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花生根腐病常见症状、病因及防治技术分析》,希望您喜欢!

花生根腐病于花生各生育期皆可发生,不同时期染病会呈现出不同的症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接下来就对花生根腐病的主要症状、发生病因及防治技术进行一个综合的阐述:

一、花生根腐病症状

1.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花生根腐病烂芽。

2.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

3.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

二、花生根腐病病因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初侵接种体主要是厚垣孢子,再侵接种体为大、小分生孢子,能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通常植地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1.减少菌源。一是合理轮作,轻病田可隔年轮作,重病田应实施3年轮作。可用小麦、玉米等禾谷作物倒茬。二是花生生长期和收获后都要及时清楚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菌源,控制来年发病。

2.选用抗病品种及提高种子质量。选用鲁花11号、豫花7号等抗病品种。作为种子的花生要及时收获、晒干、妥善储藏、防止霉变。

3.改良土壤。一是不用或少用除草剂,特别是封闭性除草剂,防止土壤板结,增加透气性和透水性;二是深翻平整土地,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排水能力;三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增强作物抗性和土壤透气性。

4.科学拌种。科学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花生根腐病的发生。拌种效果最好的是使用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适乐时10ml兑水0.1公斤均匀拌种5公斤8公斤,凉干后播种。其次也可用50%多菌灵100ml加水少许拌种20公斤。

5.及时施药治病。药剂防治应以早发现,早防治为原则,否则效果不理想。花生出苗后加强检查,发现病株随即采取喷雾或淋灌方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可用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亩用药剂50-75公斤,隔7-15天一次,喷足淋透。

编辑推荐

花生为什么会发生根腐病?


花生在生长的时期主要发生的危害中,根腐病比较常发生效果比较严重的病症。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随着花生种植的增加,病症发生的几率也逐渐变高。花生的生产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很容易致使花生大量的减产。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了综合防治技术。供农户参考。

症状

花生在播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烂芽;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并且侧根很少。

防治方法

把好种子关。一是选用抗病优良品种;二是做好种子的收、选、晒、藏等项工作;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重茬种植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实行合理轮作制度,确定轮作方式、作物搭配和轮作年限,要避免重茬,减轻病害发生。

抓好以肥水为重点的栽培管理。一是整治排灌系统,提高耕地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二是增肥改土,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三是视天气条件适期播种;四是注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这样既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使作物增产;五是增施钼肥,钼肥对花生品质和产量油较好的促进作用。

及时用药防病。齐苗后加强检查,发现病株随即采用喷雾或淋灌办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可选用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次,喷足淋透,交替施用,效果更好。

及时除草。杂草影响根系的正常生长,为此,应及时清除杂草,为根系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促进根壮苗发。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浸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浸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大风、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并且习居土壤中,在土中能存活数年。

吊兰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病原】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

【发生规律】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在此环境下,不仅采取播种、扦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采取扦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1.种子、插穗消毒。播种前,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种子重量0.1%的粉锈宁拌种,或用80%的402抗菌剂乳油2000倍液浸种5小时;插穗基部也可用同样浓度药液浸1小时后扦插。

2.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1.5克撒于地表翻入土中,或用75%五氯硝基苯3克均有良效,且可兼治猝倒病、立枯病。

3.药剂防治。发病时,可用40%根腐宁1000倍液喷雾或浇灌病株;或80%的402乳油1500倍液灌根。

4.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的危害。

柑橘疮痂病病因及防治方法


【症状特点】危害幼嫩叶片、枝梢和幼果。叶片初生油渍状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木栓化并向叶背隆起,呈锥形疮痂状,叶正面多凹陷形如漏斗,病斑连合时叶片歪扭,表面粗糙。枝梢变短、扭曲,表面粗糙。幼果果面呈瘤状突起,木栓化,果小、皮厚、畸形、易早落。天气潮湿时,斑面长灰色薄粉霉(分生孢子)。柑橘疮痂病与溃疡病患部均表现木栓化病斑,两病除病原菌一为真菌(疮痂)一为细菌根本不同外,症状上也有许多不同点,其中最大差异是,疮痂病叶扭曲畸形,溃疡病叶形状大小正常。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称柑橘痂圆孢菌[SphacelomafawcettiiJenk.]。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等被害部越冬,翌春温度(15℃以上)和湿度适宜时,病菌分孢盘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入侵嫩茎幼叶,经约10天的潜育期后显症。以后又以分生孢子作为再侵接种体多次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大。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16~23℃,最高温度为28℃,春梢、晚秋梢和冬梢抽发期,为遇阴雨连绵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夏梢期气温高,或秋梢期遇干旱,一般不利于发病。果实以5、6月间的幼果期易发病。橘类最易感病,柑类、柚类等次之,甜橙类抗病力强。苗木和幼树发病重,成年树次之,老龄树病很轻。肥水管理不善或通透性差郁闭的园圃发病重。

【防治方法】(1)新建果园应选用无病苗木。(2)结合修剪,冬春彻底清园,并随即进行喷药保护一次(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或靠山悬浮剂800~l000倍液地面、树上喷施)。(3)及时喷药保护新梢、幼果。苗木、幼树于各次抽梢芽长1~2毫米时喷第一次药,隔10~15天喷第二次药;结果树在春芽l~2毫米时喷第一次药,花落2/3时喷第二次药。除选用上述药剂外,还可喷65%硫菌霉威可湿粉l000~1500倍液,或43%大生富悬浮剂l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粉5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粉l000倍液。上述各药如与福佑灵液蜡剂300~500倍液混施防效更佳。

水稻恶苗病病因以及防治技术


【常见问题】水稻为什么会发生恶苗病?防病条件以及防治技术有哪些?

专家全面解答

一、病因

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剥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以后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鉴定:恶苗病系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串珠镰孢菌)引起的。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一般无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双胞,大小为4-6微米2-5微米,最初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以后分散。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两端弯曲尖削,基部有足胞,大小为16-57微米2.5-4.5微米,一般有3-5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通常着生于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分生孢子集聚时呈淡红色或橙红色,干燥时呈粉红色或白色,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症状。一般病株中菌丝体会蔓延到全株,但不能扩展到穗部。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入颖或种皮组织内,而使种子带菌。脱谷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飘落粘附于种子上,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二、发病条件

⑴带菌种子:一般种子田未及时收割与脱谷,由于增加了带菌与侵染机会,这类种子播种后,往往比及时收割和脱谷的种子发病重,⑵种子受伤: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造成种子受伤几率高,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⑶幼苗弱: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⑷浸种不彻底: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此病是由种子传播为主的少循环病害,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子和做好种子处理是防治关键。

1、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2、种子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种子消毒常用的方法有:25%施食盐25毫升,加100升水混配,可浸100千克水稻种子,温度10-15℃,浸种7-5天;温度16-20℃,浸种4-3天,温度20-25℃,浸种3-2天,每天要搅拌3次,取出直接催芽。

一般浸种水位应超出种子10厘米,每天早、中、晚各搅拌一次。

3、拔除病株:结合田间作业,发现病株应立即连根拔除,防止传播蔓延。

4、防止稻苗根部和种子受伤:防止伤口形成是减少病菌侵入的关键。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均可减轻病情。

黄瓜有哪些常见病?黄瓜春季常见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黄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蔬菜,在全国各地均有广泛的种植,其凭借清脆的口感及极高的营养价值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黄瓜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免疫力比较低下,常受到病害的袭击。那么大家知道黄瓜有哪些常见病吗?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黄瓜春季常见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黄瓜春季常见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1、霜霉病

症状:叶片正面有黄绿病斑,叶缘和叶背有水浸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斑;潮湿时叶背面有黑灰色霉层,后期病叶卷曲形成黄干叶,且易破碎。

防治措施:一是加强田间管理,防止高湿;二是无土育苗或对土壤消毒;三是高温闷棚或喷粉尘熏烟等,如45%百菌清烟剂熏8-10小时;四是提高抗病能力:叶面上喷施0.16%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0.2%白糖水;五是病害严重时可采用高温闷棚法: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2天以上的晴天,第一天中午将主蔓生长点落下,以防烤伤,然后浇水,第二天10点闷棚,棚内温度达到45-46℃(过高要遮阳),90分钟后逐渐放风降温,最后控制在25-28℃。这样既能杀死霜霉菌,又能控秧保瓜,闷棚后再增施叶面肥,效果更好。六是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精可湿性粉剂500倍和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2、枯萎病

症状:多在开花结果后茎叶上发病,病叶呈失水状,萎蔫下垂,植株的一侧或部分叶片先发病,逐渐蔓延到全株叶片。病茎基部纵裂,茎的维管束变成褐色。潮湿时病部表面有白色或粉色霉状物,并有琥珀状胶状物溢出。

防治措施:一是实行5年以上轮作;二是推广无土育苗或对床土消毒,8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平方米;三是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湿;四是嫁接换根,预防发病。五是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恶霉灵液灌根,250克/株,1次/8-10天,共3次。

3、根结线虫病

症状:黄瓜被害后,地上植株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生长缓慢,植株比较矮小,营养不良,叶脉不舒展,变弯曲状,结瓜小而且少。高温时植株萎蔫,早晚或浇水后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不能恢复正常直到植株枯死。

拔出根部,可以看到侧根和须根上有许多大大小小不同肿瘤,也叫根结。一般初为白色,后渐长大变为淡褐色,排列成串,严重时密密麻麻。剖开根结,病部组织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内部。

防治措施:一是采用无病土育苗:选用大田无病土育苗。二是在病地用过的农具如铁锹、瓜铲等和人穿的鞋子擦洗干净,防止扩大传染。三是药剂防治:播种或移栽前,用辛硫磷、米乐尔、丁硫克百威、二嗪磷等杀线虫药品全田撒施。定植后用阿维菌素或毒死蜱灌根。每株灌0.5升,连灌2-3次,可控制危害。

以上就是黄瓜春季常见病及防治措施的相关解答了,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黄瓜根结线虫病因,症状以及防治技术


黄瓜根结线虫发生在大棚的几率比较高,所以必须要经常的防治,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黄瓜根结线虫症状,病原,传播方式,影响发病的因素以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本病仅发生于根部,以侧根及须根最易受害,一般地上部分没有明显症状。根部受害后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瘤状根结初期白色而光滑,后转呈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粗糙乃至龟裂,严重时腐烂。根瘤外观无病症,剖检根结内部,可见到比针头稍大的白色梨状体,为病原雌线虫体,也是确诊本病的一个标准。病株地上部分前期症状不明显,随着根部受害的加重,其表现为叶片发黄,似缺水缺肥呈萎蔫状,生长减缓,植株衰弱,结瓜不良,严重者植株发育不良,有的甚至全田枯死。此外,感染根结线虫后,黄瓜本身对其他病害的抗性也明显减弱。

二、病原

黄瓜根结线虫病由线虫纲的根结线虫属线虫侵染所致。经放大镜观察,病原线虫雌雄异型,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雌成虫固定寄生在根内,膨大呈梨形或球形,前端尖,乳白色,大小0.44-1.59毫米0.26-0.81毫米,解剖根结或根瘤则肉眼可见。雄成虫呈线状,无色透明,尾稍钝圆,大小1-1.5毫米0.03-0.04毫米,主要生活在土中。根结线虫以在土壤温度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时发育最适宜。

三、传播途径

根结线虫以2龄幼虫或卵在土中越冬。借助雨水、灌溉水传播,从幼嫩根尖侵入,直至发育为成虫,成为内寄生线虫。在其取食的同时,分泌刺激物,刺激根细胞增大和增殖,形成根结或根瘤。初侵染源为病土、病苗及灌溉水,远距离移动和传播则依靠流水、风、带病的种子、病土搬运、农机具沾带的病残体以及人的各项农事操作。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土壤和地势与发病的关系。根结线虫是好气性的,凡土壤潮湿、黏质土壤、结构板结等均不利根结线虫活动,故发病较轻。反之,地势高燥、结构疏松、含盐量低而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土壤,都适宜于根结线虫的活动,因而发病重。

2.耕作制度与发病的关系。连作地发病重,连作时间越长,受害愈严重。发病地如长期浸水4个月,可使土中线虫全部死亡。

3.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根结线虫适宜的繁殖温度是25℃-30℃,低于5℃或高于40℃则活动较少,在55℃条件下持续10分钟则可致死。一般来说,适合蔬菜生长的土壤湿度条件也适合根结线虫,适宜湿度40%-70%。

4.耕翻与发病的关系。根结线虫多分布在土表层下20厘米,特别是在3-9厘米内最多。因为病原线虫的活动性不强,而且土层越深透气性越差,不适宜于病原线虫生活。如将表层土壤深翻后,大量虫体从上层翻到底层,不仅可以消灭一部分越冬的虫源,同时耕翻后表层土壤疏松,日晒后易干燥,不利线虫活动,虫源也相对减少。

五、防治方法

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遵循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1.轮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土壤线虫量,减轻病害的发生,若能实行2-3年轮作,效果更显著。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因禾本科作物不会发生根结线虫病。无病土育苗和深翻土壤,也可有效地防治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发展。

2.加强田间管理。彻底处理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压低虫源基数。合理施肥和灌水,对病株有延迟其症状表现的作用或减轻损失。播前深耕,通过深耕深翻把分布在表土层的线虫翻到土壤深处。增施有机肥,可增加根系发达强度和韧性,提高植株的抗性和耐性。

3.水淹杀虫。对重病田进行灌水,使线虫缺氧窒息而死,水深10-15厘米,保持4个月。

4.土壤消毒。主要用于苗床,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颗粒剂,药剂在播种前2-3周施于离表土15-25厘米深的土中。施药前保持湿润,施药后覆土压实,以达到熏蒸杀虫的目的。

5.药剂灌根。黄瓜生长期初显症状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乐斯本乳油对水稀释成1000-1500倍液灌根防治,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6.高温杀虫。土壤5厘米深处的地温白天达60℃-70℃,10厘米深处的地温达30℃-40℃,即可有效杀灭各种虫态的线虫。一般7-8月在灌水后,用塑料薄膜平铺于地面、压实,保持10-15天可达到杀虫的效果。

《花生根腐病常见症状、病因及防治技术分析》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