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莴苣、莴笋菌核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菌核病是莴苣(生菜)、莴笋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保护地的发展,为害在加重。轻者,发病率达10%-20%;中等者,发病率达30%左右;重者达40%以上,对产量威胁很大。除为害莴苣(生菜)、莴笋外,还可为害葫芦科、茄科等多种蔬菜。

一、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茎基部。被害后,起初产生呈水渍状浅褐色的不规则的病斑,后来逐渐扩展到整个茎基部腐烂,或者沿叶帮向上发展,造成烂帮、烂叶,最后植株萎蔫枯死。在湿度大时,病部产生有密絮状的白色菌丝体,后来在茎内外形成菌核,开始菌核呈白色,以后渐渐变成呈黑色的鼠粪状的菌核。识别要点:被害部位发生在茎基部;病部上生有呈白色的棉絮状菌丝体;有黑色的鼠粪状的菌核。

莴苣、莴笋菌核病

二、发病规律

1.病原菌菌核病是由于囊菌亚门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子囊盘呈杯状,淡黄褐色,盘下有柄;子囊呈棍棒状,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椭圆形或梭形,无色、单胞;菌核黑色,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

2.侵染循环菌核病病菌是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土壤潮湿)至3年(土壤干燥),是病害初侵染来源。第二年春天,遇条件适合时,菌核即萌发,产生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当子囊孢子成熟后即从盘中射出,靠气流传播。子囊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从衰老的弱组织中侵入,植株发病后,产生的菌丝也可直接侵染健株。如此循环,进行再侵染,后来形成菌核越冬。

3.发病条件

(1)与温湿度的关系病菌发育和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0℃左右。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菌丝发育良好,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病害发生重;当相对湿度低于70%时,病害发生轻或不发生。在50℃处理5分钟,菌核死亡。

(2)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菌核在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只能存活1年左右;若土壤干燥(湿度小),菌核可存活3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在水中,1个月即死亡。

(3)与栽培的关系病地重茬发病重;浇水过多、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保护地不放风、湿度大,病害发生多;肥料不足、管理差、植株长势弱,发病也重。

精选阅读

莴苣是莴笋吗?!教你如何快速辨认莴苣和莴笋!


莴苣是什么呢?是莴笋的新品种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心里和小编想的一样。因为小编不喜欢吃这两种蔬菜,平时了解的就不是很多。但是有朋友问了小编之后,小编特地去了解过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莴苣和莴笋怎么辨认。

莴苣和莴笋怎么辨认

莴苣嫩苗、鳞茎,可炒食、作汤或作调料。莴笋抗寒、耐寒、生长势强。莴苣不是莴笋,莴苣和莴笋不是一个品种,它们其实很好区别的,小编给大家分辨一下。

外形上

莴苣根茎处绿色的外皮,而莴笋根茎处的外皮呈白色。

味道上

莴苣吃起来淡淡的,而莴笋味如其名,有点偏向笋了。

莴苣和莴笋还是很好区分的,可能大家也因为不喜欢吃这两样食物,接触的不多,就分不清了。现在大家都分清了吗,又多学会了一个常识,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棒呢。接下来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下莴苣的做法?

莴苣的做法凉拌莴苣

众所周知,凉拌食材是最好的保存食材养分的一种方法,不用烹调,只需要几味调料的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就能品尝到美味营养的莴苣啦,老人小孩都馋哭啦。那么该这么做呢?首先我们要准备好洗好的莴苣、金针菇、蒜、醋,先用清水浸泡莴苣十分钟,然后放入锅中的沸水烫两分钟,捞出过凉并控干水,然后切成合适的小块放入碗中加入准备好的合适自己口味的调料,拌匀即可。最后装盘的时候在周围摆上金针菇。这样,一份色香味俱全的凉拌莴苣就做好啦。

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很全面了,不知道大家现在有没有很清楚莴苣和莴笋怎么辨认呢?莴苣和莴笋不是同一种蔬菜,所以大家以后就不要混淆。以上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谢谢大家的阅读!

甘蓝菌核病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um

症状苗期、成株期、采种株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腐烂,生白霉或猝倒。成株期发病,多在近地面的茎、叶柄、叶片或叶球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后期病组织软腐,病部表面长出白色至灰白色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采种株多在终花期发病,除侵染叶、荚外,可引起茎部腐烂,中空,表面及髓部生白色絮状菌丝和黑色菌核,晚期致茎倒伏。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间越夏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出子囊盘,子囊盘上子囊中的子囊孢子成熟后可弹射出来,借气流传播。孢子接触到寄主,首先由生活力衰弱的叶片及花瓣上侵染。发病后病部菌丝扩展或接触健部使之发病。病部不断扩大,病情加重。病菌喜较低温度和高湿度。菌丝发育适温2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5~10℃。相对湿度85%以上发育良好,低于70%病害扩展受阻。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影响较大,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受霜害、冻害和肥害的田块,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清除混杂在种子中间的菌核,避免将菌核播入田中。简便的方法是播前用10%的盐水选种,除去飘浮在上面的菌核,然后用清水多次冲洗种子,晾干后播种。重病地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最好水旱轮作,1年就可收到极好效果。播前进行20厘米以上深翻土壤,把菌核埋入土壤深层。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35%菌核光悬浮剂700倍液,或50%菜菌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菌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667平方米喷兑好的药液60升,每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莴苣和莴笋是凉性的吗?知道了它们的属性才能正确食用莴苣和莴笋!


莴苣和莴笋从古代起就是名菜,相传曾进入过满汉全席,专供皇帝和妃子们享有,寻常百姓是难以见到的。即使从古至今莴苣和莴笋是这么的受人欢迎,但是并非人人都适合食用它,要想做到正确食用莴苣和莴笋,首先就要了解它们的属性,莴苣和莴笋到底是凉性的吗?

莴苣和莴笋是凉性的吗

莴苣和莴笋属于凉性蔬菜,最适宜体质偏热、肝火虚旺的人群食用,有去热散火、平肝静气的功能。所以这类蔬菜不适合寒性体质的人食用,即使经过高温加工,也请寒性体质的亲们抵制莴苣和莴笋的美味诱惑,切忌食用。但即使是热性体质的人群也不能过多食用莴苣和莴笋,会引发消化不良,上吐下泻之类的症状。

知道了莴苣和莴笋的属性,也就知道了自己到底是属于适合食用人群还是属于不适合食用人群。如果很不巧你是寒性体质,你没有办法食用莴苣和莴笋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将你了解的、觉得有用的莴苣和莴笋的知识介绍给适合食用它们的亲人朋友。想要了解莴苣和莴笋更多一些,就不得不来说说莴苣和莴笋的食用价值。

莴苣和莴笋的食用价值增强抵抗力

莴苣和莴笋既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阻挡疾病的袭击,又可以维持人体结构和细胞骨骼之间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循环。尤其是正怀着宝贝的各位妈妈们,为了自己和宝贝着想要多吃莴苣和莴笋,不仅能增强自己的抵抗力,还能让宝贝快快成长。

以上就是小编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对大家全面认识莴苣和莴笋到底是热性的还是凉性的,正确认识到莴苣和莴笋的食用价值有所帮助。

亚麻菌核病的防治


亚麻菌核病

病原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

寄主

十宇花科、菊科、豆科、痴科、伞形花科、锦葵科等64科396种植物。油菜、向日葵、大豆、莴苣、甘蓝、大白菜、菜豆等作物发病也较重。

为害症状

近土表的茎秆先发病,潮湿时病部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后期在茎杆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原物

参见油菜菌核病

侵染循环

(1)菌源: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2)传播: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嚢盘,子襄盘释放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老叶或花瓣。田间再浸染多通过菌丝进行。脱落的带病组织及发病植株与健株接触,菌丝即可蔓延至健株,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与禾本科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水旱轮作效果最好。②梢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通风排湿,雨后及时排出积水.(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洗种,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40%菌核净WP500倍液,或50%多菌灵WP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或800倍液,或50%腐霉利WP丨500倍液,或50%异菌脲WP1000倍液,或50%腐霉利1500~2000倍液,或40%菌核净WP000倍液,或50%混杀硫SC600倍液。隔7~10天再补喷1次。

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菌核病是保护地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有加重发展趋势,重病棚室发病减产达50%以上。主要危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多发生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以后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茎部受害病斑淡褐色,病茎腐烂长出白色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黑色菌核。该病由黄瓜菌核病菌侵染致病。病菌以菌核残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随种子调运远距离传播。第二年春暖后越冬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并散出子囊孢子,从伤口或瓜条残花部侵入引起发病。在保护地落入土中的菌核随时都可萌发并散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这就是保护地黄瓜日益发病严重的原因。病菌喜低温、高湿条件。保护地低温、高湿利于发病,瓜株长势衰弱或受低温冷害病情加重。

黄瓜菌核病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种子用10%盐水选种,漂出混在种子间的菌核。

2.露地栽培黄瓜,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保护地栽培黄瓜应覆地膜,阻隔子囊盘出土和散出子囊孢子。对未覆盖地膜的行间出土的子囊盘,通过及时中耕松土,铲除出土的子囊盘,使其没有散出子囊孢子的机会,减少侵染发病。

3.药剂防治:保护地出现子囊盘时,在及时进行人工铲除后,优先采用烟剂防治,常用45%百菌清烟剂,每公顷每次用量3.75千克熏一夜。根据田间病情连熏2-3次。如采取喷雾防治可用250克/升咪鲜胺乳油每公顷1.5升;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75-1.5千克对水喷雾,一般于发病初期喷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提倡交替用药。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4.摘除病果。对已发病的病果应及时摘除,集中深埋,消灭菌源。

茎用芥菜病害:菌核病


(1)症状主要危害茎基部、叶片。受害部初呈边缘不明显的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形斑,后病组织软腐,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并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茎基部病斑环茎一周后致全株枯死。采种株多在终花期受害,除侵染叶、荚外,还可引起茎部腐烂和中空,或在表面及髓部生絮状菌丝及黑色菌核,晚期致茎折倒。花梗染病病部白色或呈湿腐状,致种子瘦瘪,内生菌丝或菌核,病荚易早熟或炸裂。

(2)发病条件为真菌病害。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菜区,菌核多在2-4月及10-12月萌发;北方菜区多在冬春季萌发。萌发的菌核产生子囊盘,盘中的孢子成熟后弹射出来借气流传播。首先在弱的叶片及花瓣上侵染。获取营养后,才有能力通过菌丝侵染健部。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0℃,最高30℃,最低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5-10℃,最高35℃,最低0℃。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高于85%发育良好,低于70%病害扩展明显受阻。菌核在干燥的土中可存活3年多,在潮湿的土中只能存活1年,在水中,经1个月即腐烂死亡。菌核50℃经5分钟致死。栽培条件对该病发生影响较大,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遇霜害、冻害或肥害的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用10%盐水汰除混在种子中的菌核,减少初侵染源。

②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采用高畦栽植,避免偏施氮肥,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

③播种前把床温提高到55℃处理2小时,可把菌核杀死。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施用5%氯硝铵粉剂每亩2-2.5千克,加15千克细土拌匀后撒在行间,或喷洒50%氯硝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佛手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学名: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别名佛手柑。属芳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以果入药,具理气止痛、消食化痰之功效。也可作蜜钱或浸酒作摆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

症状:为害贮藏期间埋在沙土中的果实。病果多先在伤口处发病,开始水渍状,淡褐色,迅速扩大,软腐,最后烂成一堆稀泥,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的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菌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初白色,后外部变为黑色,大小2513(mm)。在PDA上菌丛白色,毡状,菌丝体平展,粗糙,生长迅速。菌丝无色,有分枝,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无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仅1.5312(m),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形的大菌核。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人参菌核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人参菌核病在中国、日本、朝鲜、前苏联以及北美的西洋参上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和北京等地,其他省区发生少。参根一旦发病,迅速腐烂,产量损失可达60%~70%。

症状菌核病主要为害3年生以上参根。发病部位为芽苞、根和根茎。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以后,内部迅速腐敗、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此时,地下部早已溃烂不堪。

病原核盘菌(SclerotinialibertianaFuck.=S.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真菌。菌核较小,1~5mm1.5~2mm。在西洋参上北美报道,除S.libertianaFuck.引起的白腐外,还有S.smilacinDurand(=5.panacisRankin)引起的黑腐。日本田中及泷元认为,在远东地区,人参、西洋参菌核病的病原菌与上述两种均不相同。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蔺核大小、形状和形成方式不同;与后者区别是菌丝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因此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应为Sclerotiniasp.,种名待定。

在自然条件下及在室内,有性时期都不易产生。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12~18℃。最适温度为15℃。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合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系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气温、土温上升,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髙湿以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病害又有所发展。病菌的有性时期在病害的流行和传播中不占重要地位。

防治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髙燥的地块栽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以利降湿和提高土温。

2.出苗前用1%硫酸铜溶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床面消毒。

3.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或用50~80倍的福尔马林液进行病区土壤消毒。

4.栽参前,用40%菌核利(10~15g/m2)处理土壤,或用菌核利200~400倍液浇灌病区。

留兰香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症状

植株感病后,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或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3-4d后,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看到不明显的轮纹,上面布满蚕丝状灰白色霉层(菌丝),病叶变黑褐色腐烂;湿度小时在病斑上未见到轮纹,上面布有白色霉点(菌丝),病叶发黄萎蔫萎缩。7-10d后,环境不适则茎秆表皮破裂萎缩,上部叶凋萎发黄,中、下部叶黑褐色萎谢;环境适宜则病叶腐烂发黑脱落成光杆,茎杆发黑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留兰香菌核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无性世代属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菌丝无色,直角或锐角分枝,近分枝处有缢缩和分隔;初分枝菌丝呈棒状,无分隔,缢缩不明显。田间病叶上产生的菌丝为蚕丝状属初期菌丝,细胞较长,分枝少。菌核半球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小时的约1mm左右,大的可达3.5mm左右,一般为1.5mm左右。初期表面乳白色,继之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

发病规律

1、阴雨潮湿发病重阴雨潮湿,促进出口病原菌的增殖和传播。连绵阴雨、降雨量多、雾大露重,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再侵染。地势低、沟系差、渍害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染。据调查,排水困难的田块比排水畅通的田块发病率高2.2倍。

2、植株郁闭发病重植株郁闭,促使植株抗病力下降。密度大、杂草多、生长旺盛,枝叶繁茂,不利于植株健康生长而有利于病菌侵染为害。据调查,密度在0.8万-1.2万株/667m2,发病率为17.5%;1.5万-2.0万株/667m2,发病率为45.6%;当杂草在46-63株/0.11m2时,发病率为51.9%,7-18株/0.11m2时,发病率为22.4%。

3、连作重茬发病重连作重茬,菌源多,菌量大,基数高而发病重。据调查,1a新作茬发病率14.8%,2a连作茬发病率27.5%,3a以上老作茬发病率50.1%。

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降湿灭渍开墒挖沟,降低地下水位,墒墒通沟、沟沟通河,排水畅通,雨止田干,减轻湿度消灭渍害,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一个田块,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墒沟间距2.4m,腰沟间隔30m,田块沟间距离50m。头茬和二茬留兰香出苗后,均要及时进行清沟埋墒。

瓜类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瓜类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感染菌核病,本文为大家介绍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以及遇到菌核病时,田间该喷施什么药。

一、症状特点

发病初期,靠近地面茎部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茎软腐,长出白色菌丝,之后病茎纵裂干枯,以上蔓叶萎蔫枯死,茎内产生鼠粪状黑色菌核。病斑迅速扩展至叶柄、叶片、果实等部位,受害部位初为水渍状,随后产生大量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识别要点

病部初期产生水渍状病斑,之后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

三、解决方案

该病的防治采取农业和生态防治为主,辅以物理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可用10%盐水浸种,汰除菌核,再用清水洗净后晾干播种。没有发病地区不从病区移苗定植。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也可杀死菌核。

1.农业防治

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3年的轮作。夏季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将菌核埋人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拔出病株或摘除病叶、病果、减少田间菌源。合理灌水,避免土壤温度过大,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滴灌。高畦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施足腐熟基肥,适时追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

2.生态防治

选晴天早上进行灌水,浇完后立即闭棚,温度提到40℃左右,闷1小时放风排湿,晚上也要放风降温。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或31℃,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

3.物理防治

用电热温床育苗,播前将床温调到55”C处理2小时,可杀死床土中的菌核。用10%盐水漂种,可汰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以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4.土壤处理

苗床播前2周用福尔马林150倍液浇透床土,并用塑料薄膜盖4~5天,然后翻晾床土7~10天后播种,或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人土中。

5.田间施药

田间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烟剂可选用10%速克灵、45%百菌清、疫霉净等。粉尘剂可选用5%百菌清等。

田间喷施可用:50%速克灵、50%扑海因、50%农利灵、60%防霉宝、50%扑海因+70%甲基硫菌灵、40%纹枯利、40%菌核净等,于盛花期喷雾,注意喷洒植株基部和地面。在地面初见子囊盘时,可用5%氯硝基铵粉剂制成药土撒地。发病特别重时,除喷雾外,还可用药液涂抹在瓜蔓病部。

桑椹菌核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和病原此病包括桑椹肥大件菌核病、桑椹缩小性菌核病和桑椹小粒菌核病3种,分述如下:

1.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发病桑椹,花被变厚肿起,病椹显著膨大,变成乳白色。病椹中心有一块黑色的大菌核。病椹落下,椹肉腐败而菌核残留地上越冬。

引起此病的病原为SclerotiniashiraianaP.Henn.为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越冬的菌核.次年4月上.中旬萌生1~5个子囊盘。子囊盘肉质,漏斗状,褐色,有长柄。子实层由子囊及侧丝构成。子囊圆柱状,基部较细,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10m3~5m。

病椹的花被及子房,由于菌丝的侵入腐蚀而产生大小不一的孔隙,其中丛生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分枝的基部稍粗,先端较细,其顶端者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卵形、无色,大小为2.7~5.0m2.2~2.8m。

2.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被害桑椹呈灰白色,全体缩小,质坚硬,外衣有细皱,并分布有多数褐色微小斑点,即分生孢子梗著生处。后在病椹内部形成黑色菌核,病椹落地后,椹肉腐败,菌核残留地上越冬。此病由真菌Mitrulashiraiana(P.Henn)ItoetImai引起。越冬菌核次年4月上、中旬从菌核上萌生子实体,单生或数个集生,子实体具长柄,头部为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有数条纵褶,淡褐色,子囊生于头部外面的子实层中,棍棒形,先端圆,基部细,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4~8m2.5~4m。在病椹褐色斑点上所生的分生孢子梗,为纤细丝状,有若干分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7.0m4.6m。

3.桑椹小粒菌核病:此病的特征是桑椹的各个小果分別受感染,病小果显著膨大突出,整个病椹带灰黑色,病小果易脱落,病小花的花被不全肥大,仅子房膨大,其内部产生无数小形分生孢子,以后各子房中生成黑色近球形的小菌核,落地后在地面越冬。

此病由SclerotiniacarumculoidesSiegleretJenkins引起。越冬菌核次年4月上、中旬抽生1至数个子囊盘。子囊盘杯状。子囊圆筒形,子囊间有带分枝的侧丝。子囊孢子8个,肾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4~9.6m2.4~4m。子囊孢子的凹面附有半球形小体。子房内所生的分生孢子,无色,略呈球型,大小为2~4m2~2.3m。

侵染循环3种桑椹菌核病的侵染循环相似。以菌核落地越冬,到次年桑花开放时,从菌核上产生子实体,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侵入花器引起初染。所生的分生孢子因桑花期短,引起再侵染的作用不大。病菌侵入花器后,菌丝大量增殖,先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由菌丝形成菌核,随桑椹落地越冬。

防治3种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是一致的。4月初检査桑树附近地面,发现子实体及时收集销毀,并进行中耕,使子实体深埋土中,不能散出子囊孢子传播。5月普查桑园,及时收集树上及已落于地面的病椹烧毁,以消火越冬菌源。上年曾发病的桑园,4月前进行中耕,使菌核深埋土中,防止生出子实体。

大丽花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一、发病症状

大丽花菌核病又称茎腐病。种植在潮湿病土中或花场及盆栽大丽花均可染病,发病速度很快。病菌常侵染主茎或植株基部的分枝,初发病时病部呈水渍状,从浅褐色变为灰白色,有时可在1~2天内长满白色棉絮状霉层,有的在茎的一侧产生大量黑色菌核。湿度大或继续降雨,病害向附近枝叶及花梗等部位扩展,有时叶上产生略具轮纹的水湿状病斑,易穿孔或造成死顶。更多绿色尽在

二、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核盘菌。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后产生囊孢子,随风吹到衰弱植株的伤口上,萌发后引起初侵染,病部长出的菌丝对健株进行再侵染。南方2~4月份及11~12月份适其发病。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实行轮作;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播前用10%盐水选种,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适度密植,及时拔除杂草;设法降低棚内或田间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拨除,并携出田外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核形成。收获后及时深翻或灌水浸泡或闭棚7~10天,利用高温杀灭表层菌核;采用地膜覆盖,阻挡子囊盘出土,减轻发病;尽量避免发病条件出现。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药剂可选用50%速克灵或扑海因,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5%菌核光(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600~8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1000平方米喷兑好的药液90升,隔8~9天喷1次。

《莴苣、莴笋菌核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