疏松、偏酸壤土。盆栽一二年就得来一次换土。培养土最好用腐植土6份,菜地表层熟土2份,河砂1份,苔醇或锯末(发酵)过磷酸钙共1份上盆,盆要逐渐加大,竹丛则逐年壮旺,春秋季节,不断发生新叶,色泽翠绿,玲珑异常。凤尾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民间有“早浇复苏水,控浇拔节水,巧施行鞭肥”的说法。早春浇1遍复苏水可减少早春竹叶干黄,还可促进受冻竹丛迅速复壮。小满过后是新笋生长盛期,水份过大,竹茎陡长,破坏株形。待新笋生长足再浇大水。新笋展叶后正是根鞭生长旺盛季节,每间隔2周施1次饼肥液。10月底再施1次有机物,促冬笋肥大健壮。竹丛更新,民间有:“存三去四莫留七”的竹谚。每年冬初或早春,结合换盆,对幼年茎杆保留不动,对多年老茎杆或另栽或剪去。保持竹丛处于青壮才能枝繁叶茂。繁殖方法有分株、根插、杆插。分株在晚冬或早春进行。首先将植株从盆中倒出,将丛生状的茎杆分割成若干株,再进行盆栽或地种。只要保持湿润,五六月份会萌发新叶。根插在早春进行。先从基部将幼嫩根鞭刨出,切成4?5个节1段,埋人土中踏实,浇足定根水,覆一层薄土掩墒。苗盆置于疏荫下,套塑罩保湿,介质表层发白时喷雾水。茎杆扦插,早春选2?3年生茎秆作插穗,去掉基部和杆梢留中间1节,分别节上1厘米,节下2厘米,垂直插于砂质中、深至上部与床面平齐为止。(大型竹类扦插可在节中间钻1小孔,灌人清水,以补充水分)竹类是比较难发根植物,只要管理精细,在一定程度上发根有望。病虫害防治,早春起,陆续有竹林蚜虫危害竹叶,有金针虫危害嫩根和竹笋。防治蚜虫用1500倍液的氧化乐果或甲胺磷。金针虫可于早春每盆埋5?6克映喃丹或30-50粒铁灭克于土内。药效可持续40-50天。

药用价值

药名:凤尾竹来源:为禾木科植物凤尾竹的叶、叶芽。

功效:清热除烦,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外感发热、神昏谵语,手足心热、心烦,小便不利,淋涩不通。

性味归经:甘,凉;心、膀胱二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别名:观音竹(《广州常见经济植物》)

拉丁名:凤尾竹Bambusamultipiex(Lour.)Raeusch.Var.Nana(Roxb.)Keng.F.

中药化学成分:同属植物Bambusamultiplex含有茁长素(auxins)。

考证:《植物名实图考》谓:“现音竹,饶州山坡有之,以千层喜。春时短叶中抽细葶,发小叶,梢开绿花,长柄如石斛。一瓣长圆如小指甲,向上翘如首,下有三细尖瓣,下垂如足;复有一长瓣,弯曲如尾。白心点点,颇似青蛙翻肚。茎花齐发,长六七寸,殊状罕俪。”与图对照,此观音竹实为本种。

崖州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gracilis McClure


    中文学名崖州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gracilisMcClur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簕竹属分布区域广东,广西

崖州竹,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点在于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

(资料来源:植物通)

分布范围

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

主要价值

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紫竿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cv. Purpura


    中文学名紫竿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Purpur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竹超族属簕竹属亚属单竹亚属

紫竿竹,所属植物界,属禾本科(Gramineae),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

形态特征

本栽培型的营养体与青皮竹原变种也极为相似,其相异之点在于竿的节间具有宽窄不等的紫红色纵条纹。

分布范围

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主要价值

本栽培型很有观赏价值,可种植于庭园中以供观赏。

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中文学名凤尾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exSchult.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属簕竹属亚属孝顺竹亚属种孝顺竹

凤尾竹(学名: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exSchult.'Fernleaf'R.A.Young)是禾本科,簕竹属孝顺竹的变种。植株较高大,杆高可达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下部挺直,绿色;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叶片线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小穗含小花,中间小花为两性;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内稃线形,脊上被短纤毛,花

形态特征

植株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具9-13叶,稍下弯,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

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

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叶片长3.3-6.5厘米,宽4-7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分布范围

原产中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凤尾竹喜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盆栽的培养土以腐叶土1份、园土0.5份、及少量河沙和砻糠灰等混合配制而成。忌粘重、碱性土壤。

繁殖方法

分株:可在2-3月结合换盆时进行,分株时将生长过密的株丛,从盆中倒出,从根茎处用刀切开,另行上盆。注意不要伤根。切分时至少要让每个笋芽都带有一枝老竹,并尽量保留须根,以期保证成活。新分的植株要栽在大小适中的盆内,培以沃土,注意灌水,保持湿润,置于半阴处养护,笋芽将迅速成长。

扦插:凤尾竹扦插繁殖在5-6月进行,将一年生枝剪成有2-3节的插穗,去掉一部分叶片,插于沙床中,保持湿润,当年可生根。

栽培技术

温度

凤尾竹为常绿丛生灌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0度。

光照

凤尾竹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欢潮湿和温暖,还喜欢半通风和半阴。冬天应该搬到室内有阳光的地方。凤尾竹喜向阳高爽之地,有“向阳则茂,宜种高台”之说;但也能耐阴,可作为室内观叶赏姿的理想装饰。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风处,入冬放置在向阳处,就可良好生长。地栽的凤尾竹,春后抽长新叶(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则四季常青。

土壤

凤尾竹喜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以pH4.5至7.0为宜,忌粘重、碱性土壤。北方土壤碱性强,可加入0.2%的硫酸亚铁。土壤最好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可用农田土拌红黄壤、腐殖土与细沙。菲白竹如用普通盆土栽植成活率低,可用蛭石或泥炭拌珍珠岩作为基质,成活率较高。以保持姿态的优美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松的沙质土就可以了。

水分

凤尾竹喜湿怕积水,装盆后第一次水要浇透,以后保持盆土湿润,不可浇水过多,否则易烂鞭烂根。从装盆至成活阶段还要经常向叶片喷水。如果盆土缺水,竹叶会卷曲,此时,应及时浇水,则竹叶又会展开。夏天平均1至2天浇水一次,冬天少浇水,但要保证盆土湿润,以防“干冻”。

肥料

凤尾竹肥料以有机肥为主,经腐熟后的畜粪、垃圾肥及河泥等均可。有机肥主要作为基肥,拌入盆土中混合使用,用量一般为盆土量的10%至15%。凤尾竹生长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

病虫防治

受到真菌等病菌侵害引起的叶斑病,易使叶片局部坏死,出现黄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整叶枯黄脱落,受到花叶病毒侵染后叶片上出现黄绿相嵌的斑驳,遭受介壳虫、红蜘蛛等为害,叶片也会变成局部黄枯,甚至整叶萎黄脱落。均应及时喷药防治。

主要价值

适于在庭院中墙隅、屋角、门旁配植,植株较小的凤尾竹可栽植于花台上,也可制作竹类盆景,同时也栽于寺庙庭园中,在南方地区也常作为低矮绿篱的配植材料广泛应用。h

大果酒饼簕植物


    中文学名大果酒饼簕二名法Atalantiakwangtungensi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柑橘亚科属酒饼簕属种大果酒饼簕分布区域云南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约6米。嫩枝被细短毛,无刺或少刺。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两侧边缘有时近于平行,长14—18厘米,宽5—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约6米。嫩枝被细短毛,无刺或少刺。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两侧边缘有时近于平行,长14—18厘米,宽5—6厘米,顶部狭而钝或短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侧脉多,明显;叶柄长10—12毫米,粗壮,嫩叶叶柄的腹面被细短毛。果序长1—1.5厘米,果序轴被细短毛,果近圆球形,径2.5—3厘米,油胞大,明显,干后凹点显著,果皮厚约1毫米,3—4室,每室有1—2种子;种子大,阔椭圆形而略扁,长1.6—2.2厘米,宽约1.5厘米,种皮薄膜质,单胚。果期9月,花未见,高1-2米。嫩枝绿色,略扁平,有纵棱。单叶,叶片椭圆形、披针形或长圆形,稀倒卵状椭圆形,长11-21厘米,宽3-6厘米,稀长达10厘米,两端尖,边脉比侧脉纤细,边缘波浪状,对光透视时油点明显,叶淡绿色,干后叶背带灰黄色。

花三或数朵生于长不过5毫米的总花梗上,腋生;萼片及花瓣均4片;花瓣长3-5毫米,白色;雄蕊8枚,两两合生成4束,或有时个数在中部以下合生;花柱约与子房等长,柱头稍微增大。果幼嫩时长卵形,成熟时阔卵形或橄榄状,很少圆球形,鲜红色,长1.3-1.8厘米,横径0.7-1厘米(圆球形的其直径达1.5厘米),果皮厚约0.5毫米,平滑,油点大,有种子1-3粒;种子长卵形,长1-1.5厘米,种皮薄膜质,单胚。花期6-7月,果期11月至次年1月。

生长环境

常见于海拔100-4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荫蔽、湿润地方较多见。

模式标本采自广西防城县东兴。

分布范围

产自广东西南部以南及海南,广西东南部十万大山一带。

国内分布:广东省

国外分布:越南

主要价值

根皮淡黄色,味微苦。民间用作草药,但用途不详,可能与酒饼簕的药效类似。

栽培技术

人工引种栽培

簕杜鹃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叶斑病、褐斑病,虫害有刺蛾和介壳虫、蚜虫危害。病害防治方法为,种植前用50~100倍液的甲醛(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生长期每半个月喷500~600倍液的多菌灵或百菌清一次,及时清除老叶、病叶、残枝,保持栽种场地的环境清洁。虫害平时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喷洒杀虫剂,尤其要注意刺蛾和介壳虫的防治。药剂好轮流使用,以防害虫产生抗药性。在广东地区常见的病虫害特征及防治方法如下:

1、叶斑病:病斑初为黄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边缘暗褐色,到了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粒。防治方法:发现少量病斑可在上面涂抹达克宁霜软膏,将发病较多的枝条剪去,发病初期一般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500~600倍液进行防治,每7~10天喷一次,严重时按照实际经验,在第3~4天再喷一次,之后隔7天喷一次。连续3~4次,防治效果好。

2、褐斑病:危害叶片,在叶面上产生直径为0.1~0.5厘米的黄褐色至浅褐色病斑。防治方法:发现少量病叶及时摘除烧毁,发病初期,用70%的代锰森锌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防治效果好。

3、介壳虫:主要是以若虫和雌成虫密集在枝杆上吸取汁液,严重时使树势减弱,造成枝条枯死或全株死亡。防治方法:5月上中旬卵孵化盛期,用50%的杀螟松800~1000倍液,或50%的马拉硫磷400~500倍液进行喷洒,每7~10天一次,交替使用,连续3~4次,对若虫杀灭效果好。

4、剌蛾:以蚕食方式为害,夏季以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啃光,仅剩下粗叶脉和叶柄,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孕蕾开花。防治方法:可用敌敌畏或敌百虫或除虫菊酯400~500倍液喷洒,每周一次,连续3~4次,交替使用,效果显著。

5、蚜虫:通常集中在嫩芽、嫩叶、嫩枝上刺吸汁液,造成植株受害部位萎缩变形,蚜虫还分泌蜜露污染植株,并诱发煤污病等病害。防治方法:可用速扑杀400~6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效果显著。

《印度簕竹Bambusa arundinacea (Retz.) Willd.》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