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松针红斑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松针红斑病是以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真菌为病原的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病害。主要危害云杉、樟子松。

症状: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叶的尖端。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变成褐色,随着病斑扩大,渐变成红至红褐色,呈短条状。发病重的针叶,病斑布满全叶,致使针叶枯黄,提早落叶。树冠下部枝条上的针叶先发病,逐渐向树冠上方发展。重病树呈火烧状。病树生长衰弱,逐渐枯死。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和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在松针病叶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溅散传播,自气孔或伤口侵入叶内。分生孢子放散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雨后湿度大时,放散孢子量较多。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针松红斑病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病害,在黑龙江有严重发生趋势,做好进苗检疫工作是防止该病扩散的主要途径。

(2)修剪病针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重要侵染来源。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浇水,增施肥料,提高树木抗病力。

(4)药剂防治:在树木长出新叶后、病菌孢子放散前以及在孢子放散盛期,喷施75%百菌清600-1000倍液或喷克菌800-1000倍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精选阅读

油松针枯病的病害防治


油松针枯病的症状:油松针枯病又名落叶病,该病原菌除危害油松外,还危害马尾松、黑松等。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脱落。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第二年的春天在各种病叶上就会产生典型症状:即先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约0.2至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份雨水渐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于每年的秋季油松老叶脱落较多的10月中旬以后,人工摘除清扫落叶并烧毁,消灭病原菌。

3.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硫酸铜:生石灰:水=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1∶1000倍碱式硫酸铜或用9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10至15天喷1次连续喷3次,如果发病较重,可增加喷药次数加以控制。

芍药红斑病的病理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名称:芍药红斑病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浸染枝条、花和果壳等部位,感病叶片初期在叶背出现绿色针头状小点,后扩展成直径4-25毫米左右的紫褐色近圆形的小斑。叶片正面病斑上有不明显淡褐色轮纹,病斑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枯,叶片常破碎。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部背面会出现墨绿色霉层,当病害浸染茎时,在茎上出现紫褐色长圆形小点,有些突起,病斑扩展慢,长为3-5毫米,中间开裂并下陷,严重时也可相连成片。叶柄感病的症关与绿色茎同。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为紫红色小斑点。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wmpaeonia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孢菌属。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条、果壳等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浸染为害。下部叶片最先感病,该病菌再浸染数极少,初次浸染的程度决定了发病是否严重,在北京地区4-5月开始发病,7-8月发病盛期。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如东海朝阳、小紫玲、兰盘银菊、凤落金池等品种抗病性强,紫芙蓉、胭脂点玉娃娃面等品种易感病。

防治办法:1、减少浸染源,即秋季齐地面将地上部分的枝叶割去,以不伤土中芽为原则,将病残体集中烧毁。2、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发生。种植密度要合理,以利通风透光,株丛过大要及时移栽。3、在芍药展叶之后开花之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落花后可交替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1%波尔多液,7-10天喷1次

朱顶红的养殖方法红斑病的病因及防治


朱顶红红斑病的病因及防治

朱顶红发生红斑病时叶、花梗、苞片及球根均时感染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点,感病叶片中部或边缘扩大为椭阅形成纺锤形或长条形溃疡斑,宽0.61.2cm,长可达数厘米,病斑浅红色或朱红色;后期中央部分稍下陷。变成褐色软腐,但边缘仍保持明显红色。天气潮湿时,病部出现白色或灰褐色处状物或深褐色小粒点。受害叶片产生溃疡或小粒点,病叶畸形,花梗受侵染时,光发生红褐色小斑点,后迅速扩展成赤褐色条斑.使花梗不能正常向上生长,而是向个病斑一侧弯曲,有时几乎与主茎成直角。严重时,花梗干枯,不能开花,花瓣和球茎的鳞片也产生红色条斑。朱顶红受伤时,受伤组织常变为红包。鉴别是否为侵染性的红斑病。可将受害组织经保湿培养,若产生深褐色小点,并涌出蜡红色的粒状物,便可诊断为红斑病;反之,则为损伤所致。

朱顶红红斑病的病因及防治

一、病原

病原为水仙壳多孢,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形,分隔处编缩,含有大油球。

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主要残留在鳞茎顶端干枯病叶上。鳞茎萌发时,抽出的新叫首先受到侵染,以后则通过雨水溅泼不断传播蔓延。如果种植病球就成为第二年侵染源。病荫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露地栽植密度大、湿度过大时,发病严重。该病还为害水仙、义妹羊、君子兰等花卉,以水仙为前作,或与文殊兰等邻作时会相互感染,

三、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避免连作,选取无病球根种植。种植前应除去鳞茎外皮和被害鳞片。植抹间保持良好的通风、远光条什。浇水不宜过多。最好不直接淋于叶片和花梗上,避免水分在其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发病的潮湿环境。不要种植过密,一旦发现病株、病叶应及时拔除并销毁。

②药剂防治。发病时可喷75%真菌清可距性粉剂7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一700倍液,防止病害蔓延。

景观树种松针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又名松落叶病。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油松、马尾松、黑松等松树。从幼树到大树均可得病,以幼树受害较重。受害后造成针叶枯红脱落。

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而脱落;马尾松初期症状则在针叶上出现小黄斑点友段斑,至晚秋全叶变黄而脱落,

在黑松上针叶黄色段斑较大,且有褐色斑纹.以后变黄脱落。

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次年春在各种病叶上都能产生典型症状:即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长0.2~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长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白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雨水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等,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如下:

加强肥、水等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秋冬季清扫落叶烧毁,消灭病原菌。

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1:l:100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每半月喷1次,共喷2~3次预防。

为何辛苦养的菊芋会得红斑病?教你理性分析菊芋得红斑病的原因!


菊芋是一种地面上花叶外表如菊花,地下茎块含有丰富淀粉与果糖营养,既能填腹,又能酿酒,还有做生物柴油的潜力。在人们印象中,菊芋的生命力很顽强,繁殖和再生能力也非常厉害。可有些小伙伴就表示自己的菊芋并没有显得多顽强,反而患上了红斑病,叶子长了很多红色小斑点,让人非常疼心。为何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菊芋会患上红斑病,小编这就给大家仔细说说。

菊芋红斑病发病的原因

其实菊芋是顽强的,但体现在它的根茎上,只要没有裸露在土壤外表,土壤还有水分,菊芋哪怕地上的花叶全死去,它还是能分蘖发芽,再获新生。

所以其实菊芋的花叶也挺脆弱的,不好好管理还是会得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菊芋得红斑病?

原因其实是一些病菌随着冬季低温渐渐退去,病菌慢慢开始随着春风春雨传播侵害寄主,特别是温室大棚中养的菊芋,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非常利于病菌的传播。

知道了菊芋患病的原因,小伙伴们肯定还是感到很为难,毕竟病菌是肉眼无法观察的,怎么知道这风和雨中有没有病菌。别急,小编这就为大家讲讲如何处理,如何防治。

菊芋如何防治红斑病

防治防治,重点首先就在预防上,要做到把病菌扼杀在摇篮里。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菊芋的抗病能力,例如:要给菊芋施肥,这样充足的营养下菊芋才长得壮,抵抗力也强。

另外,通风和日光的环境必不可少,这样才能降低患病概率。最后如果菊芋不幸得病,要及时隔离以及修剪掉病叶病枝,患病初期要立刻喷广谱杀菌药,这样一般都能治好。

以上就是小编对菊芋患红斑病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的一些见解,大家只要做好防治工作,相信菊芋患红斑病的概率将会越来越少。

山药种植谨防红斑病


山药是薯蓣科薯蓣属中能形成地下肉质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产品器官为官块茎。肉色洁白,味甘粉足,个大质坚,即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常用的药材,是被人们公认的无公害蔬菜。现对山药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红斑病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症状

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山药根状块茎。染病的块茎小,重量轻。山药红斑病发病之初是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稍凹陷的病斑,单个病斑直径2~4毫米。发病重时,病斑密麻,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的斑块,表面具有细龟纹病斑,深2~3毫米,最深的达1厘米以上,呈褐色干腐状。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山药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种块病残体和病田土壤是传染红斑病的主要途径。山药线虫的生命周期极不整齐,一年约生2代,只侵染山药,6月份新块茎开始形成时,线虫就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一直到收获,线虫从基部到长40厘米处都可以侵染,以20厘米以上病斑较多。

3.防治方法

①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胡萝卜、西瓜等不易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②用0.1%~0.3%TMK浸带病栽子24h,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重茬种植的情况下,播前每亩沟施TMK颗粒剂2公斤,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

③选无病田繁殖栽子,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害肥料等综合措施。

松针小卷蛾的防治方法


松针小卷蛾危害油松。以幼虫取食针叶叶肉,并吐丝将几束针叶缀结在一起,针叶变黄、枯萎脱落。被害树冠一片桔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5~20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基斑深褐色,约占前翅1/3多,中横带和端纹界线不太清楚,臀角处有6条黑色短纹,前缘具白色钩状纹;后翅淡灰褐色。卵,长椭圆形,扁平,初为白色,近孵化时灰白色。幼虫,末龄体长8~10毫米,黄绿色,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臀板黄褐色。蛹,长5~6毫米,浅褐色。茧,长椭圆形,土灰色。

发生规律

松针小卷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来年3月化蛹,3月中旬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达羽化盛期,羽化期2个多月。成虫产卵于叶鞘基部内侧。幼虫孵化后钻入针叶内取食,9月以前幼虫危害单叶,9~10月间叶丝缀叶成束,在其中取食,造成针叶丛状枯黄。11月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在地面连缀杂草、土粒等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加强营林措施,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促进幼林生长,尽快郁闭,减少危害;于幼虫初孵化时,或卷叶危害期,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山药红斑病防治


山药红斑病(薯损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生长期间染病,影响块茎发育,块茎小、重量轻。线虫主要侵染地下块茎,初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点,单个病疏小,大小2-4毫米,发病重的块茎上,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蹦块,表面具细龟纹,病磁深约2-3毫米,最深为l厘米以上,致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

山药红斑病发病规律

薯蓣短体线虫可在泥土中存活3年以上,种秧病残体、病田泥土是传病的主要道路,圆豆不传病。薯蓣短体线虫生活史极不整齐,经常可查到各个虫态,年约生2代,只侵染薯蓣,当6月上旬新块茎开端形成,线虫即可侵染,随后,侵染延续增长,直至收获。块茎从芦头至40厘米以上处均可受害,以1-20厘米处病斑较多。

山药红斑病防治方法

1、朽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胡萝、西瓜、板蓝根、紫苑、黄芭、北沙参、白术、觅菜、马齿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结合轮作用0.1-0.35%TMK浸病种秧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情况下,播前每亩沟施15%TMK颗粒剂2公斤,防效75%。

3、无病田繁殖无病种秧,或用TMK处理种秧,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病肥料等综合防病措施。

松针卷蛾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松针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北、甘肃、北京、河南等地。卷蛾是松针的一种虫害威胁,应该注意防治一下。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松针卷蛾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mm,翅展15-19mm,唇须前伸,略向上举,第2节膨大,末节隐藏在鳞片中。雌蛾前翅有缘褶,灰褐色并有深褐色基斑。臀角处有6条黑色短纹,前缘白色钩状纹清楚。臀角处有纹,但界限不太清楚。雄蛾后翅淡褐色,前翅无前缘褶。

卵椭圆形,长约0.8-1mm,黄白色,有光泽,半透明,即将孵化时为红褐色。

幼虫长8-10mm,头部淡褐色,背板暗褐色,近后缘中间色泽较浅,臀板黄褐色。

蛹纺锤形,长5-6mm,茶褐色、腹部2-7节前后缘各有1列小刺,前列为大。

发生规律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面茧内越冬。来年3月底4月初化蛹,成虫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多在18-20时羽化,成虫在傍晚前后活动最盛,此时成虫常成群围绕树冠飞翔,夜晚多集中在松蚜所排出的分泌物上取食,进行补充营养。成虫趋光不强,交尾多在18-20时进行,20-23时产卵为最多,卵散产在针叶上,少数产在嫩枝上。喜在15-25年生的松树上、林缘或稀疏的林木上产卵。活动较少。成虫每雌产卵45-48粒,成虫寿命5-12天。卵期3-7天。

初孵化幼虫在针叶上爬行,多选择2年生叶上危害,当年生的新叶很少侵害。幼虫侵害部位多在针叶近顶端处。侵入后,一般先由侵入孔的上部开始危害,几乎吃到针叶的顶端,然后再向下蛀食;但也有由下向上蛀食的。幼虫在1个针叶内很少转移。但被侵害针叶如遇机械损伤,或因食料不足,则可蛀孔外逃,重新侵害别的针叶。幼虫仅食叶肉,而不食表皮。针叶被害后变成空筒,逐渐枯萎脱落,幼虫常在内向外蛀孔钻出,吐丝缀叶,将6-7束针叶缀织一起,在其内取食活动。使针叶枯黄脱落。每年晚秋到来年早春,被害树冠布满成束针叶,一片枯焦。9月初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在地面吐丝连缀杂草、土粒、碎叶上结茧越冬。一般在树冠下有浮土、枯草、碎叶处越冬最多。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并注意林区卫生,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活动前,剪除被害梢、果,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

第1代幼虫孵化期,在树梢上喷洒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杀螟松5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喷2次。

油松松针锈病的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

油松松针锈病广泛分布在辽宁、吉林等省人工林内,1965年,在辽宁省章古台地区8~9年生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林内发病率竞达100%,受害林木生长衰弱,松针提早枯萎脱落,主梢生长甚短,连续3年发病后常造成病树枯死的后果。

症状

松针病初产生淡绿色小斑,后产生黄褐色丘状突起,常排成一行,这是病原锈菌的性孢子器。春季在丘疹状的性孢子器的对侧,产生由黄白色变为桔黄色的疱囊,即病原菌的锈孢子囊。囊破后,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最终只剩下锈孢子囊的包被,白色膜状。待包被失去后,松针常常枯萎变黄褐色并早落,偶遇春旱时,病情虽然发展缓慢,但病树新梢生长受阻,2~3年后病株死亡。

病原

本病是由黄檗鞘锈菌(ColeosporiumphellodendriKomar.)引起的,该菌是具长循环生活史的转主寄生菌,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产生在油松上,夏孢型锈孢子及冬孢子产生在黄檗叶背面。

性孢子器呈覆碗状,生于松针表皮下,性孢子球形,甚小,成熟后常混以蜜液溢至松针表面上。

锈孢子球形,长椭圆形或近菱形,单胞,黄色,串生在春孢子囊中。表面有疣状突起,孢子25.4~55m21.8~29m,壁厚7~11m。锈孢子囊包被系由长棱形细胞构成。

夏孢型锈孢子堆生在黄檗叶背面,呈桔黄色疱状,孢子串生,单个球形至卵形,表面多疣,22~29m18.2~21.8m。冬孢子堆也生于叶背,桔红色有光泽疱状。冬孢子圆柱形,顶端直径略大且平截,顶壁厚10.8~18.2m,萌发时冬孢子产生横隔呈四胞,各生一长柄,其顶端生担孢子。担孢子球形,浅黄色,4~7m,伸向叶表。

发病规律

病菌冬孢子于当年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成熟萌发。产生的担孢子积留于叶面上呈白色,靠风雨分散传播。遇油松松针时,萌发产生的芽管便由气孔侵入并增殖。少数病松针上可见少量子器,后随松针越冬。至第二年春,4月下旬开始生出大量的性孢子器,5月开始出现锈孢子囊。6月上旬锈孢子飞散侵染黄檗,经几次再侵染后,形成冬孢子堆。

4~10年生油松易病且重,大树上有时也发病但较轻。树冠下部松针病重,向上渐轻。与黄檗混交或临近时病重,二树种距离超过2km时病极轻。7~8月份细雨连绵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扩大蔓延。生在砂丘上和土壤瘠薄地块上的黄檗长势不佳,易生病,病后生长更弱。

防治措施

不造二针松与黄檗的混交林,隔行混交林尤其不佳,应及早伐去黄檗。可营造两树种的块状混交林,但两树种的迎风边行应植其它树种1~5行。化学防治可选药剂为1:1:170波尔多液,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敌锈钠1:200倍液,粉锈宁1:800倍液,退菌特1:500倍液。每15日喷一次共1~3次。8月中、下旬向油松上喷射,6月下旬向黄檗叶上喷射,防止侵染。

针叶树松针褐斑病防治


针叶树松针褐斑病可危害湿地松、火柜松、日本黑松、马尾松、黄山松等针叶树种。

症状

在感病针叶上,最初产生退色小斑点,多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后变为褐色,并稍扩大,直径1.5-2.5mm。2、3个病斑联接也可造成3-4mm的褐色段斑,发病重时,在同一针叶上常有较多的病斑,就会形成绿、黄、褐色相间的斑纹。在发病盛期,病斑产生数日后,病斑中即产生黑色小疱状的病症病菌的无性子实体,初埋生于针叶表皮下,成熟时黑色分生孢子堆破表皮外露,当针叶枯死后,无病斑的死组织上也能产生子实体。

当年生针叶感病,多于第2年5-6月枯死脱落,新生嫩叶感病,常不表现典型病斑,针叶端部迅速枯死,不久在枯死部产生黑色小点状的子实体,病害自树冠下部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重病松树常只有顶部2-3轮枝条梢头保持部分绿色,不久即行整株枯死。

马尾松和黄山松一般只有少数针叶感病,产生不如上述典型的褐色段斑,在林间较少产生子实体,但在人工保湿下较易产生。少数感病重的马尾松,发病针叶上病斑接近典型症状,也可使针叶端枯死。

病原子囊菌中松针座腔菌Scirrhiaacicola(Dearn)Siggers,但它的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为半知菌黑盘子孢目的松针座盘孢菌Lecanostictaacicola(Thiim)sydow。

分生孢子在12-32℃下均能萌发,但在20-28℃下萌发良好,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2-32℃,20-28℃下生长良好,菌落生长缓慢,在25℃时,单孢分离4天后出现白色菌落,直径0.7-0.9mm。5天后菌落底部变淡褐色,10天后菌落表面变淡墨色,同时形成黑色子座,11-12天后子座上长满漆黑色的分生孢子堆。18天后的菌落直径约7mm。

发病规律

病菌的子实体可以在树上病叶或落叶上越冬,病组织中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冲溅飘扬而传播,据测定日降雨量在1.7mm以下时,没有孢子释放。降雨量达6.7mm时,雨水中即含有大量孢子。

分生孢子在水中约束48小时后达最高萌发率,芽管自气孔侵入,潜育期在20天以上。林间发病率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增长,但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展迅速,9-10月增长也较快。7月中旬至8月中旬因气温偏高,雨量少,湿度低,所以病发展缓慢。

防治措施

1检疫。我省湿地松和火炬松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范围广,目前松针褐斑病发病尚不普遍,因此,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扩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检疫对象主要是苗木,最好进行产地检疫。种子园应防止接穗带病。感病松柴(枝)应就地处理,不能外运。

2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小片隔离林分可以抑制病害蔓延,小片之间相距可在100m以上,营造国外松林时,应清除林地及其附近原有可能成为侵染的各种松树。对最初的发病中心,应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或同时进行修枝以清除和减少侵染来源。重病林分应选其他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

3化学防治据室内药效测定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退菌特和百菌清等对松针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极好的抑制作用。前三种杀菌剂对菌落生长抑制作用也很强。用多菌灵作林间喷洒防治试验也有一定效果。但在应用于生产防治时还需作进一步试验。化学防治试验宜在苗圃和幼林中进行,于4-6月施药3-4次,9-10月施药12次。

4抗病优树选择在严重发病的湿地松林中,常发现有些植株感病极轻或不感病,选择抗病优树的枝条作接穗,通过嫁接建立抗病种子园是防治松针褐斑病很有前途的一种措施,应努力扩大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及早应用于生产上。

茄子疙瘩病的防治防治方法


日光温室温度过低时,茄子常会出现疙瘩果,疙瘩主要集中在果实前端,表现为指状高0.5~1厘米的突起。掰开果实发现,长疙瘩的地方,果皮与果肉间有较大的空隙。

发病原因

棚温过低,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连续3天白天棚温低于25℃、夜温低于15℃时,根系活动减弱,吸收的营养不能满足果实的正常生长需求,植株抗逆能力降低,易出现疙瘩果。

天气晴好时,虽然外界气温很低,但只要光照好,揭开草苫子后,棚内气温升得很快。由于果皮先受热,所以在上午9~10时,果皮与果肉温度相差很大。

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果皮生长速度势必超过果肉,也会导致果实长疙瘩。此外,若赤霉素用量过大,常导致点花后果实发育速度很快,对外界的抗逆能力变差,也容易出现疙瘩果。

预防措施

针对这些原因,建议在管理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棚室保温,尤其是保持夜间温度不低于15℃,以免造成根系活动能力变差。晴天时,拉开草苫子后1小时再给棚室放风,给棚室一个缓慢升温的过程,以免造成果实温度变化剧烈。

2、注意调整点花药中赤霉素的用量,一般2~3毫升对0.5公斤水即可。注意叶面肥的应用。可喷洒全营养型叶面肥或甲壳素等增强植株抗逆能力的叶面肥。

《松针红斑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