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短额负蝗的虫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短额负蝗别名中华负蝗、尖头蚱蜢,属直翅目蝗总科。短额负蝗食性很杂,主要取食双子叶植物,包括蔬菜、棉花、豆类、薯类、烟草、向日葵等。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菜田常见。

成虫和若虫用咀嚼式口器蚕食叶片,造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现将短额负蝗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形态特征

成虫:雄性体长19~23毫米,绿色或枯草色,匀称。头部长锥形,短于前胸背板,颜面颇倾斜,与头顶成锐角。复眼卵形,褐色,位于头的中部。触角剑状,17节,较短。

卵:长椭圆形,长3~4毫米,通常被一些物质包裹形成卵囊。卵囊内上部为泡沫状物质,下端为卵室,藏有卵粒,不规则的斜排成3~5行。

若虫:也称为蝗蝻,共5龄,除翅尚未发育外,其它形状与成虫相似。

2、发生特点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发生1代,以卵在向阳的沟边土内越冬。常年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前后孵化,7~8月发育羽化为成虫。10月左右产卵越冬。

成、若虫日出活动,喜栖于地被多、湿度大、双子叶植物茂密的环境中生活,在灌渠两侧发生偏多。成虫寿命长达30天以上,雌虫产卵量150~350粒,卵块产。初孵若虫先取食幼嫩杂草,三龄后扩散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或豆类等作物。

短额负蝗以成虫及若虫危害多种蔬菜作物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和传播细菌性软腐病,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3、防治要点

短额负蝗一般不需单独防治,若要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农业防治: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清除田边、沟沿的杂草,破坏短额负蝗生存的环境。

②药剂防治:喷药时间应掌握在3龄蝗蝻前和侵入农田危害之前,药剂可选用2.5%大康乳油1500~25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000~2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5%农蛙乳油15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剂1000倍液等,连同周围杂草一并喷雾防治。

小编推荐

大豆红褐斑腿蝗的虫害防治方法


红褐斑腿蝗属直翅目蝗科,食性很杂,主要为害豆科,分布较广。现将大豆红褐斑腿蝗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32?~34毫米,前翅长26~27毫米,雄虫体长24~27毫米,前翅长19~22毫米,红褐色至灰褐色。头短,长约前胸背板的1/2,头顶短而平,与颜面隆起形成圆角。后头部具不明显中障线,颜面略倾斜,具粗大刻点,中眼以上平,以下凹,颜面侧隆线几乎直,复眼长卵形,触角丝状。

发生特点

年发生约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卵多产于较潮湿的向阳坡地及田埂上。成、若虫多在秋季发生,将作物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口,降低产品质量。

防治要点

一般不考虑单独防治,必须防治时见如下的方法。

①农业防治:在冬前发生量多的沟、渠边,利用冬闲深耕晒垡,破坏越冬虫卵的生态环境,减少越冬虫卵。

②保护天敌:保护利用青蛙、蟾蜍等捕食性天敌,一般发生年均可基本抑制该虫发生。

③药剂防治:发生较重的年份,可在7月初至中下旬进行喷药防治,以后则视虫情隔10天防治1次。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好乐士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大康乳油2000~3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000~1500倍液,或攻蛾悬浮剂800~1200倍液,或20%绿得福微乳剂600~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水稻中华稻蝗如何防治


水稻中华稻蝗,学名Oxyachinensis(Thunberg)属直翅目,蝗科。分布在中国南、北方各稻区。害主水稻、茭白及其他禾本科植物,豆科、旋花科、锦葵科、茄科等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光,仅残留叶脉。

形态特征成虫雄体长15—33mm,雌虫19—40mm,黄绿、褐绿、绿色,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头宽大,卵圆形,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平行,具纵沟。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略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端近圆锥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卵长约3.5mm,宽1mm,长圆筒形,中间略弯,深黄色,胶质卵囊褐色,包在卵外面,囊内含卵10—100粒,多为30粒左右,斜列2纵行。若虫5—6龄,少数7龄。1龄灰绿色,头大高举,无翅芽,触角13节;2龄绿色,头胸侧的黑褐色纵纹开始显现,触角14一17节;3龄浅绿色,头胸两侧黑褐色纵纹明显,沿背中线淡色中带明显,触角18—19节,微露翅芽;4龄翅芽呈三角形,长未达腹部第一节,触角20一22节;末龄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触角23—29节。

生活习性浙江、湖南以北年生1代,以南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4cm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广州3月下旬一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南昌5月上中旬,湖北汉川5月中下旬,北京6月上旬,吉林省公主岭7月上中旬;广州6月上中旬羽化,南昌7月上中旬,汉川7月中下旬,北京8月上中旬,公主岭为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区二代成虫多在9月羽化,各地大体相同。成虫寿命59—113天,产卵前期25—65天,一代区卵期6个月,二代区第一代3—5个月,第二代近1个月,若虫期42—55天,长者80天。喜在早晨羽化,羽化后15—45天开始交配,一生可交配多次,夜晚闷热时有扑灯习性。卵成块产在土下,田埂上居多,每雌产卵1—3块。初孵若虫先取食杂草,3龄后扩散为害英白、水稻或豆类等。天敌有晴蜒、螳螂、青蛙、蜘蛛、鸟类。

防治方法(1)稻蝗喜在田埂、地头、渠旁产卵。发生重的地区组织人力铲埂、翻埂杀灭蝗卵,具明显效果。(2)保护青蛙、蟾除,可有效抑制该虫发生。(3)抓住3龄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边、渠旁取食杂草嫩叶特点,突击防治,当进入3—4龄后常转入大田,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氯氰灵乳油1000—2000倍液。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4)大面积发生时应使用飞机防治。

谷子负泥甲如何防治


谷子负泥甲,学名Oulematristis(Herbst)属鞘翅目,负泥甲科。别名粟叶甲、谷子负泥虫、粟负泥虫。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南达长江沿岸。主要寄身于粟(谷子)、糜子、小麦、大麦、高粱、玉米、陆稻等。

为害特点

成、幼虫均为害。成虫沿叶脉啃食叶肉,成白条状,不食下表皮。幼虫钻入心叶内甜食叶肉,叶面现宽白条状食痕,造成叶面枯焦,出现枯心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4.5mm,宽约1.6—2mm,体黑蓝色具金属光泽。胸部细长,略似古钟状,鞘翅上有10列纵行排列刻点,青蓝色,小盾片、前胸背板及腹面钢蓝色,触角基半部较端半部细,黑褐色。足黄色,基节钢蓝色,前财节黑褐色,前胸背板长于宽,基部、横凹显著,中央处有1个短纵凹,刻点密集在两侧和基凹里。鞘翅平坦,基部刻点稍大,每1行刻点在纵沟处。卵长0.8—1.5mm,椭圆形,黄色。末龄幼虫体长5—6mm,圆筒形,腹部稍膨大,背板隆起。头部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口器、单眼深红褐色。前胸背板具1排不规则的黑褐色小点,中、后胸和腹部各节生有褐色短刺。裸蛹长5mm,黄白色。

生活习性

北方年生1代,以成虫潜伏在谷茬、田埂裂缝、枯草叶下或杂草根际及土内越冬。翌年5—6月成虫飞出活动、食害谷叶或交尾,中午尤为活跃,有假死性和趋光性。6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把卵散产在1—6片谷叶的背面,2—3片叶最多,卵期7—10天,初孵幼虫常聚集在一起啃食叶肉,有的身负粪便,幼虫共4龄,历期20多天,老熟后爬至土中1一次处作茧化蛹,茧外粘有细土,似土茧,蛹期16—2l天。羽化出来的成虫于9月上中旬陆续进入越冬状态。该虫在干旱少雨的年份或干旱年份的淤土地或雨涝年份的旱坡地易受害,早播春谷较迟播谷、重茬地较轮作地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重茬,秋耕整地,清除田间地边杂草,适时播种。

(2)播种前用35%呋喃丹胶悬剂或50%甲胺磷乳油或50%甲基1605乳油按种子重量0.2%药量拌种。也可在播种时每667m2用3%映喃丹颗粒剂2kg处理土壤。

(3)喷撒2.5%敌百虫粉或1.5%甲基对硫磷粉剂或3%速灭威粉剂,每667m21.5—2kg。

(4)谷子出苗后4—5叶或定苗时,喷洒5%高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25%菊乐合酯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L。

黄星蝗如何防治


黄星蝗,学名Aularchesmiliarisscabiosus(Fab.)直翅目,蝗总科。别名尖头黄星蝗。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是西南地区的主要土蝗之一。

寄主

玉米、水稻、甘蔗及禾本科牧草、芒果、摈榔、椰子、板栗、木麻黄、枫香、油桐、油茶、八角、棕树、油杉、孢桐、松、杉、桉、抽木、臭椿等多种农作物、果树和林木。

为害特点

黄星蝗以成虫和若虫食害寄主的叶片、嫩芽、花朵、小枝。为害逐渐加重。

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37—48mm,前翅长36—45mm;雌虫体长49—58mm,前翅长39—50mm。体较粗大,黑色或黑褐色。触角丝状黑色。头部背面黑褐色,复眼棕红色,在复眼之下具较宽的黄色斑纹。前胸背板的背面棕黑色,前后缘黄色,前缘的一对瘤状隆起桔红色,侧片的下端具l条宽约3—5mm的黄色纵条纹,与复眼下方的黄色斑相连,中后胸的腹面黄色或桔红色。前翅黄褐色,散布有许多近似圆形的橙黄色斑,大小不等,一般有70一82个;后翅黑褐色,近顶端稍淡。腹部前6节的前半部黑色,后半部桔红色。雄虫尾须下生殖板与雌性尾须、产卵瓣黄色。头大而短。颜面向后倾斜,颜面隆起,仅中眼之上明显具纵沟。头顶宽短三角形,侧缘隆起明显,前端的纵沟和颜面隆起的纵沟相连接,无头侧窝。雄性触色双爪。前翅黄色,翅脉明显;盘室近四边形。腹背、腹中央及两侧均生有纵黑斑。雄蚊腹部棒状。雌蚊腹部纺锤形。卵长0.75mm,长椭圆状,黑色。末龄幼虫体长22—26mm,浅灰褐色。头色暗,半缩在前胸内,咀嚼式口器。后气门上下有软指状突起3对,体背生刚毛。离蛹形状与幼虫相似。蛹前胸背有短管状呼吸孔1对,腹部各节背板、腹板后缘具刺l排。

生活习性

辽宁年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下20一25cm处越冬,翌年5月化蛹、羽化为成虫,6月产卵,7月上旬至8月中旬进入幼虫活动期,8月中旬至下旬化蛹、羽化,进入9月初又产卵、孵化为幼虫,10月幼虫进入老熟状态,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人工挖除卵块,及时捕打跳蝻与成虫。

(2)化学防治:在掌握蝗情的基础上,于初龄若虫群集阶段,喷撒3%的敌百虫粉剂进行毒杀;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2000~3000倍液喷杀。

十四点负泥甲如何防治


十四点负泥甲,学名Criocerisquaturordecimpunctata(Scopoli)属鞘翅目,负泥虫科。别名芦笋叶甲、细颈叶甲。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陕西、广西。主要为害小麦、石刁柏、文竹等。

为害特点

成、幼虫啃食小麦嫩茎或叶肉,影响小麦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北方的成虫体长5.5—6.5mm,南方体长6.1—7.1mm,宽2.5—3.2mm,体棕黄色或红褐色,并具黑斑,头前端、眼四周、触角均黑色,其余褐红色。头部带黑点,触角ll节,短粗。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前半部具l字形排列的黑斑4个,基部中央1个,小盾片黑色舌形,每个鞘翅上具黑斑7个,其中基部3个,肩中部2个,后部2个。体背光洁,腹部褐色或黑色。卵长l一1.25mm,宽0.25mm,初乳白色至浅黄绿色,后变深褐色。幼虫寡足型,初孵化时,虫体灰黄色至绿褐色,头、胸足、气孔黑色。2龄后乳黄色。老熟幼虫体长6mm,腹部肥胖隆起,体暗黄色光亮。3龄幼虫以后,头胸部变细,腹背隆起膨大,肛门在背面,体外常具泥状粪便,故名14点负泥虫。离蛹长5—6mm,宽2.5—2.9mm,鲜黄色,可见触角、足、翅等。土茧椭圆形。

生活习性

在山东、华北年生3—4代,天津年生4—5代,陕西5代,以成虫在麦株四周的土下或残留在地下的麦茬里越冬。翌春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出土活动,4月中旬产卵。卵期3—9天。一代发生于5月中旬至7月下旬,6月中旬进入卵孵化盛期,7月初为幼虫为害期。幼虫期7—10天,共4龄。二代发生于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是卵孵化盛期和幼虫为害高峰期。三代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发生。秋季气温高,降雨少的年份可发生第四代。据观察日均温20℃,预蛹期3天,蛹期6—8天,成虫寿命50多天,个别百余天。成、幼虫世代重叠,成虫具假死性,能短距离飞行。幼虫行动慢,4龄进入暴食期,老熟后钻入土中2cm处结茧化蛹。成虫交尾3—4天后可产卵,散产在叶茎交界处或嫩叶上。

防治方法

1、对于成虫和幼虫可采用人工防治,在春季的出笋期更应如此。

2、如果数量较大,可在当日收获结束后喷施,0.75%--1%鱼藤酮粉剂、0.6%无名霸(苦参烟碱醇液)1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并注意安全间隔期(一般为7--9d)。3.在育苗田,发生数量较多时,可在幼虫幼龄期喷洒上述药剂,或其他触杀性农药(如50%滴滴畏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18%杀虫双8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40%马拉硫磷1000倍液等),效果均不错。

枇杷虫害的防治方法


枇杷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到一些虫害,该如何防治呢?具体的方法措施如下。

1、枇杷黄毛虫:每年发作4-5代,产卵于嫩叶背,幼虫取食嫩叶、幼叶,严峻时全树叶片被毁。化蛹于叶背或枝干,次年5月初呈现成虫。防治:用90%敌百虫1000倍液、20%杀灭菊脂4000-5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杀灭幼虫。

2、枇杷舟蛾:又名举尾虫,多损害老叶。防治:参照黄毛虫。

3、梨小食心虫:主要损害果实、嫩梢和枝干,成虫产卵于萼筒中,幼虫钻入果肉损害种子,粪便分泌在种子周围,引起落果,防治:①套袋维护。②用黑光灯、糖醋液或性外激素进行测报。把握在发蛾高峰期喷药,喷80%敌敌畏1500倍液,50%杀螟松15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

4、豹纹木蠹蛾:主要为害枇杷的枝干,每年发作1代,以幼虫在枝内越冬,5-6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线。产卵于新梢上或芽腋处,初孵幼虫多从嫩梢顶端芽腋处蛀入,为害新梢,防治:及时剪除病虫枝,用80%敌敌畏10-30倍液注入虫孔,外封泥土,以毒死枝内幼虫。也可用灯火诱杀成虫。

5、天牛:为害枇杷的天牛品种较多,有星天牛、褐天牛、桑天牛等。一年一代。以低龄幼虫在枝干内越冬,6-9月份成虫呈现,多产卵于粗1-3厘米枝条或枝叉的皮层下,孵化后幼虫向树皮下蛀食,并逐渐深化木质部形生长蛀道。防治:用棉花球蘸敌敌畏乳油或氧化乐果10-30倍液,塞入虫孔内,也可用打针器往洞内打针药液,用泥土关闭洞口,熏杀洞内幼虫。也可用铁丝勾出或戳死洞内幼虫。

一点突额秆蝇


分布与危害一点突额秆蝇(TerusafrontataBecker)别名钻心虫、竹秆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国内河南、山东有发现,主要为害甜竹、斑竹、淡竹、刚竹等。

幼虫钻蛀嫩尖,致上部嫩尖枯萎变白,形成枯心。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mm,翅展5mm。橙黄色,复眼褐色,头顶中央有一个大的黑褐色圆斑和前面的一个小圆斑。前胸背面有3条褐色纵纹。腹部各节背面有黑褐色横条斑纹,腹末有2个褐色刺。幼虫淡绿色,近纺锤形,口钩黑褐色,尾端有一对突起,体长4mm左右。蛹浅褐色,体长4mm,腹部背面稍弓起,尾部有一对突起。发生规律以蛹在土中或部分在被害竹尖内过冬。翌年4月初成虫羽化,性极活泼,产卵于嫩尖叶鞘上,最喜在甜竹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嫩尖内,向下蛀食,2-3日后,上部嫩尖枯萎变白,形成枯心。6、7月份高温多雨季节,繁殖最快,为害最重。尤其对幼苗顶尖影响最大。在此期间,由于各代幼虫交替连续侵害,顶尖一直得不到向上生长;成竹群尖受害后,均呈白色。老熟幼虫在被害尖内化蛹。蛹体在心髓内直立,头部向上。秋季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在被害尖上向外咬一孔钻出,落地入土化蛹。少数留在枯心内化蛹过冬。

防治方法

(1)加强林区管理。

在苗圃地,经常检查幼苗,当发现嫩尖被害时,及时剪除烧毁,以消灭其中的幼虫或蛹。

(2)药剂防治。

当成虫开始出现时,及时喷洒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这时还可结合防治锈病与波尔多液混用。

舒城县秋季黄脊竹蝗发生及防治


毛竹是舒城县主要的经济树种,竹林面积达10.1万亩,集中分布在晓天、五显、张母桥、万佛湖、庐镇和舒茶等乡镇。竹业年产值达1亿多元。八月中旬以来,舒城县林检局技术人员结合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对全县毛竹黄脊竹蝗的发生情况再次开展了全面调查。调查中发现由于今年6月上中旬万佛湖、五显等乡镇对黄脊竹蝗若虫曾进行化学防治,有效控制了虫情的发展,目前全县黄脊竹蝗发生范围小并且程度轻。经调查统计全县共发生黄脊竹蝗400亩,均为轻度。主要发生在万佛湖、五显、张母桥等上半年已轻度发生跳蝻而未及时进行化学防治的竹林。舒城县2015年秋季黄脊竹蝗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面积:亩)乡镇发生地点计轻度中重万佛湖友谊、廖冲200200五显韦洼、江冲150150张母桥林业、农林5050合计400400鉴于轻度发生且成虫多已上大竹现状,暂不必采取化学防治。

建议有关乡镇今冬明春组织竹农积极开展综合防治:

1、组织竹农在10月底前深挖垦复竹园,清除杂灌;合理砍伐,保持适当密度;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2、明年在跳蝻出土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组织竹农手持竹扫把,在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

3、利用跳蝻群集为害的习性,明年5月中旬-6月中旬组织竹农用背负式喷雾器,以除虫菊酯类或其他生物农药8001000倍液喷洒竹蝗栖身的小竹(蓼叶)或灌丛进行防治。

4、利用跳蝻和成虫有嗜好咸味和人尿的习性,明年5-7月,3龄跳蝻至成蝗迁飞前,将剖开的竹筒(50-100厘米)或器皿,选择晴天的上午将其投放到竹林中山谷部位,将事先准备好的新鲜人粪尿和18%的杀虫双水剂按照100:1的比例倒入竹槽中,每亩1-2个,跳蝻和成虫舔食后毒亡。或按90%晶体敌百虫50克+100斤人尿比例混合,将药尿用塑料壶带上山,盛于剖开的竹筒或器皿中,分散放置在有虫区竹林里,诱使跳蝻和成虫前往吸吮,杀灭。或按100kg尿加入2~3kg5%敌百虫粉比例,拌匀浸透稻草,在竹林中分散堆放诱杀;亦可在竹园内堆放稻草,然后洒上人尿或盐水,引诱竹蝗集中杀灭。

5、保护、利用天敌。

家白蚁的虫害防治方法


家白蚁属等翅目,鼻白蚁科,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安徽以南的各省(区),是危害房屋建筑、桥梁和四旁绿化树木最严重的一种土、木两栖白蚁。为害林木时,尤喜在古树名木及行道树内筑巢,使之生长衰弱,甚至枯死。

形态特征

①有翅成蚁,体黄褐色,头褐色,翅透明,淡黄色。兵蚁,头椭圆形,黄色,最宽处在头的前端有明显的额腺,上颚发达如镰刀状,黑褐色。腹部淡黄色。

②工蚁:头圆形,淡黄褐色。腹部乳白色。

③蚁后:无翅,冻、胸、腹部红褐色。腹部发达,筒形。生活习性为:白蚁属于具有社会性组织的害虫;常在地下筑巢,蚁巢有主、副巢之分,副巢大小不等,分布于主巢周围,主、副巢之间有蚁路相通。一巢中有不同形态的个体群,而且有明显分工。兵蚁负责保卫蚁巢,工蚁负责筑巢、采食和抚育幼蚁,蚁后和蚁一繁殖兵蚁和工蚁。除王族和补充王族只有一对或数对外,其余的兵、工蚁常有数百或数千至数百万头不等到。

家白蚁:属土、木两栖白蚁,常在阴暗潮湿、树龄较大、树干较粗、生长衰弱的植株干内,或在较潮湿的高坡、沟边等地方筑巢。巢巨型,一巢的蚁群可达500多万头。

生活规律

每年5-6月为有翅繁殖蚁向外飞翔繁殖期,一各可分飞2-3次。在泥路保护下取食活动,有互相舐吮身上污物的习性。有翅成蚁有趋光性。白蚁类活动隐蔽,喜欢阴暗温暖潮湿的环境。在干旱季节,白蚁以取食植物、啬取食量来补充其所需的水分,因此,干旱天气白蚁为害严重。凡属于红、黄壤土的果园,白蚁易发生,受害较重;新荒地的果园,白蚁发生量大,受害较严重。

危害特点

(1)是我国破坏房屋建筑最凶的一种白蚁,也危害室外的林地、庭园、墓地等的木材;

(2)是典型的土木两栖性白蚁,它既能栖居地下,又能生活在地上,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树、船等处群居;

(3)扩散和适应力很强。它原产在东亚,以后陆续传播到南非、斯里兰卡、夏威夷及太平洋诸岛,现已成为世界性害虫;

(4)巢群庞大,可包括的个体最多达千万头,并在主巢和许多副巢之分,巢体巨大,主巢直径可达1米以上;

(5)其兵蚁最大的特点是额腺发达,头部前端有大形的囟,受掠扰时囟流出大量乳白色的酸性浆汁,能穿过石灰泥质,或用来抵御来犯之敌,故有乳白蚁之称;

(6)它在生活中必须不断获得水分,所以它的蚁巢一般都在接近有水源的地方,在主巢的下方都有粗大的吸水线。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对新开的果园,定植果苗前,在种植坑穴中施放适量石灰、草木灰或火烧泥土,可减少白蚁侵害苗木。

(2)人工防治:①挖巢灭蚁:根据其被泥蚁路、分飞孔,在树下、树干地下部分等处,寻找蚁路挖毁蚁巢。

②土坑诱杀:每667平方米(1亩)挖10个土坑,坑深30-40厘米、长宽各40-50厘米,坑内放松木皮、桉树皮、甘蔗渣、木薯茎等,并洒上稀的红糖水(或加少量洗米水),然后用松针或稻草盖上,再用泥土铺平,以作诱饵。每10-15天检查一次,发现有大量白蚁时,即搬出烧掉,另换放新材料继续诱杀。若不般走烧掉,可直接喷洒灭蚁灵、砷剂灭蚁粉等药剂,让白蚁带回蚁巢,使毒剂传至整个蚁群。

(3)物理防治:在4-6月,掌握白蚁分飞时,安装灯光诱杀有翅繁殖蚁。

甘薯麦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甘薯麦蛾,别名甘薯卷叶虫,属鳞翅目麦蛾科,主要危害危害甘薯、蕹菜和其他旋花科植物。国内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都有发生,尤以南方薯区发生为重。甘薯麦蛾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8毫米,翅展约18毫米,翅宽2.5毫米;黑褐色,头顶与颜面紧贴深褐色鳞片,唇须镰刀形;前翅狭长,锈褐色,具暗褐色混有灰黄色的鳞粉,翅和翅脉绿色,近中央有白色条纹,中室内有2个眼状纹,其外部灰白色,内部黑褐色,翅外缘具5个横列的小黑点。后翅宽,后翅暗灰白色,缘毛甚长。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褐色,表面有细纵横脊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15毫米,细长纺锤形,头稍扁平,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两侧黑褐色呈倒八字形纹,背板外白色。中胸至第2腹节背面黑色,但中、后胸及第1、2腹节的前侧方均为白色。第3腹节以后各节底色为乳白色,亚背线黑色,第3~6腹节的亚背线又有1条黑色向后斜伸的分支。全身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

蛹:头钝尾尖,长约8毫米,黄褐色;全体散生细毛,腹部前4节背面节间有深黄色胶状物,第4~7节背面近后缘处有深黄褐色短小刺毛群,腹末有钩刺8个,环状排列。

发生特点

甘薯麦蛾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流地区年生3~4代,华南年发生6~9代,以蛹在田边杂草或残枯叶内越冬。田间发生世代重叠,越冬代成虫在5月中、下旬羽化,6~9月为发生盛期,10月底左右开始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当晚交配,次晚产卵,卵散产于嫩叶背面的叶脉交叉处,也产于新芽、嫩茎上。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在80粒左右,卵期3~7天。幼虫共4龄,孵化后即取食危害叶片,2~3龄开始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排泄粪便,留下表皮造成点片发白,后变褐枯萎。严重时仅剩网状叶脉,形成天窗被害状,后期将叶片吃成孔洞,1条幼虫可转移危害多张叶片。幼虫还能食害嫩茎和嫩梢。幼虫行动活泼,一触即跳跃落地,老熟后在卷叶或土缝中化蛹。

防治要点

①清洁田园。生产中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败叶,收获后及时处理薯蔓,烧毁残株落叶,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②成虫诱杀。采用甘薯麦蛾性诱剂诱杀成虫。

③人工捕杀。初见幼虫卷叶危害时,结合栽培管理,随手捏杀新卷叶中的幼虫。

④药剂防治。掌握幼虫发生初期尚未卷叶前适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5.7%天王百树乳油3000~4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1000~2000倍液等。施药时间以16∶00~17∶00时为宜。

春季草坪虫害的防治方法


每年春天,草坪都会出现多种虫害,给草坪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草坪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虫害种类

1、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取食草坪草的根和茎,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为害特点是断口比较整齐,植株枯萎死亡。

2、蝼蛄在地下咬食刚播下的草种或发芽的种子,并取食嫩茎和根,为害特点是咬成乱麻状,同时蝼蛄在地表层活动,形成隧道,使幼苗根与土壤分离,造成小苗枯萎死亡。

3、金针虫即叩头虫幼虫,咬食种子、胚芽、根茎,为害特点是将幼根茎咬成小孔,造成死苗、缺苗。

4、地老虎幼虫食性很杂,可为害多种草类及其他作物,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为害,为害特点是将茎基部咬断,造成草坪严重缺苗。

二、化学防治

喷洒农药可用5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2.5%溴氰菊酯800倍液、90%敌百虫500倍液,在防治期进行地面喷洒。

三、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用黑光灯诱杀。每40至50米设立一盏黑光灯,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

四、人工防治

用榆、杨、槐树的枝叶扎成把,浸于40%氧化乐果乳油30倍液或40%久效磷50倍液内10至15小时,每亩10至15把,傍晚放入草坪,次日清晨收回,可诱杀金龟甲、地老虎等。

同时地老虎幼虫对泡桐叶有较强趋性,可用泡桐叶诱捕幼虫。采摘新鲜泡桐叶,以老叶、大叶为好,用清水浸泡后,每亩草坪用50至70片叶,傍晚放在草坪中,叶面朝下,次日早晨人工捕捉叶下幼虫。

泡桐龟甲的虫害防治方法


泡桐龟甲又叫泡桐叶甲、二斑波纹龟甲。危害泡桐、梓树、楸树。泡桐叶甲取食叶片,将叶片咬食成网状,严重时整个树冠呈灰黄色,导致泡桐提早落叶,影响树势,应注意及时防治。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l2毫米,橙黄色,椭圆形,触角淡黄色,基部5节,端部各节黑色,前胸背板向外延伸;鞘翅背面凸起,中间有两条隆起线,鞘翅两侧向外扩展,形成边缘,近末端1/3处各有一个大的椭圆形黑斑。

卵:橙黄色,椭圆形,竖立成堆,外附一层胶质物。

幼虫:体长10毫米,淡黄色,两侧灰褐色,纺锤形,体节两侧各有一浅黄色肉刺突,向上翘起,上附脱皮。

蛹:体长9毫米,淡黄色,体侧各有两个三角形刺片。

2、发生规律

泡桐龟甲一年发生两代。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树洞及石块等处越冬,甚至在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在新叶上取食、交配产卵。

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叶肉。5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6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8月中旬以后第二代成虫陆续羽化,10月底寻找适宜场所越冬。

3、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及时将病残物消除,减少虫源。

(4)可钻孔蛀药,在树干基部胸径5cm以下,钻1-2个孔;胸径6-10cm,钻3个孔;胸径11-19cm,钻3-4个孔;胸径20-30cm钻4-5个孔;胸径31cm以上,钻5个以上孔;孔距均等,孔深2-4cm,注射37%巨无敌乳油或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注原液;40%久效磷注1;1水溶液防治,每孔注2-3ml。

(5)发生严重时,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1000-3000倍稀释液防治。

《短额负蝗的虫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