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玉米苗枯病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麦茬直播夏玉米,苗期与雨季相吻合,易引起玉米苗枯病发生危害。

近几年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逐渐加重,特别是在降雨频繁、雨量大,夏玉米苗枯病发生较多,且发病更严重。病原菌在种子萌动期即可侵入,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变褐,后扩展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或根毛减少,次生根少或无,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斑,引起茎部水浸状烂,易断裂,叶鞘也变褐撕裂。夏玉米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边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进而引起心叶卷曲,严重的植株外周叶片干枯,心叶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发病原因

引起苗枯的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重,播种过深也易发病。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会形成芽涝现象,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枯病。小麦、玉米是全国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且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2、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药剂浸种用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4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5公斤;或者25%戊唑醇2克,拌种5公斤,同时预防丝黑穗病。3、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种子肥或者苗期到拔节期追肥,一定要增施磷钾肥,以培育壮苗,尤其注意补充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4、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或者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喷药的同时可加入喷施农喜十乐素、蓝色晶典、壮汉、六高二氢钾高效营养调节剂,以促苗早发,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编辑推荐

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分布危害

一般发病田块病柱率在30%以上,少数发病重田块病柱率在40%以上,减产率可达到10%-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水稻恶苗病症状

秧苗细长,株高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二左右,株体颜色略淡,根系较弱(表现为根少、根短),秧苗期基本不分蘖,即使分蘖均表现为慢而少,且节间加长,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上更多,病株长到孕穗期时多数要枯死;即使能够抽穗成熟,均表现为穗小粒少。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稻草、稻桩和谷粒上越冬。次年开春天气暖和后开始繁殖,进行危害。

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4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此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也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玉米种植如何防治苗枯病


发病原因

引起苗枯的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重,播种过深也易发病。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会形成芽涝现象,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枯病。小麦、玉米是我省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且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

2、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药剂浸种用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4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5公斤;或者25%戊唑醇2克,拌种5公斤,同时预防丝黑穗病。

3、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种子肥或者苗期到拔节期追肥,一定要增施磷钾肥,以培育壮苗,尤其注意补充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

4、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或者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喷药的同时可加入喷施农喜十乐素、蓝色晶典、壮汉、六高二氢钾高效营养调节剂,以促苗早发,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葡萄枝枯病防治


葡萄枝枯病也称盘多毛孢枝枯病,该病最早在日本发现,在日本发生普遍,为害较重。近年来在辽宁的一些葡萄园内常有发生,但为害不严重。在我国南方也曾发生,2009年春季云南文山发生葡萄枝枯病,在浙江也有少量发生。

【葡萄枝枯病症状】

葡萄枝枯病为害果实症状

葡萄枝枯病主要为害枝条,严重时也可为害穗轴、果实和叶片。当年生枝条染病多见于叶痕处,病部呈暗褐色至黑色,向枝条深处扩展,直达髓部,致病枝枯死。邻近健组织仍可生长,形成不规则瘤状物,染病枝条节间短缩,叶片变小。果实上的病斑暗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

【病原与发生规律】

Phomopsis称葡萄生拟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5、6月间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具水滴或雨露条件下,分生孢子经48小时即可萌发,经伤口或由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潜育期30天左右,后经l2年才现出症状,因此该病一经发生,常连续23年。多雨或湿度大的地区、植株衰弱、冻害严重的葡萄园发病重。

【防治为法】

1、加强葡萄园管理,增施有机肥,疏松或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冻。

2、及时检查枝蔓,发现病部后,轻者用刀刮除病斑,重者剪掉或锯除,伤口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品体石硫合剂30倍液消毒。

3、可结合防治葡萄其他病害,在发芽前喷一次80%五氯酚钠原粉20030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在56月及时喷施下列药剂:l:0.7:200倍式波尔多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琉胶肥酸铜可湿胜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等,间隔1015天l次,连喷23次。

针叶树云杉树苗毡枯病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该病发生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和伊春林区,为害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16~21年生人工林,在被害林分中,天然更新的臭松(Abiesnephrolepis)、红松(Pinuskoraiensis)幼树也感病。在枝和叶上生长毡状菌丝层,引起凋萎和毡枯。从树冠下部向上蔓延,沿主干呈锥形扩展。树冠下部四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50%以上;树冠下部三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30%~50%;树冠二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在30%以下。被害严重时,几乎整个树冠枝叶被害萎黄枯死。

【症状】病初在树冠下部稠密处的枝和叶上生长蛛网状菌丝体,缠绕叶和小枝,逐渐形成菌丝。在枝和叶基部下面形成一层毡状菌丝层,厚约1~2mm,逐渐向绿色的枝叶蔓延。初灰白色,渐变为灰色,被害枝上表面,形成黑色霉层。剥开菌丝层、皮层组织仍为绿色,输导组织完好,因此顶部枝叶正常。当被害严重时,小枝和叶完全被毡状菌丝层覆盖,形成一个菌丝套膜,甚至在皮下也能形成菌丝膜,使皮孔和气孔堵塞窒息,引起枝叶枯黄凋萎死亡,其后在菌丝层内或上面,成群或并生黑色球状物,即病菌子囊壳。

【病原】为拟蔓毛座坚壳菌(RoselliniaherpotrichioidesHeptingDavidson)。子囊壳群生或并生,密集于毡状菌丝层上或埋在菌丝层内。近球形,暗褐色,炭质,直径501~855m,有明显的黑色乳头状孔口。子囊圆柱形,有短柄,顶端加厚,中间有一小孔道和一个淀粉质的顶环(塞子)。用Melze液染色变蓝,180~207m10.5~13.6m。子囊孢子单行斜列,单胞,不等边椭圆形至方形,在一侧有芽缝,有时两端尖,内含1~2个油球,20~24m8.5~10m。子囊孢子在水滴内不萌发,但在2%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营养液内可以萌发,改用2%麦芽糖琼脂膜作孢子萌发试验,萌发率显著增高。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寄主菌丝层内越冬。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通常附生于寄主体表。当苗木或林分过密、夏季连雨、高湿时,该菌可迅速生长,繁殖和蔓延,对寄主造成为害。据在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调查同一立地条件下,红皮云杉人工林中,郁闭度越大,阴坡、坡下、林内和未经抚育的林分,发病都重。

【防治措施】对过密的林分及时采取清林、修枝和透光伐等营林措施,可减清病害,其中以透光伐防病效果显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明显下降,防治效果可达91.2%。有条件时,用75%百菌清烟剂防治,用药量为15kg/ha,具有一定防治效果。

葡萄房枯病防治


葡萄房枯病又名穗枯病、粒枯病。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广东等地。该病在一般年份危害不严重,但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若果园管理不善、树势衰弱时发病严重。

【葡萄房枯病症状】

葡萄房枯病为害果穗中期症状

葡萄房枯病主要为害果梗、穗轴、叶片和果粒,初期小果梗基部呈深红黄色、边缘具褐色晕圈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色泽变褐。当病斑绕梗一周时,小果梗干枯缢缩。穗轴发病初表现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变黑色而干缩,其上长有小黑点。穗轴僵化后以下的果粒全部变为黑色僵果,挂在蔓上不易脱落。叶片发病,初为圆形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变成中央灰白色,外部褐色,边缘黑色的病斑。果粒发病,最初由果蒂部分失水萎蔫,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逐渐扩大到全果,变紫变黑,干缩成僵果,果梗、穗轴褐变,干燥枯死,长时间残留树上,是房枯病的主要特征。

【病原与发生规律】

有性世代Physalosporabaccae,称葡萄囊孢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Macrophomafaocida,称葡萄房枯大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或菌丝等在病果或病枝叶上越冬。第二年56月释放出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靠风雨传播侵染,多雨高温最易发病。一般年份67月开始发病,近成熟时发病最重。植株营养不良及结果过多,土壤过湿等均易发病;管理粗放,植株生长势弱、郁闭潮湿的葡萄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秋季要彻底清除病枝、叶、果等,注意排水,及时剪副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增施有机肥,多施磷、钾肥,培育壮树,提高抗病能力。雨季谨防园地大量积水而形成高湿的发病环境,降低发病机率。秋季葡萄落叶后,及时将园内病果、病叶和病虫枝蔓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菌源。

葡萄上架前喷洒下列药剂减少越冬病源:35波美度石硫合剂;75%百菌清可湿胜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展叶后果穗形成期开始,可喷施下列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险粉剂5006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胜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隔1015天喷l次,共喷45次,能有效控制葡萄房枯病的发生。

小麦秆枯病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苗期至结实期都可染病。幼苗发病,初在第一片叶与芽鞘之间有针尖大小的小黑点,以后扩展到叶鞘和叶片上,呈梭形褐边白斑并有虫粪状物。拔节期在叶鞘上形成褐色云斑,边缘明显,病斑上有灰黑色虫粪状物,叶鞘内有一层白色菌丝。有的茎秆内也充满菌丝。叶片下垂卷曲。抽穗后叶鞘内菌丝变为灰黑色,叶鞘表面有明显突出小黑点(子囊壳),茎基部干枯或折倒,形成枯白穗,籽粒秕瘦。

传播途径发病条件

以土壤带菌为主,未腐熟粪肥也可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小麦在出苗后即可被侵染,植株间一般互不侵染。田间湿度大,地温10—15℃适宜秆枯病发生。小麦3叶期前容易染病,叶龄越大,抗病力越强。病害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土壤带菌多少。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中苏68号、2711、敖德萨3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2)加强农业防治麦收时集中清除田间所有病残体。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混有麦秸的粪肥要充分腐熟或加入酵素菌进行沤制。适期早播,土温降至侵染适温时小麦已超过3叶期,抗病力增强。(3)药剂防治用50%拌种双或福美双400g拌麦种100kg、或40%多菌灵可湿粉100g加水3kg拌麦种50kg、5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按种子量0.2%拌种。

燕麦叶枯病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颖等地上部。叶片染病初生1—2×0.5—1(mm)、边缘不明显的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后扩大至5—20×2—3(mm),中间褐色,四周略带黄色。病斑多时,从叶尖端逐渐向下枯死。该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叶鞘染病病症与叶片相似。

病原

Bipolarisvictoriae(MechanetMurophy)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victoriaeMechanetMurphy称一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防治方法

该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千方百计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1)农业防治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

(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

菊花青枯病防治方法


一、为害症状:整株染病地上部叶片打蔫,持续3-5日后,底叶变黄,近地面的茎节外观呈褐色,块根肉质部腐烂,表皮、肉质根也变褐,后呈铅白色。横剖病茎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或经保湿溢出污白色菌脓,病块根也可从裂缝流出菌脓。该病的病程短,从发病到枯死仅几天的时间,别于病程长的枯萎病。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Ralstoniasolanacearum,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0.5-0.8(微米),.覆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三、发病特点:病菌在病部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有机肥里越冬。翌春遇有适合时机,就常从根颈部伤门侵入,主要破坏输导组织,使其变褐腐烂,致地上部枯死或凋萎。该菌主要靠带曹株传播,此外也可借土壤、灌溉水、农具传播。高温多雨季节,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地势低洼,连作地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精心养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3)药剂防治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还可在发病初期喷洒或灌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水稻颖枯病防治技术


水稻颖枯病又称稻谷枯病,造成10%左右的减产,稻穗于开花及乳熟初期受害的,往往造成花器干枯和秕谷现象。如果不抓紧时间治疗,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下面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睡到颖枯病的防治方法。

发病特征

水稻颖枯病发病稻粒初在尖端或侧面生褐色椭圆形小斑点,边缘不清晰,后渐扩展到稻粒的大半部分或全部,同时病斑中部色泽开始变浅,最后呈灰白色,上生许多黑色小点。于乳熟后期受害的,会引起米粒变小,米质下降;在接近成熟时受害的,仅在稻粒上显变色或呈褐色小点,对产量影响不大。

治疗方法

1、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要进行消毒。用2%的福尔马林浸种2-3小时,用1%的硫酸铜浸种1-2小时。

2、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不用带病稻谷作种子;可用56°C温肠浸种5分钟进行稻种消毒。带病秕谷用于高温沤制堆肥。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改造冷水田。

3、药剂防治:在始穗到齐穗期各喷1次,重病区在乳熟到蜡熟期在喷1次。恶唑菌酮、嘧菌酯、羟菌唑,均可用于防治水稻颖枯病。羟菌唑既可茎叶处理又可做种子处理又可做种子处理,茎叶处理有效成分为每667平方米2-4克,持效期5-6周;种子处理有效成分为每100千克种子用2.5-7.5克。

毛樱桃叶枯病防治


毛樱桃叶枯病防治

毛樱桃为落叶灌木,叶芽着生枝条顶端及叶腋间、花芽为纯花芽,与叶芽复生,萌芽率高,成枝力中等,隐芽寿命长。花芽量大,花先叶开放,白色至淡粉红色,萼片红色,坐果率高,花期4月初,果实发育期45-55天,5月下旬至6月初成熟。核果圆或长圆,鲜红或乳白,味甜酸,是早熟的水果之一。

叶枯病是植物当中很常见的病害,不仅是毛樱桃当中,其他的植物群体里也很常见,叶枯病在发病初期不太容易被发现,往往是在发病的中期被人们察觉,在叶枯病发病的初期,毛樱桃的叶子上就会有褐色的小斑点,分布比较分散,颜色相对来说也比较浅,到了中期毛樱桃叶片上的斑点就会越来越大,并且颜色也会变得很不一样,从一开始的褐色,变成更深一点的红褐色,并且开始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到了后期,大片的斑点连在一起,最终整片叶片都会脱落。

如何防治毛樱桃叶枯病呢?

毛樱桃叶枯病防治方法:

在冬季,将有病的叶子挑拣出来进行处理,在春季的时候,适当的进行药物喷洒以预防病菌的滋生,并且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毛樱桃本身的免疫力,最后如果真的患上了这种疾病也不需要慌张,只需要即使的对其喷洒药物,持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好啦。

药剂防治方法:使用1:1:100倍的波尔多液、50%托布津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40%胶悬剂600-800倍)、50%苯莱特1000-1500倍、65%代森锌500倍液等,可供选用或交替使用。

以上便是毛樱桃叶枯病一些病害知识,对于这种病害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

黄瓜蔓枯病防治方法


黄瓜蔓枯病症状叶片染病,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形成黄褐色至褐色V字型病斑,其上密生小黑点,干燥后易破碎。茎蔓染病,主要在茎基和茎节等部位,初始产生油浸状小病斑,逐渐扩大后往往围绕茎蔓半周至一周,纵向可长达几十厘米,病部密生小黑点,后期病斑变成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常流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纵裂,造成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此病在病部产生小黑点为主要识别特征,茎部发病后表皮易撕裂,引起瓜秧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也不危害根部,可与枯萎病相区别。

黄瓜蔓枯病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传播。翌春条件适宜时,病菌从水孔、气孔、伤口等处侵入,引起发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甜瓜球腔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传播。病菌喜温暖、高湿条件,适宜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保护地栽培通风不及时、种植密度过大、光照不足、空气湿度过高时发病重。露地栽培主要在夏秋雨季发生,雨水多或忽晴忽雨,天气闷热等气候条件下易流行。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缺肥以及瓜秧生长不良等情况会加重病情。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蔓枯病发病盛期5~6月和9~10月。

红枫叶枯病防治方法


红枫叶枯病,是红枫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公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严重的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初发病时,叶尖及叶片上部的叶缘产生水渍裉绿小斑点,此后随着病情发展,病部出现枯焦状,并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部扩展。叶片上半部枯死。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呈赤褐色,中为深赤色,最后整个叶片的3/4枯死,公叶片基部呈绿色,枯死的部分、叶尖卷曲,呈灰白色,全株叶片似火烧。由于叶片失去了叶片失去了叶绿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衰弱,失去观赏价值。

发生规律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单干槭叶点霉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候传播侵染,特别是地面反溅的雨水关系较为密切,多雨时节会反复侵染。一般7至10月发病最重,另外土壤排水性能差、温度大以及偏施氮肥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夏秋之交,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植株暴晒,叶片受灼伤,会加剧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肥上,忌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浇水不宜过量,更不能让盆土长时间积水,同时要结合施肥,经常松土,增强花盆透气性,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吸收功能。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春秋高温季节,要将花盆置于散射光下,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严防暴晒。2.化学防治。病初尚末蔓延前先剪去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福美锌1000倍液或45%代森锌800倍液,每10至15天交替喷雾1次,连喷2至3次。

《玉米苗枯病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