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甘薯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甘薯天蛾,别名甘薯天蛾、甘薯叶天蛾、白薯天蛾、旋花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主要危害甘薯、牵牛花、旋花科、豆科、茄科植物等多种作物,分布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安徽、河北、内蒙古、四川等地。甘薯天蛾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7~50毫米,翅展90~100毫米。头暗灰色,胸部背面灰褐色,胸背有2丛八字形鳞片,腹背面中央有1条较宽的灰黑色纵带,每节两侧顺次有白色、红色和黑色3条横带,似虾壳状。前翅灰褐色,有不规则锯齿状及云纹状纹;后翅灰色,有4条黑褐色横纹。

卵:球形,直径2毫米,淡黄绿色,表面光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70毫米,体色有黄褐色和淡绿色2个类型。幼虫头部有2条黑色纹,虫体有许多环状皱纹,第8腹节有1末端下弯的尾角;尾角橙黄色,末端黑色;体侧有7条斜纹。

蛹:长56毫米,红褐色,口器吻状,延伸卷成长椭圆形,环状。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3~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5月中旬羽化。成虫喜食糖、蜜,具趋光性和趋嫩性,飞行力强。成虫白天潜伏叶荫处,黄昏出来觅食,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叶背,或叶柄上。卵期5~6天。初孵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多沿叶缘取食,造成缺刻,食量大时仅剩叶柄。蜕皮4次老熟,潜人土中5~30毫米深处化蛹。蛹期14天。

防治要点

①成虫诱杀。在主害代成虫盛发期用东方红电子灭蛾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②田间零星发生时可在农事操作中进行人工捕杀。

③冬季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蛹,减少虫源。

④药剂防治。掌握在幼虫盛孵时喷药杀灭。

精选阅读

牡丹芋双线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芋双线天蛾的学名Theretraoldenlandiae(Fabricius),属于鳞翅目,天蛾科,主要分布在华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地区,以幼虫危害牡丹、凤仙花、水芋、葡萄、长春花、地锦、鸡冠花、三色堇、大丽花等多种花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将叶片食成孔洞,发生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主脉和枝条,甚至可使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8毫米左右,翅展65-75毫米,灰褐色。头及胸部两侧有灰白色缘毛,腹部有两条银白色背线,两侧有深棕色及淡黄色纵条。前翅由顶角到后缘有一条白色斜带,此外还有5条灰色细线。后翅黑褐色,有灰黄色斜带一条,缘毛白色。前后翅反面为黄褐色,有3条暗褐色横带。

卵:球形,浅绿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0毫米。圆筒形,较粗大。体色多有变化,通常为绿褐色和紫褐色,胸背有两行黄白点,体两侧有黄色圆斑和眼状纹,圆斑内有红黑或黄黑两色。第八腹节背面有尾角1个,尾角黑色,仅末端白色。

蛹:长41-44毫米,筒形,棕黄色。

发生规律

该虫1年发生1-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6-7月出现成虫。成虫趋光性很强,昼伏夜出。成虫交尾后,将卵产在嫩叶上,卵期约10天左右。

8月上旬幼虫开始为害,该幼虫有避光性,多在清晨取食,白天躲在花卉的枝叉阴处,其食量很大,常造成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叶片,花被蚕食一光,影响花卉正常生长和观赏。8月底幼虫老熟化蛹,9月中旬出现第二代幼虫,危害至10月,然后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2)保护和利用其天敌。

(3)也可进行人工捕杀。

(4)化学防治在幼虫严重危害期,喷施Bt悬乳剂400-600倍液,或用35%伏杀磷乳剂2000倍液防治。

芝麻鬼脸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芝麻鬼脸天蛾危害以幼虫取食新梢叶片及嫩茎,危害极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0mm左右,翅展100125mm,胸部背面有骷髅形纹,眼斑以上具灰白色大斑。腹部黄色,各环节间具黑色横带,背线青蓝色较宽,第5腹节后盖满整个背面。

末龄幼虫体长95一l10mm,头黄绿色,外侧具黑色纵条,身体黄绿色,前胸较小,中、后胸膨大,每节生横皱纹12个,皱纹深绿色,腹部17节体侧各具1条从气门线到背部的深绿色斜线,斜线后缘深黄色,各腹节有较密的绿色皱纹,接近背部有较密的褐绿色颗粒,尾角黄色,长15mm,弯向前上方,气门黑色,胸足赭黑色,腹足绿色。

2、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蛹越冬。成虫七月间出现。飞翔力不强,常隐避在寄主叶背,趋光性强。成虫把卵产在寄主叶背的主脉附近,卵散产,幼虫于夜间活动。

3、防治方法

(1)成虫盛发期可用灯火诱杀。

(2)幼虫盛发时,提倡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600倍液或2%巴丹粉剂,每667m22.5kg或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采收前9天停止用药。

甘薯麦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甘薯麦蛾,别名甘薯卷叶虫,属鳞翅目麦蛾科,主要危害危害甘薯、蕹菜和其他旋花科植物。国内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都有发生,尤以南方薯区发生为重。甘薯麦蛾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8毫米,翅展约18毫米,翅宽2.5毫米;黑褐色,头顶与颜面紧贴深褐色鳞片,唇须镰刀形;前翅狭长,锈褐色,具暗褐色混有灰黄色的鳞粉,翅和翅脉绿色,近中央有白色条纹,中室内有2个眼状纹,其外部灰白色,内部黑褐色,翅外缘具5个横列的小黑点。后翅宽,后翅暗灰白色,缘毛甚长。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褐色,表面有细纵横脊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15毫米,细长纺锤形,头稍扁平,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两侧黑褐色呈倒八字形纹,背板外白色。中胸至第2腹节背面黑色,但中、后胸及第1、2腹节的前侧方均为白色。第3腹节以后各节底色为乳白色,亚背线黑色,第3~6腹节的亚背线又有1条黑色向后斜伸的分支。全身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

蛹:头钝尾尖,长约8毫米,黄褐色;全体散生细毛,腹部前4节背面节间有深黄色胶状物,第4~7节背面近后缘处有深黄褐色短小刺毛群,腹末有钩刺8个,环状排列。

发生特点

甘薯麦蛾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流地区年生3~4代,华南年发生6~9代,以蛹在田边杂草或残枯叶内越冬。田间发生世代重叠,越冬代成虫在5月中、下旬羽化,6~9月为发生盛期,10月底左右开始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当晚交配,次晚产卵,卵散产于嫩叶背面的叶脉交叉处,也产于新芽、嫩茎上。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在80粒左右,卵期3~7天。幼虫共4龄,孵化后即取食危害叶片,2~3龄开始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排泄粪便,留下表皮造成点片发白,后变褐枯萎。严重时仅剩网状叶脉,形成天窗被害状,后期将叶片吃成孔洞,1条幼虫可转移危害多张叶片。幼虫还能食害嫩茎和嫩梢。幼虫行动活泼,一触即跳跃落地,老熟后在卷叶或土缝中化蛹。

防治要点

①清洁田园。生产中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败叶,收获后及时处理薯蔓,烧毁残株落叶,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②成虫诱杀。采用甘薯麦蛾性诱剂诱杀成虫。

③人工捕杀。初见幼虫卷叶危害时,结合栽培管理,随手捏杀新卷叶中的幼虫。

④药剂防治。掌握幼虫发生初期尚未卷叶前适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5.7%天王百树乳油3000~4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1000~2000倍液等。施药时间以16∶00~17∶00时为宜。

甘薯小绿龟甲的虫害防治方法


甘薯小绿龟甲,别名甘薯台龟甲、甘薯小龟甲、甘薯青绿龟甲、龟形金花虫,属鞘翅目龟甲科,主要危害甘薯、蕹菜及其他旋花科植物,分布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区。甘薯小绿龟甲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半圆球形,体背拱隆,体长4.2~5.6毫米,体色黄绿至青绿,具金属光泽,前胸背板、两鞘翅四周全向外延伸成龟状,延伸部分具网状纹,前胸背板后方中央有2条紧靠或合并成1条的黑斑纹,鞘翅背面隆起处边缘有1黑色至黑褐色V形斑,中缝处有1纵纹,粗细不等,有的消失。触角11节,浅绿色,有的末端有2~3节黑褐色,向后伸过鞘翅肩角处。

卵: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深绿色。

幼虫:共分5龄,长椭圆形,老熟时体长5毫米,幼虫体背中间隆起,虫体四周具棘刺16对,前边2个同生在一个瘤上,后边2个很长,为其余棘刺2倍,1对尾须。

蛹:扁长方形,长约5毫米,浅绿色,头部隐蔽在前胸背板下,前胸背板大,四周生有小刺,其第1~5腹节两侧具1扁平大棘突。

发生特点

浙江一年发生4代,江西、湖南4~5代,四川5代,福建6代,广东5~6代,以成虫在杂草、枯叶下、石缝或土缝中越冬。浙江地区,以每年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危害高峰。气温达14℃以上时,越冬成龟甲到甘薯苗上危害危害,5月中下旬繁殖第1代,成、幼虫均取食甘薯叶片成缺刻或孔洞状。各代成虫盛发期如下:1代6月下旬~7月上旬,2代7月下旬,3代8月中下旬,4代9月下旬~10月上旬,10月下旬~11月中旬开始

越冬。成虫寿命长,在浙江1~4代分别为29、63、74、181天,羽化1~2天后开始取食,一周后交尾产卵,卵散产于叶脉附近,每雌产卵量497~697粒,少者35粒,最多2315粒,产卵期也长,在福建晋江达6~103天,幼虫共5龄,老熟后于薯叶荫蔽处不食不动,经1~2天尾部粘附在叶背面化蛹,蛹期约5~9天。

防治要点

①清洁田园。甘薯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茎蔓落叶和田边杂草,消灭部分越冬虫源。

②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在黄昏时喷药杀灭,药剂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10%歼灭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好乐士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大康乳油20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也可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

金叶女贞霜天蛾的防治方法


金叶女贞耐修剪整形,不仅适宜做绿篱,也可用于隐蔽遮挡;在草坪及绿地边缘或中间孤植、列植,也可以种植色带、色块;既可以修剪成圆形、球形,也可以修剪成波浪形、坡形等。

不仅如此,金叶女贞对二氧化硫、氯化氢都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够滞尘抗烟。因此它越来越受园林部门的欢迎。随着种植应用时间的延长,它的病虫害也越来越多,现在将如何防治金叶女贞霜天蛾的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霜天蛾,为鳞翅目天蛾科昆虫,别名泡桐灰天蛾。一般它的幼虫主要取食植物叶片表皮,使受害叶片出现缺刻、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

不同阶段的霜天蛾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像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像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像幼虫绿色,体长75至96毫米,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

像成虫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前翅中部有2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

霜天蛾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五种

第一种是在冬季翻土,杀死越冬虫蛹。

第二种是根据幼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

第三种是人工捕杀幼虫,即根据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进行捕杀。

第四种是药物防治法,具体的做法是在幼虫3龄前,施用一定的化学药剂,比如:25%灭幼脲2000至25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80%敌敌畏乳油800至1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锌硫磷2500倍液等等。

第五种是生物防治,即根据霜天蛾的天敌来抑制它的滋长,比如: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

半夏虫害防治 芋单线天蛾的治理办法


芋单线天蛾Theretrapinastrinapinastrina(Martyn)属鳞翅目,天蛾科(Sphingidae)。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50~65mm,体长25~45mm,体褐色,胸部背线黄褐色,腹部背中央有〗条银白色背线,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有较宽的黑色斜带,下方有白色边,顶角至后角有3条褐色横带,中室端有黑点1个,后翅橙灰色,翅反面灰黄色。卵圆形,初产时草绿色,腹部有7个眼纹,中间3个较大,橄榄形,外围有黑线,中间有大黑点,点下橙黄色;褐型体灰褐色,背上有2条茶褐色纵带,初孵幼虫多为绿型,3~4龄期,大部分幼虫转为褐型。5龄幼虫体长为55~65mm。蛹体长35~45mm,体棕褐色,胸腹部具数条浅褐色纵纹。

生活习性芋单线天蛾在广东1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下越冬,每年4月~10月为活动为害期。据观察,在半夏上出现于8~9月。蛹从9月下旬起在土下越冬,完成1个世代约35天左右,其中卵期3~5天,幼虫期12~15天,蛹期10-13天,成虫寿命5~7天。卵多在早展孵化。幼虫分5龄,初孵幼虫在叶背啃食表皮,3龄后咬食叶片成缺刻或穿孔。老熟幼虫吐丝卷叶入土表下化蛹。

防治(参照半夏芋双线天蛾)

半夏虫害防治 红天蛾的治理办法


红天蛾Pergesaelpenorlewidsi(Butler)属鳞翅目,天蛾科(Sphingidae)。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45~65mm,体长25~35mm,体翅红色为主,有红绿色闪光,头部两侧及背部有两条纵行的红色带,腹部背线红色,第1腹节两侧有黑斑,前翅基部黑色,前缘及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及缘毛都为暗红色;中室有一小白点,后翅红色,靠近基半部黑色,翅反面色较鲜艳。

卵:近扁圆形,初产时鲜绿色,直径1~1.5mm。

幼虫:有褐型和绿型2种,褐型幼虫体棕褐色,腹部1~2节两侧具眼状纹1对,眼纹中间灰白色,背线黑色,第3~7腹节有与节间相连的黑斑;绿型幼虫体黄绿色,第1-2腹节眼状纹中间黄白色,上下为黑斑。初孵幼虫为绿型,大部分在2~3龄蜕皮后转为褐型,至老熟幼虫期绿型仅少数。5龄期幼虫体长50~70mm蛹体长35~45mm,棕色,具零星黑点斑沿翅脉排列成行。

生活习性红天蛾在杭州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表下越冬。翌年4月底起陆续羽化,幼虫集中于5~9月为害半夏。

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羽化多在上午,当晚交尾,次日起产卵,卵多在早晨孵化,幼虫共5龄,2龄后咬出小孔洞,3龄起从叶缘蚕食成缺刻,4~5龄食量最大,幼虫老熟后即吐丝卷叶及土粒筑成蛹室,身体缩短,经2~5天预蛹便蜕皮化蛹。

防治(略)

半夏虫害防治 雀纹天蛾的治理办法


雀纹天蛾Theretrajaponica(Orza)属鳞翅目,天蛾科(Sphingidae)。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60~70mm,体长30~35mm,体绿褐色,头部、胸部两侧及背中央有灰白色绒毛,背线两侧有棕黄色纵条;腹部背线棕褐色,两侧有数条不甚明显的暗褐色条纹;各节间有揭色横纹;前翅黄褐色,后缘中部白色,顶角达后缘方向有6条暗褐色条纹,上面1条最为明显,中室端有一小黑点;后翅黑褐色,后角附近有橙灰色三角斑,外缘灰褐色。

卵:近圆形,初产时绿色,直径约1.5mm。

幼虫:有绿型和褐型2种。绿型体背青绿色,体则黄绿色,第1~2腹节有黄色眼斑1对,眼斑中央褐色,外围青绿,第1~8腹节有明显的斜纹,斜纹前缘灰色;褐型体黄褐色,背线深褐色,腹部斜纹前缘深褐色,第1~2节眼斑灰白色,中央褐色,外围深褐色,初孵幼虫多为绿型,3~4龄期,部分幼虫转为褐型。5龄幼虫体长50~60mm。

蛹:体长40mm左右,体棕褐色,各体节具褐色细纵纹。

生活习性雀纹天蛾在杭州以蛹越冬,发生世代不详。在半夏上出现于7~9月,经1个世代观察,完成1个世代历期35天左右,其中卵期3~4天,幼虫期15天左右,蛹期10~12天,成虫寿命6天左右。

防治

1.药剂防治:春季一代幼虫初发期,用50%辛硫磷2000~3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

2.黑光灯诱蛾:5月以后晚间点黑光灯,诱杀成虫。

3.农业防治:幼虫发生期结合田间管理捕杀幼虫,及时清园除草,中耕松土,破坏其栖息、化蛹场所。

半夏虫害防治 芋双线天蛾的治理办法


芋双线天蛾Theretraoldenlandiae(FabriciuB)属鳞翅目,天蛾科(Sphingidae)。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50~65mm,体长25~35mm,体褐绿色,头及胸部两侧有灰白色缘毛,胸部背线灰褐色,两侧有黄白色纵条;腹部有2条并列的白色背线,两侧有棕褐色及淡黄褐色纵条;前翅灰褐绿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附近有1条较宽的浅黄褐色斜带,斜带内外有数条黑、白色条纹,中室端有黑点1个,后翅黑褐色,有灰黄色横带1条,缘毛白色;翅反面黄褐色,有3条暗褐色横线。

卵:圆形、淡黄绿色,孵化前转黄褐色,直径1.5_左右。

幼虫:有绿型和褐型2种,绿型幼虫体草绿色,胸部两侧各具9个排列整齐的黄色小圆斑,腹部1~7节两侧有深色斜纹,背两侧各有1黄色眼状斑,其中第1、2节眼斑中间具1红点;褐型幼虫体揭色,除同样具有绿型的斑纹外,胸部各节下缘还具1黄色纵带。一般初孵幼虫多为绿型,自3龄起转褐型,老熟幼虫中绿型仅少数。5龄幼虫体长为52~64mm。

蛹:体长35~45mm,黄褐色,上唇、前足、中足和前翅有黑点斑。

生活习性芋双线天蛾在杭州1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下蛹室中越冬,翌年5月初起羽化。5~10月为其活动为害期,其中以8~9月为害最烈。各世代历期在43~50天,其中卵期4~6天,幼虫期13.1-25.6天,蛹期9.0~16.1天,成虫寿命4.0~8.3天,因气温不同,各世代历期差异较大。

成虫昼伏于作物,树林深处,黄昏时开始活动,羽化后当晚交尾。每只雌虫产卵30~60粒,卵多散产在半夏叶背,多数1叶上只1粒卵,少数2~5粒。幼虫孵化后将卵壳吃掉,幼虫分5龄,初孵幼虫在叶背啃表皮呈透明斑,2龄后啃出小孔,3龄起从叶缘蚕食出大缺刻,4龄起进入暴食期,每头幼虫1夜间可吃10~12株半夏苗,并能作短距离迁移扩散,遇强光或大雨即躲入作物或杂草丛中。2~4龄都有吃食脱皮而残留头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即咬断植株或杂草,吐丝卷叶及土粒成1蛹室,柄身其中,停止取食。

防治

1.药剂防治:根据虫情抓住低龄幼虫期及早喷施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2000~3000倍液。

2.黑光灯晚间诱杀成虫。

3.农业防治:结合中耕除草,捕杀幼虫及破坏其栖息环境。

园林植物病虫害霜天蛾的防治


分布与危害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

形态特征

成虫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前翅中部有2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幼虫绿色,体长75至96毫米,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

发生规律

在河北任丘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六七月间出现,白天隐藏于树丛、枝叶、杂草、房屋等暗处,黄昏飞出活动,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成虫的飞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卵期10天。幼虫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潜伏在阴处,先啃食叶表皮,随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以六七月间危害严重,地面和叶片可见大量虫粪。10月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翻土,杀死越冬虫蛹。

2.杀虫灯诱杀成虫。

3.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幼虫。

4.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灭幼脲2000至25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50%锌硫磷2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至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防治效果较好。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乔灌木苗木霜天蛾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

形态特征

成虫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

前翅中部有2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

幼虫绿色,体长75至96毫米,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

发生规律

在河北任丘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六七月间出现,白天隐藏于树丛、枝叶、杂草、房屋等暗处,黄昏飞出活动,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成虫的飞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卵期10天。幼虫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潜伏在阴处,先啃食叶表皮,随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以六七月间危害严重,地面和叶片可见大量虫粪。10月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翻土,杀死越冬虫蛹。

2.杀虫灯诱杀成虫。

3.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幼虫。

4.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灭幼脲2000至25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50%锌硫磷2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至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防治效果较好。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大豆豆天蛾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大豆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虫害豆天蛾的威胁,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豆天蛾以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吃成网孔状和缺刻状,三龄以后幼虫可以把豆叶全部吃光,使植株不能结荚,对于产量影响极大。

2、发生规律

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危害盛期,9月上旬以浅黄色老熟幼虫入土越冬。

3、生活习性

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迁移性强。夜间交尾,交尾后3天即产卵,卵多散产于豆叶背面,一般1片叶上产1~2粒卵,卵期7天左右可孵化成幼虫。

幼虫:幼虫有背光性,白天多在叶背或枝茎上,夜间取食强烈,阴天可整日取食。1~2龄幼虫食量小,一般不转株危害,4龄后有转移危害习性,5龄幼虫食量暴增,其食量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幼虫期30~35天。

4、发生条件

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以早熟品种受害较重。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

5、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落卵量,减轻危害。

药剂防治:防治豆天蛾幼虫的适期应掌握在3龄前,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喷雾,每亩喷药液50公斤。由于幼虫有昼伏夜出习惯,喷药时间应选在下午5时以后。

《甘薯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