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山药沟金针虫的虫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山药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山药在食品业和加工业上大有发展前途。现将山药沟金针虫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山药沟金针虫在旱作区有机质缺乏、土质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砂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

以幼虫钻入植株根部及茎的近地面部分为害,蛀食地下嫩茎及髓部,使植物幼苗地上部分叶片变黄、枯萎,为害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做好翻耕暴晒,减少越冬虫源。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减少食物来源。

2、生物防治:在田间堆积10-15cm的新鲜但略萎蔫的杂草,堆草引诱成虫,诱捕后喷施50%乐果1000倍等药剂进行毒杀。

3、化学防治:结合翻耕整地用药剂处理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75毫升拌细土2-3千克撒施,施药后浅锄;或用90%敌百虫800倍液浇灌植株周围土壤进行防治。

4、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利用沟金针虫的趋光性,在开始盛发和盛发期间在田间地头设置黑灯光,诱杀成虫,减少田间卵量。

5、药剂防治:播种或定植时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5-2.0千克拌细干土100千克撒施在播种(定植)沟(穴)中,然后播种或定植。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丙溴磷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等药剂灌根防治。

延伸阅读

丹参金针虫的虫害防治方法


丹参金针虫主要咬食丹参的根部,往往造成丹森根部凹凸不平甚至咬断,是植株逐渐的枯萎死亡。金针虫全年危害丹参,但高发期是在5至8月,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生荒土以及施用未充分腐熟厩肥的情况下为害最重。

由于金针虫是幼虫不出土的地下害虫,又没有趋味性,因此防治只有将药剂施入土中才有效。其方法如下:

①加强田间管理

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合理轮作,消灭杂草,适时早浇,及时中耕除草,创造不利于金针虫活动的环境,减轻作物受害程度。

②药剂拌种

用40%甲基异柳磷、50%辛硫磷、48%天达毒死蜱按种子重量的0.1%~0.2%药剂和10%~20%的水对匀,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并闷种4~12小时,可有效防治金针虫对种子的吞食。

③施用毒土

用5%甲基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3公斤拌细土25~30公斤;或每亩选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兑水10倍,喷于25~30公斤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来熏杀金针虫的地面危害。

④灌根

发生特别严重的虫害时可采用灌根,用48%的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用50%的辛硫磷进行灌根处理,以此毒杀金针虫。

小麦金针虫的虫害防治方法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主要有金针虫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三种,为多食性地下害虫。

一、危害特点及发生条件

常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幼芽和幼苗,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为害,造成缺苗断垄。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越冬。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

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呈碎屑状,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相对一面的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被害叶片干枯后,呈不规则残缺破损,并喜欢吮吸折断小麦麦茎秆中流出的汁液。

二、金针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①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平均在10-15℃时活动危害最盛,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机,土壤温度上升到20℃时,则向下移动,不再危害,冬季潜居于深层土壤之中越冬。越冬幼虫早春即上升活动为害,10厘米土温7-12℃时是为害盛期,超过17℃停止为害。细胸锥尾金针虫适宜于在较低温度下生活,越冬土层浅,早春回升为害期早,秋后也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因此,一年内为害期长。对小麦一年两度为害(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而以早春正值越冬幼虫长期饥饿之后,所以受害严重。

②土壤湿度:金针虫喜湿润环境,在干旱土壤里为害很轻。细胸锥尾金针虫不耐土壤干燥环境,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

③耕作栽培制度:精耕细作地区一般发生较轻。麦收后及时伏耕,可加重机械损伤,破坏蛹室及蛰后成虫的土室,并可将部分成虫、幼虫、蛹翻至地表,使其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和天敌的杀害,增加死亡率。而耕作粗放地区或者是间作套种面积较大地区及荒地、杂草丛生的地段较多,耕翻机会少,滋生的金针虫各虫态能比较安全地完成生活史,这些地方金针虫普遍发生较重。

三、近年来豫北地区金针虫危害呈扩大趋势原因的分析

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结合近几年来豫北的实际情况,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小麦播种后至冬前这段时间气温偏高,有利于金针虫地下活动。

2、近年来10月份降雨偏少,土壤湿度利于其活动。同时由于受暧冬气候的影响,小麦越冬期间气温相对偏高,土壤温度有利于金针虫活动。

3、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全县秸秆还田面积大不断增大。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确实有一定的益处,但也给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那些不能精耕细作的地块更是遭受危害严重。

4、土壤处理面积小。

5、广大农民朋友对金针虫发生条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进行防治。

小麦金针虫如何防治


一、危害特点及发生条件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主要有金针虫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三种,为多食性地下害虫,常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幼芽和幼苗,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为害,造成缺苗断垄。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越冬。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呈碎屑状,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相对一面的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被害叶片干枯后,呈不规则残缺破损,并喜欢吮吸折断小麦麦茎秆中流出的汁液。

二、金针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①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平均在10-15℃时活动危害最盛,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机,土壤温度上升到20℃时,则向下移动,不再危害,冬季潜居于深层土壤之中越冬。越冬幼虫早春即上升活动为害,10厘米土温7-12℃时是为害盛期,超过17℃停止为害。细胸锥尾金针虫适宜于在较低温度下生活,越冬土层浅,早春回升为害期早,秋后也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因此,一年内为害期长。对小麦一年两度为害(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而以早春正值越冬幼虫长期饥饿之后,所以受害严重。

②土壤湿度金针虫喜湿润环境,在干旱土壤里为害很轻。细胸锥尾金针虫不耐土壤干燥环境,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

③耕作栽培制度精耕细作地区一般发生较轻。麦收后及时伏耕,可加重机械损伤,破坏蛹室及蛰后成虫的土室,并可将部分成虫、幼虫、蛹翻至地表,使其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和天敌的杀害,增加死亡率。而耕作粗放地区或者是间作套种面积较大地区及荒地、杂草丛生的地段较多,耕翻机会少,滋生的金针虫各虫态能比较安全地完成生活史,这些地方金针虫普遍发生较重。

三、近年来豫北地区金针虫危害呈扩大趋势原因的分析

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结合近几年来豫北的实际情况,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小麦播种后至冬前这段时间气温偏高,有利于金针虫地下活动。

2、近年来10月份降雨偏少,土壤湿度利于其活动。同时由于受暧冬气候的影响,小麦越冬期间气温相对偏高,土壤温度有利于金针虫活动。

3、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全县秸秆还田面积大不断增大。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确实有一定的益处,但也给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那些不能精耕细作的地块更是遭受危害严重。

4、土壤处理面积小。

5、广大农民朋友对金针虫发生条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进行防治。

四、防治措施

金针虫幼虫长期在土壤中栖息为害,防治较为困难。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田间管理特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采取成虫防治与幼虫防治与结合,播种期防治和生长期防治相结合,人工诱杀与药剂治虫相结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农业技术措施。

(1)精细整地,粗耕细耙,杀伤虫源;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

(2)浇水可减轻金针虫为害。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金针虫即停止为害,下潜到15-30厘米深的土层中。在早春小麦拔节后,气温回升,金针虫开始活动并危害小麦的基部节间,此时也适逢小麦生长需水时期,因此及时进行浇水,可起到即防虫又能促进小麦高产的效果。

2、化学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采用目前高效无公害的拌种剂丰洽或者农洽三合一或者氟虫腈进行药剂拌种,减少危害。

(2)毒土、毒饵治虫。在黄昏时撤在田间麦行,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将其杀死。

(3)灌根。对于冬前小麦出现因金针早危害造成的死苗,要及早进行灌根,防止虫害的漫延。可用48%毒死蜱每100-150m1兑水100-150斤灌根或在浇地浇水的时候进行冲施。对于出现虫害的地段要适当增加灌根面积,提高防治效果。

3、灯光诱杀。

利用金针虫成虫趋光性,于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地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卵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冬前未进行用药防治的麦田,在返青期还要密切关注虫害,因为3月中下旬仍有一次虫害高峰期,一旦有虫害发生,要立即采取措施,尽快用药,早控制,尽量减轻损失。金针虫幼虫经过2至3年才能孵化为成虫,在地下活动的时间较长,所以还要克服松懈思想,对于出现危害的地段,应立即药剂灌根,严控虫害的扩大。

小麦金针虫防治措施


金针虫是一种地下害虫,是叩头虫的幼虫。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禾谷类、薯类、豆类、甜菜、棉花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取食有机质,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

近些年,由于禁用“六六六”,减少深耕作业,麦田金针虫在许多地方的为害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耕作粗放,秸秆还田腐熟不好的地块。

小麦金针虫形态特征

金针虫体形细长略扁,体壁较硬,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很容易和白白嫩嫩的蛴螬和颜色深绿的地老虎等害虫相区分,成虫是叩头虫,和金龟子(蛴螬的成虫)同属鞘翅目,但它的个体窄长。金针虫幼虫咬食小麦的种子、根和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导致被害株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呈不规则残缺破损。

小麦金针虫生活习性

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一年中,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是两个为害高峰,而以早春为害严重。金针虫的生活史很长,因不同种类而不同,常需3~5年才能完成一代,各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约在20~85厘米间。

沟金针虫约需3年完成一代,在华北地区,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成虫白天躲在麦田或田边杂草中和土块下,夜晚活动,雌性成虫不能飞翔,行动迟缓有假死性,没有趋光性,雄虫飞翔较强,卵产于土中3~7厘米深处,卵孵化后,幼虫直接为害作物。

在地下主要为害玉米幼苗根茎部。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三种,其幼虫统称金针虫,其中以沟金针虫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时,可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还能钻蛀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蛀成孔洞,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沟金针虫在8-9月间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羽化为成虫,即在土中越冬,次年3-4月出土活动。金针虫的活动,与土壤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其上升表土为害的时间,与春玉米的播种至幼苗期相吻合。

小麦金针虫防治方法

防治金针虫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深翻和精细整地,特别是麦收后及时翻耕可以杀死部分害虫,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利用金针虫成虫趋光性,于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地头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药剂防治可采用药剂拌种、撒毒土和生长季节的灌根等方式。拌种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48%毒死蜱(乐斯本),按药剂-水-种子1∶40∶400的比例;土壤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克、2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200~250克,或用5%甲基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3公斤、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3公斤。拌细土25公斤播前撒施耘地或顺垄条施;冬前和小麦返青期发现金针虫为害造成死苗时,要及早进行灌根。可用40%辛硫磷100~150毫升兑水50~75公斤配制药液。

小麦金针虫怎么办


春季小麦容易出现金针虫,小编简单总结小麦金针虫的危害及发生条件,重点是小麦金针虫我们该怎么办,小编总结如下:

一、危害特点及发生条件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主要有金针虫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三种,为多食性地下害虫,常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幼芽和幼苗,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为害,造成缺苗断垄。

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越冬。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呈碎屑状,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相对一面的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被害叶片干枯后,呈不规则残缺破损,并喜欢吮吸折断小麦麦茎秆中流出的汁液。

二、金针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①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平均在10-15℃时活动危害最盛,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机,土壤温度上升到20℃时,则向下移动,不再危害,冬季潜居于深层土壤之中越冬。越冬幼虫早春即上升活动为害,10厘米土温7-12℃时是为害盛期,超过17℃停止为害。细胸锥尾金针虫适宜于在较低温度下生活,越冬土层浅,早春回升为害期早,秋后也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因此,一年内为害期长。对小麦一年两度为害(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而以早春正值越冬幼虫长期饥饿之后,所以受害严重。

②土壤湿度金针虫喜湿润环境,在干旱土壤里为害很轻。细胸锥尾金针虫不耐土壤干燥环境,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

③耕作栽培制度精耕细作地区一般发生较轻。麦收后及时伏耕,可加重机械损伤,破坏蛹室及蛰后成虫的土室,并可将部分成虫、幼虫、蛹翻至地表,使其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和天敌的杀害,增加死亡率。而耕作粗放地区或者是间作套种面积较大地区及荒地、杂草丛生的地段较多,耕翻机会少,滋生的金针虫各虫态能比较安全地完成生活史,这些地方金针虫普遍发生较重。

三、近年来豫北地区金针虫危害呈扩大趋势原因的分析

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结合近几年来豫北的实际情况,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小麦播种后至冬前这段时间气温偏高,有利于金针虫地下活动。

2、近年来10月份降雨偏少,土壤湿度利于其活动。同时由于受暧冬气候的影响,小麦越冬期间气温相对偏高,土壤温度有利于金针虫活动。

3、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全县秸秆还田面积大不断增大。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确实有一定的益处,但也给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那些不能精耕细作的地块更是遭受危害严重。

4、土壤处理面积小。

5、广大农民朋友对金针虫发生条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进行防治。

四、防治措施

金针虫幼虫长期在土壤中栖息为害,防治较为困难。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田间管理特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采取成虫防治与幼虫防治与结合,播种期防治和生长期防治相结合,人工诱杀与药剂治虫相结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农业技术措施。

(1)精细整地,粗耕细耙,杀伤虫源;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

(2)浇水可减轻金针虫为害。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金针虫即停止为害,下潜到15-30厘米深的土层中。在早春小麦拔节后,气温回升,金针虫开始活动并危害小麦的基部节间,此时也适逢小麦生长需水时期,因此及时进行浇水,可起到即防虫又能促进小麦高产的效果。

2、化学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采用目前高效无公害的拌种剂丰洽或者农洽三合一或者氟虫腈进行药剂拌种,减少危害。

(2)毒土、毒饵治虫。在黄昏时撤在田间麦行,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将其杀死。

(3)灌根。对于冬前小麦出现因金针早危害造成的死苗,要及早进行灌根,防止虫害的漫延。可用48%毒死蜱每100-150m1兑水100-150斤灌根或在浇地浇水的时候进行冲施。对于出现虫害的地段要适当增加灌根面积,提高防治效果。

3、灯光诱杀。

利用金针虫成虫趋光性,于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地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卵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冬前未进行用药防治的麦田,在返青期还要密切关注虫害,因为3月中下旬仍有一次虫害高峰期,一旦有虫害发生,要立即采取措施,尽快用药,早控制,尽量减轻损失。金针虫幼虫经过2至3年才能孵化为成虫,在地下活动的时间较长,所以还要克服松懈思想,对于出现危害的地段,应立即药剂灌根,严控虫害的扩大。

防治小麦地下害虫金针虫措施


金针虫是一种地下害虫,春季危害冬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多发生在冬小麦返青后至灌浆期间。近些年,由于禁用“六六六”,减少深耕作业,麦田金针虫在许多地方的为害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耕作粗放,秸秆还田腐熟不好的地块。

金针虫体形细长略扁,体壁较硬,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很容易和白白嫩嫩的蛴螬和颜色深绿的地老虎等害虫相区分,成虫是叩头虫,和金龟子(蛴螬的成虫)同属鞘翅目,但它的个体窄长。金针虫幼虫咬食小麦的种子、根和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导致被害株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呈不规则残缺破损。

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一年中,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是两个为害高峰,而以早春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金针虫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深翻和精细整地,特别是麦收后及时翻耕可以杀死部分害虫,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利用金针虫成虫趋光性,于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地头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可采用药剂拌种、撒毒土和生长季节的灌根等方式。拌种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48%毒死蜱(乐斯本),按药剂-水-种子1∶40∶400的比例;土壤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克、2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200~250克,或用5%甲基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3公斤、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3公斤。拌细土25公斤播前撒施耘地或顺垄条施;冬前和小麦返青期发现金针虫为害造成死苗时,要及早进行灌根。可用40%辛硫磷100~150毫升兑水50~75公斤配制药液。

山药病虫害防治方法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以为害茎。发病初期在叶上产生略有下陷的褐色小点,不久扩大成黑褐色病斑,中部有不规则的轮纹,上面着生小黑色,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茎基部发病后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造成枯茎落叶。

防治方法:①冬季收集田间病残体销毁,减少初侵染来源。②在病害进入盛发期前,施药防治。药剂选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广谱杀菌剂。

灰斑病(又叫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茎蔓也可受害。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周缘褐色并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边缘。在叶面长出为数众多的白色小点是分生孢子盘上大量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脱落。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避免连作。②清洁田园,扫除枯枝残叶,减少越冬菌源。③从6月初开始,喷洒1:1:200~300的波尔多液,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立枯病:山药出苗后发棵期(5月份)发病,首先表现为顶端萎蔫,呈低头状。后地上部萎蔫倒伏,茎基部的地下部分腐烂,呈黑褐色。个别田块病株率达7%。

防治方法:①挑选健壮无病种栽,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min,起垄种植,足墒下种,苗期不浇水;②出苗后,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茎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连续喷雾;10%世高1000倍液喷雾。

丝核菌叶枯病:发病初期,地上茎部形成褐色斑点,后扩大形成灰色或褐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导致病部以上茎叶枯萎。病原菌还侵染叶片,产生长椭圆形病斑,多位于叶片中部,常多个病斑围绕叶基呈扇形排列,少数接近叶缘。初为青灰色,水渍状,后为枯白色,病健交界处褐色。病菌侵染叶柄,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防治方法:①采用搭架栽培。②连阴雨天气来临之前,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叶蜂:幼虫常群集与叶背,取食叶片,严重时将整株叶片大部和全部叶片食尽。防治方法:①零星发生时,人工捕杀幼虫。②在幼龄期用药防治。药剂用敌百虫、敌敌畏、溴氰菊酯等。

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小孔。3龄后,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年发生5代,以3、4代为主危害。若7~9月份天气干旱,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甜菜夜蛾有可能暴发。

茶黄螨: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山药幼嫩部位刺吸汁液。叶片受害后,叶背呈油浸状,并逐渐变成黄褐色,叶缘向下卷曲。受害严重时,植株形成秃尖,生长停滞。茶黄螨发育适温18~25℃,相对湿度为80%~90%。常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为害高峰,年发生25代左右。

地下害虫:包括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主要危害根和茎,容易使根系受伤,把块茎咬成孔洞,影响山药产量和品质。蛴螬以暗黑金龟子为优势种,年发生1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为害高峰。蝼蛄主要是非洲蝼蛄,年发生1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形成第一次为害高峰。金针虫以沟金针虫为主,2~3年发生1代。

速生白蜡大粒横沟象的虫害防治方法


大粒横沟象是速生白蜡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对白蜡的危害较大,现将速生白蜡大粒横沟象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发生规律

经初步观察,该象甲在山东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危害处越冬,3月上中旬越冬代幼虫开始危害,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在4月中下旬,其中危害严重的一株速生白蜡上聚集着20多头成虫,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为第一代幼虫的危害盛期,7月中旬~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第二代幼虫始见于8月下旬,持续危害至10月底,陆续越冬。该象甲世代重叠严重。

危害特点

该象甲主要以幼虫蛀食植株根茎部造成为害。为害速生白蜡时,幼虫在韧皮部开始活动,先在原处取食木栓层,并从树皮表面针状小孔中排出灰褐色丝状物。随着幼虫的发育,逐步深入韧皮部,常由孔口渗出树液,树皮表皮颜色变深呈油浸状,微凹陷。

最后,幼虫进入木质部后钻蛀为害,在木质部形成一条条坑道。为害丁香时,可在木质部形成孔道,严重时,造成根茎折断。成虫出现后,在枝干上取食时,先咬一圆孔,然后将头管伸入形成层内食害,在枝干上留下许多针刺状小孔。成虫很少起飞,善于爬行。多在早晚天气凉爽时活动,闷热或阴雨天气常隐藏在树皮缝隙,旧虫孔处静止不动。成虫有较强的假死性。卵产于树干根基裂皮缝的木栓层中,先咬一产卵孔,每孔产卵1粒。

防治方案

1.法规措施:禁止从该虫的发生地区向末发生区调运速生白蜡进行绿化施工。

2.把好产地关:苗圃应加强经营管理,发现此虫及时除治。对必须外运的速生白蜡苗木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00~200倍液喷药处理。喷洒时务必全面细致,检疫合格后起运。

3.药剂防治:速生白蜡上一旦发现此虫,可采用50%的辛硫磷100倍液灌根;或者先在根茎处寻找虫源,塞乙磷铝片,最后用药泥丰堵伤口;或找到虫源后,喷80%敌敌畏50倍液,并用塑料薄膜覆盖熏蒸。

4.跟踪检疫:对来自发生区的苗木可采用跟踪检疫的办法。在新栽植的当年或次年的夏季进行一次检疫调查,发现此虫及时除治,以防扩展蔓延。

菜青虫的虫害防治方法


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各地均有发生,主要蚕食大白菜叶片,是大白菜的主要害虫。在菜青虫的高发季节,需要注意加紧防治。

一、危害症状

1-2龄幼虫在大白菜叶背啃食叶肉,留下一层薄而透明的表皮,3龄以上的幼虫食量明显增加,可把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影响大白菜正常生长和包心,严重时,叶片全部被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造成绝产。

如果幼虫被包进叶球里,幼虫在叶球内取食,同时还排泄粪便污染菜心,致使大白菜商品价值降低。其伤口还易导致大白菜软腐病的发生。

二、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收获后要及时清理残株败叶,并深翻土壤,以消灭大量虫源。

2.诱杀成虫。利用菜青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以减少产卵数量。

3.人工捕捉。对老龄幼虫,可在清晨仔细捕捉集中杀灭。

4.科学用药。药剂防治时期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前,此时其抗药能力很弱,及时用药十分重要。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BT乳油或青虫菌6号500-800倍液、21%杀灭毙乳油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5%功夫乳油5000倍液、25%(或30%)灭幼脲1号(或3号)500-1000倍液等喷雾,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注意适时防治,交替用药。

山药绿盲蝽蟓的虫害防治方法


山药绿盲蝽蟓为山药常见虫害之一,对山药的危害较大,现将山药绿盲蝽蟓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山药绿盲蝽蟓为害特点

绿盲蝽蟓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的汁液。被害叶芽先呈现失绿斑点,随着叶片的伸展,小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俗称破叶病、破天窗,严重时春天枣树叶芽迟迟不能萌发,树体光秃。

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枯死脱落,重者其花几乎全部脱落。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山药绿盲蝽蟓生活习性

该虫1年发生4~5代,以卵在植物枝茎、皮缝或卵穴中越冬,翌年3~4月份,平均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达70%左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是第1个危害盛期,主要危害枣芽。

第2代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枣花及幼果,是影响枣树产量最为严重的一代。第3、4、5代发生时期分别为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该虫世代重叠,成虫飞翔力较强,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取食,受惊速迁,故此不易发现。

山药绿盲蝽蟓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冬季彻底清除杂草及病残体,以减少越冬卵量。

(2)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10%的吡虫啉1500~2000倍液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5%啶虫脒3000~3500倍液混合喷施,喷药时间要选择上午10时以前下午16时以后,但温度不要太低,否则影响药效。由于绿盲蝽蟓白天一般在树下杂草及行间作物上潜伏,夜晚上树危害,因此,喷药要着重树干、地上杂草及行间作物,做到树上树下喷严、喷全,达到根除目的。

大豆烟青虫的虫害防治方法


大豆烟青虫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害虫,烟青虫,别名烟夜蛾,害虫。幼虫蛀食蕾、花、果,也食害嫩茎、叶、芽。对大豆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困扰。幼虫会吸食大豆的汁液,从而导致大豆萎蔫或者枯死,影响大豆的价值。那么如何防治大豆烟青虫呢?

大豆烟青虫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世代数因地区而异,东北地区2代,黄淮地区3~4代,西南、华南4~6代,广东7~8代,均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的趋光性,但对波长为333纳米的黑光灯较敏感,对波长350纳米与405纳米、436纳米相配合的双色黑光灯最敏感。幼虫有假死及吐丝下坠的习性。

大豆烟青虫防治方法

一、喷药防治。在幼虫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西维因500~1000倍液,或50%杀螟松500倍液喷雾。一般从烟青虫危害开始起,每隔10~15天施1次药。

二、人工捕捉。在烟青虫危害期间,在阴天或早晨逐株捕捉,效果很好。

三、诱捕成虫。用毒饵诱杀或用杀虫灯诱杀。

四、田内种植玉米诱集带,诱蛾产卵。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开种植。

茶花蚧壳虫的虫害防治方法


茶花为山茶科植物,属常绿灌木和小乔木。茶花的品种极多,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亦是世界名贵花木之一。

蚧壳虫是茶花一种较为常见的虫害,一旦发生蚧壳虫的危害会严重影响到茶花的生长和观赏,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习性与危害:危害茶花的蚧壳虫种类较多,严重的有吹绵蚧、红蜡蚧、糠片盾蚧三种。蚧壳虫产卵量大,每只雌虫产卵可达千粒左右,1年发生3~5代。

大多是以受精的雌虫在枝叶上越冬,翌年3月份开始产卵为害,多集中在嫩枝和叶片上吸取叶液。受害叶片由绿色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黄色,严重时枝叶上布满蚧壳虫,造成全株枯黄致死。其分泌物可诱发烟煤病。

2、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此虫大多数成群集中,可在发生周期数量不多时,直接在枝叶上压杀虫体。

②药剂防治:要抓住初孵若虫抗药力弱的特点,把握施药时期。成虫体有蜡质,防治效果较差。可以使用狂杀蚧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对蚧壳虫特效,还可使用松香和烧碱(苛性钠)加水烧煮而成的松脂合剂(松香∶烧碱∶水=3∶2∶10),该药液为黑褐色,主要含有过量的游离碱和松香皂液,对蚧壳虫体外蜡质覆盖物具有强烈腐蚀作用,为防治多种蚧壳虫的有效药剂。一般冬季用10倍液,夏季用20倍液。

③改善:茶花的通风透光条件,抑制蚧壳虫的生长和繁殖。

《山药沟金针虫的虫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