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分布危害

一般发病田块病柱率在30%以上,少数发病重田块病柱率在40%以上,减产率可达到10%-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水稻恶苗病症状

秧苗细长,株高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二左右,株体颜色略淡,根系较弱(表现为根少、根短),秧苗期基本不分蘖,即使分蘖均表现为慢而少,且节间加长,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上更多,病株长到孕穗期时多数要枯死;即使能够抽穗成熟,均表现为穗小粒少。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稻草、稻桩和谷粒上越冬。次年开春天气暖和后开始繁殖,进行危害。

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4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此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也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精选阅读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分布危害

一般发病田块病柱率在30%以上,少数发病重田块病柱率在40%以上,减产率可达到10%-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

秧苗细长,株高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二左右,株体颜色略淡,根系较弱(表现为根少、根短),秧苗期基本不分蘖,即使分蘖均表现为慢而少,且节间加长,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上更多,病株长到孕穗期时多数要枯死;即使能够抽穗成熟,均表现为穗小粒少。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稻草、稻桩和谷粒上越冬。次年开春天气暖和后开始繁殖,进行危害。

病原

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4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此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也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玉米苗枯病防治措施


麦茬直播夏玉米,苗期与雨季相吻合,易引起玉米苗枯病发生危害。

近几年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逐渐加重,特别是在降雨频繁、雨量大,夏玉米苗枯病发生较多,且发病更严重。病原菌在种子萌动期即可侵入,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变褐,后扩展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或根毛减少,次生根少或无,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斑,引起茎部水浸状烂,易断裂,叶鞘也变褐撕裂。夏玉米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边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进而引起心叶卷曲,严重的植株外周叶片干枯,心叶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发病原因

引起苗枯的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重,播种过深也易发病。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会形成芽涝现象,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枯病。小麦、玉米是全国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且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2、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药剂浸种用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4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5公斤;或者25%戊唑醇2克,拌种5公斤,同时预防丝黑穗病。3、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种子肥或者苗期到拔节期追肥,一定要增施磷钾肥,以培育壮苗,尤其注意补充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4、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或者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喷药的同时可加入喷施农喜十乐素、蓝色晶典、壮汉、六高二氢钾高效营养调节剂,以促苗早发,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农业种植技术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病原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4-62-5(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282.5-4.5(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Gibberellafujikurio(Saw.)Wr.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上240-360220-420(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2.5-4.5(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志苗枯,死苗止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

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经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要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棉苗立枯病防治


棉花立枯病是苗期经常发生的、分布广泛而且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各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严重发生时,病苗率高达90%以上,死苗可达30%40%,引起大面积毁种。

【棉苗立枯病症状】

棉花棉苗立枯病为害幼苗症状

棉苗立枯病主要为害棉苗,幼苗出土前可造成烂种。出土后,幼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棉苗失水较快。病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到稀疏的细丝和粘附其上的小土粒。侵染子叶及幼嫩真叶形成不规则褐色坏死斑,后干枯穿孔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稀疏白色菌丝体,并有褐色的小菌核黏附其上。

【病原】

Rhizoctoniasolani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带病种子也是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可直接侵入幼茎为害幼苗。病死植株的皮层组织充满菌丝和菌核,不久散入土中,可借流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致菌丝蔓延传播,进行再侵染。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幼苗出土1个月内,如土温在15℃左右,阴湿多雨,立枯病会严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幼苗生长缓慢,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耐病品种种植,提倡采用脱绒包衣棉种。播种前精选种子,晒种、脱绒、淘汰不成熟的及有病虫的棉籽,可明显提高出苗质量,减轻发病。对棉田进行秋季深翻,可以将带病残枝败叶翻入土中,减少来年菌源;播前应精选种子并晒种,做到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早间苗,适时早中耕。

播种前药剂处理棉种,可以防止棉籽受病菌侵染:出苗后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蔓延。种子处理,播前先用硫酸脱绒,再用下列药剂:45%溴菌腈五氯硝基苯粉剂225360g/100kg种子;40%五氯硝基苯粉剂400600g/100kg种子;40%五氯硝基苯福美双粉剂200400g/100kg种子;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0300ml/100kg种子;15%福美双拌种灵悬浮种衣剂200250g/100kg种子;26%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0375g/100kg种子;400g/L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160200ml/100kg种子;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50200g/100kg种子;15%甲枯立枯磷福美双乳油1:4060(药种比);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200ml/100kg种子;70%恶霉灵种子处理干粉剂100150g/100kg种子;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210g/100kg种子,进行拌种,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出苗后病害发生初期,可用下列药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500600倍液,灌根。或用下列药剂: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6008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均匀喷施,间隔78天,连喷23次。

柑桔苗疫病防治方法


柑桔苗疫病在各地柑桔苗噗圃中都有发生,为常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常引致幼苗枯死。 一、发病症状 危害幼苗的嫩茎,嫩梢或嫩叶,发病组织初呈水渍状,后转浅褐色至深褐色病癍。若在嫩梢发生,可使整条新梢变深褐色枯死。病菌从幼茎基部侵入,可使茎基部腐烂,发生立枯状枯死。病菌侵染叶片或枝梢及叶柄蔓延到叶片,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并迅速扩大形成灰绿色或黑褐色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二、防治方法 1、苗地选择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灌溉便利的水稻田作育苗基地。苗圃整地要细致,基肥要充分腐熟。 2、加强管理苗木播种或移植不能过密,保持通风良好,播种圃的覆盖物采用洁净的河沙,不能用肥沃的菜园泥土;雨季及时排除积水,施肥以薄肥为宜,不可施用未腐熟的肥料,经常检查苗圃,发现病株及时消除,集中烧毁,并抓紧喷药防治。 3、药剂防治清除病株后,立即喷药一次,以后每隔10―12天喷一次药,共2―3次,可用58%瑞毒霉锤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大去―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0.5%波尔多液等喷雾防治。

水稻枯心防治措施


水稻在生长期间,会出现很多枯心的原因,常因病害或虫害导致“枯心”。正确判断水稻“枯心”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治,是水稻高产、稳产的有效保证。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具体什么病虫害造成水稻枯心呢?

水稻“枯心”的简易诊断

1.由虫害引起的“枯心”。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蝼蛄等危害水稻均可造成“枯心”、其主要区别如下:大螟危害的症状表现为虫孔大、虫粪多,粪便一般排于水稻叶鞘与茎秆之间。被害稻茎叶鞘、叶片均变黄色。其危害以稻田边为重,田中间较轻。

二化螟危害表现为卵孵化后幼螟先群集于水稻叶鞘内侧取食为害,被害叶鞘外先出现水渍状黄斑,后逐渐发黄枯死。幼螟稍大后再蛀入稻茎,导致水稻剑叶叶尖发黄,严重时心叶枯死。被蛀稻茎上有虫孔,孔外虫粪少、孔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危害的表现为幼螟先啃食水稻心叶,导致心叶失水纵卷如葱管状、青白色,俗称“假枯心”。将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若螟虫继续为害,咬断心叶、破坏生长点,则心叶彻底枯死,成为“真枯心”。被蛀稻茎虫孔较小,孔外无虫粪,孔内有白色细粒状虫粪。

蝼枯危害水稻,常将稻丛从基部部分或全部咬断,致使水稻心叶发黄枯死。被害水稻易整株拔起,稻茎上无虫孔,也无虫粪。此类枯心一般在水稻晒田或因长期干旱、稻田无水时才易发生。

2.由病害引起的“枯心”。水稻病毒病与白叶枯病均可造成水稻“枯心”,两者区别为:病毒病引起的“枯心”症状与三化螟造成的枯心相似,但稻茎上无虫孔、无虫粪,心叶不易拔起,叶片夹于玻璃片中挤压无菌脓。

白叶枯病引起的“枯心”以水稻分蘖期发生居多。发病后先是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失水,卷缩、青枯、坏死,随后其他叶片也逐渐卷缩、青枯,最后全株叶片枯死。取新鲜病叶一小片夹在玻璃片中挤压,对光查看,可见叶脉口处有黄色菌内脓流出。

水稻“枯心”的防治措施

1、对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可喷施锐劲特、特杀螟、虫挫等对症杀虫剂予以防治。

2、对蝼蛄危害造成的枯心,可在水稻落水晒田时,用拌有敌百虫的麦麸等毒饵诱杀。

3、对病毒病引起的枯心,应在水稻播种前将稻种用强氯精浸种,并做好稻飞虱、叶蝉等带毒昆虫的防治工作。

4、对白叶枯病引起的枯心、除做好水稻种子消毒外,在白叶枯病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施施宝灵、叶枯宁等对症药剂予以防治。

水稻白枯叶病防治方法


水稻病害之一,病株叶尖及边缘初生黄绿色斑点,后沿叶脉发展成苍白色、黄褐色长条斑,最后变灰白色而枯死。病株易倒伏,稻穗不实率增加。病菌在种子和有病稻草上越冬传播。分蘖期病害开始发展。高温多湿,暴风雨,稻田受涝及氮肥过多时有利于病害流行。

(1)普通型叶枯,病菌从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入侵后,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条纹斑点,后沿叶脉或中脉迅速向下伸展成条斑,有时病斑可延伸到叶片基部或叶鞘,病斑由黄绿色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边缘常表现波纹状。病斑黄褐色逐渐变成灰白色,叶片干枯故称为白叶枯病。当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常分泌黄色珠状的细菌流胶,称为菌脓。

(2)急性型白叶枯病,病斑灰绿色,呈开水烫状,向内卷曲成青枯状并很快变枯白。发病部分也可出现菌脓。

(3)凋萎型白叶枯病,多发生于秧苗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明显的症状是稻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片失水青枯,并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曲,凋萎枯死。象螟虫为害的枯心苗。横切病株,用手挤压切面,有乳白色粘稠状的菌脓流出。

常见防治方法:

(1)20%叶枯唑(叶青双、叶枯宁)可湿性粉剂75-100克。

(2)90%克菌壮可湿性粉剂50克。

(3)20%龙克菌(塞菌铜)悬浮剂100~200克。

(4)30%棉枯净(三氯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剂160—2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

水稻矮缩病防治方法


症状

病叶症状表现为两种类型。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水稻矮缩病始病叶以上新叶都出现点条,以下老叶一般不出现。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孕穗期发病,多在剑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点条,穗颈缩短,形成包颈或半包颈穗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国际26等。

(2)要成片种植,防止叶蝉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早稻早收,避免虫源迁入晚稻。收割时要背向晚稻。

(3)加强管理,促进稻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

(4)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压低越冬虫源。

(5)治虫防病。及时防治在稻田繁殖的第一代若虫,并要抓住黑尾叶蝉迁入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的高峰期,把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可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667m2/25g或35%速虱净乳油100ml、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L喷洒,隔3~5天1次,连防1~3次。因为水稻矮缩病为病毒病,国内目前尚无良好用药,推荐新出一种植物源农药,TYII号病毒病专用配合同样是植物源新农药,稻瘟康ii号。

(一)水稻矮缩病防治方法:

1、方案一: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2、方案二:病情严重时,用稻瘟康35ml+稻瘟康Ⅱ号35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全株,7天用药一次。

(二)水稻矮缩病预防方法:

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预防时期:1.秧苗二叶一心期;2.秧苗移栽后,一般7—15天;3.孕穗初期。

1.在各预防时期,使用稻瘟康30ml+TY病毒Ⅱ号30ml+多达素25ml,。

2.在各预防时期,使用翠杰50g+多达素25ml,进行药液喷施。

治疗方案:同预防方案用药,适当加大用药量,缩短用药间隔期,一般3天用药2次,同时为增强药剂渗透性,可添加适量渗透剂如有机硅。

水稻颖枯病防治技术


水稻颖枯病又称稻谷枯病,造成10%左右的减产,稻穗于开花及乳熟初期受害的,往往造成花器干枯和秕谷现象。如果不抓紧时间治疗,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下面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睡到颖枯病的防治方法。

发病特征

水稻颖枯病发病稻粒初在尖端或侧面生褐色椭圆形小斑点,边缘不清晰,后渐扩展到稻粒的大半部分或全部,同时病斑中部色泽开始变浅,最后呈灰白色,上生许多黑色小点。于乳熟后期受害的,会引起米粒变小,米质下降;在接近成熟时受害的,仅在稻粒上显变色或呈褐色小点,对产量影响不大。

治疗方法

1、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要进行消毒。用2%的福尔马林浸种2-3小时,用1%的硫酸铜浸种1-2小时。

2、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不用带病稻谷作种子;可用56°C温肠浸种5分钟进行稻种消毒。带病秕谷用于高温沤制堆肥。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改造冷水田。

3、药剂防治:在始穗到齐穗期各喷1次,重病区在乳熟到蜡熟期在喷1次。恶唑菌酮、嘧菌酯、羟菌唑,均可用于防治水稻颖枯病。羟菌唑既可茎叶处理又可做种子处理又可做种子处理,茎叶处理有效成分为每667平方米2-4克,持效期5-6周;种子处理有效成分为每100千克种子用2.5-7.5克。

杨树腐烂病防治措施


树木病虫防治:杨树为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全属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中国有50多种。木材用作民用建筑材,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造纸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叶是良好的饲料。杨树又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

多年来我国在杨树科学研究上取得不少成就,成功地引进和自己选育出一批杨树优良无性系品种,经大面积推广,已形成巨大生产力,经济效益显着。进行了丰产栽培技术组合成丰产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缩短了轮伐期,提高了产量及木才质量。在杨树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出了一些确实有效的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由于采用了优良的杨树品种和中产栽培措施,十多年来我国新造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以前有所提高,轮伐期也缩短了。

近几年由于国家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四期造林工程的实施,很多省市在工程建设中,营造了大量的杨树丰产林,现在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约600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是世界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倍。由于杨树易感染病虫害,导致工程成果难以巩固,甚至失败。

近年来腐烂病(也叫烂皮病)是杨树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杨树尤其是速生品种都可能受到侵染。

一、杨树腐烂病发生症状。杨树干部和枝条是烂皮病发生部位。表现为干腐和(枯梢)枯枝两种类型。

1、干腐病:主要发生于主杆、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是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皮下有酒糟味,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溃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时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在适宜条件下,纵向扩展较横向快。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以上部分即行枯死,皮层腐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自木质部边材也变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大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天气时,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黄色、橙色或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

2、枯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一周后,上部枝条枯死。

二、杨树腐烂病病源及发病规律

该病害主要是子囊菌亚门的污黑皮壳菌,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金黄色壳囊孢菌。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子囊孢靠风力传播至寄主皮层上,由伤口侵入,过冬后再显病症。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树势衰弱,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品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有的品系是感病的,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其中有些品系(三倍体毛白杨)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在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三、杨树腐烂病防治措施。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树木抵抗力是防治这种病的根本途径。

1.栽植时选择好适宜的土壤和品种,做到适地适树。严格技术规程,提高抗病力。

2.培育壮苗。插条应存于2.7℃以下的阴冷处,以免降低插条生命力,避免苗木长途运输,认真假植,造林前浸根24小时以上或蘸泥浆。

3.栽植后抚育管理,防治蛀干害虫,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避免强度修枝,剪锯口应涂石硫合剂消毒,或梧宁霉素涂抹或高浓度喷雾。

4.对严重感病的杨树应及时清除,烧毁,避免病菌传播。严重感染的林分彻底清除,以免形成新的侵染源,感染更大面积的林分。

5.加强林地抚育管理,促使林木生长旺盛。进入冬季之前或是早春病菌还没有进行繁殖传播之前,在幼龄地树干上喷施高浓度杀菌剂,中龄林要在树干涂刷杀菌剂,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可以防病,治疗病树应先刮除病斑再涂刷药剂效果较好。实践证明在发病位置涂抹杀菌剂15天后有明显新的生肌伤口出现愈合。

6.感病较轻的植株或林分,在加强管理、提高树林生长势的同时,用刀刮除病斑,应刮至健部,然后进行喷干或涂干处理。可选化学药剂有10倍的食用碱水,或20%农抗120水剂10倍液,50倍40%福美砷、50%退菌特100倍、5%托布津、多菌灵等,连涂2-3次即可。

桑椹菌核病防治措施


桑椹菌核病症状

桑格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肥大性菌核病花被厚肿,灰白色,病模膨大,中心有一黑色菌核,病模弄破后散出臭气。缩小性菌核病椹显着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病椹内形成黑色坚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桑椹各小果染病后,膨大,内生小粒形菌核。病椹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四川、江苏、辽宁、浙江、台湾均有发生。

桑椹菌核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桑花开放时)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盘内子实体上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菌丝形成菌核,菌核随桑椹落入土中越冬。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利于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多,病害重。通风透光差,低洼多湿,花果多,树龄老的桑园发病重。

桑椹菌核病防治方法

桑椹菌核病的防治,宏观上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选育耐性品种,向生产上推广高抗菌核病的优良果桑品种。这在农作物上已是成功的经验。长远来讲,也是桑椹走向绿色食品所必须的。

二是农业技术措施,从桑树栽培田间管理上减少病源,增强体质。

三是使用农药防治,有效消灭病菌,控制发病。

目前生产中,防治桑椹菌核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

1.栽桑前合理规划

低洼地、通风不良的地块,栽桑密度要小,每300~350株/667m为宜。留养树形应偏高,树干高度100cm以上。栽桑行向要与春季风向一致,有利于通风排湿。

2.注意冬剪和施肥

冬季桑树休眠期间,对枝条适当剪稍,并剪除细弱枝、下垂枝、病害枝和枯枝。施足腐熟基肥,勿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合理春耕和浇水

3月初(桑树发芽前)深翻土壤,把病菌子囊盘埋入土中6cm以下,使孢子不能正常萌发。或覆地膜,阻止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注意桑园水分的控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特别是在开花期,勿使土壤和空气湿度太大。

4.避免间作易感作物

许多农作物和蔬菜都有菌核病,有的能与桑树发生交互感染。其中向日葵、油菜、大豆、草莓等危险性最大。因此,果桑园不宜套种这些作物,也不宜种辣子、茄子等蔬菜,在桑园周围亦应尽量避免栽种。

5.及时摘除和清理病椹

桑园里的菌核病病源是由少到多的不断积累,如果能够在早期重视,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就会把损失减少到最低。一般新建的果桑园,在结果的第二年就会有少量的桑椹菌核病,第三年渐多,第四年爆发。所以,从桑树开始结果就要开始注意防治菌核病。发现有病桑椹时,及时摘除,对落地的病椹更要及时清理,拿到园外集中深埋销毁,防止再浸染。这一措施是十分有效的,应坚持。

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

桑椹菌核病的病原主要以菌核状态在土壤内越冬,因此,当田间菌核病严重时,就必须考虑对土壤进行消毒。根据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当气温达15℃左右,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是地面撒药的最佳时期。每667m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kg,加湿润的细土10~15kg,掺拌均匀后撒在田间,耙入土中,可抑制菌核的萌发和杀死刚刚萌发的幼嫩芽管,防治效果很好。

2.喷药防治

在桑椹始花期开始喷药,连喷3次,每次间隔约5d。可用以下药剂: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菌核净(纹枯利)可湿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喷洒树冠,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667m用药液40kg左右,安全间隔期5~7d。每年轮换或交替使用。这些都是低毒化学农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可使用;生产a级绿色食品每种农药每年只准使用1次。生产aa级绿色食品可使用美国Encore公司的生物杀菌剂ContansWG,或特立克(每克含1.5亿木霉菌活孢子)600~800倍液。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开发的最新杀菌剂决菌悬浮剂,艾格福公司最新推出的无公害杀菌剂欧风(offen),都是菌核病和灰霉病的特效杀菌剂,可以选择使用。

2.烟熏杀菌

如果是保护地(塑料棚内)栽培,也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用10%速克灵或15%腐霉利烟熏剂,傍晚进行密闭烟熏。每亩每次250克,隔5d熏1次,连熏2~3次。或者用粉尘剂,每亩大棚用1~1.5kg喷粉。

水稻纹枯病防治有四关


一、打捞菌核关。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越冬的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一般有60~70%的菌核能发芽。落在田里的菌核数量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上年或上季发病重的田块,落在田里的菌核都比水轻,在长时间内能随水漂浮,稻田灌水后,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畚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二、肥水管理关。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而降低抗病能力,加重纹枯病发生。因此,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以免引起禾苗贪青而导致纹枯病的大发生。在管水上,实行浅、露、搁、活的灌溉方法,解决土壤中的水、气矛盾。在水稻分蘖阶段要实行浅水勤灌,适当露田,以利排毒增气,促根壮蘖;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抑制茎叶徒长;进入孕穗期后,应实行活水灌溉;到灌浆结实期则要坚持干干湿湿,促进秧苗生长清秀,无病到老。

三、毒土预防关。采用稻脚青毒预防,能抑制纹菌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要求在水稻插后1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据对比调查,用稻脚青撒毒土的秧苗田病蔸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蔸率在50%以上。但使用稻脚青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稻脚青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四、药剂防治关。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蔸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每亩1千克或井岗霉素水剂0.2千克兑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晚稻生育期短,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因此,双晚宜用药两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一次,隔7天后再用药一次。鉴于纹枯病都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