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w59.com - 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山茶红蜡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形态特征】雌虫,椭圆形,背面有较厚的蜡壳覆盖。蜡壳呈暗红色,长约4毫米,高约2.5毫米,顶部凹陷,形似脐状。有4条白色蜡带,从腹面卷向背面。体极鼓起。虫体紫红色,触角6节,第三节长。雄成虫体长1毫米,翅展2.4毫米。卵椭圆形,淡红色,长0.3毫米,两端稍细。若虫初孵时呈扁平椭圆形,长0.4毫米,暗红色,腹端有2长毛。2龄时成广椭圆形,稍突起,暗红色,体表披白色蜡质,3龄时蜡质增厚。前蛹和蛹蜡壳暗红色,长形。蛹体长1.2毫米,淡黄色,茧椭圆形,暗红色,长1.5毫米。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雌虫产卵盛期。雌若虫蜕皮3次,龄约经20天;第二龄23天-25天;第三龄约30-35天。9月上旬成熟交尾后越冬。雄虫龄若虫期与雌虫同,第二龄若虫期40-45天,前蛹期1-2日,蛹期2-6日。雄成虫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寿命甚短,仅1-2天。越冬雌虫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可达一个月。每雌可产卵200-500余粒。初孵若虫离母体后移至新梢。群集于新叶及嫩枝上,多在受阳光的外侧枝梢上寄生,树冠内膛枝叶较少。若虫孵化后,离母体移至新稍定居后,即吸取汁液,并由泌蜡器官在虫体背面和胸部两侧分泌蜡质,背面呈马蹄形,侧面呈斑点状,均粉白色。以后虫体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增厚,雄虫在前蛹期停止分泌蜡质物。雄虫化蛹时,分泌一层较薄的白色蜡茧,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在1-2龄若虫时进行效果好,一般若虫孵化率达50%时进行次喷药,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次。药剂可用松碱合剂18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3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剂500倍液,在虫龄增大、蜡壳加厚后,可用茶饼松碱合剂10倍液。

编辑推荐

枣大球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枣大球蚧属同翅目蚧总科蚧科大球蚧属,别名枣大球蚧、瘤坚大球蚧等,是一种分布范围广、繁殖力强、危害严重的危险性害虫。

一、生活史及习性1.生活史枣大球蚧在农3师垦区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固定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树体萌动时开始刺吸危害,4月中旬雌雄开始分化,雄若虫4月10日左右开始化蛹,4月15日左右进入化蛹高峰及雄虫羽化期,5月初进入羽化高峰。

雄虫羽化后与雌虫交配,雄成虫寿命仅有1~2天。4月底~5月初为雌成虫盛发期,雌成虫寿命20~35天。

5月7日左右为产卵盛期,卵在5月27日左右开始孵化,6月5日左右为孵化盛期,6月10日进入孵化末期,卵期20~27天。7月中旬~8月上旬为若虫危害盛期,9月份逐渐下降。10月下旬在枣树落叶前逐渐转移到枝干及树皮裂缝处越冬。

2.生活习性枣大球蚧雄成虫有翅,能飞行,寿命较短,只有1~2天,交尾后不久即死亡。雌成虫性成熟后,交尾产卵,产卵前腹部分泌蜡丝,随着不断产卵,腹部不断向上收缩,直至腹背相连成为一薄壳而死。在雌成虫膨大期间,雌虫体长度、宽度、高度迅速膨大,此时为雌成虫危害盛期。在此期间,雌成虫又向外分泌胶状物,在其周围吸引了大量蚂蚁和苍蝇等昆虫。初孵若虫活动能力较强,在卵壳内滞留一段时间后爬出,出壳后分散到叶正反两面叶脉上,沿着主脉两侧取食危害,然后转移到1年生枝条和叶片上面固定危害。

二、分布与危害1.危害植物种类枣大球蚧主要寄主植物为红枣,此外还危害街道绿化槐树、刺槐树、爬山虎、合欢class=blacklink_line合欢树、榆树等,尤其对红枣危害较为严重。

2.分布及危害特点枣大球蚧在45团团部和50团15连严重发生,苗木种植技术而在其它点发生较轻,45团团部及周边地区和50团15连目前是农3师垦区枣大球蚧重点发生区,其它团场受害较轻。枣大球蚧发生危害的枣园80%为5年树龄以上,而近几年新栽植的枣园发生较少;从受害树种来看,小海子垦区各团场枣大球蚧仅在红枣树发生危害,麦盖提垦区除在红枣上发生外,还危害街道绿化槐树、刺槐树、爬山虎、合欢class=blacklink_line合欢树、榆树等。

3.寄主植物受害情况受害树平均有虫株率为62.0%,受害严重的50团15连红枣园,被害率高达100%,该园若虫虫口密度为10.9头/厘米,45团团部刺槐被害率达96.0%,若虫虫口密度为17.0头/厘米。

三、防治对策

1.提高防范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农3师垦区枣大球蚧仅在部分枣园和绿化树上发生偏重,新植枣园发生较少。此外,大部分枣农缺乏防治经验,虫害发生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应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枣农对该虫的防治能力,对严重发生地区进行重点治理,保护无虫园区,以防其扩散蔓延。

2.加强检疫枣大球蚧主要靠寄主枝条、接穗、果品甚至树干携带而远距离传播。因此,对苗木、接穗和果品的采购、调运过程和保护区都应实施检疫,以防传播蔓延。

3.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水,满足果树对肥水的需要,促进生长,增强树体自身耐虫能力,提高树体抗性。结合整形修剪,集中烧毁带虫枝条,可大大减少虫口数量。

4.物理防治4月中下旬雌虫膨大期虫体较大,较容易发现,此期人工抹除或用硬刷刷除。

5.生物防治枣大球蚧的天敌有寄生蜂、瓢虫等,为保护利用天敌,在枣大球蚧成虫期不可盲目用药,避免杀伤天敌。

6.化学防治枣大球蚧有2个最佳化防时期,第1次在3月下旬~4月初,此时使用40%速扑杀乳油、40%蚧克特乳油、48%乐斯本乳油防治效果好;第2次为6月中下旬,此时使用48%乐斯本乳油、52.25%农地乐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防治效果好,且农药成本低。

黄蝉红蜡蚧的防治方法


黄蝉红蜡蚧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黄蝉、桂花、山茶、枇杷、荔枝、龙眼、柑桔等百种以上的花木、果木。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枝、叶汁液,还可诱发煤烟病,致植株营养不良,树势衰弱,开花结果受阻,甚者可致枝条枯死。

黄蝉红蜡蚧的形态特征:雌雄成虫异型。雌成虫无翅,体呈椭圆形,暗红色,长约4毫米,高约2.5毫米,背面有厚蜡覆盖,整个介壳呈馒头状,红色。雄成虫翅1对,白色半透明,翅展2.5毫米。若虫椭圆形,暗红色,末龄(3龄)若虫蜡质增厚形如雌成虫介壳,体较小。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翌年5月、6月间为越冬雌虫产卵盛期,卵产于体下,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达月余。初孵若虫离母体后即爬至新梢枝叶群聚吸食。天敌有多种小蜂。

黄蝉红蜡蚧的发生规律:红蜡蚧,1年发生1代,以受精卵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初孵若虫经一定时间爬行后固定于寄主上取食,一般固定6小时开始泌蜡,经15天能形成星芒蜡被,一旦形成蜡质层后再去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就不太理想。

黄蝉红蜡蚧的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发生初期,及时剔除虫体或剪除多虫枝叶,集中销毁。

(2)园艺防治:及时合理修剪,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将减轻危害。

(3)药剂防治:5月下旬至6月,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用30%强力杀蚧600倍液、20%杀扑磷.噻800~1000倍液喷雾,连续3次。

(4)检疫防治:加强苗木引入及输出时的检疫工作。

(5)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蜡蚧扁角跳小蜂、单带巨角跳小蜂等

(6)第一次防治时间在5月底前结束,隔7~10天进行第二次防治。第一次防治药剂为10%吡虫啉2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第二次为10%吡虫啉2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十30%强力杀蚧800倍液。

香樟树红蜡蚧的虫害防治方法


香樟树红蜡蚧为香樟树的主要刺吸类害虫。对香樟树的危害较大,现将香樟树红蜡蚧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形态特征

若虫初为淡红色,较扁平,后背部隆起,形成星状白色物质;雌成虫呈椭圆形,具暗红色蜡壳。

2、危害特点

以雌成虫和若虫群栖于芽梢、枝梢及新叶上,吮吸植株汁液。植株受害后新梢停止抽发,导致树势衰弱,渐至叶落枯枝,重者全株死亡。

3、生活习性

红蜡蚧一年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树干上越冬,6月初开始孵化,7月上旬停止,8月下旬化蛹,9月中旬羽化、交尾。

4、防治方法

(1)结合冬剪,剪除有虫枝条。

(2)消灭越冬代雌虫,冬季喷施1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或40~50倍的机油乳剂。

(3)消灭越冬代若虫,春季发芽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

(4)若虫期防治,对出土的初孵若虫,早春可在树根周围土面喷撒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对植株上若虫,抓住孵化盛期(6月初--7月上旬)。可喷速扑杀1500倍液或氧化乐果1500倍液,每隔1周1次,连续3~4次。

(5)保护天敌,各类小蜂多是该虫的天敌。

达摩凤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学名】PapiliodemoleusLinnaeus

【类属】属鳞翅目凤蝶科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湖北、江西、浙江、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国外主要分布于锡金、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几内亚。

【危害】主要危害芸香科的黄皮(Clausenalansium)、假黄皮(C.excavata)、食茱萸、光叶花椒等植物。幼虫食芽、叶,初龄食成缺刻与孔洞,稍大常将叶片吃光,只残留叶柄。苗木和幼树受害较重。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80~95mm,体侧黄白色,体背黑色或黑褐色。翅黑色或棕黑色,前、后翅的斑纹除后翅前缘中斑及臀斑颜色不同外,其他斑纹都呈黄白色或棕黄色。前翅基区及亚基区有由许多细碎黄点组成的多条细横纹,外缘及亚外缘有斑列,中区及中后区有许多排列不规则、大小不同的斑纹,亚顶角有1枚长斑,外缘波状,波谷有黄点。后翅外缘及亚外缘区有斑列,中前区及亚基区大斑相连成宽横带,带内侧弧形,外侧凹凸不齐;前缘中斑有蓝色瞳斑,臀角具红斑,外缘波状,波谷有黄点。翅反面前翅除基部有放射形条纹,亚顶角内侧有3~4枚黄褐色的斑外,其余大致与正面相似。后翅基部多3枚淡黄色斑;中区呈杏黄色斑,比其他斑列增大而清楚;其他斑纹排列大致与正面相似。

卵球形,黄色,将孵化时有黄褐色污斑。直径约1.1mm。

幼虫1~4龄幼虫鸟粪状:头部褐色,上有淡褐色云状斑;身体底色为黑色,胸部与7~9腹节的侧面有白纹;2~5腹节的侧面与背面形成V字形白带。老熟幼虫体呈绿色。后胸前缘及第1腹节后缘各有1条黄褐色的横带。第3、4腹节有1对褐色的斜带,带中有斑驳的紫色与白色细纹;第5腹节亚背部有1枚褐色小斑和2枚紫色小点,第6腹节亚背部有1枚紫色小点。气门褐色,臭角基部橙黄色,末端橙红色。

蛹体色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绿色与褐色两型。头顶及中胸中央各有1对短突起,腹部略向两侧突出,第4~7腹节亚背部每侧各有1个小瘤。体长约34mm。

【发生规律】生活史及主要习性在广州,成虫于11月中旬产卵于柑桔嫩芽上,经7天孵化。幼虫先食柑桔嫩叶,虫体渐长,食量增大,老叶变可取食。幼虫期26-30天。老熟幼虫于11月下旬在枝间化蛹,蛹尾端固着于枝上,身体上部环系丝带。蛹体与枝条作40度左右倾斜,触动时则左右摇摆。蛹期25-45天,至1月中旬羽化为成虫。第2代幼虫,大多3月发现。以蛹越冬。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人工捕捉幼虫和蛹,及时减少虫口发生基数。

2、生物防治。在达摩凤蝶发生不严重的时期或地区,应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其寄生性无敌昆虫,例如凤蝶蛹期的天敌有: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puparumLinnaeus)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slasus(Walker)),其寄生率达30%以上,对凤蝶的发生、严重为害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各代1~3龄幼虫期,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500倍液,由于凤蝶幼虫抗药性差,其防效可达到98%以上。

草履蚧在鲁北地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草履蚧,属同翅目蛛蚧科。近几年来,草履蚧在滨州市杨树主栽区发生呈日趋严重之势,重度发生地块虫株率高达100%,虫口密度高者竟达每10cm210头。以雌成虫、若虫刺吸杨树的树干、幼芽和嫩叶等汁液,致使林木梢头枯死,树冠下部枝条发叶推迟,叶片细小,甚至不抽枝,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一、形态特征

1、成虫:雄成虫体长4-5mm,翅展约10mm,复眼较突出,头、胸部黑色,腹部紫红色,翅淡黑色,触角黑色,丝状,由10节组成。雌成虫体长约10mm,宽约5-5.5mm,扁平椭圆,无翅,背面灰褐色,腹面黄褐色,背面稍隆起,肥大,形似草鞋,腹部有横皱褶和纵沟,体被薄层白粉状蜡质分泌物,触角黑色,鞭状,多为8节。

2、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呈桔黄色,包被于白色絮状卵囊中。

3、若虫:与雌成虫相似,但体小色深。

4、雄蛹:圆筒形,褐色,长约4mm,外被白色蜡质絮状物。

二、发生规律

草履蚧在滨州市1年发生1代,以卵在卵囊中于树冠下土缝内、石块下及烂草中越冬。翌年2月中旬到3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虫仍停留在卵囊内,随着气温升高,若虫开始出土上树,2月底3月初达盛期,3月下旬基本结束。个别年份,冬季气温偏高时,若虫孵化出土的时间会提前。若虫出土后沿树干上树,多集中在上午10∶00至下午2∶00在树的向阳面活动,如果虫口较少,便有选择地聚集在一年生枝条芽眼旁、叶痕处或12年生枝条交界处吸取树液,如果虫口较多,树木整个枝梢布满若虫。初龄若虫行动不活泼,喜在树洞或树杈处隐蔽群居。4月初若虫第1次脱皮,虫体增长,活动性增强,开始分泌蜡质物。4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4月下旬第2次脱皮,雄若虫不再取食,潜伏于树皮裂缝、翘皮、土缝、杂草等处,分泌大量蜡丝缠绕化蛹,蛹期约10天。5月上中旬,雄成虫羽化,雌若虫第3次脱皮成为雌成虫。5月中下旬为交尾盛期。交尾后雄成虫死去,雌成虫继续取食危害,在5月下旬开始下树,钻入树干周围石块下、土缝等处分泌白色絮状卵囊,产卵其中而越夏越冬,每雌可产卵100粒左右。

三、防治方法

根据草履蚧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对草履蚧的防治应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在秋冬季树木落叶后,清扫树下树叶、烂草等杂物,集中烧毁,以消灭其中的虫卵;结合抚育管理,深翻林地,破坏虫卵越夏和越冬场所,并收集树干周围土壤中的卵囊集中烧毁;在雌成虫下树产卵前在树干周围挖宽30cm、深20cm的环状沟,在沟内放草诱杀。

2、物理防治。利用草履蚧上下树的习性,在早春若虫上树前,在树干基部刮除老皮,涂一圈约15-20cm宽的粘虫胶或用1份菊酯类农药、10份废机油混匀的药油,阻杀若虫上树。要经常查看,发现有风干现象及时增涂粘虫胶或药油,如果草履蚧死虫过多过厚时要及时进行清理。

3、药剂防治。发现已有上树的草履蚧若虫,应及时选用2.5%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或10%吡虫啉3000倍液或25%蚧虱净800倍液,加用0.1%中性洗衣粉喷雾触杀,喷药最好在3月中旬之前虫体小、食量小、体被蜡质层少、抗药性小时进行。为防止害虫扩散蔓延,对发生区以外500米范围内也要喷药预防。对于高大树木,喷雾难以达到树冠,可在树干基部以45度角按不同方位打3-4个孔,用注射器注入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性农药,每孔注入2ml,有较好的杀虫防治效果。

4、保护天敌。草履蚧的天敌有黑缘红瓢虫、红环瓢虫、大红瓢虫等,对草履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时掌握好害虫与天敌的关系,在5-6月份瓢虫幼虫期、草履蚧也近老熟时,应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茶树日本蜡蚧的防治方法


学名CeroplastesjaponicusGreen同翅目,蜡蚧科。别名日本龟蜡蚧、枣龟蜡蚧、龟蜡蚧。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寄主茶、山茶、桑、枣、柿、柑桔、无花果、芒果、苹果、梨、山楂、桃、杏、李、樱桃、梅、石榴、栗等10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长后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长4?5mm,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由8块组成。活虫蜡壳背面谈红,边缘乳白,死后淡红色消失,初淡黄后现出虫体呈红褐色。活虫体淡褐至紫红色。雄体长1?1.4mm,淡红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1对白色透明,具2条粗脉,足细小,腹末略细,性刺色淡。卵椭圆形,长0.2一0.3mm,初淡橙黄后紫红色。若虫初孵体长0.4mm,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触角和足发达,

灰白色,腹未有l对长毛。固定1天后开始泌蜡丝,7?10天形成蜡壳,周边有12?15个蜡角。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分化,雄与雌成虫相似,雄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13个蜡角似星芒状。雄蛹梭形,长lmm,棕色,性刺笔尖状。(左)

生活习性年生l代,以受精雌虫主要在1?2年生枝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时开始为害,虫体迅速膨大,成熟后产卵于腹下。产卵盛期:南京5月中旬,山东6月上中旬,河南6月中旬,山西6月中下旬。每雌产卵千余粒,多者3000粒。卵期10一24天。初孵若虫多爬到嫩枝、叶柄、叶面上固着取食,8月初雌雄开始性分化,8月中旬至9月为雄化蛹期,蛹期8?20天,羽化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雄成虫寿命1?5天,交配后即死亡,雌虫陆续由叶转到枝上固着为害,至秋后越冬。可行孤雌生殖,子代均为雄性。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

防治方法(1)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检疫消毒。(2)保护引放天敌。(3)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4)冬季枝条上结冰凌或雾凇时,用木棍敲打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5)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l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6)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药剂防治参见矢尖蚧。

香樟筒天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香樟为樟科常绿乔木,树势高大雄伟,树冠广圆形,全株具樟脑香气,小枝绿色。现将香樟筒天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在吉安市青源山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结束。5月上旬在林内初见成虫,成虫出现盛期为5月中旬,末期为6月下旬。产卵期始于5月下旬,盛期在5月下旬与6月上旬之间,而末期为6月下旬。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孵化为害新枝,直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钻入截断的枝内落地越冬。

成虫于5月上旬,平均温度21.3℃时开始羽化,羽化之成虫在当年和去年新生枝上或叶柄、叶脉上啃食补充营养。新枝皮部被啃食后嫩梢呈枯萎状。成虫白天活动,以上午8~12时为剧,阴雨天活动少或不活动,补充营养4~7天后,成虫在枝上、叶上交尾,交尾时间集中在6~12时,每次交尾13~30分钟,交尾后5~10时雌虫开始产卵于当年生枝干上的被害疤痕的皮下部,每处一粒卵,每只雌虫可产卵6~15粒。

卵初为淡黄白色,后渐变黄,10日左右孵化,幼虫初孵化时,在皮下部蛀食韧皮部,以后蛀食木质部,以髓部为中心蛀食形成蛀食道,在被害枝上有小孔通气和排出黄色粪粒。6月樟树被害枝上梢部开始枯萎,老熟幼虫至11月上旬,在被害枝顶部用木屑塞孔,以后幼虫转至被害枝下端成人字形环状咬断落地,脱落后的切干长度为41~76mm,一般为56mm,下端用木屑塞孔,幼虫栖于切干之一端,以幼虫越冬。4月中旬老熟幼虫在切干内化蛹。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mm,体细长,橙黄或棕黄色,被淡金色绒毛。头部黄色,比前胸略宽;额部较阔,并有细密刻点,额中沟明显;上颚、复眼黑色。触角11节,柄节较粗,黑色,其他各节被黄棕色绒毛。

卵:长圆形,两端略尖,长3.2~3.7mm,淡黄色。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1mm,微黄白色,头部棕黄色,上颚黑褐色;前胸背面淡黄色,密生棕褐色麻点。老熟幼虫体长14~21mm,黄色头壳具光泽,前胸背部有排列较整齐的棕黑色麻点斑块。

蛹:黄色,触角淡黄色,微有光泽,长14~18mm。

防治方法

①在11月上旬至3月上、中旬为幼虫期,可在林地搜集切干烧灭。

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成虫白天在树上交尾产卵,人工捕杀较易。

③5月下旬成虫开始在枝上产卵时,在产卵处的疤痕上用铁丝刷刺杀卵或初孵幼虫。

④幼虫已蛀入枝内为害时,可剪除初害枝,或在排泄孔注入药物毒杀。

茶树生角蜡蚧如何防治


角蜡蚧又名蜡蚧,属同翅目蜡蚧科,除危害果树外,还危害茶、桑等经济林木、园林观赏树木和花卉植物。角蜡蚧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树木的根、树干、枝梢、叶片和果实。茶树受害后茶叶生长停滞,品质下降。此外,角蜡蚧的分泌物会诱发煤污病发生,受害树木的叶片正面常覆盖有类似煤粉的菌丝体,严重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从而使树木机体衰弱,发生严重时还导致树木死亡。

角蜡蚧一年发生1代,以雌成虫在树枝上越冬。雄成虫于5月下旬羽化,寻找雌成虫交尾,交尾后即死亡。雌成虫交尾后陆续孕卵、产卵、卵产于介壳内虫体下,卵期约1个月,6月下旬卵孵化,7月上旬若虫大多已固定,虫体渐增大,蜡壳渐增厚,10月下旬虫体不再增大。

一、实行苗木检疫由于此害虫常随果树苗木和果品调运而扩散蔓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是防治该害虫的重要措施之一。凡发现苗木上有角蜡蚧寄生,可用溴甲烷熏蒸,以防止其蔓延扩散,溴甲烷熏蒸后不影响苗木生活力。

二、修剪虫枝,加强肥水管理在危害严重的果园进行冬、夏季修剪时,应重剪虫枝、干枯枝。同时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抽发新梢,更新树冠,恢复树势。

三、生物及药剂防治保护当地天敌,亦可引进、放养捕食和寄生天敌。由于此害虫虫体外被有蜡质分泌物,且随虫龄的增加而不断加厚。药剂防治此害虫的有利时机是在若虫盛孵期,用速扑杀1:1000倍液或花保1:100倍液防治,如错过若虫盛孵期用药,应改用松脂合剂(配制比例为:生松香3份,烧碱2份,水10份)稀释10~15倍喷雾,喷洒松脂合剂兼有清除煤污病的作用。

桂花蚜虫的发生及防治规律


【别称】蚜虫为瓜蚜,又称腻虫或蜜虫等。

【危害】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形态特征】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发生规律】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

【防治方法】在蚜虫的防治上,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1)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蚜害最严重的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

(2)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3)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4)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桂花蚜虫的发生及防治规律

(5)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6)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其具体措施如下:

用1:15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制4小时后喷洒。

用1:4:40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喷洒。

用10%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马拉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

对桃粉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园林切花植物月季白轮盾蚧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别称】月季白轮蚧、拟蔷薇白轮蚧,学名:AulacaspisrosarumBorch

【类属】同翅目,盾蚧科

【危害】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玫瑰、黄刺梅、苏铁等。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川、云南、广西、北京、安徽等地。以若虫和雌成虫固着在枝干上吸取汁液为害,被害部变为褐色,发生严重时,整个枝干布满蚧体,树势衰弱,植株抽条,甚至枯死。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直径2.0-2.4毫米。初为黄色,后变为橙色,介壳灰白色,近圆形,两个壳点,第一壳点淡褐色,靠近介壳边缘,叠于第二壳点之上;第二壳点黑褐色,近介壳中心。雄成虫体长为1.2毫米,宽1.0毫米,头胸部膨大,头缘突明显,中胸处较宽。后胸和臀前腹节侧缘呈瓣状突出,初期橙黄色,后期紫红色。臀叶3对,中叶位于臀板凹缺处,基部轭连,内缘基部直,端半部向外倾斜;背腺管5列,第2-4腹节亚中群均为前后2排。围阴腺5群。雄介壳长0.8毫米,宽0.3毫米,白色,蜡质,两侧近平行,背面有3条纵背线,壳点位于前端。

卵长径约0.16毫米,紫红色,长椭圆形。

若虫初龄若虫,体橙红色,椭圆形。其上分泌有白色蜡丝。触角5节,端节最长。腹末有l对长毛。

【发生规律】年发生2-3代,因地制宜,在华北地区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和2龄若虫枝干处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一般将卵产于壳下,孵化盛期在5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成虫、若虫常群集于2年生以上枝干或皮层裂缝处危害,发生严重时可被一层白色絮状物。若虫孵化后从介壳下爬出并在枝干上缓慢爬行,蜕皮后固定危害。有世代重叠现象。

【防治方法】(1)月季休眠期,剪除受害枝叶并集中深埋,喷施波美5度石灰硫磺合剂。

(2)结合修剪等管理,及时严重的。

(3)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施后浇水;若虫孵化盛期,在介壳未形成之前,向枝叶喷施40%速蚧杀乳油1500至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

小叶榕木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小叶榕榕木虱,是小叶榕的主要害虫,其主要危害小叶榕新梢和叶片,该虫全年几乎都可发生,但以4-9月为最盛,小叶榕在发新梢时危害特别严重。

4至5月初为小叶榕榕木虱第1代成虫出现的高峰时期,此时期气温回升,降雨增多,榕木虱繁殖生长快,是一年中防治的关键阶段。近年来由于榕木虱在小叶榕上发生危害,不但影响了小叶榕的健康生长及景观观赏价值,甚至因防治不及时而导致小叶榕死亡,已成为小叶榕主要虫害。

榕木虱若虫分泌白色的蜡丝,若虫一般潜居在白色蜡絮中,在嫩枝的顶端形成一个个白色的小团,将虫体严严实实包裹起来,若虫在白色的蜡絮内吸食树木的汁液;成虫多产卵于新抽出的嫩芽上,其产卵期与小叶榕的嫩梢抽梢期相吻合;树势越弱危害越重。严重时榕树枝条干枯,叶片脱落,叶片皱缩甚至脱落,使树木生长受阻,影响观赏价值。其排泄物还诱发煤烟病。

一、形态特征

若虫:1~2龄体较扁,1龄长0.4~0.6毫米,黄红色,2龄长1.2毫米。翅芽突凸.腹部分泌大量白色蜡丝。

卵:呈纺锤体形,一端较尖,初期黄白色半透明,后转变为浅褐色长约0.5毫米。

成虫:体长4~5毫米,全体棕绿色,头部前方较平,复眼向两侧凸,呈褐色。触角10节,前后翅透明,前翅前缘1/3处育一尖角状褐斑。胸腹部背面棕色.腹面绿色。雌虫腹部纺锤形,末端尖,卵鞘匕首状,坚韧。

二、发生规律

榕木虱在小叶榕上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木虱在上一年1O月上旬产卵,1O月下旬出现孵化盛期,到来年4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5月上旬出现成虫高峰期;第l代木虱于5月上旬产卵,6月上旬出现孵化盛期,7月上旬为成虫高峰期;第2代木虱于7月上旬产卵,8月上旬出现孵化盛期,8月下旬出现成虫高峰期;第3代木虱于8月下旬产卵,1O月上旬出现成虫高峰期,4~1O月问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三、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

1、修剪树枝:结合修枝,对虫害严重的小叶榕(树冠外部40%以上的叶片被若虫分泌的白色蜡絮包裹)树枝进行适当修剪,修剪下来的树枝全部拉到城外空地焚烧掩埋。以后每发现上述情况的小叶榕,均采取同样的方法处理。

2、树干涂白:可在每年11月底开始,对行道树和虫害特别严重的小叶榕进行树干涂白,树干涂白可以对榕木虱在小叶榕树之间转移进行适当遏制。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小叶榕榕木虱虫害在较大范围发生时,主要和有效的防治方法。由于榕木虱若虫有分泌的白色蜡絮严密包裹保护,同时若虫在白色的蜡絮内吸食树木的汁液,因此榕木虱化学防治应使用能被植物叶片吸收的内吸性化学药剂。

防治小叶榕榕木虱时主要使用的化学药剂有:2.5%大康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氧化乐果乳油。若虫害较严重,使用药液浓度均为800倍左右,为了防止榕木虱产生抗药性,每次用1种农药,3种农药交替使用,每次防治时均对小叶榕的所有叶面进行药液喷洒,在气候条件适合,同时虫害较严重时15~20d防治1次。

(三)注干法防治

在小叶榕树的树杆部用机动打孔注药机以45度角钻打一个小拇指粗的小孔,深度为4-20厘米(根据榕树的胸径大小来算),然后将输液瓶的嘴部插入小孔中。在配制药物时,先要测量榕树的胸径大小,然后按1:1配制药水,即0.1米胸径的榕树,配用10毫升药物。一般打1个多小时吊针,树上木虱就会被全部洗白。发现用注干法施用30%敌敌畏氧乐乳油和用环割法施用40%氧乐果乳油10倍液。

注干法优点是对环境污染小、防治彻底、持效长(20天有效);的缺点是因小叶榕树干多汁,注药孔易结水,孔口愈合困难,因此每年5月或10月打孔注药一次为宜,钻孔时钻孔不宜过大。

红枫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红枫叶枯病,是红枫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严重的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

初发病时,叶尖及叶片上部的叶缘产生水渍状褪绿小斑点,此后随着病情发展,病部出现枯焦状,并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部扩展,叶片上半部枯死。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呈赤褐色,中为深赤色,最后整个叶片的3/4枯死,仅叶片基部呈绿色,枯死的部分叶尖卷曲,呈灰白色,全株叶片似火烧。由于叶片失去了叶绿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衰弱,失去观赏价值。

发生规律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单干槭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侵染,特别是地面反溅的雨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由于病害发生与雨水关系较为密切,多雨时节会反复侵染。一般710月发病最重,另外土壤排水性能差、湿度大以及偏施氮肥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夏秋之交,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植株暴晒,叶片受灼伤,会加剧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在施肥上,忌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浇水不宜过量,更不能让盆土长时间积水,同时要结合施肥,经常松土,增强花盆透气性,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吸收功能。

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夏秋高温季节,要将花盆置于散射光下和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严防暴晒。

2、化学防治

病初尚未蔓延前先剪去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福美锌1000倍液或45%代森锌800倍液,每1015天交替喷雾1次,连喷23次。

《山茶红蜡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