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护叶仙植物。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番茄叶霉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叶霉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茎、花和果实,一般在盛果期前后发生。

叶片发病:初期叶正面呈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面产生椭圆形淡绿色褪绿斑,后变淡黄色,长灰色霉层,后期霉层变成紫褐色或黑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有时能蔓延到花器,引起花器凋萎和幼果脱落。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

茎发病:症状常与叶片类似。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黑褐色、硬化凹陷斑块。

防治方法:ZW59.com

①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翻耕土壤,减少病源;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降低湿度;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长势,减轻发病。

②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浸冷水再催芽播种;或用咯菌腈或百菌清拌种。苗床处理:用未种过番茄和茄科蔬菜的土育苗,旧苗床,可用多菌灵消毒土壤。大棚温室处理:用百菌清或硫磺烟雾剂熏烟,也可高温闷棚。

③结果前后,发病前期,可选用以下药剂: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叶霉病和叶斑病混发时,可用氟硅唑,注意叶背喷药。

扩展阅读

番茄晚疫病及叶霉病防治方法


随着气温降低,近日,秋冬茬温室番茄发生晚疫病、叶霉病,提醒菜农及时开展防治。

晚疫病

是番茄的毁灭性病害,具有蔓延迅速的特点,短时间内即可扩展至全棚,导致提早拉秧。叶、茎、果均可受害,以叶片和青果受害严重。幼苗发病一般先从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而后向茎扩展,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随病情发展,幼茎基部水渍状缢缩,植株萎蔫折倒,潮湿时病部生白色霉层。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似水烫),逐渐变为褐色,潮湿时叶背病、健交界处生白色霉层;茎上病斑为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稍凹陷,潮湿时产生白霉;果实病斑最初为油渍状暗绿色,逐渐变为暗褐至棕褐(黄)色,病斑云纹状、硬化,潮湿时产生白霉。低温高湿利于发生与蔓延,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95%以上。

叶霉病

发病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甚至减产。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和果,但田间很难见到。发病后叶面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斑上长出初为灰白色,逐渐变为棕褐色或黑褐色绒状霉层,严重时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霉层,病叶干枯卷曲。发病适宜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

番茄晚疫病及叶霉病防治要点

识别要点

(一)易与其它病害混淆

叶片发病:有时叶片晚疫病病斑从叶尖呈V字形,或条件不适宜时病部干枯,见不到霉层,在单纯叶片发病时易与灰霉病混淆,可从有无轮纹,叶柄是否发病区分。晚疫病病斑一般无轮纹,灰霉病病斑多见轮纹;晚疫病易上叶柄,灰霉病在叶柄较少发生。

果实发病:易与条斑病毒病、绵疫病混淆,但条斑病毒果整个果实呈明显凸凹不平的畸形,绵疫病病果的病斑无云雾状斑纹,较软化。除症状差异外,可利用晚疫病发生的气候条件与条斑病毒病、绵疫病有明显差异区分。

与煤霉病(也叫尾孢霉叶霉病)症状相似,差别不明显,只是直观看煤霉病霉层更深些,易让人感觉是同一种病,应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进行准确识别。

(二)易与生理病害混淆

单纯叶片发病时造成的叶片干枯易与冻害、肥害混淆。晚疫病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冻害是由上部叶片开始发生,集中于风口处;施肥不当导致的肥害也是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但全田分布均匀。根据症状、田间分布、有无扩散传染性、气候条件及询问种植户施肥情况区分。

(三)有时因环境条件出现特殊表现

番茄晚疫病环境条件特别适宜时发病迅速,叶片无明显病斑,但出现明显白霉;叶霉病造成的叶片黄化、干枯、叶背病斑易与低温寒害、肥害混淆,应根据症状分布、有无霉状物、栽培季节及症状发生前后的气温、施肥种类及用量、肥料是否腐熟及使用时的气温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进行室内镜检。

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株打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番茄晚疫病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续4-5次。

番茄叶霉病发病初期,可先摘除下部叶片,然后喷药保护。可选用药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200倍液,40%杜邦福星乳油4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5-7天喷雾一次,连喷2-3次。

番茄灰霉病要怎样进行防治


番茄灰霉病是番茄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危害较重且常见的病害,棚内部分叶、茎、果实均出现病害。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

发病严重时造成病叶枯死、病枝折断和大量的烂花、烂果,直接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

1.应通过加强通风及变温管理,升高棚温、降低棚内湿度。即晴天晚放风,当棚温升至33℃时,再开始放顶风,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

2.浇水宜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节制浇水,防止结露。

3.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侧枝、病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人为传播。

4.番茄灰霉病的药剂防治:

定植前用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番茄苗,要求无病苗进棚。

沾花时带药。做法是第一穗果开花时,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0.1%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沾花或涂抹,使花器着药。

浇催果水的前1天用药。用65%的甲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的灭霉威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防治。

辣椒叶霉病的防治方法


辣椒叶霉病的发作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发病初期症状与霜霉病极类似,易形成误诊,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对产值和经济效益发作较大影响。首要为害叶片。

开端在叶片上表现为浅黄色,不规则形褪绿斑块,叶背部初生浅白色霉层;不久叶正面变为浅黄色至黄色大斑,且数量较多,不受叶脉约束,叶背部霉层逐步变为浅灰色至黑褐色绒毛状霉。

随病况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步变成花斑,严峻时变黄干燥。与霜霉病比较,叶霉病病叶无显着变脆增厚和上卷现象,后期叶片也很少掉落。叶霉病发病初期由下部叶片开端,而霜霉病多由中部叶片开端。

病原菌

褐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病菌首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地上,在冬天暧和区域,没有越冬现象,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在甜椒、辣椒和其它寄主植物上为害。

分生孢子在寄主植物外表吸水萌发后可直接侵入或经创伤和天然孔口侵入,经潜育期后呈现病斑,发作很多的分生孢子又持续再侵染。田间湿度大、栽植过密、植株成长郁闭都有利于该病的发作。秋季昼暖夜凉露重和春暖雨连绵季节病害延伸较快,棚室内种植的甜、辣椒往往发病较重。

药物防治

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

10%世高(恶醚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

马铃薯灰霉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灰霉病是一种马铃薯疾病,可侵染叶片、茎秆,有时为害块茎。生长后期,叶上症状明显。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时水渍状,后变青褐色,形状常不规整,有时斑上出现隐约环纹。受害残花落到叶片上产生的病斑多近圆形。湿度大时,病斑上形成灰色霉层。后期斑部碎裂、穿孔。

为害症状

严重时病部沿叶柄扩展,殃及茎秆,产生条状褪绿斑,病部产生大量灰霉。块茎偶有受害,收获前不明显,贮藏期扩展严重。病部组织表面皱缩,皮下萎蔫,变灰黑色,后呈褐色半湿性腐烂,从伤口或芽眼处长出霉层。有时呈干燥性腐烂,凹陷变褐,但深度常不超过1厘米。致病菌为灰葡萄孢霉。病菌菌丝发达,有隔;分生孢子梗长而粗壮,褐色,较直,上部具分枝,分枝上生出小梗,小梗顶端膨大,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至卵形,单胞,无色。后期病菌可产生深褐色、球形或扁粒状的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越冬场所广泛。菌核在土壤里,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土表及土内,以及种薯上,均可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在田间,病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昆虫和农事活动传播,由伤口、残花或枯衰组织侵入,条件适宜,多次进行再侵染,扩展蔓延。病菌发育喜16~20℃的低温和95%以上的高湿,湿度影响尤为重要。低温高湿、早春寒、晚秋冷凉时发病重。重茬地、密度过大、冷凉阴雨等病害易于侵染。干燥、阳光充足时病斑扩展受到抑制。增施钾肥可降低块茎侵染比率。收获后块茎在低温高湿下贮存,不利于伤口愈合,会加重侵染和腐烂。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多分枝,顶端膨大,产生葡萄穗状丛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至卵形,单细胞,无色或浅褐色,大小7~10×6.5~10(um);在培养基上易形成菌核,菌核不规则形,黑色,坚硬。刺伤接种,薯块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挑选种薯,尽量减少伤口。(2)重病地实行粮薯轮作;高垄栽培,合理密植,减低郁蔽度;春季适当晚播,秋薯适当早收,避开冷凉气温;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性;适当灌水,提高地温,增强伤愈力;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菌源。(3)春季适当晚播,秋薯适当早收,避开冷凉气温;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性。(4)适当灌水,提高地温,增强伤愈力;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菌源。

红麻叶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红麻叶霉病又称红麻霉斑病或叶煤病。我国各麻区均有发生。主要发生在红麻生长中、后期。叶片染病初生不清楚的浅黄色至褐色不规矩形病斑,后期在叶背对应处产生烟霉状霉层。发病重的叶背面满霉菌,致叶片卷缩、干涸或脱落。

为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红麻生长中、后期。叶片染病初生不清晰的浅黄色至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期在叶背对应处产生烟霉状霉层。发病重的叶背布满霉菌,致叶片卷缩、干枯或脱落。

病原形态特征

病原CercosporaabelmoschiEll.etEv.称秋葵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rcosporahibisci、C.hibiscicannabini等。分生孢子梗褐色,丛生,稍弯,具隔膜0~2个,大小9~452~4(m)。分生孢子鞭状或倒棍棒形,无色至浅褐色,多具隔膜3~5个,大小40~803~3.5(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在病残组织里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分生孢子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秋季多阴雨或麻田低洼、种植密度过大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麻田管理,做到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改善麻田小气候,提高麻株抗病力。发现笨麻及时拔除。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抑霉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万霉灵1#)、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万霉灵2#)。

芍药叶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叶霉病又称红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枝干、叶柄、萼片、花瓣、果实和种子。叶霉病是牡丹和芍药常见叶部病害。

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近圆形紫褐色斑点,直径1-5毫米,后扩大成不规则形大斑,直径7-12毫米,中央淡黄褐色,边缘紫褐色,病斑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扩展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枯。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暗绿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缘发病时,叶片有些扭曲。绿色茎上为紫褐色长圆小点,有些突起,病斑扩展慢,大小仅3-5毫米。叶柄症状与茎上的病斑相似,但为长条状,其上也生有暗绿色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分枝,初时无色后变褐色,有1-10个隔膜,节部稍膨大。分生孢子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生一个隔膜,褐色。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茎、枯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染为害下部叶片。一般病害始发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发期在8月上、中旬。7-8月份雨量多,湿度大,有利于病害扩展。种植过密,栽培管理不善的庭园发病较重。一般遭受冻害之后,植株抵抗力弱,病害严重。品种之间发病程度有差异。

高粱霜霉病如何防治


高粱霜霉病病原中文名:蜀黍指霜霉,该病侵入高粱以系统或局部形式发病。多为害叶片。

为害症状

该病侵入高粱以系统或局部形式发病。多为害叶片。苗期染病叶片上出现褪绿或浅黄白色区域,湿度大时叶背生出白色霉状物,后来叶片上出现绿色和白色平行条纹组织,最后出现浅红褐色条纹,褪绿的脉间组织变为坏死斑致叶片破裂,这是该病典型症状。苗期染病的植株矮化,多在开花结实前枯死,能活下来的不能开花,后期虽能开花但产量锐减。有些病株出现丛生症状,很象疯顶。高粱发生霜霉病后易诱发紫斑病。该病病组织不扭曲或畸形,别于疯顶病。该病近年为害有上升的趋势。

形态特征

高粱指梗霉孢囊梗直立,基部稍膨大,长100~150μm,顶端呈二叉状分枝,末端小梗尖,顶生孢子囊1个,从叶片下表皮的气孔中伸出。孢子囊近圆形,无乳突,无色,大小15~29×15~26.9(μm),生于长形而尖削的小梗上,湿度高时孢子囊发芽形成芽管。藏卵器球形,大小40~50#m,埋生在维管束间的叶肉组织中。卵孢子球形,无色,具浅黄色壁,大小25~42.9μm。近有报道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ardo)Thirmalachar,ShawNarasimham称大孢指疫霉新变种,也是该病病原。菌丝体无色多核,无分隔。藏卵器近球形,褐色,大小27.5~72.5×20~63.8(μm)。1~4个雄器,侧生,浅黄褐色,大小13.18~40.3×6.3~21.3(μm)。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大小23.8~57.5×21.3~53.8(μm)。

传播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存活几个季节,翌年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染幼苗的叶片,幼苗发病后病部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该菌孢子囊发芽需要高湿度和20℃以下的气温,在田间干燥条件下,孢子经3~4小时即失去生活力。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3)田间发现病株随时拔除并集中烧毁。

(4)发病重的地区要实行大面积轮作。

(5)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6)必要时喷洒72%克霜氰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冬珊瑚叶霉病的防治方法


冬珊瑚,学名SolanumpseudocapsicumL.别名珊瑚子、玉珊瑚、红珊瑚、野辣茄。属茄科小灌木,以根入药。具止痛之功效。安徽、江西、广东、云南均有栽培。

症状温室中栽植的冬珊瑚易发病。初在叶缘处产生褪绿病斑,后扩展为大型不规则病斑,中间暗褐色,边缘具不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上常生褐色霉层,即病菌子实体。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Fulviafulva(Cooke)Cif.异名CladosporiumfulvumCooke称褐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梗多数丛生,暗橄榄色,顶端淡色,上生13孢子,向上生长3060m后再生1次孢子,生孢子处孢子梗膨大呈节状,大小14036546(m);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色或暗橄榄色,具03个隔膜,单细胞的大小51135(m),双细胞的61948(m),34个细胞的112257(m),本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地面越冬,翌年气候条件适宜时,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萌发后从伤口或直接侵入,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植株栽植过密,株间生长郁闭,田间湿度大或有白粉虱为害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栽植密度应适宜,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降低田间湿度。(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杜邦新星(福星)乳油90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65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前3天停止用药。

番茄早疫病如何防治


叶片及果实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主要侵染番茄幼苗和成株的叶、茎、花、果。

苗期受害:茎部变黑褐色。成株叶片受害:初期呈针尖大的黑点,后扩展为黑褐色轮纹斑,边缘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间有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潮湿时,病部有黑色霉物。茎和叶柄受害: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产生褐色稍凹陷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

青果受害: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凹陷褐色斑,有同心轮纹,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选种较抗性品种;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合理密植;合理浇水,及时排水,保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残枝败叶,集中处理,减少病源。

②种子处理:种子要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加水150~200ml,混匀后可拌种3~5kg,包衣晾干后播种。温室大棚处理:在定植前密闭棚室后按每立方米用硫磺0.25kg、锯末0.5kg,混匀后分几堆点燃熏烟一夜,或采用45%百菌清烟剂,标准棚每棚100g喷洒。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丙森锌;代森锰锌;百菌清,或异菌脲。

玉米草酸青霉病如何防治


玉米草酸青霉病,病原PenicilliumoxalicumCurrieetThom称草酸青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症状引起玉米等多种贮粮霉变,受害玉米等籽粒初生白色霉,后期生出蓝绿色霉状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来自土壤、空气、污水及腐败动植物体,借风力、雨水及人为活动传播,落到粮食上。此外包装器材、运输工具、粮食杂质上的病原也会污染粮食。贮藏库温湿条件适宜,贮粮水分超出当地安全标准,破碎粒和胚部即产生白毛,散发出霉味,接着出现蓝绿色绒状菌落,造成玉米等大批粮食失去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1)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入库前,一定把水分降到13%以下。①北方玉米种子含水量高的地区和短时间难于晾干的地区可采用站秆剥皮法。即把玉米果穗苞叶从顶部剥成两瓣。剥皮适宜时间,一定要掌握在玉米乳熟末期,大多数玉米定浆后进行,经15天散水即可收获。剥皮时间不可过早、过迟,成熟不一致的可分2—3次进行。②系棒搭架法。含水量不太高的玉米种子可采取收获后系棒搭架法进行降水。方法是先剥掉棒子外部苞叶,留下3—4片叶两个棒系在一起搭在木架上或树上晾干。(2)贮藏库要求通风。(3)有条件的采用低温贮藏。

玉米黑曲霉病如何防治


黑曲霉病是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一种病,受害籽粒上茵落初为白色,后其上密生一层黑色粉粒,好似粗地毯状。黑曲霉,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壳霉目,杯霉科,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粮食、植物性产品和土壤中。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可生产淀粉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柠檬酸、葡糖酸和没食子酸等。有的菌株还可将羟基孕甾酮转化为雄烯。生长适温37℃,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水分较高的粮食霉变和其他工业器材霉变。黑曲霉是制酱、酿酒、制醋的主要菌种。

症状

受害籽粒上茵落初为白色,后其上密生一层黑色粉粒,好似粗地毯状。

病原AspergillusnigerV.Tiegh称黑曲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初白色,后变黑。分生孢子头褐黑色放射状,分生孢子梗长短不一。顶囊球形,双层小梗。分生孢子褐色球形。生长适温37℃,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水分较高的粮食霉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同草酸青霉。此菌系高温、高显性好氧苗,能使含水量高的粮食霉变发热。同时具很强分解粮粒有机物的能力,产生多种有机酸,受害后会造成大批粮食霉变。

防治方法

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入库前,一定把水分降到13%以下。北方玉米种子含水量高的地区和短时间难于晾干的地区可采用站秆剥皮法。即把玉米果穗苞叶从顶部剥成两瓣。剥皮适宜时间,一定要掌握在玉米乳熟末期,大多数玉米定浆后进行,经15天散水即可收获。剥皮时间不可过早、过迟,成熟不一致的可分2—3次进行。系棒搭架法。含水量不太高的玉米种子可采取收获后系棒搭架法进行降水。方法是先剥掉棒子外部苞叶,留下3—4片叶两个棒系在一起搭在木架上或树上晾干。贮藏库要求通风,有条件的采用低温贮藏。

番茄空洞果如何防治


番茄空洞果即番茄的果肉部与果腔部之间出现空隙,影响番茄的销售及食用品质。主要是由于使用植物激素的技术不当或在种子被包在果腔内、果肉部和果腔部发育速度过分大时形成。预防措施是:

1.加强番茄的生长管理,使番茄生长健壮,尽量不使用人工激素处理番茄,使番茄能正常成熟。

2.如果使用植物激素处理番茄时,一定要按技术说明使用,不要盲目扩大使用倍数。如使用2,4-D,使用浓度15~20毫克/升,防落素浓度25~50毫克/升,气温低时,浓度宜大些,气温高时,浓度宜低时。

3.加强番茄根系的管理和保护。如果番茄的根发育不好,造成伤害,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即使发育再好的花,由于移栽时根受伤,在大田里根发育不好,形成的空洞果就氛所以一定要加强根系的管理,使根发育良好。

4.在同一花序中,从第一朵花到第五、六朵花的开花时间,如某不集中,就会引起果实间对同化养分的争夺,迟开的花就会形成空洞果,因此在同一花序上,要把同时开放的3~4花一起用生长激素处理。

5.加强番茄的肥料管理,特别是要加强番茄中后期的肥料管理,以防中后期产生脱肥现象。应在结果初期开始每隔5~7天,追施磷酸二铵10~15公斤、硫酸钾5~10公斤,多元徽肥1~2公斤,也可浇施腐熟的大烘稀500~1000公斤,连施4~5次。

6.如果土壤中氮肥多,水分多,夜间温度高,开花日期容易不齐,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摘心。

7.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为了要增大叶面积,可摘掉一部分果实来增加叶片数,以使同化养分增加,防止出现空洞果。如在生产中减少单株坐果,用合理增加密度来提高亩产量,可以少产生空洞果。

《番茄叶霉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如何养护叶仙植物”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