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草莓黄萎病及其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草莓黄萎病病害最初侵染草莓的叶片、叶柄,导致大面积的草莓出现病斑,随着大棚种植草莓的年限在逐年延长,土传性草莓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在加重。产量低,对土壤是光养不用。此病一旦传染侵入草莓就会迅速蔓延,很难根治。

草莓黄萎病一般发生年份该病的发病率为5%~12%,重发年份高达20%~35%;决定什么地种什么庄稼也是根据树木,而不是根据土壤。。轻病株结果很少,品质差,商品价值低,防治好的可减少产量损失6%~13%,防治差的可减产16%~26%,甚至呈现毁灭成灾的局面。在连年种植的田块发生重,特别是采用本圃培育的草莓苗更易发生。严重田块的株发病率达40%以上,几乎到了不能再种植的地步。

1发病症状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期发病。初期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产生畸形叶,至病株叶片失去光泽,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至全株枯死。剖开根冠,可见叶柄、果梗维管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病原为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小型分生孢子肾形或卵形,无色,单胞或双胞。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坦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病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生长发育,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疏导机能而引起萎蔫。

3综合防治措施

草莓枯萎病是一种可防难治的病害,因此应采用从源头上杜绝病原物的侵染,从栽植的土壤、种苗和传播途径上切断病菌的侵入。

药剂防治对草莓黄萎病的效果不佳,因此防治上应注重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一、土壤消毒

①选择无病地块的健康植株留种,栽植无病健壮秧苗。无病母株可采用空间采苗方式获得,即在匍匐茎的先端着地以前就切取,插入无病土壤中,使其生根,作为母株利用育苗即可。

②避免连作重茬,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③播种或栽植前严格土壤消毒灭菌。方法是667平方米用氯化苦13.5~20升,穴施或沟施,施后封土盖膜,揭膜后散气,待没有药害后方可育苗或定植;也可以通过太阳能消毒,选择7月份高温期,深翻、灌水,盖地膜,利用膜下高温杀菌。

④加强栽培管理措施。注意草莓种植后土壤不能过干或过湿;及时摘除病老叶;发现病株要尽早拔除及时进行补植,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菌侵染源。

⑤栽植前或发病初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根消毒或栽后灌根。

二、苗期预防

20克(750倍)草莓专用+代森锰锌+乐贝果叶喷,预防三次:

1)苗床:齐苗后;

2)移栽前一天,带药移栽;

3)大田:成活后,移栽后7-10天。

三、得病后治疗

1、开花前得病治疗:

400倍草莓专用+代森锰锌+乐贝果叶喷两次,间隔5天。

2、开花后得病治疗

1)草莓专用400倍+代森锰锌+乐贝果叶喷两次,间隔5天。

2)2号或瓜果蔬菜专用400倍(草莓是伏地作物,稀释倍数不能低于400倍,否则淋灌时易灼伤叶片)+代森锰锌+乐贝果除去喷雾器头淋灌病株(土表10cm深处根部必须湿透),间隔5天淋两次。

扩展阅读

草莓轮斑病及其防治


一、症状及病因

草莓轮斑病是一种普通的主要危害草莓叶片的病害,草莓轮斑病病菌属于半知菌草莓大斑点霉菌,其真菌病原体能侵害草莓地上植株体的大部分,包括叶片、匍匐茎、叶柄和果实,果实侵染不常见。早期症状为小叶上紫红色的圆形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小斑点沿着主脉扩大成V形或圆形侵蚀斑,直到叶缘,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央黄至灰褐色,多有较明显的轮纹,其上密生黄褐至黑褐色小斑点。后期侵蚀发展到叶片1/4至1/2大小,造成叶片枯死。这种叶片症状通常直到接近收摘果实时才被发现,较严重的病株产量不高,并且植株不耐冻,易受冬季寒冷损害。

草莓轮斑病病菌随病残叶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随气流、雨水、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多次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草莓轮斑病及其防治

最近美国俄核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草莓轮斑病的侵染与空气温度、叶片湿度和叶龄有关。病害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叶龄(叶子生长时期)有很大关系,新叶时期极易受侵染,其次是叶片湿度大时也很易受侵染,特别是整株淹没灌溉和潮湿多雨期,这种时期越长,染病率越高。而相对于叶片湿度及叶龄来说,温度与病害发生率及病害严重程度的关系还是较小的。

二、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⑴长新叶时期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及时清除销毁病叶。⑵培育无病种苗。⑶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于田外烧毁埋葬,消灭越冬病菌。⑷选育优良抗病品种,如章姬乙娳女、杜拉可、金明星等。

2、药剂防治:⑴长新叶时期使用适量的杀菌剂预防。⑵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移栽前浸苗10-20分钟,晒干后移植。⑶发病初期用80%大生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温室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防治方法


一、发病特征

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发病严重地块惨不忍睹,造成严重减产。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二、发病条件

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6月份,棉苗4、5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现蕾期进入发病适宜阶段,病情迅速发展;在七八月份,花铃期达到高峰。

三、防治措施

预防方案:

1.出苗期:苗床上使用《青枯立克》30ml兑水15公斤,进行全面喷雾,重点喷茎基部。

2.苗期至现蕾期:一般在植株木质化时进行预防,此时植株约30公分,方案一: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全株均匀喷雾,连喷2次,间隔7天;方案二:使用《青枯立克》30ml+《大蒜油》15-20ml兑水15公斤进行全株喷雾,连喷2次,间隔7天;

备注:对往年重点发病区适当扩大范围植株进行灌根,按照上述方案,每株200ml左右,连灌2次,间隔7天。

3.花铃期:使用青枯立克300倍液进行全株均匀喷雾1次。

治疗方案

一旦发现枯黄萎病株,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全株喷雾,连喷2次,5天左右1次;同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20ml兑水15公斤,对发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下游区域适当扩大)进行灌根,每株灌液200ml左右,5天左右1次,连灌2次。

四、注意事项

1、青枯立克与其它药剂混用时,一定要先加入本产品,稀释做为母液,搅拌混匀后,再加入其它药剂。与《大蒜油》复配时,加水后需依次稀释。

2、用药24小时内遇大雨,应于雨后补喷。

曼陀罗黄萎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曼陀罗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叶、种子均可入药,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将曼陀罗黄萎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染病株叶片侧脉间变黄,后逐渐转褐,从叶缘起枯死,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萎,横剖病茎,维管束呈暗褐色。有的仅12个分枝发病。发病重的不能结果。

2、病原

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old称黑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分隔,黑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具23次轮状分枝,其基部变暗色是本菌独有特征。在梅干选择培养基上,由暗色菌丝形成清晰的放射状结构,不形成微菌核。分生孢子长卵形,大小371.53(m),有时具1分隔。除为害蔓陀罗外,还可引起棉花、马铃薯、番茄、茄子、黄瓜黄萎病。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条件适宜时侵入寄主在维管束内蔓延,引起发病。东北、内蒙古、河南7月发生,有时为害较重。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

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2)药剂防治

必要时在发病前浇灌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大棚茄子黄萎病防治方法


大棚茄子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黄萎病的危害,现将大棚茄子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病害症状

黄萎病又称半边疯、凋萎病。主要为害叶片,在茄子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病,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叶脉间产生淡黄色斑点,并逐渐发展到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初期病叶晴天白天枯萎,晚上及阴雨天气可以恢复,颜色由黄变褐,叶缘向上卷曲,最后叶片枯死脱落。病害向上扩展,可以发展到全株发病,叶片大量脱落,有时也在半边叶或半边植株上发病。发病植株矮小,果实小且少,内部有褐色条纹,维管束变褐。

二、防治技术

要坚持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中心,以药剂防治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防治茄子黄萎病。

1.轮作倒茬。发病田最好与十字花科蔬菜或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

2.选用抗病品种。凡叶片长圆形或尖形,叶缘有缺刻,叶面茸毛多,叶色浓绿或紫色的品种较抗病。

3.嫁接育苗。利用托鲁巴姆、野生赤茄作砧木,可大大提高抗黄萎病的能力。

4.药剂防治。在定植时,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搅拌细土20公斤做成药土,撒在定植穴内,作预防处理。

定植后,可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喷洒根部和地面,或作灌根处理。一般每10~15天施药1次。

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灌根处理,每株250毫升,每隔7~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灌根可只灌发病株及其周围株,不必全田都灌。

黄栌黄萎病防治


黄栌黄萎病又称黄栌枯萎病,为黄栌树种的一种系统浸染的毁灭性病害。全国范围内该病呈现出扩散的态势,被感染植株逐年增加。

病原:

黄栌枯萎病(枯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的大丽轮枝孢菌,是一种土壤习居性真菌,通过土壤传播,从寄主植物根部侵染进入植物体,沿导管扩散至植物各个部分,导致植物水分、矿物质等吸收、运输出现障碍,从而使寄主植物出现枯萎、衰弱,甚至死亡的症状。其寄主范围极为广泛,除了漆树科黄栌属植物外,还有栾树等超过26个属70余种的木本植物,可造成植株大量黄叶、落叶,最后整株死亡。

症状:

黄栌黄萎病的具体症状表现形式多样。首先,叶部一般出现两种萎蔫类型:一种是绿色萎蔫型(不落叶型),初期叶片表现失水状萎蔫,自叶缘向里逐渐干缩并卷曲,但不失绿,不落叶,约两周后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一种是黄色萎蔫型或落叶型,先自叶缘起叶肉变黄,逐渐向内发展至大部或全叶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部分或大部分落叶。未落的叶干缩、卷曲,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其次,植物根、茎横切面上有褐色病斑,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环形。剥皮后可见褐色病线,有时病线不在皮下而在木质部,这是由于浸染发生后,次生生长形成的新组织将受害部位包在里面。发病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生长势衰弱或死亡;在发病过程中,可能或引起植株整株或部分枝杈迅速死亡,也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影响植株,减缓生长速度。

感病特点:

黄栌黄萎病的损害首先在于对植物叶部的损毁以及对树木形态的影响;其次是高病死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对于黄栌来说,从病害中恢复过来的可能性不足30%,而且不足5年的树苗只要感染枯萎病通常会全部死亡,对于那些生长年代较长的黄栌,虽不会完全死亡,但也会使得树木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植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可单独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次年6、7月份借浇水、中耕、地下害虫等传播浸染,通过伤口侵入或根部直接浸染,发病程度与根系所分布的土壤层中的病菌数目成正比。在土壤温度20℃左右且湿度较大的微碱性土壤中易于浸染发病,过量氮肥会加重病害,增施钾肥可缓解病情。

防治难度:

1、大丽轮枝菌作为一种土传真菌可在土壤中形成大量微菌核,长期存活于土壤中,且耐高温能力强,可在33℃的环境中继续存活。

2、土壤中大丽轮枝菌不易被微生物分解而且有极好的抗逆性,可在恶劣环境下长期存活,等待适宜条件萌发。使用单一的微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杀灭病原菌效果不佳。

3、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分布有少量微菌核时,就会出现病害爆发问题。微菌核数量较少时,在土壤中也会呈现集中分布的状况,也会对寄主植物有较强的浸染能力。

4、在完成初浸染后,黄栌枯萎病会呈放射状方式传播给周围其他寄主植物,造成病害爆发。

防治措施:

1、发病严重植株,应及时清除,并将病残体全部焚烧,抑制黄萎病的再浸染。同时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以每平米4-6g消毒栽植土壤及附近周边土壤。

2、发病轻的植株,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消毒剪口和工器具(可用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800倍液),随后剪口封蜡(将16份松香与1份动物油溶入8份木醇中后加入3份酒精)。同时用50%多菌灵200-400倍液或50%代森铵溶液常量灌根,每平米浇灌2-4kg药水。

3、加强管理,增强树势。通过中耕松土,合理养护,及时排水,避免单独使用氮肥(如尿素等)等方法,增强树势减少发病条件。采用EM菌液、萎菌净及磷钾复合肥浇灌染病植株,对控制枯萎病有一定效果。

曼陀罗黄萎病的防治


曼陀罗是茄科曼陀罗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毒,但是花、叶、种子均可入药。黄萎病是曼陀罗常见的病害之一。

曼陀罗黄萎病症状

染病株叶片侧脉间变黄,后逐渐转褐,从叶缘起枯死,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萎,横剖病茎,维管束呈暗褐色。有的会一半染病一半健康,发病严重的植株不能结果。

黄萎病病原

黄萎病病原是一种称为黑白轮枝的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分隔,黑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其基部会变暗色是本菌独有特征。分生孢子长卵形,此菌除了为害曼陀罗外,也可引起棉花、马铃薯、番茄、茄子、黄瓜的黄萎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待到条件适宜时侵入寄主并在其维管束内蔓延,引起发病。东北、内蒙古、河南的等地发病时间多为7月。防治方法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增加防患意识。必要时在发病前浇灌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都是体系侵染的维管束病害,其防治办法基本相同,要以防止为主,并依据不同棉区的发病状况,因地制宜地采纳不同办法。

(一)农业防治

1、栽培抗(耐)种类是现在最有用的办法。在棉花生产中,选用抗病种类,进步植株抗病性,操控病害发作。

2、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调入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

3、对轻病田拔除病株,并进行土壤消毒;对沉痾田实施轮作换茬,南方可水旱轮作2-3年,北方可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轮作3-4年。

4、加强田间管理。勤中耕,深中耕,进步地温,下降土壤湿度;开沟排水,下降地下水位;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

5、搞好现蕾前的防止作业。棉花现蕾期是棉花枯、黄萎病发作和开展的关键期,对一些带病棉田,在棉株显症之前喷洒磷酸二氢钾、黄腐酸盐、绿风95等养分剂,进步棉株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作。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和土壤处理:做好棉花耕种前的药剂浸、拌种作业,消除种子上的菌源,或选用包衣棉种。对零散病点进行土壤消毒,可每平方米用98%棉隆颗粒剂140g拌入病土中。

2、做好发病后的弥补作业。

①田间发现零散病株后,应立即拔除会集烧毁,并对病穴及其周围进行消毒。

②灌根和喷雾:严峻地块可采用喷雾与灌根相结合的办法。

灌根,每株用药液50—100ml,可减轻损害,操控病害蔓延。未发病地块,应喷洒黄腐酸有机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进步棉株抗病力,削减发病。

主张:当进入棉花黄萎病、枯萎病的发作盛期,关于这两种声称棉花“癌症”的疾病,当病害发作后再被迫的做所谓的药物防治效果并不尽人意,结果一般都是因小失大。

防治该病的最佳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即主张广阔农户朋友加强田间查看,发现零散发病棉田,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并对病株处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曼陀罗黄萎病的处理方法


曼陀罗是茄科曼陀罗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毒,但是花、叶、种子均可入药。黄萎病是曼陀罗常见的病害之一。

曼陀罗黄萎病症状

染病株叶片侧脉间变黄,后逐渐转褐,从叶缘起枯死,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萎,横剖病茎,维管束呈暗褐色。有的会一半染病一半健康,发病严重的植株不能结果。

黄萎病病原

黄萎病病原是一种称为黑白轮枝的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分隔,黑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其基部会变暗色是本菌独有特征。分生孢子长卵形,此菌除了为害曼陀罗外,也可引起棉花、马铃薯、番茄、茄子、黄瓜的黄萎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待到条件适宜时侵入寄主并在其维管束内蔓延,引起发病。东北、内蒙古、河南的等地发病时间多为7月。

防治方法

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

增加防患意识。必要时在发病前浇灌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草莓大棚生产中出现的灰霉病及其防治


症状:果实、花瓣、花萼、果梗、叶柄均会受感染。叶片受侵染后,初期产生不明显的褐色湿润斑点,在潮湿环境条件下,长出一层灰色孢子;叶柄、果柄受侵染后变为褐色,常环绕叶、果柄,使感染部分萎蔫、干枯;果实受侵染后,从果基从萼片部位开始发病,初期果实病斑呈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急剧扩大,成褐色长形病斑。后期果实变软、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湿度高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未熟果实发病后,常干腐;花瓣受害,变为黄褐色。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菌核、分生孢子在病株组织中越冬,孢子靠风、雨水飞溅传播,从植株伤口入侵。孢子能在2~30℃萌发,最适温度是24~25℃。浆果成熟期是该病害盛发期,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连绵阴雨病害严重。

防治方法:①选择有利于排水的田块建园,采用深沟窄畦种植。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②注意大棚经常通风换气,避免高湿。③及时清除老叶、病叶、病果、病花,并集中销毁。④药剂预防:预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75%猛杀生水分散粒剂600倍。治疗:40%农利灵水分散粒剂10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轮换交替使用,隔7天一次,连用2~3次后改用预防剂继续防治。阴雨天可用30%一熏灵0.2~0.3克/立方米熏蒸,隔7天一次,连用3次。

黄栌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为黄栌树种的一种系统浸染的毁灭性病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山东青岛、济南等地的黄栌开始出现枯萎病现象。如今,全国范围内该病呈现出扩散的态势,被感染植株逐年增加。

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的大丽轮枝孢菌,是一种土壤习居性真菌,通过土壤传播,从寄主植物根部侵染进入植物体,沿导管扩散至植物各个部分,导致植物水分、矿物质等吸收、运输出现障碍,从而使寄主植物出现枯萎、衰弱,甚至死亡的症状。其寄主范围极为广泛,除了漆树科黄栌属植物外,还有栾树等超过26个属70余种的木本植物,可造成植株大量黄叶、落叶,最后整株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的具体症状表现形式多样。首先,叶部一般出现两种萎蔫类型:一种是绿色萎蔫型(不落叶型),初期叶片表现失水状萎蔫,自叶缘向里逐渐干缩并卷曲,但不失绿,不落叶,约两周后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一种是黄色萎蔫型或落叶型,先自叶缘起叶肉变黄,逐渐向内发展至大部或全叶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部分或大部分落叶。未落的叶干缩、卷曲,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其次,植物根、茎横切面上有褐色病斑,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环形。剥皮后可见褐色病线,有时病线不在皮下而在木质部,这是由于浸染发生后,次生生长形成的新组织将受害部位包在里面。发病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生长势衰弱或死亡;在发病过程中,可能或引起植株整株或部分枝杈迅速死亡,也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影响植株,减缓生长速度。

感病特点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的损害首先在于对植物叶部的损毁以及对树木形态的影响;其次是高病死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对于黄栌来说,从病害中恢复过来的可能性不足30%,而且不足5年的树苗只要感染枯萎病通常会全部死亡,对于那些生长年代较长的黄栌,虽不会完全死亡,但也会使得树木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植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可单独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次年6、7月份借浇水、中耕、地下害虫等传播浸染,通过伤口侵入或根部直接浸染,发病程度与根系所分布的土壤层中的病菌数目成正比。在土壤温度20℃左右且湿度较大的微碱性土壤中易于浸染发病,过量氮肥会加重病害,增施钾肥可缓解病情。

蚕豆黄萎病


为害症状

初仅在植株一侧发生黄化,另一侧颜色正常,茎部上面的叶片,自下部开始向上部逐渐黄化,黄化叶片起初呈苍绿色或绿黄色,后完全变黄。近地面的叶片,边缘向上方稍卷曲,后叶片顶端和边缘逐渐干枯,有时出现黑色小斑块,严重的蔓延到整个叶片表面,最后病叶干缩、枯死或脱落。茎杆上的位置较高的叶片,虽稍显黄色,但大都能逐渐恢复正常绿色或转为正常生长状态。病株较健株矮小,该病扩展到一定阶段,即停止不再扩展,病株最后能恢复健全,其新生的茎蘖和叶片也表现正常。在大田植株充分发育时,不易识别出病株。

病原形态特征

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称黑白轮枝孢(棉黄萎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生长适温22.5℃,30℃能生长,最适pH5.3~7.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多数报道种子内外带有菌丝或分生孢子,可以做为病害的初侵染源,但也有人认为种子不带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借风、雨、流水或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60℃经10分钟致死。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豆科、茄科实行4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可与水稻及葱蒜类轮作,1年即可见效。

(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充分腐熟有机肥。

(4)药剂处理土壤,播种前667m2撒50%多菌灵2kg后耙入土中有效。

(5)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用60%防霉宝水剂i000倍液拌种后闷二小时再播种。

药剂方法

(1)发病初期浇灌50%混杀硫悬浮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升。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浇灌100毫升。

(2)发病初期也可喷洒60%防霉宝可溶性水剂1000倍液或上述杀菌剂,但喷药后4小时内遇大雨应补喷。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咖啡锈病及其防治方法


咖啡锈病是咖啡的主要病害,危害性最大,被害植株,轻者减产,重者死亡。此病主要为害小粒种咖啡和大粒种咖啡,而中粒种咖啡对锈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国外对咖啡锈病的防治除应用抗病品种锈病以后,内吸治疗剂在防治咖啡锈病上得之外,田间主要靠化学药荆。

咖啡锈病为害症状

咖啡诱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害幼果和嫩枝。叶片感病后,最初出现许多浅黄色小斑,并呈水渍状扩大,叶背面随即有橙黄色粉状孢子堆,病斑周围有浅绿晕圈后期病斑逐渐扩大或连在一起,成为不规则的病斑,病斑最后干枯,呈深褐色,整个感病叶片脱落。

咖啡锈病防治方法:

(1)选育抗锈病的品种种植,如小粒种咖啡中的卡狄莫,在引种时要严格作好检疫工作,防止病菌传播。

(2)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3)加强检疫,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各地引种和贮运苗木时,应严格做好检疫工作,防止病菌扩散蔓延。同时在当地要建立无病苗圃,不断培育抗性好、品质良的优良品种。

(4)清除病原。对苗圃的幼苗要经常进行检查,清除病叶;对咖啡园里的植株要结合修剪,除去弱枝病叶,特别是在旱季结束之前要全面检查,一旦发现病叶应立即组织人力全部摘除,并结合化学防治。

(5)农业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每生产250kg鲜果,需要N肥5kg、P肥0.5kg、K肥6.25kg,这样既保产又防治咖啡早衰,同时还能提高植株抗病力。

(6)化学防治。采用1~5%的波尔多液杀菌剂喷射,第一次应在雨季之前,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和程度而定,一般每隔2~3个星期喷射一次,粉锈宁对咖啡锈病有预防作用,发病初期有治疗作用。每亩用25%可湿性粉剂35~65克或5%可湿性粉剂150~3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草莓黄萎病及其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