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叶植物的主要养护措施。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水稻长腿水叶甲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水稻长腿水叶甲又名水稻食根叶甲,幼虫,末龄虫体长9~lOmm,头小,腹部肥大且略弯曲,体白色,具有3对胸足,无腹足,尾端具有1对尾钩。寄主在稻根、英白、矮慈姑、莲藕、稗、眼子菜、鸭舌草等。

危害特点:

幼虫为害水稻须根,成虫取食水稻叶片,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黄瘦枯萎,须根腐烂,大发生时,幼虫可将整块田的水稻为害致死,然后顺水迁移到其他田块继续为害或成虫迁飞到周边田块为害。近两年该虫对我区水稻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预计今年发生趋势为中度发生,局部区域重发生。各地应加强田间的调查,尤其是往年已发生过的乡镇(牟坪、宋家、李庄、明威等),务必密切关注该虫发生变化,及时指导农户开展病虫防治。

防治方法: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效果才好。

农业防治主要是减少幼虫越冬场所。消灭土中的幼虫,借以控制虫害。

1.冬季排除田间积水,做好犁冬晒自.大田“三面光”工作,避免出现田间稻桩朝天、杂草丛生。为幼虫提供优越的越冬场所,致使虫量逐年上升、虫口密度不断提高的现象发生。

2.实行水旱轮作,可大力推广玉米一稻、菜一稻等轮作方式,以切断或减少水稻长腿水叶甲的食料及滋生场所。清除田间杂草,翻地时把眼子菜、鸭舌草等水生植物压入泥中。

3.成虫盛发期用眼子菜等诱集成虫,产卵后集中烧毁或深埋。

4.犁耙田后,放群鸭啄食害虫,以减少虫源。五是分蘖期后晒田,减少幼虫残存。

化学防治应把水稻长腿水叶甲消灭在最早的越冬场所和大田危害初期,以减少损失。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轮换使用。

1.在秧田和大田翻耕前,用生石灰100kg/亩撒施,然后进行翻土耙平,以达到“治秧田、保大田”的目的。

2.在幼虫为害初期进行根区土层施药,用50%辛硫磷160毫升/亩或4.5%高效氯氰菊酯180毫升/亩或48%毒死蜱100毫升/亩,兑水1.5公斤稀释后均匀喷在30公斤细土中拌匀制成毒土,于大田排水后(田间保持3厘米以下浅水层),均匀撒施在大田中,注意控制田间水量,确保药剂防治效果。

3.成虫盛发期用眼子菜等诱集成虫,产卵后集中烧毁或深埋。

4.在为害初期进行根区土层施药,茶子饼粉,每667m2撤20kg,也可用50%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23kg或50%辛硫磷乳油160ml,对水1.5kg稀释后均匀喷在30kg细干土中制成毒土于午后或傍晚撒在放净水的田中,翌日放水深为3.3cm润田,3天后恢复正常水浆管理。

编辑推荐

黄斑长跗萤叶甲如何防治


黄斑长跗萤叶甲,学名MonoleptasignataOlivier属鞘翅目,叶甲科。别名棉四点叶甲、四斑萤叶甲、四斑长3K萤叶甲。分布在福建、云南、广西、广东、四川、西藏等地。

寄主

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

为害特点

食害大豆叶片或英成缺刻和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5mm,宽1.8—2.5mm。头、前胸、腹部、足腿节桔红色,上唇、小盾片、中胸、后胸腹板、足胫节及跗节、触角端部红褐色至黑褐色,鞘翅褐色至黑褐色,每翅上各具浅色斑2个,位于基部和近端部,斑前方缺刻较大,头部光亮,刻点细或看不出来,小盾片三角形,前胸背板宽为长的2倍多。腹部腹面黄褐色,中后胸腹面黑色,体毛赭黄色。

生活习性

福建三明一带,成虫9月下旬仍在为害大豆,并交尾产卵,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

(1)及时铲除田边、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受害。

(2)发生严重的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4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600—800倍液、20%杀灭菊脂3000倍液、BT乳剂4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50L。大豆对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药量。

(3)干旱地区可选用2%杀螟丹粉剂,每667平方米用药2kg。

椰心叶甲怎样危害


椰心叶甲寄主植物识别

1.椰子(CocosnuciferaLinn.)

别名:可可椰子,属棕榈科,椰子属。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地区,特别是海岸生境,在中国主要产于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台湾及云南南部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树干挺直,高15-30m,单项树冠,整齐。叶羽状全裂,长46m,裂片多数,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超过1m。佛焰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雄花具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革质,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革质,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15-25cm,内果皮骨质,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粒;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汁的空腔。

2.大王椰子(Roystonearegia(Kunth)O.F.Cook)

别名:王棕、文笔树。原产地中美、古巴、牙买加、巴拿马,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常见栽培。

形态特征:单干高耸挺直,可达15~20公尺,干面平滑,上具明显叶痕环纹,茎基部会有不定根伸展,中央部分稍肥大,膨大部分是含水多的地方,乃为适应旱地生活所产生;羽状复叶长可达3~4公尺,羽片呈4列排列,小叶披针形,叶鞘绿色,环抱茎顶,肉穗花序着生于最外侧的叶鞘着生处,花乳白色,雄花:花萼3片、花瓣3瓣,雄蕊6~12,雌花:花瓣镊合状排列,不完全雄蕊6枚,呈齿牙状突起,子房3室,柱头3,果为浆果,含种子一枚。

3.假槟榔(Archontophoenixalexandrae(F.Muell)H.Wendl.etD)

别名:亚历山大大椰子,槟榔葵。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栽培。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20厘米;干有梯形环纹,基部略膨大。羽状复叶簇生干端,小叶2列,条状披针形,背面有灰白色鳞秕状覆被物,侧脉及中脉明显;叶鞘绿色,光滑。花单性同株,花序生于叶丛之下。果卵球形,红色。

椰心叶甲怎样危害

4.鱼尾葵(CaryotaochlandraHance)

别名:孔雀椰子,假桄榔,长穗鱼尾葵,单生鱼尾葵。棕榈科,鱼尾葵属。原产亚洲热带,亚热带及大洋洲。我国海南五指山有野生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0米。单干直立,有环状叶痕。二回羽状副叶,大而粗壮,先端下垂,羽片厚而硬,形似鱼尾。花序长达约3米,多分枝,悬垂。花3朵聚生,黄色。果球形,成熟后淡红色。花期7月。

5.三药槟榔(ArecatriandraRoxb.exBuch.-Ham.)

小乔木,茎丛生,高4~17m,具灰白色、灰褐色宽环状叶痕,上端有短叶鞘形成的冠茎;叶长1.5~2.5m,羽状全裂,椭圆状披针形,亮绿色,有时羽片合生。

6.金山葵(Syagrusromanzoffiana(Cham.)Glassm.)

别名:皇后椰、女王椰、皇后葵、山葵、克利巴椰子。

乔木,茎单生,直立,高17~18m,中上部稍膨大,光滑有环状叶痕;叶长2.5~4.5m,羽状全裂,线状披针,从叶轴两侧成多列伸出,中部以上下垂披散状。

7.刺葵(PhoenixhanceanaNaud.)

茎通常丛生,有时单生,高1.8~5m或更高;叶长2~3m,苍白色,羽状全裂,约有羽片90对,单生或2~3片聚生,在叶中轴上常排成4列。

8.国王椰子(Ravenearivularis)

别名:佛竹、密节竹。

小乔木,茎单生、粗壮,成株高9~12m,灰色,表面光滑,树干基部膨大,向上渐渐变细,密布环状叶痕;叶聚生于茎端,初时直立,后稍弯,长1~3m,羽状全裂,叶色亮绿;叶柄光滑,边缘有纤维。

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水稻稻纵卷叶螟又叫刮青虫、稻纵卷叶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寄主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为害特点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幼虫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翅展17mm,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卵长1mm,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幼虫5—7龄,多数5龄。末龄幼虫体长14—19mm,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蛹长7—10mm,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

在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越冬。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在山东可残留少量虫源,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主要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常年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

成虫

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卵期3—6天,幼虫期15—26天,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蛹期5—8氏,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该虫喜温暖、高湿。气温22一28℃,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成虫卵巢发育、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主要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绒茧蜂等近百种。

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受害。

(2)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

(3)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4)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亩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5)掌握在幼虫1龄盛期或百丛有新束叶苞15个以上时,每亩5%阿维菌素(爱维丁)200毫升或15%阿维·毒死蜱(卷叶杀)200毫升或40%辛硫磷100—150克或30%乙酰甲胺磷150-225毫升对水30—50公斤喷雾。注意防治要及时,用药要准确,等到虫子卷叶后再防治,效果很差。

农民的习惯是见虫打药,这是不准确的。当害虫发生量不足以造成大丧失(即防治指标)时,就不需要用药防治,当田间蛾量大时则下一代就要留意防治。发蛾顶峰后,对幼虫密度要进行田间调查,凡100蔸禾分蘖期有幼虫60头—70头、孕穗期有幼虫40头—50头时,均运用药防治。

东方蝼蛄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东方蝼蛄为害水稻造成的枯心苗,是稻茎基部被咬,严重的咬断,呈撕碎的麻丝状,心叶变黄枯死,受害稻株易拔起,稻茎上无蛀孔,无虫粪,这种症状在落水晒田时或稻株四周无水时才能见到。东方蝼蛄为害其他作物特点,参见华北蝼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一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别于华北蝼蛄。卵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形与成虫相近。

生活习性

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凤、怕水。东方蝼蛄孵化后3~6天群集一起,以后分散为害;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后方才分散为害。

趋光性蝼蛄昼伏夜出,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特别是在无月光的夜晚,可诱集大量东方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故可用灯光诱杀之。华北蝼蛄因身体笨重,飞翔力弱,诱量小,常落于灯下周围地面。但在风速小、气温较高、闷热将雨的夜晚,也能大量诱到。

趋化性。蝼蛄对香、甜物质气味有趋性,特别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及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因此可制毒饵来诱杀之。此外,蝼蛄对马粪、有机肥等未腐烂有机物有趋性,所以,在堆积马粪、粪坑及有机质丰富的地方蝼蛄就多,可用毒粪进行诱杀之。

趋湿性。蝼蛄喜欢栖息在河岸渠旁、菜园地及轻度盐碱潮湿地,有“蝼蛄跑湿不跑干”之说。东方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湿。东方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产卵。产卵前先在5~20cm深处作窝,窝中仅有1个长椭圆形卵室,雌虫在卵室周围约30cm处另作窝隐蔽,每雌产卵60~80粒。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精耕细作,深耕多耙;

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3、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

4、人工捕捉。

马粪和灯光诱杀

1、在田间挖3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的坑,内堆湿润马粪并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

2、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

1、将豆饼或麦麸5公斤炒香,或秕谷5公斤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兑水将毒饵拌潮,每亩用毒饵1.5-2.5公斤撒在地里或苗床上。

2、在蝼蛄为害严重的菜田,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与15-30公斤细土混匀后,撒于地面并耙耕,或于栽前沟施毒土。蔬菜苗床受害重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洞杀灭害虫。

豆芜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芜菁寄主较多,除危害豆类蔬菜及豆类作物外,还可危害茄果类的辣椒、番茄、马铃薯;绿叶菜类的苋菜、蕹菜;禾本科的玉米,以及甜菜、向日葵、苜蓿、芝麻、棉花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成虫群集危害,大量取食寄主叶片、花瓣乃至果实,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与结实,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芜菁形态及习性

芜菁成虫为体中型具有鞘翅的甲虫,但鞘翅较柔软,前胸背板较鞘翅狭窄。条芜菁体黑色。头带红色,鞘翅上各具一黄白色条纹,以豆芜菁[EpicautagorhamiMarseul]为代表。斑芜菁体亦呈黑色,头黑色,鞘翅上有黄黑相间的横斑纹,以眼斑芜菁[MylabriscichoriiLin.别名黄黑花芜菁]为代表。

芜菁年发生世代,华北地区为1代/年,湖北为2代/年,华南地区年发生世代不详,估计2代/年以上。就豆芜菁来说,一代区成虫在6、8月份危害,8月份为严重危害期,大豆开花前后最重;二代区越冬代成虫于5-6月间发生,集中危害早播大豆,以后转害蔬菜。第1代成虫出现于8月,危害大豆最为严重,9-10月间转到蔬菜上危害。成虫多白天活动,活泼善爬,具有群集危害习性,受惊时则迅速分散或坠落地下,其腿节末端可分泌含有芜菁素(别称斑蝥素)的黄色液体,如人体皮肤触及,可引起红肿发疱。成虫产卵于土中,产卵前先用口器和前足挖一产卵穴,每穴产卵70-150粒,呈菊花状排列。芜菁成虫为植食性,但其幼虫则以蝗卵及土蜂巢内幼虫为食,如缺食物,则10天内可死亡。幼虫共6龄,1-4龄幼虫食量渐增,56龄幼虫则不需食料,末龄幼虫在土中化蛹。

防治方法

1.害虫发生严重地区或田块,收获后及时深耕翻土,可消灭大部分土中虫蛹。

2.人工网捕成虫。可利用成虫群集危害习性,于清晨用网捕杀。

3.药剂毒杀。可于成虫发生期喷施90%敌百虫结晶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乱油5000倍液,或2.53功夫乳油3000倍液,1-2次或更多,交替喷施,喷匀喷足。另外,鉴于芜菁幼虫在土中活动,笔者建议在芜菁常年严重危害的地区,还可探索土壤灌淋药液,毒杀土中虫蛹的办法进行防治,以减少成虫虫口数,可能减轻成虫危害。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次要害虫,随着近几年玉米耕作方式的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多样化等诸多因素,为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之由玉米害虫的次要地位逐年向主要地位上升,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一、危害特点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可以为害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花生、马铃薯和杂草等。该虫主要在7-9月份发生危害,有群聚习性和趋嫩危害习性,在玉米田主要以成虫危害叶片、花丝、嫩穗,常集中于一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玉米抽雄吐丝后,该虫喜取食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受粉。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每个鞘翅基半部有一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成虫能飞善跳,喜在9-11时和16-19时飞翔取食,无风天气尤其活跃;早晚或中午藏在叶子背面或者心叶及土缝中。

三、发生规律

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一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经过30-40天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

据近几年的初步调查观测,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与虫源数量、气候条件、管理水平以及耕作制度等有相关性,该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春季湿润、秋季干旱的年份发生较重。但在同一村组不同田块间发生差异较大,一般是玉米田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发生重;管理粗放、田间地边杂草多发生重;水浇地重于旱地;免耕田重于深翻耕田。此外,受其群聚习性的影响,同一田块不同位置发生差异亦较大,地边虫口数量往往多于中部。

四、防治方法

因该虫能飞善跳,具有较强的迁飞性,因此,防治时应以统防统治为主。

1、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间、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为害。

2、化学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应及时用菊酯类农药全面喷洒玉米植株和田边地头的杂草。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2000倍液。隔7天再防一次,可有效控制该虫对玉米的危害。

五、注意事项

1、最佳防治时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盛发期防治。

2、防治期间正处于夏季高温酷暑季节,所以一定要在上午9-11时和傍晚16-19时进行防治,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以免造成人员中暑、中毒或者对玉米产生药害;同时,这两个时间段又是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活跃期,此时防治可提高防治效果。

3、玉米扬花期间应避免用药防治,以免影响授粉。

4、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用药,不能随意加大或者减轻药量。

5、喷药时一定要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手套、口罩等,做好人身安全防护工作,同时要避开大风天气,微风时应背风喷雾,以免造成人员中毒。

山药白涩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山药白涩病,又称山药斑纹病。

〔病原菌学名〕CylindrosporiumdioscoreaeMiyabeetlto

〔寄主作物〕山药。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片发病,多是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初时在叶片上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小斑点,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边缘变褐稍隆,中间浅褐色,散生许多小黑点。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致使叶片穿孔或枯死。致病菌为薯芋柱盘孢。病菌分生孢子盘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黑褐色,后突出表皮而上部呈白色至黄白色,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不分枝,直或微弯,单胞无色,分生孢子针状,二端较圆或一端较尖,直或稍弯,无色,具1~3个隔膜。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引起田间发病。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温湿度条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侵染,潜育期仅1~2天。病害再侵染频繁,病情扩展较快。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多7、8月份发病,是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1)选地势较高燥,土质肥沃地块种植。要深翻地,精细整地。(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3)施足腐熟的粪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4)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集中烧毁或深埋。(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微粒粉剂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新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水稻稻象甲如何防治


水稻稻象甲,学名EchinocnemussquameusBillherg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稻象。分布在全国各产稻区。主要为害水稻、棉花、瓜类、甘薯、番茄、麦类、玉米等。

为害特点

幼虫在土中食害稻根,致稻株变黄,严重时整株枯死。成虫咬食稻苗近水面的心叶,受害叶长出后,出现一行横排小孔,遇风折断浮在水面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mm,体灰黑色,密被灰黄色细鳞毛,头部延伸成稍向下弯的喙管,口器着生在喙管的末端,触角端部稍膨大,黑褐色。稍翅上各具10条细纵沟,内侧3条色稍深,且在2—3条细纵沟之间的后方,具1长方形白色小斑。卵长0.6—0.9mm,椭圆形,半透明具光泽,初白色,后变深黄色。末龄幼虫体长9mm左右,头褐色,体乳白色,肥壮多皱纹,弯向腹面,无足。蛹长5mm,腹面多细皱纹,末节具1对肉刺,初白色,后变灰色。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1代,江西、贵州部分1代,多为2代,广东2代。一代区以成虫越冬,一、二代交叉区和2代区也以成虫为主,幼虫也能越冬,个别以蛹越冬。幼虫、蛹多在土表3—6cm深处的根际越冬,成虫常蛰伏在田埂、地边杂草落叶下越冬。江苏南部地区越冬成虫于翌年5—6月产卵,10月间羽化。江西越冬成虫则于5月上中旬产卵,5月下旬一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幼虫于7月底—8月上中旬孵化,部分于10月化蛹或羽化后越冬。一般在早稻返青期为害最烈。一代约2个月,二代长达8个月,卵期5—6天,一代幼虫60一70天,越冬代的幼虫期则长达6—7个月。一代蛹期6—10天,成虫早晚活动,白天躲在秧田或稻丛基部株间或田埂的草丛中,有假死性和趋光性。产卵前先在离水面3cm左右的稻茎或叶鞘上咬一小孔,每孔产卵13—20粒,幼虫喜聚集在土下,食害幼嫩稻根,老熟后在稻根附近土下3—7cm处筑土室化蛹。生产上通气性好,含水量较低的沙壤田、干燥田、旱秧田易受害。春暖多雨,利其化蛹和羽化,早稻分蘖期多雨利于成虫产卵。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注意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春耕沤田时多耕多耙,使土中蛰伏的成、幼虫浮到水面上,再把虫涝起深埋或烧毁。

(2)成虫有趋光性,可用点灯诱杀。

(3)可用南瓜、红薯切成片,或用香蕉皮、米糠等置于稻行间进行诱杀。(4)喷施有效化学农药,如每亩用杀虫双200克兑水60~75公斤或甲胺磷1000倍液喷杀。

幼虫防治方法主要有:

(1)插秧前进行沤田。每亩施石灰50公斤进行耙沤,可大量杀死幼虫,此法经试验,死虫率达84%。

(2)施药中耕。本田出现幼虫为害时,每亩施用呋喃丹3公斤进行中耕,可收到良好效果。

云杉雪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雪枯病危害云杉针叶,病叶红褐色。雪枯病在雪下发病,子囊孢子入侵积雪覆盖下的云杉针叶,每年9~10月成熟后,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经观察,在人工更新造林后的幼林中,由于过去栽植密度大,形成手拉手局面,一旦发病传播特别严重,植株二分之一的针叶受到侵染失绿变为红褐色后,导致整个植株死亡。特克斯林场未郁闭的更新地近2666公顷,为了确保多年来的人工更新造林成果,使幼树尽早成林,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防治,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防治过程采取的措施简介如下:

一、营林措施

1.间株:在每年融雪化冻后,对形成手拉手的幼树进行间株,增大营养空间,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2.整枝:幼树芽苞开放之前,剪除感病枝,集中烧毁。感病部位一般是由下而上传播的,将感病枝全部剪除,剪后保留最下枝与地面距离控制在树高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清除了病源,另一方面减少受侵染几率。

二、化学防治

1.防治时间:每年9~10月子囊孢子成熟并开始传播时进行化学防治。

2.杀菌剂:使用多菌灵25%、50%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浓度配比1∶400。

3.喷雾机具:由于受地形限制,仅用了背负机动弥雾喷粉机,WFB-18型,具备山区更新地块作业的各项功能。

4.走向、喷向与风向:结合地形从上风向向下风向喷雾

三、小结:采用间株、整枝、化防相结合防治云杉雪枯病效果最好,由于更新地块受水源和地形的限制,有的发病地块无法采取化防,采取三年两次整枝的方法,第一、三年各一次,也可达到预期效果。树高达3米抗病性增强,就不会发生感病导致死亡的现象了。

大蒜叶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大蒜叶枯病是大蒜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各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长期降水次数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植株枯死、早衰,蒜头减产,蒜苔霉烂,直接影响产量,它的发病原理及防治方法是: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蒜薹。叶片受害多始于叶尖,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发展后,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向下发展,致病叶上半部枯死。潮湿时,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蒜薹被害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严重时不抽薹。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散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凡长势弱,管理不好的地块,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土壤肥沃、易排水地块种植大蒜,雨后及时排水。发病重的地块应与非葱蒜类作物轮作2-3年。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栽植不宜过密,以利通风透光,促进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

花卉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分布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又名苜蓿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湖北、云南、福建、海南等地。

为害特点为害大丽花、红花羊蹄甲、菊花、非洲菊、两色茉莉、牵牛花、夜丁香、香石竹、小理花、香豌豆等及多种瓜果蔬菜。幼虫潜入叶内取食,造成弯曲蛀道,从而影响花卉的光合作用,导致落叶、落花,严重影响城市绿化美化和节日花坛摆花。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毫米左右,翅展2.1毫米左右。体浅灰黑色,体态如家蝇。卵黄色。幼虫蛆状,浅黄色渐变为橙黄色。围蛹型,土黄色。

生活习性该虫因地区、温度和寄主不同,发生代数不同。1年发生几代至十几代。北方地区以蛹在土里越冬,海南地区无越冬现象。雌成虫在叶片上刺孔,形成刻点(小洞),通过刻点取食与产卵。卵多产在表皮下。幼虫孵化后潜叶为害,叶片出现弯曲虫道,虫道两侧边缘有虫粪形成黑条纹。资料报道,在1526℃完成1个世代需1620天。

综合治理措施

(1)加强检疫调运花木和切花时,应加强检疫,消灭虫源,防止扩大为害。

(2)物理防治采用黄色黏胶板或性信息素诱杀。

(3)生物防治利用或迁引潜蝇茧蜂、斯夫金小蜂、绿姬小蜂、金小蜂等。

园林植物病虫害椰心叶甲的危害和防治


椰心叶甲寄主植物识别

1.椰子(CocosnuciferaLinn.)

别名:可可椰子,属棕榈科,椰子属。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地区,特别是海岸生境,在中国主要产于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台湾及云南南部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树干挺直,高15-30m,单项树冠,整齐。叶羽状全裂,长46m,裂片多数,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超过1m。佛焰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雄花具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革质,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革质,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15-25cm,内果皮骨质,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粒;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汁的空腔。

2.大王椰子(Roystonearegia(Kunth)O.F.Cook)

别名:王棕、文笔树。原产地中美、古巴、牙买加、巴拿马,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常见栽培。

形态特征:单干高耸挺直,可达15~20公尺,干面平滑,上具明显叶痕环纹,茎基部会有不定根伸展,中央部分稍肥大,膨大部分是含水多的地方,乃为适应旱地生活所产生;羽状复叶长可达3~4公尺,羽片呈4列排列,小叶披针形,叶鞘绿色,环抱茎顶,肉穗花序着生于最外侧的叶鞘着生处,花乳白色,雄花:花萼3片、花瓣3瓣,雄蕊6~12,雌花:花瓣镊合状排列,不完全雄蕊6枚,呈齿牙状突起,子房3室,柱头3,果为浆果,含种子一枚。

3.假槟榔(Archontophoenixalexandrae(F.Muell)H.Wendl.etD)

别名:亚历山大大椰子,槟榔葵。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栽培。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20厘米;干有梯形环纹,基部略膨大。羽状复叶簇生干端,小叶2列,条状披针形,背面有灰白色鳞秕状覆被物,侧脉及中脉明显;叶鞘绿色,光滑。花单性同株,花序生于叶丛之下。果卵球形,红色。

4.鱼尾葵(CaryotaochlandraHance)

别名:孔雀椰子,假桄榔,长穗鱼尾葵,单生鱼尾葵。棕榈科,鱼尾葵属。原产亚洲热带,亚热带及大洋洲。我国海南五指山有野生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0米。单干直立,有环状叶痕。二回羽状副叶,大而粗壮,先端下垂,羽片厚而硬,形似鱼尾。花序长达约3米,多分枝,悬垂。花3朵聚生,黄色。果球形,成熟后淡红色。花期7月。

5.三药槟榔(ArecatriandraRoxb.exBuch.-Ham.)

小乔木,茎丛生,高4~17m,具灰白色、灰褐色宽环状叶痕,上端有短叶鞘形成的冠茎;叶长1.5~2.5m,羽状全裂,椭圆状披针形,亮绿色,有时羽片合生。

6.金山葵(Syagrusromanzoffiana(Cham.)Glassm.)

别名:皇后椰、女王椰、皇后葵、山葵、克利巴椰子。

乔木,茎单生,直立,高17~18m,中上部稍膨大,光滑有环状叶痕;叶长2.5~4.5m,羽状全裂,线状披针,从叶轴两侧成多列伸出,中部以上下垂披散状。

7.刺葵(PhoenixhanceanaNaud.)

茎通常丛生,有时单生,高1.8~5m或更高;叶长2~3m,苍白色,羽状全裂,约有羽片90对,单生或2~3片聚生,在叶中轴上常排成4列。

8.国王椰子(Ravenearivularis)

别名:佛竹、密节竹。

小乔木,茎单生、粗壮,成株高9~12m,灰色,表面光滑,树干基部膨大,向上渐渐变细,密布环状叶痕;叶聚生于茎端,初时直立,后稍弯,长1~3m,羽状全裂,叶色亮绿;叶柄光滑,边缘有纤维。

《水稻长腿水叶甲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观叶植物的主要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