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白毛巨竹G.albociliata(Munro)Kurz》,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白毛巨竹拉丁文名G.albociliata(Munro)Kurz别名白缘毛硕竹、白纤毛滇竹、版纳龙竹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目禾本目(GRAMINALES(POALES)科竹亚科族牡竹族(DendrocalameaeBenth.)种白毛巨竹分布区域产云南勐海和勐腊、滇西。

白毛巨竹(G.albociliata(Munro)Kurz),别名:白缘毛硕竹、白纤毛滇竹、版纳龙竹。秆高6-10m,径3-6cm,梢头下弯,节间长20-40cm,淡绿色,幼时密被白色粗硬毛,分枝多数,主枝不明显。叶鞘被易落之浅棕色刺毛,叶舌高3-4mm,先端常下凹,叶片长20-30cm,宽2-3.5cm。材质致密,材性好,不易劈裂用于制作竹凳、竹椅、房橼梨耙、水车等农具,也用于编织笋味美,可制酸笋干。

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直径2-5厘米,竿壁厚5-10毫米,梢端下垂;节间灰绿色,长20-35厘米,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粗硬毛。竿每节有多枝簇生,主枝不明显。箨鞘早落性,革质,背面贴生易脱落的棕黑色小刺毛,以后变无毛;箨耳不明显;箨舌高1-2.5厘米,边缘作不规则的齿裂;箨片直立,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基部向内作圆形收窄,并沿鞘顶稍外延。末级小枝具8-10叶,叶鞘被棕色至灰白色柔毛,以后变为无毛;纵肋显著;叶耳不存在,叶舌高1.5-3.5毫米,边缘生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1.5-2.5厘米,下表面灰白色,上表面无毛,惟近边缘则粗糙,叶缘之一侧或两边均具小锯齿而糙涩,次脉6-9对,小横脉不存在,但常具透明微点以代之;叶柄长约2.5毫米。花枝无叶,细长,节间长2.5-7.5厘米,无毛,每节轮生有10-20枚假小穗;小穗纤细,长1.5-2厘米,宽仅2.5毫米,常弧弯,含1或2朵小花,并在下方混杂有1朵不孕的雄性小花,全体无毛;颖2或3片,卵形,先端急尖,边缘具白色纤毛;外稃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有浅裂,具多脉,边缘常内倦,亦生有白色纤毛;内稃较其外稃为短或常甚短,卵形而先端钝,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但上方一朵小花的内稃则无脊而背部圆卷,仅其尖端处生纤毛;花药能伸出花外,黄绿色,被较长的微毛,先端有小尖头;花丝起初连合成一粗短的花丝管,惟以后则增长而为膜质的花丝管;子房狭卵形,被微毛,向上渐变为细长的花柱,柱头白色,单一或2裂。颖果未见。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产云南勐海和勐腊、滇西。生于海拔500—800米的平坝旷地和林内。

国外分布:缅甸全境均有分布,在印度和泰国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主要价值

材质致密,材性好,不易劈裂用于制作竹凳、竹椅、房橼梨耙、水车等农具,也用于编织实用价值极强。笋味美,可制酸笋干。

参考文献

Gigantochloaalbociliata(Munro)Kurz,Prelim.Rep.For.Veg.PeguApp.A:136,App.B:93.1875.etFor.Fl.Brit.Brum.2:555.1877;云南树木图志下册,1416页,图663.1991.——OxytenantheraalbociliataMunroinTrans.Linn.Soc.26:129.1868;GambleinAnn.Roy.Bot.Gard.Calcutta7:70.t.61.1896.etinHook.f.,Fl.Brit.Ind.7:401.1897;E.G.Camus.Bambus.146.1913,E.G.etA.CamusinLecomte,Fl.Gen.Ind.-Chin.7:614.1923.——Dendrocalamusalbociliata(Munro)J.L.SuninRedaiZhiwuYanjiu(热带植物研究)66.1984.

延伸阅读

金毛空竹Cephalostachyum virgatum (Munro) Kurz


    中文学名金毛空竹拉丁文名Cephalostachyum virgatum (Munro)Kurz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族梨竹族属空竹属种金毛空竹分布区域中国云南(瑞丽、潞西)。印度、缅甸和中南半岛

金毛空竹,拉丁文名:Cephalostachyumvirgatum(Munro)Kurz,是双子叶植物纲、禾本科、空竹属植物,竿直立,幼时被白色贴生刺毛及白粉,以后变为光滑无毛,竿壁薄。竿箨革质或薄革质,早落,三角形,远短于其节间,干后黄色,背面贴生金黄色硬毛,稍平整为截形或稀可下凹;箨耳明显,其上着生多数繸毛;箨舌低矮,呈流苏状;箨片外展或直立,三角形,基部宽或稍收缩,边缘有些向内卷曲,背面无毛,腹面密被贴生硬毛。叶鞘光滑;叶耳不明显,生于花枝的各节,下部托以多数狭窄之膜质苞片。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12-15米,粗5-10厘米;节间长50-88厘米,幼时被白色贴生刺毛及白粉,以后变为光滑无毛,竿壁薄。竿箨革质或薄革质,早落,三角形,远短于其节间,长15-20厘米,基底宽18-25厘米,干后黄色,背面贴生金黄色硬毛,鞘口宽10-12厘米,稍平整为截形或稀可下凹;箨耳明显,其上着生多数繸毛;箨舌低矮,呈流苏状;箨片外展或直立,三角形,长10-12.5厘米,基部宽或稍收缩,边缘有些向内卷曲,背面无毛,腹面密被贴生硬毛。

叶鞘光滑;叶耳不明显,鞘口具少许直立繸毛;叶舌甚短,流苏状;叶片质薄,长圆状披针形乃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2-4.5厘米,基部圆形乃至宽楔形,先端硬,渐尖成一粗糙尖头。花枝无叶。

假小穗丛球形,生于花枝的各节,其径1.5-2厘米,下部托以多数狭窄之膜质苞片,其间还杂以不孕小穗;小穗形狭,细尖,长1.25-1.5厘米,具淡色刚毛;小穗轴光滑,一面扁平;颖卵形至卵圆形,先端具短尖;外稃长约1厘米,疏被白色刚毛,圆卷,先端具短尖;内稃稍长于外稃,近无毛,微具2脊,脊彼此紧靠,先端具2短尖头;鳞被披针形,渐尖,先端具短纤毛,略具3脉纹;花药形狭窄,先端钝圆;子房卵形,无毛,花柱较粗,柱头2-3,紫色,羽毛状。果实未见。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1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

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

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leaf或uppermost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过渡颖(transitional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果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可无胚乳)。

染色体基数X=12。模式属:?竹属Bambusa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除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700-1000米的地带。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云南(瑞丽、潞西)。也见于印度、缅甸和中南半岛。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主要价值

本种是国产空竹属中植物体最大的一种,竿粗达10厘米,适宜于编织及制工艺品。

糯竹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 Munro


    中文学名糯竹拉丁文名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 Munro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亚纲 目莎草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梨竹族属空竹属种糯竹分布区域产中国云南。

糯竹(学名:CephalostachyumpergracileMunro)又叫香糯竹、糯米香竹、香竹、糯米饭竹。竿直立,高可达12米,直径可达7.5厘米,梢头下垂或稍下垂;粉绿色,节下被白柔毛,竿箨厚革质,远短于其节间,背面密被黑色刺毛,纵肋不明显;箨耳圆形或近圆形,折皱,箨片外翻或稍外展,卵形或心形,叶鞘边缘具纤毛,叶耳不发达,叶舌低矮,边缘微具齿或全缘;叶片狭披针形,质薄,花枝无叶,花药成熟时紫色;颖果无毛,先端具宿存的花柱基部。西双版纳有成片纯林,栽培甚广。缅甸各地均有分布。该种笋箨起初被黑色硬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9-12米,直径5-7.5厘米,梢头下垂或稍下垂;节间长30-45厘米,粉绿色,幼时密被白色贴生短刺毛,节下被白柔毛,竿壁较薄;竿环平。竿箨厚革质,迟落,远短于其节间,长10-15厘米,宽15-20厘米,背面密被黑色刺毛,继后则脱落而呈光亮的栗褐色,纵肋不明显;箨耳圆形或近圆形,折皱,边缘具长达1.3厘米的屈曲缝毛;箨舌极低矮,全缘或微具齿;箨片外翻或稍外展,卵形或心形,长5厘米左右,具硬尖,腹面密被毛茸,底部两侧与箨耳相连。

叶鞘边缘具纤毛,外叶舌被短纤毛;叶耳不发达,但在叶鞘口部具易落之短纤毛;叶舌低矮,边缘微具齿或全缘;叶片狭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2.5-3.8厘米,有时宽达6厘米,质薄,先端钻状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两表面均粗糙,次脉7-13对。

花枝无叶,各节着生有多数假小穗所形成的球形假小穗丛,其直径为1.5-3厘米,下方托以苞片。小穗长1.2-2厘米,宽2毫米,密被淡黄色硬毛;小穗轴延伸成刚毛状,长5-6毫米,颖2-3片,长0.6-1.1厘米;外稃长1.3-1.8厘米,圆卷,先端具刺芒状尖头,背面密被毛,多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较长,背部具2脊,先端常2裂成短尖头;鳞被窄,膜质,披针形,先端锐尖;花药成熟时紫色;柱头3。颖果长6-8毫米(不包括花柱部分),宽2-3毫米,无毛,先端具宿存的花柱基部。

产地生境

产中国云南南部至西南部。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山地。西双版纳有成片纯林,栽培也甚广。缅甸各地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糯竹是一种喜热喜湿的热性竹种,对水条件要求较高,而对光照要求不严,属中性竹类,有一定的耐荫性,在全光照或半荫蔽的混交林下均能良好生长。糯竹林的生长优劣与坡向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坡位的关系较大。由于山麓地带水湿条件较好和土壤肥厚的缘故。生长于坡位下部的竹林各项生长因子都优于上部和中部。

繁殖方法

种子

苗圃地选择:苗圃地要选择在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

整地作床:冬季对育苗地进行深翻,深度30厘米深,同时施入基肥。早春对土壤进行细整后,做成宽1米,长以地形而定的苗床。

播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10°C时进行播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温水浸种,并每天换一次清水,连续浸种两天,待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后即可捞出播种。播种方法可分为点播、条播和撒播。但点播较有利于管理和节约种子,播种穴的株行距为20×20厘米,穴深1厘米,每穴播种子15粒左右。每亩用种1.5-2公斤。播种后覆土0.5厘米。床面上再盖1厘米厚的稻草,以保持土壤湿润。种子无休眠期。种子采收后就能播种。有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地方,最好在秋季种子采收后播种,因此时种子发芽率高,毛竹种子采收后发芽率为50%。放置第二年春季后,发芽率降至20%左右,一年后无发芽能力。

苗圃管理:⑴洒水。播种结束盖草后,立即洒水,使土壤保持湿润。土壤缺水时,应及时洒水补墒,这是保证种子出苗的重要环节。⑵搭荫棚,当有50%以上竹苗出土后,应及时搭起荫棚,揭去盖草。荫棚的透光度初期为40%,随着竹苗分蘖次数的增加,透光度可扩大为60%。秋后拆除荫棚。⑶除草、培土,竹苗出土后,对苗床的杂草要及时进行清除,对因洒水冲刷裸露的种子要及时进行培土,除草后要及时洒水,以利于竹苗与土壤密接。⑷追肥和防治病虫。竹苗容易发生病虫害。当出苗达80%以上时,应每隔10天喷一次波尔多液,可防治多种病害。苗木生长初期每隔10天用0.5%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埋鞭

在成林的毛竹林里,挖掘2-4年生健壮的竹鞭,截成40-50厘米长的鞭段,也可以挖掘2-8年生实生苗和实生苗造林的3-4年生幼林里的小竹鞭,截成20厘米长,进行埋鞭育苗。埋鞭时,在苗床上每隔30厘米开一条育苗沟,沟深20厘米,宽20厘米,施入基肥,将竹鞭平放于育苗沟中,盖土10厘米左右,浇水后用地膜覆盖。埋鞭苗造林具有成林快的特点。埋鞭苗一般1—2年就可造林。埋鞭的时间以秋季和早春为好。

栽培技术

移竹造林

林地选择:选择疏松、湿润、肥沃、土层深度达50厘米以上,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酸性、微酸性或中性砂质壤土或砂质土为宜。秦巴山区最好选择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腰和山麓地带的缓坡地,地下水位低的河滩地、溪畔沟边河岸、村宅四旁边缘栽植较为理想。

整地:生产中多采用穴状整地。挖穴前,先确定造林密度及株行距,笋材两用毛竹林其株行距为3×4米或4×4米,材用林及丰产竹林的密度可大些。挖栽植穴的规格为长80厘米,宽60厘米,深50厘米,挖穴时表土和底土分别置于穴的两侧,穴挖好后将表土回填底部,有条件的地方可施入有机肥。

母竹的选择:选择1-2年生、3-6厘米粗、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分枝低,枝叶繁茂,鞭色鲜黄,鞭芽饱满,鞭根健全的单株。

母竹的挖取和运输:挖母竹时,首先要确定竹鞭的方向。一般竹鞭走向多数和第一层枝盘方向一致。挖竹时,在距母竹40厘米处用锄轻轻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再沿母竹来去鞭方向呈椭圆形挖好,来鞭留30厘米,去鞭留40厘米截断。其次要保护好竹鞭,尽量做到少伤竹鞭、鞭根和笋芽,更不能强行用力摇动种竹,以免损伤连接点。母竹挖好后,留枝3—4盘去梢,并使切口平滑。短距离运输可不必包扎,长途运输必须包扎,中途要进行洒水,上下车要轻搬轻放。

栽植季节与方法:竹子栽植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秋冬季和春季,即10月至翌年的2月是其造林的好季节,我市春季春旱较为严重,而秋季阴雨天气较多,所以秋季是我市栽竹的最好季节。栽植时,解除母竹上的包扎物,将母竹放入穴中,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壤密接,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四周踏实,浇足“定蔸水”后,再行覆土,覆土深度比母竹原土部分高3—5厘米,最后用1×1米地膜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埋实。

抚育管护

松土除草:每年两次,第一次在5-6月间。第二次在7-8月间杂草种子尚未成熟前进行。

施肥:为促使竹子更新生长,提早成林,竹林应及时追施肥料。以农家肥和化肥并用效果好。在秋冬季施入饼肥、土杂肥等有机肥,有利于孕笋越冬。在春夏季节施入人粪尿、化肥,可及时满足竹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间伐:新竹萌发快,数量多,但大小不匀,应及时间伐,间伐时要去小留大,去弱留壮,去老留幼,去密留稀。

加强保护:首先要严禁在新竹林中放牧,以免踩坏竹笋和破坏幼竹。其次要及时防病虫害和兽禽为害。

主要价值

特色食用

竹筒饭是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们所喜食的特色食品,其做法为:先将香糯竹按节砍下,并保留一个节做底,把事先洗净并浸泡过七八个小时的糯米或紫糯米放入竹筒中,倒入一些清水,用芭蕉叶或竹叶塞紧竹筒口,先把竹筒架在火上烘烤,再放平用文火翻来覆去地慢慢烘烤,不久饭就可煮熟了。吃竹筒饭也是有讲究的,要先用刀背轻轻地反复敲打竹筒,使竹皮与里面的糯米饭彻底脱离,然后用刀在竹筒口划几道小缝,用手直接剥去竹皮,一条由竹壁膜包裹着的糯米饭便展现在大家眼前了。

这样的竹筒饭,味道香美,将香糯竹天然的清香与糯米本身的香味融合在一起,香糯竹是傣族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香糯竹是唯一适于烧制竹筒饭的竹子,故有“糯米香竹”之称。竹筒饭不但芳香可口,还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有机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具有特殊的天然香味;特有的香竹黄酮更具有抗衰老、美容养颜等自然保健功效,同时其特有的双层内膜将香米饭紧紧包住,方便食用。

环境保护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广义上讲,竹子属于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显著功能;从狭义上讲,竹子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比任何一种树木和植物都要显著。⑴与其它植物相比,竹子生长周期短、萌发快、生态适应性强,能迅速恢复森林植被,迅速固结表土,减少水土流失;⑵竹子根茎系统庞大,盘根错节,具有更强的保持水土作用;⑶竹子属多年生一次性生长植物,一次栽植后,年年发笋、岁岁长竹,可连续数十年收获而不破坏竹林群体结构,持续发挥生态保护作用。

住食文化

香糯竹是云南少数民族群众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原材料之一。傣家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香糯竹的广泛利用遍及衣、食、住、行、用诸多方面,可以说竹子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已经息息相关。傣家祖辈流传种竹用竹习惯:房外多种竹、房内皆用竹,食竹笋、住竹楼、用竹筷,吃竹筒饭、喝竹筒酒、饮竹叶茶,架桥以竹代木、防洪取竹制笼,大凡桶、篮、桌、凳等用具无不取材于竹,连吸烟也用竹制水烟筒。此外,香糯竹也常作围篱、盖房之用。傣家有住竹楼的传统习惯,除了盖顶有时用稻草外,其它均用竹子所造。全楼用竹建造的已不多了,但人们仍称其为竹楼,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包含着少数民族对竹楼的无限眷恋之情。一幢幢竹楼掩映在翠竹丛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竹文化景观。

巴氏龙竹Dendrocalamus parishii Munro


    中文学名巴氏龙竹拉丁文名DendrocalamusparishiiMunro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族牡竹族属牡竹属种巴氏龙竹

形态特征竿高10米,直径10厘米。竿箨未能见到。叶鞘无毛,无叶耳,叶舌显著,高2毫米;叶片长17厘米,宽3厘米,无毛,次脉9对。

形态特征

竿高10米,直径10厘米。竿箨未能见到。叶鞘无毛,无叶耳,叶舌显著,高2毫米;叶片长17厘米,宽3厘米,无毛,次脉9对。花枝无叶,节间有中空,圆筒形,不在一侧具沟槽,长7-8厘米,每节着生20-35枚假小穗,其簇团的直径为2.5-3.2厘米;小穗卵圆形,长1.3厘米,宽5毫米,略扁,紫褐色,近于无毛,含2或3朵小花,成熟时在小花之间略疏离而各自张开;颖1或2片,先端具小尖头;外稃长1-1.2厘米,宽7.5-8.5毫米,先端具长为0.5-0.8毫米的芒刺小尖头,纵脉间有小横脉,边缘生纤毛;内稃长5-9毫米,两脊相距1.5毫米,脊上疏生纤毛,先端钝;花药长3-5毫米,先端具较钝的小尖头和笔毫状的毛茸;雌蕊全长0.8-1厘米;柱头1或有时可裂为2枝。果未见。

地理分布

本种在云南福贡县新发现。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模式模本采自印度旁遮普邦,是一有花而无叶的不完整材料。

物种区别

本种原发表时仅有花部的简略描述。我们在云南所得到的一份标本也不完整,因此亦未能列入分种检索表中。有必要等待做进一步的调查和采集工作。

大薄竹B.pallida Munro


    中文学名大薄竹拉丁文名B.pallidaMunro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簕竹属

大薄竹,禾本科簕竹属下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竿高15米,直径5.5-7.5厘米;节间长30-57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和灰白色小刺毛,老时无粉无毛,竿壁薄;节处平坦,老竿下部数节常于箨环之上方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并生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第六或第七节开始,以多枝簇生,主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幼时被白蜡粉,革质,向上稍渐变狭而呈宽梯形,背面无毛或于幼时贴生脱落性小刺毛,先端近截形;箨耳小,近相等,位于箨鞘两侧,平展,宽椭圆形或近圆形,宽5-6毫米,边缘被繸毛;箨舌甚低矮;箨片直立,狭三角形,通常长于其箨鞘,背面疏生脱落性暗褐色小刺毛,基部稍作圆形收窄,且其宽度仅略窄于箨鞘先端,边缘的下部被纤毛。叶鞘背面无毛,纵肋隆起;叶耳椭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具少数脱落性硬直长繸毛;叶舌极低矮;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2-2厘米,下表面呈粉白色而被毛,先端渐尖具扭曲而粗糙的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叶柄极短,长2.5毫米。假小穗簇生于花枝各节而成头状簇丛,每簇丛中多为不孕小穗,而孕性者仅1-4枚;小穗苍白色,孕性者较长,长2.5-3厘米,含小花7-14朵,最下1朵为雄花,中间3-8朵为两性花,顶端3-5朵为不完全花,基部托以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呈短棒状,顶端膨大而被纤毛;颖1或2片,卵形,先端急尖;外稃卵形,背面无毛,腹面被微毛,多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内稃明显短于外稃,具2脊,脊上被纤毛,脊间3-5脉;鳞被3,长圆形或狭倒卵形,基部增厚,边缘被纤毛,前方2片稍不对称,后方1片则为对称形而较小;花药的药隔顶端伸出具细尖头或否;子房狭长圆形,向上渐狭,花柱粗短而被毛,柱头3,羽毛状。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2000米的山坡林缘处,或在平坝栽培。

分布范围

产云南东南部。孟加拉、印度、缅甸和泰国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孟加拉。

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 E. G. Camus


    中文学名巴山木竹拉丁文名BashaniafargesiiE.G.Camus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属巴山木竹属

形态特征地下茎在土壤肥沃处合轴的部分较多,反之则是具竹鞭的部分占优势;竹鞭的节间长(1)3—4厘米,粗5—15(20)毫米,几实心,

形态特征

地下茎在土壤肥沃处合轴的部分较多,反之则是具竹鞭的部分占优势;竹鞭的节间长(1)3—4厘米,粗5—15(20)毫米,几实心,当年常不生根,二年生以上则每节生出了—5根条。竿直立,梢头微弯,高(2)5—8(13)米,粗2—4(6.5)厘米;节间长35—50(75)厘米,幼时深绿色且被白粉,老则淡黄色,竿基部壁厚4—8毫米,髓为薄膜质,呈细长的囊状;箨环显著,起初被有棕色小刺毛,以后变净秃;竿环呈脊状微隆起;节内长6—12毫米,无毛。竿海节最初分3枝,以后可增多,但主枝仍较显著,枝与竿多作450的夹角斜上举。箨鞘略短于成长后的节间,鲜时绿色,干枯后淡黄色,背部贴生棕色疣基小剁毛,毛落后能在鞘背面留下疣基和小凹痕;箨舌高2—4毫米,上缘作不规则齿裂;榨耳无,惟在鞘无端两侧可生布易脱落的繸毛;箨片披针形,直立,幼时绿色,有波曲,腹面在基部生有易落去的绒毛,边缘具小别状纤毛而粗糙,整个箨片易自箨鞘上脱离。末级小枝具(1—3)或4—6叶;叶鞘长5—8厘米,在彼此覆盖所露出的部分破以白色(后变淡褐色至褐色)的疣基小刺毛和微毛,鞘的外缘生纤毛,尤以上部为甚;叶舌高(1.5)2—4毫米,被微毛,顶缘具不规则齿裂,起初尚生有易折断而波曲的繸毛;叶片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幼时被短柔毛,小型叶片通常长10—20厘米,宽l—2.5厘米,大型叶片可长20—30厘米,宽3—7.5厘米,叶缘具细锯齿,次脉5—8(11)对,小横脉较紧密;叶柄长1—1.5厘米(小型叶者长3—6毫米),其上面在近鞘口处密被锈色短柔毛,惟以后变净秃。圆锥花序起初较紧缩,幼时基部常为叶鞘所覆盖,以后花序方伸出,长5一11(15)厘米,宽2—4厘米,花序在分枝之腋间具疣枕,主轴和分枝(或小穗柄)均被有褐色微毛,花枝的下方有时还可生有具叶的侧枝,惟后者的叶片则较为质薄而形小(长5一lo厘米,下表面被灰色微毛,次脉4或5对);小穗成熟后带紫黑色,细长圆柱形,全长2—3厘米,粗约4毫米,含4—7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2—3.5毫米,体扁,被盏状绒毛,先端较粗大,并生有白色髯毛;颖卵状披针形,第一颖长3—6毫米,l一3脉,第二颖长6—8毫米,5—7脉,背面在中脉及边缘均生布短柔毛;外稃长圆形兼披针形,基盘钝,其上生有白色微毛,第一外稃长达13毫米,具7脉和稀疏的小横脉;内稃长5—6毫米,但结实时可长至10毫米,背面几平滑无毛,仅在先端被微毛及2齿尖;鳞被边缘疏生小纤毛;花药长4—5毫米;子房卵圆形。柱头2或3,长约2.5毫米,羽毛状。颖果长约l厘米,上部微弧弯,先端具喙,腹沟细长。笋期4月下旬至5月底,新竿在6月下旬即可达成长竹的高度。花期3门下旬至4或5月。果熟期5月下旬,当年播种即可萌芽。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1100-2500米,尤以海拔1700-2000米处最为常见。

分布范围

产陕西、甘肃11湖北、四川等省的大巴山脉以及米仓山至秦岭一带。巴山地区有纯林。

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

主要价值

本种竹竿为造纸原料,亦可用于建筑和劈篾编结家用器具,秆适于制浆造纸,原竹还广泛用于建筑,制作架杆,烤烟杆等。

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Nees et Arn. ex Munro


    中文学名版纳甜龙竹拉丁文名DendrocalamushamiltoniiNeesetArn.exMunro别名甜竹、甜龙竹二名法Dendrocalamushamiltonii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超族·牡竹族属牡竹属亚属牡竹亚属

版纳甜龙竹,(学名:DendrocalamushamiltoniiNeesetArn.exMunro),竿直立或有时向外倾斜,高12-18米,直径9-13厘米,梢端长而下垂,基部数节环生一圈气根。

形态特征

竿直立或有时向外倾斜,高12-18米,直径9-13厘米,梢端长而下垂,基部数节环生一圈气根;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被灰白色呈纵行排列的绒毛,竿壁厚1.2-2厘米;节内和各节下方均具一圈浓密的灰白色至黄褐色的绒毛环;主枝1,甚发达,惟有时则无明显主枝,同节其它枝条显然较细,并向后翻转而围绕竿节。箨鞘早落性,革质,干后呈鲜黄色或枯草色,背面被微毛而粗糙,此外还被有稀疏易落的小刺毛,边缘具纤毛,先端两肩微耸起;箨耳缺;箨舌高1毫米,先端具波状高低不齐的齿裂;箨片直立,长3-7厘米,背面的脉纹与箨鞘之脉纹相连通,腹面贴生以小刺毛。末级小枝具9-12叶;叶鞘被贴生的淡黄色小刺毛;无叶耳;叶舌高1.5-2毫米;叶片大小有较大的变异,最大的长可达38厘米,宽达7厘米,次脉6-17对。花枝的节间长2-4厘米,一侧扁平或具沟槽,其间密被黄褐色绒毛,而其余部分则无毛,每节丛生10-25枚假小穗,后者丛生成簇团,其直径为1-2厘米,下方托附有数片黄褐色而有光泽的苞片;小穗近于无毛,略扁,长8-10毫米,宽3-5毫米,黄褐色,先端钝,含2-4朵能孕小花;颖1或2片;外稃长5-7毫米,宽6-7毫米,先端具长仅0.3-0.5毫米的芒刺状小尖头;下部小花中的内稃几与其外稃等长,先端2裂;花丝长,花药黄色,药隔先端长锐尖头,长3-4毫米,成熟后伸出花外而垂悬;雌蕊全体被细毛,花柱长4.5毫米,柱头单一(原记载谓3裂),羽毛状。果实未见。

生长环境

喜生于潮湿、疏松土壤。生于海拔500—800米的热带季雨林。

分布范围

产云南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分布于印度、缅甸、尼泊尔、锡金、不丹及老挝。

本种提示

本种是我国产区最常见的笋用竹,其笋无苦味,蔬食颇佳,故当地亦有“甜竹”之称。

本种广泛栽培于云南西双版纳各地,它的各方面特状均接近D.hamiltoniiNeesetArn.,所不同者在于原记载谓竿高可达27米,径粗17.5厘米;箨舌高5毫米,无毛而且全缘;假小穗簇团的球径可达3.75厘米;小穗紫色,花药亦紫色,柱头3裂而非单一等项与我国标本有异。由于这些性状稳定性较差,可能因时因地以及不同植株而有变化,尚未见到原产地的典型标本,无从仔细比较。现仍将我国材料暂给予此一学名,是否系另一新分类群还待今后考证。

主要价值

本种是中国产区最常见的笋用竹,其笋无苦味,蔬食颇佳,故当地亦有“甜竹”之称。

笋鲜甜,是品质最优良的笋用竹种之一。

当地少数民族常鲜食或腌制成风味独特的酸笋,竹筒可作盛食品的容器,堪称”一身全是宝”。

作为西双版纳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甜龙竹既为“绿宝石”增添了新的光彩,实现退耕还林,恢复和保护生态,也是西双版纳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办法。

栽培技术

造林

造林地选择及整地

应选择土层厚60公分以上、疏松、透气、肥沃、保水性能好的沙壤土、乌沙土、黄棕壤,充分利用排灌条件较好的平原、河滩淤地、山脚缓坡地、房前屋后空地、农村菜园周围等处造林,山区应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度15度以下背风向阳的南坡或东南坡,土壤条件好的,也可扩大到20-25度的坡地。造林前整好地,每亩挖穴60-100个,穴规格为60×40×40公分,株行距3×3米,平地每隔10米开一条25×30公分的排水沟。对20度以上坡地可实施带状整地,带宽4-7米,带间距3-4米。

造林时间及方法

在春季2-3月或秋冬季10-11月造林。选择1-2年生、胸径2-4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竹子作为母竹,生长于林地边缘的新竹最为理想。起苗时保留鞭长15-625px,带土球20kg以上,以草绳包扎。起苗后砍去顶梢,适当修剪,留枝4-7盘。装车时从车厢尾部开始一株一株斜放,蔸互相靠紧。栽植时先平整穴底,每穴回填表土与腐熟有机肥拌匀作底肥,至穴深15-20公分放入母竹。有少数母竹竹秆与竹鞭是不垂直的,这时要让竹鞭在穴内平直舒展,而不强求竹秆直立。填土踏实,根盘下部一定不能留空隙,以利鞭土密接,栽后浇水封土。栽植于风口处的竹子,应采用支架固定。

抚育管理

水分管理

造林的头两年,应十分注重水分管理。长期干旱要浇水:坡地围绕母竹挖环状沟浇透水后封土,平地在行间挖浅沟灌水后覆土。同时,可在林间套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夏季降雨集中时,一定要及时清沟排水,以防竹子积水死亡。

除草施肥

施肥量要逐年增加。肥料种类根据需要而选择,3月、6月施速效肥,如氮肥、复合肥等;9月施缓效肥,如腐熟饼肥、农家肥、人粪尿等。施肥方式:头一、二年竹鞭伸长不远,可围绕竹株开环状沟,均匀施入肥料后覆土,。从第三年开始,竹林密度增大,采用撒施,配合松土将肥料埋入土中。

留笋护竹

为促进竹林郁闭,对前二年所出竹笋,要全部保留,严禁采笋和牲畜为害。第三年如果出笋较多,可挖除小笋、虫笋,保留壮笋。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后期长出的笋因营养不良,一般长不成竹子,可以挖掉,一是减少养分消耗,二是能增加经济效益。

培土(覆土)

竹鞭分布太浅,往往只能长出小笋。在9月份第二次施肥后再覆盖一寸土,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春笋的鲜嫩度。

管理技术

成林阶段的管理管理重点是调整竹林结构、改善竹林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条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维持在800~1000株/亩、竹子平均胸径3~100px,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具体要点如下:

适时留养、合理挖笋

为使竹林永续经营,年年丰产,就必须每年留养一定数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产的基础,因此笋期必须处理好挖笋与留笋长竹的关系。一般每年五一节前后开始留养,每亩留200-300株。挖笋方法:当笋出土10~15公分时,沿竹笋周围刨开泥土,从竹笋与竹鞭接点处切断,不要切断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笋是指生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笋,识别退笋是在早晨看竹笋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笋,而没有水珠的即为退笋,对退笋应及时挖除以免影响食用。

松土

每年6月深翻松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时即使鞭段有损伤,也可很快抽发新鞭,促发岔鞭。对林间空地增施有机肥,利用竹鞭趋松趋肥性诱来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统分布均匀。

砍除老竹,更新竹园

6—7年生的竹子,生产力已衰退,应及时除去。可结合6月份松土,将老竹连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占70%以上,伐竹的枝叶最好留盖林地,增加养分。为便于识别竹子年龄,可对当年新竹标号。对于冬季雪害严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叶后的6月份,可对竹子斩梢,每株留枝12—15档。老竹园更新复壮可采用带状伐竹深垦作业法:把竹园划成宽2—3米的林带,隔带砍去带上竹子,深垦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机肥,拌匀复土,2—3年后带上长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带的竹,按同样方法处理。

肥水管理

依竹林的年生长节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长笋肥,挖笋后每穴施尿素10克,每亩25—60公斤。6月份施长鞭肥,每亩施尿素50公斤,结合松土施腐熟厩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或人粪尿液肥,天旱时结合浇水施入,或撒施浅削入土,或开沟施入复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笋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浇水,但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会导致地下茎生长不良,竹鞭节短缩,鞭芽不齐,有条件的应对竹林进行灌水。

病虫害防治

竹丛枝病

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

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

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

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

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100px,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

笔竹Pseudosasa viridula S. L. Chen et G. Y. Sheng


    中文学名笔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viridulaS.L.ChenetG.Y.Sheng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亚族属矢竹属 亚属茶竿竹亚属 

笔竹(PseudosasaviridulaS.L.ChenetG.Y.Sheng),叶片较大而色泽嫩绿,适于庭园布置。生于坡地或平原路边。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约4米,粗约1厘米;节间长(10)13-15厘米,圆筒形,在分枝的近基部处稍扁,纵肋较明显,被白粉,中空,髓充实,海绵状;节被白粉,老竿的节则变为黑色;竿环稍隆起;节内长约6毫米;箨环具一圈箨鞘基部木栓质残留物;竿每节分1—3枝,枝贴竿,惟竿中部以上则每节全为3分枝,二级分枝每节仅1枝。笋淡棕色或绿色;箨鞘迟落,坚纸质,绿色,干后呈枯黄色,行明显和不明显的浅褐色稀疏小斑点,背部被散生刺毛和白色细短绒毛,惟在下部毛少或几乎无毛,边缘密生纤毛,先端平截;箨耳圆点状至椭圆状,棕色,其边缘有密的放射状伸展的曲继毛,斤者K长5-10毫米;箨舌拱形,高约1.5毫米,稍粗糙,边缘生短纤毛;箨片直立,长三角状披针形,绿色,边缘带紫色,先端长渐尖,基部略向内收窄,宽为箨鞘顶端2/3或3/4,纵脉和小横脉明显,两边缘均具细锯齿。小枝具(2)4—5(7)叶,叶鞘背面有稍密的细刺毛利白粉,边缘有较长的纤毛,尤以嫩时明显,老后纤毛脱落;叶耳缺,但鞘门有7至10多数条缝毛;叶舌极短,微粗糙;叶片淡绿色,长圆状披针形,长8—30厘米左有,宽2—3.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的1/3边无毛,其余部分密被短柔毛,边缘有细锯齿,次脉(5)7—10对。花枝未见。笋期5月。

分布范围

产浙江杭州。生于坡地或平原路边。模式标本采自杭州植物园。

主要价值

本种枝叶层次分明,叶片较大而色泽嫩绿,适于庭园布置。

牛筋条Dichotomanthes tristaniicarpa Kurz


    中文学名牛筋条拉丁文名DichotomanthestristaniicarpaKurz别名山胡椒、诈死枫、野胡椒、红眼睛(四川土名),白牛筋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属牛筋条属种牛筋条分布区域产云南、四川。

牛筋条(学名:Dichotomanthustristaniaecarpa)别名:山胡椒、诈死枫、野胡椒、假死柴、冬不落叶。是蔷薇科牛筋条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一般生于山坡开旷地杂木林中以及常绿栎林边缘。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高2—4米;枝条丛生,小枝幼时密被黄白色绒毛,老时灰褐色,无毛;树皮光滑,暗灰色,密被皮孔。

叶片长圆披针形,有时倒卵形、倒披针形至椭圆形,长3—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并有凸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无毛或仅在中脉上有少数柔毛,光亮,下面幼时密被白色绒毛,逐渐稀薄,侧脉7一12对,下面明显;叶柄粗壮,长4—6毫米,密被黄白色绒毛;托叶丝状,不久脱落。

花多数,密集成顶生复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被黄白色绒毛;苞片披针形,膜质,早落;花梗长2—3毫米;花直径8—9毫米;萼筒钟状,外面密被绒毛,内面被柔毛;萼片三角形,先端圆钝,边有腺齿,外面密被绒毛,内面无毛或几无毛;花瓣白色,平展,近圆形或宽卵形,长3—4毫米,先端圆钝或微凹,基部有极短爪;雄蕊20,短于花瓣,花丝光滑无毛;子房外被柔毛,花柱侧生,无毛,柱头头状。

果期心皮干燥,革质,长圆柱状,顶端稍具短柔毛,长5一7毫米,褐色至黑褐色,突出于肉质红色杯状萼筒之中。花期4—5月,果期8—11月。

中药

【来源】樟科钓樟属植物牛筋树Linderaglauca(Sieb.etZucc.)Blume,以根、叶、果入药。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夏秋采叶,秋季采果,晒干。

【性味归经】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用于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脾肿大,虚寒胃痛,肾炎水肿,风寒头痛;叶外用治外伤出血,疔疮肿毒,毒蛇咬伤,祛湿瘙痒。

【用法用量】25~50克,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研粉麻油调敷或水煎外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长满白毛的豆腐能吃吗?


在徽州,有一种长满毛的豆腐却是很火了,小植第一次看都觉得瘆得慌,都不敢吃。但是人类对于豆腐的改造、创造后,这个豆腐已经成为了“徽州一大怪”。

这个上好的毛豆腐,生长着一层浓密纯净的白毛,上面均匀分布着一些黑色的颗粒,这就是孢子,也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

或许有人会问我,这个豆腐长毛了能吃吗?

其实这个是可以食用的,毛豆腐在制作的前期发酵过程中会长出毛丝,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有益菌,里面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B12等等。

在徽州街头,最有趣的吃法,就是等锅中的菜籽油熬得香气缭绕时,把毛豆腐放入锅中,只听“嘶啦”一声,淋上辣椒糊,香味扑面而来,用竹筷子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鲜而不腻,满口飘香。

吃过毛豆腐的朋友你们可知道它的制作过程吗?

1、毛豆腐的第一步是去除豆浆中的油脂,太多的油脂会阻碍它的形成。

2、第二步就是选用一碗与众不同的卤水,这碗卤水能让豆腐发酵的毛霉菌生长。

3、一般毛霉菌喜欢的环境是在20度的室内,毛豆腐的发酵大概在3-5天就会全部覆盖白毛。

4、全身长满白毛的毛豆腐,看着就像是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都忍不住想去摸摸。(这就是分泌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植物蛋为多肽和氨基酸,这样的毛豆腐比普通的豆腐更加的鲜美可口。)

其实在历史上,这个毛豆腐就存在了。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下般城后,又挥师北上,来到绩溪,屯兵于城南快活林(今绩溪火车站)。这一带百姓常以水豆腐犒劳将士。因水豆腐送多了一时吃不了,天热,豆腐长出了白色、褐色的绒毛,为防止浪费,朱元璋命厨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籍谋士歙县槐塘人朱升,此菜便又传回了徽州。后来毛豆腐便在徽州流传下来,形成了如今的特色徽菜。

豆腐再好吃平时也是要注意的:不要和菠菜、香葱一起食用,会生成结石的草酸钙,而且也不要和蜂蜜、茭白、竹笋、猪肝同食!

锡金冬青Ilex sikkimensis Kurz


    中文学名锡金冬青拉丁文名IlexsikkimensisKurz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锡金冬青分布区域云南,西藏

锡金冬青,学名IlexsikkimensisKurz,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产于云南西北部(贡山、怒江与独龙江分水岭)和西南部(腾冲、瑞丽)、西藏东南部(墨脱);生于海拔208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印度北部(曼尼普尔)。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0~17米;小枝粗壮,干时灰黄褐色,具纵棱槽,无毛,二年生枝具膨大突起的椭圆形或长圆形皮孔,叶痕三角状半圆形,稍突起;顶芽大,卵圆形,长1.5~2.5厘米,先端钝,边缘通常干膜质,背面密被短的微柔毛;腋芽卵球形,直径约5毫米,芽鳞具缘毛。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薄革质,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8~)10~15.5(~20)厘米,宽3~5.5(~6.2)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钝,边缘稍反卷,具密的细锯齿,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干时橄榄绿色,两面无毛,主脉在叶面宽而深的凹陷,背面隆起,干时具纵条纹,侧脉12~15对,几平行,在叶面平坦或稍凸起,背面凸起,在近叶缘处分叉并网结,网状脉叶面不太明显,背面显著;叶柄长2~5厘米,上面具纵沟或宽纵槽,背面圆形,具皱褶,近顶端具叶片下延而成的狭翅;托叶未见。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雄花序:簇的单个分枝为二次二歧聚伞花序,具3~7花,总花梗很短,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具缘毛,二级轴发育,花梗长2~3毫米,具小苞片;花4基数,花萼盘状,直径2~2.5毫米,裂片4,卵状椭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圆形或钝,具缘毛;花冠辐状,花瓣宽卵形或椭圆形,长约2毫米,宽约1.5毫米,基部稍合生;雄蕊稍短于花瓣,花药宽卵形或椭圆体形;不育雌蕊小,顶端中央凹入。雌花序:由1~3花的聚伞花序组成假圆锥花序或假总状花序,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若3花,总花梗极短或较短,被微柔毛,苞片宽三角形,长仅1毫米,花梗长3~4毫米,基部具三角形小苞片;花萼直径约2毫米,裂片宽三角形,长约0.5毫米,具小缘毛;花瓣同雄花;不育雄蕊的花药很小;子房4室,每室具1枚倒生胚珠。果球形,直径4~5毫米,幼时绿转黄色,成熟后红色。果序轴长4~7毫米,直径约2~2.5毫米,总花梗长约1.5毫米,果梗长6~10毫米,均无毛;果之宿存花萼平展,近四角形,裂片三角形,具缘毛;宿存柱头盘状,4裂;分核4,轮廓卵状三棱体形,长2.5~3毫米,宽1.5~1.8毫米,背部凸起,具3~5条微凸起的纵条纹和浅沟,侧面具条纹,被疏柔毛,内果皮骨质。花期6~7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8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北部(贡山、怒江与独龙江分水岭)和西南部(腾冲、瑞丽)、西藏东南部(墨脱);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印度北部(曼尼普尔)。

物种区别

本种的主要特征是顶芽发育很好,卵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约1.3厘米,芽鳞密被极短的微柔毛,分核被疏柔毛。不同于其他种。

白毛算盘子Glochidion arborescens Bl.


    中文学名白毛算盘子拉丁文名GlochidionarborescensB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叶下珠亚科族叶下珠族属算盘子属种白毛算盘子分布区域产于云南(思茅、景东、双江、泸水、勐海、勐腊、景洪等地)。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白毛算盘子(学名:Glochidionarborescens)为大戟科算盘子属下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乔木,高约8米;枝条、叶片下面和花均被锈色短绒毛或短柔毛。叶片革质,斜卵形或长圆形,长5-15厘米,宽3-75厘米,顶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两侧偏斜,上面绿色,干后淡灰色,被柔毛或仅中脉上被短柔毛,下面淡绿色,干后淡红褐色;中脉和侧脉粗壮,侧脉每边7-12条;叶柄短而粗壮,托叶长圆形。聚伞花序通常腋上生,具有花序梗;花金黄色;雄花:花直径约3毫米;花梗长4-7毫米;萼片6,长圆形,长约1毫米,雄蕊6,合生呈近圆柱状;雌花:花梗和萼片与雄花的相同;子房卵状圆球形,被柔毛,3-5室,花柱短圆锥状,长达0.5毫米,柱头3-5裂,裂片圆锥状或近钻状,直立。蒴果扁球状,直径8-8.5毫米,高5-6毫米,被微柔毛;果梗长6-8.5毫米。花期4-6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白毛算盘子生长于海拔800-2200米山地林中。

分布范围

白毛算盘子产于云南(思茅、景东、双江、泸水、勐海、勐腊、景洪等地)。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外分布

印度

国内分布

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参考资料

白毛算盘子(云南种子植物名录)小草面瓜(云南思茅)

GlochidionarborescensBl.Bijdr.584.1825:Ridl.Fl.MalayPenins.3:211.1924;Back.etBakh.f.Fl.Java1:462.1963;AiryShawinKewBull.26(2):273.1972,etop.cip.Add.Ser.4:120.1975.——Phyllanthusarborescens(Bl.)Muell.Arg.inFlora48:370.1865,etinDC.Prodr.15(2):279.1866.——P.silheticusMuell.Arg.inFlora48:378.1865,etinDC.Prodr.15(2):297.1866.——G.sclerophyllumHook.f.Fl.Brit.Ind.5:313.1887.——G.silheticum(Muell.Arg.)Croiz.inJourn.Arn.Arb.21:492.1940.

斑箨茶竿竹Pseudosasa notata Z. P. Wang et G. H. Ye


    中文学名斑箨茶竿竹拉丁文名PseudosasanotataZ.P.WangetG.H.Ye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 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亚族属矢竹属亚属茶竿竹亚属

箨鞘牛皮纸质或薄革质,草黄色,上部带紫色被白粉,疏生褐色小斑点,散生极稀疏贴伏刺毛,箨鞘下部的中间刺毛较明显,易脱落而留有痕迹,基部具一圈明显的淡黄色绒毛,并在中间混生有刺毛,边缘具易落的纤毛。

形态特征

竿高3.5米,粗1.6厘米,最长节间长为27.5厘米,幼竿被厚白粉,老竿具黑色粉垢;竿环略高于箨环;节内长4毫米;箨环具箨鞘基部木栓质残留物,幼时还具绒毛。竿每节分3枝,枝近于直立,基部贴竿。箨鞘牛皮纸质或薄革质,草黄色,上部带紫色被白粉,疏生褐色小斑点,散生极稀疏贴伏刺毛,箨鞘下部的中间刺毛较明显,易脱落而留有痕迹,基部具一圈明显的淡黄色绒毛,并在中间混生有刺毛,边缘具易落的纤毛;箨耳小,半圆形,密被细绒毛,耳缘有数条粗硬繸毛,有时无箨耳;箨舌拱形,高约2毫米。背部具极稀疏的绒毛,或秃净无毛,边缘不规则,具短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两面被稀疏绒毛,基部毛尤密,先端渐尖。小枝具2或3叶;叶鞘无毛,边缘具短纤毛;无叶耳和繸毛;叶舌截形,高约3.5毫米;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2.4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短毛,先端短渐尖,基部钝圆形或楔形,幼叶的一边缘具较短刺状稀齿,另一边缘具极短的稀齿,老叶几为平滑。花枝未见。笋期6月上旬。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北面路边。

分布范围

产自福建崇安县小武夷山三姐妹峰。

《白毛巨竹G.albociliata(Munro)Kurz》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