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豇豆锈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也可为害叶柄和种荚。初期叶背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逐渐变褐,隆起呈小脓疱状,后扩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使叶片变形早落。有时叶脉、种荚上也产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种荚染病,不能食用。此外,叶正背两面有时可见稍凸起的栗褐色粒点,即病菌的性子器;叶背面产生黄白色粗绒状物即锈子器。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d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在豇豆叶上萌发侵入为害,后形成夏孢子堆,产生夏孢子。夏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又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直到秋后,或植株生育后期条件不适,才形成冬孢子堆,产生冬孢子越冬。但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日均温23℃,相对湿度90%,潜育期8--9d。在日均温稳定在24℃、连阴雨条件下,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①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隔10--15d1次,连续2--3次。②不要在雨前浇水,春、秋豇豆不要连片栽培。

精选阅读

菊花锈病的防治方法


菊花锈病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都是病菌孢子传染的,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也为害茎杆,菊花患病初期叶面产生淡黄色斑点,然后隆起呈淡褐色至铁锈色的疱疤状物,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而叶正面则为淡黄色斑点,且较微凹陷,不久疱疤突起开裂,在生长中后期的锈褐色粉(病菌、孢子堆)散出,散发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孢子。严重时,菊叶上布满病斑、叶片卷曲,叶色黄褐,植株生长不良、衰弱,并且大量落叶。

(1)黑锈病

黑锈病是锈病中危害较普遍的一种,开始中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叶背相应处生褐色或暗褐色小疱斑,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为病菌的夏孢子,生长后期生深褐色或暗黑色椭圆形肿斑,破裂后散出栗褐色或黑色粉末为病菌的冬孢子。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最后导致叶片干枯。

(2)白锈病

叶子表面发生灰白色圆形病斑,叶背相应处生白色或灰白色小疱,后期变淡褐色或黄褐色,为病菌的冬孢子堆。1片叶上可有许多病斑,甚至布满全叶,严重时致菊株枯死。比黑锈病危害严重。

(3)褐锈病

叶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导致叶子枯黄。

锈病是真菌病害。引起菊花锈病的病原有菊柄锈菌、堀柄锈菌及蒿层锈菌等3种,常见的为前两种。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成尖突、双细胞,分离处微缢缩,茎部狭窄,表面平滑。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9-12月发生较多,温度在6℃以下或31℃以上时不易侵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条件下最易发生,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菊花品种间对堀柄锈菌的抗性有差异,上海引进的京白、新兴京白和朝红白等品种感病严重,而桃金山和舞姬等品种抗病能力较强。

防治方法:

1.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2.实行检疫。尤其引进日本品种或从日本引进菊苗、插条时要严格实行检疫。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灵1000倍液,25%萎锈灵1500倍液,80%代森锌500700倍液,0.5波美度石硫合剂。另外萌芽可喷1次34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至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喷3至4次,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4.选择抗锈病品种和无病母株。避免密植,控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降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

5.清园。清除病叶、病株及残体,集中烧毁。轮作。忌连作、盆载要换土。选高燥地、肥沃砂壤土种植。保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肥料要充分腐熟促使植株生长健壮。

豇豆煤霉病的防治方法


豇豆煤霉病为真菌病害,病菌发育的温度规模为7~35℃,最适温度为30℃。病菌除侵染豇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豌豆和大豆等豆科作物。豇豆煤霉病以菌丝块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合时,在菌丝块上发生分生孢子,经过风雨传达,侵染寄主引起发病。病部发生的分生孢子又能够进行屡次再侵染。

田间高温、高湿或多雨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当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85%以上,或遇高湿多雨,或保护地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则发病重。轮作地较轮作地发病重,耕种过晚的田块发病重。

豇豆一般在开花结荚期开端发病,病害多发生在老叶或成熟的叶片上。种类间抗病性有差异,如“红嘴燕”种类发病较重,而“鳗鲤豇”种类比较抗病,发病轻。

防治方法:应选用加强培养办理为主的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归纳防治措施。

①实施轮作。与非豆科作物实施2~3年的轮作。

②培养抗病种类。如“鳗鲤豇”等种类比较抗病,可根据各地状况选用。

③加强培养管理。施足腐熟有机肥,选用配方上肥技能。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保护地要通风透气,排湿降温。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可减轻病害延伸,豇豆收成后要及时铲除病残体,集中焚毁或深埋。

④药剂防治。要力争“早”字,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接连防治2-3次。

芦荟锈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危害芦荟。症状

肉质叶上产生黄褐色病斑。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裸露后呈红褐色,粉状。冬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破裂后呈黑褐色。

病原

Uromycesaloes(Cooke)Magnus,称芦荟单胞锈菌。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体留在土壤表面越冬。

①越冬后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叶片上,产生芽管侵入为害,先后在受害部位形成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

②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萌发后再侵入为害,后在寄主被害部产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③夏孢子成熟后又借气流传播,重复侵染。。直至生长后期或天气转凉时,在病部形成冬孢子堆和冬孢子,然后越冬。

发生条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平均气温32-270c,天资气多雨,湿度大,锈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化学防治:建议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国光黑杀)2000-2500倍,25%国光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次,间隔12-15天。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锈病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

有关豇豆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分类地位]豇豆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俗称白蛾子,分类上属同翅目、粉虱科。

[寄主及危害特点]白粉虱食性杂,寄主多(至少有60余科300多种植物),以危害温室大棚的瓜茄豆等蔬菜为主,露地栽培的蔬菜、花卉等植物皆可受害,以成若虫群集叶片吸汁危害,并可诱发煤烟病和传播某些病毒病。

[形态及习性]成虫为体细小(长约1毫米多)、白色善飞虫子。若虫体更细小(4龄老熟若虫称伪蛹,长不足1毫米),椭圆形,略扁平,淡黄绿色,体背有或长或短的蜡丝,体侧有刺突。在北京年发生6―11代,世代重叠,南方年发生世代更多,无明显越冬现象。其在一年中消长与豆蚜有相似之处,即春末夏初数量上升,夏季高温多雨虫口明显下降,秋季虫口又迅速上升,并由露地逐渐转向温室。成虫有趋嫩绿群居和产卵习性,对黄色趋性也强。主要进行两性生殖,也可营孤雌生殖。天敌有蚜小蜂等寄生蜂、寄生菌和捕食性昆虫、蜘蛛等。

[防治方法]防治豇豆白粉虱主要抓早治和连续治,可喷施10%优得乐(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或天土星乳油3000-4000倍液,或25%灭螨猛(甲基克杀螨)1000倍液。棚室栽培则可用22%敌敌畏烟剂(7.5千克/公顷.次)。3-4次,隔7―10天1次。还可利用白粉虱成虫对黄色趋性强这一特性,必要时配合设黄板涂机油诱杀。

豇豆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疫病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豆荚。茎蔓染病,多发生在节部或节附近。要注意及时进行防治。

1、发病症状

病部初呈水浸状不定形暗色斑,后绕茎扩展,茎蔓呈暗褐色缢缩,病部以上茎叶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周缘不明显,扩大后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淡褐色斑,表面生稀疏白霉,即孢子囊梗和孢子囊。豆荚染病多腐烂。

2、病原及传播

由豇豆疫霉引起。病菌生长适温为25--28℃,最高35℃,最低13℃,只为害豇豆。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

以后,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生育后期形成卵孢子越冬。连阴雨或雨后转晴,湿度高,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潮湿、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条件下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实行2a(年)以上轮作。低洼湿地采用垄作,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采收后将病枝集中烧毁。

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d(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

胡杨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胡杨叶锈病为胡杨常见病害之一。病原菌为粉被栅锈菌MelampsorapruinosaeTranz.夏孢子堆0.5~1mm,夏孢子橘黄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壁厚,表面密生小疣,21~2818~21m,萌芽后可伸出1~4个芽管。侧丝无色,顶端膨大呈头状或短棒状,无色,长45~65m,顶端宽15~21m,壁厚1.5~4m。。冬孢子堆0.2~1mm,冬孢子黄褐色,棱柱状,42~606~12m。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未成熟的夏孢子堆在芽、嫩梢及幼茎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当气温上升到12℃时,胡杨开始萌芽,即出现越冬病株。平均气温18℃时,开始发病;25℃时大量发病流行。在7、8、9三个月中,因苗木生长量大,枝条密集,气候湿热,有利于锈病流行,发病常达高峰。

症状

初期寄主叶片上出现淡黄小点,渐增大,颜色加深,后突破表皮,露出橙黄色夏孢子堆;发病严重时夏孢子堆连成片,叶片枯死。后期在夏孢子堆周围形成蜡质、褐黄或红棕色突起的片层,即冬孢子堆,形状不规则或成多角形,多连成片,大小不等。夏、冬孢子堆均生于叶两面,叶背面较多。

分布及危害

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发生普遍,是幼苗和幼林的主要病害。危害胡杨和灰杨,危害期长达6个月。发病株率高时可达100%,病情指数达97.2,死苗率高达71.1%。

红松疱锈病的防治方法


分类地位

红松疱锈病是世界有名的红松危险性病害,已被列为国内外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该病主要危害20年生以下幼树。七十年代在本地区的红松林普遍发生。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湖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山西、山东、安徽、河南、贵州、云南、新疆。

寄主

红松(Pinuskoraiensis)、新疆五针松(P.sibirica)、华山松(P.armandii)、乔松(P.griffithii)、偃松(P.pumila)。

转主寄主

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resupinata)、穗花马先蒿(P.spicata)、东北茶藨子(Ribesmandshuricus)、黑果茶藨子(R.nigrum)、狭萼茶藨子(R.glacialevar.laciniatum)等植物。

症状

病害发生在红松枝、干的皮部。病初,皮部略肿变软,病部逐渐扩大,8月下旬在病皮裂缝处出现混有病菌的性孢子的蜜滴,初为乳白色,后变桔黄色,具甜味。9月初为蜜滴出现盛期。生蜜滴的皮下干后,可见血迹状斑痕。翌年4月中、下旬病皮长出桔黄色疱囊,囊破散出黄色的锈孢子,锈孢子飞散后留下白色膜状物。至6月末,锈孢子及膜状物全部消失,老病皮明显粗糙。当年的8月末又在老病皮上、下两端或其中任何一端出现混有病菌性孢子的蜜滴,第3年的春季仍会出现疱囊。因连年发病,病皮变厚,并流出松脂。

病原

病原菌为茶藨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J.C.FischerexRabenhorst)共产生五种孢子。在自然条件下,性孢子和锈孢子产生在红松枝干皮部,夏孢子和冬孢子产生在返顾马先蒿和东北茶藨子的叶片上。性孢子器扁平,生于皮层和韧皮部之间。性孢子梨形,无色,大小为2.4-4.21.8-2.4m.锈孢子器疱囊状,桔黄色,高4-6mm,直径3-5mm,长径4-40mm。包被囊状,白色,由多层细胞组成,最外层细胞为梭形。锈孢子器球形至卵形,单个鲜黄色,成堆时桔黄色。锈孢子表面具平顶柱形粗疣,但表面也有一部分平滑区。大小为14.4-28.822.0-33.6m。夏孢子堆初为带光泽的桔红色丘疹状,破裂后成桔红褐色粉堆。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大小为17.1-20.615.6-30.0m。冬孢子堆柱形,密生在寄主叶背面,赤褐色,初直立,后扭曲。直径为8.7-16.5m,长50-190m。冬孢子圆筒形,褐色,36-59.13.6-13.5m。担孢子球形,带一鸟嘴状突起,浅桔黄色,10-12m。

葱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葱锈病是葱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葱、香葱、洋葱、大蒜等,早春低温、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叶片疱斑密布,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现将葱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花梗及绿色茎部。叶片、花梗染病,发病初期表皮上产生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间呈灰白色,四周具浅黄色晕环,尔后形成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后表皮破裂向外翻,散出橙黄色粉末(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疱斑变为黑褐色,破裂时散出暗褐色粉末(冬孢子堆和冬孢子),病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失去食用价值。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担子菌亚门葱柄锈菌Pucciniaallii(DC.)Rudolphi侵染引起。可侵染葱、洋葱、韭菜、大蒜等百合科蔬菜。南方以橙黄色的粉末(夏孢子)在葱、蒜或韭菜上辗转危害,或在活体上过冬;但在寒冷地区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次侵传染。当夏孢飘落在葱叶上以后,夏孢子即萌发后从寄主气孔或表皮侵入。

病菌喜较低温度、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温度10~20℃,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葱锈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节3~4月;秋季10~12月。葱锈病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肥料不足、生长不良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早春低温、多雨或梅雨多雨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科学施肥: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避免偏施氮肥。

②轮作:和非葱、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③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间集中销毁。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40%福星乳油5000~6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75%灭锈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

青杨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青杨叶锈病主要危害青杨、小叶杨、冬瓜杨、小青杨、北京杨、大关杨、群众杨等。从小苗到大树均能发病。罹病树因叶片布满夏孢子堆而阻碍光合作用,失水失养,提前落叶,枯梢,生长衰弱。

病原菌: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populinaKleb.在落叶松上产生精子和锈孢子,在杨叶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发病规律:冬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4月下旬冬孢子遇湿萌发后产生大量担孢子,是初侵染源,被风卷起飘落在落叶松上,萌发芽管由气孔侵入针叶。经12~15天后落叶松叶背产生锈孢子器。

发病高峰期为5月底至6月中旬。锈孢子借风传到杨叶上,经9~11天产生夏孢子,为再侵染源,7月下旬到9月上旬病害严重。

症状:5月中旬落叶松针叶上出现淡绿色小段斑,叶表面有小疱,上生黑褐色小点状精子器,叶背面生黄色疱状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传播在杨树上发病,叶背先生淡绿色小斑,数天后出现黄粉状夏孢子堆。

8月在病叶正面出现多角形隆起铁锈色斑,为冬孢子堆。翌年春天,冬孢子遇湿萌发,在病落叶正面生出一层黄粉,为担孢子堆。

防治方法

1.杨树与落叶松造林要合理规划布局。绝不能营造杨树(青杨派杨树及其为亲本的杂种)与落叶松混交林。两者至少要有3公里隔离带。

2.选用抗锈品种。黑杨派和白杨派树种抗病。

3.五月初向落叶松苗喷1%波尔多液。落叶松发病时,喷15%粉锈宁500~1500倍液,20天1次,喷2次;或喷波美0.3~0.5石硫合剂、40%代森铵200倍液、40%多菌灵400倍液,10天1次,喷3~4次。6~8月对杨苗喷药防治,药剂同上。幼林用多菌灵或硫磺烟剂,每10天放烟1次,共3~4次。

咖啡锈病及其防治方法


咖啡锈病是咖啡的主要病害,危害性最大,被害植株,轻者减产,重者死亡。此病主要为害小粒种咖啡和大粒种咖啡,而中粒种咖啡对锈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国外对咖啡锈病的防治除应用抗病品种锈病以后,内吸治疗剂在防治咖啡锈病上得之外,田间主要靠化学药荆。

咖啡锈病为害症状

咖啡诱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害幼果和嫩枝。叶片感病后,最初出现许多浅黄色小斑,并呈水渍状扩大,叶背面随即有橙黄色粉状孢子堆,病斑周围有浅绿晕圈后期病斑逐渐扩大或连在一起,成为不规则的病斑,病斑最后干枯,呈深褐色,整个感病叶片脱落。

咖啡锈病防治方法:

(1)选育抗锈病的品种种植,如小粒种咖啡中的卡狄莫,在引种时要严格作好检疫工作,防止病菌传播。

(2)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3)加强检疫,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各地引种和贮运苗木时,应严格做好检疫工作,防止病菌扩散蔓延。同时在当地要建立无病苗圃,不断培育抗性好、品质良的优良品种。

(4)清除病原。对苗圃的幼苗要经常进行检查,清除病叶;对咖啡园里的植株要结合修剪,除去弱枝病叶,特别是在旱季结束之前要全面检查,一旦发现病叶应立即组织人力全部摘除,并结合化学防治。

(5)农业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每生产250kg鲜果,需要N肥5kg、P肥0.5kg、K肥6.25kg,这样既保产又防治咖啡早衰,同时还能提高植株抗病力。

(6)化学防治。采用1~5%的波尔多液杀菌剂喷射,第一次应在雨季之前,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和程度而定,一般每隔2~3个星期喷射一次,粉锈宁对咖啡锈病有预防作用,发病初期有治疗作用。每亩用25%可湿性粉剂35~65克或5%可湿性粉剂150~3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观赏葱锈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发生于叶及花梗上,最初在表皮上生纺锤形至椭圆形橙黄色的隆起小斑点(夏孢子堆)、后表皮纵裂,散生橙黄色粉末。晚秋在橙黄色病斑上接着生褐色的斑点(冬孢子堆),不易破裂,发病严重时,病叶呈黄白色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是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的葱柄锈菌,学名为Pucciniaporri(Sow.)Wint=Pucciniaallii(DC.)Rudolphi。病菌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纺锤形。

侵染途径

病菌以冬孢子和夏孢子在病株上越冬。次年春,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雨水也能传播,萌发后从植株的表皮和气孔侵入。在夏季冷凉的地区,夏孢子可以在病株上越夏。

在春、秋比较低温多雨的地区容易发病,并以秋季发病重。如果冬季温暖多雨,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次年发病重,夏季低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次年发病重,夏季低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越夏,秋季发病就重。此外肥料不足,生长势弱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做底肥,增施磷、钾肥,促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2、发病重的田块,提前收获,并避免在发病重的田块附近栽葱。

3、发病初期,喷洒15%锈宁可湿性粉剂150倍液。

长豇豆褐色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长豇豆褐色病斑通常在叶片背面发生星星点点黄白色小斑点,渐为黄褐色、中央隆起、黄褐色夏孢子堆,密布整张叶片。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在叶正面相对应的部位形成褪绿发黄白斑点。

后期,夏孢子堆转变成紫黑色冬孢子堆,或叶片上长出冬孢子堆,病斑常密集,连合成斑块,造成叶片变形早落。严重时,叶片枯黄、皱缩、脱落,植株矮小,荚少而小,生育期缩短,最后枯瘦而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用种子重量0.4%的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消毒。重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科学浇水,及时排除田间渍水。

合理密植,高畦或半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提早播种或晚播种躲过高温重发病期。及时打掉病叶及底部老叶。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2.生物防治

病害刚发生时,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150倍液,隔5天喷一次,连喷3至4次。

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50%硫黄悬浮剂2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至2500倍液、20%咪鲜胺乳油1500至20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至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至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至20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等轮换喷雾。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续2至3次。

《豇豆锈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