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烟草赤星病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烟草赤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我国烟农俗称红斑、根虎眼、火泡斑等,为烟叶成熟期的主要叶斑病害,我国各烟区均有发生,不仅使烟叶残缺不全、等级下降,而且由于内在品质不协调,使吃味变差,降低了工业使用价值。

烟草赤星病发病症状

大田中后期,烟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病斑,初期为黄褐色圆形小点,以后扩大到1~2厘米,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上面产生明显的以病斑:中央为圆心的同心轮纹,质脆、易破碎。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深褐色或黑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田间诊断的依据)。

天气干旱时,病斑中央常破裂,易产生穿孔。严重时,病斑可相互遇合形成大的病斑,并破裂脱落。主脉、花梗、蒴果和茎被病菌侵染时,可产生较小的深褐色或黑色斑点,接近采收时,茎部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深褐色凹陷病斑。

烟草赤星病发病规律

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大面积种抗感病品种,在成熟期(7~8月)又阴雨集中,施氮量偏多,种植密度大、出间通风透光不良的烟田,容易造成人流行。

烟草赤星病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抗病品种有中烟98等。中抗品种有云烟85、K326,RGll、G28、K346等,RGl7、中烟9203也有一定的抗病性。

2、增施有机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饼肥,控制氮肥用量,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烟株抗病能力。

3、合理密植:尤其是发病严重的地区,要求成株期不封行,连片面积适中,不要过大,避免病害一旦流行,难以控制。

4、适时打顶采收: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来确定打顶时间。打顶过早,上部叶片长得过大,烟株往往成伞形,下部叶片通风透光差,易受病菌的危害。适时采收成熟烟叶,能防止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减轻危害。

5、合理轮作: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制度。

烟草赤星病药剂防治

1、第一次采收底脚叶时,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每亩50~7S千克药液,每隔10天一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较好。

2、烟株现蕾期可用1.5%多抗霉素100倍、或0.3%科生霉素2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亩50~75千克药液,半个月后再施一次,防治效果较好。WwW.zw59.com

3、发病初期可用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或用30%大克力悬浮剂600~800倍液、或用47%保丰宁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亩50~75千克,每7~10天一次,共喷施2~3次,防治效果较好。

4、在赤星病与野火病混合发生的烟田,可用45%金叶舒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一次,共喷施2次,防治效果较好。

小编推荐

棉花立枯病发病特点及防治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现将棉花立枯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棉花立枯病特点

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基部呈明显缢缩,病苗萎蔫倒伏枯死。子叶受害后,多在子叶中部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常脱落穿孔。此病发生后常导致棉苗成片死亡。在病苗、死苗的茎基部及周围、土面常见到白色稀疏菌丝体。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问管理。出苗后应早中耕,一般在出苗70%左右要进行中耕松土,以提高土温,降低土湿,使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有利于棉苗根系发育,抑制根部发病。加强治虫,及时间苗、将病苗、死苗集中烧毁,以减少田问病菌传染。

2、药剂防治。棉苗在低温多雨情况下易发生病害,因此在寒流及阴雨前及时喷药保护,一般在出苗80%左右应进行喷药,以后根据病情决定喷药次数及药剂种类和浓度。

使用方法:①喷雾。发病初期,用10毫升30%甲霜恶霉灵时或适麦丹+5毫升神奇不朽或申嗪霉素15毫升+15毫升38%恶霜嘧铜菌酯对一桶水(15公斤),顺棉苗主茎喷雾,使药液顺主茎滴入土壤,连喷2~3次,间隔期10~15天,对于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有特。

②灌根。发病初期,用15毫升申嗪霉素+15毫升甲霜恶霉灵+15毫升38%恶霜嘧铜菌酯对一桶水灌根,连灌2~3次,间隔期5~7天。

③涂刷。用10毫升神奇不朽时或适麦丹+5毫升爱多收或15毫升申嗪霉素+15毫升38%恶霜嘧铜菌酯,对0.5公斤水,扒开棉棵周围的土使其露出病斑,用毛刷涂刷,连续涂刷2~3次,间隔期7~10天。

杉苗赤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赤枯病是杉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为害幼林,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发生严重。除危害杉木外,还危害柏树、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等针叶树幼苗和幼树。

症状

因受害时期不同,其症状类型亦不同。

杉木尖枯受害苗木先是顶部嫩叶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变红褐色,以后扩展到全叶,使嫩梢赤枯,病斑上散生黑色稍有突起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吸湿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严重的病苗整株变枯褐色而死亡,轻病苗仅顶梢枯死,常能再发2-3个不定芽,使杉苗成多头状。更多绿色尽在

树冠基枯在夏季温度高的地方,因地表热辐射,苗木基部受灼伤,病菌从灼伤处侵入针叶。初期针叶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围有暗红色稍隆起的界线。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的子实体,最后常引起叶尖枯死。潮湿时也能见到黑色的分生孢子角。

杉木顶枯定植一年生的杉木顶梢以下30cm处发黄,然后向上下扩展,病斑呈淡红色。皮层破裂后树梢呈棕褐色,当木质部被侵染时,整个顶梢也感染。枯梢上有黑色小点,遇潮湿时产生分生孢子角。

病原

Pestalotiopsisguepini(Desm)Stey称褐斑拟多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色,粒点状,初期埋于叶片的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长梭形,有四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每个分生孢子有五个细胞,中间三个细胞淡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透明,顶端有三根刺毛;孢子基部有一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菌丝体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6-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24小时内萌发率达50%。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苗木上及地面上的病叶中越冬。越冬后孢子萌发速度很快,在湿度满足的情况下,经两小时即可萌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垂死的组织侵入,并能进行多次侵染,病叶是初次侵染源。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特别是在雨季蔓延迅速。当7月中旬温度上升到30℃以上,遇到雷阵雨,苗圃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初发病的苗木,可以形成发病中心。月平均温度在11℃左右时,病害基本停止;当月平均气温高于20℃时,病叶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至到10月气温下降到25℃以下,相对湿度低于50%,病菌才逐渐停止扩散。沙土地或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地,苗木生长衰弱,发病较重。苗木生长过密、氮肥施的过多、遮阴时间过长使苗木生长柔软,易发病。阳光照射强烈而不遮阴的苗木也易发病。

小麦全蚀病发病特征及防治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中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现已成为小麦生产的大敌,可达30%~70%甚至绝产,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

一、发病特症:它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的1~2节处。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变成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严重时造成全株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病根变黑,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易于拔起,但不易倒伏,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这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再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株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措施

1.深耕深翻。小麦全蚀病的寄居菌以菌丝遗留在土壤表层,深翻土层,把细菌深埋地下,会有效杀死细菌。

2.减少菌源。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不能沤肥用,以尽量减少菌源。

3.合理轮作。对于严重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

4.合理施肥。底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化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二)药剂防治措施

1、土壤处理。播种前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3全面质量管理公斤拌细土20~30公斤,耕地时均匀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虫,可与杀虫剂混用,要求随撒随耕。

2、浸拌种。可用12.5%全蚀净(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亩用量20克,拌8~10公斤种子,闷种6~12小时,晾干后播种。

3、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4、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施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对水150千克灌根。

用以上预防方法连续使用2~3年便可从根本上达到基本消除小麦全蚀病。

苹果裂纹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


苹果生长后期果实裂纹病发生普遍,危害较重,严重影响苹果的商品价值,应引起足够重视。

苹果裂纹病是由于苹果生长前期干旱果肉细胞膨大较慢,苹果生长中后期遇雨细胞迅速膨胀导致的一种生理病害,发病程度与品种、树龄、树势有密切的关系。富士品种发病较重,树龄大,树势弱者多而重,树龄小,树势强者少而轻。

一、苹果裂纹病发病原因

1、环境条件

苹果生长发育期间干旱、高温、多风等果园环境突变是裂纹病发生的直接诱因。春季持续干旱,特别是幼果膨大期连续多日高温干旱后,突降阵雨,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雨过天晴,又遇连续高温会导致苹果裂纹病的大发生。

果实膨大期是果树需肥需水的关键时期,如果遇干旱高温天气,又未及时灌溉补水,会严重影响果皮细胞发育,导致与果肉组织发育不同步。若在采收前突然降水或人工灌水,都易引起果肉细胞吸水膨胀,皮层组织撕裂,形成果面裂纹。裂纹多发生在果实迅速膨大期或近成熟期。

2、土壤条件

果园的土壤营养条件和苹果裂纹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均衡的果园,极少发生裂纹现象。土壤中钙、硼、氮、钾等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与裂纹发生直接相关。当土壤中钙、硼含量不足,或氮含量过高时,苹果裂纹病加剧,土壤补施硼肥和钙肥、增施钾肥均有助于缓解裂纹病的发生。长期生草的果园土壤养分、水分供应平衡,裂纹病发生比清耕果园轻。

3、栽培管理

果园管理粗放,树冠郁闭、内膛通风透光不良,导致果皮角质层发育不健全,弹性降低,裂纹病发生重。果实阳面通常着色均匀,极少发生裂纹,而果实阴面极易裂纹,尤其是两果邻近的阴面区域,往往成为裂纹的集中发生区。套袋果脱袋后遇雨或遭遇极度干热天气也易裂纹。

二、防治措施

1、加强果园水分管理:加强果园水分管理是减缓裂纹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有条件的果园,尽量能在冬季或早春灌一次透水,并重视果实膨大期的灌水,保持稳定的土壤含水量,使果实均衡生长。水源条件差的地方,应推行果园生草和节水灌溉技术,如覆草滴灌、生草微喷等,以调节土壤水分和氮素的供应。

2、加强果园土壤管理:重视果园有机肥的施用及平衡施肥,花蕾期喷一次硼肥,幼果期套袋前结合喷药喷硼肥,加补钙剂2次。

3、重视果园综合栽培管理:矮化砧树发病明显高于乔化树,在栽培中对矮化树应深埋砧,重修剪,复壮树势。套袋时减少单层劣质纸袋的使用,选择优质双层三色纸袋,特别干旱的地区也可以选择纸加膜袋。套袋时,袋口一定要扎紧,不能让雨水顺果柄流入果袋。

幼果期尽量少用对果皮细胞有刺激性的农药。及时摘叶、转果、地面铺反光膜补光,促进果皮健全发育。优化树形,疏除过多枝条,打开层间光路,减少低光效冠区,为果实均匀着色创造有利条件。脱纸袋时避开干热、多风、骤热变温天气。套塑膜袋果,带袋采收、贮运。

灵芝星狄夜蛾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星狄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属于造桥虫中的一种,是为害灵芝、平菇、木耳等食用菌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发生较普遍。

为害特点

主要取食灵芝菌盖和菌肉,被害处留下弯曲隧道。并且在子实体上留有缺刻孔洞。降低灵芝的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

星狄夜蛾在南方一年发生5-6代,主要是以蛹越冬,通常在4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全世代历期约一个月左右。成虫对糖醋和花粉有趋性,雌虫羽化后第三天进行产卵,以第四、五天产卵量最多,在夜间或早上将卵散产于子实体和培养料表面。

该虫生长室温为20-30℃,卵期为5-6天,幼虫期11-15天,蛹期8-12天,成虫寿命3-13天。高龄幼虫行动缓慢,有作茧悬挂的习性,幼虫11月仍可活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逐渐化蛹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在菇房内安装纱门、纱窗,防止成虫迁入,搞好环境卫生,将菇房周围的废弃物及杂草集体清除,以减少虫源。

(2)在最后一茬食用菌收货后,应及时杀灭残留在料中的虫口,减少虫害。

(3)利用高龄幼虫行动缓慢,又有做茧悬挂的习性,可人工捕捉及摘除,以降低虫口密度。

(4)化学防治在虫害大量发生时,在采菇后用20%速灭杀丁乳剂或其他菊酯类农药5000-8000倍液对料面、栽培架等进行喷雾。

烟草低头黑病的防治


烟草低头黑病

病原

辣椒剌盘孢烟草变种Colletotrichumcapsici(Sdy)BulterBisbyf.nicolianaeG.M.ZhangG.Z.Jiang,属半知菌亚门。

危害

年份为害不亚于黑胫病。今年来有不断加重的趋势,病地平均发病率15%~30%,严重田块80%以上,甚至成片死亡,临近绝产。

分布

烟草低头黑病是20世纪50年代在山东省潍坊烟区首先发现的,目前仅分布在我国山东、河南和陕西,以山东潍坊市发病最重。

为害症状

烟草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幼苗在2~3片真叶以后即开始发病,多在茎或叶部出现病斑。茎部发病,初为圆形或椭岡形小黑点,以后逐渐伸展,形成条斑,顶芽随之向有病一侧弯曲,最后烟苗变黑枯死。叶部发病,多在中脉或侧脉处形成,并很快通过中脉扩展到叶柄,然后莬延到茎部,引起顶芽弯曲,同时有病斑一侧叶片凋萎,最后全苗枯死。(2)成株期:大田发病与幼苗发病相似,在茎上先形成小黑斑,然后向上下扩展形成条斑。纵剖病茎,从茎基部直达顶芽的维管束变黑,病侧叶片半边或全叶枯死,呈现偏枯状态,重则全株枯萎,病株顶部向偏祜一边弯曲,故称之为低头黑病。

病原物

(1)形态:新月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12~16)mx(2.5~5.5)m.圆筒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9.8~41.5)mx(2.3~7.7)m,。(2)特性:生长温限5~38.5℃,32℃最适。适应pH值1.8~11.5,最适pH值为4.5~9.6。

烟草低头黑病-2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以上,病苗的调运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在适宜条件下,病株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流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农事操作时,人、畜和农具上沾染的病土也可以传播。多雨高湿及较高的温度有利病害发生,特别是暴风雨后伴随较高温度往往会出现1次发病高峰。

发生因素

品种闻抗病性差异显著,大面积种植发病品种是引起低头黑病严重流行的重要因素。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连作地及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病害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烟苗严格控制病区的扩大。(2)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尚无髙抗品种可用,较抗病的有中烟14、G80、Nc89和G28等。②重病区实行与小麦、谷子、髙梁等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③培育无病壮苗,不从病区调运烟苗。④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可有效减轻为害。⑤及时拔除病株和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收获后及时深翻,可有效减轻来年发病。(3)药剂防治:①移栽时用75%甲基硫菌灵7.5kg/hm2拌细干土均匀地施于移栽穴内,然后移植;15天后再用1000倍液喷淋1~2次。②移栽15天后,用50%多菌灵WP600倍液喷撤根茎周围。

小麦丛矮病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


小麦丛矮病又称小麦病毒病、坐坡病。小麦丛矮病主要危害小麦,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引起。小麦、大麦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麦田有利灰飞虱迁飞繁殖,发病重;冬麦早播发病重;邻近草坡、杂草丛生麦田病重;夏秋多雨、冬暖春寒年份发病重。

为害症状

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比,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病原

Wheatrosettevirus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属弹状病毒组。病毒粒体杆状,病毒质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常单个或多个,成层或簇状包在内质网膜内。在传毒介体灰飞虱唾液腺中病毒质粒只有核衣壳而无外膜。病毒汁液体外保毒期2~3天,稀释限点10~100倍。丛矮病潜育期因温度不同而异,一般6~20天。

发病规律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on)传毒。灰飞虱吸食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日均温26.7℃,平均10~15天,20℃时平均15.5天。1~2龄若虫易得毒,而成虫传毒能力最强。最短获毒期12小时,最短传毒时间20分钟。获毒率及传毒率随吸食时间延长而提高。一旦获毒可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递。病毒随带毒若虫且在其体内越冬。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带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飞至麦田为害,造成早播秋苗发病。越冬带毒若虫在杂草根际或土缝中越冬,是翌年毒源,次年迁回麦苗为害。小麦成熟后,灰飞虱迁飞至自生麦苗、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夏。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消灭毒源。

(2)小麦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

(3)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适期连片播种,避免早播。麦田冬灌水保苗,减少灰飞虱越冬。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

(4)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3%的60%甲拌磷拌种堆闷12小时,防效显着。出苗后喷药保护,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压低虫源,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也可用25%扑虱灵(噻嗪酮、优乐得)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压低虫源。

苗木溃疡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溃疡病主要发生于主干上,形成近圆形、直径为1厘米左右的溃疡斑。小枝受害后往往枯死。病斑的形成过程有两种类型。

(一)水泡型。在皮层表面形成约1厘米的圆形小泡,泡内充满树液,破后有褐色带腥臭味的树液流出。水泡失水干瘪后,形成一个圆形稍下陷的枯斑。水泡型病斑只出现于幼树树干和光皮树种的枝干上。(二)枯斑型。先是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浸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柔软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

发生规律

该病由病菌浸染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主要借风、雨传播。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凡是致使树木衰弱的条件,均是发病的原因,如树苗移植、春旱、春寒、风沙多、管理粗放、盐碱地等均易致病。不同杨树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防治方法

1、在无病区建立苗圃,培养健壮苗,加强检疫,把好苗木柿抗亍=?弥夭苗木造林或截干后定植。

2、育抗病树种,选用适合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的树种,发挥自身抗病能力。

3、造林过程中尽量减少苗木失水,随起苗随栽植,少伤根,避免长途运输。

4、在病害发生前稀释菌医10001500倍均匀喷雾,预防效果佳;在发病期兑水8001000倍液喷雾,对发病重的地块要增加用药量,并视病情连续喷23次。或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用战菌1500-2000倍液茎叶喷雾,即每亩用药15-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雾,用水量适当大才能让药液均匀彻底展着在草坪上,杀菌彻底;当病害发生比较严重时,1000-1500倍喷雾,即每亩用量为40-60毫升;当发生根部病害且比较严重时,也可以上浓度进行灌根,效果更佳。

榕树褐根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榕树褐根病症状

榕树褐根病菌在自然界虽不易发现子实体,但有很特别的病症,仔细观察不难诊断。在接近地际部主茎及根部的发病树木往往有黄色至深褐色的菌丝面(mycelialmat)包围其表面,在根部之菌丝面常与泥沙结合而不明显,上述病症是现场鉴定本病害的主要依据。其引起植物地上部全株初期黄化萎凋,最后枯死。褐根病菌从黄化到枯死只需一个月至三个月,但有些较大棵植株或根系较深广的树种从发病到死亡可能需数年的时间。本病之所以造成萎凋的主要原因是褐根病菌可以直接为害树皮的输导组织,导致水份及养份之输送遭受阻碍而死亡。本病原菌除为害树皮外,也可造成木材白色腐朽。受感染之内侧木材组织具不规则黄褐网纹。在腐朽木材与健康木材间常有黑褐色带隔离。腐朽末期木材变轻、乾和海棉状。由于本病菌可以为害木材组织,导致木材白腐朽,因此受害树木较易风倒,具有潜在公共安全的危险性,需特别注意。

榕树褐根病发生规律

在自然界,褐根病菌很少出现子实体,表示没有担孢子做长距离的飞散传播。同时,其主要为害根部及茎基部,因此,褐根病菌的主要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土壤,在病害的属性上较属于土传性病害(soil-bornediseases)。一般而言,土传性病害较不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病害,因其传播速度受到限制。近年来,发现褐根病有扩大发生的现象,这种情形似乎不符合褐根病菌的基本生态特性。会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褐根病菌受到环境的影响,较易形成子实体与担孢子,担孢子的產生可以增加长距离的飞散与建立新病害据点。第二是人为协助传播,如将病株或病土移动到没有病菌的场所。第二种可能情形在实际情况常常发现,如带菌树木的移植或利用病残体做有机肥,将病害扩散出去。第一种可能需再做仔细的观察与研究,才能下此结论。

榕树褐根病防治方法

本病害的防治方法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任何正式剎菌剂被推荐於病害防治上。然而在实验室对病原菌之测定及林地初步试验之结果显示,三得芬、三泰芬、护硅得、硫酸铜、快得寧、铜快得寧、扑克拉、灭普寧、4-4式波尔多液及尿素等剂对本病有某些程度的抑制及治疗效果,但因未经完整的试验结果评估,及合法行政程序登记,仍不适合做为推荐防治药剂。同时,本病菌主要为害根部,药剂的施用不易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施与药剂之成效,常受树种与环境影响。

事实上,褐根病的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因本病原菌为害植物初期地上部没有任何病徵,一旦地上部出现黄化萎凋时,根部已有80%以上受害,在此情况下如欲进行治疗处理,为时已晚。本病原菌主要传染的来源是病残根,其传播途径主要靠病根与健康根的接触传染。因此在预防的考虑下,只要可以阻止病根与健康根的接触,及杀死或除去土壤中的感染病残根,就可以达到防治效果。以下的防治方法则依据上述的原则。

烟草花叶病如何防治?


烟草花叶病属于植物病毒的一种。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存在于植株年龄、接种量多少及生长条件等方面。我国南北烟区均有发生,尤其南方烟区受害较重,自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病田间株发病率一般5%~20%,个别田块可高达90%~100%;早期发病的损失可达50~70%,甚至失收。此外,病叶在烤晒后颜色不均,烟味差,品质大为降低。那么如何防治烟草花叶病?

病原

Tobaccomosaicvirus称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简称TMV,属病毒。病毒粒体杆状,大小300×18(nm)。钝化温度90一93℃经10分钟,稀释限点1000000倍,体外保毒期72—96小时。在无菌条件下致病力达数年,在干燥病组织内存活30年以上。该病毒有不同株系,我国主要有普通株系、番茄株系、黄斑株系和珠斑等4个株系,因致病力差异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而造成症状的多样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TMV能在多种植物上越冬。初侵染源为带病残体和其它寄主植物,另外未充分腐熟的带毒肥料也可引致初侵染。

防治措施

1、合理选用、更换抗(耐)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烟草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eoker176、转基因NC89等是抗烟草花叶病品种,可在花叶病区适当更换种植,以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形成病株物优势小种的缺点,增强品种抗病性。

2、选取无毒营养土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和种子消毒

3、苗床应选用2年以上未种植寄主作物的田块,要远离菜地、烤房、晾棚,施用净肥,培育无病壮苗。

4、注意田间卫生,发病田块田间操作应先健株后病株,打顶抹权在雨露干后进行,采用免中耕法减少田间操作次数,在苗床和大田操作时,切实做到手和工具用肥皂水消毒,避免人为传播等措施。

5、适时播栽也是农业防治的措施,使烟草的敏感期和传毒介体(烟蚜)的发生高峰期避开,同时还苗至团棵期不与高温高湿短日照天气相遇。

6、药剂防治目前国内对防治花叶病的药剂已有不少报道,其中防效较好的有烟草花叶病毒激抗剂ER系列、病毒A、病毒B、病毒必克、Ns一83增抗剂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上述药剂进行防治,但应于苗床期防治。

烟草低头黑病怎样防治


烟草低头黑病

英文名

Tobaccoblackdeath

病原

辣椒剌盘孢烟草变种Colletotrichumcapsici(Sdy)BulterBisbyf.nicolianaeG.M.ZhangG.Z.Jiang,属半知菌亚门。

危害

年份为害不亚于黑胫病。今年来有不断加重的趋势,病地平均发病率15%~30%,严重田块80%以上,甚至成片死亡,临近绝产。

分布

烟草低头黑病是20世纪50年代在山东省潍坊烟区首先发现的,目前仅分布在我国山东、河南和陕西,以山东潍坊市发病最重。

为害症状

烟草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幼苗在2~3片真叶以后即开始发病,多在茎或叶部出现病斑。茎部发病,初为圆形或椭岡形小黑点,以后逐渐伸展,形成条斑,顶芽随之向有病一侧弯曲,最后烟苗变黑枯死。叶部发病,多在中脉或侧脉处形成,并很快通过中脉扩展到叶柄,然后莬延到茎部,引起顶芽弯曲,同时有病斑一侧叶片凋萎,最后全苗枯死。(2)成株期:大田发病与幼苗发病相似,在茎上先形成小黑斑,然后向上下扩展形成条斑。纵剖病茎,从茎基部直达顶芽的维管束变黑,病侧叶片半边或全叶枯死,呈现偏枯状态,重则全株枯萎,病株顶部向偏祜一边弯曲,故称之为低头黑病。

病原物

(1)形态:新月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12~16)mx(2.5~5.5)m.圆筒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9.8~41.5)mx(2.3~7.7)m,。(2)特性:生长温限5~38.5℃,32℃最适。适应pH值1.8~11.5,最适pH值为4.5~9.6。

烟草低头黑病-2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以上,病苗的调运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在适宜条件下,病株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流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农事操作时,人、畜和农具上沾染的病土也可以传播。多雨高湿及较高的温度有利病害发生,特别是暴风雨后伴随较高温度往往会出现1次发病高峰。

发生因素

品种闻抗病性差异显著,大面积种植发病品种是引起低头黑病严重流行的重要因素。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连作地及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病害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烟苗严格控制病区的扩大。(2)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尚无髙抗品种可用,较抗病的有中烟14、G80、Nc89和G28等。②重病区实行与小麦、谷子、髙梁等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③培育无病壮苗,不从病区调运烟苗。④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可有效减轻为害。⑤及时拔除病株和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收获后及时深翻,可有效减轻来年发病。(3)药剂防治:①移栽时用75%甲基硫菌灵7.5kg/hm2拌细干土均匀地施于移栽穴内,然后移植;15天后再用1000倍液喷淋1~2次。②移栽15天后,用50%多菌灵WP600倍液喷撤根茎周围。

玉米大斑病发病条件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玉米大斑病发病条件: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用抗菌素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开始喷药。

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或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公斤~75公斤,隔7天~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次~3次。

《烟草赤星病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